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职官制度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一、概述1.谈古代官制,先从“官”字说起官,作为一个整体,历来有多种称呼和解释。
“官”字在商朝的甲骨文中已经出现。
西周时又称“寮”,亦作“僚”。
《诗.大雅.板》中有“及尔同僚”一语,“寮”被解释为”官”《说文解字》释为“事君也”,官是为君主效命,为君主服务的。
君、臣、民三者间,凡称“臣”者都可视为“官”,或已具备了做官资格的人。
祁隽藻(1793-1866),清代著名文人,结合自己的为官经历,在不同场合下,对“官”字作出了自己的理解:“官”者“管”也。
古语说“尧舜官天下”,这个“官”字是“公有”的意思,是说尧舜的天下是天下万民的,是天下万民共有的官长。
“管”是在“官”字上面加“竹”字头,是说尧舜在治理天下的时候,茅檐不翦,土阶不修,住的是草屋,门前的台阶是土砌的,日子和老百姓完全一样。
只有这样,这个“官”才能变成“管”,才能够代替上天管理天下万民。
2.学习官制的重要性(一)官制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传说从夏朝开始,就有了职官的设置。
至少从商朝起,就有了确切有关职官的记载。
《左传.定公五年》“职官五年正”,即以“职官”泛指众官。
大约产生于战国时代的《周官》(即《周礼》),表述了“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的一套宏大的职官体系。
(二)官制是史学研究的基础“制度构造了人们在政治、社会或经济方面发生交换的激励结构,制度变迁则决定了社会演进的方式。
因此,它是理解历史变迁的关键。
”——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三)官制是治史的钥匙,入门的途径3.古代官制的基本特征(一)官是替君治民的官为君治民,即官为君而设,这是古代官制最本质的特征。
可以说,效忠皇帝、俯首帖耳、惟命是从,是古代官僚的真实写照。
“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成为为官者的不变信条;“贞观之治”时代,唐太宗接纳谏诤以“忠君”为前提。
因此,皇帝个人的政治素养以及个性、涵养、兴趣等,对于官僚群体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古代文化常识(职官、科举)

古代文化常識(職官、科舉)設官分職,太古亦有之,傳說伏羲氏以龍紀(因神龍負圖而得祥瑞),故以龍命官(春官為青龍,夏官為赤龍,秋官為白龍,冬官為黑龍。
中官為黃龍)。
共工氏以水紀(受水瑞),故以水命官。
神龍氏以火紀(受火德),故以火命官(春官為大火,夏官為鶉火,秋官為西火,冬官為北火,中官為中火也),黃帝受雲瑞,故以雲命官(春官為青雲,夏官為赤雲,秋官為白雲,冬官為黑雲,中官為黃雲)。
但唐堯以前官所治者為天事,唐堯以後,官所治者為民事,夏商周三代沿襲古制,至周為最備。
《周禮》保存了完整的西周設官分職的制度。
分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天官以塚宰為行政長官,其屬官有六十三,地官以大司徒為行政長官,其屬官有七十八。
春官以大宗伯為行政長官,其屬官有七十。
夏官以大司馬為行政長官,其屬官有六十九。
秋官以大司寇為行政長官,其屬官有六十六。
冬官以大司空為行政長官,此篇在漢時就失傳了,其屬官不可考,就上述五官來看,就有346個官職。
可見其建制之全。
六官分掌邦治(天官)、邦教(地官)、邦禮(春官)、邦政(夏官)、邦禁(秋官)、邦土(冬官)。
唐時中央各部就有仿《周禮》六官的味道,見頁876表。
秦漢以後,對三代官制有所沿襲,也有所更革。
由於歷代建制不同,其設官分職的情況就不盡相同,所以不可能作詳細的講解,只講一些與閱讀有關的一些職官方面的常識。
教材按中央官制、地方官制、品階勳爵三個方面介紹,我這裏仍然是作提示性的講解。
一、中央官制中央是與地方相對而言的,古代的中央即朝廷,最高統治者是皇帝(秦以前為王),但皇帝不是官,《說文》對“官”字的解釋是:“史(吏字之誤)事君也。
”官是事奉君上的人,帝王是被事奉的對象,故不算官之列。
古代的官是由皇帝任命的,中央機構的官員更是如此。
中央機構分首腦機構、行政部門、監察彈劾機構、文史機構、內務機構等。
1.首腦機關秦代以丞相府、太尉府、御史大夫寺組成首腦(中樞)機構,丞相分左右二丞相,古人尚右,故右丞相位在左丞相之前。
古代文化常识梳理之官职

君主——后 、王 后羿射日 卜、巫(祭祀的神职人员)史(记录王事活动) 管理政务的官员以尹、冢宰为尊,相当于后世的宰相
第二阶段(西周)
•中央官职地位最高“公”:
三公的副职
•次公一级的是“卿”:
、
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
•周王室分封同姓和异姓贵族到各地,成为大
√ 4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
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
5.“终养”又称“归养”,是指因亲人年老或病重
而辞官侍奉。( √ )
6.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致仕”,也称“休致”。 官员年老有病,由本人提出申请,获准后致仕,国家
√ 据其职位,给予一定的赏赐。( )
[拓展] 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形成于春秋时期,汉代承
B 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卿”是对他人的敬称,“陛下”是对皇上的敬
称;“愚”是对自己的谦称,“臣”也是谦称。
B.“拜指”升迁指,授左 予官职。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 “迁”“迁指谪贬”官 “转”“徙”“改”“移”“补”等,
其中“迁”“谪”都指贬官。
C.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
D.致仕,古代将官员退休称作“致仕”,
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D 5.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 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 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 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 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 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古代文化常识人的称谓、官职、天文...

