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细菌和抗病毒免疫
硒和抗感染能力强化免疫力对抗病毒和细菌

硒和抗感染能力强化免疫力对抗病毒和细菌免疫力是人体抵御疾病入侵的重要防线,而硒作为一种重要的微量元素,对于免疫力的增强和抗感染能力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硒与免疫力的关系,以及硒如何对抗病毒和细菌的感染。
一、硒与免疫力的关系硒是一种必需的微量元素,它在人体内参与多种酶的合成和活性调节,对于维持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研究表明,硒能够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提高免疫球蛋白的合成能力,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硒还能够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和功能,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提高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增强T细胞的杀伤作用,从而增强机体对病毒和细菌的抵抗能力。
此外,硒还能够减轻炎症反应,降低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的攻击,保护机体免受免疫系统的损伤。
二、硒对抗病毒的作用病毒是一种常见的病原体,它们通过侵入宿主细胞并利用宿主细胞的机制来复制自身。
硒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对抗病毒的感染。
首先,硒能够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提高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的杀伤能力,从而增强机体对病毒的清除能力。
其次,硒能够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减少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复制数量,从而减轻病毒感染的程度。
此外,硒还能够减轻病毒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降低炎症对机体的损伤。
三、硒对抗细菌的作用细菌是一类常见的病原体,它们通过侵入宿主细胞并利用宿主细胞的营养来生长和繁殖。
硒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对抗细菌的感染。
首先,硒能够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从而增强机体对细菌的清除能力。
其次,硒能够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减少细菌在宿主细胞内的数量,从而减轻细菌感染的程度。
此外,硒还能够减轻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降低炎症对机体的损伤。
四、如何增加硒的摄入量为了增强免疫力,对抗病毒和细菌的感染,我们应该合理增加硒的摄入量。
以下是一些增加硒摄入量的方法:1. 多食用富含硒的食物,如巴西坚果、鲑鱼、虾、蘑菇等。
2. 合理补充硒的营养品,如硒酵母片、硒酸钠等。
抗感染免疫知识点

抗感染免疫知识点
大纲要求
一、概述:抗感染免疫概念
二、机制:抗感染固有免疫、抗感染适应性免疫
三、病原体的免疫逃逸机制
宿主机制、病原体机制
一、概述
免疫系统针对感染性病原体(细菌、病毒等)诱导的旨在清除病原体的免疫应答称为抗感染免疫。
感染性病原体因其寄生的部位分为胞内感染病原体和胞外感染病原体。
二、针对细胞外病原体的效应机制
(一)抗细菌固有免疫应答:主要依赖补体、肥大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
(二)抗细菌适应性免疫应答:Th2应答对清除胞外菌感染很关键:①诱导抗体中和细菌和毒素;②促进吞噬杀菌。
(三)抗寄生虫免疫:Th2、IgE、嗜酸性粒细胞、补体经典途径损伤寄生虫。
三、针对细胞内病原体的效应机制
胞内感染病原体主要包括病毒、胞内感染性细菌和疟原虫等。
(一)抗病毒免疫:
1.抗病毒固有免疫:IFNα/β、NK细胞
2.抗病毒适应性免疫:①病毒特异性CTL是清除病毒的关键;②Th1作用;③病毒特异性B细胞和抗体。
(二)抗胞内菌感染免疫:Th1、CTL。
四、病原体的免疫逃逸机制
(一)抗原性的变化:如流感病毒的抗原变异。
(二)持续性感染:HBV通过典型的持续性感染逃避免疫攻击。
(三)免疫抑制:①抵御吞噬细胞的吞噬杀菌、杀病毒功能:如肺炎球菌的荚膜;②干扰宿主的抗原递呈;③干扰抗感染细胞因子、补体功能;④直接杀伤免疫细胞:如HIV感染CD4+Th细胞。
第1页。
第十二章 抗感染免疫(兽医免疫学)

不同的病原微生物,导致机体致病的机理不同,机 体抗感染免疫的特异性免疫机理也不同。
5
在抗感染免疫过程中,天然免疫与获得性免疫相互依赖与 协作,共同发挥消除病原微生物感染的作用。天然免疫在获得 性免疫产生之前,可限制病原微生物在体内迅速扩散,并能启 动特异性免疫应答。获得性免疫能特异、有效地清除病原微生 物,其作用的发挥也有赖于天然免疫因素的参与,如细胞因子 活化的巨噬细胞和补体等。
2
3
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进化和个 体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此类 免疫功能大多经遗传获得,出生后即有,其作用 广泛,无特定针对性,对不同病原微生物的识别 和反应方式基本相同,且没有记忆的特点.
