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心室肥厚
左心室肥厚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左心室肥厚的中西医研究进展左心室肥厚是一种心脏疾病,通常是由于长期高血压或其他心血管疾病引起的一种异常生长现象。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关于左心室肥厚的研究逐渐深入,包括中医和西医,在治疗和防范上都有了一些新的进展。
中医研究方面,根据中医理论,左心室肥厚可以视为气滞血瘀的一种表现。
气滞血瘀在中医上属于气血不畅的范畴,可以通过调理气血、疏通经络来治疗左心室肥厚。
许多中医药材和方剂都具有疏通血脉、调理气血的功效,例如川芎、红花、当归、黄芪等,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左心室肥厚的症状。
一些中医理疗方法也可以对左心室肥厚进行辅助治疗,比如针灸、推拿、艾灸等,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整气血疏通经络,从而对左心室肥厚产生调理作用。
一些传统的中药煎膏、药浴等方法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左心室肥厚起到治疗作用。
在西医研究方面,近年来对左心室肥厚的病理生理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左心室肥厚主要是由于长期高血压导致心肌细胞的异常增生和纤维化,进而导致左心室的肥大和壁厚度增加。
研究人员发现,一些特定的基因变异也会增加患左心室肥厚的风险,因此基因治疗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
基于对病因的深入研究,西医药物治疗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例如针对高血压引起的左心室肥厚,降压药物是治疗的基础,通过有效地控制血压,可以减缓左心室肥厚的进展。
一些针对心肌细胞增生的药物也在研究之中,比如一些抗纤维化药物和抑制心肌细胞增生的药物,可能会成为治疗左心室肥厚的新选择。
心脏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左心室肥厚患者的症状。
例如心脏消融术可以通过减少心肌细胞的异常增生来缓解左心室肥厚的情况,心脏手术治疗则可以通过减小左心室的肥大来改善心脏的功能。
在预防方面,西医和中医都强调对左心室肥厚的预防工作。
西医主要强调控制高血压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来预防左心室肥厚的发生。
中医则主张调理气血、保持身心平衡,通过中医理疗方法来预防左心室肥厚的发生。
左心室肥厚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左心室肥厚的中西医研究进展1. 引言1.1 左心室肥厚的定义左心室肥厚是一种心肌疾病,在这种情况下,左心室的肌肉会变厚。
正常情况下,心肌应该具有足够的弹性以便有效地泵血。
当左心室肥厚发生时,心肌肥厚的部分会减少左心室的容积,导致心室壁的肌肉可能会僵硬,影响心室的泵血功能。
左心室肥厚主要由于心脏长时间承受高血压或其他原因导致的过度负荷。
这种病症通常被视为一种代偿性反应,心脏试图应对外界压力,以确保足够的血液被泵到全身各部位。
长期的左心室肥厚会导致心脏功能受损,增加心衰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及时发现和治疗左心室肥厚至关重要。
1.2 左心室肥厚的危害左心室肥厚是一种心脏疾病,其危害不容忽视。
左心室肥厚会导致心脏肌肉的肥大和增厚,使得心脏的功能受损。
这会导致心脏泵血能力下降,心脏负荷增加,容易引发心力衰竭等严重疾病。
左心室肥厚还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包括心房颤动、室性心律失常等,这些心律失常可能会加重病情,甚至导致猝死。
左心室肥厚还可能引起心脏瓣膜功能异常,增加心脏瓣膜疾病的风险。
左心室肥厚还可能导致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及时发现和有效治疗左心室肥厚至关重要。
通过综合的治疗手段,可以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对于患有左心室肥厚的患者,应该密切关注心脏健康,定期进行检查和治疗,以减少危害和提高生活质量。
2. 正文2.1 中医对左心室肥厚的认识中医对左心室肥厚的认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认为左心室肥厚多与心血瘀阻、肝郁化火、肾气亏虚等因素有关。
病因主要是长期情志不畅,导致气机郁结;病机则是气血瘀滞,郁火上炎,或者肾虚水液不布,在临床上可以表现为心悸、气短、胸闷等症状。
二是辨证施治的方法。
中医辨证施治强调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辨证施治,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为主要治疗方法,常用的药物有丹参、川芎、当归等具有活血化瘀、舒肝理气、滋阴润燥的药物。
左心室间隔厚度17mm,其他指标正常

左心室间隔厚度是指心脏左心室室壁和室间隔的厚度,是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正常情况下,左心室间隔的厚度在10毫米以下。
而当左心室间隔厚度达到17毫米时,就属于左心室肥厚的范畴。
左心室肥厚是指左心室壁和室间隔增厚,通常是由于心脏受到长期的过度负荷或慢性压力负荷所致。
左心室肥厚可能是由于高血压、瓣膜疾病、先天性心脏病、肥厚性心肌病等原因引起。
左心室肥厚会导致心脏肌肉的增厚和僧帽肌的肥大,从而影响心脏的正常收缩和舒张功能。
对于左心室间隔厚度达到17毫米的患者,需要及时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心脏功能评估,以了解其具体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对于左心室肥厚的治疗主要包括疾病治疗、症状控制和并发症预防。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心脏功能情况,可能需要进行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或其他介入性治疗。
在进行治疗的患者还需要继续进行定期的心脏监测和随访,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并评估治疗效果。
患者还需要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包括保持适当的体重、均衡饮食、定期锻炼、戒烟限酒等,以减轻心脏负担,促进心脏康复。
