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毒感染

合集下载

中医对抗病毒感染的独特见解

中医对抗病毒感染的独特见解

中医对抗病毒感染的独特见解一、中医理论体系对病毒感染的认识中医学认为,病毒感染属于“瘟病”范畴。

瘟病是一种由外邪入侵人体引起的疾病,其病因复杂,病机多变。

在中医理论中,病毒感染与自然环境、人体体质密切相关。

中医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认为人体正气充足时,病毒难以入侵;一旦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病毒便乘虚而入。

二、中医诊断与治疗病毒感染的方法1. 诊断方法中医诊断病毒感染主要依靠望、闻、问、切四诊。

望诊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等外在表现;闻诊听取患者的咳嗽、喘息等声音;问诊了解患者的病史、饮食、睡眠等情况;切诊通过触摸患者的脉象、体温等变化。

四诊合参,全面分析患者的病情,为治疗提供依据。

2. 治疗方法中医治疗病毒感染注重辨证论治,根据不同病毒类型和患者体质,采用清热解毒、祛湿散寒、养阴润燥等方法。

具体治疗方法包括:(1)中药治疗:中医常用具有清热解毒、抗病毒作用的中药,如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等,针对不同病毒感染制定相应的药方。

(2)针灸治疗:中医运用针灸刺激特定穴位,调节人体气血,增强免疫力,达到抗病毒感染的效果。

(3)推拿治疗:中医推拿通过按摩特定穴位和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增强体质,提高抗病毒能力。

(4)食疗养生:中医认为“药食同源”,通过合理搭配食物,可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病毒感染的目的。

如适当食用清热解毒、养阴润燥的食物,如绿豆、菊花、蜂蜜等。

三、中医预防病毒感染的策略1. 增强体质:中医强调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正气,抵御病毒感染。

如太极拳、八段锦等养生功法。

2. 调养精神:中医认为,情绪波动会影响人体免疫力。

保持心态平和,避免过度的喜怒哀乐,有利于预防病毒感染。

3. 健康作息:中医倡导早睡早起,保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正气恢复和抵御病毒。

4. 饮食调养:中医提倡饮食有节,避免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保持脾胃健康,增强抗病能力。

5. 中医防疫香囊:中医制作防疫香囊,内置具有抗病毒作用的中药,佩戴在身上,起到防疫作用。

抗病毒药的使用范围及注意事项

    抗病毒药的使用范围及注意事项

抗病毒药的使用范围及注意事项抗病毒药的使用范围及注意事项抗病毒药是一种针对病毒感染的药物,用于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从而减轻症状和加快康复过程。

在使用抗病毒药物时,我们需要了解其使用范围和注意事项,以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一、抗病毒药的使用范围抗病毒药物主要用于以下几类病毒感染:1. 流感病毒:流感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病毒感染,抗病毒药物可以缩短病程和减轻症状。

常见的抗流感药物包括奥司他韦、扎那米韦等。

2. 乙型肝炎病毒:乙肝是一种慢性肝炎病毒感染,抗病毒药物可以抑制病毒复制,减少肝损伤和病情发展。

常见的抗乙肝药物有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

3.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HIV感染导致艾滋病的发生,抗病毒治疗可以控制病毒复制,延缓疾病进展。

常见的抗HIV药物包括拉米夫定、洛匹那韦等。

4. 单纯疱疹病毒:单纯疱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毒感染,抗病毒药物可以缓解疱疹的症状和减少复发。

常见的抗病毒药物有阿昔洛韦、依那西韦等。

二、抗病毒药的注意事项1. 用药指导:抗病毒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按照医嘱准确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不可擅自停药或改变剂量。

2. 药物相互作用:某些药物可能与抗病毒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疗效或增加不良反应风险。

在使用抗病毒药物期间,应告知医生其他正在使用的药物,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3. 不良反应:抗病毒药物可能引起一些不良反应,例如恶心、呕吐、头痛等。

