(人教版)2021年最新高中化学选修4配套同步练习(全书)同步练习汇总

合集下载

2021高二化学选修四同步:第三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综合训练

2021高二化学选修四同步:第三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综合训练
A.某温度时的混合溶液中 c(H+)= Kw mol·L-1,说明该溶液呈中性(KW 为该温度时水的离子积
常数) B.常温下,由水电离出的 c(H+)=10-12mol·L-1 的溶液的 pH 可能为 2 或 12 C.已知 Ksp(AgCl)=1.56×10-10,Ksp(Ag2CrO4)=9.0×10-12,向含有 Cl-、CrO42-且浓度均为 0.010mol·L-1 溶液中逐滴加入 0.010mol·L-1 的 AgNO3 溶液时,CrO42-先产生沉淀 D.常温下 pH=7 的 CH3COOH 和 CH3COONa 混合溶液中,c(Na+)=c(CH3COO-) 11.中和滴定是一种操作简单、准确度高的定量分析方法。实际工作中也可利用物质间的氧化 还原反应、沉淀反应进行类似的滴定分析,这些滴定分析均需要通过指示剂来确定滴定终点。 下列对几种具体的滴定分析(待测液置于锥形瓶内)中所用指示剂及滴定终点时溶液颜色的判 断不正确的是( ) A.用标准酸性 KMnO4 溶液滴定 Na2SO3 溶液以测量其浓度:KMnO4——浅红色 B.利用 Ag++SCN- AgSCN,用标准 KSCN 溶液测量 AgNO3 液浓度:Fe(NO3)3——红色 C.利用 2Fe3++2I- I2+2Fe2+,用 FeCl3 液测量 KI 样品中 KI 的百分含量:淀粉——蓝色 D.利用 OH-+H+ H2O 来测量某盐酸的浓度:酚酞——浅红色
3. 0.1mol L-1 的 8 种物质的溶 液:① HNO3 ② H2SO4 ③ CH3COOH ④ Ba(OH)2 ⑤NaOH⑥ CH3COONa ⑦KCl⑧ NH4Cl ,
其溶液的 pH 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 A.③⑧②①⑥⑤⑦④ B.②①③⑧⑦⑥⑤④ C.②③⑧①④⑦⑥⑤ D.①②③⑧⑦④⑥⑤ 4.在不同温度下,水溶液中[H+]与[OH-]有如图所示关系。下列关于离子共存的说法正确的是( )

2021年高二人教版化学选修4练习册:1.1.2热化学方程式

2021年高二人教版化学选修4练习册:1.1.2热化学方程式

2021年高二人教版化学选修4练习册:1.1.2热化学方程式知识点一 热化学方程式1.热化学方程式C(s)+H 2O(g)===CO(g)+H 2(g)ΔH =+131.3 kJ·mol -1表示( )A .碳和水反应吸收131.3 kJ 能量B .1 mol 碳和1 mol 水反应生成1 mol 一氧化碳和1 mol 氢气并吸收131.3 kJ 热量C .1 mol 固态碳和1 mol 水蒸气反应生成1 mol 一氧化碳气体和1 mol 氢气并吸收131.3 kJ 热量D .1个固态碳原子和1分子水蒸气反应吸热131.3 kJ2.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书写正确的是( )A .2SO 2+O 2===2SO 3 ΔH =-196.6 kJ/molB .H 2(g)+12O 2(g)===H 2O(1) ΔH =-285.8 kJ/molC .2H 2(g)+O 2(g)===2H 2O(1) ΔH =-571.6 kJD .C(s)+O 2(g)===CO 2(g) ΔH =+393.5 kJ/mol3.在25 ℃、101 kPa 下,1 g 甲醇(CH 3OH)燃烧生成CO 2和液态水时放热22.70 kJ ,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CH 3OH(1)+32O 2(g)===CO 2(g)+2H 2O(1) ΔH =+726.4 kJ/molB .2CH 3OH(1)+3O 2(g)===2CO 2(g)+4H 2O(1)ΔH =-1 452.8 kJ/molC .2CH 3OH(1)+3O 2(g)===2CO 2(g)+4H 2O(1)ΔH =-726.4 kJ/molD .2CH 3OH(1)+3O 2(g)===2CO 2(g)+4H 2O(1)ΔH =+1 452.8 kJ/mol4.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反应的ΔH 前者大于后者的是( )①C(s)+O 2(g)===CO 2(g) ΔH 1 C(s)+O 2(g)===CO(g) ΔH 2②S(s)+O 2(g)===SO 2(g) ΔH 3 S(g)+O 2(g)===SO 2(g) ΔH 4③H 2(g)+O 2(g)===H 2O(1) ΔH 5 2H 2(g)+O 2(g)===2H 2O(1) ΔH 6④CaCO 3(s)===CaO(s)+CO 2(g) ΔH 7 CaO(s)+H 2O(1)===Ca(OH)2(s) ΔH 8A .①B .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知识点二 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5.在测定中和反应反应热的实验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向量热计中加入盐酸,搅拌后的温度为初始温度B .实验中可使酸或碱略过量C .向量热计中加入烧碱时,碱液的温度与酸的温度相同D .可以用KOH 代替NaOH ,浓硫酸代替盐酸6.已知25 ℃ 101 KPa 时,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的中和热为57.3 kJ/mol ,下列关于中和热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中和热指的是酸碱发生中和反应放出的热量B .HCl 和NaOH 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H +(aq)+OH -(aq)===H 2O(l) ΔH =-57.3kJ/molC .若将含0.5 mol H 2SO 4的浓溶液与含1 mol NaOH 的溶液混合,放出的热量等于57.3 kJD .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H 2SO 4(aq)+2NaOH(aq)===2H 2O(l)+Na 2SO 4(aq) ΔH =-57.3 kJ/mol7.为了测定酸碱中和反应的反应热,计算时至少需要的数据是( )①酸的浓度和体积 ②碱的浓度和体积 ③比热容 ④反应后溶液的质量 ⑤生成水的物质的量 ⑥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变化 ⑦操作所需的时间A .①②③⑥B .①③④⑥C .③④⑤⑥D .全部8.已知298 K 时,合成氨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 2(g)+3H 2(g) 2NH 3(g) ΔH =-92.2 kJ/mol ,在此温度下将1 mol N 2和3 mol H 2放在一个密闭容器中,在催化剂存在时进行反应,测得反应放出的热量为(忽略能量损失)( )A .一定大于92.2 kJB .一定等于92.2 kJC .一定小于92.2 kJD .不能确定9.化学反应N 2+3H 22NH 3的能量变化如图L1-1-9所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图L1-1-9A .N 2(g)+3H 2(g) 2NH 3(1)ΔH =2(a -b -c )kJ/molB .N 2(g)+3H 2(g) 2NH 3(g)ΔH =2(b -a )kJ/molC.12N 2(g)+32H 2(g) NH 3(1) ΔH =(b +c -a )kJ/molD.12N 2(g)+32H 2(g) NH 3(g) ΔH =(a +b )kJ/mol10.已知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H +(aq)+OH -(aq)=H 2O(1) ΔH =-57.3 kJ·mol -1,又知电解质的电离是吸热过程。

