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康有为的大同思想

合集下载

康有为《大同书》有感

康有为《大同书》有感

读康有为《大同书》有感悠悠大同,拳拳我心。

近代巨人康有为,以一部乌托邦式的《大同书》而影响了中国几代有识之士,加速了中国进步之进程。

《大同书》是康有为毕生的心血,是其最重要的著作,也是其思想体系的集中表现。

该书以独到的见解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在中国由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历史时期里,对传统儒学与西方近代思潮相结合所做的深刻思考。

《大同书》可谓是当时改良救国思潮的一个缩影。

随着中国近代内忧外患的加剧,国内要求改革朝政的呼声日益高涨,早期改良主义思想逐渐发展成为维新变法思想。

《大同书》较早地阐述了变法维新观念。

康有为以中国古代变革思想和三世说为基础,把传统儒学经典文籍《礼记·礼记》中的大同说与西方近代化论结合起来,设计出人类社会由据乱世进入升平世,再由升平世进入到太平世,从而实现世界大同的“乌托邦”。

他把人类社会描绘成这样的前景和蓝图,目的在于宣扬渐变学说,逐步实现一点一滴的改良主张。

大同思想主要糅和了儒家的三世说,《礼记·礼运》的大同思想,西方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和近代天赋人权思想。

康有为将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体现出贯通古今,融汇中西的特点。

正如康有为所言:《大同书》“盖积中国羲、农、黄帝、尧、舜、禹、汤、文王、周公旦、孔子及汉、唐、宋、明五千年文明而尽吸饮之。

有当大地之乏通,万国之并会,荟东西诸哲之心脾精英而酣饮之”(《大同书》甲部序言)。

问苍天,何谓大同社会?且看《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为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是一个在传说中被理想化的经过加工的原始共产主义。

洪秀全云:“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姐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

康有为大同思想

康有为大同思想

康有为的大同思想
其一,他激烈反对"独尊",诅咒专制皇帝为"民贱屠伯"。

康氏指出,在太平之世,人人平等,没有什么臣妾奴隶,也没有什么君主统领,更没有什么教主教皇,人人和睦相处,过着平等而富裕的美好生活,差别虽有,可是并不悬殊。

其二,重视发展生产。

康氏在《大同书》中描述了一个具有较高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

它主张废除私有制,建立财产公有制,然后全部实行机械化、自动化和电气化,生产力高度发展。

其三,特别重视教育。

在康氏看来,大力发展学校教育是大同世界进步的巨大推动力。

他说:"太平世以开人智为主,最重学校。

自慈幼院之教至小学、中学、大学,人人皆自幼而学,人人皆学至二十岁,人人皆无家累,人人皆无恶习,图书器物既备,语言文字同一,日力既省,养生又备,道德一而教化同,其学人之进化过今不止千万倍矣。

"(《大同书》)
其四,男女平等,婚姻自主。

在《大同书》中所谓"专家界",就是实行男女平等、婚姻自主,打破封建家族宗法关系和纲常名教的束缚,实现资产阶级的人权、自由、平等、独立和个性解放。

其五,康氏主张废除国家,走向"去国界合大地"的盛世。

他向往桃花源之世界:"大同无邦国故无有军法之重律,无君主则无有犯上作乱之悖事,无夫妇则无有色欲之争,奸淫之防,……无宗亲兄弟则无有望养、责善、争分之狱,无爵位则无有恃威、估力……佞谄之事,无私产则无有田宅、工商、产业之讼……"(《大同书》)。

浅析康有为的大同思想

浅析康有为的大同思想

浅析康有为的大同思想作者:王昭颖崔宇来源:《法制与社会》2020年第02期关键词康有为大同思想理论价值现实意义作者简介:王昭颖、崔宇,河北大学政法学院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B22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 ; DOI:10.19387/ki.1009-0592.2020.01.234(一)时代背景——内忧外患和救亡图存作为中国封建专制统治的最后一个朝代,清朝在它生命即将终结时,也曾尝试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来拯救最后的自己,从而掀起了一系列社会改良运动。

经济上,1861年的洋务运动从“器物”层面上对中国社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良,对中国经济的复苏和发展起到了积极正面的作用。

但是,当摇摇欲坠的清王朝在面对西方列强一次次的侵略时,所做的只能是签署更多的丧权辱国条约,更多的割地赔款,使原本就虚弱不堪的它又一次受到冲击。

政治上,无数仁人志士走上救亡图存的道路,他们开展百日维新运动,却以戊戌政变的失败告终。

一次的失败并没有让康有为放弃,随后他便又重新寻找另一条救亡图存之路。

思想上,伴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许多自然文化科学技术等思想一拥而入,极大程度上冲击了中国的传统制度和思想文化,新的思想文化在中国快速传播。