如果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应立即就医。

4. 药物耐药性:长期使用抗病毒药物可能导致病毒对药物产生耐药性,使药物失去疗效。

因此,应严格遵守医生的用药方案,避免滥用或不当使用抗病毒药物。

5. 特殊人群使用:对于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抗病毒药物的使用需要特别谨慎。

在使用抗病毒药物之前,应咨询医生并告知相关情况。

结语:抗病毒药物在防治病毒感染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使用抗病毒药物时,我们应当了解其使用范围和注意事项,以确保合理使用药物,更好地发挥药物的治疗效果。

病毒感染的免疫逃逸机制与抗病毒治疗

病毒感染的免疫逃逸机制与抗病毒治疗

病毒感染的免疫逃逸机制与抗病毒治疗病毒感染是许多人类疾病的主要原因。

人体免疫系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拦截感染并对抗病毒。

然而,一些病毒通过免疫逃逸机制逃过免疫系统的攻击,继续感染和繁殖,给人类健康带来威胁。

抗病毒治疗是目前治疗某些病毒感染的有效方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病毒的免疫逃逸机制和抗病毒治疗的现状和挑战两个方面,对病毒感染的免疫逃逸机制与抗病毒治疗进行探讨。

一、病毒的免疫逃逸机制免疫逃逸是指病原体采取某些方法避免被免疫系统攻击的过程,病毒也不例外。

病毒通过隐藏自己,抑制免疫系统反应或改变其表面抗原等方式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

首先,病毒可以改变自身表面抗原以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这是许多感染病毒的常用策略之一。

例如,流感病毒通过不断变异阻止免疫系统对其进行识别,难以被击败。

此外,艾滋病病毒通过紧贴T细胞的表面进行感染,掩盖其抗原特定性措施,使其免受识别和攻击。

其次,病毒可以选择性感染免疫系统细胞,以达到逃避的目的。

细胞免疫对病毒感染进行抵抗时,一类叫做抗原提呈细胞的免疫细胞可以摄取病毒,处理蛋白质并将其呈现给其他免疫细胞以刺激它们进行反应。

某些病毒可以感染这些免疫细胞,防止它们刺激其他细胞进行反应。

举个例子,巨细胞病毒感染巨噬细胞表明,这些细胞在艾滋病病毒中失去了其刺激其他免疫细胞的功能。

这使得艾滋病病毒能够在人体中继续繁殖和感染。

最后,病毒可以通过直接抑制免疫细胞功能来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

艾滋病病毒可通过操纵其所感染的细胞,牺牲它们对免疫细胞的保护功能,走向免疫细胞死亡。

它还能产生一些分解物质,刺激剩余的细胞产生激素并制造一个免疫不全状态,以使其在感染人体中继续存活。

二、抗病毒治疗现状和挑战抗病毒治疗通过使用各种药物阻止病毒在人体中的生存能力,来控制感染病毒的发展,保护人类健康。

这些药物可以对病毒复制进行干预,或者增强免疫系统的反应,从而对感染病毒进行抵抗。

目前已经开发出了数百种抗病毒药物,并应用于各种病毒感染的治疗。

微生物对抗病毒感染的机制研究

微生物对抗病毒感染的机制研究

微生物对抗病毒感染的机制研究病毒感染是人类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而微生物可能成为对抗病毒感染的重要工具之一。

在微生物的种类中,有一部分微生物具有生物对抗病毒感染的潜力,大多数是属于细菌和真菌。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微生物对抗病毒感染的机制是复杂的。

一般而言,微生物通过两种途径来对抗病毒感染,即通过抗病毒物质或与宿主免疫系统合作。

微生物的抗病毒物质包括多种物质,其中最为普遍的是抗细菌素。

抗细菌素可以有效地杀灭细菌和真菌,而有些抗生素也可以抑制病毒。

通过这种抗病毒物质,微生物可以直接地对抗病毒,最终达到更好的防治感染的目的。

与此同时,微生物还可以与宿主免疫系统合作来对抗病毒感染。

此时,微生物起到的作用是调节宿主免疫系统的功能,帮助宿主抵御病毒的侵入。

这种调节的方式包括直接通过特定的分子和宿主免疫系统相互作用,或者通过向宿主免疫系统提供信号分子、细胞因子等物质来调节其功能。

此外,部分微生物还可以在宿主细胞内生存并与宿主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发挥其抗病毒作用。