古代文化常识(人的称谓、官职、天文历法、地理、科举制度、风俗礼仪、饮食器具、音乐文娱、文史典籍、目录辞书)一、人的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方苞号望溪,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
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
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高中语文:官职科举类文常

官职、科举类文化常识微专题1. 晋侯、秦伯围郑。
(《烛之武退秦师》)侯、伯:春秋时期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两种。
爵位,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2. 毋内诸侯。
(《鸿门宴》)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
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
周制,诸侯名义上须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
汉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
此处指其他率兵攻秦的人。
3.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鸿门宴》)左尹:楚国官名。
又有右尹。
位次于令尹,为楚国之卿。
4. 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鸿门宴》)都尉:秦汉时期重要的高级武官。
都尉一职最早出现在战国后期。
西汉时期,都尉一职的含义不断扩大,并逐步扩大成为一个都尉体系。
东汉后,都尉的地位不断下降,到魏晋时期,都尉的品级主要在第五品至第七品之间,总体地位呈明显下降趋势,而且职务虚化。
5. 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
(《孔雀东南飞》)丞:封建时代多为辅佐主要官员做事的官吏。
6.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琵琶行》)左迁:贬官,降职。
犹言下迁。
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宋代戴埴《鼠璞》:“汉以右为尊,谓贬秩为左迁,仕诸侯为左官,居高位为右职。
”后世沿用之。
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司马:官名。
相传商代已置,掌管军政和军赋,职权大小不定。
汉武帝时,为掌管军事之职。
隋唐时是州郡太守的属官。
7. 谪居卧病浔阳城。
(《琵琶行》)谪:封建时代特指官吏降职,调往边远地区,如谪迁、谪降、谪戍、谪居和贬谪等都指贬官。
8. 名属教坊第一部。
(《琵琶行》)教坊:唐高祖时置内教坊于禁中,其官吏掌教习音乐,属太常寺。
武则天如意元年,改为云韶府,以宦官为使。
玄宗开元二年,又置内教坊于蓬莱宫侧,京都置左右教坊,掌俳优杂技,教习俗乐,以宦官为教坊使,后不再属太常寺。
职官制度

• 西汉时从万石至斗食佐史,共22级 • 1)万石:三公,月350斛,年4200石; • 2)中二千石:九卿,月180斛,年2160 石; • 3)真二千石:诸侯相等,月150斛,年 1800石; • 4)二千石:郡太守等,月120斛,年 1440石; • 15)三百石:次县长,月40,年480石; • 17)二百石:县丞、县尉,月30斛,年 360石;
• 封建皇帝有文学侍从。汉代选文章经 术之士待诏金马门,供奉辞赋,讲论 六艺。唐初设翰林院,是文人和卜医 技术待诏的处所。唐玄宗以翰林待诏 (后称翰林供奉)草拟诏令、应和文 章。翰林待诏也是文学侍从的性质。 后来另建学士院,入院的称为翰林学 士,专掌皇帝的机密诏令。宋代学士 院改称翰林学士院。明清称为翰林院, 但职掌和唐宋有所不同。 • 侍奉皇帝讲读称为侍读、侍讲。
• 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尚书右仆射、使 持节泾州诸军事、泾州刺史、兼御史 大夫、上柱国、南川郡王、赠司空刘 公神道碑
• “开府仪同三司”是文散阶,从一品, “检校尚书右仆射”是过问尚书右仆射 的事务,“使持节”意思是有调动军事 的权力,“泾州刺史”是此人的职务, 从三品,“兼御史大夫”是荣誉兼职, “上柱国”是此人的勋位,“南川郡王” 是此人的爵位,“赠司空”是死后追赐 官。
• 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是行中书省,体制类 似中央,也有丞相、参知政事等官。 • 明初沿袭元制,后改称承宣布政使司,简称 布政司,但习惯仍称为“省”;长官为左右 布政使,掌一省之政。明代有战事时,派朝 臣出巡地方,处理军务,称为巡抚。遇有军 事问题牵连几省,巡抚不能解决时,则派总 督处理。总督巡抚都是临时差使,不算正式 地方官。 • 清代总督巡抚才成为固定的“封疆大吏”, 巡抚是省级的最高长官,总督则总揽一省或 两三省的军民要政。这样,布政使就只管财 政和人事,成了督抚的下属了。
古代文化常识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 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 执”。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 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 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 被尊称为“枢密”。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 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 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 与都督并置。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 官位高于总督。
