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民主思想产生背景

合集下载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名师课堂在线
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基本特点
实战演练
夯实基础
1.由于旧的封建专制集权势力的强大,它们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这就 决定了资产阶级争取民主和自由的斗争是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 2.法律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斗争的重要武器,也是用来维护自身利益 的重要工具。在英、法、美的资产阶级民主运动中,《权利法案》、 1787年宪法等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治目标 实现方式 思想武器
把西方民主学Βιβλιοθήκη 与传 统儒家思想相结合西方的天赋人权、自由平 等学说并对其加以改造
重点识记二、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 1.改良与革命的论战 (1)内容:论战的中心围绕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展开,即革命要不要推翻 清政府、要不要革命、要不要建立 民主共和国 (2)评价 ①改良派的主张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没有看到专制势力的顽固。 ②革命派的主张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逐渐占据优势,通过论战有力地 促进了 民主共和 思想的传播。 2.《钦定宪法大纲》的出台 (1)背景 ①20世纪初,改良派广泛宣传立宪思想,立宪运动应运而生。 ②清政府派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等问题。
重点识记二、美国的《独立宣言》 1.背景
(1)英国的殖民统治激起北美人民的反抗,引发北美独立战争。
平等的启蒙思想。
(2)欧洲启蒙思想在北美传播:富兰克林、杰斐逊等积极宣传自由、
2.发表:1776年7月4日,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
3.内容 (1)宣告美洲13个联合殖民地正式脱离英国,成为独立和自由的 合众国 。 (2)用 天赋人权 的基本原则。 和民主原则阐述独立的理由,也阐述了新国家
(3)赞同君主立宪,反对操之过急。
3.孙中山:新旧三民主义和五权分立 (1)旧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是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清朝的专制统治; 民权主义是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 生主义是解决以 土地 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平均地权。 (2)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是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对内反对民族压

戊戌变法之康有为

戊戌变法之康有为

04
康有为的思想和影 响
康有为的哲学思想
01
康有为的哲学思想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他主张“仁爱”和“天 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02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受到环境和教育的负面影响,
因此需要回归本真,发扬人性中的善。
康有为提倡“知行合一”,认为知识和行动应该相互配合,才
03
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维新派的出现及其改革主张
文化教育
康有为重视文化教育的发展,主张废除八股文,改革科举制度,建立新式学校, 推广西学,提高国民素质。
军事改革
他强调军事改革的重要性,主张建立现代化的军队,引进西方军事技术和装备, 提高国家的国防实力。
03
康有为在戊戌变法 中的作用
康有为的变法思想和主张
康有为认为,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和强大,必须进行全面的改 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他主张建立君主立宪5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 义和教训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戊戌变法是清朝末年的一次重要改革,通过引进西方政治、 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制度,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戊戌变法中的经济改革措施,如鼓励兴办实业、发展资本 主义经济等,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封建经 济的瓦解。
康有为的政治生涯和晚年生活
政治生涯
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之一,他曾多次上书请求变法 ,并积极参与维新运动。戊戌变法失败后,他流亡海外,继 续宣传变法思想。
晚年生活
康有为晚年回归中国,致力于文化教育事业,同时继续关注 国家政治事务。他晚年生活相对平静,但仍坚持自己的政治 信仰和理念。
02
戊戌变法的历史背 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历史阶段特征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历史阶段特征

没有触动到封 建土地所有制
4、变法的结果——无力回天
A、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而封建势力十分强大
B、脱离人民群众,仅依靠无权的皇帝
C、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局限
D、变法手段单一,新政无法落实
例: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嗣后乡试会试及岁 考科考等,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帖经文策问等 项分别考试。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即行停 罢。‛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 A.百日维新 B.戊戌政变 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
(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促进了中国自然 经济的解体)
B、从清末至民国初,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C、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高涨和实业救国思潮 的兴起
②对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不利的因素
A、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压迫和剥削 B、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缺乏市场、资金、技 术等 C、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不安
(2)建设性
A、列强的侵略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促进了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列强的侵略使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民族救 亡运动此起彼伏
例 1: (1)1900年前后列强对华政策的转变及其实质(4分) (2)简要分析分析列强改变侵华政策的原因以及中国 局势的影响。(8分)
(1)转变:由瓜分到‚以华制华‛。(2分) 实质:进一步侵略和共同控制中国。(2分) (2)原因:中国人民的反抗;列强在中国的争夺加 剧,需要调整利益关系。(3分) 影响:A、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 具,殖民地程度加深 B、 列强在华矛盾暂时缓和; C、进一步激发了反帝反封建斗争。
二、中国人的抗争与探索
中国人抗争与探索的主要事件
A、义和团运动
B、戊戌变法 ①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 危机空前严重 ②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 量壮大 ③西方民主思想和政治学 说广泛传播

