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毒感染免疫讲解学习
《病毒感染与免疫》课件

病毒感染概述
1 病毒感染的定义
病毒感染是指病毒侵入人体并在人体细胞内复制和扩散的过程。
2 病毒感染的传播途径
病毒可以通过空气飞沫、接触传播、食物和水源等途径传播给其他人。
病毒感染与免疫反应
1
免疫系统对抗病毒的机制
2
免疫系统通过识别和杀死感染细胞,以 及产起的免疫反应
当机体感染病毒时,免疫系统会启动特 定的免疫反应以抵抗病毒侵袭。
免疫系统的疫苗与治疗
免疫系统的疫苗预防
疫苗通过模拟病原体感染以激活免疫系统,提供免 疫保护。
免疫系统的治疗方法
免疫疗法是利用免疫系统来治疗病毒感染和其他疾 病的方法。
疫苗接种与防疫
疫苗
疫苗是一种预防感染的方法,可以激活免疫系统,让机体产生对病毒的免疫力。
《病毒感染与免疫》PPT 课件
免疫系统是人体内一套能够识别和击败入侵病原体的保护机制。它由多个组 成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发挥着关键作用。
免疫系统简介
免疫系统的定义
免疫系统是一种复杂的防御机制,能够保护机体免受病原微生物的侵害。
免疫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免疫系统由淋巴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等多个部分组成。
抗病毒感染免疫讲解学习

抗病毒感染免疫抗病毒感染免疫在病毒感染早期,主要以固有免疫为主,这包括病毒入侵部位的屏障作用、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体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质,如补体、降解素和溶菌酶等,干扰素和NK 细胞。
其中IFN和NK细胞的作用尤显突出。
对防止病毒入侵、杀灭和清除病毒、终止感染,起着主要的免疫作用。
适应性免疫出现较晚,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病毒是严格细胞内寄生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这就决定了细胞免疫在消除病毒感染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但抗体可以中和游离于细胞外的病毒,使病毒丧失对宿主细胞的黏附和感染力。
其在抗感染扩散过程中的作用也较为重要。
(一)固有免疫1.干扰素不能直接灭活病毒,而是通过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干扰素受体结合,诱导合成多种抗病毒蛋白,从而实现对病毒的抑制。
抗病毒蛋白主要有2'-5 '腺嘌呤核苷合成酶和蛋白激酶等。
前者可降解病毒的mRNA,后者可阻断病毒的转录和翻译,抑制病毒蛋白的合成,终止病毒复制。
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在病毒复制的同时即产生和释放干扰素,并很快诱导邻近细胞使之产生干扰素。
因此,干扰素既能限制病毒在感染细胞内的增殖,又能限制病毒在细胞间的扩散(图22-2)。
IFN-a和IFN- B不仅可活化巨噬细胞及NK细胞,而且还可促进病毒感染细胞表达MHC I类抗原,有利于CTL发挥杀伤性作用。
IFN- 丫除具有抗病毒作用之外,还可诱导抗原呈递细胞表达MHC II类抗原,强化特异性免疫的识别过程,并可增强NK细胞、巨噬细胞和CTL的杀伤功能,促进ThO细胞向Th1细胞转化。
2.NK细胞无需抗原预先致敏,即可直接非特异性地杀伤病毒感染的细胞。
病毒感染细胞后,由于MHC I类分子表达减少或缺失而活化NK细胞,通过释放穿孔素及颗粒酶,溶解破坏病毒感染细胞;或通过活化病毒感染细胞内的核酸酶,降解细胞基因组DNA,引起病毒感染细胞凋亡。
NK细胞的杀伤作用出现较快,因此在机体免疫监视和早期抗感染免疫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此外,NK细胞激活后,还可释放IFN- 丫、TNF等细胞因子,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3).ppt

• HBV—原发性肝癌 • EB病毒—鼻咽癌 • 人乳头瘤病毒—宫颈癌
病毒感染诱导的免疫病理作用
➢ 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 ➢ 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 ➢ 自身免疫反应 ➢ 免疫抑制作用
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
➢ 病毒蛋白(包膜蛋白、衣壳蛋白)诱导机体 免疫系统产生相应的抗体。
➢ 细胞表面存在免疫复合物---Ⅱ型超敏反应。 ➢ 免疫复合物的沉积---Ⅲ型超敏反应。
Ⅱ型超敏反应
特点
➢ 特异性体液免疫相关,参与抗体为IgG或IgM; ➢ 病理变化以组织细胞的损伤为主; ➢ 细胞损伤涉及补体、NK细胞、吞噬细胞作用。
➢ 易感细胞决定了病毒对特定组织器官的亲嗜性; ➢ 病毒感染的实质是病毒与机体的相互作用,构
成机体抗感染能力的主要因素是机体的免疫功 能; ➢ 病毒作为异物抗原,诱导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 疫应答,免疫应答具有双重性;
病毒的致病机制
➢ 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 ➢ 病毒感染诱导的免疫病理作用
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
➢ 种类:IFN-α、IFN-β、IFN-γ。抗病毒作 用:干扰素不能直接灭活病毒,而是作用于邻 近的细胞,使其产生抗病毒蛋白(2´-5´A合成 酶、蛋白激酶等),这些酶降解病毒mRNA、抑
制病毒蛋白合成。
干扰素抗病毒机制
NK细胞
➢ 概念:NK细胞不需抗原预先致敏,就能直接 杀伤多种靶细胞(某些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 胞)。
发生机制
机体组织细胞的表面存在抗原抗体复合 物,通过激活补体、调理巨噬细胞的吞 噬、NK细胞的ADCC,从而损伤相应的组 织细胞(靶细胞)。
第三节 抗病毒感染免疫

