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膜炎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筋膜炎的症状与治疗方法

筋膜炎的症状与治疗方法
典型症状。
体格检查与辅助检查方法
体格检查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并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观察患者的姿势、步 态以及检查疼痛部位等。
辅助检查
为了更准确地诊断筋膜炎,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进行一些辅助检查,如X线、 MRI等影像学检查。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炎症的具体位置和程度。
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
技术应用
常用的物理治疗方法包括超声波治疗 、微波治疗、电疗、热疗等。这些方 法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进行 选择,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手法治疗技巧与效果评估
手法治疗技巧
手法治疗是一种通过按摩、推拿、针灸等手段来缓解筋膜炎症状的方法。治疗师需要掌握专业的技巧,如正确的 按摩手法、适当的力度和频率等,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再生医学技术
利用干细胞、生长因子等促进 筋膜组织修复和再生,为筋膜 炎治疗提供新思路。
物理治疗创新
如冲击波治疗、激光治疗等新 型物理治疗方法,为筋膜炎患 者提供更多选择。
人工智能辅助诊疗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诊断、 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高治
疗效果。
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加强健康教育
向患者普及筋膜炎相关知识,提高患者对疾 病的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筋膜炎分类
根据不同的发病部位和临床表现,筋膜炎可分为颈肩肌筋膜炎、腰背肌筋膜炎 、足底筋膜炎等多种类型。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
发病原因
筋膜炎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包 括肌肉过度使用、长期姿势不良 、外伤、风寒湿邪侵袭等。
危险因素
长期伏案工作、缺乏锻炼、肌肉 力量不足、关节不稳定等因素都 可能增加患筋膜炎的风险。
考虑患者因素
在制定治疗方案时,还需考虑患者的 年龄、性别、身体状况、药物过敏史 等因素,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 性。

肌筋膜炎的治疗方法你都学会了吗

肌筋膜炎的治疗方法你都学会了吗

肌筋膜炎的治疗方法你都学会了吗
一、概述
肌筋膜炎是生活中很常见的疾病,主要是因为慢性的损伤而引发的,同时也跟患者平时过度劳累,经常干体力活等方面有很大的关系。

得了肌筋膜炎的患者在发病部位会有酸疼僵硬的症状,一定要及时使用药物调理治疗。

得了肌筋膜炎的患者可以去正规的医院检查以后再根据具体的病情程度用药调理治疗,药物治疗的效果就很好,平时也应该注意好个人的生活规律以及饮食健康。

二、步骤/方法:
1、在治疗肌筋膜炎方面一般都是使用舒经通络,活血化瘀的药物治疗,可以使用内服药物配合外用的药物辅助治疗,这样恢复的更快。

患者只要坚持用药治疗,很快就可以恢复正常,也不用太担心了。

2、在治疗肌筋膜炎方面,一般都是使用复方水杨酸甲酯乳膏,四妙丸,麝香接骨胶囊,他林软膏,云南白药膏药,筋膜祛痛贴,筋膜膏,黑膏药以及舒肘通筋贴等药物治疗,同时也应该加强锻炼身体。

3、得了肌筋膜炎的患者在用药治疗期间还应该注意好个人的生活规律,尽量不要干体力活,也不能过度的劳累,避免患病部位受到外界的损伤,另外也要坚持做身体锻炼,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三、注意事项:
平时注意饮食清淡点,多喝水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不能吃太多辛辣刺激容易上火的食物,注意休息不能过度劳累也不能经常熬夜,注意劳逸结合。

筋膜炎治疗方法

筋膜炎治疗方法

筋膜炎治疗方法
筋膜炎是一种引起肌肉或筋腱周围膜状结构的炎症疾病,常见于腿肌、腰背部和手臂等部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筋膜炎治疗方法:
1. 休息和保护:在发现筋膜炎症状时,最重要的是休息受影响部位的肌肉和筋腱,避免过度使用或过度负荷。

使用支撑物如绷带或护具来保护受伤部位,减轻炎症和进一步损伤的风险。

2. 应用冷敷:将冰袋或冷湿毛巾放在受伤部位,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

冷敷有助于减轻疼痛、消肿和降低炎症反应。

3. 使用止痛药和抗炎药:可根据严重程度和医生建议使用非处方或处方药物来缓解疼痛和减轻炎症,如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