高中化学选修四全套同步练习答案

高中化学选修四全套同步练习答案

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全套同步练习--第一章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基础知识1.人们把能够发生 叫做活化分子,同时把 称做活化能;2.我们用ΔH 表示 ,其单位常用 ;放热反应的ΔH 为 填正或负值;3.能表示 的关系的化学方程式,叫做 ;巩固练习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B .任何放热反应在常温条件下一定能发生反应C .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决定了放热还是吸热D .吸热反应只能在加热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热化学方程式的计量数只表示分子的个数B .热化学方程式中只需标明生成物的状态C .反应热指的是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D .有能量变化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3. 根据热化学方程式:S l +O 2 g = SO 2 g ΔH =-mol 分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Ss+O 2 g = SO 2 g ,反应放出的热量大于molB .S g +O 2 g = SO 2 g ,反应放出的热量小于molC .1mol SO 2的键能的总和小于1mol 硫和1mol 氧气的键能之和D .1mol SO 2的键能的总和大于1mol 硫和1mol 氧气的键能之和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焓变是指1mol 物质参加反应时的能量变化 B .当反应放热时ΔH >0,反应吸热时ΔH <0C .加热条件下发生的反应均为吸热反应D .一个化学反应中,当反应物质能量大于生成物能量时,反应放热,ΔH 为“—”5.同温同压下,已知下列各反应为放热反应,下列各热化学方程式中放热最少的是 A .2A l + B l = 2C g ΔH 1 B .2A g + B g = 2C g ΔH 2 C .2A g + B g = 2C l ΔH 3 D .2A l + B l = 2C l ΔH 46.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表示 A .分子个数 B .原子个数 C .物质的质量 D .物质的量 7.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将32g 硫分别在纯氧中和空气中完全燃烧,令前者热效应为ΔH 1,后者热效应为ΔH 2, 则关于ΔH 1和ΔH 2的相对大小正确的是 A .ΔH 1=ΔH 2 B .ΔH 1>ΔH 2 C .ΔH 1<ΔH 2 D .无法判断9.已知在1×105Pa,298 K 条件下,2 mol 氢气燃烧生成水蒸气放出484 kJ 热量,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 .H 2O g = H 2 g +21O 2 g ΔH = +242 kJ/mol B .2H 2 g + O 2 g = 2H 2O l ΔH =-484 kJ/molC .H 2 g + 21O 2 g = H 2O g ΔH =-242 kJ/mol D .2H 2 g + O 2 g = 2H 2O g ΔH =+484 kJ/mol 10.有如下三个反应方程式 H 2g +21O 2g =H 2Og ΔH =a kJ/molH 2g +21O 2g =H 2O l ΔH =b kJ/mol2H 2g +O 2g =2H 2O l ΔH =c kJ/mol 关于它们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它们都是吸热反应 B .a 、b 、c 均为正值 C .a =b D .2b =c11.含NaOH 的稀溶液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放出的热量,表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A .NaOHaq +HClaq =NaClaq +H 2Ol ;ΔH =+molB .NaOHaq +HClaq =NaClaq +H 2Ol ;ΔH =-molC .NaOHaq +HClaq =NaClaq +H 2Ol ;ΔH =+molD .NaOHaq +HClaq =NaClaq +H 2Ol ;ΔH =-mol 12.已知方程式2H 2g +O 2g =2H 2Ol ΔH 1=-mol,则关于方程式2H 2Ol =2H 2g +O 2g ; ΔH 2=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表示分子数 B .该反应的ΔH 2大于零C .该反应ΔH 2=-molD .该反应与上述反应属于可逆反应13.断裂以下的物质需要能量最多的是 A .HCl B .HBr C .HI D .HAt 1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实现H 2→H+H 的变化,要放出能量 B .液态水变成气态水要吸收能量 C .金刚石在一定条件变成石墨要吸收能量 D .CaO 和水反应过程中焓变大于015.表示正反应是吸热反应的图像是;;23 molNO 2气体溶于水生成HNO 3和NO 气体,放出138kJ 热量 ;17.火箭推进器中盛有强还原剂液态肼N 2H 4和强氧化剂液态双氧水;当把液态肼和 H 2O 2混合反应,生成氮气和水蒸气,放出的热量相当于25℃、101 kPa 下测得的热量; 1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2又已知H 2Ol =H 2Og ΔH =+44kJ/mol;则16g 液态肼与液态双氧水反应生成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是 kJ;BCD A3此反应用于火箭推进,除释放大量热和快速产生大量气体外,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是 ; 18.用L 盐酸与LNaOH 溶液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 所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回答下列问题:1从实验装置上看,图中尚缺少的一种玻璃用品 是 ;2烧杯间填满碎纸条的作用是 ; 3大烧杯上如不盖硬纸板,求得的中和热数值 填“偏大、偏小、无影响”4如果用L 盐酸与LNaOH 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所放出的热量 填“相等、不相等”,所求中和热 填“相等、不相等”,简述理由 ; 5用相同浓度和体积的氨水NH 3·H 2O 代替NaOH 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的数值会 ;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19.已知:H 2 g + 21O 2 g = H 2O g ,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a 、b 、c 分别代表什么意义a : ;b : ; c : ; 2该反应是 填“放热”或“吸热”, ΔH 0填“>”“<”或“=”;能力提升20.由金红石TiO 2制取单质Ti,涉及到的步骤为:TiO 2→TiCl 4 Ti 已知①Cs+O 2g =CO 2g ΔH =― kJ/mol ②2COg+O 2g =2CO 2gΔH =―566 kJ/mol ③TiO 2s+2Cl 2g =TiCl 4g+O 2g ΔH =+141kJ/mol 则TiO 2s+2Cl 2g + Cs =TiCl 4g+ 2COg 的ΔH = ;反应TiCl 4+2Mg =2MgCl 2+Ti在Ar气氛中进行的理由cb 反应过程2H 2g+O 2gH 2g+1/2 O 2g能量H 2O gaMg−−−→−︒Al,C 800温度计硬纸板碎纸条是 ;第二节 燃烧热 能源基础知识1.反应热可分为多种,如: 、 、 等;,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单位为 ,通常可利用 由实验测得;2.能源就是 ,它包括化石燃料 、 、 、 、 、 等;能源是 和 的重要物质基础,它的开发和利用,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 和 ;巩固练习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1molH 2SO 4和1mol BaOH 2完全中和所放出的热量为中和热 B .在25℃、101 kPa,1mol S 和2mol S 的燃烧热相等C .CO 是不稳定的化合物,它能继续和O 2反应生成稳定的CO 2,所以CO 的燃烧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D .101kPa 时,1mol 碳燃烧所放出的热量为碳的燃烧热 2.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热下划线处表示燃烧热的是 A .C 6H 12O 6s+6O 2g = 6CO 2g+6H 2Ol ΔH =―a kJ /molB .CH 3CH 2OHl+21O 2g = CH 3CHOl+H 2Ol ΔH =―b kJ /mol C .2COg+ O 2g =CO 2g ΔH =―c kJ /molD .NH 3g+45O 2g = NOg+46H 2Og ΔH =―d kJ /mol3.下列各组物质的燃烧热相等的是 A .碳和二氧化碳B .1mol 碳和3mol 碳C .3mol 乙炔和1mol 苯D .淀粉和纤维素4.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的ΔH 能表示物质燃烧热的是A .2CO g + O 2 g = 2CO 2 g ΔH = ―556 kJ/molB .CH 4 g + 2O 2 g = CO 2 g + 2H 2O l ΔH = —890kJ/molC .2H 2 g +O 2 g = 2H 2Ol ΔH =― kJ/molD .H 2 g + Cl 2 g = 2HCl g ΔH =― kJ/mol5.燃烧热与反应热的关系是 A .燃烧热是反应热的一种类型 B .当一个反应是燃烧反应时,该燃烧反应的反应热就是燃烧热C .燃烧热不属与反应热,反应热是在25℃、101 kPa 下测定的,而燃烧反应的温度要高D .反应热有正负之分,燃烧热全部是正值6.已知在一定条件下,CO 的燃烧热为283 kJ/mol,CH 4的燃烧热为890 kJ/mol,由1 mol CO 和3 mol CH 4组成的混合气体充分燃烧,释放的热量为 A .2912 kJ B .2953 kJ C.3236kJD .3867 kJ7.未来新能源的特点是资源丰富,在使用时对环境无污染或污染很小,且可以再生;下列属于未来新能源标准的是 ①天然气 ②煤 ③核能 ④石油 ⑤太阳能 ⑥生物质能 ⑦风能 ⑧氢能 A .①②③④ B .⑤⑥⑦⑧ C .③⑤⑥⑦⑧ D .③④⑤⑥⑦⑧ 8.25℃、101 kPa 下,碳、氢气、甲烷和葡萄糖的燃烧热依次是 kJ/mol 、 kJ/molkJ/mol 、2800 kJ/mol,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 .Cs+错误!O 2g =COg ΔH =― kJ/mol B .2H 2g+O 2g =2H 2Ol ΔH = + kJ/mol C .CH 4g+2O 2g =CO 2g+2H 2Og ΔH = ― kJ/mol D .C 6H 12O 6s +6O 2g =6CO 2g+6H 2Ol ΔH =―2800 kJ/mol9. g 火箭燃料二甲基肼CH 3-NH —NH -CH 3完全燃烧,放出50 kJ 热量,二甲基肼的燃烧热为 A .1000 kJ/mol B .1500 kJ/molC .2000 kJ/molD .3000 kJ/mol10.25℃、101 kPa 下,2g 氢气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 kJ 热量,表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A .2H 2g+O 2g = 2H 2O1 ΔH =― kJ/molB .2H 2g+ O 2g = 2H 2O1 ΔH =+ kJ /molC .2H 2g+O 2g = 2H 2Og ΔH =― kJ/molD .H 2g+错误!O 2g = H 2O1 ΔH =― kJ/mol 11.下列能源通过化学反应产生的是 A .太阳能 B .潮汐能 C .电池产生的电能D .风能12.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① H 2g+21O 2g =H 2Ol ΔH =―285kJ/mol ② H 2g+21O 2g =H 2Og ΔH =―mol ③ Cs+21O 2g =COg ΔH =― kJ/mol ④ Cs+ O 2g =CO 2g ΔH =― kJ/mol回答下列各问:1上述反应中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 2C 的燃烧热为 ;3燃烧10g H 2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为 ;4CO 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13.由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 1 mol 水蒸气,放出 kJ 热量;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若1g 水蒸气转化为液态水放热,则反应H 2g +21O 2g =H 2O l 的ΔH = kJ/mol;氢气的燃烧热为 kJ/mol;14.硝化甘油C 3H 5N 3O 9,无色液体分解时产物为N 2、CO 2、O 2和液态水,它的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已知20℃时,硝化甘油分解放出的热量为154kJ,则每生成1mol 气体伴随放出的热量为 kJ; 能力提升15.CO 、CH 4、均为常见的可燃气体;1等体积的CO 和CH 4在相同条件下分别完全燃烧,转移的电子数之比为 ;2已知在101 kPa 时,CO 的燃烧热为283 kJ/mol;相同条件下,若2 molCH 4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所放出的热量为1mol CO 完全燃烧放出热量的倍,CH 4完全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 3120℃、101 kPa 下,a mL 由CO 和CH 4组成的混合气体在b mLO 2中完全燃烧后,恢复到原温度和压强; ①若混合气体与O 2恰好完全反应,产生b mLCO 2,则混合气体中CH 4的体积分数为 保留2位小数; ②若燃烧后气体体积缩小了4a mL,则a 与b 关系的数学表示是 ;第三节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基础知识1840年,瑞士化学家盖斯通过大量实验证明, ,其反应热是 的;换句话说,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 有关,而与反应的 无关;这就是盖斯定律;巩固练习1.已知H 2Og =H 2O l ΔH 1=―Q 1 kJ/mol C 2H 5OHg =C 2H 5OH l ΔH 2=―Q 2 kJ/mol C 2H 5OHg + 3O 2g =2CO 2g + 3H 2Og ΔH 3=―Q 3 kJ/mol若使23g 酒精液体完全燃烧,最后恢复到室温,则放出的热量为 A .Q 1+Q 2+Q 3kJ B .Q 1+Q 2+Q 3kJ C .+Q 2+Q 3kJ D .-Q 2+Q 3kJ 2.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Zns +21O 2g =ZnOs ΔH 2=― kJ/mol Hgl +21O 2g =HgOs ΔH 2=― kJ/mol 由此可知Zns + HgOs =ZnOs +Hgl ΔH 3 ,其中ΔH 3的值是 A .― kJ/molB .―molC .― kJ/molD .― kJ/mol3.已知CH 4g+2O 2g =CO 2g+2H 2Ol ΔH =―Q 11,2H 2g+O 2g = 2H 2Og ΔH =―Q 222H 2g+O 2g = 2H 2Ol ΔH =―Q 33;常温下,取体积比为4 : 1的甲烷和氢气的混合物气体112L 标况,经完全燃烧后恢复到常温,则放出的热量为A .4 Q 1+ Q 3B .4 Q 1+ Q 2C .4 Q 1+ Q 3D .4 Q 1+2 Q 24.在一定条件下,CO 和CH 4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2COg + O 2 g = 2CO 2 g ; ΔH =―566 kJ/mol CH 4 g + 2O 2 g = CO 2 g + 2H 2Ol ; ΔH =―890 kJ/mol 由1molCO 和3molCH 4组成的混和气在上述条件下完全燃烧时,释放的热量为 你 A .2912kJ B .2953kJ C .3236kJ D .3867kJ 5.已知热化学方程式:SO 2g+ 1/2O 2g SO 3g ΔH =―/mol,在容器中充入2molSO 2和1molO 2充分反应,最终放出的热量为 A . B .小于 C .小于 D .大于6.已知葡萄糖的燃烧热是2840 kJ/mol,当它氧化生成1g 水时放出的热量是A .B .C .D .7.已知两个热化学方程式: Cs +O 2g =CO 2g ΔH =―mol2H 2g +O 2g =2H 2Og ΔH =―mol现有炭粉和H 2组成的悬浮气共,使其在O 2中完全燃烧,共放出的热量,则炭粉与H 2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A .1︰1 B .1︰2 C .2︰3 D .3︰28.已知在发射卫星时可用肼N 2H 4为燃料、二氧化氮作氧化剂,这两者反应生成氮气和水蒸气;又知:N 2g +2O 2g =2NO 2g ΔH =+molN 2H 4g +O 2g =N 2g +2H 2Og ΔH =-534kJ/mol 则肼与NO 2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A .N 2H 4g +NO 2g =23N 2g +2H 2Og ΔH =+mol B .N 2H 4g +NO 2g =23N 2g +2H 2Og ΔH =-mol C .N 2H 4g +NO 2g =23N 2g +2H 2Ol ΔH =+molD .N 2H 4g +NO 2g =23N 2g +2H 2Ol ΔH =-mol9.已知热化学方程式:2KNO 3s = 2KNO 2s +O 2g ΔH =+58kJ/mol Cs +O 2g = CO 2g ΔH =-94kJ/mol为提供分解1molKNO 3所需的能量,理论上需完全燃烧碳 A .58/94molB .58/94×2 mol C.58×2/94molD .94×2/58mol10.甲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将甲醇蒸气转化为氢气的两种反应原理是 ①CH 3OHg +H 2Og =CO 2g +3H 2g ΔH =+ kJ/mol②CH 3OHg +21O 2g =CO 2g +2H 2g ΔH =- kJ/mo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CH 3OH 的燃烧热为 kJ/molB .反应①中的能量变化如右图所示C .CH 3OH 转变成H 2的过程一定要吸收能量D .根据②推知反应CH 3OHl +1/2O 2g =CO 2g +2H 2g 的ΔH >- kJ/mol11.盖斯定律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很重要的意义;有些反应的反应热虽然无法直接测得但可通过间接的方法测定;现根据下列3个热化学反应方程式: Fe 2O 3s+3COg =2Fes+3CO 2g ΔH =―/mol 3Fe 2O 3s+ COg =2Fe 3O 4s+ CO 2g ΔH =―/molFe 3O 4s+COg =3FeOs+CO 2g ΔH = +/mol写出CO 气体还原FeO 固体得到Fe 固体和CO 2气体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 12.由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1mol 水蒸气放热,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若1g 水蒸气转化为液态水放热,则反应H 2g +21O 2g = H 2Ol CO 2g+3H 2g能量 反应过程CH 3OHg +H 2Og 反应物的 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ΔH的ΔH = kJ/mol ;氢气的燃烧热为 kJ/mol ;13.实验中不能直接测出石墨和氢气生成甲烷反应的反应热,但可测出甲烷,石墨,氢气燃烧的反应热:CH 4g+2O 2g=CO 2g+2H 2Ol ΔH 1=-molC 石墨+ O 2g= CO 2g ΔH 2=―393.5kJ/mol H 2g+21O 2g=H 2Ol ΔH 3=― kJ/mol ,则由石墨生成甲烷的反应热: C 石墨+ 2H 2g= CH 4g ΔH 4= ;能力提升14.已知H 2g 、C 2H 4g 和C 2H 5OH1的燃烧热分别是― kJ/mol、― kJ/mol 和― kJ/mol,则由C 2H 4g 和H 2Ol 反应生成C 2H 5OHl 的ΔH 为 A .― kJ/mol B .+ kJ/mol C .―330 kJ/molD .+330 kJ/mol15.灰锡以粉末状存在和白锡是锡的两种同素异形体;已知: ①Sns、白+2HClaq =SnCl 2aq +H 2g ΔH 1②Sns、灰+2HClaq =SnCl 2aq +H 2g ΔH 2 ③Sns、灰Sns 、白 ΔH 3=+mol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ΔH 1>ΔH 2 B .锡在常温下以灰锡状态存在 C .灰锡转化为白锡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D .锡制器皿长期处于低于℃的环境中,会自行毁坏16.