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生平
康有为资料

康有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又名祖诒,字广厦,又号长素、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晚年别署天游化人,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
出身于士宦家庭,乃广东望族,世代为儒,以理学传家。
他是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
主要著作有《康子篇》、《新学伪经考》康有为故居原名"涎香老屋",坐落于南海丹灶镇银河乡苏村,清代民居建筑,为一厅、二廊、二房布局,硬山顶,故居面积81平方米,是一座典型的珠江三角洲清代农村住宅形式--" 镬耳屋"。
"涎香老屋"始建于清代中叶,至康有为时,康氏家族已在老屋住了五代人,故康有为故居称之为"百年旧宅"。
是康有为出生及幼年生活和读书的地方。
现在,在康有为故居中有"涎香书屋"、"澹如楼"、"七桧园"旗杆夹石。
出都留别诸公康有为天龙作骑万灵从,独立飞来缥缈峰。
怀抱芳馨兰一握,纵横宙合雾千重。
眼中战国成争鹿,海内人才孰卧龙?抚剑长号归去也,千山风雨啸青锋。
出虎门康有为粤海重关二虎尊,万龙轰斗事犹存。
至今遗垒余残石,白浪如山过虎门。
康有为的书法创作与他的书学思想,可谓手心相应。
这一点,也正和康有为的学术思想与政治活动紧密结合的行世风格,相映成趣。
康有为的书体,从碑刻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尤其是在《云峰石刻》、《六十人造像》、《泰山经石峪金刚经》诸碑中,他涵泳沉潜,创造出独特的魏碑行楷——康南海体。
康有为的书法,初视不甚平正和顺,细节处理甚至稍嫌刚糙与悍戾,与柔弱甜美的帖派书风形同冰炭。
但其放笔直取,一任霸悍,解衣磅礴,不拘小节,有动少静,敢作敢为……这份声威,一见夺目,再见惊心,非常“动人”。
康有为简介

青衣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又叫“百日维新”和“维新变法”,是1898 年发生在我国的一次向西方学习制度,把中国变成资本 主义国家的运动。代表人物有梁启超,康有为。
原因:直接原因是甲午战争失败,根本原 因是清政府腐朽统治。
有《康子篇》、《新学伪经考》等。
青衣
生平年表
1876年学习宋明理学; 1879年开始接触了解西学; 1882年逐渐形成了维新变法的思想体系; 1888年上书光绪提出变法受阻; 1895年4月发起公车上书,后失败; 1895年8月在北京组织了强学会; 1898年4月和梁启超组织保国会,6月筹备戊戌变
青衣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戊 戌 六 君 子
公车上书
青衣
主要贡献
对宪法贡献:依宪治国观念的引入,主张君主 立宪提倡权力制衡,强调公民自 治,主张实行地方自治。
对文学贡献:所著的《广艺舟双楫》从理论上 全面地系统地总结碑学的一部著
作,提出“尊碑”之说;诗歌创作颇 多,政论文开创梁启超“新文体”先河。
青衣
青衣
后世评价
中国探索宪政的先驱之一 ——康有为
1,人物简介 2,生平年表 3,戊戌变法 4,主要贡献 5,后世评价 6,我的看法
青衣
人物简介
康有为(1858~1927),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晚 年别署天游化人,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清光绪年 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出身于士宦家庭,乃广东望族,世 代为儒,以理学传家。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 家、书法家和学者,信奉孔子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 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著
康有为的历史故事

康有为的历史故事康有为(1858年-1927年),字南轩,号尔锐,清末民初的杰出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被誉为中国近代化运动的奠基人之一。
他以其独特的思维和不懈的努力,对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将介绍康有为的历史故事,以展示他的成就和贡献。
康有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他自小聪明过人,勤奋好学,年轻时就展现出卓越的才华和领导才能。