第九章抗感染免疫第三节抗病毒感染免疫一、病毒感染的方式和免疫应答(一)病毒感染的方式病毒为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通过在细胞中的复制完成增殖过程。
病毒在组织细胞中扩散感染的方式有细胞外扩散、细胞内扩散和核内扩散三种。
1.细胞外扩散病毒在细胞内复制、成熟后,有的病毒能使寄主细胞溶解而从细胞内释放出来,如口蹄疫病毒、猪水疱病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
此类病毒感染并不改变寄主细胞膜的成分,而是直接以病毒抗原的形式作用于机体。
但是,有的病毒是以出芽的方式从宿主细胞中释放出来,如流感病毒、新城疫病毒、猪瘟病毒等。
它们在出芽时,虽然不破坏宿主细胞,但能使宿主细胞表面带上病毒抗原,从而使机体细胞具有抗原性。
2.细胞内扩散病毒通过细胞间的融合、接触或细胞间桥来进行细胞间的扩散,如疱疹病毒、痘病毒等,此类病毒常常能使宿主细胞表面带上病毒抗原。
3.核内扩散病毒的核酸潜伏在寄主细胞核内或整合到寄主细胞的染色体中,在寄主细胞分裂时,病毒从亲代细胞传递给子代细胞,表现为垂直传播,如肿瘤病毒。
在感染细胞癌变后,细胞膜表面除病毒抗原外,还可出现新的肿瘤相关抗原。
病毒的三种扩散途径并不能截然分开,胞内扩散的病毒有时亦可经胞外扩散,核内扩散的病毒有时也通过细胞内途径扩散。
(二)机体的抗病毒免疫应答病毒在宿主体内复制、扩散和感染的方式直接影响着机体抗病毒感染免疫的过程。
一般来说,细胞外扩散的病毒通常引发体液免疫,而细胞内或核内病毒感染时则以细胞免疫为主。
同时,机体的免疫应答还与传染的类型有关。
有些病毒引起局部感染,如鼻病毒感染,机体产生的免疫应答主要是体液免疫反应,特别是产生分泌型抗体。
这种免疫持续时间短,免疫力较弱。
多数病毒,如猪瘟病毒、马传染性贫血病毒、新城疫病毒等,主要引起全身感染,它们侵入机体后首先引起轻度病毒血症,然后侵害与病毒亲和力最强的易感组织器官,引起局部病变。
有的还可引起第二次病毒血症。
引起全身感染的病毒可激发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所产生的免疫力坚强而持久。
病毒的感染和免疫讲解

主要内容
• 病毒旳致病作用 • 抗病毒免疫
要点和难点
• 垂直传播 • 病毒连续感染旳类型 • 病毒旳致病机制 • 干扰素 • 抗病毒免疫 • 中和抗体
第一节 病毒旳致病作用
一、病毒感染旳传播方式
水平传播:在人群不同个体间旳传播,是 大多数病毒旳传播方式。 垂直传播:由宿主旳亲代传给子代旳传播 方式。
课外阅读材料
专著
1. 闻玉梅. 医学分子病毒学纲要. 上海: 复旦大学 出版社, 2023
2. 陈敬贤. 诊疗病毒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3
3. 黄文林. 分子病毒学(第二版). 北京:人民卫 生出版社, 2023
4. 贾文祥. 医学微生物学(二版/八年制)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3
[3]Jules L. Dienstag.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3, 359:1486-1500.
[4]Yury Khudyakov. Serological diagnostics of hepatitis E virus infection. Virus Research. 2023, 161(1): 84-92
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
某些DNA病毒和逆转录病毒在感染中可将基因整 合于宿主细胞基因组中,造成细胞转化,增殖变快, 失去细胞间接触克制,细胞转化也可由病毒蛋白诱 导发生。
基因整合或其他机制引起旳细胞转化与肿瘤形成 亲密有关。
(二)病毒感染旳免疫病理作用
抗体介导旳免疫病理作用 细胞介导旳免疫病理作用 致炎性细胞因子旳病理作用 免疫克制作用
胎盘、围产期
抗感染免疫ppt课件