白磷与氧可发生如下反应:P 4+5O 2=P 4O 10;已知断裂下列化学键需要吸收的能量分 别为:P —P a kJ/mol 、P —O b kJ/mol 、P=O c kJ/mol 、O=O d kJ/mol; 根据图示的分子结构和有关数据估算该反应的ΔH ,其中正确的是 A .6a +5d -4c -12b kJ/mol B .4c +12b -6a -5d kJ/mol C .4c +12b -4a -5d kJ/molD .4a +5d -4c -12b kJ/mol17.为了提高煤热效率,同时减少煤燃烧时的环境污染,一般先将煤转化为洁净的燃料;将煤转化为水煤气是通过化学方法将煤转为洁净燃料的方法之一,主要化学反应为:C+H 2O =CO+H 2,Cs 、COg 、H 2g 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Cs+ O 2g= CO 2g ΔH 1=―393.5 kJ/mol H 2g+21O 2g=H 2Og ΔH 2=― kJ/mol COg +21O 2 g = CO 2 g ΔH 3=-mol 根据盖斯定律可得下列循环图 试回答:1根据以上数据,请你写出Cs 与水蒸气反应的热化学方程 ; 2比较反应热数据可知,1molCOg 和1molH 2g 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之和比1molCg 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填“多”或“少”; 3请你判断ΔH 1、ΔH 2、ΔH 3、ΔH 4之间的关系式 ; 4甲同学据此认为:“煤炭燃烧时加少量水,可以是煤炭燃烧放出更多的热量”;乙同学据此认为:“将煤转化为水煤气再燃烧放出的热量,与直接燃烧煤放出的热量一样多;”仅从能量观点看,甲、乙两同学观点正确的是 ,出现错误观点的原因是 ;参考答案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1.C 2.D 3.D 4.D 5.A 6.D 7.B 8.B 9.AC 10.D 11.D 12.B 13.A 14.B 15.A 16.C 石墨,s+ 2H 2Og = CO 2g + 2H 2 g ΔH =+ kJ 3NO 2g + 2H 2Og = 2HNO 3aq + NOg ΔH =-138kJ17.1N 2H 4l+2H 2O 2l = N 2g +4H 2Og ΔH =- KJ/mol 2 3产物不会造成环境污染;18.1环形玻璃搅拌棒 2减少实验过程中的热量损失 3偏小 4不相等;相等;因为中和热是指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 H 2O 所放出的热量,与酸碱的用量无关 5偏小19.1代表旧化学键断裂吸收的能量 代表生成新键放出的能量 代表反应热2放热 < 20.—80 kJ/mol 防止高温下MgTi 与空气中的O 2或CO 2、N 2作用第二节 燃烧热 能源1.B 2.A 3.B 4.B 5.A 6.B 7.B 8.D 9.C 10.D 11.C12.1 ①②③④;2 kJ /mol ;31425 kJ ;4COg+21O 2g =CO 2g ΔH =―mol; 13.H 2 g +21O 2 g =H 2O g ΔH =― kJ/mol 或2H 2 g + O 2 g =2 H 2O g ΔH =―mol ― ―Cs+H 2Og + O 2g−−→−∆1H COg + H 2Og ΔHCOg + O 2g +H 2g −−→−∆2H COg + H 2Og 21O 2gΔHP 4 P 4O 1014.4C3H5N3O9= 6N2↑+12CO2↑+ O2↑+ 10H2O .11 : 4 2CH4g+2O2g=CO2g+2H2Ol ΔH=― kJ/mol 3① ② b ≥45a第三节化学反应热的计算1.D 2.D 3.A 4.B 5.C 6.A 7.A 8.B 9.B 10.D11.COg+FeOs=Fes+CO2g ΔH=―/mol 12.H2g + 1/2O2g=H2Og;ΔH=-mol –13.– kJ/mol 14.A 15.D 16.A17.1Cs+H2Og=COg+H2g ΔH=/mol 2多3ΔH 1=ΔH 2+ΔH 3+ΔH 4 4乙甲同学忽略了煤与水蒸气反应是一个吸热反应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全套同步练习----第二章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基础知识1.在容积不变的反应器中,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来表示,即: ,浓度的单位一般为 ,时间可以根据反应的快慢用、或表示;2.化学反应速率是通过测定的,包括能够直接观察的某些性质,如和 ,也包括必须依靠科学仪器才能测量的性质,如、、、等;在溶液中,当反应物或产物本身有较明显的颜色时,人们常利用来跟踪反应的过程和测量反应的速度;巩固练习1.现有反应4NH3+5O2=4NO+6H2O,反应速率分别用v NH3、v O2、v NO、v H2O、表示,其关系正确的是A.4v NH3=5O2B.4 v NH3=5 v H2O C.4O2=5 v NO D.4 v NH3=5 v NO2.在一定条件下,在体积为V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m A + n B p C;t秒末,A减少了1 mol,B减少了 mol,C 增加了 mol;则m∶ n∶ p应为 A.4∶5∶2B.2∶5∶4 C.1∶3∶2 D.3∶2∶13.在一密闭容器内发生氨分解反应:2NH3N2+3H2;已知NH3起始浓度是mol/L,4s末为mol/L,若用NH3的浓度变化来表示此反应的速率,则v NH3应为A.0. 04 mol/L·s B.0. 4 mol/L·s C.1. 6 mol/L·s D.0.8 mol/L·s4.下列关于反应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B.化学反应速率为mol/L·s指1s时某物质的浓度为 mol/LC.根据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可以知道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 D.对任何化学反应来说,反应速率越快,反应越明显5.反应m A+n B p C,若v A=a mol/L·s 则用单位时间内C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是A.m/pa mol/L·s B.pa/m mol/L·s C.ma/p mol/L·s D.mp/a mol/L·s 6.在10L 密闭容器里发生反应4NH3g+5O2g 4NOg+6H2Og,反应半分钟后,水蒸气的物质的量增加了,则此反应的速率v X可表示为 A.v NH3=mol/L·s B.v O2=mol/L·sC.v NO=mol/L·s D.v H2O=mol/L·s7.一定温度下,在2L的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反应开始到10s,用Z表示的反应速率为L·sB.反应开始到10s,X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减少了LC.反应开始到10s时,Y的转化率为%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g + Yg Zg8.把气体和气体混合于容积为2L的容器中,使其发生如下反应:时间/s10物质的量/molXYZ3Xg+Yg n Zg+2Wg;5min 末生成,若测知以Z 浓度变化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L· min,则n 的值为A.4B .3C .2D .19.将物质的量均为物质A 、B 混合于5L 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3A+B2C,在反应过程中C 的物质的量分数随温度变化如右图所示:1T 0对应的反应速率v 正 v 逆用“=”、“>”或“<”表示,下同; 2此反应的正反应为 热;填“放”或“吸”3X 、Y 两点A 物质正反应速率的大小关系是Y X ;4温度T <T 0时,C%逐渐增大的原因是: ; 5若Y 点的C 的物质的量分数为25%,则参加反应的A 物质的量为 mol ;若Y 点时所消耗时间为2min,则B 物质的反应速率为 ;第二节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基础知识1.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内因是 ;2.其他条件相同时,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化学反应速率 ,减小反应物的浓度化学反应速率 ; 3.对于气体反应,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减小容器容积相当于 ,反应速率 ,减小压强增大容器容积相当于 ,反应速率 ;4.其他条件相同时,升高温度反应速率 ,降低温度反应速率 ;5.升高温度,一方面通过提高温度使分子获得更高能量, 的百分数提高;另一个是因为含较高能量的分子间的 也随之提高;这两方面都使分子间的 的几率提高,反应速率因此也增大;6.催化剂能使发生反应所需的 降低,使反应体系中含有的 提高,从而使提高,反应速率增大;巩固练习1.下列方法能增加活化分子百分数的是 A .增加某一组分的浓度 B .增体系的大压强C .升高体系的温度D .使用合适的催化剂2.设反应C +CO 2 2CO 正反应吸热反应速率为v 1,N 2+3H 2 2NH 3正反应放热,反应速率为v 2;对于上述反应,当温度升高时,v 1、v 2的变化情况为 A .同时增大 B .同时减小 C .v 1增大,v 2减小 D . v 1减小,v 2增大 3.在一可变容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Cs + H 2Og= COg + H 2g,下列条件的改变对反应速率几乎无影响的是 A .增加C 的量 B .将容器的体积缩小一半 C .保持体积不变,充入N 2,使体系的压强增大 D .保持压强不变,充入N 2,使容器的体积变大4.能提高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但不改变活化分子百分数的是A .增大反应物的浓度B .增大气体压强C .升温D .使用催化剂5.Na 2S 2O 3溶液跟稀H 2SO 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O H S SO SO Na SO H O S Na 224242322+↓++=+;下列各组实验中,溶液中最先变浑浊的是 6.下列条件一定能使反应速率加快的是:①增加反应物的物质的量②升高温度③缩小反应容器的体积 ④加入生成物 ⑤加入MnO 2A .全部B .①②⑤C .②D .②③反应反 应 物H 2O温度 Na 2S 2O 3 H 2SO 4 V℃v mLc molL -1v mLc molL -1mLA 10 5 10 5B 10 5 5 10C 30 5 5 10 D305510Y X C%T/℃T 07.100 mL 6 mol/L H 2SO 4跟过量的锌粉反应,在一定温度下,为了减缓反应速率,但又不影响生成氢气的总量;可向反应物中加入适量的 A .硫酸钠固体 B .水 C .硫酸钾溶液D .硫酸铵固体8.NO 和CO 都是汽车排放尾气中的有害物质,它们能缓慢反应生成N 2和CO 2,对此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A .使用催化剂并不能改变反应速率B .使用催化剂可以加快反应速率C .降低压强能加快反应速率D .降温可以加快反应速率9.下列体系加压后,对化学反应速率没有影响的是A .2SO 2+O 22SO 3B .CO+H 2OgCO 2+H 2C .CO 2+H 2OH 2CD .H ++OH-H 2O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活化分子碰撞即发生化学反应 B .升高温度会加快反应速率,原因是增加了活化分子碰撞次数C .某一反应的活化分子的百分数是个定值D .活化分子间的碰撞不一定是有效碰撞 11.用铁片与稀硫酸反应制氢气时,下列措施不能使氢气生成速率加快的是 A .对该反应体系加热B .不用稀硫酸,改用98%浓硫酸C .滴加少量的CuSO 4溶液D .不用铁片,改用铁粉12.反应3Fes+4H 2O====Fe 3O 4s+4H 2g,在一可变容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试回答:1增加Fe 的量,其正反应速率 填变快、不变、变慢,以下相同; 2将容器的体积缩小一半,其正反应速率 ,逆反应速率 ;3保持体积不变,充入N 2使体系压强增大,其正反应速率 ,逆反应速率 ; 4保持压强不变,充入N 2使容器的体积增大,其正反应速率 ,逆反应速率 ; 13.1将等质量的Zn 粉分别投入a :10 ml /L HCl 和b :10 ml /L 醋酸中;①若Zn 不足量,则反应速率a b 填>=或<= ②若Zn 过量,产生H 2的量a b 填>=或<= 2将等质量Zn 粉分别投入pH =1体积均为10 mL 的a :盐酸 b :醋酸中 ①若Zn 不足量,则反应速率a b 填>=或<= ②若Zn 过量,产生H 2的量a b 填>=或<=14.把除去氧化膜的镁条放入盛有一定浓度稀盐酸的试管中,发现H 2的生成速率v 随时间t 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t 1~t 2段速率变化的原因是 ,t 2~t 3是 ;能力提升15.“碘钟”实验中,3I -+S 2O -28=I -3+2SO -24的反应速率可以用I -3与加入的淀粉溶液显蓝色的时间t 来度量,t 越小,反应速率越大;某探究性学习小组在20℃进行实验,得到的数据如下表:实验编号① ② ③ ④ ⑤ c I -/mol·L -c S 2O -28/mol·L -t /st 2回答下列问题:1该实验的目的是 ;2显色时间t 2= ;3温度对该反应的反应速率的影响符合一般规律,若在40℃下进行编号③对应浓度的实验,显色时间t 2的范围为 填字母A . < B . ~ C . > D . 数据不足,无法判断 4通过分析比较上表数据,得到的结论是 ; 16.下表是稀硫酸与某金属反应的实验数据: 实验序号 金属 质量/g 金属状态c H 2SO 4/mol·L -1V H 2SO 4/mL 溶液温度/℃ 金属消失的时间/s 反应前 反应后 1 丝 50 20 34 500 2粉末50203550t 132v3 丝 50 20 36 2504 丝 50 20 35 200 5 粉末 50 20 36 25 6 丝 50 20 35 1257 丝 50 35 50 508 丝 50 20 34 100 9丝50204440分析上述数据,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4和5表明, 对反应速率有影响, 反应速率越快,能表明同一规律的实验还有 填实验序号;2仅表明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产生影响的实验有 填实验序号;3本实验中影响反应速率的其他因素还有 ,其实验序号是 ;4实验中的所有反应,反应前后溶液的温度变化值约15℃相近,推测其原因: ;17.硼氢化钠NaBH 4不能与水共存,也不能与酸共存;1将NaBH 4投入水中,可生成偏硼酸钠NaBO 2和氢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这一反应的实质是 ; 2将NaBH 4放入强酸溶液中,其反应速率比跟水反应 ,其理由是 ;18.氯酸钾和亚硫酸氢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ClO -3+3HSO -3=3SO -4+3H ++ Cl —,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受H +浓度的影响,如图是用ClO -3在单位时间内物质的量浓度的变化来表示反应速率的图像;1反应开始时速率增大的原因是 ; 2纵坐标为v Cl —的vt 曲线与上图中曲线 填“能”或“不能”完全重合;第三节 化学平衡基础知识1.在一定条件下,当正、逆两个方向的反应速率相等时,,这时的状态也就是在给定条件下,反应达到了“限度”;对于可逆反应体系,我们称之为 状态; 2.如果 ,平衡就向着方向移动,这就是着名的勒夏特列原理;3.催化剂能够 ,因此它对化学平衡的移动没有影响; 4.对于一般的可逆反应,m Ag+n Bgp Cg+q Dg,当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时,K = ;K 只受影响,与 无关;巩固练习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可逆反应的特征是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B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使用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而不能改变化学平衡状态C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可以使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D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一定会破坏气体反应的平衡状态2.一定条件下的反应:PCl 5g PCl 3g +Cl 2g ΔH > 0,达到平衡后,下列情况使PCl 5分解率降低的是 A .温度、体积不变,充入氩气 B .体积不变,对体系加热C .温度、体积不变,充入氯气 D .温度不变,增大容器体积3.在一定条件下,发生COg +NO 2g CO 2g +NOgΔH <0的反应,达到平衡后,保持体积不变,降低温度,混合气体的颜色A .变深B .变浅C .不变D .无法判断12tv ClO -34.在一不可变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2NO22NO + O2ΔH 0达到平衡后,升温,混合气体的不变A.密度B.颜色C.压强 D. 总物质的量5.在一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2SO2气+O2气2SO3气,已知反应过程中某一时刻SO2、O2、SO3的浓度分别为L、L、L,当反应达平衡时,可能存在的数据是 A.SO2为L、O2为LB.SO2为L C.SO2、SO3均为L D.SO3为L6.氙气和氟气在一定条件下可反应达到平衡:Xeg+2F2g XeF 4g ΔH=-218kJ/mol;下列变化既能加快反应速率又能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是 A.升高温度B.减压C.加压D.适当降温7.下列事实,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A.氯水中有下列平衡Cl2+H2O HCl + HClO,当加入AgNO3溶液后,溶液颜色变浅 B.对2HIg H2g+I2g,平衡体系增大压强可使颜色变深 C.反应CO+NO2CO2+NO ΔH <0,升高温度可使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D.合成NH3反应,为提高NH3的产率,理论上应采取降低温度的措施8.有一处于平衡状态的反应:Xs+3Yg 2Zg,ΔH<0;为了使平衡向生成Z的方向移动,应选择的条件是①高温②低温③高压④低压⑤加催化剂⑥分离出ZA.①③⑤B.②③⑤C.②③⑥D.②④⑥9.现有反应Xg+Yg 2Zg,ΔH<0;右图表示从反应开始到t1s时达到平衡,在t2s时由于条件变化使平衡破坏,到t3 s时又达平衡;则在图中t2 s时改变的条件可能是 A.增大了X或Y的浓度 B.增大压强C.增大Z的浓度D.升高温度10.接触法制硫酸通常在400~500℃、常压和催化剂的作用下,用SO2与过量的O2反应生成SO3;2SO2g+O2g 2SO3g ;ΔH < 0;在上述条件下,SO2的转化率约为90%;但是部分发达国家采用高压条件生成SO3,采取加压措施的目的是A.发达国家电能过量,以此消耗大量能源 B.高压将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有利于进一步提高SO2的转化率C.加压可使SO2全部转化为SO3,消除SO2对空气的污染D.高压有利于加快反应速率,可以提高生产效率11.在一定条件下,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反应:2NO2g 2NOg + O2gΔH>0,达到平衡;当改变其中一个条件X,Y随X的变化符合图中曲线的是A.当X表示温度时,Y表示NO2的物质的量B.当X表示压强时,Y表示NO2的转化率C.当X表示反应时间时,Y表示混合气体的密度D.当X表示NO2的物质的量时,Y表示O2的物质的量12.右图曲线a表示放热反应 Xg+Yg Zg+Mg+Ns进行过程中X的转化率随时间变化的关系;若要改变起始条件,使反应过程按b曲线进行,可采取的措施是A.升高温度 B.加大X的投入量 C.加催化剂 D.增大容器的体积13.可逆反应A+Bs C达到平衡后,无论加压或降温,B的转化率都增大,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A固体,C为气体,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B.A为气体,C为固体,正反应为放热反应C.A为气体,C为固体,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D.A、C均为气体,正反应为吸热反应14.一定温度下,将4molPCl3和2molCl2充入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PCl3+Cl2 PCl5 ,各物质均为气态;达平衡后,PCl5为;若此时再移走2molPCl3和1molCl2 ,相同温度下达到平衡,PCl5的物质的量为A.B. C.<x<D.<15.某温度下,将2mo1A和3mo1B充入一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a Ag+Bg Cg+Dg,5min 后达到平衡;已知该温度下其平衡常数K=1 ,若温度不变时将容器的体积扩大为原来的10倍,A的转化率不发生变化,则 A.a=1 B.a =2 C.B的转化率为40 % D.B的转化率为60 %16.X、Y、Z三种气体,取X和Y按1∶1的物质的量之比混合,放入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X+2Y2Z ,达到平衡后,测得混合气体中反应物的总物质的量与生成物的总物质的量之比为3∶2,则Y的转化率最接近于ZX或Y0 t1t2t3tZyx。