4
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是个体出生后通过与 病原体及其毒性产物等抗原接触而形成。其特点是:
第十二章 抗感染免疫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抗细菌免疫 第三节 抗病毒免疫 第四节 病原微生物的免疫逃避机制
1
第一节 概述
抗感染免疫是指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后,机体不断 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有害产物的过程。
病原体的侵入,一方面导致感染,另一方面诱发 机体对病原体的防御性应答—抗感染免疫。抗感染免 疫由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获得性 免疫)两方面构成。
Hale Waihona Puke C反应蛋白(CRP)细菌表面多糖及 磷酯胆碱
致敏微生物;激活补体
补体
与细胞及微生物表面的
糖及蛋白质共价结合 杀伤靶细胞;趋化炎症细胞等
LPS结合蛋白(LBP)
LPS
促进LPS与CD14结合
可溶性CD14
LPS
基础综合(一)_医学免疫学(八)_2011年版

1、下面关于抗感染免疫错误的是:A:抗细菌和抗病毒免疫均包括适应性和固有免疫B:中和抗体可中和游离细菌和毒素C:病原体有一系列逃逸机制逃避免疫应答D:抗寄生虫免疫的的抗体以IgG为主E:HBV病毒可通过持续性感染逃避免疫攻击答案:D2、在急性感染是局部明显增多的细胞是A:溶菌酶B:中性粒细胞C:干扰素D:嗜酸性粒细胞E:补体答案:B3、寄生虫感染时,浸润的炎症细胞主要是A:单核细胞B:嗜中性粒细胞C:淋巴细胞D:嗜酸性粒细胞E:浆细胞答案:D4、可通过ADCC作用介导细胞毒作用的细胞是A:浆细胞B:CTLC:B细胞D:NK细胞E:肥大细胞答案:D5、哪种细胞因子可促进巨噬细胞杀灭胞内寄生的结核菌A:IL-1B:IL-4C:SCFD:IFN-E:G-CSF答案:D6、参与Ⅱ型超敏反应的免疫球蛋白(Ig)是A:IgM/IgDB:IgM/IgGC: IgA/IgED:IgM/IgAE: IgE/IgD答案:B7、属于II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是A:过敏性鼻炎B:新生儿溶血C:Arthus反应D:接触性皮炎E:支气管哮喘答案:C8、介导Ⅳ型超敏反应的免疫细胞是A:B细胞B:T细胞C:嗜酸性粒细胞D:肥大细胞E:中性粒细胞答案:B9、对于超敏反应错误的是A:超敏反应前三型是抗体介导,IV型是细胞介导B:甲状腺功能亢进属于II型超敏反应C:III型超敏反应中中性粒细胞浸润是重要病理学特征D:I型超敏反应以组织细胞损伤为主E:IV型超敏反应以Th1类细胞为主答案:D10、免疫复合物病引起的血管炎的主要原因是A:组胺和白三烯B:NK细胞C: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D:细胞因子E:中性粒细胞的溶酶体酶答案:E11、新生儿溶血症可能发生于A:Rh+母亲首次妊娠.胎儿血型为Rh+B:Rh+母亲再次妊娠.胎儿血型为Rh+C:Rhˉ母亲再次妊娠.胎儿血型为Rh+D:Rhˉ母亲再次妊娠.胎儿血型为RhˉE:Rhˉ母亲首次妊娠.胎儿血型为Rhˉ答案:C12、与II型超敏反应无关的是A:致敏T细胞B:IgG/IgM抗体C:补体D:吞噬细胞E:NK细胞答案:A13、支气管哮喘中起主要作用的Ig是A:IgGB:IgEC:IgAD:IgDE:IgM答案:B14、属于II型超敏反应的是A:过敏性休克B:溶血C:过敏性鼻炎D:血清病E:荨麻疹答案:B15、具有亲细胞作用的抗体是A:IgGB:IgEC:IgAD:IgDE:IgM答案:B。
变态反应分类

(三)常见病型
1、对动物无毒的特点,皮内接种动物,如 该动物患过相应的慢性传染病,则在注射 局部引起迟发型变态反应,而用于传染病 的诊断和检疫。
