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理论体系研究_整合与解释
创新创业的理论与实践

创新创业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创业是当今社会发展的热点话题之一。
它被视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人生价值和梦想的途径之一。
对于一些有远大志向和创造力的人来说,创新创业是一个有吸引力的选择。
本文将探讨创新创业的理论与实践。
一、创新创业的理论创新是指实现新的思想、方法、产品、系统或服务。
它是推动社会进步、经济繁荣和提升人类生活质量的根本驱动力。
创新可以分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等多种类型。
在创新中,创业是创新的一种最典型形式。
创业是指把创新转化为商业机会,创造新的企业和市场。
创新创业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它源于奥地利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等学派。
它们提出了市场与企业、资源和机会、创业者和创业管理的概念和理论,解释了创新和创业的本质和机制,并探讨了市场环境、技术条件、人才素质等影响创新创业的因素。
创新创业的理论与实践是相互交织的,理论为实践提供了指导和支持,实践反过来证明理论的正确性和局限性。
二、创新创业的实践创新创业的实践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因为它需要跨越许多固有的障碍,并获得正确的市场机会和资源支持。
同时,创新创业也是充满机会和风险的。
它需要创业者具备良好的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如创造力、领导力、执行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
下面关于创新创业的实践进行讨论。
1. 挖掘商业机会商业机会是指市场潜在需要、资源匮乏、技术进步、法规变化等因素形成的一种新的商业价值。
挖掘商业机会需要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和趋势,了解消费者的喜好和偏好,同时注意法规和政策的变化。
此外,通过加盟、技术转让等方式获取技术先进的项目也是寻找商业机会的一种方式。
2. 设计商业模式商业模式是指企业利润实现的一种具体方式。
创业者需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契合市场和自身创新创业能力。
如何实现收入和减少成本是商业模式设计的两个关键因素。
市场和用户的反馈也是商业模式设计的考量因素。
3. 筹集资金创业需要面对资金瓶颈。
当初创人员没有足够的资本来支撑企业生存和发展。
理论研究的体系与框架

理论研究的体系与框架引言理论研究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它对于推动学科的发展和解决实际问题起着重要作用。
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框架能够为研究者提供思路和依据,使研究工作更加系统化和有针对性。
本文将从理论研究的概念、意义,以及构建理论体系和框架的步骤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理论研究的概念理论研究是通过分析和归纳实际问题的基本规律和内在联系,形成一套科学的解释和预测的知识体系。
它是对实际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理解的过程,旨在揭示事物背后的本质规律。
理论研究不仅包括学科的核心理论,还包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等。
理论研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系统性:理论研究通常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要对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构建完整的概念框架。
2.抽象性:理论研究的目的是揭示事物背后的普遍规律,因此需要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一般性的原则和理论。
3.整合性:理论研究需要整合和综合各种学科的知识和理论成果,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
理论研究的意义理论研究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指导实践:理论研究为实践提供了指导和支持,有助于科学家和决策者更好地理解实际问题和寻找解决办法。
2.推动学科发展:理论研究是学科发展的基础和动力,通过不断的理论创新和发展,推动学科向前发展。
3.解决实际问题:理论研究不仅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还可以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方案。