2021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第二章同步课时(导)学案2.2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2021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第二章同步课时(导)学案2.2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第二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学习目标1.初步运用有效碰撞理论和活化分子等知识解释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难点2.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重点知识点一有效碰撞理论基础知识整理1.有效碰撞2.活化分子与活化能(1)活化分子:能够发生的分子。

(2)活化能:活化分子比普通分子多出的那部分能量。

错误!(3)解释化学反应的过程=互动探究(1)活化分子间的碰撞一定能发生化学反应吗?(2)普通分子间的碰撞有时也能发生化学反应,这句话对吗?(3)活化分子比普通分子具有的能量低?(4)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的重新组合?归纳总结1.活化分子与有效碰撞的关系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一定是活化分子,但是活化分子不一定发生有效碰撞。

并不是反应物分子之间的任何一次直接碰撞都能发生反应,只有那些能量相当高的分子之间的直接碰撞才能发生反应。

2.单位体积内的活化分子数与活化分子百分数单位体积内的活化分子数就是指单位体积内能量达到一定要求的活化分子的总数;而活化分子百分数是活化分子数与总分子数的比值,总分子数包含:活化分子数以及普通分子的个数。

3.活化能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关系活化能大小主要是由反应物自身的性质决定的改变外界条件也可以改变反应的活化能,如加入催化剂,即反应物自身的性质影响着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从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

例如:活化能小→普通分子容易变成活化分子→活化分子百分数大→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多→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内有效碰撞次数多→化学反应速率大内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即时训练1.有效碰撞是指A.反应物分子间的碰撞B.反应物活化分子间的碰撞C.反应物分子发生合适取向的碰撞D.活化分子之间发生合适取向的碰撞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活化分子间的碰撞一定能发生化学反应;②普通分子间的碰撞有时也能发生化学反应;③反应物活化能越大,反应越快;④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⑤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过程;⑥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活化分子有合适取向时的有效碰撞。

2020-2021学年高二化学课时同步训练(人教版选修4):1.2 燃烧热 能源【解析版】

2020-2021学年高二化学课时同步训练(人教版选修4):1.2 燃烧热  能源【解析版】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二节燃烧热能源1.下列关于反应热和热化学反应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HCl和NaOH反应的中和热ΔH=-57.3 kJ·mol-1,则H2SO4和Ba(OH)2反应的中和热ΔH=2×(-57.3) kJ·mol-1B.CO(g)的燃烧热是283.0 kJ·mol-1,则2CO2(g)===2CO(g)+O2(g)反应的ΔH=+2×283.0 kJ·mol-1C.氢气的燃烧热为285.5 kJ·mol-1,则电解水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H2O(l)== 2H2(g)+O2(g)ΔH=+285.5 kJ·mol-1D.1 mol甲烷燃烧生成气态水和二氧化碳所放出的热量是甲烷的燃烧热【答案】B【解析】A.H2SO4和Ca(OH)2反应不仅生成水,还生成硫酸钙沉淀,会放出更多的热量,则H2SO4和Ca(OH)2反应的中和热ΔH<2×(-57.3) kJ·mol-1,A项错误;B.CO的燃烧热是283.0kJ/mol,则2CO(g)+O2(g)=2CO2(g)反应的ΔH=-2×283.0 kJ/mol,故2CO2(g)= 2CO(g)+O2(g) ΔH=+2×283.0 kJ/mol,所以B 项正确;C.氢气燃烧是放热反应,焓变是负值。

