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 梁启超
第十三章康有为 梁启超

第十三章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的教育思想
一、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1、生平和教育活动 康有为(1858—1927),字广厦,号 长素,广东南海人,世称南海先生。出生 官僚世家,早年受严格的传统教育。 康有为是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 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戊戌变 法前后的一些重要奏折以及他所撰写的 《大同书》中。
• 3、《大同书》中的理想教育体制 • (1)人本院 • 妇女怀孕后进人本院,接受胎教,以端人生之本。 • (2)育婴院 和慈幼院 • 婴儿断乳后,进育婴院,“务令养儿体,乐儿魂,开儿 知识为主。”要求育婴院“凡弄儿之物”,无不具备;保 教人员,选择“精细慈和而有耐性”之女子担任。 • (3)小学院、中学院、大学院 • 小学院 儿童6岁入小学院,至10岁。小学院的主要任务 是:“专以养体为主,而开智次之。”要求功课稍少,而 游嬉较多,以动荡其血气,发育其身体。小学院的教师也 以静细慈和的女子担任为宜。 • 中学院 儿童11—15岁入中学院。中学院阶段是人生的 关键时期,因而要在“养体开智以外,又以育德为重。” 中学院应规模庞大,设施齐全,中学院的教师,不限于女 性,凡有才德的男女都可担任。
• 三、严复的教育思想 • 1、生平和教育活动 • 严复(公元1854—1921年),初名宗 光,字又陵,又字几道,福建侯官(今闽侯 县)人。 幼时聪颖,7岁就学,14岁考入福 建船政学堂学习驾驶。1871年以最优等成 绩毕业,上军舰进行航海实习,曾到过沿海 各省和南洋、日本。1877年作为福建船政 学堂第一批留欧学生,被派往英国海军学校 学习驾驶,初入朴次第斯(Portsmouth), 后转入格林威治(Greenwich)海军大学。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子、哀时客、

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第二段,以人喻国,通过老年人与少年人不 第二段,以人喻国, 同性格的对比,说明了国家的强弱。 同性格的对比,说明了国家的强弱。 第三段,展望中国的美好前途, 第三段,展望中国的美好前途,号召少年们 担当起振兴祖国的责任。 担当起振兴祖国的责任。
所以今天的责任,不在别人,而全在我们少年人身上。 所以今天的责任,不在别人,而全在我们少年人身上。 少年有才智国家就有才智, 少年有才智国家就有才智, 少年富足国家就富足, 少年富足国家就富足, 少年强盛国家就强盛, 少年强盛国家就强盛, 少年独立国家就独立, 少年独立国家就独立, 少年自由国家就自由,少年进步国家就进步, 少年自由国家就自由,少年进步国家就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国家就胜于欧洲, 少年胜于欧洲,国家就胜于欧洲, 少年在地球上称雄,国家就在地球上称雄。 少年在地球上称雄,国家就在地球上称雄。
近代思想家 别号饮冰室主人 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 康有为的学生,提倡维新变法,时人合称“康梁” 康有为的学生,提倡维新变法,时人合称“康梁”。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子、哀时客、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子、哀时客、饮冰室 ),字卓如 主人、自由斋主人等,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 主人、自由斋主人等,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 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十七岁中举, 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十七岁中举,后随其师康 有为参与维新变法,事败后流亡日本,在当地创办《新小说》杂志, 有为参与维新变法,事败后流亡日本,在当地创办《新小说》杂志,并与孙 中山等革命人士来往密切;回国后又曾组织进步党争取宪政。1920年后 年后, 中山等革命人士来往密切;回国后又曾组织进步党争取宪政。1920年后,脱 离政界,先后在清华、南开任教授,并专心著述。 离政界,先后在清华、南开任教授,并专心著述。一生完成一千二百万字以 涉及社会科学所有领域,1932年林志钧所编之 饮冰室合集》 年林志钧所编之《 上,涉及社会科学所有领域,1932年林志钧所编之《饮冰室合集》搜集较为 完备。有关其生平的资料则以丁文江、赵丰编订的《梁启超年谱长编》 完备。有关其生平的资料则以丁文江、赵丰编订的《梁启超年谱长编》最为 丰富。 丰富。 梁是清末民初中国文坛上影响最大的一个人物,他自1899 1899年起提倡的文 梁是清末民初中国文坛上影响最大的一个人物,他自1899年起提倡的文 学革命开辟了近代文学理论探索和文学创作的新局面。 学革命开辟了近代文学理论探索和文学创作的新局面。而他本人的创作虽然 成就并不很高,但却是自己理论的实践者,为新文学的真正发展开拓了道路。 成就并不很高,但却是自己理论的实践者,为新文学的真正发展开拓了道路。
梁启超的故事

精心整理梁启超的故事两次被“掌掴”梁启超任主笔,他先后发表了《变法通议》、《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说群》等一系列宣传维新变法和民权思想的论文,一时风靡海内,广受欢迎。
次年激进的章太炎就从杭州寄去了十六元钱要求加入康有为在上海创办的强学会,在上海期间,他认识了很多维新界的人,如谭嗣同,唐才常,并有幸结识了康门的首席大弟子也就是后来跟他闹得不可开交的梁启超。
回、,中影响日益壮大,康为拉拢孙中山的部下派梁启超等人前去协商合作,但梁等人竟要求孙中山放弃原来主张加入他们所谓的勤王运动,梁将孙中山、陈少白等人诓骗到他们的活动之处,忽然摆出香案祭出所谓光绪的衣带诏要孙中山等人叩拜,孙当然拒绝,梁却指使众人不让他们走,陈少白大怒,一把抓住梁启超的衣领轮起左臂就是一记耳光,打得梁踉跄几步几乎摔倒,接着一脚踢翻香案扯碎衣带,曰“我乃堂堂炎黄子孙,岂做奴才拜此小丑,尔辈甘为满洲奴者,可鄙!”吓得康党众人皆退。
慷慨应对张之洞考问后来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名气更大,傲气也更盛。
有一次梁启超到江夏拜访他。
张之洞再次出联:“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上联既包含四水,长江排首位,又总括四季春、夏、秋、冬,夏排第二。
接着提出了“谁是第一,谁是第二?”这样难以回答的问题。
梁启超才思敏捷,略加思索即对出下联:“三教儒在先,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先,何敢在后。