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户部管土地户 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掌典礼、科举、学校等事。
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 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 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此外,中央还设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 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汉代的太史令,明代 的翰林院国史编修。
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两个小时。 子时是23 ~1点,以此类推。
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古人把为观测日、月、五 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称为二十八宿,用来说 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古代占星家为了用 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 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
大小便称更衣、出恭、解手等。 室内座次,一般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普通的车座 分左中右,一般以左为尊,中为御者的位置,右为陪 乘的位置。兵车有所不同,主帅居中执掌旗鼓,御者 在左,右有一人保护主帅。
普通兵车御者在中,左右各一甲士,左边甲士持弓, 右边甲士持矛。古时把贵族称为右族或豪右,贫贱者 居住之地称为闾左,贬官称为左迁。
7、表辞去官职 ⑴致仕:退休。如:永宁元年,称病上书致仕。 (《后汉书》) ⑵乞骸骨: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如: 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后汉书·张衡传》) ⑶悬车:辞官居家。如:时年已七十,遂隐丘山,悬 车告老。(《陈太丘碑文序》) ⑷乞身、请老:请求退休。如:祁奚请老,晋侯问嗣 焉。(《左传·襄公三年》) ⑸移病:要求退隐的委婉说法。如:弘乃移病免归。 (《汉书·公孙弘传》)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官职

官职我国古代的职官,历代建置不同,其词因革损益,情况复杂。
我们不可能叙述历代官制的发展,只能大致谈及几个重要问题:中央官制、地方官制、文职官制。
(一)中央官制(1)政府机构部门的划分大致是从西周开始的,西周分管政务的官主要有六个,即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大行人、宗伯,这六个官职代表了六个部门。
(2)春秋战国时代,各国情况不同。
秦设丞相(管政事)、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合称为“三公”。
丞相官位最高,尊称为相国,通称为宰相。
“宰相”一词最早见于《韩非子》。
《韩非子·显学》:“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宰相是辅佐封建君主管理国政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其职责是辅助帝王、总揽国政、统率群僚,被视为“百官之长”。
(3)汉朝沿袭秦制,东汉时设太尉、司徒、司空,称“三公”。
(4)隋代开始设“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长官都叫宰相。
六部隶属于尚书省,六部的职掌大致如下:①吏部:掌官吏的任免、考核、调动、升降等。
②户部:掌土地、户口、赋税、钱粮、财政等。
③礼部:掌典礼、祭祀、科举、学校等。
④兵部:掌武官选用及全国军政。
⑤刑部:掌刑法、狱讼等。
⑥工部:掌工程、营造、屯田、水利、交通等。
各部的长官称为尚书,副长官称为侍郎,如韩愈官至吏部侍郎。
部下设司,司的首长称为郎中,副首长称为员外郎,如柳宗元被贬官永州之前即为礼部员外郎。
(二)地方官制地方官制的设置与建构,是随着地方行政区划的变更而变化的。
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长官为诸侯与大夫两级,诸侯的封地叫“国”;大夫的封地叫“邑”,也叫“家”。
秦朝郡的长官称郡守;汉朝郡的长官称太守;隋唐州的长官称刺史;宋代州官为知州;清代省级行政长官叫巡抚,又叫抚军。
郡、州、府、省以下的行政单位就是县。
秦汉万户以上的县,长官称令;不及万户的县,长官称长。
汉代县令有两个助理——县丞和县尉,县丞助理县政,县尉掌管治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四பைடு நூலகம், 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 士。
• 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 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
• 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 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 试策。
• 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 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 度,但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者紧 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士史上新 的一页。
• 一次朝官们在 一起吃瓜,有苍蝇 飞来,武儒衡挥扇驱蝇,看了元稹 一眼,说:“这东西从哪里飞来?”