2、接触性皮炎:当某些动物接触甲醛、植 物树脂等化学物质时,可引起以皮炎为主 要症状的Ⅳ型变态反应。
3、组织移植排斥反应:自身免疫变态反应 也属此型。
第四章 抗传染免疫 Anti-Infection Immunity
二、天然自动免疫
动物隐性传染或传染病康复而自动获得 的免疫力,称为天然自动免疫。
不同病原微生物使动物获利的天然自动 免疫力和免疫期不同,有的免疫力低、免 疫期短,有的免疫力坚强、免疫期长。
三、人工自动免疫
(一)概念 (二)人工自动免疫生物制品的种类 及特点 (三)疫苗生产及质量监测 (四)免疫方法 (五)免疫程序 (六)影响人工自动免疫的因素
(二)反应特点
1、由抗体介导,主要是IgG、IgM、IgA。 2、必须有补体参加。 3、抗原抗体在血循环中形成中等大复合物,
沉积于血管基底膜,通过激活补体来吸引 嗜中性粒细胞释放溶酶体酶,以及血小板 聚集,肥大细胞脱颗粒等而引起局部病变。
4、病变以嗜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出血坏 死性炎症等特征。
(三)常见的病型
(4)缺乏干扰素或对干扰素不敏感。 (5)淋巴细胞、巨噬细胞被病毒持续性感染。
第五章 免疫学防治 (Immunologic prophylaxis and therapy)
一、概述 二、天然自动免疫 三、人工自动免Biblioteka 四、天然被动免疫 五、人工被动免疫
一、概述
免疫学防治就是应用免疫学知识对疾病 进行预防和治疗。
1、初次注射血清病:是由于动物注射异种动物血清一 定时间后,抗异种动物血清的抗体形成,但异种动物 血清未完全消除,二者结合成中等大复合物而发病。
抗感染免疫

第二节 抗细菌感染免疫 病原细菌侵人动物机体后,首先遇到非特异性免
疫机能的抵抗,其中以细胞吞噬和炎症反应为主。 随后特异性免疫产生,两者协同,共同把病原菌消 灭。
细胞吞噬 、炎症反应 。
1. 急性细菌性感染的免疫 急性细菌性感染多属细胞外细菌的感染,如巴氏
免 疫 学 基 础 四
()
抗感染免疫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非特异性免疫的因素 抗细菌感染免疫 抗病毒感染免疫 抗寄生虫感染免疫
抗感染免疫
抗感染免疫是机体抵抗病原体感染的能力。分为 抗细菌免疫、抗病毒免疫、抗真菌免疫、抗寄生 虫免疫等。包括先天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力)和 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E. 补体介导的趋化性 在补体级联反应激活过程 中,产生了多个趋化因子,包括C5a等。这些趋化 因子对嗜中性、嗜碱性与嗜酸性粒细胞、巨噬细胞 有趋化作用。
(二)其他抗微生物物质 除补体外,非特异性抗微生物物质尚有溶菌酶与
乙型溶素等。 1. 溶菌酶 是一种低分子量不耐热的碱性蛋白,主
要来源于吞噬细胞,广泛分布于血清及泪液、唾液、 乳汁、肠液和鼻涕等分泌物中。溶菌酶作用于革兰 氏阳性菌细胞壁的肽聚糖。
补体系统有二条激活途径,即经典途径和替代途径。 经典途径 又称为C1激活途径。免疫复合物依次活 化C1、C4、C2、C3,形成C3与C5转化酶,称之为经 典途径。 替代途径 又称为C3激活途径,C3旁路。该途径是 补体系统不经C1、C4,C2而直接活化C3。
4. 激活补体的生物学效应 A. 细胞免疫溶解和细胞毒性损伤作用 补体系统
激活后,引起细胞膜的损伤,起到杀菌、溶菌或溶 血作用。
白介素的功效与作用

白介素的功效与作用白介素的功效与作用白介素,又被称为干扰素-γ,是一种免疫调节蛋白,可由多种细胞产生,包括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等。
它在机体抵抗感染、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白介素的功效与作用。