”张之洞吟读再三,不禁叹息说:“此书生真乃天下奇才也!”,术、学问”都符合趣味主义的条件,赌钱、吃酒、做官之类则非。
1919年,梁启超从欧洲回国,有一次几个知识界的朋友约他某天去讲演,他说:“你们约定的时间我恰好有四人功课。
”有来客不解,听他解释后方知,原来就是约了麻局。
梁实秋在清华念书时,就曾听说过梁启超的一句名言:“只有读书可以忘记打牌(此指麻将),只有打牌可以忘记读书。
”麻将对梁启超的诱惑力、吸引力之大,可以想见。
康有为与维新运动 (详细版)

失败的原因: 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资 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而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 主观原因: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广大人民 群众;依靠没有实权皇帝;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的中国行不通;中国近代化道路是漫长而坎坷。
经过
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公车上书 1895年8月十七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创办《万国公 报》(后改名《中外纪闻》)鼓吹变法;组织强学会。 1896年8月,《时务报》在上海创刊。 1897年冬,严复在天津主编《国闻报》 1898年2月,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在湖南成立了南学会,创办 了《湘学报》。
三戊戌变法的性质和失败原因梁启超康有为康有为康有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诒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广东省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
康有为与维新运动
制作:周雪莹 杨春连 演讲:许子轩 洪奕丹
“康梁等一班爱国书生初涉政治舞 台所抖出的豪情万丈连同其与幼稚 不仅属于他们个人,而且属于一个 时代甚至属于一个可望连绵的社会 群体。” ——郭世佑
●康有为:托古改制
①托古改制 宣扬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 先师,认为儒家思想中包含民主、自 由、平等精神。
②用进化论观点重新解释三世说, 为变法辩护。坚持渐进改革、主张君 主立宪。
康有为
“三世说”: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特试行有序,始 于粗粝而后精华。
(君主专制)→ (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时代)
人 物 介 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梁启超
康有为
康有为
康有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诒, 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甡、西樵山 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广东省南海县丹灶 苏村人,人称康南海,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 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 义的代表人物。康有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 光绪五年(1879年)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光 绪十四年(1888年),康有为再一次到北京 参加顺天乡试,借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 变法,受阻未上达。光绪十七年(1891年) 后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光绪二 十一年(1895年)得知《马关条约》签订, 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
梁启超的主要事迹介绍_初中作文素材_

梁启超的主要事迹介绍梁启超,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青年时期倡导变法维新,是戊戌变法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
下面是小编跟大家分享的梁启超主要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梁启超人物简介1.公车上书梁启超第一次投身政治运动,是1895年参与“公车上书”。
甲午战争中国惨败,康有为联合3000举人上书请求变法,作为康最得力的弟子,梁启超积极参与了这桩震动中国的大事。
1895年春再次赴京会试,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公车上书”。
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
他的许多政论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
公车上书第二年,黄遵宪在上海办《时务报》,梁启超任主笔,撰写了大量呼吁变法的文章。
两湖总督张之洞很欣赏《时务报》,说这是“中国创始第一种有益报纸”。
后来,张之洞邀请梁启超到武昌一游,打开中门迎接,甚至问下属“可否鸣炮”。
在当时,这是接待钦差大臣的礼节。
2.戊戌变法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
他在学堂中极力宣扬变法救亡的思想,还不时发表斥责专制、赞誉民权的言论,引起了旧势力的攻击。
光绪二十四年三月,协助康有为组织保国会。
四月二十三日(6月11日),光绪帝发布“明定国是”诏书,开始了“百日维新”。
五月十五日(7月3日),光绪帝召见梁启超,赏给六品衔,命他办理译书局事务。
梁参与了康有为策动袁世凯推翻慈禧太后的密谋,但被袁出卖。
光绪帝被慈禧太后幽禁。
八月初六日(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再出“训政”,随即捕杀维新志士,变法失败。
梁启超在当日避入日本公使馆,次日化装到天津,东渡日本。
是年冬,梁启超曾代表康有为与兴中会领导人孙中山、陈少白等在东京商谈合作救国,梁十分赞成兴中会的革命主张,终因康有为的反对,合作未成。
十一月十一日(12月23日),梁在横滨创办《清议报》(旬刊),却仍鼓吹“斥后保皇”。