这里,我想重点介绍一下微生物通过调节宿主免疫系统功能来对抗病毒感染的机制。

实际上,宿主免疫系统功能的调节可以包括直接的免疫调节和抗炎调节两种方式。

对于这两种调节方式,微生物利用的机制有所不同。

免疫调节是指微生物可以通过一些信号分子和细胞因子来刺激宿主免疫系统,提高其免疫力,增加其对病毒的攻击力。

这些信号分子和细胞因子有时被称为细菌因子,它们可以激活免疫系统中的多种细胞,例如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等,来协同作用抵御病毒侵入。

此时,微生物起到的作用是间接地对抗病毒,通过帮助宿主免疫系统达到更好的免疫效果来抵御病毒的侵入。

抗炎调节是指微生物可以通过一些信号分子和细胞因子来抑制宿主免疫系统,减少其抗病毒时可能产生的过度炎症反应。

这种抑制作用可以避免宿主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造成损害,同时减小炎症反应对人体造成的危害。

此时,微生物起到的作用同样是间接的,通过减轻宿主免疫系统对病毒感染所造成的炎症反应来抵御病毒。

抗病毒药物的用途范围及科普

   抗病毒药物的用途范围及科普

抗病毒药物的用途范围及科普抗病毒药物的用途范围及科普抗病毒药物是指针对病毒感染或复制过程的药物,用于预防和治疗病毒性感染疾病。

本文将介绍抗病毒药物的用途范围及相关科普知识。

一、抗病毒药物的分类和用途范围抗病毒药物可以分为两大类:直接抗病毒药物和免疫调节药物。

直接抗病毒药物主要通过直接作用于病毒,阻碍病毒的生长和复制过程。

免疫调节药物则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力,对抗病毒的入侵。

1. 直接抗病毒药物直接抗病毒药物的用途范围广泛,其中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疾病:(1)流感:直接抗病毒药物常用于治疗流感病毒感染,包括乙型流感病毒和甲型H1N1流感病毒等。

(2)乙型肝炎:抗病毒药物可以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减轻肝炎病情和预防疾病的进展。

(3)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可以抑制HIV的复制和蔓延,从而控制病毒复制,延缓病情进展。

(4)疱疹病毒感染:抗病毒药物可以减轻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疼痛、瘙痒等症状,缩短疱疹病程。

(5)宫颈癌病毒感染:通过抗病毒药物的应用,可以减少宫颈癌病毒(HPV)感染引起的宫颈病变,预防宫颈癌的发生。

(6)其他病毒感染:如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等。

2. 免疫调节药物免疫调节药物主要通过调节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提高机体抵抗病毒的能力。

其主要用于以下方面:(1)干扰素类药物:可以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多种功能,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治疗。

(2)免疫增强类药物:如免疫球蛋白、小分子免疫调节剂等,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力,帮助机体对抗病毒感染。

二、抗病毒药物的使用注意事项及常见副作用在使用抗病毒药物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和处方,按照规定的剂量和时间使用药物,不可自行增减。

2. 注意药物的存储方式,避免暴露于阳光和高温环境中,防止药物失效。

3. 了解药物的禁忌症和不良反应,如对某些成分过敏的患者应避免使用,同时关注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如肝功异常、恶心、呕吐等。

抗病毒和抗生素怎么区别

抗病毒和抗生素怎么区别

抗病毒和抗生素怎么区别在医学领域中,抗病毒和抗生素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虽然它们都可以用于治疗疾病,但其作用机制和应用范围完全不同。

本文将为您解析抗病毒和抗生素的区别。

抗病毒药物抗病毒药物是指针对病毒感染而研制的药物。

病毒是一类微小的感染病原体,它们无法在没有寄生于细胞的情况下繁殖。

因此,抗病毒药物的主要目标是阻止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繁殖和传播。

作用机制:抗病毒药物通过抑制病毒的复制和繁殖来发挥作用。

常见的机制包括: - 蛋白质抑制剂:阻碍病毒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干扰病毒的复制。