浅谈康有为其人其事

浅谈康有为其人其事

浅谈康有为其人其事康有为(1858-1927),字希仲,号潜山,浙江绍兴人。

是清末的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改良派领袖和爱国志士,也是哲学、历史、政治等多学科的学者。

他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主张,主张中西方合并,提倡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制度,倡导民主和科学思想。

康有为早年在家学习传统经典,在学术上注重文献考证、笔精活用,深入研究了《老子》、《大学》、《中庸》等经典,对儒家以至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在封建社会的压制下,他对官僚制度和科举制度有批判和反感。

康有为在1879年考入首届翰林院庶吉士。

翰林院学徒期间,在传统经典学习的基础上,他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并深入研究,攻读了西方文艺、哲学等学科。

他阅读了一些西方社会学经典,发现西方社会的进步正是源自于经济、科学和哲学的发展。

此时,他逐渐倾向于把中西方思想文化,尤其是西方的科学哲学相结合,并倡导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

1895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先行逃到日本,之后又去过英国和美国,成为旅居海外的学术家。

他深入学习了被称为现代化的西方历史和文化,发现中国的落后和堕落是封建社会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他认为中国的未来是要实现“中国之今日之封建主义转为之民主主义”,并相信“用东方之理,采西方之术”可以为中国注入新的活力。

康有为又是一位政治家和社会改革者,他致力于推动民主派、倡导社会进步,呼吁尊重人权、民主选举、宪政政体以及科学、普及教育等等。

他认为中国要推出西方模式的宪政来推动政治改革,在这样的体系上,要建立立宪的政府和平等的民主制度,以此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繁荣昌盛。

在自己的著作中,康有为发表了很多关于社会伦理、道德、文化传承等思考,如《大同书》、《民族自强书》、《新学伪经考》等,是新文化运动的文化代表和思想引领者。

总之,康有为是一位政治家、爱国志士、哲学家、社会改革家、思想家和文化巨匠,他对近代中国的文化、政治、哲学、经济等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浅谈康有为其人其事

浅谈康有为其人其事

浅谈康有为其人其事康有为(1858-1927),字伯鲁,号康复,江苏常熟人,晚清民主革命思想家、政治活动家、教育家和历史学家,被誉为“中国近代国学大师”、“中国民族主义革命先驱”。

他是中国近代思想解放和政治改革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对中国现代史和近代中国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有为其人其事,令人敬仰。

他一生坎坷,经历了风风雨雨。

他钟情于国学经典,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研究和理解;他坚定不移地主张民主革命,提出了“学行合一”“以学育人”等教育理念,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分析康有为其人其事,探究他的思想、行为和贡献。

谈康有为的思想。

康有为是一位有着深厚国学素养的思想家,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热爱。

康有为倡导“治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体系,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明德先王”,提倡“忠信、孝悌、正直、正气”,主张“以道义统天下,以道义治天下”,反对封建迷信、主张实证主义,提倡儒家思想与现代科学相结合。

他力主科学、民主、教育,提倡国学复兴,认为“学问其实本来就是为国家脑力之源”。

康有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智慧,应该继承和发扬下去。

谈康有为的行为。

康有为是一位追求真理、勇于实践的思想家。

他从未停止对社会和时政的批判和反思,积极投身政治改革和社会变革的实践。

他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主张,在推进新学教育中表现出极大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担当。

康有为倡导了维新变法、提倡了民主宪政,践行了“救亡图存”的理想,成为了一代名士。

他以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很多人,成为民族精神的引领者之一。

康有为曾言:实力数十载,三起于面前,为公必须牺牲,我为公而牺牲,无爱无恨也”,这句话集中体现了他的为国家、为人民、为真理而奋斗终生的豪情壮志。

谈康有为的贡献。

康有为是一位有着深刻历史眼光的思想家,他的许多思想主张和政治主张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的推崇和赞美。