维新变法

戊戌变法,又称维新变法,是指1898年6月至9月2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领导人物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
但戊戌变法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抵制与反对,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至中南海瀛台,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共6人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的一部分。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起始时间1898年6月11日结束时间1898年9月21日目的学习西方,改革制度,发展工商业主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创办报纸《时务报》、《国闻报》结果失败性质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影响有利于资本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发展序幕公车上书正式开始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变法背景国际局势经济19世纪下半叶是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阶段。
这个时期,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引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开始向垄断阶段过渡。
美、德、英、法等早已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位居世界前列,而原本相对落后的俄国、日本,在发展了资本主义之后,也迅速强大起来。
在这种局势下,变革旧的制度和旧的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已经成为当时的一种世界潮流。
政治19世纪后期,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议会改革等,使更多的民众获得了选举权和参政权,政治民主化进一步扩大。
英、美等国实现了文官制度改革,整顿了吏治,提高了行政管理效率,从而保证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正常运行。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在长期的发展中日趋完善。
这些国家都为中国人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示范。
国内局势社会背景民族危机的加深。
19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法,美,德、意、日、俄和葡萄牙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因此加紧对落后国家和地区进行侵略,西方列强趁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偌大的中国被分割成了一块块列强的“势力范围”,整个国家已呈豆剖瓜分之势。
梁启超一、人物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

梁启超一、人物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
梁启超1889年中举。
1890年赴京会试,不中。
同年结识康有为,投其门下。
1891年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时人合称“康梁”。
1895年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公车上书”。
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
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
1898年回京,积极参加“百日维新”。
政变发生后,梁启超逃亡日本,一度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
在日期间,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
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企图使革命派与清政府妥协。
民国初年支持袁世凯,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改建进步党,与国民党争夺政治权力。
1913年,进步党“人才内阁”成立,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
袁世凯称帝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启超反对袁氏称帝,与蔡锷策划武力反袁。
1915年底,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
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积极参加反袁斗争,为护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
11月,段内阁被迫下台,梁启超也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
1918年底,梁启超赴欧,亲身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
回国之后,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
梁启超也是一位著名学者。
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
1901至1902年,先后撰写了《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批判封建史学,发动“史学革命”。
欧游归来之后,以主要精力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写下了《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文化史》等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著作。
如何评价梁启超?梁启超有几个老婆?