水电解是吸热反应,2mol水完全电解,反应吸热为571.0kJ,C项错误;D.1mol可燃物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放出的热量是燃烧热,而甲烷燃烧生成的气态水不是稳定状态,D项错误。

故答案选B。

2.(2020·瓦房店市实验高级中学高二月考)小明从表中提供的信息中,得出以下几个结论,其中正确的是()A.热值大的燃料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多B.1千克汽油燃烧时放出的热量是4.6×107焦耳C.木炭燃烧不充分时其热值会变小D.2m3的沼气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是3.8×107焦耳【答案】D【解析】A.热值与燃料的种类有关,与质量无关,则不能由热值比较放出的热量,故A错误;B.汽油的热值为4.6×107,则1千克汽油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是4.6×107焦耳,若不完全燃烧放出热量减少,故B错误;C.热值为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不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不是热值,故C错误;D.沼气的热值为1.9×107J/m3,则2m3的沼气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是2m3×1.9×107J/m3=3.8×107焦耳,故D正确;答案选D。

高二化学选修4同步练习:1-1-1焓变_反应热

高二化学选修4同步练习:1-1-1焓变_反应热

高中化学必修4 ——化学反应原理(概念全集)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1. 反应热: 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都可以用热量来表述,叫反应热。

反应热产生的原因:生成物分子形成时所释放的总能量与反应物分子化学键断裂时所吸收的总能量的差即为该反应的反应热。

【新增】1.焓:1 mol用于表示物质所具有的能量的这一固有性质的物理量,叫做焓(H)。

2. 焓变(△H):一个化学反应的生成物与反应物的焓值差,即:△H=H(生成物)-H(反应物)3. 反应热与焓变的关系: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若反应中物质的能量变化全部转化为热能,则反应前后物质的焓变就等于该反应的反应热。

[说明:①焓(H)是与物质的内能有关的物理量。

②△H的单位是kJ/mol或k J·mol1-。

【注意:△H的单位中mol1-的含义。

反应焓变单位中的“mol1-”表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相同,它是指每摩尔某一反应,而不是指某一物质的微粒等。

】③任何化学反应都有反应热。

④许多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可以通过实验直接测得。

]4. 放热反应: 化学反应过程中生成物释放的总能量大于反应物吸收的总能量的反应。

5.吸热反应: 化学反应过程中生成物释放的总能量小于反应物吸收的总能量的反应。

6. △H的符号与意义:由于反应后放出的热量使反应体系的能量降低(使环境的能量升高),故放热反应的△H为“—”,△H<0;而吸热反应使反应体系的能量升高(使环境的能量降低),故吸热反应的△H为“ + ”△H>0。

见下图1-17. 热化学方程式:能表示参加反应物质的量和反应热之间的关系的化学方程式。

8. 热化学方程式表示意义:既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也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焓变。

⑴要在化学方程式的右边标出焓变(△H),放热反应,△H为“—”,吸热反应,△H为“ + ”,△H的单位是:k J·mol1-或J·mol1-。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 全册综合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 全册综合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全册综合测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2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4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每小题3分,共42分)1.如图所示为某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因为E1-E2>0,所以图中所示的反应为吸热反应B.加入催化剂可降低反应的焓变,加快化学反应速率C.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一定不需要加热D.该反应断裂旧化学键吸收的能量比形成新化学键释放的能量少答案 D解析由图可知,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则图中所示反应为放热反应,A错误;由图可知,加入催化剂,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但反应的焓变(ΔH)不变,B错误;放热反应可能需要通过加热引发反应,C错误;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则断裂旧化学键吸收的能量比形成新化学键释放的能量少,D正确。

2.科学家首次用X射线激光技术观察到CO与O在催化剂表面形成化学键的过程。

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O(g)+O(g)===CO2(g)ΔH1,反应过程的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ΔH1>0B.三种状态中,状态Ⅱ最稳定C.使用催化剂能增大CO和O生成CO2的平衡转化率D.若2CO(g)+O2(g)===2CO2(g)的反应热为ΔH2,则有ΔH2>2ΔH1答案 D解析由图可知,状态Ⅰ反应物[CO(g)+O(g)]具有的总能量高于状态Ⅲ生成物[CO2(g)]具有的总能量,则有ΔH1<0,A错误;三种状态中,状态Ⅱ具有的能量最高,状态Ⅲ具有的能量最低,故状态Ⅲ最稳定,B错误;使用催化剂能增大CO和O生成CO2的反应速率,但不能增大平衡转化率,C错误;反应CO(g)+O(g)===CO2(g)ΔH1的化学计量数乘以2可得2CO(g)+2O(g)===2CO2(g)2ΔH1,O2(g)===2O(g),断裂O—O键要吸收热量,2CO(g)+O2(g)===2CO2(g)的反应热为ΔH2,则有ΔH2>2ΔH1,D正确。

