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

合集下载

康有为简介

康有为简介
中国探索宪政的先驱之一 ——康有为
1,人物简介 2,生平年表 3,戊戌变法 4,主要贡献 5,后世评价 6,我的看法
青 衣
人物简介
康有为(1858~1927),又名祖诒,字广厦, 号长素,晚年别署天游化人,广东南海人,人 称“康南海”,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 事。出身于士宦家庭,乃广东望族,世代为儒, 以理学传家。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 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信奉孔子儒家学说, 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 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著有《康子篇》、
对文学贡献:所著的《广艺舟双楫》从理论上 全面地系统地总结碑学的一部著
作,提出“尊碑”之说;诗歌创作颇 多,政论文开创梁启超“新文体”先河。
青 衣
青 衣
后世评价
有为:有才学、见识,思想先进是一
位有政治头脑的爱国战士。
无为:急于求成、好高骛远、认识浅短,
巴结权贵、轻视商人、忽略本质 基础而导致变法失败,言行不一。
《新学伪经考》等。
青 衣
生平年表
1876年学习宋明理学; 1879年开始接触了解西学; 1882年逐渐形成了维新变法的思想体系; 1888年上书光绪提出变法受阻; 1895年4月发起公车上书,后失败; 1895年8月在北京组织了强学会; 1898年4月和梁启超组织保国会,6月筹备戊戌变
法,变法失败后组织保皇会; 1917年和北洋军阀张勋发动复辟,拥立溥仪登基失败; 1927年3月8日食物中毒身死青岛。
青 衣
我的看法
1,博学多才,善于学习 2,政治思想先进,但首鼠两端
3,急功近利,欠缺谋略 4,政治形象与自身行为出入巨大
青 衣
谢谢观赏
青 衣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又叫“百日维新”和“维新变 法”,是1898年发生在我国的一次向西方 学习制度,把中国变成资本主义国家的运 动。代表人物有梁启超,康有为。

康有为资料

康有为资料

康有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又名祖诒,字广厦,又号长素、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晚年别署天游化人,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

出身于士宦家庭,乃广东望族,世代为儒,以理学传家。

他是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

主要著作有《康子篇》、《新学伪经考》康有为故居原名"涎香老屋",坐落于南海丹灶镇银河乡苏村,清代民居建筑,为一厅、二廊、二房布局,硬山顶,故居面积81平方米,是一座典型的珠江三角洲清代农村住宅形式--" 镬耳屋"。

"涎香老屋"始建于清代中叶,至康有为时,康氏家族已在老屋住了五代人,故康有为故居称之为"百年旧宅"。

是康有为出生及幼年生活和读书的地方。

现在,在康有为故居中有"涎香书屋"、"澹如楼"、"七桧园"旗杆夹石。

出都留别诸公康有为天龙作骑万灵从,独立飞来缥缈峰。

怀抱芳馨兰一握,纵横宙合雾千重。

眼中战国成争鹿,海内人才孰卧龙?抚剑长号归去也,千山风雨啸青锋。

出虎门康有为粤海重关二虎尊,万龙轰斗事犹存。

至今遗垒余残石,白浪如山过虎门。

康有为的书法创作与他的书学思想,可谓手心相应。

这一点,也正和康有为的学术思想与政治活动紧密结合的行世风格,相映成趣。

康有为的书体,从碑刻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尤其是在《云峰石刻》、《六十人造像》、《泰山经石峪金刚经》诸碑中,他涵泳沉潜,创造出独特的魏碑行楷——康南海体。

康有为的书法,初视不甚平正和顺,细节处理甚至稍嫌刚糙与悍戾,与柔弱甜美的帖派书风形同冰炭。

但其放笔直取,一任霸悍,解衣磅礴,不拘小节,有动少静,敢作敢为……这份声威,一见夺目,再见惊心,非常“动人”。

康有为的历史故事

康有为的历史故事

康有为的历史故事康有为(1858年-1927年),字南轩,号尔锐,清末民初的杰出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被誉为中国近代化运动的奠基人之一。