(肥大细胞脱颗粒)
B 4. 炎症反映
2. 调理吞噬作用
D
36
细菌 3. 补体介导杀伤
细菌代谢产物或其它 大分子抗原
1. 抗原抗体复合 物
(肥大细胞脱颗粒)
4. 炎症反映
2. 调理吞噬作用
D
37
抗体介导消灭细胞外感染细菌的机理
1。中和毒素
毒素
2。补体介导溶菌
补体活化
细菌
3。调理吞噬作用
表面蛋白、外膜、衣壳、核酸
3
1、病毒的生命周期
胞外:无代谢活动,但能感染细胞。 感染方式:胞饮、吞噬和受体介导的内吞。 受体介导的内吞:EBV:CR2; HSV: CR3;HIV:CD4,CCR5和CXCR4.
胞内:溶酶体酶降解蛋白衣壳,遗传物质暴露, 病毒大分子合成,病毒体组装。
细胞毒性病毒;非细胞毒性病毒
免疫细胞
巨噬细胞、 NK细胞、上皮细胞
8
杀伤病毒 感染细胞 Mø
9
中性粒 细胞
内皮细胞
巨噬细胞 IL-8
上调粘 附分子
C
IL-1, TNF-a
前往下丘脑
10
3、获得性抗病毒免疫应答
(1)T细胞介导的抗病毒免疫应答 (2)抗体介导的抗病毒免疫应答
11
(1)T细胞介导的抗病毒免疫应答
捕获病毒细胞:
22
水痘 -- Chickenpox
(水痘样疱疹病毒感染)
23
麻疹 -- Measles
24
二、 抗细菌免疫应答
25
1、抗细菌的天然免疫应答
免疫分子 补体:替代途径或MBP途径激活补体,裂 解、趋化、调理、致敏。
免疫细胞 肥大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
【免疫学课件】抗感染免疫 ppt课件

作用对象
革兰阳性菌
多种细菌 革兰阳性菌 革兰阴性菌 革兰阳性菌 多种细菌 革兰阳性菌 多种细菌
PPT课件
23
PPT课件
24
PPT课件
25
PPT课件
A
26
补体
C3a, C4a, C5a
C3b C5a
活化补体
激活 肥大细胞
致敏 趋化
PPT课件
B
27
肥大细胞 脱颗粒
血管渗 透性增高
血管扩张 血流加快
PPT课件
70
二、抗真菌的适应性免疫应答
目前普遍认为机体抗真菌免疫(尤其是浅部感染真菌)主 要是细胞免疫,同时往往诱发迟发型超敏反应。
(一)细胞免疫 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可加速表皮角化和皮屑形成,随皮
化破坏。 • 不完全吞噬:胞内寄生菌如结核杆菌,伤寒沙门
氏、布鲁氏菌, 在免疫力缺乏或低下的机体 内被吞噬而不被杀灭。病原体得以保护、不 受抗体、药物的作用;病原体在吞噬细胞内增 殖,导致吞噬细胞死亡;随吞噬细胞游走造 成更广泛的扩散.
组织损伤:吞噬过程中,溶酶体酶(水解酶)也能 破坏邻近的正常组织,造成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
第十三章 抗感染免疫
Chapter 13 immunity against infection
感染过程中,病原体及代谢性产物等抗原 物 质可诱发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建立起机体对 病 原体感染的防御机制,以清除入侵的病原体 及 毒性产物,这一过程即抗感染免疫。
(immunity against infection)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第一节 抗细菌免疫
病原菌按其寄生特点分为:胞内寄生菌和胞外寄生菌
《感染免疫》课件