一、抗感染作用1. 抗病毒:白介素可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加巨噬细胞对病毒感染细胞的杀伤作用,提高机体对病毒的抵抗力。
研究表明,白介素可以抑制乙型肝炎病毒、乙型疱疹病毒等病毒的复制。
此外,白介素还可增强T细胞的抗病毒活性,促进抗体的产生,增强机体免疫反应。
2. 抗细菌:白介素可激活巨噬细胞,增强其吞噬和杀伤细菌的能力。
巨噬细胞在受到刺激后会释放一系列杀菌物质,如过氧化氢、一氧化氮等,从而杀伤细菌。
此外,白介素还能促进巨噬细胞的分化和活化,提高机体对细菌的免疫力。
3. 抗真菌:研究发现,白介素在抗真菌感染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
白介素可增强巨噬细胞对真菌的吞噬和杀伤作用,提高机体对真菌的抵抗力。
此外,白介素还能调节机体的免疫应答,增强机体对真菌的免疫反应。
二、抗肿瘤作用白介素在抗肿瘤方面具有多种作用机制。
首先,白介素可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即通过刺激肿瘤细胞发生程序性死亡来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
其次,白介素可激活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T细胞等,增强它们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提高机体抗肿瘤的免疫力。
此外,白介素还能抑制肿瘤细胞的分化和增殖,阻止肿瘤发展。
三、免疫调节作用1. 调节细胞免疫:白介素可促进T细胞的分化和活化,增强T 细胞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能力,调节机体的细胞免疫反应。
此外,白介素还能增加B细胞的抗体产生,促进机体的体液免疫反应。
2. 调节炎症反应:炎症反应是机体对感染和损伤的一种保护性反应,但过度的炎症反应会对机体造成损害。
白介素具有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可以调节炎症反应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保护机体免受过度炎症反应的伤害。
3. 抑制自身免疫:自身免疫是机体对自身组织产生免疫反应的一种异常现象,会引起一系列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临床免疫学03-感染免疫

主要内容
概述 细菌感染免疫学 病毒感染免疫学 寄生虫感染免疫学 真菌感染免疫学 病原体逃逸及其机制 感染相关的其他免疫病理过程
一、概 述
感染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由微
生物(细菌、病毒、真菌等)和寄生虫 感染人体后机体组织细胞受到不同程度 的损害并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的 疾病。
体液免疫:抗毒素、抗菌性抗体、抗病毒抗体 (中和,调理,ADCC)
细胞免疫: CTL,Th1细胞及释放的淋巴因子
二、抗细菌感染免疫
(一)抗细菌的固有免疫
特点:生来即有,无抗原特异性,无记忆性 屏障结构
体表屏障 内部屏障
参与抗细菌固有免疫分子 参与抗细菌固有免疫细胞
The primary
(三)抗病毒固有免疫
IFN-α/β 炎症细胞因子: TNF-α、IL-1、IL-6
IFN-γ NK细胞 巨噬细胞 γδT细胞
IFN-a 的 抗 病 毒 作 用
病毒 病毒复制
诱导刺激 胞核
抑制病 毒复制
IFN-诱导蛋白 信号转导
胞核
IFN-a
IFN-a: inhibit the formation of new HBV capsids; may cause destabilization of existing capsids ; mediates degradation of performed HBV RNA.