他以其独特的思维和不懈的努力,对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将介绍康有为的历史故事,以展示他的成就和贡献。

康有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他自小聪明过人,勤奋好学,年轻时就展现出卓越的才华和领导才能。

1880年,他考入了北京的顺天书院,开始接触到西方现代文明和思想,这对他的思想触动非常大。

康有为在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科学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并将其与中国的现实进行对比。

他深刻认识到中国传统制度的弊端和国家的凋敝,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他主张通过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和制度,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康有为在思想领域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创立的“新学”思想上。

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需要进行改革和更新,提出了“废孔复孟”的主张,主张将儒家经典重新解读,以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

他的新学思想对后来的中国思想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中国近代化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康有为还积极参与了政治改革运动。

他曾创办《时务报》和《中国日报》,通过这些媒体宣传自己的思想,并呼吁国家进行政治改革。

他主张建立宪政制度,提倡民主和平等的理念,这些思想为后来的革命派提供了理论依据。

然而,康有为的政治立场和思想受到了一些人的反对。

他在康梁派遣事件中被指责为汉奸,被迫离开了北京。

康有为在日本度过了大部分流亡生涯,但他并没有放弃对中国现代化的追求。

他继续撰写文章,发表演讲,致力于宣传进步思想和推动政治改革。

辛亥革命后,康有为回到了中国,并担任了南京政府的要职。

他积极投身于国家事务,推动着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

康有为还参与了起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重要法律文件的工作,为中国的法治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康有为晚年居住在重庆,并致力于教育事业。

他创办了私立南开大学和北平大学,培养了大批具有现代意识的人才。

康有为生平与丰功伟绩及后世评价

康有为生平与丰功伟绩及后世评价

康有为生平与丰功伟绩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 他创立"强学会",定期 集会讲学,将所写讲义 刊登在《中外纪闻》上。 同年,康有为开始编纂 《大同书》,对破除迷 信、提倡科学,促进中 国近代科学的发展都起
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 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来临
之际,康有为又创办了 《不忍》杂志,继续宣传贡献。他在广州创办的"万木草 堂",以及在海外创办的"中华学 校"等都成为了培养维新人才的 重要基地。这些学校培养出了一 批批优秀的人才,对中国近代史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有为的丰功伟绩
促进文化交流
康有为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方面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多次出访海外,与外国学者、政治家进行交流和 合作,对中国近代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
第3部分
后世评价
后世评价
康有为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 要人物,他的丰功伟绩和思想 主张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主张、办学理念以及 文化交流方面的贡献都得到了
后人的高度评价
同时,也有人对他的思想和行 为提出批评和质疑,但无论如 何都无法抹杀他在中国近代史
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
20XX 感谢大家倾听
维新思想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 康有为领导戊戌变法,试 图在政治上建立君主立宪 制。变法失败后,他逃亡
海外
2
第2部分
康有为的丰功伟绩
康有为的丰功伟绩
康有为的丰功伟绩主要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推动变法维新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史 上重要的政治家和思 想家,他积极推动变 法维新,试图拯救中 国。他提出了许多现 代化的思想和主张, 如建立君主立宪制、 发展资本主义等,对 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康有为

康有为

Kang Youwei康有为(1858~1927)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字广厦,号长素。