左心室间隔厚度达到17毫米是一种心脏结构异常的表现,可能是潜在心脏疾病的信号。
患者在发现异常后应及时就诊,并遵医嘱进行全面的检查和治疗,以保障心脏健康。
预防和治疗心脏疾病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希望通过医疗工作者和患者的共同努力,可以提高社会对心脏健康的重视,减少心脏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左心室肥厚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结构异常,通常伴随着心脏功能的受损。
左心室肥厚可导致心脏功能异常,影响心脏的正常收缩和舒张,甚至会增加患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及时诊断和治疗左心室肥厚至关重要。
对于左心室肥厚患者,首先需要从根本上了解可能导致该情况的病因。
在评估患者的病因时,医生可能会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专业的心脏超声、心电图和血液检查等。
通过这些检查,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心脏结构与功能,排除是否有其他心脏疾病同时存在,比如心脏瓣膜病、冠心病、高血压等,这些疾病都可能和左心室肥厚相关。
高血压患者不可轻视左心室肥厚

龙源期刊网
高血压患者不可轻视左心室肥厚
作者:余光明
来源:《养生保健指南》2014年第08期
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证实,约有20%~30%的高血压患者合并有不同程度的左心室肥厚,其中又以血压控制“不到位”者居多,说明左心室肥厚是因长期克服血管阻力“疲劳过度”所致。
问题在于,肥厚的心肌并不会引起供应心脏动脉血氧的增加,而只会造成心脏冠状动脉系统的储备能力下降。
患者实际处在慢性缺血状态,一旦遇到“风吹草动”,如劳累、受凉、精神紧张、便秘等不利影响,就可诱发各种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因此,高血压患者不可轻视左心室肥厚的防治。
为了达到降低这一并发症的发生,关键在于要坚持将血压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
目前,公认的下列三种降压药物,不但可以有效控制高血压,同时还有利于左心室肥厚的逆转。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此类药物主要有卡托普利、依那普利、雷米普利等。
雷米普利
的用法:成人每次口服2.5~5毫克,每日一次。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此类药物主要有氯沙坦、厄贝沙坦、缬沙坦等。
缬沙坦(代文):成人每次口服80~160毫克,每日服一次。
钙拮抗剂此类药物主要有拜新同、络活喜、波依定等。
络活喜的用法:成人每次口服5
毫克,每日一次。
上述药物还可相互之间合并服用,或者与其它类降压药联合使用,目的在于更好地控制血压。
所以,高血压患者应定期进行包括X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在内的检查,以便尽早发
现左心室肥厚,及时进行治疗。
高血压导致心室肥厚与肥厚性心肌病的鉴别要点及处理异同(全文)

高血压导致心室肥厚与肥厚性心肌病的鉴别要点及处理异同(全文)高血压引起的左心室肥厚(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LVH)是血压升高后心脏对血流动力学负荷增加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心室肥厚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主要表现之一。
左心室肥厚患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以及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病明显增加。
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早期可能没有临床表现,但可以进展为心力衰竭(射血分数降低或保留)等临床情况对患者造成严重不良影响。
一、高血压导致心室肥厚的机制高血压导致左心室肥厚的机制较为复杂。
左室肥厚的发生可出现在临床诊断高血压病之前。
临床因素也会影响高血压和左室肥厚的关系,如研究发现相同的血压水平女性较男性更易出现左心室肥厚,降压治疗后则更不易进展为左心室肥厚。
高血压引起心室肥厚与多种机制有关,包括机械性因素、神经体液因素和遗传因素等。
二、高血压心室肥厚的诊断标准高血压心脏损害突出的结构改变是左心室肥厚,多以左室重量的增加来判断。
Verdecchia等的研究表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质量是心血管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临床上广泛应用的心电图和超声心动是诊断左心室肥厚的有用工具。
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诊断左心室肥厚采用的标准是:心电图:Sokolow-Lyon指数RV5+SV1>38mm或Cornell指数(RaVL+SV3)×QRS波群时间>2440mm*ms;超声心动图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男≥125g/m2,女≥120g/m2。
使用超声心动图诊断LVH需用公式计算左心室质量(LVM)和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LVM公式适用于无重要的左心室畸形病变患者的评估。
左心室质量LVM(g)= 0.8×{1.04[(LVIDd+PWTd+SWTd)3-(LVIDd)3]}+0.6;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g/m2)= LVM/BSA。
LVIDd: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PWTd:舒张末期后壁厚度;SWTd: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BSA:体表面积;相对室壁厚度计算公式:RWT =(2×PWTd)/LVIDd。
高血压左心室肥厚

21
LVH:舒张功能障碍 :
比较收缩性心衰和舒张性心衰的左室结构和功能差异
“舒张期”心衰 舒张期” “收缩期”心衰 收缩期” +++ +++ +++ 离心性 ++ 慢性/亚急性 慢性 亚急性 +++ + -/+ 向心性 +++ 急性
舒张功能障碍 收缩功能障碍 左心室扩大 LVH 主动脉僵硬 失代偿
22
Fukuta H, Little WC.et al.Prog Cardiovasc Dis 2007;49:229-240.