2020-2021学年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4同步跟踪训练:3.4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2020-2021学年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4同步跟踪训练:3.4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2020-2021学年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4同步跟踪训练3.4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1、下列对“AgCl(s)Ag+(aq)+Cl-(aq)”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说明AgCl没有完全电离,AgCl是弱电解质②说明溶解的AgCl已完全电离,AgCl是强电解质③说明Cl-与Ag+的反应不能完全进行④说明Cl-与Ag+的反应可以完全进行A.③④B.②③C.①③D.②④2、溶度积常数表达式符合K sp=[A x+]2[B y-]的是( )A.AgCl(s)Ag+(aq)+Cl-(aq)B.Na2S2Na++S2-C.Ag2S(s)2Ag+(aq)+S2-(aq)D.PbI2(s)Pb2+(aq)+2I-(aq)3、25℃时,已知AgCl的K sp=1.8×10-10,Ag2CO3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Ag2CO3的K sp为8.1×10-12B. Ag2CO3(s)+2Cl-(aq)2AgCl(s)+CO32-(aq)的平衡常数K=2.5×108C.在Ag2CO3的饱和溶液中加入K2CO3(s)可使c(CO32-)增大(由Y点到Z点)D.在0.001mol•L-1AgNO3溶液中滴入同浓度的KCl和K2CO3的混合溶液,CO32-先沉淀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gCl 难溶于水,溶液中没有Ag +和Cl -B .AgCl 水溶液的导电性很弱,所以AgCl 为弱电解质C .温度一定时,当AgCl 水溶液中Ag + 和Cl —浓度的乘积等于K SP 值时,此溶液为AgCl 的饱和溶液D .向饱和AgCl 水溶液中加入盐酸,c(Cl —)增大,K SP 值变大5、已知常温下K sp =(AgCl)=1.6×10-10、K sp (AgI)=2.0×10-1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含有大量Cl -的溶液中肯定不存在Ag+ B.AgI 悬浊液中加入少量KI 粉末,平衡Agl(s)Ag +(aq)+I -(aq)向左移动,溶液中离子的总浓度会减小C.AgCl 悬浊液中逐渐加入KI 固体至()()()sp --1sp AgI I =mol L AgCl K c K ⋅时,AgCl 开始向AgI 转化D.向浓度均为0.01mol·L -1的KCl 和KI 的混合溶液中滴加AgNO 3溶液,当Cl -开始沉淀时,溶液中I -的浓度为1.25×10-8mol·L -16、常温下,已知K sp (AgCl)>K sp (AgBr),现将AgCl 与AgBr 的饱和溶液等体积混合,再加入足量浓AgNO 3溶液,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根据K sp (AgCl)>K sp (AgBr),可知AgCl 的溶解能力比AgBr 强B .加入足量浓AgNO 3溶液后,AgCl 和AgBr 的溶度积K sp 均不变C .加入足量浓AgNO 3溶液后,溶液中只有AgBr 沉淀D .在含有AgBr 、AgCl 固体的悬浊液中,c(Cl -)>c(Br -)7、在t ℃ 时,Ag 2CrO 4(橘红色)在水溶液中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如下图所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配套练习(全册)同步练习汇总第一章测评A(基础过关卷)(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下列与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成物总能量一定低于反应物总能量B.放热反应的反应速率总是大于吸热反应的反应速率C.应用盖斯定律,可计算某些难以直接测量的反应焓变D.同温同压下,H2(g)+Cl2(g)2HCl(g)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的ΔH不同解析:根据生成物总能量和反应物总能量的相对大小,把化学反应分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吸热反应的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放热反应的生成物总能量低于反应物总能量;反应速率是单位时间内物质浓度的变化,与反应的吸热、放热无关;同温同压下,H2(g)和Cl2(g)的总能量与 HCl(g)的总能量的差值不受光照和点燃条件的影响,所以该反应的ΔH相同.答案:C2.对于:2C4H10(g)+13O2(g)8CO2(g)+10H2O(l) ΔH=-5 800 kJ·mol-1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反应的反应热为ΔH=-5 800 kJ·mol-1,是放热反应B.该反应的ΔH与各物质的状态有关,与化学计量数也有关C.该式的含义为:25 ℃、101 kPa下,2 mol C4H10气体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出热量5 800 kJD.该反应为丁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由此可知丁烷的燃烧热为5 800 kJ·mol-1解析:根据燃烧热的定义,丁烷的物质的量应为1 mol,故题中方程式不是丁烷的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由题中方程式可知丁烷的燃烧热为2 900 kJ·mol-1.答案:D3.下列关于反应能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Zn(s)+CuSO4(aq)ZnSO4(aq)+Cu(s) ΔH=-216 kJ·mol-1,则反应物总能量>生成物总能量B.相同条件下,如果 1 mol氢原子所具有的能量为E1,1 mol氢分子所具有的能量为E2,则2E1=E2C.101 kPa时,2H2(g)+O2(g)2H2O(l) ΔH=-571.6 kJ·mol-1,则H2的燃烧热为571.6 kJ·mol-1D.H+(aq)+OH-(aq)H2O(l) ΔH=-57.3 kJ·mol-1,则含1 mol NaOH的氢氧化钠固体与含0.5 mol H2SO4的稀硫酸混合后放出57.3 kJ的热量解析:A选项正确,因为该反应为放热反应;B选项错误,因为分子变成原子要破坏化学键,吸收能量,2E1>E2;C选项错误,H2的燃烧热是1 mol氢气充分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D选项错误,因为NaOH固体溶解时会放热.答案:A4.根据碘与氢气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ⅰ)I2(g)+H2(g)2HI(g) ΔH=-9.48 kJ·mol-1(ⅱ)I2(s)+H2(g)2HI(g) ΔH=+26.48 kJ·mol-1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254 g I2(g)中通入2 g H2(g),反应放热9.48 kJB.1 mol固态碘与1 mol气态碘所含的能量相差17.00 kJC.反应(ⅰ)的产物比反应(ⅱ)的产物稳定D.反应(ⅱ)的反应物的总能量比反应(ⅰ)的反应物的总能量低解析:因H2(g)+I2(g)2HI(g)为可逆反应,故254 g I2与2 g H2不可能完全反应生成2 mol HI,放出的热量小于9.48 kJ,A项错误;1 mol固态碘与1 mol气态碘所含的能量差为9.48 kJ-(-26.48 k J)=35.96 kJ,B项错误;产物相同均为HI,稳定性一致,C项错误;因反应物中氢气相同,而固态碘比气态碘所含的能量低,故D项正确.答案:D5.已知中和热为57.3 kJ·mol-1且弱酸弱碱电离吸收热量. 现有以下四个化学反应方程式:①H2SO4(aq)+2NaOH(aq)Na2SO4(aq)+2H2O(l);②H2SO4(aq)+Ba(OH)2(aq)BaSO4(s)+2H2O(l);③HCl(aq)+NH3·H2O(aq)NH4Cl(aq)+H2O(l);④CH3COOH(aq)+NH3·H2O(aq)CH3COONH4(aq)+H2O(l),其中放出的热量为57.3 kJ的是( )A.①和②B.③C.④D.以上都不对解析:强酸与强碱在稀溶液中反应生成1 mol水放出热量为57.3 kJ,①、②中均生成2 mol H2O,且②中还有BaSO4生成,放出的热量均不为57.3 kJ;弱酸、弱碱在水中电离时要吸收部分热量,故③、④放出的热量小于57.3 kJ.答案:D6.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ΔH的绝对值均正确)( )A.C2H5OH(l)+3O2(g)2CO2(g)+3H2O(g) ΔH=-1 367.0 kJ·mol-1(燃烧热)B.N aOH(aq)+HCl(aq)NaCl(aq)+H2O(l) ΔH=+57.3 kJ·mol-1(中和热)C.S(s)+O2(g)SO2(g) ΔH=-296.8 kJ·mol-1(反应热)D.2NO2O2+2NO ΔH=+116.2 kJ·mol-1(反应热)解析:根据燃烧热的概念,生成的水应为液态,A项错;中和热ΔH应为负值,B项错;D项中没表示出物质的聚集状态,D项错.答案:C7.下列表示戊烷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C5H12(l)+8O2(g)5CO2(g)+6H2O(l) ΔH=-3 540 kJ·mol-1B.C5H12(l)+8O2(g)5CO2(g)+6H2O(g) ΔH=-3 540 kJ·mol-1C.C5H12(l)+8O2(g)5CO2(g)+6H2O(g) ΔH=+3 540 kJ·mol-1D.C5H12(l)+8O2(g)5CO2(g)+6H2O(l) ΔH=+3 540 kJ·mol-1解析:戊烷燃烧放热,ΔH<0,且产物水是液态,A正确.答案:A8.在36 g碳不完全燃烧所得气体中,CO占体积,CO2占体积. 且有:C(s)+O2(g)CO(g) ΔH=-110.5 kJ·mol-1CO(g)+O2(g)CO2(g) ΔH=-283 kJ·mol-1与这些碳完全燃烧相比,损失的热量是( )A.172.5 kJB.1 149 kJC.283 kJD.517.5 kJ解析:损失的热量为占体积的CO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n(C)=3 mol,n(CO)=1 mol,根据CO(g)+O2(g)CO2(g) ΔH=-283 kJ·mol-1可知1 mol CO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283 kJ,即损失的热量是283 kJ.答案:C9.化学反应N2(g)+3H2(g)2NH3(l)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则该反应的ΔH等于( )A.+2(a-b-c) kJ·mol-1B.+2(b-a) kJ·mol-1C.+(b+c-a) kJ·mol-1D.+(a+b) kJ·mol-1解析:由题图可得,①N2(g)+H2(g)N+3H ΔH=+a kJ·mol-1,②NH3(g)N+3H ΔH=+b kJ·mol-1,③NH3(l)NH3(g) ΔH=+c kJ·mol-1.①-②-③得:N2(g)+H2(g)NH3(l)ΔH=+(a-b-c) kJ·mol-1,故N2(g)+3H2(g)2NH3(l) ΔH=+2(a-b-c) kJ·mol-1.答案:A10.下列关于热化学反应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HCl和NaOH反应的中和热ΔH=-57.3 kJ·mol-1,则H2SO4和Ca(OH)2反应的中和热ΔH=2×(-57.3) kJ·mol-1B.CO(g)的燃烧热是283.0 kJ·mol-1,则2CO2(g)2CO(g)+O2(g)的ΔH=2×(+283.0) kJ·mol-1C.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D.1 mol甲烷燃烧生成气态水和二氧化碳所放出的热量是甲烷的燃烧热解析:中和热是指稀溶液中酸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 1 mol水时的反应热,与酸、碱的元数无关,A项错;热化学方程式中的ΔH与化学式前的计量数成正比,B项正确;需要加热的反应也可以是放热反应,如铜与硫的反应,C项错;可燃物的燃烧热的定义中燃烧生成的物质必须是稳定的物质,如水应该是液态水,而不是气态水,D项错.答案:B11.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蒸气是一个放热反应,且反应生成1 mol H2O(g)时放出的热量为Q kJ. 若反应过程中破坏1 mol氢气中的H—H键需消耗能量Q1kJ,破坏1 mol氧气中的O O键需消耗能量Q2 kJ,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整个化学反应过程中有2Q1+Q2=2QB.根据能量守恒有Q1+Q2=QC.由水蒸气分解为氢气和氧气的ΔH=(Q-Q1-Q2) kJD.形成1 mol H—O键放出的能量为 kJ解析:由题可知H2(g)+O2(g)H2O(g) ΔH=-Q kJ·mol-1,根据ΔH与键能关系:ΔH=反应物键能-生成物键能,有-Q=Q1+Q2-2E(H—O),解得E(H—O)= kJ,即形成1 mol H—O键能放出 kJ 的能量.答案:D12.分析右图所示的能量变化,确定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2A(g)+B(g)2C(g) ΔH<0B.2A(g)+B(g)2C(g) ΔH>0C.2A+B2C ΔH<0D.2C2A+B ΔH<0解析:由低能量的物质生成高能量的物质需要吸热,反之则放热. 热化学方程式中要注明各物质的聚集状态.答案:A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共52分)13.(14分)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和氢气的混合气,它由煤炭与水(蒸气)反应制得,故又称水煤气.(1)试写出制取水煤气的主要化学方程式:.(2)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是丙烷,丙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3H8(g)+5O2(g)3CO2(g)+4H2O(l)ΔH=-2 219.9 kJ·mol-1已知CO气体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O(g)+O2(g)CO2(g) ΔH=-283.0 kJ·mol-1试比较相同物质的量的C3H8和CO燃烧,产生的热量比值约为.(3)已知氢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H2(g)+O2(g)2H2O(l) ΔH=-571.6 kJ·mol-1试比较同质量的氢气和丙烷燃烧,产生的热量比值约为.(4)氢气是未来的能源,除产生的热量多之外,还具有的优点是.解析:(1)由题意“它由煤炭与水(蒸气)反应制得,故又称水煤气”及“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和氢气的混合气”知反应方程式为C+H2O(g)CO+H2.