4. 物理疗法:包括热敷、热浴、理疗和按摩等。

热敷有助于放松肌肉和提高血液循环,而理疗和按摩可以加速康复和减轻疼痛。

5. 运动疗法:一旦炎症得到控制,可以进行康复性运动疗法来增强肌肉和筋腱弹性,提高功能性恢复。

但是,在开始运动疗法之前,一定要咨询医生或物理治疗师的建议。

6. 平衡饮食和补充营养:保持均衡的饮食和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如维生素C、D和E,有助于增强免疫系统和促进组织修复。

7. 手术干预:如果经过保守疗法多次尝试后仍无明显好转,且疼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如切除炎症组织或修复受损筋腱。

重要的是要遵循医生的建议,并及时就诊以获取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不同个体和病情会有所不同,因此治疗方法可能因人而异。

筋膜炎保守治疗方法

筋膜炎保守治疗方法

筋膜炎保守治疗方法筋膜炎保守治疗方法:临床多表现为发病部位疼痛,多为知酸痛不适,肌肉僵硬板滞,或有重压感,有时可及皮下可触及变性的肌筋膜及纤维小结。

晨起或天气变化及受凉后症状加重,活动后则疼痛减轻,注意保暖,多休息,不要过度劳累以及频繁的弯腰,道可以热敷一下背部疼痛的点。

平时做好护理,讲究饮食质量,多吃一些富含优质蛋白、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食物,可选择鲜鱼、牛奶、动物肝肾、黑芝麻、鸡蛋、豆腐等。

多和热水加上古顺筋膜贴调理,可以适当做半小内时的室处散步。

多食含硫的食物,如芦笋、鸡蛋、大蒜、洋葱。

因为容骨骼、软骨和结缔组织的修补与重建都要以硫为原料,同时硫也有助于钙的吸收。

筋膜炎的锻炼方法:1、侧弯腰锻炼站直身体,双腿分开,两臂自然打开,接着上身弯曲,用左手指触摸右脚,右手指指向天,两条腿和两条胳膊都是不能弯曲的,深吸气身体恢复原状,然后呼气。

接着用右手指摸左脚,左手举起来。

这样重复做八次。

2、曲腿运动我们平躺在垫子上,把你的手臂平放在地板上,双腿弯曲膝盖抬起,深深吸气,让你的大腿靠近你的腹部。

然后呼气,慢慢恢复。

这样重复做8次。

3、抬腿瘦腹主要是锻炼下腹部力量。

同样是平躺在垫子上,你的上半身不动,伸直你的双腿,把它们抬高到和地面成90度,然后慢慢地把它们放下。

运动完成后,双膝弯曲继续做同样的事情。

重复做10次。

4、双手攀足身体是直立放松的,腿可以微微分开,两臂向上举起来,身体向后仰,尽可能大程度地向后。

暂停片刻,然后向前弯曲,让你的双手尽可能多地触碰你的脚,稍稍停下来,然后回到开始的状态。

可以连续做10到15次。

注意在身体向前弯的时候,腿是不能弯曲,否则效果不好。

老年人或高血压患者,弯腰和移动的速度要较慢。

5、拱桥在仰卧的床上,双腿弯曲,双足,双肘和后脑勺为支撑点,用力抬高臀部,全身要像拱桥一样。

随着运动的进展,你可以把你的手臂放在你的胸部,并且只使用脚和头作为支撑来锻炼,并且每次锻炼10到20次。

筋膜炎的中医治疗案例

筋膜炎的中医治疗案例

筋膜炎的中医治疗案例简介筋膜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多由筋膜的炎症引起,表现为局部疼痛和活动受限。