三、病毒感染免疫学
(一)病毒结构示意图
HIV-1 病 毒 结 构 示 意 图
流感病毒的基本结构
外膜
逆转 录酶
p24
gp120 gp41
衣壳
RNA p17
RNA
外膜 表面蛋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补体 溶菌酶
➢ 不耐热的碱性蛋白 ➢ 来源于吞噬细胞 ➢ 存在于血清、唾液、泪液、乳汁等
防御素 急性期蛋白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第一节 抗细菌免疫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教学大纲
掌握内容
干扰素定义、分类、诱生及抗病毒作用机制
熟悉内容
机体的抗菌免疫和抗病毒免疫,包括非特异性免 疫及特异性免疫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抗细感染免疫特征
感染类型
胞外 感染
抗菌 免疫
胞内 感染
抗毒素
毒血症
免疫
免疫特征
病原菌举例
体液免疫为主 1、以抗体sIgA阻止病原菌粘附 2、以抗体(IgM、IgG)单独或与 补体结合调理吞噬作用
➢ 特点
与生俱来,作用广泛,发挥效应迅速 由屏障结构、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和非特异性免疫分
子组成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机体防御机制
适应性免疫
➢ 又称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 个体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产生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第一节 抗细菌免疫
固有免疫 ➢ 屏障结构 ➢ 吞噬细胞 ➢ 非特异性免疫分子
适应性免疫 ➢ 抗胞外菌感染免疫 ➢ 抗胞内菌感染免疫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特点
➢ 后天获得,具有针对抗原的专一性,再次接触相同 抗原时能迅速发生强烈的免疫应答
➢ 分类
体液免疫:产生抗体 细胞免疫:炎症反应或细胞毒作用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非特异性
宿主的 免疫力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适应性免疫-抗胞外菌感染免疫
粘膜免疫系统的作用 抗体的作用
➢ 阻止细菌粘附 ➢ 调理吞噬作用 ➢ 中和细菌外毒素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第一节 抗细菌免疫
第一道防线
•外部屏障 •内部屏障
第二道防线
•抗菌物质 •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补体、干扰素等
特异性
第三道防线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天然免疫与获得性免疫的协同作用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固有免疫 ➢ 屏障结构 ➢ 吞噬细胞 ➢ 非特异性免疫分子
适应性免疫 ➢ 抗胞外菌感染免疫 ➢ 抗胞内菌感染免疫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适应性免疫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病原菌
胞外菌 胞内菌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第一节 抗细菌免疫
固有免疫
➢ 屏障结构 ➢ 吞噬细胞 ➢ 非特异性免疫分子
适应性免疫
➢ 抗胞外菌感染免疫 ➢ 抗胞内菌感染免疫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固有免疫-屏障结构
皮肤和粘膜屏障
化脓性细菌、 鼠疫耶尔森菌、 炭疽芽孢杆菌、 霍乱弧菌
细胞免疫为主
结核分枝杆菌、
1、CD8+T:特异性细胞毒作用
布鲁斯菌、
2、CD4+TH1:活化巨噬细胞和细胞 伤寒沙门菌、
毒T细胞
嗜肺军团菌
体液免疫
白喉棒状杆菌、
1、抗毒素的中和作用
破伤风梭菌、
2、形成的复合物由吞噬细胞清除 肉毒梭菌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 机械阻挡 ➢ 分泌杀菌物质 ➢ 正常菌群的拮抗
血脑屏障 胎盘屏障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第一节 抗细菌免疫
固有免疫 ➢ 屏障结构 ➢ 吞噬细胞 ➢ 非特异性免疫分子
适应性免疫 ➢ 抗胞外菌感染免疫 ➢ 抗胞内菌感染免疫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固有免疫-吞噬细胞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吞噬和杀菌过程
➢ 识别与结合 ➢ 吞噬 ➢ 消化
后果
➢ 完全吞噬 ➢ 不完全吞噬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抗感染免疫
➢ 概念:宿主抵御和清除入侵病原微生物的免 疫防御功能
➢ 机制 固有免疫 适应性免疫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机体防御机制
固有免疫
➢ 又称天然免疫、非特异性免疫 ➢ 在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建立
固有免疫 ➢ 屏障结构 ➢ 吞噬细胞 ➢ 非特异性免疫分子
适应性免疫 ➢ 抗胞外菌感染免疫 ➢ 抗胞内菌感染免疫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适应性免疫-抗胞内菌感染免疫
CD4+T细胞的作用 CD8+T细胞的作用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