浅析康有为的政治思想

浅析康有为的政治思想

浅析康有为的政治思想康有为是中国近代维新思潮的著名代表人物,戊戌时期变法维新运动的领导者,是当时“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他的政治思想对当时和以后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政治思想可以概括为:1.抨击专制,颂扬民主:他在其重要的著作《大同书》中,构筑未来了大同社会的图景,并对现存的制度进行了有力地批判,尤其对封建专制制度展开了猛烈地抨击。

2.坚持保皇立宪,反对革命共和 3.提出君主立宪的理论。

他的君主立宪理论主要包括:(1)君主立宪是西方国家盛强的根本;(2)批判假立宪,要求真立宪;(3)以虚君共和抵制民主共和。

康有为的一系列政治思想和主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立宪思想启迪和影响了后来的宪法理论,对中国近代宪政建设及现代化建设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其次,他的“大同”思想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体现了人本主义思想,具有进步意义;最后,他大力宣扬自由平、平等、民主,明确提出要用民主政治取代专制,从根本上否定了专制制度,论述了资产阶级取代封建地主阶级是历史必然,是社会发展的趋势,这完全冲击了封建正统思想及当时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

但是,康有为的思想中却也存在许多保守主义的成份,主要表现在对君权的妥协以及对传统的、占统治地位的以礼治国、儒法合流思想的吸收。

虽然他提出的保守主义的立宪观曾经在西方取得了成功,但是在康有为时代,保守主义的立宪思想却不能解决中国的危机。

当时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矛盾都十分突出,同时存在着生存问题、民族问题和民主问题三重危机,而康有为的立宪观最关注的则是生存危机,即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问题。

无论是设制度局也好、满汉平等也好 ,都是富国强兵的手段。

即使康有为的变法能够成功 ,也只能解决中国危机的一部分,即生存问题。

因此,康有为的一系列政治思想固然具有其进步性,但是由于时代,阶级及其自身的局限性,他的政治主张在中国行不通。

专业:汉语国际教育姓名:钱婷婷学号:201322090038。

北师版历史选修2讲义:第6章 第3节 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民主思想

北师版历史选修2讲义:第6章 第3节 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民主思想

第三节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民主思想1.用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附会中国传统学说,重新解释历史发展。

2.思想主张(1)提出人类社会要经历“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个阶段;“据乱世”即君主专制时代,“升平世”即君主立宪时代,“太平世”即民主共和时代。

(2)主张学习西方,利用资产阶级的进化论和自由平等思想作为变法的理论武器,抨击中国封建专制制度。

3.代表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

4.康有为的活动(1)多次上书光绪帝,反复强调变法的重要性。

(2)在北京、上海兴办报纸、创立学会、开办学堂,宣传西学,鼓吹变法。

(3)从1898年6月到9月进行“百日维新”活动。

5.思想转变(1)戊戌变法失败后,他认为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就是实现民主政治、君民同治。

(2)辛亥革命失败后,康有为反对民主共和体制,主张虚君共和。

(3)其思想始终在改良主义道路上徘徊。

1.(1)激烈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称历代的专制君主是“民贼”。

(2)极力倡导“民权论”,提出“申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

2.代表作《变法通议》在当时知识界引起极大的反响。

3.活动(1)戊戌变法失败后,在横滨创办《清议报》,鼓吹君主立宪,抨击清政府的顽固守旧势力。

(2)1902年,在日本创办《新民丛报》,发表了《新民说》等一系列文章,提出“道德革命”的主题。

(3)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在日本成立政闻社,进行立宪的宣传鼓动工作。

4.思想飞跃(1)辛亥革命后,梁启超与时俱进,拥护民主共和。

(2)1915年袁世凯称帝,拉拢梁启超,但梁启超不为所动,并发表了《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明确反对帝制。

(3)梁启超策动和支持蔡锷起兵反对袁世凯,坚决拥护民主共和制。

(1)物质、阶级基础:甲午战争后,国内出现兴办资本主义企业的浪潮,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有所增强。