LVH和舒张性心力衰竭 和舒张性心力衰竭
关于为什么有些舒张性心力衰竭的患者能保持正常的 射血分数我们理解的并不十分清楚,至今没有令人信 射血分数我们理解的并不十分清楚, 服的循证医学治疗依据可供选择来治疗这类病人 考虑到心衰的任何一种形式都会导致不良的预后, 考虑到心衰的任何一种形式都会导致不良的预后,早 期认识和治疗高血压势在必行
MRI ++++ ++++ ++++ -
+ +++ ++++ ++++
LVH循环标记物 循环标记物
I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 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PIP) 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 III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 (PIIIP) 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 I型胶原羧基端端肽 (CITP) 是胶原降解和基质组织 型胶原羧基端端肽 因子标记物 I型金属蛋白酶 (TIMP I) 型金属蛋白酶 心肌营养蛋白-1(CT-1),白介素-6家族中的一员 ,白介素 家族中的一员 心肌营养蛋白
最新左心室肥厚诊断和治疗临床路径中国专家共识

最新左心室肥厚诊断和治疗临床路径中国专家共识共识要点(1)为提升广大临床一线医务工作者对左心室肥厚的认知及指导规范诊治,特制定本中国专家共识。
(2)左心室肥厚是一类经影像学检查确诊的常见心脏结构性改变,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易被忽视,延误诊疗,本共识强调了对左心室肥厚的早期识别并制定诊断路径。
(3)多种疾病和清形可导致左心室肥厚,本共识强调左心室肥厚的病因诊断。
临床需关注心脏受累表现,还需关注心脏以外多系统(肾脏、神经、肌肉、消化等)的异常表现和家系情况。
筛查流程由简入繁,在完善心电图、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基础实验室检查的基础上,某些特定疾病精准病因诊断确立需结合包括负荷超声心动图、整体纵向应变、心脏磁共振成像、放射性核素显像在内的多模态影像技术,以及特殊的实验室检查,部分患者尚需结合组织病理学检查、基因检测等方法。
(4)本共识强调左心室肥厚的个体化诊治。
既介绍了常见病因,如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等的临床处置,还结合近年进展,重点对肥厚型心肌病、心脏淀粉样变、法布雷病的诊断、可及性病因治疗、合并症治疗进行概述,倡导尽早施治以改善患者预后。
本共识同时指出,需重视左心室肥厚患者院内外连续性管理和多学科管理。
(5)本共识强调需建立左心室肥厚分级诊疗体系。
基层医院接诊左心室肥厚者并开展初步筛查后,对诊断困难、存疑或怀疑罕见病者应及时转诊至具备心力衰竭/心肌病中心的上级医院,有利千更精准分级诊疗策略的实施。
心肌肥厚是一类常见的影像学表现,在普通人群中约0.2%可表现为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心肌肥厚,其中最常见的是左心室心肌肥厚(简称左心室肥厚),心电图多可表现为左心室面电压升高,经超声心动图检查可基本确认。
左心室肥厚成因复杂,既可见于一些常见疾病或情形,如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药物使用、强化运动等,还可见千某些遗传相关心肌病/罕见病等,如肥厚型心肌病、心脏淀粉样变、法布雷病等。
统计显示,高血压人群中伴左心室肥厚者超过40%,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中约57%出现左心室肥厚。
肥厚性心肌病的标准

肥厚性心肌病的标准
肥厚性心肌病(HCM)是一种常见的心肌疾病,其特征是心肌肥厚和心脏结
构异常。
本文将介绍肥厚性心肌病的标准,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这一疾病。
首先,肥厚性心肌病的诊断标准包括心肌肥厚、无其他明显原因的左心室肥厚、排除其他心脏疾病等。
其中,心肌肥厚是指心肌壁厚度超过正常范围,通常是左心室肌壁增厚。
而无其他明显原因的左心室肥厚则是指在排除了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等其他原因后,仍然存在左心室肌壁增厚。
此外,还需要排除其他心脏疾病,如肥厚型心肌病、限制性心肌病等,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其次,肥厚性心肌病的临床表现也是诊断的重要标准之一。
患者常常表现为心悸、胸闷、气促、晕厥等症状。
体格检查时可发现心前区隆起、心尖搏动增强、收缩期杂音等体征。
此外,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也是诊断肥厚性心肌病的重要手段,可以发现心电图异常和心脏结构的异常。