(2)同物质的量的C3H8和CO燃烧,产生的热量比值为=39∶5.答案:(1)C+H2O(g)CO+H2(2)39∶5(3)14∶5 (4)来源丰富,产物无污染等14.(12分)(1)1.00 L 1.00 mol·L-1H2SO4溶液与2.00 L 1.00 mol·L-1 NaOH溶液完全反应,放出114.6 kJ热量,该反应的中和热ΔH为,表示其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在25 ℃、101 kPa时,1.00 g C6H6(l)燃烧生成CO2(g)和H2O(l),放出41.8 kJ的热量,C6H6的燃烧热为kJ·mol-1,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解析:(1)中和热以生成1 mol H2O(l)为标准,而1.00 L 1.00 mol·L-1H2SO4溶液与2.00 L 1.00 mol·L-1NaOH溶液反应生成2.00 mol H2O(l),故该反应的中和热ΔH=-=-57.3 kJ·mol-1. 书写表示燃烧热与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时,必须体现燃烧热与中和热的研究标准.(2)1 mol C6H6(l)完全燃烧生成CO2(g)和H2O(l)放出的热量:41.8×78=3 260.4(kJ),热化学方程式为C6H6(l)+O2(g)6CO2(g)+3H2O(l) ΔH=-3 260.4 kJ·mol-1.答案:(1)-57.3 kJ·mol-1H2SO4(aq)+NaOH(aq)Na2SO4(aq)+H2O(l) ΔH=-57.3 kJ·mol-1(2)3 260.4C6H6(l)+O2(g)6CO2(g)+3H2O(l)ΔH=-3 260.4 kJ·mol-115.(12分)实验室利用如图装置进行中和热的测定. 回答下列问题:(1)该图中有一处未画出,它是.(2)在操作正确的前提下提高中和热测定的准确性的关键是.(3)如果用0.50 mol·L-1的盐酸和氢氧化钠固体进行实验,则实验中所测出的“中和热”数值将(填“偏大”“偏小”或“不变”);原因是.解析:(1)由装置图可知,该装置中缺少搅拌使用的环形玻璃搅拌棒.(2)该实验的关键是温度的测定,在操作正确的前提下提高中和热测定的准确性的关键是提高装置的保温效果.(3)因为固体NaOH溶于水放热,所以用0.50 mol·L-1的盐酸和氢氧化钠固体进行实验,则实验中所测出的“中和热”数值将偏大.答案:(1)环形玻璃搅拌棒(2)提高装置的保温效果(3)偏大固体NaOH溶于水放热16.(14分)“氢能”是未来最理想的新能源.(1)某化学家根据“原子经济”的思想,设计了如下制备H2的反应步骤:①CaBr2+H2O CaO+2HBr②2HBr+Hg Hg Br2+H2↑③HgBr2+④2HgO2Hg+O2↑⑤2H2+O22H2O请你根据“原子经济”的思想完成上述步骤③的化学方程式:. 并根据“绿色化学”的思想评估该方法制H2的主要缺点:.(2)利用核能把水分解制氢气,是目前正在研究的课题. 下图是其中的一种流程,其中用了过量的碘.完成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反应①;反应②. 此法制取氢气的最大优点是.答案:(1)HgBr2+CaO HgO+CaBr2循环过程需要很高的能量,且使用重金属汞,会产生污染(2)SO2+I2+2H2O2HI+H2SO42H2SO42SO2↑+O2↑+2H2O SO2和I2可循环使用,无污染第一章测评B(高考体验卷)(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4海南化学)标准状态下,气态分子断开1 mol化学键的焓变称为键焓. 已知H—H、H—O和O O键的键焓ΔH分别为436 kJ·mol-1、463 kJ·mol-1和495 kJ·mol-1. 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H2O(g)H2(g)+O2(g) ΔH=-485 kJ·mol-1B.H2O(g)H2(g)+O2(g) ΔH=+485 kJ·mol-1C.2H2(g)+O2(g)2H2O(g) ΔH=+485 kJ·mol-1D.2H2(g)+O2(g)2H2O(g) ΔH=-485 kJ·mol-1解析:化学反应的焓变等于反应物总键焓与生成物总键焓的差,由此可确定D项正确.答案:D2.(2014重庆理综)已知:C(s)+H2O(g)CO(g)+H2(g) ΔH=a kJ·mol-12C(s)+O2(g)2CO(g) ΔH=-220 kJ·mol-1H—H、O O和O—H键的键能分别为436、496和462 kJ·mol-1,则a为( )A.-332B.-118C.+350D.+130解析:C(s)+H2O(g)CO(g)+H2(g) ΔH=a kJ·mol-1(1)2C(s)+O2(g)2CO(g) ΔH=-220 kJ·mol-1(2)(1)×2-(2)得2H2O(g)O2(g)+2H2(g)ΔH=+(2a+220) kJ·mol-1由键能数值计算得2H2O(g)O2(g)+2H2(g)中ΔH=4×462 kJ·mol-1-(496 kJ·mol-1+2×436 kJ·mol-1)=+480 kJ·mol-1,即:2a+220=480,解得a=+130.答案:D3.(2014江苏化学)已知:C(s)+O2(g)CO2(g) ΔH1CO2(g)+C(s)2CO(g) ΔH22CO(g)+O2(g)2CO2(g) ΔH34Fe(s)+3O2(g)2Fe2O3(s) ΔH43CO(g)+Fe2O3(s)3CO2(g)+2Fe(s) ΔH5下列关于上述反应焓变的判断正确的是( )A.ΔH1>0,ΔH3<0B.ΔH2>0,ΔH4>0C.ΔH1=ΔH2+ΔH3D.ΔH3=ΔH4+ΔH5解析:燃烧反应都是放热反应,ΔH1、ΔH3、ΔH4都小于0,CO2与C的反应是吸热反应,ΔH2大于0,A、B错误;反应C(s)+O2(g)CO2(g)可由反应CO2(g)+C(s)2CO(g)与2CO(g)+O2(g)2CO2(g)相加得到,由盖斯定律可知ΔH1=ΔH2+ΔH3,C正确;同理可得ΔH3=(ΔH4+2ΔH5),D错误.答案:C4.(2014课标全国Ⅱ)室温下,将1 mol的CuSO4·5H2O(s)溶于水会使溶液温度降低,热效应为ΔH1,将1 mol的CuSO4(s)溶于水会使溶液温度升高,热效应为ΔH2,CuSO4·5H2O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CuSO4·5H2O(s)CuSO4(s)+5H2O(l),热效应为ΔH3. 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ΔH2>ΔH3B.ΔH1<ΔH3C.ΔH1+ΔH3=ΔH2D.ΔH1+ΔH2>ΔH3解析:CuSO4·5H2O(s)CuSO4(aq)+5H2O(l),ΔH1>0CuSO4(s)CuSO4(aq) ΔH2<0CuSO4·5H2O(s)CuSO4(s)+5H2O(l) ΔH3由盖斯定律:ΔH3=ΔH1-ΔH2,则ΔH3>0.则ΔH3>ΔH2,A项错误;ΔH3>ΔH1,B项正确;ΔH2=ΔH1-ΔH3,C项错误;ΔH1+ΔH2<ΔH3,D 项错误.答案:B5.(2014湖南五市十校期末)下列依据热化学方程式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若2H2(g)+O2(g)2H2O(g) ΔH=-483.6 kJ·mol-1,则H2的燃烧热为241.8 kJ·mol-1B.若C(石墨,s)C(金刚石,s) ΔH>0,则石墨比金刚石稳定C.已知NaOH(aq)+HCl(aq)NaCl(aq)+H2O(l) ΔH=-57.4 kJ·mol-1,则20.0 g NaOH固体与稀盐酸完全中和,放出28.7 kJ的热量D.已知2C(s)+2O2(g)2CO2(g) ΔH1;2C(s)+O2(g)2CO(g) ΔH2,则ΔH1>ΔH2解析:气态水不是水的稳定态,A项错误;石墨生成金刚石为吸热反应,故石墨比金刚石稳定,B项正确;固体NaOH溶解于水还存在溶解放热,C项错误;碳燃烧属于放热反应,等量的碳完全燃烧生成CO2比不完全燃烧生成CO放出的热量多,但是焓变为负值,D项错误.答案:B6.(2014天津和平期末)下列有关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对应的表述均正确的是( )A.密闭容器中,9.6 g硫粉与11.2 g铁粉混合加热生成17.6 g硫化亚铁时,放出19.12 kJ 热量. 则Fe(s)+S(s)FeS(s) ΔH=-95.6 kJ·mol-1B.稀盐酸与0.1 mol·L-1 KOH溶液反应:H+(aq)+OH-(aq)H2O(l) ΔH=+57.3 kJ·mol-1C.已知1 mol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所放出的热量为285.5 kJ,则水分解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H2O(l)2H2(g)+O2(g) ΔH=+285.5 kJ·mol-1D.已知2C(s)+O2(g)2CO(g) ΔH=-221 kJ·mol-1,则可知C的燃烧热ΔH=-110.5 kJ·mol-1解析:9.6 g硫粉的物质的量为=0.3 mol,11.2 g铁粉的物质的量为=0.2 mol,故硫粉过量,以铁粉为依据计算1 mol铁粉参加反应放出的热量为mol×19.12 kJ=95.6 kJ·mol-1,A项正确;中和热ΔH<0,B项错误;2 mol水分解吸收的热量应为571 kJ·mol-1,C项错误;计算碳的燃烧热时生成物应为CO2(g),D项错误.答案:A7.(2013上海化学)将盛有NH4HCO3粉末的小烧杯放入盛有少量醋酸的大烧杯中,然后向小烧杯中加入盐酸,反应剧烈,醋酸逐渐凝固. 由此可知( )A.NH4HCO3和盐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B.该反应中,热能转化为产物内部的能量C.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D.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H4HCO3+HCl NH4Cl+CO2↑+H2O ΔH=Q解析:醋酸凝固说明体系温度降低,此反应为吸热反应,热能转化为化学能,B正确;D选项,没有标明反应物、生成物的状态,错误.答案:B8.(2013课标全国Ⅱ)在1 200 ℃时,天然气脱硫工艺中会发生下列反应①H2S(g)+O2(g)SO2(g)+H2O(g) ΔH1②2H2S(g)+SO2(g)S2(g)+2H2O(g) ΔH2③H2S(g)+O2(g)S(g)+H2O(g) ΔH3④2S(g)S2(g) ΔH4则ΔH4的正确表达式为( )A.ΔH4=(ΔH1+ΔH2-3ΔH3)B.ΔH4=(3ΔH3-ΔH1-ΔH2)C.ΔH4=(ΔH1+ΔH2-3ΔH3)D.ΔH4=(ΔH1-ΔH2-3ΔH3)解析:首先找到②式中含有S2(g)、③式中含有S(g),②×-③×2得2S(g)+SO2(g)+H2O(g)H2S(g)+S2(g)+O2(g),然后再加①×得2S(g)S2(g),所以ΔH4=ΔH2×+ΔH1×-ΔH3×2.答案:A9.(2013重庆理综)已知:P4(g)+6Cl2(g)4PCl3(g) ΔH=a kJ·mol-1,P4(g)+10Cl2(g)4PCl5(g) ΔH=b kJ·mol-1,P4具有正四面体结构,PCl5中P—Cl键的键能为c kJ·mol-1,PCl3中P—Cl键的键能为1.2c kJ·mol-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P—P键的键能大于P—Cl键的键能B.可求Cl2(g)+PCl3(g)PCl5(s)的反应热ΔHC.Cl—Cl键的键能为kJ·mol-1D.P—P键的键能为kJ·mol-1解析:由已知两个反应可得:Cl2(g)+PCl3(g)PCl5(g)ΔH=kJ·mol-1,无法求Cl2(g)+PCl3(g)PCl5(s)的反应热;设Cl—Cl键的键能为x,则:x+3×1.2c-5c=,x=kJ·mol-1,C正确;设P—P键的键能为y,P4为正四面体形结构,共有6个P—P键,由第1个反应得6y+×6-4×3×1.2c=a,y=kJ·mol-1;P—P键的键长大于P—Cl键,故P—P键的键能小于P—Cl键.答案:C10.(2013海南化学)已知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6C(s)+5H2(g)+3N2(g)+9O2(g)2C3H5(ONO2)3(l) ΔH12H2(g)+O2(g)2H2O(g) ΔH2C(s)+O2(g)CO2(g) ΔH3则反应4C3H5(ONO2)3(l)12CO2(g)+10H2O(g)+O2(g)+6N2(g)的ΔH为( )A.12ΔH3+5ΔH2-2ΔH1B.2ΔH1-5ΔH2-12ΔH3C.12ΔH3-5ΔH2-2ΔH1D.ΔH1-5ΔH2-12ΔH3解析:将三个已知热化学方程式依次编号为①、②、③,依据盖斯定律,可得目标热化学方程式:12×③+5×②-2×①,即ΔH=12ΔH3+5ΔH2-2ΔH1,即选A.答案:A11.(2013浙江衢州一中期中)单斜硫和正交硫转化为二氧化硫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S(s,单斜)S(s,正交) ΔH=+0.33 kJ·mol-1B.正交硫比单斜硫稳定C.相同物质的量的正交硫比单斜硫所含有的能量高D.①表示断裂1 mol O2中的共价键所吸收的能量比形成1 mol SO2中的共价键所放出的能量少297.16 kJ解析:根据盖斯定律得:S(s,单斜)S(s,正交) ΔH=-0.33 kJ·mol-1,即单斜硫转化为正交硫时要放出热量,正交硫的能量要低,较稳定,故A项错误、B项正确;相同物质的量的正交硫应该比单斜硫所含有的能量低,C项错误;①表示断裂1 mol S(s,单斜)和1 mol O2(g)中的共价键所吸收的能量比形成1 mol SO2(g)中的共价键所放出的能量少297.16 kJ,D项错误. 答案:B12.(2012上海化学,有改动)工业生产水煤气的反应为:C(s)+H2O(g)CO(g)+H2(g) ΔH=+131.4 kJ·mol-1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反应物能量总和大于生成物能量总和B.CO(g)+H2(g)C(s)+H2O(l) ΔH=-131.4 kJ·mol-1C.水煤气反应中生成1 mol H2(g)吸收131.4 kJ热量D.水煤气反应中生成1体积CO(g)吸收131.4 kJ热量解析: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A错误;B项为制水煤气的反方向,但水应为气态,错误;热化学方程式中的计量数表示物质的量,所以D项中1体积应是1 mol.答案:C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40分)13.(2014大纲全国)(6分)化合物AX3和单质X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可生成化合物AX5. 回答下列问题:已知AX3的熔点和沸点分别为-93.6 ℃和76 ℃,AX5的熔点为167 ℃. 室温时AX3与气体X2反应生成 1 mol AX5,放出热量123.8 kJ. 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解析: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要注明各物质的状态,ΔH的单位和符号.答案:AX3(l)+X2(g)AX5(s) ΔH=-123.8 kJ·mol-114.(2014广东理综)(8分)用CaSO4代替O2与燃料CO反应,既可提高燃烧效率,又能得到高纯CO2,是一种高效、清洁、经济的新型燃烧技术. 反应①为主反应,反应②和③为副反应.①CaSO4(s)+CO(g)CaS(s)+CO2(g) ΔH1=-47.3 kJ·mol-1②CaSO4(s)+CO(g)CaO(s)+CO2(g)+SO2(g) ΔH2=+210.5 kJ·mol-1③CO(g)C(s)+CO2(g) ΔH3=-86.2 kJ·mol-1反应2CaSO4(s)+7CO(g)CaS(s)+CaO(s)+6CO2(g)+C(s)+SO2(g)的ΔH=(用ΔH1、ΔH2和ΔH3表示).解析:由盖斯定律可得反应2CaSO4(s)+7CO(g)CaS(s)+CaO(s)+6CO2(g)+C(s)+SO2(g)应该是反应①×4+反应②+反应③×2,即ΔH=4ΔH1+ΔH2+2ΔH3.