(2)形势需要: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激发起新的民族觉醒,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要求。

中国近代史民族主义思想的演进与影响

中国近代史民族主义思想的演进与影响

中国近代史民族主义思想的演进与影响近代中国,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以及革命思潮的传入,民族主义思想逐渐开始在中国社会中成为一种重要的意识形态。

民族主义是指将本民族视为神圣的价值标准,推崇本民族的利益和尊严高于其他民族。

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想经历了多次的演进和发展,其影响也是深远的。

1. 民族意识的崛起在近代中国,西方列强的侵略令中国社会触发了一种强烈的民族危机意识。

中国民族意识的崛起,可以追溯到鸦片战争时期。

当时,中国的传统社会经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然而,自鸦片战争以来,国力逐渐下降的中国并没有找到有效的应对之策,反倒是各类“开化派”接二连三的提出了一系列妥协西方列强的方案,致使国家的尊严受到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随着对西方列强侵略的认识加深,民族主义思想逐渐在中国社会中得到了传播。

人们开始意识到外来侵略的严重性,并逐渐形成反抗外来侵略的共同意识和战斗精神。

这种意识是从民间发起的,象征着中国民族崛起的开始。

2. 狭义的民族主义思想十九世纪末,雅礼和康德等西方思想进入中国。

从此开始,各种“实用主义”、“进步主义”等新思潮开始在中国流行。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的狭义民族主义思想开始滋生。

这种思想主要表现在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的混淆上。

在狭义民族主义者看来,民族主义经过爱国主义化会成为具体的行动,从而转变为爱国主义。

为此,1898年康有为提出的《大同书》便支持一种激进的“创新”思想。

康有为认为,只有通过西方的知识、制度以及精神思想才能去除中华民族固有思想中的落后、陈旧和坏习惯。

但是,在支持西方现代文明的同时,康有为也提倡必须要承认中国传统的优良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这种狭义民族主义思想以及其中的矛盾点,为日后民族主义思潮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3. 伟大复兴的民族主义在近代史的历史进程中,民族主义思想始终伴随着中国人民的抗争和追求。