最后,遗传学家的参与也是诊断肥厚性心肌病的重要标准之一。
肥厚性心肌病
通常具有家族聚集性,大约60%的患者有家族史。
因此,遗传学家可以通过家族史、基因检测等手段来协助诊断肥厚性心肌病。
综上所述,肥厚性心肌病的诊断标准包括心肌肥厚、无其他明显原因的左心室
肥厚、排除其他心脏疾病、临床表现和遗传学家的参与。
临床医生在诊断肥厚性心肌病时,应综合运用这些标准,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和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室肥厚在人群中比较常见,并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美国研究显示,老年高血压患者中50%伴有左心室肥厚.
以往我们认为,左心室肥厚仅仅是心脏对高血压,瓣膜病或心肌梗死收缩或舒张负荷过重而产生的代偿性或适应性改变,但现在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证明,左心室肥厚能显著增加心血管意外时间的发生,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恶性心律失常,猝死的发生率.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左心室肥厚,早期预防和治疗,以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质量.
高血压是左心室肥厚的主要原因,其次是慢性,长期的心肌缺血,此外某些环境因素,饮食,遗传因素,如去甲肾上腺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神经体液因子活性过强,都可以促进左心室肥厚的发生,发展.
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能够诊断左心室肥厚.
左心室肥厚时心肌细胞肥大,细胞外基质增多,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肌纤维化增加,容易导致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研究显示,伴有左心室肥厚的高血压病人10年死亡率为对照组的10倍,如不及时治疗,会影响预后.
左心室肥厚经过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是可以逆转的,逆转左心室肥厚效应最强的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其次为钙通道阻滞剂, B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等.在临床上,逆转左心室肥厚比单纯控制血压还要重要.
不过患了左心室肥厚不必太紧张,目前医药学的发展使难以控制的高血压非常少见了,抗左心室肥厚的药物与其他药物的联合应用,不仅能有效控制高血压,也能有效防止左心室肥厚的发生和发展.
最近瑞典哥德堡大学的泼森医生提出治疗高血压病的最新方案,即钙离子拮抗剂与β受体阻滞剂联合应用,该两药合用对合并左室肥大的高血压是有益的.
因钙拮抗剂通过对钙离子内流的调节,在松弛血管降低血压的同时,可使心肌肥厚因子活性下降,促使肥厚的心肌逆转;而且尚能扩张冠状血管,增加肾血流量,松弛到支气管,对老年高血压尤为相宜.上海高血压研究所龚兰生所长主持的一项科研表明,老年高血压长期服用钙拮抗剂硝苯啶,可使左心室肥厚逆转率达68%,并使中风的发生率降低57%,且不会引起血脂代谢紊乱.第二代钙拮抗剂尼群地平早期可预防高血压性心肌肥厚,晚期对已肥厚的心肌也有较好逆转作用.
β阻滞剂如美多心安也能显著缩小左心室体积,使左室肥厚明显减轻.一份研究资料显示连服7年美多心安治疗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异常与异常的肾功能可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硝苯啶与美多心安联用,前者反射性的增快心率可被后者减慢心率所抵消.
此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巯甲丙脯酸,依那普利及α(,1)受体阻滞剂哌唑嗪,降压灵对减轻或逆转左心室肥厚也有效.须注意的是利尿剂如双氢克尿噻等及肼苯哒嗪虽可降压,但会加重左室肥大,可乐宁也无逆转心肌肥厚的作用.由于体育锻炼及气功可降低交感神经的张力,对逆转心肌肥厚也有益.
长期服用过复方降压片(利血平,双肼苯哒嗪,双克等),常药降压片(可乐宁,双肼苯哒嗪,双克),复方罗而麻片(胍乙啶,肼苯哒嗪,双克,罗布麻等),虽血压有一定程度降低,但上述复方降压诸药均含有不利或加重左心室肥厚的利尿剂,肼苯哒嗪等,显然对逆转心肌肥厚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