4.促进跨学科合作:理论研究需要整合各学科的知识和理论,促进不同领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构建理论体系的步骤和方法构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是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
下面介绍一些构建理论体系的常用步骤和方法:1.确定研究范围和目标:首先需要确定研究的范围和目标,明确研究的问题和要解决的核心内容。
2.收集和整理文献资料:收集和整理相关领域的文献资料,了解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基础。
3.分析和归纳问题: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分析和归纳,找出其中的问题和矛盾。
4.提出假设和理论框架:在分析和归纳的基础上,提出假设和理论框架,构建一个初步的理论体系。
新时代下创新链内涵及理论体系建构

新时代下创新链内涵及理论体系建构1. 新时代下创新链概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新时代背景下,创新链的概念和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需要我们从更广泛的角度来审视和构建创新链的理论体系。
新时代下的创新链不仅仅是科技创新的过程,还包括产业链、价值链、政策链等多个环节的综合协同。
在这个过程中,创新不再是单一企业或科研机构的行为,而是整个社会共同参与的过程。
构建一个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创新链理论体系,对于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新时代下的创新链需要关注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的技术交流和合作日益密切,技术创新的速度和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我们需要关注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的关系,探讨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和优化。
新时代下的创新链需要关注创新生态的建设,创新生态包括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多个方面,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系统。
构建一个良好的创新生态,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提高创新能力,促进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新时代下的创新链需要关注创新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政府在推动创新链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创新活动。
政府还需要加强对创新链各环节的监管,确保创新活动的公平竞争和社会效益。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和构建创新链的理论体系,以适应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新要求。
这将有助于推动我国在全球竞争中取得更大的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1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日益加速,新时代下创新链内涵及理论体系建构已成为各国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关注的焦点。
在全球化背景下,创新链的内涵和理论体系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和经济发展水平,还对全球科技创新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深入研究新时代下创新链内涵及理论体系建构,对于推动国家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创业文化理论体系构建初探

领悟创业文化 的实质, 也就不能准确抓住创业文化理论体系构
多表 现 为 笼 统 的概 括 性 表 述 , 现 实 中缺 乏可 操作 性 ; 次 是 建 的关 键 要 害 。 在 其
许多观点不仅无法对创业实践的变革起指导作用, 也无助于对
乏 实效性 。 行 的创 业 文化 理 论 体 系零 碎 残 缺 , 于 不健 全 、 现 处 体 系 的 构 建 。同时 , 业 观 念 意 识 的不 足 , 创 也使 得 构 建 主 体 沉
不 系统 的状 态 , 少 实效 。 缺 首先 是 某 些 命 题 和 观 点 犯 了盲 目模 溺于传统的思维模式, 很难去真正感受创业实践活动的过程 、
【 关键词 】 创业文 化 创业文化理论 创业文 化建设