广东南海人。

家为广东望族,世代为儒,以理学传家。

祖父赞修,道光举人,曾为州学正、训导。

父亲达初,早年从朱次琦游学,做过知县。

生平和思想咸丰八年(1858),康有为生于南海西樵之银塘乡(亦名苏村)(见彩图广东南海县苏村康有为故里)。

7岁能文,被目为神童。

又有志于圣贤之学,开口不离圣人,乡里戏呼为“圣人”。

19岁得从同县大儒朱次琦学习。

朱次琦,号子襄,道光年间进士,教授于本乡礼山草堂,学者称九江先生。

他沟通汉学与宋学,而直溯孔子,自有一套教学体系。

除教授生徒经学、史学、掌故之学、性理之学、词章之学外,又注意学生孝悌、气节、气质、威仪等品德修养,“一时咸推为师表”(缪荃孙《朱次琦传》)。

康有为从朱学习三年,思想颇受其影响,也为学业奠定了基础。

康有为从礼山草堂回西樵山后,开始了接触新知识的时期。

他在西樵山独学的4年中,除研究史学并由宋明性理而扩及佛学外,因结交张延秋编修,得知“京朝风气,近时人才及各种新书,道、咸、同三朝掌故”(《自订年谱》)。

又遍读当时所能见到的、由江南制造局及西方教会所译的各种西书。

光绪八年(1882),他赴京师应顺天乡试下第南归,复游上海。

前此他曾游览香港,至此愈加感到“西人治国有方”,不可像古人那样把外域都看做是不开化的夷狄,更大量购买西书而归。

从此遂大讲西学。

由于广读西书,思想变化日益显著,自成其独特的体系。

他学习算学,“以几何著人类公理”(同前),并著内外《康子篇》,内篇言天地人物之理,外篇言政教艺乐之事。

光绪十四年(1888)以后,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刺激下,康有为开始接触实际政治,并以自己学习所得教授生徒和著书立说,扩大影响。

光绪十四年他赴京师应顺天乡试,又落第,鉴于中法战争后,国势日蹙,乃于九月发愤上万言书(《上清帝第一书》),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

书虽为顽固派所阻,未得上达,但引起朝野很大震动。

康有为

康有为

• 炒地产筹经费 • 为了筹集环球旅行的费用,康有为在游历考察的 同时,也从事起商业活动,做起地产生意.康有为访 问墨西哥时,当时墨西哥城正筹款修筑有轨电车,康 有为购置电车轨道经过之处的地产.不就以后,这些 地产价格上扬好几倍,让他净挣10多万银元,约合今 天的700多万元人民币. • 康有为还通过撰写文章,发表演讲,进行一些公益活 动来获取经费.他的这些活动很有成效,不但化解了 自己的经济困难,还拿出很多钱来资助亲友.比如,他 每天付给梁启超和他的家人5000银元.康有为游遍 四海,历经31国,是中国近代史上到过时间各地最多, 接触各国任务最多的一个超级旅行家
变法起因
• 政治上:甲午战争的失败和民族的危 亡激发民族意识。 • 经济上: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初 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 思想上:维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变法内容
• 军事方面 教育改革 • 经济建设 • 康有为强调中国必须以工商立国,才能富国养民; 改用西洋军事训练 。遣散老弱残兵,削减军饷须 举办京师大学堂所有书院、祠庙、义学、社 另因为官办企业多弊病,故也着重鼓励民办企业。设铁路 支,实行团练,裁减绿营,举办民兵 。颁发兴造枪炮 学一律改为兼习中西学的学堂;各省会设高等学 矿务总局、农工商总局,并在各省设分局 。广泛开设农 特赏章程 。筹设武备大学堂 。武科停试弓箭骑剑,改 堂,郡城设中等学堂,州县设小学鼓励私人开办 会,刊印农报,购买农具,订立奖励学艺、农业程序,编 试枪炮 设立翻译、医学、农务、商学、路、矿、茶 学堂 译外国农学书籍,采用中西各法切实开垦 。颁发制器及 务、蚕桑速成学堂;派皇族宗室出国游历,挑选 振兴工艺给奖章程 废八股、乡会试及生童岁、科考 学生到日本游学 。在各地设立工厂。在各省设商务局、 商会,保护商务,推广口岸商埠。 开放八旗经商的禁令, 试,改考历史、政治、时务及四书五经,以及定 命其学习士农工商自谋生计 。倡办实业,促进生产。 鼓 期举行经济特科 设译书局 颁发著书及发明给奖章 励私人开办工矿企业 程,保荐格致人才。