如何评价梁启超?梁启超有几个老婆?梁启超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人物,是历史著名的百日维新的领导人之一。
对于梁启超这三个字,想来大家都不陌生。
虽然并不具体了解他个人,但是在讲述维新变法那个篇章的时候,来那个梁启超和康有为这两个名字却是频频出现的。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梁启超是一位非常聪慧的人。
他四岁的时候开始跟着祖父识字,八岁的时候便可以学着作文,九岁的时候就能写千言,十七岁的时候高中举人。
梁启超是一位思想比较先进的人物,虽然从小开始接触的都是儒家教育,专研的都是科举考试的八股文。
但是等到他一旦接触到新事物的时候,却能够很快接受,并且了解到其中的差异。
在广州学海堂读书的时候,梁启超接触到王念孙、王引之父子考据古文,旁征博引的学习方法,了解到了八股文的干瘪无味。
等到后来到了上海的时候,接触到了传播西方文化的书籍,就表现出了对西方文化、政治、思想的浓厚兴趣。
以致于后来产生维新思想,这些也都并不奇怪。
梁启超是一位爱国主义者,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可以说是从小就已经奠定下来的。
在幼年跟随祖父学习的时候,他的祖父时常为他讲述一些,诸如宋明两朝亡国之时的悲壮故事。
这些都是后来梁启超产生忧国忧民意识,以及舍生忘死风范的种子。
梁启超是一位思想比较先进的资产阶级。
在光绪年间,清朝受帝国主义蹂躏的时候,梁启超就与康有为等人一道宣传维新思想,并且实施维新变法,希望中国能够取得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的侵略。
尽管后来维新变法的失败,让梁启超的思想一度趋于保守。
但是等到辛亥革命后,他的思想又进一步。
他曾经在袁世凯政府工作过,但是后来袁世凯企图复辟之时,他也站出来发文反对。
而这绝不是他那位,一心一意维护清王朝的师傅康有为能比的。
黄遵宪言: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
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
郭沫若赞扬::平心而论,梁任公地位在当时确实不失为一个革命家的代表。
他是生在中国的封建制度被资本主义冲破了的时候,他负戴着时代的使命,标榜自由思想而与封建的残垒作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有为“大海潮音,作狮子吼” 改 变梁启超一生
• 1891年,康有为回到 • 同年在广州就读的梁 广东,开办万木草堂 启超,纵使在大多数 学馆,聚徒讲学端邪学,但在 先后写了《新学伪经 思想激进的青年中则 考》和《孔子改制考》 不为。康的思想当头 两部著作。 棒喝。即使康功名不 如梁,但梁也甘愿拜 康有为,梁启超曾经都是科举考试的 入康门。接受西学。 “奴才”,而后他们都又退出儒学教
•
•
•
梁启超被公认为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 政治舞台后仍能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 1918年底,梁启超赴欧,亲身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回国之 后,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 来“拯救世界”。 1901~1902年,先后撰写了《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批判封建史学, 发动“史学革命”。
对两人君主立宪思想的分析
根深蒂固的儒学教育 坚持君主立宪的思想 • 康有为的蜕变有其深刻的 • 梁启超接受了广博的知识, 思想根源。他是骑着封建 并长期探讨中国的求存之 路。 文化的门槛去接受西方资 产阶级先进文化的。这就 • 梁启超始终坚持君主立宪, 同他的表面形象一样,嘴 却清楚明白中国当时并没 里讲的是声光化电,后脑 有具备这样的条件。 勺上却拖着一条长长的辫 • 幸好他没有陷进他老师康 子,具有鲜明的两重品格。 有为的保皇思想中。 即使他是大同思想理想主 义者,却是践行的庸者。
康 康有为 梁启超 梁 剪不断理还乱 的 的 师生情缘 评 析
服设二班第二小组
师者—康有为
• 个人小简介—康有为(1858~1927),又名祖诒,字广厦, 号长素,又号长素、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 游化人,晚年别署天游化人,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 信奉孔子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 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著有《康子篇》、 《新学伪经考》等。 • 历史背景—两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饱经沧桑,成为半殖民 地半封建国家。中国,已经不再是马可波罗所形容的天朝 上国。洋务运动并没有改变落后的中国,顽固派,洋务派 的争端持续中国日渐衰退,社会制度的弊端依然是其根本 的失败原因。社会矛盾尖锐,百姓依然贫穷。 • 个别事件—早年(19岁)师从朱次琦,致学宋明理学并渐 弃理学—22岁离开,并到西樵山白云洞研究经世致用之学, 并于同年游香港期间,对西方文明大开眼界。—1882年, 25岁的康有为进京赶考,途经租界上海,更让他看到了西 方治理的另一番繁华,那一年决定他“尽弃中学,大讲西 学”!转变从这里开始!
- 中秀才后,梁家不惜血本,送他到广州深造。15岁 时,梁进入当时广东省最高学府学海堂学习。这一 年,他还是菊坡精舍、粤秀、粤华书院的院外生。 广州五大书院,梁同时就读四院,精力之旺盛非常人所 能比。这期间,他如饥似渴,嗜书如命。不但泛读 了大批儒家典籍,还比较系统地接受了汉学的基本 训练。梁启超受到了严格的学术训练和文化积累。
The End….. 谢谢观赏, Thanks!!!