1880年,他考入了北京的顺天书院,开始接触到西方现代文明和思想,这对他的思想触动非常大。
康有为在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科学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并将其与中国的现实进行对比。
他深刻认识到中国传统制度的弊端和国家的凋敝,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他主张通过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和制度,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康有为在思想领域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创立的“新学”思想上。
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需要进行改革和更新,提出了“废孔复孟”的主张,主张将儒家经典重新解读,以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
他的新学思想对后来的中国思想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中国近代化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康有为还积极参与了政治改革运动。
他曾创办《时务报》和《中国日报》,通过这些媒体宣传自己的思想,并呼吁国家进行政治改革。
他主张建立宪政制度,提倡民主和平等的理念,这些思想为后来的革命派提供了理论依据。
然而,康有为的政治立场和思想受到了一些人的反对。
他在康梁派遣事件中被指责为汉奸,被迫离开了北京。
康有为在日本度过了大部分流亡生涯,但他并没有放弃对中国现代化的追求。
他继续撰写文章,发表演讲,致力于宣传进步思想和推动政治改革。
辛亥革命后,康有为回到了中国,并担任了南京政府的要职。
他积极投身于国家事务,推动着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
康有为还参与了起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重要法律文件的工作,为中国的法治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康有为晚年居住在重庆,并致力于教育事业。
他创办了私立南开大学和北平大学,培养了大批具有现代意识的人才。
康有为

康有为班级:09级历史(一)班姓名:王永芳学号:0906********一、生平介绍。
康有为,1858年出生在广东,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长素、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
出身于士宦家庭,乃广东望族,世代为儒,以理学传家。
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
主要著作有《康子篇》、《新学伪经考》。
1.教育世家康有为从六岁开始便跟着启蒙老师攻读《大学》、《中庸》、《论语》,灌输的全是儒家经典。
此后,康家连续请当地一批著名学者严格指导康有为尊孔读经。
少年康有为最快乐的时候,是跟着祖父康赞修在连州官舍里读书,他在连州官舍观《大清会典》、《东华录》,读《明史》、《三国志》。
尤其使康有为大开眼界的是,在连州官舍里看到了清政府频频发到官舍的《邸报》(亦称《京报》,由报房商人经营的专载皇帝谕旨和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的出版物),从上面他渐渐知道了朝廷里的政事,初识了曾国藩、骆秉章、左宗棠等人。
同时,康赞修性喜游览,每逢春秋佳日,风和日丽之时,他总是带领孙子外出游览祖国河山和古老的文化遗存,这在无形中便培养了康有为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及强烈的爱国之情。
进入青年时代后,康有为遇上了两位对他影响很大的老师,一位是国学导师朱次琦,一位是政治启蒙导师张鼎华。
朱次琦是他祖父康赞修的好朋友,他父亲康达初的老师,岭南著名的硕学通儒。
在1876到1878的三年里康有为跟随朱次琦打下了深厚的旧学基础。
离开朱次琦后,康有为师从张鼎华,张鼎华向他生动介绍了京朝风气,当时名流和各种新书,以及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掌故,使他开始接触到近代维新政治思潮。
接着康有为又读了《西国近事汇编》、《环游地球新录》等介绍西学的书和游记。