中医有着独特的治疗方法,本文将介绍一个中医医生成功治愈筋膜炎的案例。

患者基本信息•姓名:王先生•性别:男•年龄:45岁•主要症状:右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中医诊断经过仔细的中医诊断和辨证施治,中医医生得出以下诊断结果:•证型:筋膜炎•证候:湿热蕴结型•辨证要素:湿热侵袭,痰瘀阻滞,气血运行不畅中医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中医诊断结果,中医医生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中药治疗1.方剂:桂枝茯苓丸–组成:桂枝、茯苓、白芍、陈皮、甘草、大枣等–作用:解表祛湿,活血化瘀,舒筋活络2.单味药物–丹参:活血化瘀,舒筋活络–防风:祛风除湿,舒筋活络–川芎:活血化瘀,舒筋活络针灸治疗1.穴位选择–主穴:足三里、阳陵泉、委中、肘髎、膝关上、足太乙、阳白、外丘、太谷–配穴:风池、额外、太溪、大椎、肩井、章门2.针刺技法–慢插快刺法:先慢插达穴位,速度逐渐加快,使患者感觉刺痛,促进气血运行。

–留针时间:每次约15-20分钟,每周3次。

推拿治疗1.推拿手法–捏法: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按揉患处,以促进气血运行。

–推法:使用手掌推动患处,以舒筋活络。

2.推拿技巧–摩擦:用手掌迅速摩擦患处,提高局部温度,促进血液循环。

–搓揉:用手掌或指腹在患处反复搓揉,以舒筋活络。

治疗效果经过2个月的中医治疗,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

以下是治疗效果的具体表现:1.疼痛减轻:患者右膝关节的疼痛明显减轻,可以正常行走和活动。

2.活动恢复:患者的右膝关节活动范围明显增加,恢复到正常水平。

3.症状消失:患者不再感到肿胀和局部发热的症状,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注意事项中医治疗筋膜炎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饮食调理:患者要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和生冷的食物,多食用富含纤维和维生素的食物。

2.保持适度运动:患者需要适当运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使用患处关节。

3.注意休息: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坐姿不当引起的疼痛。

腰背肌筋膜炎中医诊疗方案

腰背肌筋膜炎中医诊疗方案

腰背肌筋膜炎中医诊疗方案腰背肌筋膜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症状主要表现为腰背疼痛、僵硬、运动受限等。

中医认为,腰背肌筋膜炎的发生与腰背部的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湿气淤积、寒湿内侵等相关。

因此,在中医诊疗腰背肌筋膜炎时,应从整体调节、疏通经络、祛湿除寒等方面入手,以下是一种中医诊疗方案。

一、中医辨证分型1.风湿寒湿型:主要症状为腰背部疼痛、活动受限、寒湿重;舌苔白腻、脉弦细。

2.湿热型:主要症状为腰背部疼痛、红肿热痛;舌苔黄腻、脉滑数。

3.血瘀型:主要症状为腰背部疼痛、紧缩感;舌质暗红、舌苔薄黄、脉弦细涩。

二、中药内服1.风湿寒湿型:方剂:温经活血汤组成:桂枝、红花、当归、川芎、防风、独活、白芍、白芷、乌药、郁金、牛膝、葛根、天麻功效: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缓解疼痛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2剂2.湿热型:方剂:清热利湿汤组成:黄芩、山药、赤小豆、藕节、车前子、茵陈、连翘、石韦、防风、独活、乌药、天麻、白芷功效:清热利湿,消肿止痛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2剂3.血瘀型:方剂:活血化瘀汤组成:川芎、赤芍、红花、桃仁、三棱、丹参、薤白、木香、郁金、天麻功效: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缓解疼痛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2剂三、外用疗法1.中药艾灸:方法:选取艾绒,加热艾条,将热的艾条在患处进行艾灸,适当调整热度以及间隔时间。

作用: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缓解腰背疼痛2.推拿按摩:方法:选取适当的推拿按摩手法,如推、拿、拉、捏、按、揉等,以缓解腰背肌紧张和疼痛。

作用:疏通经络,舒筋活络,缓解疼痛四、饮食调理1.避免生冷食物:如冰镇饮料、生冷水果等,以免寒湿侵袭腰背部,加重病情。

2.多食用具有温经散寒作用的食物:如生姜、辣椒、黑豆、葱蒜、羊肉等,有助于温暖腰背部,舒筋活络。

3.饮食清淡:避免油腻、辛辣食物,以免加重湿热症状。

五、生活调理1.适度休息:避免长时间坐着或站立,可适当休息、活动,避免过度劳累。

2.及时适量运动: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可以增强腰背部肌肉力量,改善局部循环。