由于传统儒家思想在近代的无力表现,康有为也注重吸收西方的思想文化。

(二)理论来源自鸦片战争始,清朝内忧外患,国将不国。

在此大的时代背景下,浅析康有为大同思想产生的理论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儒家传统文化——民本思想和《礼运篇》的大同思想康有为成长在一个“世以理学传家”(梁启超:《南海康先生传》)的官僚地主家庭,自幼在“圣贤正道”的严格教诲下以“经世致用”的态度忧国忧民。

儒家传统文化对其大同思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民本思想,他坚持以民为本,批判压迫和剥削最底层劳动人民的封建专制制度。

康有为《大同书》教育思想评介

康有为《大同书》教育思想评介
简 占 东

康 有 为 《 同 书》 育 思 想 评 介 大 教
简 占东
( 建教 育学 院校 长研修 部 , 福 福建 福州 3 0 2 ) 505




大 同



要 : 有 为在 《 同书》中描 绘 了一 个乌托 邦 式 的大 同社 会理 想 , 阐述 了其 关 于教 育 作 康 大 并
指 出封 建礼 教千百 年 来 对广 大 女 性 “ 之 , 之 , 抑 制 愚 之, 闭之 , 囚之 , 之 ” 系 … 的要 求是 “ 人 权 , 天 损 轻 民, 悖公 理 , 失公益 , 于义 不顾 , 事不 宜 ”18的 ; 于 l1 15 并
把教 育看作 是 社 会 改 良最 有 效 的途 径 , 特 别 重视 故 教育 。康有 为 作 为维 新 派 代 表 人物 自然 也 不例 外 。 他认 为 “ 泰西 之所 以富强 , 在 炮 械 军兵 , 不 而在 穷 理
有 为主张妇 女解 放 。 “ 女子 当与 男 子 一切 同之 。 此 为天 理之至 公 , 道 之 至平 。 ¨ ∞在 男 女 教育 平 等 人 ”¨
育 院

界 , 亟 于教 育 。 j 《 同 书 》中 , 有 为 把 大 莫 ”4 在 大 l 康 力发 展学 校 教 育 看 成 是 大 同世 界 进 步 的 巨 大 推 动 力 。他说 : 太 平 世 以开 人 智 为 主 , 重 学 校 。 ]7 “ 最 ” 13 3
相 当大 的影 响 。 《 同书 》 康 有 为 的 一 部 重要 著 大 是
作 , 书在 10 ~ 92年康有为避居印度时撰写而 该 9 1 10
成 。但写 成之后 , 直 秘不 示人 , 书直 至 1 3 一 全 9 5年 才在 其弟 子钱 安定 整 理后 由 中华 书 局 出版 。《 同 大

如何评价康有为的《大同书》

如何评价康有为的《大同书》

如何评价康有为的《大同书》
在写作年代上,有的论者认为《大同书》手稿的发现,“使我们无可怀疑地认定它是1901~1902年间所撰”。

也有的论者认为《大同书》自1884年开始撰写,到1902年正式成书,可基本上列为戊戌前的著作。

还有的论者认为《大同书》的成书年代较后,在该书最初发表之前夕。

同样,对康有为这部著作的思想意义和历史评价,史学界也存在着分歧。

一种观点认为《大同书》具有社会主义与民主主义的两重性质,是康有为政治思想发展的最高峰。

另一种观点认为《大同书》就其主要倾向来说是反动的。

第三种观点则认为《大同书》“通过乌托邦的方式没有掩盖地表述了康有为前期反封建的资产阶级进步思想”。

它的积极意义在于“给戊戌变法运动提供了一个虽属虚幻、但却美丽动人的远景”。

而当时从封建营垒里走出来的少数知识分子,“在读到《大同书》的某些内容时,更激起了反对封建主义的勇气”。

对康有为《大同书》的细读分析

对康有为《大同书》的细读分析

中国知识分子的“大同”社会构想----对康有为《大同书》的细读分析一、康有为与《大同书》康有为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也是中国近代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先进人物。

作为康有为代表作的《大同书》,可以说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中国学人,首次尝试设计理想中世界的状态。

在这个世界性的社会里,没有国家、没有种族、没有阶级、没有家庭、私有制消失、人人平等、天下为公,人类过着高度发达的物质生活和丰富的精神文明生活,这就是康有为设想中的大同社会。