康有为

康有为

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七日(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光绪帝被软禁,戊戌六君 子被杀。九月初十日(10月24日),康有为经由吴淞、香港到达日本,他在途中发表公开信,说是“天祸中国, 际此奇变”,称慈禧太后为“伪临朝”,称幽废光绪帝为“罪大恶极”,并将“密诏”改窜露布,提出“无徐敬 业之力,只能效申包胥之哭” ,表示要“奉诏出外求救”。接着,康有为发出《奉诏求救文》,首数慈禧太后 大罪十条,继言光绪帝“勤政爱民,大开言路”等“圣明”。说明自己“过承知遇,毗赞维新,屡奉温室之言, 密受衣带之诏”,准备“奉诏求救”。当他在香港时,就想“动身到英国去”,并“先告英使署参赞及上海领事、 香港总督,请其电英廷相救”。还谒见英国子爵柏丽斯辉,“请其出力相救”。 他的弟子梁启超在逃亡途中上 书伊藤博文,请他与英、美诸公使商议揭破慈禧太后“欲杀寡君之阴谋,诘问其幽囚寡君之何故”。 等到了日 本,康有为又请文部大臣犬养毅予以支持; 又上书同文会领袖近卫笃麿,说明“受衣带之诏,万里来航,泣血 求救”。 这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陈少白也在日本,“以彼此均属逋客,应有同病相怜之感”,拟亲往 慰问,借敦友谊,曾托日人宫崎寅藏、平山周等向康有为示意。康有为表示自己奉有“密诏”,不便和革命党人 往来,拒绝合作。孙中山又通过日本人的关系,组织一次孙、陈、康、梁的会谈,商讨合作方法,康有为不到会, 派梁启超为代表,没有谈出什么结果。孙中山复派陈少白往访,梁启超导陈见康,陈少白反复辩论至三小时,请 康有为“改弦易辙,共同实行革命大业”。康答曰:“今上圣明,必有复辟之一日。余受恩深重,无论如何不能 忘记,惟有鞠躬尽瘁,力谋起兵勤王,脱其禁锢瀛台之厄,其他非......
强学会 “公车上书”被拒绝代呈,光绪帝没有看到。不久榜发,康有为得中进士,授工部主事。康有为又 于同年五月初六日呈送《上清帝第三书》,提出了变法的步骤,指出自强雪耻之策有四:即富民、养民、教士、 练兵,而如何审端致力于上述四策,则在乎“求人才而擢不次”、“慎左右而广其选”、“通下情而合其力”三 者,以求“人才得,左右贤,下情达”。这次上书由都察院代呈,光绪帝第一次读到他的上书。接着,他又上 《第四书》,再次吁请“尊贤而尚功,保民而亲下”,使“有情必通,有才必用”,并正式提出了“设议院以 通......