虽然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上升,中国民族主义的表现形式与核心价值也在不断变化,但是民族主义始终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一: “数千年之历史,进化之历史,数 万里之世界,进化之世界也”,而且“天下 进化之理,无有穷也,进一级更有一级”
材料二: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 天下之公理也。大地既通,万国蒸蒸, 日亦操趋 变诸,于 己不上 ,变, 可亦大 以梁变势保启。相国超变迫,变用之,可法进变非以的化者可保重论,阏 种要阐变制 ,性述之。 可维权变 以新 保教。不变而变者,变之权让诸人, 束缚之,驰骤之。呜呼,则非吾所以 敢言矣! ”——梁启超 康有为民主思想产生背景
同:
▪ 都否定君主专制制度,都主张君主立宪制
异:
▪ 康有为的思想是经过传统经学的包装和掩饰下 提出来的,用传统经籍甚至孔子来证明自己变 法的合理性;
▪ 梁启超则显得更加激进,把张扬民权和批判封 建专制结合起来,揭露君权神授的荒谬性
康有为民主思想产生背景
谭嗣同的激进思想 带有比较明显的民主革命色彩
康有为民主思想产生背景
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学思想相结合 康有为民主思想产生背景
2)、康有为民主思想的主要内容 (1)民主思想的核心: 君主立宪 (2)宣传方法:托古改制
1)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 2)用"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来论证变革必 要性 3)用进化论重新解释儒家的”“据乱世”、“升平 世”、“太平世”三世学说,论证中国应由“据乱 世”的君主专制进入“升平世”的君主立宪制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 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 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
梁启超《变法通议》
康有为民主思想产生背景
兴民权
“三代以后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 中国致弱之根源。”
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 为君相者而务压民权,是之谓自弃其国, 为民者而不务各伸其权,是之谓自弃其身, 故言爱国必自兴民权始。”
想一想:梁启超认为兴民权具有什么作用?
▪ 兴民权是变法的根本,是强国的保证。
▪梁启超所说的“新民”具有下列特征:爱国思想、 ▪尚武精神、社会公德、独立人格。在这些特点中 ▪,哪一个特点与传统的臣民具有最本质的区别?
参考意见: 独立人格;这体现了西方的天赋人 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
康有为民主思想产生背景
康有为出生世代官僚家庭,从小受 过严格的封建传统教育。1879年出 游香港,从此之后 ,他“舍弃考据帖 括之学” ,开始阅读“西国近事汇编” , 并“薄游香港 ,览西人宫室之环丽 , 道路之整洁 ,巡捕之严密 ,乃始知西 人治国有法度 ,不得以古旧之夷狄视 之。”
康有为民主思想产生背景
清、梁启超民主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1)、主张君主立宪制 2)、民权思想特别突出
2.梁启超民主思想的发展变化: 3.康梁民主思想的评价: 4.比较康梁民主思想的异同点:
康有为民主思想产生背景
维新派代表--梁启超
1)著文章 《变法通议》
2)主张 抨击专制制度和顽固派 宣传申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
康有为民主思想产生背景
▪4.康有为民主思想的发展变化:
▪ 时间:百日维新开始前夕 ▪ 表现:不再提及设议院,立宪法的主张,
而是主张在宫中设立“制度局”.
▪ 制度局的性质:.
(1)是一个指导全国变法的中枢机构, (2)制度局下设法十多个分局,具体处理各方面政务 这显然与君主专制有所不同,具有一定的民主成分
(二)梁启超的民主思想
▪ 1.主要内容: <变法通议><新民说> ▪ (1)用进化论阐述维新变法的重要性 ▪ (2)兴民权 ▪ (3)把“伸民权”和”广民智”联系起来提出
新民说,新民必须具备爱国思想,尚武精神 社会公德和独立人格;新民是民主政治的 基础 ▪ (4)要实现立宪政治必须制定宪法和培养 有资格的国民,故立宪不可操之过急.
侧重抨击“君为臣纲” 具有民主革命思想色彩
二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 塞,无复人理,沿及今兹,方愈剧矣。
数千年来,三纲五伦之惨祸烈毒, 由是酷焉矣。君以名桎臣,官以名扼 民,父以名压子,夫以名困妻,兄弟 朋友各挟一名以相抗拒,而仁尚有少 存焉者得乎?然而仁之乱于名也,亦 谭嗣同 其势自然也。
——谭嗣同《仁学》
——梁启超
兴民权是变法的根本,是强国的保证
康有为民主思想产生背景
▪ 22..梁梁启启超超民民主主思思想想的的发发展展变变化化:: ▪ 维新变法失败后,梁启超的思想一
度更趋进步,认为应大力发扬自由 民主,把卢梭等西方启蒙思想家的 学说”施之于中国,适为兴治之机”
康有为民主思想产生背景
4.比较康梁民主思想的异同点:
康有为民主思想产生背景
1、康有为民主思想产生的背景: 2、康有为民主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1)、康有为民主思想的特点 2)、康有为民主思想的主要内容
3、康有为民主思想的实践:
上书皇帝、代写奏章、编译书籍等直接陈述
▪4.康有为民主思想的发展变化:
康有为民主思想产生背景
1、康有为民主思想产生的背景:
3)“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康有为民主思想产生背景
三民主义的评价:
1)进步性
A.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B.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
康有为民主思想产生背景
清末香港彩色明信片
康有为民主思想产生背景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 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
1)儒学传统思想影响深刻:
2)民族资阶软弱保守,不可能打出鲜明旗 帜3)由康所处的时代经历文化底蕴所决定的 4)为减少改革的阻力
1)、康有为民主思想的特点
康有为在奏章中往往采用在“中体”中 偷运西学的“移花接木”方法,给皇帝讲“必当 变法”的道理。顽固派指责他“其貌则孔子, 其心则夷也”。 ▪ 想一想: ▪ (1)体现了康有为思想的什么特点? ▪ (2)为什么会有这种特点? ▪ (3)这一特点说明了民资阶有何特点?
康有为民主思想产生背景
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世界潮流,浩浩荡 荡,顺之则昌,逆之 则亡。
孙中山(1866-1925) 康有为民主思想产生背景
三民主义的内容: 指满清统治者 1)“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
2)“民权主义” 创立民国 核心问题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