转变-辛亥革命
从主张变法到尊孔尊王
矛盾的康有为
从主张君主立宪到支持改革
始终坚持社会变革的梁启超
分道扬镳的师生两人
1913年回国,他反对孙中山的革命行 为,并与反动军阀张勋策划清帝复辟。 站在复辟的对立面,声称康为武夫, 大惭不悔之书生。开展护国战争。
两人其后的命运
• 1917年,康有为和效忠前 清的北洋军阀张勋发动复 辟,拥离溥仪登基,不久 即在当时北洋政府总理段 祺瑞的讨伐下宣告失败。 • 康有为晚年始终宣称忠于 清朝,溥仪被冯玉祥逐出 紫禁城后,他曾亲往天津, 到溥仪居住的张园觐见探 望。 1927年3月31日,康有为 因食物中毒,七窍出血死 于青岛。
育成为维新变法的戊戌六君子的成员。
历史上的公车上书
康梁,光绪的合影
维新变法
• 1895年4月,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听说清政府 要与日本订立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极为愤慨。康有 为连夜起草了一份一万四千多字的上皇帝书。各省举人一 千三百多人集会,通过了这个万言书。5月2日,这份万言 书送交都察院。这就是有名的“公车上书”。 • 光绪帝对康有为的折子爱不惜手,在变法的103天中,他 连下了113到奏折。 • 而这时慈禧出来了,1898年9月28日戊戌变法失败,六君 子中除了康梁,其余的都被斩首在菜市口。
谦谦学子-梁启超
• 梁启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 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 和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 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 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 少年梁启超是一个聪明绝顶的天才,四五岁就 读完了《四书》《诗经》;6岁在父亲教导下五 经卒业,除经学外,还读《史记》、《汉书》、 《纲鉴易知录》、《古文辞类纂》等;9岁能做 千言的文章;12岁便中秀才。这一段的学习, 不仅给梁启超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国学基础,也 是他后来能够对传统国学进行深入研究和大胆 变革的先决条件.
• 1917年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 11月,段内阁被迫下台,梁启超也 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
-开明专制的理想破灭后,梁启超决
意退出政坛,潜心研究学问,以西 学的方法研究中学。 -1918年底,梁启超赴欧,了解到西方 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回国之后 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 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 来“拯救世界” -1922年起在清华学校兼课,1925年 应聘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 • 1927年,离开清华研究院。 - 1928年由于经历恩师康有为去世, 爱徒范静生去世,王国维投湖等大 悲之事。11月12日他已不能伏案工 作了.于1929年1月19日病逝于北京 协和医院,
梁启超的一些成就和影响
• 梁启超在文学领域具有出色的成就。
• 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 导者。从戊戌变法前一两年开始,梁启超与夏曾佑、谭嗣同等便提出“诗界
革命”的口号。
• • 梁启超于提出“诗界革命”口号后又提出“小说界革命”的口号,并在创作 上进行了积极的有意义的尝试。 与诗歌、小说、戏曲相比,梁启超在散文方面取得的成就要高得多。以他于 1896年《时务报》到1906年《新民丛报》十年内发表的一组散文为标志,完 成了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散文领域的创举——新文体的确立(亦称“新民 体”)。
即使他们两人都无法救中国,但他们对中 国的历史影响甚大。维新变法也永远的被 载入中国救亡图存的历史之中。
康有为一些影响
• 康有为他的思想打破了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使当时的中
国知识分子耳目一新,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 对今天的宪法学和当代中国的宪政建设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康有为是清末民初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在19世纪的最后几 年,他领导了中国知识界的启蒙运动。 • 先是1895年的“公车上书”,其后,他以上书和进谏的方 式掀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体制改革。在康有为之前, 从来没有一个思想家敢于像康有为那样把他们改革中国政 治体制的建议和设想反复向皇帝提出。在中国历史上,他 首次倡导了政治体制上的中西结合,最早在中国提出了立 宪政体,并提出了具体的宪政方案:兴民权、设议会、进 行选举和地方自治,在坚持儒家传统和帝制的前提下,逐 步学习西方的立宪经验。
对他们的总评析
• 康有为,梁启超曾经作为救国运动的成员,对 历史都曾产生过积极的作用。两者的局限性, 都能启示我们— • 1。要数以科学改革的认识, • 2。要对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具有正确的认 识。 • 一个人的一生都收到时代的背景(包括思想, 政治,文化,科学,经济等)的影响,其思想 行为都具有局限性,两者的成败都是个人和历 史的结果 • 纵使两者无法拯救中国,但其政治奉献和文学 等等的成就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研究和学习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