- 核苷类似物:模仿病毒所需的核苷酸,使病毒无法正确合成DNA或RNA。

- 免疫调节剂:增强宿主免疫系统对病毒的抵抗能力,促使免疫系统主动抗击感染。

适应病症:抗病毒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病毒性感染,例如流感、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

抗生素抗生素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死细菌的药物。

细菌是一种单细胞微生物,与人类细胞相比有许多结构和代谢的差异。

因此,抗生素通过针对细菌的特定特征,干扰细菌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发挥治疗的作用。

作用机制: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 - 破坏细菌的细胞壁:抗生素可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导致细菌失去结构支持,细胞内容物泄漏而死亡。

- 干扰细菌的蛋白质合成:抗生素可以通过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过程,抑制细菌的正常生理功能。

- 抑制细菌DNA复制和转录:抗生素可与细菌DNA结合,阻断细菌的DNA复制和转录过程,从而阻止细菌的生长。

适应病症: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细菌感染,例如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皮肤感染等。

但请注意,抗生素对病毒性感染无效。

抗病毒和抗生素的用途差异从作用机制和适应病症来看,抗病毒和抗生素有以下几个明显的区别:1.目标生物不同:抗病毒药物主要针对病毒,而抗生素则专门对抗细菌。

2.作用机制不同:抗病毒药物通过干扰病毒的复制、繁殖过程发挥作用,而抗生素则通过破坏细菌的细胞结构或生物过程以阻止其生长和繁殖。

药物抗病毒机制

药物抗病毒机制

药物抗病毒机制病毒是一种常见的病原体,它们可以侵入人类体内并感染细胞,导致各种传染病的发生。

为了对抗病毒感染,科学家们研发了各种药物,利用这些药物的抗病毒机制来帮助人们战胜疾病。

本文将探讨药物抗病毒的机制,介绍几种常见的抗病毒药物。

一、药物抗病毒的机制药物抗病毒的机制主要有三种:直接抑制病毒复制、增强宿主免疫力以及阻断病毒进入细胞。

1. 直接抑制病毒复制某些药物能够直接抑制病毒复制的过程,这样可以减少病毒在人体内的数量,从而减轻感染症状并加速康复。

这类药物通常作用于病毒复制中的关键步骤,例如病毒蛋白质合成、核酸复制和组装等环节。

抗病毒药物如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可通过抑制病毒逆转录酶的活性,阻止病毒的遗传物质从RNA转录成DNA。

另外,抗病毒药物如抗病毒核苷类似物可以嵌入到病毒核酸链中,阻断其进一步复制过程。

2. 增强宿主免疫力人体的免疫系统对抗病毒感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某些药物能够增强宿主免疫力的功能,如免疫调节剂和干扰素。

免疫调节剂可调节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应答,增强其对病毒的清除能力。

干扰素是一种天然产生的蛋白质,具有抗病毒和抗肿瘤的作用,能够增强宿主细胞的抗病毒能力。

3. 阻断病毒进入细胞病毒感染的关键步骤之一是病毒进入宿主细胞。

有些抗病毒药物可以阻断病毒进入细胞的过程,以阻止其进一步复制和感染。

例如,抗病毒药物如抗透膜糖蛋白抗体可结合病毒表面的特定受体,阻断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结合。

二、常见的抗病毒药物1. 抗病毒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核苷类似物是一类能够抑制病毒复制的药物,其结构与病毒复制过程中所需的核苷酸类似。

这类药物经过代谢后会被嵌入到病毒RNA或DNA链中,阻断其进一步复制。

常见的抗病毒核苷类似物包括阿昔洛韦、枸橼酸洛匹那韦等。

2. 免疫调节剂免疫调节剂是一类增强宿主免疫力的药物,能够调节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应答,提高对病毒感染的抵抗力。

常见的免疫调节剂有干扰素、白细胞介素等。

3. 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是一类用于治疗逆转录病毒感染的药物,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