西方的文物制度和政治习惯,开始吸引他的视线。
1879年底,康有为怀着好奇的心情来到香港,当时香港已成为英国侵略中国的据点,深受国土沦丧的刺激。
康有为生平与丰功伟绩及后世评价

康有为生平与丰功伟绩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 他创立"强学会",定期 集会讲学,将所写讲义 刊登在《中外纪闻》上。 同年,康有为开始编纂 《大同书》,对破除迷 信、提倡科学,促进中 国近代科学的发展都起
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 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来临
之际,康有为又创办了 《不忍》杂志,继续宣传贡献。他在广州创办的"万木草 堂",以及在海外创办的"中华学 校"等都成为了培养维新人才的 重要基地。这些学校培养出了一 批批优秀的人才,对中国近代史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有为的丰功伟绩
促进文化交流
康有为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方面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多次出访海外,与外国学者、政治家进行交流和 合作,对中国近代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
第3部分
后世评价
后世评价
康有为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 要人物,他的丰功伟绩和思想 主张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主张、办学理念以及 文化交流方面的贡献都得到了
后人的高度评价
同时,也有人对他的思想和行 为提出批评和质疑,但无论如 何都无法抹杀他在中国近代史
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
20XX 感谢大家倾听
维新思想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 康有为领导戊戌变法,试 图在政治上建立君主立宪 制。变法失败后,他逃亡
海外
2
第2部分
康有为的丰功伟绩
康有为的丰功伟绩
康有为的丰功伟绩主要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推动变法维新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史 上重要的政治家和思 想家,他积极推动变 法维新,试图拯救中 国。他提出了许多现 代化的思想和主张, 如建立君主立宪制、 发展资本主义等,对 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康有为

Kang Youwei康有为(1858~1927)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字广厦,号长素。
广东南海人。
家为广东望族,世代为儒,以理学传家。
祖父赞修,道光举人,曾为州学正、训导。
父亲达初,早年从朱次琦游学,做过知县。
生平和思想咸丰八年(1858),康有为生于南海西樵之银塘乡(亦名苏村)(见彩图广东南海县苏村康有为故里)。
7岁能文,被目为神童。
又有志于圣贤之学,开口不离圣人,乡里戏呼为“圣人”。
19岁得从同县大儒朱次琦学习。
朱次琦,号子襄,道光年间进士,教授于本乡礼山草堂,学者称九江先生。
他沟通汉学与宋学,而直溯孔子,自有一套教学体系。
除教授生徒经学、史学、掌故之学、性理之学、词章之学外,又注意学生孝悌、气节、气质、威仪等品德修养,“一时咸推为师表”(缪荃孙《朱次琦传》)。
康有为从朱学习三年,思想颇受其影响,也为学业奠定了基础。
康有为从礼山草堂回西樵山后,开始了接触新知识的时期。
他在西樵山独学的4年中,除研究史学并由宋明性理而扩及佛学外,因结交张延秋编修,得知“京朝风气,近时人才及各种新书,道、咸、同三朝掌故”(《自订年谱》)。
又遍读当时所能见到的、由江南制造局及西方教会所译的各种西书。
光绪八年(1882),他赴京师应顺天乡试下第南归,复游上海。
前此他曾游览香港,至此愈加感到“西人治国有方”,不可像古人那样把外域都看做是不开化的夷狄,更大量购买西书而归。
从此遂大讲西学。
由于广读西书,思想变化日益显著,自成其独特的体系。
他学习算学,“以几何著人类公理”(同前),并著内外《康子篇》,内篇言天地人物之理,外篇言政教艺乐之事。
光绪十四年(1888)以后,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刺激下,康有为开始接触实际政治,并以自己学习所得教授生徒和著书立说,扩大影响。