康有为

康有为
面阐发了这个思想。他认为这是一个前后衔接的完整的教育体系,儿童从胎 教到20岁的全部教育由公立政府负责,全社会的人都有权接受这一完整的教
育,其中人本院、育婴院、怀幼院(或叫慈幼院)是六岁以前的儿童受教育
的机构,属学龄前教育,为"公养阶段";6岁以后儿童入小学院,至大学毕业 20岁,为"公教"阶段,接受系统的学龄期的教育。
德性,萌发仁心,孕育其博爱、反正、平和的心境,从而间接地影响胎儿。康有
为主张在人本院设女师、女保、女博等专门对孕妇进行教育。康有为还要求孕妇 读好的书,听好的音乐。
论婴幼儿教育
• 婴幼儿教育是康有为大同世界设计的学前教育公养制度的又一级。婴 儿出生后,在人本院6个月,断乳后进育婴院。若育婴院后设慈幼院 的,则育婴院收婴儿至两岁,三岁幼儿入慈幼院至五岁,六岁入小学 院。如果不设慈幼院,则婴幼儿总归于育婴院。儿童在育婴院接受完 全的学前公育教育。
康有为(1858-1927),字广厦,号长
素,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 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康
有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光绪五年(
1879年)开始接触西方文化绪十七年( 1891年)后在广州设得知《马关条约》签
订,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
上书”。“戊戌变法”的发动者和领导者,最早 提倡借助西方经验推动行政改革的改革者之
论胎教
• 康有为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代胎教学说,尤其是他的关于创立人本院以对孕 妇进行集体胎教的主张,新颖独特,亘古未有。人本院也称胎教院,是对孕 妇和胎儿进行集体胎教的社会公益机构,是实施儿童公养公教的重要措施之 一,康有为把设立人本院作为去家界,除私有根源以实现大同理想社会的重
人本院的论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有为班级:09级历史(一)班姓名:王永芳学号:0906********一、生平介绍。

康有为,1858年出生在广东,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长素、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

出身于士宦家庭,乃广东望族,世代为儒,以理学传家。

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

主要著作有《康子篇》、《新学伪经考》。

1.教育世家康有为从六岁开始便跟着启蒙老师攻读《大学》、《中庸》、《论语》,灌输的全是儒家经典。

此后,康家连续请当地一批著名学者严格指导康有为尊孔读经。

少年康有为最快乐的时候,是跟着祖父康赞修在连州官舍里读书,他在连州官舍观《大清会典》、《东华录》,读《明史》、《三国志》。

尤其使康有为大开眼界的是,在连州官舍里看到了清政府频频发到官舍的《邸报》(亦称《京报》,由报房商人经营的专载皇帝谕旨和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的出版物),从上面他渐渐知道了朝廷里的政事,初识了曾国藩、骆秉章、左宗棠等人。

同时,康赞修性喜游览,每逢春秋佳日,风和日丽之时,他总是带领孙子外出游览祖国河山和古老的文化遗存,这在无形中便培养了康有为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及强烈的爱国之情。

进入青年时代后,康有为遇上了两位对他影响很大的老师,一位是国学导师朱次琦,一位是政治启蒙导师张鼎华。

朱次琦是他祖父康赞修的好朋友,他父亲康达初的老师,岭南著名的硕学通儒。

在1876到1878的三年里康有为跟随朱次琦打下了深厚的旧学基础。

离开朱次琦后,康有为师从张鼎华,张鼎华向他生动介绍了京朝风气,当时名流和各种新书,以及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掌故,使他开始接触到近代维新政治思潮。

接着康有为又读了《西国近事汇编》、《环游地球新录》等介绍西学的书和游记。

西方的文物制度和政治习惯,开始吸引他的视线。

1879年底,康有为怀着好奇的心情来到香港,当时香港已成为英国侵略中国的据点,深受国土沦丧的刺激。

另一方面他也看到了资本主义的新鲜事物,他脑子里封建士大夫对资本主义的传统偏见开始动摇了。

香港之行,使他开始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接触,思想产生了很大变化,为讲求西学打开了通道。

1882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没有考取。

南归时途经上海,购买了大量西方书籍,吸取了西方传来的进化论和政治观点,初步形成了维新变法的思想体系。

2.南洲讲学1888年康有为赴京师应顺天乡试,那时正值中法战争之后,康有为目睹帝国主义的强横和清政府的腐败,深感若不改革弊政,中国将国无亡日了,在此情况下康有为便第一次上书,请求改革。