临床药师-病例分析-抗病毒-艾滋病感染

临床药师-病例分析-抗病毒-艾滋病感染

临床药师-病例分析-抗病毒-艾滋病感染
病例概述
这是一位患有艾滋病感染的患者的病例分析。

该患者是一名30岁的男性,最近出现了免疫系统衰弱的症状,如频繁感染和长期发热。

患者状况
患者过去曾因使用共用注射器而被感染艾滋病病毒。

他的CD4细胞计数已经降低至200个/mm³以下,达到了艾滋病病毒感染后免疫系统衰竭的标准。

治疗方案
鉴于患者的病情,我们建议进行抗病毒治疗,以抑制艾滋病病毒在患者体内的复制。

常见的抗病毒药物如下:
1. 西替利嗪(Zidovudine):作为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可以降低病毒负荷,抑制病毒复制,并增加CD4细胞计数。

每日剂量为300mg,口服。

2. 拉米夫定(Lamivudine):与西替利嗪可联合使用,可增强抗病毒效果。

每日剂量为150mg,口服。

3. 三鸟西定(Efavirenz):作为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可抑制病毒复制。

每日剂量为600mg,口服。

预期效果
通过抗病毒治疗,我们期望患者的病情能得到控制。

抗病毒药物可以减少病毒负荷,提高免疫功能,延缓疾病进展,并改善生活质量。

总结
艾滋病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免疫系统疾病。

对于免疫系统衰竭的患者,抗病毒治疗是重要的治疗手段。

鉴于患者的病情,我们建议采用西替利嗪、拉米夫定和三鸟西定等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预期通过治疗能够控制疾病,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XX,李XX,张XX. 肿瘤治疗药物手册.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简称乙肝病毒)引起的肝脏炎性损害,是当前流行最广泛、危害最严重的一种传染病。

✓乙型肝炎病毒(HBV)属于DNA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进行传播。

✓世界范围传播,危害大,全球携带者3.5亿,我国1.2亿,携带者10%。

✓各年龄组均可发病,多种临床表现,少数患者可转化为肝硬化或肝癌。

临床表现1.全身症状肝脏会影响人体全身,因肝功能受损,乙肝患者常感到乏力、体力不支、下肢或全身水肿,容易疲劳,打不起精神,失眠、多梦等乙肝症状。

少数人还会有类似感冒的乙肝症状。

2.消化道症状肝脏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乙肝患者因胆汁分泌减少,常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厌油、上腹部不适、腹胀等明显的乙肝症状。

3.黄疸肝脏是胆红素代谢的中枢,乙肝患者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增高,会出现黄疸,皮肤、小便发黄,小便呈浓茶色等乙肝症状。

4.肝区疼痛肝脏一般不会感觉疼痛,但肝表面的肝包膜上有痛觉神经分布,当乙肝恶化时,乙肝患者出现右上腹、右季肋部不适、隐痛等乙肝症状。

5.肝脾肿大乙肝患者由于炎症、充血、水肿、胆汁淤积,常有肝脏肿大等乙肝症状。

6.手掌表现不少乙肝患者会出现肝掌等乙肝症状。

乙肝患者的手掌表面会充血性发红,两手无名指第二指关节掌面有明显的压痛感等乙肝症状。

7.皮肤表现不少慢性肝炎患者特别是肝硬化患者面色晦暗或黝黑,称肝病面容,这可能是由于内分泌失调形成的乙肝症状。

同时,乙肝患者皮肤上还会出现蜘蛛痣等。

检查1.肝功能检查包括胆红素、麝香草酚浊度试验、AST、ALT、A/G、凝血酶原时间、血清蛋白电泳等。

2.特异血清病原学检查包括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抗-HBcIgM。

有条件可检测HBV-DNA,DNA-p,Pre-S1、Pre-S2等。

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肝内HBV-DNA。

3.肝脏活检(肝穿刺检查)。

4.血糖、尿糖、尿常规等。

鉴别诊断1.药物性肝炎特点为:①既往有用药史,已知有多种药物可引起不同程度肝损害,如异烟肼、利福平可致与病毒性肝炎相似的临床表现;长期服用双醋酚丁、甲基多巴等可致慢活肝;氯丙嗪、甲基睾丸素、砷、锑剂、酮康唑等可致淤胆型肝炎;②临床症状轻,单项ALT升高,嗜酸性粒细胞增高;③停药后症状逐渐好,ALT恢复正常。