腰背肌筋膜炎中医诊疗方案草案

腰背肌筋膜炎中医诊疗方案草案

腰背肌筋膜病(腰背肌筋膜炎)中医诊疗方案(草案)一、诊断中医诊断:腰背肌筋膜病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和《中医筋伤学》(孙树椿、孙之镐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二版)进行诊断:1.可有外伤后治疗不当、劳损或外感风寒等病史;2.腰背部酸痛、肌肉僵硬发板、有沉重感,疼痛常与天气变化有关,阴雨天及劳累后可使症状加重;3.腰背部有固定压痛点或压痛较为广泛,背部肌肉僵硬,沿竖脊肌走行方向常可触到条索状的改变,背部功能活动大多正常,X线检查无阳性体征。

西医诊断:腰背肌筋膜炎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邱贵兴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一版)进行诊断:1.腰背部、臀部广泛疼痛,常因剧烈活动或寒冷诱发;并具引发放射区,即重压肌筋膜区皮下结节,除在该点有酸胀感外,还可在该点周围或距离稍远区域引发疼痛或肌紧张。

2. 腰部活动受限、肌肉痉挛,部分患者有明确的疼痛扳机点;3. X线检查无阳性体征。

二、中医治疗(一)外治法1.手法治疗手法治疗的目的是舒筋活血、疏通经络、缓解肌肉痉挛、松解肌筋粘连。

(1)患者俯卧位,术者立于患侧,先用两手手掌,由足太阳膀胱经自上而下,经下肢环跳、委中、承山、昆仑等穴,施行揉按和滚法。

(2)以指代针点按肾俞、腰阳关、八髎和腰痛区阿是穴。

(3)寻找激痛点,双手拇指在激痛点上反复揉按,如果触及到筋结或筋束,可用捏拿、分筋、弹拨、掐揉等手法松解,恢复其舒缩功能。

(4)术者以掌根或小鱼际肌着力,在患者腰底部施行揉摸手法,从上而下,反复进行3-5次,使腰骶部感到微热。

2. 外用中药外用熏洗汤熏蒸;外贴伤湿止痛膏,南星止痛膏等。

3. 穴位注射疗法用当归注射液或丹参注射液循经取穴或痛点注射,2日一次,6次为一疗程。

4. 练功疗法加强腰肌背伸锻炼,如仰卧的三点、五点,拱桥式锻炼,俯卧位的飞燕式锻炼。

5. 休息与固定病情重者,可适当卧硬板床休息,平时可戴腰围保护固定。

筋膜炎的症状及治疗方法有哪些

筋膜炎的症状及治疗方法有哪些

筋膜炎的症状及治疗方法有哪些
筋膜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通常表现为疼痛和炎症。

它可能影响人体的任何部位,但最常见的是手臂、腿部和腰部。

筋膜炎的症状和治疗方法是我们需要了解的重要知识,下面将详细介绍。

症状:
1. 疼痛,筋膜炎的最常见症状是疼痛,通常在运动或活动时加重。

疼痛可能会
持续一段时间,甚至会影响日常生活。

2. 红肿,受影响的部位可能会出现红肿和炎症,触摸时可能会感到热痛。

3. 运动受限,筋膜炎可能会导致受影响部位的运动受限,甚至无法正常活动。

治疗方法:
1. 休息,在出现筋膜炎症状时,及时休息是非常重要的。

减少受影响部位的活动,有助于减轻疼痛和促进康复。

2. 冷热敷,冷热敷可以帮助缓解疼痛和减轻炎症。

冷敷有助于减轻疼痛和肿胀,而热敷有助于放松肌肉和促进血液循环。

3.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包括按摩、理疗和康复训练等,可以帮助恢复受影响部
位的功能和减轻疼痛。

4. 药物治疗,在严重疼痛和炎症的情况下,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止痛药和消炎
药来缓解症状。