答案:4ΔH1+ΔH2+2ΔH315.(2013北京理综)(12分)NO x是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之一.(1)NO x能形成酸雨,写出NO2转化为HNO3的化学方程式:.(2)汽车发动机工作时会引发N2和O2反应,其能量变化示意图如下:①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②随温度升高,该反应化学平衡常数的变化趋势是. (3)在汽车尾气系统中装置催化转化器,可有效降低NO x的排放.当尾气中空气不足时,NO x在催化转化器中被还原成N2排出. 写出NO被CO还原的化学方程式:. 解析:(2)首先写出所求方程式N2(g)+O2(g)2NO(g),断开化学键吸收的能量为945 kJ·mol-1+498 kJ·mol-1=1 443 kJ·mol-1,形成化学键释放的能量为1 260 kJ·mol-1,所以ΔH=+183 kJ·mol-1,反应为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右移,化学平衡常数增大.答案:(1)3NO2+H2O2HNO3+NO(2)①N2(g)+O2(g)2NO(g) ΔH=+183 kJ·mol-1②增大(3)2CO+2NO N2+2CO216.(2014课标全国Ⅰ)(14分)乙醇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可由乙烯气相直接水合法或间接水合法生产. 回答下列问题:(1)间接水合法是指先将乙烯与浓硫酸反应生成硫酸氢乙酯(C2H5OSO3H),再水解生成乙醇. 写出相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已知:①甲醇脱水反应2CH3OH(g)CH3OCH3(g)+H2O(g) ΔH1=-23.9 kJ·mol-1②甲醇制烯烃反应2CH3OH(g)C2H4(g)+2H2O(g) ΔH2=-29.1 kJ·mol-1③乙醇异构化反应C2H5OH(g)CH3OCH3(g)ΔH3=+50.7 kJ·mol-1则乙烯气相直接水合反应C2H4(g)+H2O(g)C2H5OH(g)的ΔH=kJ·mol-1. 与间接水合法相比,气相直接水合法的优点是.解析:(2)由目标方程式中C2H4(g)、C2H5OH(g)位置可知①-②-③式得C2H4(g)+H2O(g)C2H5OH(g),所以ΔH=ΔH1-ΔH2-ΔH3;间接法需要浓硫酸,浓硫酸具有腐蚀性,易造成污染.答案:(1)C2H4+H2SO4C2H5OSO3H、C2H5OSO3H+H2O C2H5OH+H2SO4(2)-45.5 污染小、腐蚀性小等第二章测评A(基础过关卷)(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1.一定条件下的密闭容器中:4NH3(g)+5O2(g)4NO(g)+6H2O(g) ΔH=-905.9 kJ· mol-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4 mol NH3和5 mol O2反应,达到平衡时放出热量为905.9 kJB.平衡时,v正(O2)=v逆(NO)C.平衡后降低压强,混合气体平均摩尔质量增大D.平衡后升高温度,混合气体中NO含量降低解析:可逆反应经一段时间后达到化学平衡状态,但是 4 mol NH3不能完全反应掉,则达到平衡时放出热量小于905.9 kJ,A错误;平衡建立的实质为v(正)=v(逆),即v正(NO)=v逆(NO),又v正(NO)=v正(O2),所以v正(O2)=v逆(NO),B错误;平衡后减小压强,平衡正向移动,由M=,反应正向移动后,m不变,n变大,则M变小,C错误;平衡后升温,平衡逆向(吸热方向)移动,NO 的含量减小,D正确.答案:D2.增大压强,对已达平衡的反应3A(g)+B(g)2C(g)+2D(s)产生的影响是( )A.正反应速率加大,逆反应速率减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B.正反应速率减小,逆反应速率加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C.正、逆反应速率都加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D.正、逆反应速率都没有变化,平衡不发生移动解析:增大压强,正、逆反应速率都加大,但正反应速率增大得更多,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即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答案:C3.对于平衡体系m A(g)+n B(g)p C(g)+q D(g) ΔH<0. 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A.若温度不变,将容器的体积缩小到原来的一半,此时A的浓度为原来的2.1倍,则m+n<p+qB.若平衡时,A、B的转化率相等,说明反应开始时,A、B的物质的量之比为m∶nC.若m+n=p+q,则往含有a mol气体的平衡体系中再加入a mol的B,达到新平衡时,气体的总物质的量等于2aD.若温度不变时,压强增大到原来的2倍,达到新平衡时,总体积一定比原来的要小解析:A项条件改变,增大压强,若平衡不移动,A的浓度变为原来的2倍,实际变为原来的2.1倍,说明平衡逆向移动,故m+n<p+q;因反应是按反应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之比消耗的,所以只有起始加入量也符合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比例时,A、B的转化率才能相等,B正确;若m+n=p+q,则反应过程中反应的总物质的量不变,所以C说法正确;温度不变、压强增大到原来的2倍,根据反应的体积变化,容器的体积可能等于原来的,D不正确.答案:D4.在一定温度下,向一个容积可变的容器中,通入3 mol SO2和2 mol O2及固体催化剂,使之反应:2SO2(g)+O2(g)2SO3(g) ΔH=-196.6 kJ·mol-1,平衡时容器内气体压强为起始时的90%. 保持同一反应温度,在相同容器中,将起始物质的量改为 4 mol SO2、3 mol O2、2 mol SO3(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第一次平衡时反应放出的热量为294.9 kJB.两次平衡SO2的转化率相等C.第二次达平衡时SO3的体积分数大于D.达平衡时用O2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25 mol·(L·min)-1解析:设达平衡时生成SO3(g)物质的量为2x,则剩余SO2(g)的物质的量为(3 mol-2x)、O2(g)为(2 mol-x),混合气体总的物质的量为(5 mol-x). 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有,解得x=0.5 mol,再结合热化学方程式可知,放出的热量为=98.3 kJ. 选项B,起始物质的量改为4 mol SO2、3 mol O2、2 mol SO3(g),相当于加入6 mol SO2、4 mol O2,,故与第一次平衡是等效平衡,两次平衡中SO2的转化率、SO3的体积分数相等,故选项B正确,C错误. 选项D,题目没有告诉达平衡时的时间,无法计算反应速率.答案:B5.一定条件下,通过下列反应可实现燃煤烟气中硫的回收:SO2(g)+2CO(g)2CO2(g)+S(l) ΔH<0若反应在恒容的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平衡前,随着反应的进行,容器内压强始终不变B.平衡时,其他条件不变,分离出硫,正反应速率加快C.平衡时,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可提高SO2的转化率D.其他条件不变,使用不同催化剂,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不变解析:该反应为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平衡前,随着反应的进行,容器内压强逐渐变小,A项错误;因硫单质为液体,分离出硫对正反应速率没有影响,B 项错误;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平衡向左移动,SO 2的转化率降低,C 项错误;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使用催化剂对平衡常数没有影响,D 项正确.答案:D6.合成氨所需的氢气可用煤和水作原料经多步反应制得,其中的一步反应为:CO(g)+H 2O(g)CO 2(g)+H 2(g) ΔH <0反应达到平衡后,为提高CO 的转化率,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 )A.增加压强B.降低温度C.增大CO 的浓度D.更换催化剂解析:该反应为气体物质的量不变的反应,压强改变对平衡无影响,A 错误;反应ΔH <0,降低温度,平衡正向移动,CO 转化率增大,B 正确;增大CO 浓度,CO 转化率减小,C 错误;催化剂的使用对平衡无影响,D 错误.答案:B7.在一定温度下,向容积固定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充入a mol NO 2,发生如下反应:2NO 2(g)N 2O 4(g) ΔH <0. 达平衡后再向容器中充入a mol NO 2,再次达到平衡后,与原平衡比较,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相对平均分子质量增大B.NO 2的转化率提高C.NO 2的质量分数增大D.反应放出的总热量大于原来的2倍解析:温度一定,向容积固定的容器中再加入a mol 的NO 2相当于对原平衡加压体积减小为原来的一半,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则NO 2的质量分数会减少,NO 2的转化率会提高,混合物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会增大.答案:C8.温度为T 时,向2.0 L 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0 mol PCl 5,反应PCl 5(g)PC l 3(g)+Cl 2(g)经过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 :t /s 0 50 150 250 350n (PCl 3)/mol0 0.16 0.19 0.20 0.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在前50 s 的平均速率v (PCl 3)=0.003 2 mol·(L·s)-1B.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平衡时c (PCl 3)=0.11 mol·L -1,则反应的ΔH <0C.相同温度下,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1.0 mol PCl 5、0.20 mol PCl 3和0.20 mol Cl 2,反应达到平衡前v (正)>v (逆)D.相同温度下,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2.0 mol PCl 3和2.0 mol Cl 2,达到平衡时,PCl 3的转化率小于80%解析:反应前50 s 的平均反应速率v (PCl 3)==0.001 6 mol·(L·s)-1,A 错误;温度为T 时,平衡时c (PCl 3)==0.10 mol·L -1,升高温度,再达平衡时c (PCl 3)=0.11 mol·L -1,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右移,ΔH >0,B 错误;在该温度下,达平衡时,各组分物质的量分别为:n (PCl 3)=n (Cl 2)=0.20 mol,n (PCl 5)=1 mol-0.20 mol=0.80 mol,在相同温度下投入1.0 mol PCl 5、0.20 mol PCl 3、0.20 mol Cl 2,相当于在原题平衡基础上加入0.20 mol PCl 5,平衡正向移动,v(正)>v(逆),C正确;充入1.0 mol PCl5建立的平衡与充入1.0 mol PCl3和1.0 mol Cl2建立的平衡为相同平衡,充入1.0 mol PCl5建立的平衡PCl5的转化率为×100%=20%,则充入1.0 mol PCl3和1.0 mol Cl2建立的平衡PCl3转化率为80%. 当向容器中充入2.0 mol PCl3和2.0 mol Cl2时,相当于将两个上述平衡(充入1.0 mol PCl3和1.0 mol Cl2建立的平衡)合并压缩到2.0 L,平衡左移,PCl3转化率大于80%.答案:C9.(双选)为探究锌与稀硫酸的反应速率[以v(H2)表示],向反应混合液中加入某些物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加入NH4HSO4固体,v(H2)不变B.加入少量水,v(H2)减小C.加入CH3COONa固体,v(H2)减小D.滴加少量CuSO4溶液,v(H2)减小解析:A项会使c(H+)增大,v(H2)增大,B项加水稀释,c(H+)减小,v(H2)减小,C项生成CH3COOH 是弱电解质,c(H+)减小,v(H2)减小,D项会形成铜锌原电池,v(H2)增大.答案:BC10.在体积恒定的密闭容器中,一定量的SO2与1.100 mol O2在催化剂作用下加热到600 ℃发生反应:2SO2+O22SO3ΔH<0. 当气体的物质的量减少0.315 mol时反应达到平衡,在相同温度下测得气体压强为反应前的82.5%.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当SO3的生成速率与SO2的消耗速率相等时反应达到平衡B.降低温度,正反应速率减小程度比逆反应速率减小程度大C.将平衡混合气体通入过量BaCl2溶液中,得到沉淀的质量为161.980 gD.达到平衡时,SO2的转化率为90%解析:结合化学反应可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O2的物质的量即是气体减少的物质的量,由于气体体积一定,压强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假设n(SO2)=x,则有=82.5%,解得:x=0.7 mol. SO3的生成速率与SO2的消耗速率随时都相等,不能作为建立平衡的标志,A项错误;降低温度,放热反应中,平衡正向移动,v(正)>v(逆),逆反应方向化学反应速率下降的程度更大,B项错误;混合气体中,只有SO3能与BaCl2反应,即生成n(BaSO4)=n(SO3)=2n(O2)反应=2×0.315 mol=0.63 mol,质量为0.63 mol×233 g·mol-1=146.79 g,C项错误;达平衡时,SO2的转化率为×100%=90%,D项正确.答案:D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3个小题,共50分)11.(16分)汽车尾气里含有NO气体是由于内燃机燃烧的高温引起氮气和氧气反应所致:N2(g)+O2(g)2NO(g) ΔH>0已知该反应在2 404 ℃时,平衡常数K=64×10-4. 请回答: (1)某温度下,向2 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N2和O2各1 mol,5分钟后O2的物质的量为0.5 mol,则N2的反应速率为.(2)假定该反应是在恒容条件下进行,判断该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是(填字母序号).A.消耗1 mol N2同时生成1 mol O2B.混合气体密度不变C.混合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D.2v正(N2)=v逆(NO)(3)将N2、O2的混合气体充入恒温恒容密闭容器中,下列变化趋势正确的是(填字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