2.胆石症既往有胆绞痛史,高热寒战,右上腹痛,莫非征(Murphy征)阳性,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

3.原发性单发性肝硬化特点①中年女性多见;②黄疸持续显著,皮肤瘙痒,常有黄色瘤,肝脾肿大明显,ALP 显著升高,大多数抗线粒体抗体阳性;③肝功能损害较轻;④乙肝标志物阴性。

4.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常有家族史,多表现有肢体粗大、震颤,肌张力增高,眼角膜边缘有棕绿色色素环(K-F环),血铜和血浆铜蓝蛋白降低,尿铜增高,而慢活肝血铜和铜蓝蛋白明显升高。

5.肝外梗阻性黄疸如胰腺癌、总胆管癌、慢性胰腺炎等需鉴别。

治疗应根据临床类型、病原学的不同型别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

总的原则是:以适当休息、合理营养为主,选择性使用药物为辅。

应忌酒、防止过劳及避免应用损肝药物。

用药要掌握宜简不宜繁。

1.急性肝炎的治疗(1)早期严格卧床休息最为重要症状明显好转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为原则,治疗至症状消失、隔离期满、肝功能正常可出院。

经1~3个月休息,逐步恢复工作。

(2)饮食以合乎患者口味,易消化的清淡食物为宜应含多种维生素,有足够的热量及适量的蛋白质,脂肪不宜限制过严。

(3)急性乙肝最有效的治疗就是抗病毒治疗另外就是以适当休息和合理营养为主,根据不同病情给予适当的药物辅助治疗,同时避免饮洒、使用肝毒性药物及其他对肝脏不利的因素(4)中药治疗可因地制宜,采用中草药治疗或中药方剂辩证治疗。

急性肝炎的治疗应清热利湿、芳香化浊、调气活血。

热偏重者可用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加减,或龙胆草、板蓝根、金钱草、金银花等煎服;湿偏重者可用茵陈四苓散、三仁汤加减。

(5)营养应高蛋白饮食热量摄入不宜过高,以防发生脂肪肝,也不宜食过量的糖,以免导致糖尿病。

(6)抗病毒药物治疗①α-干扰素(Interferon,IFNα):能阻止病毒在宿主肝细胞内复制,且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但停药后部分病例的血清指标又逆转。

早期,大剂量,长疗程干扰素治疗可提高疗效。

副作用有发热、低血压、恶心、腹泻、肌痛乏力等,可在治疗初期出现,亦可发生暂时性脱发、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等,但停药后可迅速恢复。

②干扰素诱导剂:聚肌苷酸(聚肌胞,Peoly I:C)在体内可通过诱生干扰素而阻断病毒复制,但诱生干扰素的能力较低。

近又合成新药Amplige(Poly I:C·12U),是一种作用较聚肌胞强大的干扰素诱生剂。

2.慢性肝炎的治疗提高生活品质是乙肝治疗的终极目标。

众所周知,乙肝病毒很难被彻底消灭。

无论是干扰素还是核苷酸类似物都只能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短期治疗(≤1年)停药后,患者的HBV-DNA水平可能会出现大幅度反弹,导致乙肝复发。

乙肝抗病毒最忌讳早停药,擅自停药或换药很可能会造成病情恶化,最终造成疗效不佳,加重疾病进展。

因此,大家在治疗期间一定要做到长期用药、规范用药。

(1)口服抗病毒药物拉米夫定著名的4006研究证实,服用拉米夫定3年可使肝癌,肝硬化的发生减少50%。

由于乙肝的治疗目的是最大限度的减少疾病进展,所以要长期坚持抗病毒治疗,目前在选择乙肝治疗的口服抗病毒药物时专家推荐三少原则:(2)免疫调节药目的在于提高抗病毒免疫。

(3)保护肝细胞药物。

3.重型肝炎的治疗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具有再恢复的可能,但相当数量的病人预后不良。