5. 手术治疗,在一些严重的筋膜炎病例中,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筋膜切
开术等。

总结:
筋膜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及时了解其症状和治疗方法对于预防和治疗非常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适当运动、避免过度使用受影响部位、保持良好的姿势等,都有助于预防筋膜炎的发生。

一旦出现疼痛和炎症,及时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有助于缓解症状并促进康复。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筋膜炎,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念筋膜炎是指肌肉和筋膜的无菌性炎症反应,当机体受到风寒侵袭、疲劳、外伤或睡眠位置不当等外界不良因素刺激时,可以诱发肌肉筋膜炎的的急性发作,筋膜受损后发生纤维化改变,肩颈腰部的肌肉、韧带、关节囊的急性或慢性的损伤、劳损等是本病的基本病因。

筋膜炎又称纤维织炎,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是指有些腰痛患者在骶棘肌的表面或在髂嵴肌附着处有小结节,伴有疼痛及压痛,有时也可以在臀部发现。

临床上所扪及的结节,实质上是一个局限性的脂肪结节,故又称脂肪疝。

这种结节可能刺激周围神经末梢而产生局部肌痉挛和疼痛。

由于在急性期没有得到彻底的治疗而转入慢性;或者由于患者受到反复的劳损、风寒等不良刺激,可以反复出现持续或者间断的慢性肌肉疼痛、酸软无力等症状。

筋膜炎非骨质性病变,属软组织风湿性疾病,中医学称之为肌痹。

中医学认为该病是由正气偏虚,腠理空疏,或素体虚弱,劳逸不当,卫外不固,外邪乘虚侵袭,使经络闭阻,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筋膜炎属无菌性炎症,根据经络学说经筋理论,它属筋病,病在经筋。

经筋相当于现代解剖学中的肌肉、肌腱、韧带、筋膜等组织结构。

经筋病征多表现为肌肉、肌腱、筋膜、关节、韧带等组织在感觉、运动方面的机能失常。

《灵枢·经筋》篇说:经筋之病,寒则筋急……临床所见,筋膜炎的疼痛症状便是寒则筋急的表现。

《素问·皮部论》说: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

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脏腑也。

该病传变途径是先皮毛、腠理,后络脉、经脉,即外邪从表浅的皮部和经脉之间,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进入体内。

如果皮部卫外功能坚实,外邪就不能得逞。

外因是条件,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正如《内经》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素问·血气形志》篇说: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

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 /T001.1-94)。

(1)可有外伤后治疗不当、劳损或外感风寒等病史;(2)腰背部酸痛、肌肉僵硬发板、有沉重感,疼痛常与天气变化有关,阴雨天及劳累后可使症状加重;(3)腰背部有固定压痛点或压痛较为广泛,背部肌肉僵硬,沿竖脊肌走行方向常可触到条索状的改变,背部功能活动大多正常;(4)X线检查无阳性体征。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邱贵兴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2009年)进行诊断:(1)腰背部、臀部广泛疼痛,常因剧烈活动或寒冷诱发;并具引发放射区,即重压肌筋膜区皮下结节,除在该点有酸胀感外,还可在该点周围或距离稍远区域引发疼痛或肌紧张;(2)腰部活动受限、肌肉痉挛,部分患者有明确的疼痛扳机点;(3)X线检查无阳性体征。

病因病机1、部分患者有程度不等的急性外伤史,腰背肌肉、筋膜受损伤后,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彻底,留下隐患,迁延日久所致。

2、不少患者虽没有明显急性外伤史,但因长时间坐班而少活动,或工作姿势不良,长期处于单一的特定姿势,或工作紧张,持续性负重,过度劳累,天长日久形成慢性劳损。

3、寒冷潮湿是诱因,或盛夏贪凉,露卧当风,或剧烈活动后,迫不及待地吹风、冲淋,或长期从事水下,野外作业,或冒雨涉水,处所阴暗潮湿,或气候变化无常,冷热交错,不慎衣着等等,遭受风寒湿邪的侵袭,使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严重影响肌肉筋膜的营养和代谢,积年累月,引起肌纤维变性。