但他的上书却遭到封建顽固派势力的阻挠,并没有送到光绪的手中。

此外康有为在考试中也名落孙山,两方面的打击使康有为陷入苦闷之中。

1889年,康有为便踏上了南归的旅途。

康有为回家后经过苦思冥想认为他救亡图存的思想之所以遭到社会的冷嘲热讽是因为国民仍然十分愚昧,因此康有为决心自己办学,以培养维新人才。

1891年春,康有为在陈千秋(陈千秋(1869-1895)字通甫,号随生。

南海人。

年少时勤学聪慧,曾入学海堂,熟悉历朝掌故,精通考据典章之学。

1886年著《广经传释词》。

1891年入万木草堂,从师于康有为,曾任万木草堂学长,并协助康编撰《新学伪经考》等书,讨论《大同书》有关问题。

1895年因协助康办理西樵乡同人团练局操劳过度而病故。

)、梁启超的协助下,租赁长兴里邱氏书屋,正式开设学堂,称长兴学社。

由于前来求学的人不断增多,长兴学社不断更换地址,1893年迁至广州府学宫仰高祠,正式挂上“万木草堂”的匾额。

康有为在他开办的学堂里,既是总监督又是总教授,他讲课喜欢征引欧美的事物并与中国的历史现状相比较,从而提出自己的理想从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扩大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认识世界和变革世界的能力。

在康有为和学生们的共同努力下,在万木草堂逐渐形成了关心时事、独立思考和相互启发的良好学风。

万木草堂不仅是一个新型的教学群体,而且也是一个维新政治团体。

康有为也就是在这里辛勤耕耘,创造出他的维新变法理论,培养出一批维新变法的骨干力量3.维新变法1895年4月,日本逼迫中国在日本马关签定《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史称“公车上书”。

这次上书,对清政府触动不大,却轰动了全国。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为了把维新变法推向高潮,1895年8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出版《中外纪闻》,鼓吹变法。

12月,康有为第五次上书,陈述列强瓜分中国,形势迫在眉睫。

1898年1月29日,康有为上《应诏统筹全局折》,4月,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发起成立保国会,为变法维新作了直接准备在维新人士和帝党官员的积极推动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诏书,宣布变法,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和谕令。

但清政府中的守旧派不能容忍维新运动的发展。

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突然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然后发布训政诏书,再次临朝“训政”,“戊戌政变”成功。

9月28日,在北京菜市将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杀害。

所有新政措施,除7月开办的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外,全部都被废止。

从6月11日至9月21日,进行了103天的变法维新,以戊戌变法宣告失败。

4.晚年倒退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失败后逃到香港,之后就又到东京与梁启超会和。

到达日本后,自称持有皇帝的衣带诏,组织保皇会,鼓吹开明专制,反对革命。

为获得国际支持,他曾游历列国,会见欧洲各国君主。

辛亥革命后,康有为于1913年回国,主编“不忍”杂志,宣扬尊孔复辟。

作为保皇党领袖,他反对共和制,一直谋划清废帝溥仪复位。

1917年,康有为和效忠前清的北洋军阀张勋发动复辟,拥立溥仪登基,不久即在当时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的讨伐下宣告失败。

康有为晚年始终宣称忠于清朝,溥仪被冯玉祥逐出紫禁城后,他曾亲往天津,到溥仪居住的静园觐见探望。

1923年,康有为迁居青岛汇泉湾畔,购宅居住,题其宅为“天游园”。

后其几个子女在青岛读书时也都居住在此。

在此期间,康有为也为青岛的优美风光写下了不少诗作,其若干诗词刻石已成为崂山景点的组成部分。

1927年3月8日,康有为在上海做毕70大寿,于21日抵青岛。

30日晚,一位广东同乡请他吃饭,未终席而腹痛,翌日身死异乡一、政治思想1.“议郎”制,议院的雏形在康有为活动时代,世界上流行三种政体形式,即君主制、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当时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最欣赏的就是君主立宪制,并为此著书立说,上书言事,设计了各种各样的中国式的议院方案,其中以康有为的议院方案最为系统和具有实践意义。