免疫治疗的新策略与新技术
免疫治疗的发展
随着免疫学研究的深入,免疫治疗已成为一种新型的治疗 方法,用于治疗肿瘤、感染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新型免疫治疗策略
新型免疫治疗策略包括过继细胞疗法、基因疗法、肿瘤疫 苗等,旨在激活机体免疫应答,杀伤肿瘤细胞或清除病原 体。
针对新型病原体,需要加强疫苗研发、抗病毒药物筛选和公共卫生防控措施,提高免疫防 御能力。
免疫耐受与慢性感染
慢性感染的机制
慢性感染是指病原体在体内持续 存在并引发疾病的过程,其机制
包括免疫耐受和免疫逃逸。
免疫耐受的形成
免疫耐受是指机体对某些病原体或 抗原失去免疫应答,导致疾病持续 和传播。
打破免疫耐受
免疫治疗新技术
新技术包括CAR-T细胞疗法、TCR-T细胞疗法和PD1/PD-L1抑制剂等,为免疫治疗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可能 性。
THANKS
感染免疫的历史与发展
1 2 3
历史回顾
感染免疫的研究历史可追溯至古代,但真正意义 上的现代感染免疫研究始于19世纪末。
重要进展
近年来,随着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等 领域的迅猛发展,感染免疫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 破。
未来展望
未来,感染免疫的研究将继续关注新型病原体的 发现与防控、免疫应答机制的深入解析以及免疫 治疗和疫苗研发等方面。
免疫应答
免疫应答是指人体对感染的反 应过程,包括识别、清除和记
忆三个阶段。
在识别阶段,抗原递呈细胞将 病原体抗原呈递给T淋巴细胞, 激活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
在清除阶段,激活的T淋巴细胞 和B淋巴细胞分别通过释放细胞 因子和抗体来清除病原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病毒感染免疫
抗病毒感染免疫
在病毒感染早期,主要以固有免疫为主,这包括病毒入侵部位的屏障作用、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体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质,如补体、降解素和溶菌酶等,干扰素和NK 细胞。
其中IFN和NK细胞的作用尤显突出。
对防止病毒入侵、杀灭和清除病毒、终止感染,起着主要的免疫作用。
适应性免疫出现较晚,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病毒是严格细胞内寄生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这就决定了细胞免疫在消除病毒感染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但抗体可以中和游离于细胞外的病毒,使病毒丧失对宿主细胞的黏附和感染力。
其在抗感染扩散过程中的作用也较为重要。
(一)固有免疫
1.干扰素不能直接灭活病毒,而是通过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干扰素受体结合,诱导合成多种抗病毒蛋白,从而实现对病毒的抑制。
抗病毒蛋白主要有2'-5'腺嘌呤核苷合成酶和蛋白激酶等。
前者可降解病毒的mRNA,后者可阻断病毒的转录和翻译,抑制病毒蛋白的合成,终止病毒复制。
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在病毒复制的同时即产生和释放干扰素,并很快诱导邻近细胞使之产生干扰素。
因此,干扰素既能限制病毒在感染细胞内的增殖,又能限制病毒在细胞间的扩散(图22-2)。
IFN-a和IFN-β不仅可活化巨噬细胞及NK细胞,而且还可促进病毒感染细胞表达MHC I类抗原,有利于CTL发挥杀伤性作用。
IFN-γ除具有抗病毒作用之外,还可诱导抗原呈递细胞表达MHC II类抗原,强化特异性免疫的识别过程,并可增强NK细胞、巨噬细胞和CTL的杀伤功能,促进Th0细胞向Th1细胞转化。
2.NK细胞无需抗原预先致敏,即可直接非特异性地杀伤病毒感染的细胞。
病毒感染细胞后,由于MHC I类分子表达减少或缺失而活化NK细胞,通过释放穿孔素及颗粒酶,溶解破坏病毒感染细胞;或通过活化病毒感染细胞内的核酸酶,降解细胞基因组DNA,引起病毒感染细胞凋亡。
NK细胞的杀伤作用出现较快,因此在机体免疫监视和早期抗感染免疫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此外,NK细胞激活后,还可释放IFN-γ、TNF等细胞因子,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NK细胞也可通过多种途径被活化,其中以干扰素的激活尤为重要。
(二)适应性免疫
适应性免疫在抗病毒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
CTL是关键的适应性免疫效应细胞,其杀伤作用受MHC I类分子的限制,通过释放穿孔素及颗粒酶或者诱导靶细胞凋亡的方式杀伤病毒感染细胞。
CTL在杀伤一个靶细胞之后,还可继续杀伤其他靶细胞而自身不受损伤,体现了机体抗病毒的高效性。
CTL的成熟和活化需要CD4+T细胞分泌的Thl型细胞因子的参与,IL-2和IFN-γ可活化并增强CTL的杀伤功能。
当感染细胞被CTL溶解并释放病毒颗粒后,抗体的中和作用和吞噬细胞的吞噬效应立即启动,中和抗体的阻断作用和调理抗体对效应细胞的吞噬杀伤作用的进一步放大,最终可清除病毒颗粒。
很多疫苗可通过诱导机体产生高滴度的抗体而起到预防和治疗作用。
Tc细胞的活化:
CTL杀伤靶细胞机制:
不同病毒感染诱发机体产生免疫力的持续时间不等。
有的可获得持久免疫,如脊髓灰质炎病毒和麻疹病毒感染;有的则仅能诱导产生短暂的免疫力,如流感病毒和鼻病毒感染。
这可能与病毒是否可引起病毒血症以及病毒的遗传稳定性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