• 从这种极度的傲慢轻蔑中可以看出 进士及第官员的自负心理。
• 元稹不堪其辱,奋志抵砺,在二十 七岁时重入科场,终于及进士第, 官拜监察御史,出了胸中恶气。
• 殿试是科考的最后冲刺,特别令士 林瞩目,考试过程十分庄严。
第二讲 中国古代职官
• 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
•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
• 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 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 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 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 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 替九品中正制。
• 据史载,开皇三年(583年)正月, 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
• 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 • 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承袭了
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 了进一步的完善。
• 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 两类。
• 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 唐朝许多宰相、诗人都是进士出身。 如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 王维、岑参、韩愈、 刘禹锡、白 居易、柳宗元、杜牧等。
•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
• 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 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 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 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交等。
夹带
中央官制变迁
一、秦汉的三公制
秦朝中央设丞相、太 尉、御史大夫,为中央政 府最高官员,并称三公, 位同后世的宰相。
秦朝较为完备的中央官职
秦行政机构示意图
皇帝
太尉
丞相 郡 县
御史大夫
二、隋唐宋元的三省制
1.隋唐建立以三省六部为主体结构的 中央官制。三省尚书省、中书省和门 下省,其职责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 审核,尚书省执行。
2.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 工六部,分掌管官吏任免、军事、赋 税、财政;司法、科举、学校、工程、 水利、交通等,“六部”之名沿用到 清末。
隋唐三省六部制
宋元继承三省制
宋代的宰相遇事须以札子向皇帝请旨,宰 相听命执行,权力小于唐代。
4朝以中书省总理政务,枢密院执掌兵权。中书 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
中书省印
三、明清的内阁制
1.朱元璋撤中书省,废丞相,一切政务统归六部, 由皇帝亲自辖制,传统的宰相制度从此废除。明成 祖时命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预机务,因该机 构设在宫廷,故称内阁。
• 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 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 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 探花宴。
• 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 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把又把中进 士称为“雁塔题名”。
• 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 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
• 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 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 正字”。
• 试前一天,由鸿胪寺官员负责设置 御座、黄案,由光禄寺官员安放试 桌,排定考生座位。
• 第二天参加 殿试的贡士须于黎明 时分到殿后的丹陛下排队等候,领 取宫饼一包;文武百官则分立两旁。
• 随后,皇帝在一片管弦丝竹声中升 殿,大学士从殿内黄案上捧出试题, 授予礼部官员,再由礼部官员放到 殿外的黄案上。
• 文武百官及考生参赞礼拜后,礼部 官员才开始散发题纸。
• 题纸用宣纸裱成,极为考究。每页 长四十公分,宽十二公分,有红线 直格,每行规定写二十四字,要求 每个字都要书写工整。
• 考生逐一跪接题纸后,到自己的座 位上开始答题。
• 按规定凌晨入场,日落交卷。
• 殿试由皇帝主持和出题,亦由皇帝
钦定前十名的次序。
明 太 祖 朱 元 璋
三、明清的内阁制
2.清代仍设内阁大学士,不设丞相。各处 官员所呈奏章,先由内阁代拟批旨,再呈皇 帝审处,皇帝诏令由内阁下达六部执行。
内 阁 大 学 士
徐 光 启
三、明清的内阁制
3.清雍正时为加强皇权,设军机处,草拟和转 达皇帝旨意,处置军国要务,内阁形同虚设。军 机处的设立与运作,既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和确保 机密,也为了削弱群臣议政的权力,皇权专制因 此达到顶峰。
• 唐代进士科试以诗赋为主,自齐、 梁、陈、隋以来,文士都爱吟诗作 赋,因此一般都应进士科,以表现 自己的才能。
• 现代人说科举时代的读书人只会 “读死书”,这种说法实际上不应 该包括进士科,而且读死书的人也 是绝对考不取进士的。
•
• 唐代官员,进士出身的称清流,多 做朝官。
• 明经等其它科考出身的称浊流,也 有做朝官的。
• 殿试只用来定出名次,能参加的贡 士通常都能成为进士,不会再有落 第的情况。
• 能中进士便是功名的尽头,不能重 考以求获得更高的名次。
• 能够一身兼解元、会元、状元的, 就是“连中三元”。
• 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 十六人。
• 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 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 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 三元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 名曰状元或状头。
• 殿试只考一题,考的是对策,为期 一天。
• 录取名单称为“甲榜”, 又称 “金榜”。分为三甲:
• 一甲只有三人,第一名状元、第二 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赐“进士及 第”。
• 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都是经 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 二甲多人,赐“进士出身”。
• 三甲则赐“同进士出身”。
• 二、 三甲第一名一般称为“传胪”。
• 清流和浊流统称为流内。 • 而通过别的途径当官的称流外;有
一定才学而无法出仕的就是今天相 沿成习后所说的不入流。
• 在官场上,清流看不起浊流,流内 看不起流外。
• 盛唐与白居易齐名的 大诗人元稹 自幼聪颖,博闻强记,十五岁举明 经科及第,但唐代重进士轻明经, 元稹交结宦官才在朝中做个知制诰, 受到以牛僧儒为首的清流的鄙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