4、与患者体弱,免疫功能不强有关,或腰骶椎先天变异(畸形)所致,也常与脊柱退行性疾病(骨质增生)交织在一起。

症状筋膜炎易发于筋膜、腱鞘、韧带、骨膜、肌肉起止点等处。

背部好发于背部菱形区域斜方肌、菱形肌、竖脊肌的肌性组织及筋膜组织。

腰部好发于腰背筋膜、棘上和棘间韧带、骶部及髂后上棘旁,髂嵴及横突尖端等肌筋膜附着处。

该病疼痛有隐痛,或酸痛不舒,腰背板结,沉重、乏力。

局部皮肤麻木、粗糙或僵硬,感觉较迟钝,并有广泛的压痛点。

有的患者自己可触到明显的压痛点,有的不能明确地指出疼痛位置。

疼痛有牵引性反射传导现象,有的背部疼痛反射前胸胸廓,有的反射到臀腿部。

腰背肌长期紧张痉挛,病变部位按之较硬,并有颗粒型、条索样或块状等多形态的痛性结节。

不少患者起病较突然,有的夜间翻身困难,凌晨3-4时疼痛加重,在变换体位,或按摩、捶击患部后,疼痛可减轻。

有的晨起后疼痛加重,稍加活动,疼痛也能缓解。

有的白天疼痛轻微,傍晚加重。

有的参与劳动不受影响,过劳后症状加重。

有的阴雨天病重,遇到温暖病情减轻,按摩后普遍感到轻松舒适。

该病除过分劳累、疲劳外,抑郁、受惊及受挫折时病情也会加剧。

查体:除病情严重者外,直腿抬高试验多接近正常,腰部活动受限不明显。

血液化验阴性,仅少部分人偶有血沉加快,抗O偏高。

X线片仅提示腰骶椎先天变异或骨质增生,余无异常表现。

证候诊断1.风寒湿阻证:腰部疼痛板滞,转侧不利,疼痛牵及臀部、大腿后侧,阴雨天气加重,伴恶寒怕冷。

舌淡苔白,脉弦紧。

2.湿热蕴结证:腰背部灼热疼痛,热天或雨天加重,得冷稍减或活动后减轻;或见发热、身重,口渴、不喜饮。

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3.气血凝滞证:晨起腰背部板硬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活动后减轻。

舌暗苔少,脉涩。

4.肝肾亏虚证:腰部隐痛,时轻时重,劳累后疼痛加剧,休息后缓解。

舌淡苔少,脉细弱。

辩证施治中医认为年老体衰,肝肾不足、气血虚损,筋骨失于濡养,加之长期劳累,又因肩部露卧受凉,寒凝筋膜而致。

日久则筋脉粘连,不能活动。

故气血虚损,血不荣筋为内因,风寒湿邪侵袭为外因。

分型有:(三)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风寒湿阻证治法: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推荐方药:疏筋活血汤加减。