“大道者何人理至公, 太平世大同之道也。

”“公者, 人人如一之谓, 无贵贱之分, 无贫富之等, 无人种之殊, 无男女之异。

分等殊异, 此狭隘之小道也。

平等公同, 此广大之道也。

无所谓君, 无所谓国, 人人皆教养于公产, 而不恃私产, 一内外为一, 无所防虞, 故外户不闭, 不知兵革,此太平之道、大同之世”,康有为在1884年撰写的《礼运注》中, 描绘了一幅“大同”世界的基书轮廓。

对于生活在封建社会三纲五常中的人而言,大同社会表征着希望和美好。

虽然正如毛泽东所说,“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社会的路”,但其大同设想是康有为早期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的另一种表现,其中的很多设想都很先进也很具体,不仅在当代具有进步意义,对现代执政者设计未来发展道路也仍旧有很大的启发性,集中表达了先进的中国人对平等民主的要求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同时也代表着以康有为为典型的中国士大夫知识分子救国救民、改造社会的智慧和胸怀,就像康有为本人所说的“吾为天游,想象诸极乐之世界,想象诸极苦之世界,乐者吾乐之,苦者吾救亡,吾为诸天之物,吾宁舍世界天界绝类逃伦而独乐哉!”因而这本书不仅从内容上而且从思想价值上都有被仔细研究的必要,篇幅关系,本文着重选择个人觉得重要且有兴趣的几个关键点进行分析。

二、重点问题研读1、康有为大同思想与儒家传统思想的关系是什么?历史学家范文澜认为《大同书》“混合公羊家三世说、礼运篇小康大同说、佛教慈悲平等说、卢骚天赋人权说、耶稣教博爱平等自由说,还耳食一些欧洲社会主义学说,幻想出一个‘大同之世’。

康有为大同书读后感

康有为大同书读后感

康有为大同书读后感《大同书》是康有为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之一。

在这本书中,康有为先生阐述了他的大同思想,提出了“大同世界”、“大同社会”、“大同政治”、“大同经济”等一系列理论,成为了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一颗明珠。

读完《大同书》,我深受启发,对康有为先生的大同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康有为先生提出的“大同世界”理念,让我意识到了人类社会的共同性和整体性。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都是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的人类,我们之间应该是相互合作、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的。

而“大同社会”更是康有为先生对于理想社会的设想和构想,他认为社会应该是一个和谐、平等、公正的社会,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

这种理念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另外,康有为先生在《大同书》中还提出了“大同政治”、“大同经济”等一系列理论,他认为政治应该是为人民服务的,经济应该是为社会发展的。

这些理论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更是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和构想。

在当今社会,这些理论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们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借鉴。

通过阅读《大同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康有为先生对于社会的关怀和对于人类命运的思考,他对于社会的批判和对于未来的设想,让我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作为当代青年人,我们应该怀揣着对社会的责任和使命,积极地参与到社会建设和发展中去,为实现“大同世界”、“大同社会”而努力奋斗。

总的来说,读完《大同书》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让我对康有为先生的大同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更让我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继续努力,积极地参与到社会建设和发展中去,为实现“大同世界”、“大同社会”而努力奋斗。

康有为大同书心得体会

康有为大同书心得体会

康有为大同书心得体会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中,康有为的影响力不可忽视。

其著作涉及政治、文化、哲学等各个领域,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当属《大同书》。

下面,笔者将分享自己的康有为《大同书》心得体会。

康有为的《大同书》主张建立一个完全平等、自由、美好的社会。

但这并非空洞的理论,而是他对中国现实的深刻反思。

从科举制度、封建家庭、农村土地私有制等方面,他指出了中国社会存在的弊端。

特别是封建的家庭制度,让中国的个人自由和人格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为此,他提出要摆脱封建家庭、重塑人的自由和尊严。

在《大同书》中,康有为还提出了“无私”、“勤勉”、“向上”等概念。

他认为,这些品质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在他看来,人应该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更多的人,通过自我提升去贡献社会。

这种个人奋斗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的理念,在当今社会依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同时,康有为还强调了思辨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思考,人才能够把握真理。

这种思考不仅是个人的思考,还要参与集体的思考。

只有通力合作,才能够达成一个完美的社会。

这种思想方法不仅可以帮助每一个人更好地理解自己,还能指引我们走向更为美好的未来。

然而,即使如此博大精深的思想,康有为仍不是倘佯于理论的天马行空。

他在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后,提出了新文化运动,大力倡导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作用。

康有为认为,将科学精神带入社会中可以推动社会进步。

因此,建立现代教育系统,提高全民素质也成了康有为所倡导的。

总之,康有为的《大同书》是中国思想史中的一部重要著作。

其中所蕴含的思想,不仅对于我们寻找正确人生方向、推动社会进步有着深远启示,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知识。