本 文 通 过 采 取 调 查 问卷 、 访 等 形 式 对 我 国现 有 的 创 业 走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创业 文化理论体 系构建缺乏
文化 理论 体 系 的构 建 情况 进 行 了全 方位 的 实 际 调查 。 从调 研 情 保 障机制。 在政 策保障上 , 虽然有若 干关于创业 的支 持和鼓 况 来 看 , 虽 已有 了 足 进 步 , 其 长 但仍 然 存 在 诸 多问题 , 需要 采取 励政策 , 但在其引导下人们关注更 多的是创业文化实践层面所 积极 有 效 的对 策 。
理 论 与创 业 文化 的契 合点 或 核心点作 为视 角来 研 究创 业文化 理 到从业文化观念的影响失去应有的作用, 也使得创业文化理论 论体 系 的构建 几 乎 是个 空 白。
体系构建缺少足够的创业实践活动这一最重要的、 最直接、 最
现 有的 中国化 马克思主 义指导下的创业文化理论体 系缺 天然 的研究资料、 实施和检验阵地, 从而不利于创业文化 理论
新企业创业要素体系的构建研究

Ke r s y wo d :n w v n u e e te r n u a y tm ;e t p e e ra a tr ; ee n ss s m e e t r ; nr p e e r ls se i nr r n u i fc os e l lme t y t e
国内外的大量实践表 明,新企业 的存在对于改 善区域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等 方 面具有 显著 作 用 。新 企业 的创 业 过 程 是 多 种 要 素 共同影响和作用 的复杂过程 ,多种要素 间存在着相 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的密切关系 ,并非孤 立地起 作 用 和影 响 的 。可 以说 ,新 企 业 的 创业 结 果 是 多种要 素互 动 的结 果 。本 文 的研 究 旨在 实 现 对 创 业要 素研究 的系 统 化 ,加 深 对 新 企 业 创 业 的规 律性 认识 的 目的 ,力 求 为 创 业 者 在 纷 繁 复 杂 的 动 态环 境 中进行行为策略选择 提供一些有益 的参考 ,提 高新 企业创 业成 功 的可 能性 。
S u y o w n u e En r p e e r a y t m n t u t n t d n Ne Ve t r t e r n u i l se Co s r c i S o
U U a Xi
( hnzo ol eo fr ai eh o g , h nzo 2 3 6 , i gu C agh uC l g fnom t nT cn l y C aghu 1 14 J ns ) e I o o a
我国创业文化理论体系的构建刍议

30
我国创业文化理论体系的构建刍议
险� 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 �三是开拓进取 � 勇于钻 � � 研的学习态度 四是团结协作 和谐创业的实践氛 围� 五是正视挫折 � 宽容失败的创业环境� 2. 何谓创业文化理论体系� 文化是随着时代 的发展而发展的� 作为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进步 , 能 够不断激发社会成员积极投身创业实践的创业文 化, 同样也需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发展和 深化创业文化理论的研究 , 逐步形成科学� 成熟的 创业文化理论体系� 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是行动上 锐意进取的前提, 只有在科学的创业文化理论指导 下, 才能推动社会成员创业活动展开, 才能在社会 上形成全民创业氛围� 对于创业文化理论体系内 涵的阐释目前理论界还没有完整的理论成果和成 熟的经验总结 �创业文化理论体系是对创业文化 的丰富和发展 , 构建创业文化理论体系既要受到社 会主体文化特性的 制约, 又具 有其自身的独 特表 现� 具体来讲, 创业文化理论体系具有以下特征 : ( 1) 时代性 �文化是时代的文化, 不同时代有不同 的文化� 创业文化理论体系也不例外 , 它与所处时 代的政治 � 经济及文化的发展密切联系 �( 2 ) 创新 性� 创业文化理论体系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内容都 具有与时俱进的创 新性� ( 3 ) 引导性� 创业 文化 理论体系可以指导创业主体创业的发展方向 , 它可 以通过教育和政策的引导, 使广大创业者站在较高 的层次上理解创业 的发展前景 � ( 4) 传承性 � 创 业文化理论体系也会随着创业文化的深化和发展 , 不断的得以传承和丰富� 创业文化理论体系的传 承性具体体现在对世界各国创业文化理论历史的 一个科学继承和对我国创业文化实践经验成果的 继承 � 二� 构建我国创业文化理论体系的时代诉求 构建创业文化理论体系是贯彻十八大精神的 重要举措 , 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理论工程 ,它 会受到社会上很多因素的影响 ( 例如 : 各级党委和 政府 � 学校教育� 传媒 � 企事业单位等等 ) � 只有使 广大人民群众加强对构建创业文化理论体系的了 解, 才能增强紧迫感 , 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 性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构建创业文化理论体系对 于增强创业教育有效性 � 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 国力竞争 � 丰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 促进社会的和 谐发展� 解决我国就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而 言, 构建我国创业新理论体系的诉求如下:
第二章-创业管理理论

13.聘用第一个非创业团队员工
7.寻求融资
14.节余资金用于投资
4 创业管理研究视角的重要变化
网络观、机会观对企业社会资本的重视
市场
网络
企业
看不见的手
无形的原则
看的见的手
具有普遍意义的人际关系或社会关系原则,根植于特定的文 化之中,是社会资本作用的逻辑或规律。而社会资本则是人 力资本和经济资本有效运行的前提条件。
4 创业模型——萨尔曼(Sahlman)创业模型
机会 营利性 替代品 竞争者
人和资源 经验 技能 知识
环境 宏观环境 政策环境
创业者需要把握四个 关键要素:人、机会、 外部环境及交易行为
交易行为 激励分配 风险共担
4 创业模型——萨尔曼(Sahlman)创业模型
核心思想是人、机会、交易行为以及外部环境之间协调整合 成功创业意味着:
创业行为是短暂的,据研究估计,参与创业活动的人 数从20%到50%不等。由于大量的不同类型的人参到短暂 的创业活动中,创业因此不可能解释为某些人独立于所 处境况之外的个人活动。迄今为止,并没有发现创业者 与其他人群相比具备明显的个性特征。
行为学派认为,对创业者的定义不能离开创业者的 活动。创业研究的焦点不是“谁是创业者”而是“创业 者做什么”。
在网络系统中,公司内部各部门职能界限相互融合,各公司之 间的界限和公司与贸易协会和大学等当地机构之间的界限已经打破。
3 创业管理研究的演进
阶段四:强调效率与创业精神平衡的高级融合阶段 (20世纪90年代)
迈克.波特2000年
IBM董事长郭士纳自传
布朗&艾森哈特
4 创业管理研究视角的重要变化
从关注创业者素质到关注创业行为
《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发展研究》课题立项表

58
魏世红
创业教育视角下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案 体系研究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管理系
59
白日霞
中国咼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教案体系研 究
大连民族学院创新教育中
心
60
徐志玲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教案体系研究
中国计量学院现代科技学
院
61
李运芝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教案体系研究
中北大学化工与环境学院
62
建设与发展研究
东北农业大学
27
张绰庵
高等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构 建
河北体育学院
28
刘振忠
高等体育院校创新创业
教育现状及对策
河北体育学院
29
范秦海
河北省普通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
现状与创新创业发展对策研究
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3
30
李祖超
中美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比较研究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高教
中国海洋大学高教研究与
评估中心
9
孙德峰
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与发展模式 研究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科
研处
10
仪建红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中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学院
11
杨军
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长春理工大学高等教育发
展战略研究所
12
呼艳芳
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思想政
治理论教研部
41
戴梅红
数学专业学生的创业教育
温州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
学院
42
徐光志
地方综合性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一)创业理论的现状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创业理论需要有自己的概念框架和体系,以对社会中存在的创业现象进行解释。
国内外众多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下面对各种观点做了简要回顾。