光绪十四年他赴京师应顺天乡试,又落第,鉴于中法战争后,国势日蹙,乃于九月发愤上万言书(《上清帝第一书》),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
书虽为顽固派所阻,未得上达,但引起朝野很大震动。
康有为

• 炒地产筹经费 • 为了筹集环球旅行的费用,康有为在游历考察的 同时,也从事起商业活动,做起地产生意.康有为访 问墨西哥时,当时墨西哥城正筹款修筑有轨电车,康 有为购置电车轨道经过之处的地产.不就以后,这些 地产价格上扬好几倍,让他净挣10多万银元,约合今 天的700多万元人民币. • 康有为还通过撰写文章,发表演讲,进行一些公益活 动来获取经费.他的这些活动很有成效,不但化解了 自己的经济困难,还拿出很多钱来资助亲友.比如,他 每天付给梁启超和他的家人5000银元.康有为游遍 四海,历经31国,是中国近代史上到过时间各地最多, 接触各国任务最多的一个超级旅行家
变法起因
• 政治上:甲午战争的失败和民族的危 亡激发民族意识。 • 经济上: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初 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 思想上:维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变法内容
• 军事方面 教育改革 • 经济建设 • 康有为强调中国必须以工商立国,才能富国养民; 改用西洋军事训练 。遣散老弱残兵,削减军饷须 举办京师大学堂所有书院、祠庙、义学、社 另因为官办企业多弊病,故也着重鼓励民办企业。设铁路 支,实行团练,裁减绿营,举办民兵 。颁发兴造枪炮 学一律改为兼习中西学的学堂;各省会设高等学 矿务总局、农工商总局,并在各省设分局 。广泛开设农 特赏章程 。筹设武备大学堂 。武科停试弓箭骑剑,改 堂,郡城设中等学堂,州县设小学鼓励私人开办 会,刊印农报,购买农具,订立奖励学艺、农业程序,编 试枪炮 设立翻译、医学、农务、商学、路、矿、茶 学堂 译外国农学书籍,采用中西各法切实开垦 。颁发制器及 务、蚕桑速成学堂;派皇族宗室出国游历,挑选 振兴工艺给奖章程 废八股、乡会试及生童岁、科考 学生到日本游学 。在各地设立工厂。在各省设商务局、 商会,保护商务,推广口岸商埠。 开放八旗经商的禁令, 试,改考历史、政治、时务及四书五经,以及定 命其学习士农工商自谋生计 。倡办实业,促进生产。 鼓 期举行经济特科 设译书局 颁发著书及发明给奖章 励私人开办工矿企业 程,保荐格致人才。
康有为生平简介

3.提倡权力制衡的政权组织形式: 从理论上肯定了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理论的合理性 。具体指出了三权分立的主要内容 :“泰西论政 ,有三权鼎 立之义。三权者 ,有议政之官 ,有行政之官 ,有司法之官也 。夫国之政体 ,犹人之身体也。议政者譬若心思 ,行政者譬 为手足 ,司法者譬如耳目 ,各守其官 ,而后体立事成。” 4.民权思想与政治观: 认为 ,人生来平等 ,同时又充满差异性 ,这些充满差异 性的人是独立的 ,有自主权 ,应当“以平等之意 ,用人立之 法” ,对此进行规范。
LOGO
局限性(无为)尽管康有为的立宪思想曾经启迪和 影响了后来的宪法理论 ,但是 ,其中却存在许多保 守主义的成分,主要表现在对君权的妥协以及对传 统的、占统治地位的以礼治国、儒法合流思想的 吸收。 过时而不适应中国发展的君主立宪思想加上缺乏 对立宪政治的深刻认识和成熟阶级力量的支持都 让他最终无法冲破时代的藩篱
LOGO
戊戌变法: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发布《明定 国诏》,宣布实行新政,“变法自强”。 戊戌变法开始。正当康有为等踌躇满志的 时候,顽固派发动“戊戌政变”,使得戊 戌变法以失败告终,前后一百零三天,又 称“百日维新”。
LOGO
客死异乡:
辛亥革命后,康有为于1913年回国,主编“不 忍”杂志,宣扬尊孔复辟。作为保皇党领袖,他 反对共和制,一直谋划清废帝溥仪复位。溥仪被 冯玉祥逐出紫禁城后,他曾亲往天津,到溥仪居 住的静园觐见探望。 1927年3月8日,康有为在上海做毕70大寿, 于21日抵青岛。30日晚,一位广东同乡请他吃饭 ,未终席而腹痛,翌日身死异乡。
思想
立宪思想
书学思想