独活、羌活、防风、荆芥、当归、续断、青皮、牛膝、杜仲、红花、枳壳等。

中成药:独活寄生合剂,金乌骨通胶囊等。

2.湿热蕴结证治法:清热除湿,舒筋止痛。

推荐方药:四妙散加减。

仓术、黄柏、牛膝、薏苡仁、川芎等。

中成药:四妙丸、痛风定胶囊等。

3.气血凝滞证治法:活跃化瘀,行气止痛。

推荐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

秦艽、川芎、桃仁、红花、甘草、羌活、没药、当归、灵脂(妙)、香附、牛膝、地龙等。

中成药:七厘散等、盘龙七片、通滞苏润江胶囊等。

4.肝肾亏虚证治法:补益肝肾,强筋健骨。

推荐方药:补肾壮筋汤加减。

当归、熟地黄、牛膝、山茱萸、茯苓、续断、杜仲、白芍、青皮、五加皮等。

中成药:养血荣筋丸等。

治疗方法推拿治疗:治则:疏筋活血,疏通经络、缓解肌肉痉挛、松解肌筋粘连。

取穴:肾俞、肝俞、脾俞、腰阳关、足三里、膈俞、筋缩、夹脊、肩井、八髎以及病变局部压痛点(阿是穴)。

手法:揉、压、拨、拿、搓、叩等。

操作顺序:1、患者俯卧,术者用掌或大小鱼际,以轻缓的力度在病变部位及周围,做揉、搓、推、摩等法,约五分钟,以加速局部血液循环,疏通经络。

2、用叠掌或掌根以稍强的力度,在病变部位及周围揉按约三分钟,使局部肌肉充分放松。

3、点按局部穴位压痛点(阿是穴),每穴约两分钟,以通畅气血,缓解疼痛。

4、用拇指或背关节,以较强的力度,在病变部位反复拨、按、推、捋约五分钟。

对条索隆起,僵硬、增粗、结节硬块等阳性反应物,可作为重点施治,顺着肌筋的循环方向,左右拨动,来回按揉,上下推捋,以理顺肌筋,消除瘀滞。

5、双手拇、食、中三指提拿、弹拨肌筋三至五遍,可起到剥离粘连,缓解痉挛之效。

6、用掌摩、揉、搓,双空拳来回叩击病变部位约五分钟,以进一步疏通经络气血,缓解麻木,挛缩等症状。

以上治疗方法,临床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辩证加减,灵活运用。

针灸治疗针刺阿是穴、肾俞、腰阳关、委中、昆仑等穴,并配合艾灸、火罐等。

物理治疗1.TDP照射:腰背部局部或针刺部位局部神灯照射,每次30分钟。

2.电针:针灸得气后,两组穴位交替使用电针刺激,留针至30分钟。

3.拔罐:针灸后可在压痛点或局部腧穴加拔火罐1~3只,留罐10~15分钟。

若瘀滞严重可刺络拔罐:采用皮肤针叩刺或粗针点刺压痛点,使少量出血,再加拔罐1~2只,留罐10~15分钟。

4.穴位注射:选取以上穴位1-3个,用当归注组液,循经取穴或痛点注射,隔日一次。

5.蜡疗治疗。

6.药透治疗。

7.穴位贴敷治疗。

8.小针刀治疗:选择痛点及肌筋膜粘连等处,施以切开剥离、纵行疏通、通透剥离等法治疗,以改善粘连。

9.封闭疗法:用醋酸强的松龙或醋酸氢化可的松20mg加1%利多卡因3-5ml,准确注入激痛点部位。

手术治疗部分患者经休息症状即可得到缓解,热敷、按摩可消散结节,对疼痛结节的封闭也有效果,但腰肌的锻炼可能还是最重要的。

少数症状顽固,久治不愈的患者需手术治疗。

手术时可发现在局部的筋膜上有裂隙,有脂肪从裂隙中疝出,这就是临床上所扪及的结节。

脂肪与周围组织包括筋膜及邻近的皮神经分支相粘连,这可能是疼痛的原因。

手术应切除结节,修补筋膜,分离粘连及切除皮神经。

效果常良好,但由于常为多发性病变,手术只能解决一处的症状,故仍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药物治疗:1.静脉注射剂:七叶皂苷钠,脉络宁注射液,红花注射液。

2.穴位注射剂:当归注射液,甲钴胺注射液,维D2果糖酸钙注射液,利多卡因注射液,醋酸泼尼松龙注射液,维生素B12注射液,维生素B1注射液。

3.口服药物:双氯芬酸钠胶囊,大活络丸。

健康指导1.患者疼痛剧烈时以卧床休息为主,减轻腰椎负担,避免久坐、弯腰等动作。

2.减轻腰部负荷,避免过度劳累,尽量不要弯腰提重物,如捡拾地上的物品宜双腿下蹲腰部挺直,动作要缓。

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3.加强腰肌背伸锻炼,如仰卧位的三点、五点式拱桥锻炼,俯卧位的飞燕式锻炼。

疗效评定(一)评价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

治愈:腰部疼痛消失,活动自如,无复发。

好转:腰部疼痛减轻,活动时稍有不适。

未愈:症状无改善。

(二)评价方法根据患者主诉临床体征进行综合判定。

患者主诉判定采用疼痛标尺法。

临床症状体征采用分级量化标准法进行判定。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