1.创业理论的八大学派。
林强等(2001)[1]对国外创业理论进行梳理,将其分为八大学派:“风险”学派,“领导”学派,“创新”学派,“认知”学派,“社会”学派,“管理”学派,“战略”学派,“机会”学派。
2.不同的理论架构。
Gartner(1985)[2]提出的理论架构主要包括个人、组织、环境、创业过程等要素。
William(1997)[3]提出的理论架构主要包括包括人、机会、环境、风险与报酬等要素。
Timmons(1999)[4]提出的理论架构主要包括机会、创业团队和资源等要素。
同时认为由于机会的模糊、市场的不确定性、资本市场的风险、以及外在环境的变迁等使创业过程充满了风险。
因此还要考虑创业家的领导、创造力、沟通能力等要素。
Christian(2000)[5]提出的理论架构主要包括创业家、新事业两个要素。
他认为创业管理的整个焦点应该放在创业家与新事业之间的互动。
林强等(2001)认为创业研究的体系应该包括创新、风险、管理三个维度。
(二)现有创业理论的问题1.丛林化趋势。
孔茨把管理理论学派林立的情况比喻成“热带丛林”,并称之为“管理理论丛林”。
他认为,如果“管理理论丛林”继续存在,将会使管理工作者和学习管理理论的初学者如同进入热带丛林中一样,迷失方向而找不到出路。
创业理论的八大学派和不同的理论架构有令创业理论走向丛林的趋势。
形成创业理论各个学派的原因,林强等认为是以往的学者大多都不是为了专门研究创业理论而研究创业,他们提出某些关于创业和创业者的见解,主要是为了进行研究和构建他自己理论体系的需要。
对于不同理论构架出现的原因,本文认为在于不同的研究者对影响创业的各个因素的重要性的理解不同,尽管他们选取的构成理论框架的关键因素不同,但也基本把各自理解的非关键因素纳入到框架体系之中。
2.对创业现象的解释不力。
因为各学派的立足点不同,所持理论源于所观察的创业现象的某一方面或角度,使其只能对该方面的创业现象作出解释,而难以解释其余的创业现象。
这也正是各种理论丛生的原因:当发现现有的理论不能解释的现象后,人们就会寻求新的理论。
而各理论架构虽然试图把影响创业的因素整合进其理论体系之中,但也因为研究者对不同因素的重要性理解不一致,使各自的框架体系不尽相同,也导致对创业现象的不同解释。
(三)本文的研究目的本文在回顾现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试图对已有的理论进行整合,重新提出创业理论的架构体系,并通过对创业现象的解释验证这一框架体系。
二、理论基础(一)创造性社会心理学理论美国心理学者和创业研究学者特丽萨・M・艾曼贝尔(1997)[6]提出了创造性成分的组成框架(见下图)。
创造性的组成理论认为,个体的创造力源于三部分:有关领域的技能;创造性的思维技能;工作动机。
有关领域的技能包括有关领域的知识,熟练的技术等。
如一个高技术领域的工程师,他的知识包括:电子方面的知识;对复杂技术问题的思考能力;对以前工作的熟悉和当前领域发展的了解;设计和实验方面的技能训练等。
创造性的思维技能包括对问题提出新观点的认知风格;对新途径进行探究的启发式思考;对工作的持久追《生产力研究》No.6.2007经济理论问题【摘要】随着学者们对创业的深入研究,出现了不同的创业理论体系模式,文章回顾了创业理论的现状,分析了现有理论体系的缺陷,根据创造性心理学理论和杜宾的理论构建模式,提出了创业理论的新框架,该理论体系克服了现有体系的缺陷,能够很好的对创业现象进行解释。
因条件所限,文章未对该体系进行实证检验,这也将是作者下一步的工作。
【关键词】创业;创业理论;理论框架;【中图分类号】F272.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768(2007)06-0015-03创业理论体系研究:整合与解释赵都敏(南开大学商学院,天津300071)【收稿日期】2005-12-12【作者简介】赵都敏(1973-),男,山东安丘人,南开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创业管理。
求等。
即使一个人的具有丰富的某领域的知识,但如果缺乏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他不会有创造性的工作。
创造性的思维技能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人的个性特征,如独立性,自律能力,勇于承担风险,对不确定的耐受力,等等。
但有一些技能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供,如“头脑风暴法”的运用等。
工作动机可以是内部的(如兴趣,好奇等),也可以是外部的(如获得奖励,赢得比赛)。
有关领域的技能和创造性的思维技能决定了一个人能够做什么,但工作动机决定了他实际会做什么。
对动机进行的大量研究表明内部动机比外部动机更有益于创造性。
高的内部动机甚至能弥补前两部分的不足。
环境对动机的影响更强更直接。
最初的动机和最后的结果可能因为环境的瞬时变化而改变。
创业作为一项高度创造性的工作,自然无法抛开创造性心理学的理论,本文将其作为理论基础之一。
(二)Dubin的理论构建方法Dubin(1978)[7]提出了一个全面的理论建构方法,这一方法特别适应于管理学、营销学、组织理论等领域。
该方法提出了关于理论建构的8个阶段:(1)确认理论单位,即构成理论框架的概念;(2)发现理论单位之间的互动原则;(3)设定理论应用的边界;(4)确定理论应用的条件;(5)理论的逻辑推论;(6)理论的验证方法;(7)提出假设;(8)进行理论检验。
前5个阶段是理论框架的组成内容,后3个阶段是经验检验的过程。