在从1888到1898康有为的七次上书中可以看出它的基本思想就是希望从中国式的议郎制发展到三权分立的西方式的国会制。

议郎是郎官的一种。

秦最先设置,西汉沿置,属于光禄勋,高于侍郎、郎中。

议郎职为顾问应对,不用轮流当值,充当守卫门户等工作。

东汉时一般郎官均受五官中郎将、左右中郎将管辖,议郎亦属例外,并得参预朝政。

康有为主张在十万户居民中公举一位精通古今中外,品行端正敢于直言的人充当议郎。

康有为设计的议郎有两个主要职能:一是在武英殿可以随时和皇帝对话,甚至“上驳诏书,下达民词”;二是在太和门,开会讨论内外兴革大政,筹饷事宜。

2.制度局:内阁的影子制度局是康有为根据西方的三权分立的原则,仿照日本的模式建立起来的,其主要职能是议决政事,制定宪法,相当于三权分立的立法官。

同时他还主张在制度局下设置法律、度支、学校、矿务等12个分局,分管各部门的政务。

可见,制度局是立法性质的机构,而十二局则是行政机构的机构。

与此同时,康有为主张相应地改革地方政权机构。

开制度局的设想是康有为推动改革清朝中央和地方管制的系统工程,也是新兴资产阶级企图从封建守旧势力中中夺取管理国家大权的重要尝试,表现了康有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的反封建精神。

虽然开制度局的设想,在守旧势力的反对下不了了之,但通过康有为对封建官僚制度的揭露批判,对西方和日本资产阶级官制的宣传,使人们从两种不同的官制对比中,提高了对封建官僚制度黑暗腐败的认识,促进了中国人民革命意识的增长。

3.变法依据在戊戌维新高潮中,康有为策动光绪皇帝实行变法的重要措施就是加紧编纂各国变政考,送到宫中供光绪帝借鉴。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俄彼得变政记》和《日本变政考》,康有为通过这两本书为光绪帝制定变法纲领政策提供了一种成功模式。

《俄彼得变政记》主要是针对光绪帝来说的,在书中康有为要求光绪帝学习彼得大帝改革的勇气,下定变法的决心,更要破除千年自尊自愚的坏习气,游西师学,虚心求教。

同时他还希望光绪帝能够彻底打击反对变法的顽固势力。

《日本变政考》则集中体现了康有为希望从日本明治维新的变革中寻找自己国家的变革方案的思想。

他之所以选择日本来作为中国变政的参考首先是因为日本明治维新取得了显著效果,日本通过这一变革逐步废除了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并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其次是因为日本与中国地理相近,文化风俗相类似,原来所处的社会制度、法律制度等也极为相似,所面临的国家困境也相类似。

最后是因为日本明治维新采取的是以天皇为首自上而下的方式,并且实行了君主立宪制度,这一切都比较符合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观愿望。

总之,通过向日本学习,借用光绪的力量,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发展资本主义,这就是康有为戊戌维新时期的基本政治主张。

二、哲学思想1.进化论和朴素辩证法相结合的历史发展观(1)进化论进化论是英国达尔文创立的一种生物进化理论,被恩格斯称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进化论不仅说明了物种是可变的,对生物适应性也做出了正确的解说,从而推翻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目的论和物种不变论。

1896年,严复译述《天演论》开始系统的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介绍到中国,开辟了中国人世界观的新境界。

当时中国正值甲午战败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所以康有为、孙中山、章太炎便开始吸收进化论学说重建自己的宇宙观和世界观,作为救亡图存的思想工具。

康有为是最早接受进化论学说的先进中国人之一,他结合中国传统的变易思想,形成了自己的进化论思想。

康有为的进化论思想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康有为认为包括地球在内的天体宇宙都是由“气”变化生成的,宇宙间的气互相吸引摩擦,生成了星团、星气、太阳,由太阳分化成生成地球;第二个层次,他认为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物都是自然进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第三个层次,包括现实社会在内的人类社会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公羊三世说就是这一观念的最好例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