提出“尊碑”之说。诗歌创作,具有 浓郁的浪漫主义特色。政治论文打破 传统古文1 .依宪治国观念的引入: 第一次提出了包含限制君权意义的法律概念 ,即宪法 。他认为国家的政体可以分为专制、立宪和共和三种。在 专制政体下 ,“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 ,而立宪政 体则是“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和为一体”。 2 .反对专制政体 ,主张君主立宪: 认为君主权威无限“大背几何公理” ,主张“立一议 院以行政 ,并民主亦不立。”又说 ,“君臣一伦 ,亦全从人 立之法而出 ,有人立之法 ,然后有君臣。今此法权归于众 , 所谓以平等之意用人立之法者也 ,最有益于人道矣。”由 此 ,康有为在中国明确提出了作为资产阶级民主立宪理论 基础的身份平等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人信息
• • • • • • • • • • • 中文名:康有为 name: kang you wei 别名:康南海. “南海圣人”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及地点:1858年3月19日(戊午年) 大清广东省南海县丹灶苏村 逝世日期及地点:1927年3月31日(丁卯年) 中华民国山东省青岛市 职业: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书法理论家,“变法改革家” 主要成就:“戊戌变法”,组织强学会保皇会等 政治立场:赞同保皇派政治主张,引入依宪治国观念;反对专制 政体 ,主张君主立宪;
戊戌变法
光绪帝年纪较轻,且没 有实际从政经验,在康有为 的幕后主持下,光绪皇帝推 动了一系列的改革,后人称 为“戊戌变法”。
由于康有为鲁莽地提出一些 不切实际的激进政策,才导致 慈禧发动政变。一百余天的戊 戌变法宣告失败。
戊戌政变
政变后,康有为逃 亡国外,组织保皇会, 利用所谓的“衣带诏” 【后被证明是假的】, 大肆揽财。
康有为自幼学习儒家思想。 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吸取了西 方传来的进化论和政治观点, 初步形成了维新变法的思想体 系。后经考证,其很多思想来 自于其他大名士之著作,并非 为康有为原创。
青年康有为
“公车上书”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发起 “公车上书”, 事实上,这次行动 康有为仅有众弟子支持,著名学者 茅海建的《“公车上书”考证补》, 公车上书的主要发起者是由当时的 翁同和、李鸿藻、汪鸣銮等京城高 官发动组织,目的是阻挠《马关条 约》的签订。
相兲描写
2011年,由中国导演韩三平、 黄建新拍摄,庆祝中国共产党建 党九十周年而制作的献礼影片 《建党伟业》,由刘劲饰演康有 为。
参考文献
• 茅海建:《“公车上书”考证补》 • 雷家圣《力挽狂澜:戊戌政变新探》,台北:万 卷楼,2004. • 宋伯鲁〈掌山东道监察御史宋伯鲁折〉,《戊 戌变法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59, p.170. • 王明德《百年家族—康有为》,台湾立绪文化 事业有限公司
代表作品
其中,广为人知的是,
《广艺舟双楫》
《大同书》
《欧洲十一国游记》
《日本变政考》
《春秋董氏学》
《孔子改制考》
《孔子改制考》 从传统中开掘新的合法性资源,通过改塑孔子、神 化孔子来进行。
《新学伪经考》
《新学伪经考》 两千年来奉为合法性依据的经书是假的,与之相 关的经学也是无稽之谈,故引伪经而施设政事的合法 性也该剥夺。
研究书目
• 《康有为评传》. 马洪林著.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 社.汪荣祖译:《康有为思想研究》(台 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 • 《力挽狂澜:戊戌政变新探》,雷家圣著,台北: 万卷楼,2004.
康南海官制议 欧洲十一国游记 教学通义 物质救国论 民功篇 金主币救国论 康子内外篇 中华救国论 毛诗礼征 理财救国论 实理公法全书 南海先生诗集 长关学记 万木草堂藏画目 新学伪经考 共和平议 广艺舟双辑(又名《书镜》) 大同书 桂学答问 康南海诸天讲(又名《诸天书》、 南海康先生口说(又名《万木草堂口说》) 《天游庐讲学记》) 春秋董氏学 戊戌奏稿 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 孟子微 孔子改制考 礼运注 日本书目志 中庸注 日本变政考列国政要比较表 论语注 波兰分灭记 我史(即《康南海自编年谱》) 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 电通
逃亡的康有为
张勋康有为复辟
1917年, 康有为与效忠 前清的北洋军 阀张勋发动复 辟,拥立溥仪 登基,但不久 即在当时北洋 政府总理段祺 瑞的讨伐下宣 告失败。
张勋 溥仪
晚年康有为
支持青年学生的五四爱国运动 在上海设天游学院
家庭
康有为有六房:张云珠、梁随觉、何旃理、市冈鹤 子、廖定征、张光 以及他的十五个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