因条件所限,本文对创业理论体系的构建只包括前五个阶段,对该理论框架的实证检验将是作者下一步的研究工作。
三、理论单位下面通过文献梳理以分辨出用于建构理论体系的理论单位,也可以称为理论因素。
1.“机会”。
机会是创业研究文献中经常被提及的一个概念。
PeterDrucker(1964)[8]提出创业家是使机会最大化的人。
Stevenson等(1985)[9]认为为新企业识别和选择正确的机会是创业家最重要的能力。
柯兹纳(1973)[10]认为市场获利机会和警觉(Alertness)是创新的两个重要概念。
创业研究中围绕机会识别、机会开发的研究使机会成为创业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因素。
2.“创新”。
熊彼特认为创业者是通过利用一种新发明,或者更一般地利用一种未经实验的技术可能性,来生产新产品或用新方法来生产老产品;通过开辟原料供应的新来源或开辟产品的新销路;和通过改组工业结构等手段来改良或彻底改革生产模式。
Morris[11]等提出的创业三个维度也把创新作为维度之一。
我国学者林强等(2001)也认为创业研究的体系应该包括创新。
3.“风险”。
Stevenson(1999)[12]认为创业家是一位希望获取所有的报酬,并将所有的风险转嫁他人的人。
Peterson及Albaum(1984)[13]认为创业家是组织资源,管理并承担企业交易风险的人。
Brockhaus(1980)[14]认为创业家是一位有愿景、会利用机会、有强烈企图心的人,愿意担负起一项新事业,组织经营团队,筹措所需资金,并承受全部或大部分风险的人。
Nelson(1986)[15]认为愿意承担风险是能否成为成功创业家的关键。
4.“认知”。
Casson(1982)[16]认为创业者是善于对稀缺资源的协调利用作出明智决断的人。
Morris等提出的创业三个维度也把超前认知作为维度之一。
卡森引入了“创业家判断”这一概念。
5.“管理”。
德鲁克认为创业可以成为日常管理工作的一部分。
Storey[17]等人认为传统管理和创业管理是可以相互替代的。
张玉利等(2004)[18]认为创业管理和传统管理尽管存在很大差异,但可以相互促进,最终将呈现融合并形成新的管理理论的趋势。
6.“战略”。
Hitt等(2001)[19]认为创造企业财富是创业和战略管理共同的核心问题。
Zahra和Dess(2001)[20]认为不应该严格区分创业研究和战略管理。
7.“领导”。
JeanBaptisteSay认为创业者就是生产过程的协调者和领导者。
Timmons(1999)[21]认为由于创业过程充满了风险,因此还要考虑创业家的领导能力。
8.“社会”。
Woodward(1998)[22]认为社会网络在帮助创业者建立和发展企业时扮演了积极的角色。
AlexanderArdtchvili等(2003)[23]通过对文献的梳理,认为社会网络在机会识别和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9.“环境”。
如前面所提到的,大多数学者在构建理论框架时都把环境作为重要的因素。
10.“资源”。
Casson(1982)[24]认为创业者是对稀缺资源加以协调利用的人。
Timmons(1999)的理论架构也包括资源要素。
11.“洞察力”。
柯兹纳认为洞察力是创新的重要概念。
AlexanderArdtchvili等(2003)通过对文献的梳理,认为洞察力在机会识别和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2.“信息”。
Hilmy(1992)[25]认为创业者更象一个信息中介。
“个性特征”。
AlexanderArdtchvili等(2003)认为2个个性特征与成功的机会识别有联系,即乐观和创造力。
StewartWayne[26]等对创业家和小企业主、公司经理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发现,创业家更具有成功动机、冒险倾向和创新偏好。
13.“理性成分”。
张玉利等(2003)[27]认为企业家的创业活动通常被认定是非理性的行为,但研究发现创业活动具有明显的理性成分。
在上述因素中,因为学者们的角度不同,造成在各自的理论体系中出现含义近似但表达不一致的情况。
如“战略”与“领导”,“创新”、“洞察力”与“创造力”等等。
同时,本文认为“资源”、“信息”“社会”“环境”等因素既有重复又有包含与被包含的情况,如“社会”与“环境”在人们的理解上意思是一致的,都是指创业面临或所处的环境,而“信息”又是来自于环境,并且是“资源”的一部分,所以,本文认为这四个因素可以用“环境”因素来表达,把所有不属于创业者自身的因素,也就是创业者面临的客观因素都归属于“环境”因素,这样可以避免众多的环境因素分别被加入理论框架后造成的混乱。
四、理论架构在对上述理论单位进行分析梳理之后,本文构建了如下的理论框架:在该框架中,个人的认知能力、创造力、个性特征决定了“机会”的发现;战略、传统管理、理性成分组成了“管理”能力;个体的个性特征决定了“风险”承担的能力。
“机会”、“管理”、“风险”是创业的三项核心要素。
创业团队由A、B、C组成,团队成员分别承载“机会”、“管理”和“风险”三项要素,构成团队的创业能力。
在该模型中,A、B、C只是团队成员的指代,团队可以是任何人数的组合,譬如可以是单独一个人的团队,这时,就需要这一个成员同时具备“机会”、“管理”和“风险”三项要素;如果是四个人的团队,这四个人应能达成“机会”、“管理”和“风险”三项要素的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