是我们每一个人不断学习、思考和实践的源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康有为的大同思想【摘要】《大同书》是康有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代表作,闪耀着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异彩和奋进。

求索的战斗精神,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乃至世界思想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为系统的政治哲学论著之一,《大同书》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近代思想家对西方近代民主思想的认识水平。

以《大同书》为代表的康有为的大同思想,为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中国人建构出一种社会历史的宏大叙事,为寻求现代转型的中国人提供了一种精神家园,并尝试着将中国文化价值世界化。

而这对于全球化时代的我们如何正确看待和谐思想、素质教育、价值观的选择等各方面都具有特殊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大同思想西方近代空想社会主义平等观教育思想价值观一、历史背景(一)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的加剧19世纪80-90年代以来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剧是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

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进程,同时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欲望。

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清政府的统治也摇摇欲坠,社会危机日益加剧,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二)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中国近代政治思想是在西方先进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随着西方文化的东来和中西文化的交流,一些有见识的思想家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和接受了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也逐渐接受了近代的政治价值观念。

戊戌维新以后中国社会的政治发展过程,与西方近代民主思想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为系统的政治哲学论著之一,《大同书》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近代思想家对西方近代民主思想的认识水平。

(三)中国人自立自强近代中国面临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在抗争中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

在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剧,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主要由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发动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他们企图采取不留些的和平手段自上而下进行改革,通过君主立宪的道路,把中国变成资本主义国家。

(四)个人经历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走出国门的康有为先后游历了日本、印度、美国、意大利、法兰西、英吉利等一些国家,亲眼目睹了西方社会。

他也曾向往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渴望自由、平等、博爱,但不久,他在考察西方各国情况时,发现资本主义社会也是千孔百疮,弊病很多。

既然,封建社会已腐败不堪,资本主义社会也并不理想,这就促使他去寻求另一个更理想、更美好的社会,进而诞生了中国人研究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走势的第一部社会主义著作—《大同书》。

二、大同思想(一)平等观平等观是康有为思想中闪光点之一。

康有为认为“男女皆为人类,同属天生,而且女子最有功于人类,男女应该平等。

然而,我国的传统却是“重男轻女”。

在男女平等问题上康有为这一思想是先进的,对当时和现在都有积极意义。

在《大同书》中,康有为除了提出人们在政治上享有平等的权力,男女性别平等,子女与父母人格上平等外,他还强调在经济上人们也是平等的。

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康有为还特别强调要取消等级制度和种族的区别,人人平等。

(二)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思想是康有为《大同书》的又一亮点。

这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康有为设计的医疗、养老和教育体系。

康有为理想中的大同社会,以人民为最高本位,实行公养、公教、公恤等政策,具有一套完整的社会保障措施,是一个高度福利化的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幼有所养、壮有所用、老有所依,是一个安定和谐的理想社会,而且康有为还特别关注社会下层劳动人民,这也体现了康有为对社会下层劳动人民的怜悯。

这一套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照顾到了各个社会阶层,而且奖励仁智,微惩懒惰,建立了一种内在的激励机制,激励人们不断追求新知,不断创造。

此外,康有为还重视德治,力图构建和谐社会,奖励有创新精神的人;在维护社会公平的基础上,奖励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人。

(三)教育思想教育是康有为关注的重点,康有为的教育思想借鉴了中西方教育理念,既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认可,强调德育;又有对西方教育理念的运用,注重全面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教育,主张新式教育,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这种素质教育思想“体现出人本主义和新伦理主义色彩,具有深远的人口学和教育学意义,对于我们当前提倡的素质教育仍具有可资借鉴的时代价值。

康有为提出德育为首、全面发展的思想。

康有为把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归结为德、智、体三个方面,并以德育为先为重。

康有为是中国现代美育思想的最早提出者。

他在著作中探讨了和美育密切相关的问题,康有为的美育观念其实是乐教和环境审美教育的结合体。

康有为非常重视音乐对人心的影响,这源于以《乐记》代表的儒家音乐思想提倡中和的乐教传统。

他也非常重视环境的美育功能,他认为学校院所等建筑应当选择花木优美之地、环境宜人之所。

康有为是非常注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他的教育思想中包含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念,对当时及后来学校教育内容的革新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四)伦理观在《大同书》中,康有为批判了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对君国、家庭提出了许多新设想。

康有为把人类社会推演为“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个不断进化的系统程序,亦即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