病人应绝对卧床,避免并去除诱发肝昏迷的诱因,预防和控制感染,及时救治出血,加强对症支持疗法。

有条件者应考虑肝脏移植手术。

4.无症状HBsAg携带者的治疗凡有HBV复制指标阳性者,适用抗病毒药物治疗,首选α-IFN。

预防应采取以疫苗接种和切断传播途径为重点的综合性措施。

1.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的应用在目前HBsAg携带者广泛存在,在传染源管理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控制和预防乙型肝炎,关键性措施是用乙肝疫苗预防。

2.切断传播途径重点在于防止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措施为:①注射器、针头、针灸针、采血针等应高压蒸气消毒或煮沸20分钟;②预防接种或注射药物要1人1针1筒,使用1次性注射器;③严格筛选和管理供血员,采用敏感的检测方法;④严格掌握输血和血制品。

小三阳也就是说乙肝病毒携带者是不存在传染性的。

抗病毒药物与免疫调节剂联用,既能与抗病毒药物产生协同作用,又能减轻免疫调节剂的副作用,同时还能减少病毒耐药性的出现。

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胸腺素、乙肝疫苗、白细胞介素及干扰素已得到认可并广泛应用于临床中,治疗中采用中小剂量短疗程疗法,达到增效减副的作用。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该病毒主要侵犯呼吸道,并能使病变细胞融合成多核巨细胞,故名。

本病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在婴幼儿可表现为细支气管炎和肺炎,病情严重者可死亡。

治疗主要是支持和对症疗法。

由于母体抗体对本病无保护作用 ,故本病多见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尤其是新生儿患病最多,是婴儿呼吸道疾病的重要病因,成人也可感染,在家庭、幼儿园和婴幼儿病房可引起暴发流行。

本病发生在世界各地,多在冬、春季流行。

合胞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简称合胞病毒,又称融合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属副粘液病毒科。

病毒颗粒呈圆形,大小不一,直径为100~300nm。

核心为单股RNA,外有核壳,最外一层为带有刺状突起的包膜。

因不含血凝素,故无血凝作用。

病毒能在人体呼吸道细胞和人肾、猴肾等细胞培养中生长,并产生病变。

只有一个血清型,可分4个亚型。

抵抗力弱,不耐乙醚、酸、热及冻融,pH3以下和55℃五分钟即可灭活。

染源本病传染源是病人和带病毒者。

由呼吸道分泌物排出病毒,经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

潜伏期3~7日。

婴幼儿患者症状较重,发热较高,体温可达39~40℃以上,先有鼻炎、咽炎或喉炎,以后表现为细支气管炎及肺炎,严重者有明显呼吸困难、紫绀和心功能不全,甚至死亡。

少数病儿可并发中耳炎、脑膜炎、脊髓炎及心肌炎等。

成人和年长儿童感染后病情较轻,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抵抗力低下者可发生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炎。

依靠临床表现不易与其他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鉴别,可用病人的呼吸道分泌物接种组织培养中分离病毒,或用病人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做补体结合试验及中和试验加以鉴别和确诊。

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查鼻咽分泌物中病毒抗原,可作快速诊断。

无特效疗法,以支持和对症治疗为主。

有继发细菌感染时,可用抗生素治疗。

预防方法同其他病毒性呼吸道感染。

减毒活病毒疫苗已制备成功,但预防效果尚未肯定。

手足口病病因: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

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

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但成人也有可能得病,因此可以说每个人都是易感的。

感染后只获得该型别病毒的免疫力,对其他型别病毒再感染无交叉免疫,即患手足口病后还可能因感染其他型别病毒而再次患手足口病。

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临床表现1.普通病例表现急性起病,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

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

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

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

2.重症病例表现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1)神经系统表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谵妄甚至昏迷;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

查体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巴氏征等病理征阳性。

(2)呼吸系统表现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口唇发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痰鸣音。

(3)循环系统表现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指(趾)发绀;出冷汗;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

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下降。

治疗:在治疗方面,本病如无并发症,预后一般良好,多在一周内痊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