他极力反对“君权神授”,封建帝王僭称“天子”这一套传统说教,指出“人人为天所生,人人皆为天子”,否定了君主“受命于天”这一谬论。

他甚至认为封建帝王是导致人类流血争夺、破坏平等的罪魁祸首,他批评君为臣纲的封建伦理违天背理,剥夺了人生而平等、自由的权力。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渐进的改良,所以在维新变法运动中他们所提出的一项基本主张就是要改封建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使社会进入“升平”。

在康有为看来,家庭作为最基础的社会单位,在据乱世和升平世是必不可少的,而在太平世却必须废除家庭,否则有碍太平社会的构建。

康有为把家庭看成是一切私有观念及不平等现象的根源,提出欲至大同,必须要消灭家庭。

三、当代启示(一)注重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大同理想对国人的思想指导和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大同书》唤醒了国人,起到了精神指导和思想启蒙的作用。

《大同书》还为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铺垫了道路。

康有为的《大同书》中批判吸收资本主义思想,糅合了合中西文化,在中国传统大同思想的基础上阐述自己独特的大同理想,是对中国传统大同理想的创新。

深入研究其大同思想对了解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兴起和传播的文化前提和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制度选择等各因素都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二)不断完善、发扬和谐思想《大同书》产生的时代是中国内忧外患并存的时代,虽然与我国当今的国情不可同日而语,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那时的中国和如今的中国都处于一个大变革时期,所以,清末民初的一些思想还是值得今人借鉴的。

如今我们正在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康有为的大同思想的某种继承、深化和创新。

对康有为大同思想的研究,为我们现今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

《大同书》中的大同思想与今日的和谐社会各方面都有联系,在和谐社会建设中仍可借鉴其注重公平、重视创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可以从《大同书》中得到一些启示:深刻了解当前我们所处的社会背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丰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三)加强素质教育康有为在《大同书》中建构了一个极富浪漫空想色彩的思想体系,他的教育思想就建立在大同世界的理想主义基础之上,带有浓厚的乌托邦色彩。

但不可否认的是,康有为的素质教育思想体现出人本主义和新伦理主义的色彩,具有深远的人口学和教育学意义。

当今中国是全世界教育人口最多的国家,在经济不够发达、教育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支撑了近五分之一的世界教育人口,并且保持了较高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值得总结,有深厚的教育思想需要提炼,这其中,素质教育就是中国最生动的教育实践和最具民族性、本土化的教育思想。

大同思想中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素质教育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

(四)选择正确的价值观对于现行状祝的解释乃至对于全球体系结构的塑造,价值取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甚至可以断言,这个世界的最终竞争,将落实到价值准则的选择。

“文明的冲突”归根结底就是价值选择上的冲突。

当然,“文明的冲突”这种提法本身,就是西方价值观的产物,而中国文化中的价值取向及其所包含的潜力,绝非西方价值观念所能范围。

基于中国文化价值的观点,比如费孝通所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就截然不同于西方喜好冲突的主张。

而《大同书》中的价值取向在当下依然具有意义和潜力。

四、结语康有为的《大同书》是在其晚年成书的,可以说是他一生的政治思想的总结性著作。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部系统阐述乌托邦思想或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著作,其思想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康有为的大同思想在很早的时候就对清末的思想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对于人类的前途与命运的关注,是每一个时代的思想家义不容辞的使命。

《大同书》所体现的大同理想表明,康有为正是这样一个自觉地意识到了这一使命的思想家。

无论《大同书》存在着什么样的理论缺陷,这部著作无疑是近代思想史上最杰出、最系统的一部政治哲学论著。

《大同书》虽是一部带有空想社会主义色彩的论著,但这部书和他的大同思想也告诫我们只有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我们才能对社会的未来、人类的命运做出正确的判断。

参考文献:[1]萧公权.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M],汪荣祖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2]崔波、尚新丽.论康有为《大同书》的社会构想[J],南都:南都学坛(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24-26[3]张泽鸿、周畅.论康有为《大同书》中的素质教育思想[J],合肥: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115-120[4]成伯清.世界社会的中国式想象-《大同书》作为一个文化事件的社会学解读[J],南京: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01期,20-26[5]杨实生、刘嘉凤.康有为《大同书》中的伦理观探析[J],遵义: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4-6[6]蒋锐、鲁法芹.康有为大同学说与中国传统大同思想[J],成都:社会科学研究,2013年06期,59-65[7]汪轩宇.康有为《大同书》理论价值及其思想局限[J],南宁:传承,2013年06期,99-104[8]高富利、陈正祥.近十年来康有为《大同书》研究评述[J],齐齐哈尔: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年06期,15-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