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苏教版语文选修鲁周公世家同步练习题

合集下载

鲁周公世家阅读与拓展训练课文同步练习高二下册苏教版语文试题下载

鲁周公世家阅读与拓展训练课文同步练习高二下册苏教版语文试题下载

鲁周公世家阅读与拓展训练课文同步练习高二下册苏教版语文试题下载试题预览《鲁周公世家》阅读与拓展训练一、基础演练1、识别通假字是文言文基础积累的重要内容之一,请指出下列的通假字,并解释。

太公、召公乃繆卜()我以其璧与圭归()武王蚤终 ( ) 故中宗飨国七十五年 ( )在今后嗣王纣,诞淫厥佚( ) 岁则大孰 ( )2、“之”是重要的文言虚词之一,必须随时注意归纳。

下列句中的例句中“之”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例: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A使太保召公先之洛相土 B无坠天之降葆命C尔之许我,我以其璧与圭归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3、文学文化常识也是古文积累的重要内容之一,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 《史记》的体例包括“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个部分,其中,本纪主要记帝王朝政兴衰;世家主要记载人物事迹;列传主要记叙开国承家的诸侯。

B 《史记》在综合先秦各体史书的基础上,开创了记传体史书的先河,书中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末年的三千多年了历史,贯穿着史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求索精神。

C “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这句话后来成为一个成语“捉发吐哺”,用以形容延揽人才而操心忙碌的样子。

D 姓氏源流失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文中说“周公卒,子伯禽固已前受封,是为鲁公”,那么,其后人便为鲁性,这就是姓氏的一种来源方式。

4、读古代典籍,对有关名言佳句要诵读识记。

曹操在《短歌行》一诗的结尾使用了本文记载的周公“一饭三吐哺”的典故,这句话是“山不厌高,水不厌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相当普遍的现象。

下列哪些字活用,请加以说明。

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卜居焉,曰吉,遂国之 ( )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6、走进《史记》,我们的灵魂也会得到至高的濡染。

读了《鲁周公世家》后,你为鲁周公什么样的品质深深打动,试简要阐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二、精段精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 10 题。

高中语文课时作业3鲁周公世家(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高中语文课时作业3鲁周公世家(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高中语文课时作业3鲁周公世家(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基础运用层]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武王有疾,不豫.豫:安适,快乐B.未可以戚.我先王戚:忧愁,悲伤C.发.书视之,信吉发:拿出D.东土以集.,周公归报成王集:集中A[B项,戚:感动;C项,发:翻开;D项,集:安定。

]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尔之许我,我以其璧与圭归B.故中宗飨国七十五年C.无坠天之降葆命D.封微子于宋,以奉殷祀D[A项,“归”同“馈”; B项,“飨”同“享”; C项,“葆”同“宝”。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告纣之.罪于天②使管叔、蔡叔傅之.③以旦代王发之.身④子孙骄奢忘之.⑤尔之.许我,我以其璧与圭归⑥发书视之.,信吉⑦子之.鲁⑧于是伯禽率师伐之.于肸⑨周公乃自揃其蚤沉之.河A.①③/②④⑥⑧⑨/⑤/⑦B.①③/②④⑥⑧/⑤/⑦⑨C.①③⑦/②④⑥⑧/⑤/⑨D.①③⑦/②④⑥/⑤⑧/⑨A[①③句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的”;②④⑥⑧⑨句中的“之”为代词,并且都是作前面谓语动词的宾语;⑤句中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⑦句中的“之”是动词,到。

]4.下列句子中不含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王朝步自周,至丰B.至于小大无怨C.南面倍依以朝诸侯D.诸侯咸服宗周D[A项,步,名词用作动词,步行。

B项,小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小民、大臣。

C项,朝,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见。

]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告纣之罪于天B.用能定汝子孙于下地C.维长终是图D.于是周公乃还政于成王C[C项,宾语前置句;A、B、D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

]6.下列对文中文化常识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公是最高爵位,一般授予功勋卓著、身居高位的天子重臣。

B.诰,古代以大义谕众叫诰。

[试卷+试卷]高中语文《鲁周公世家》课文知识梳理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试卷+试卷]高中语文《鲁周公世家》课文知识梳理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鲁周公世家》鲁周公世家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

自文王在时,旦为子孝,笃【音:dǔ;义:忠诚厚道】仁,异于群子【句式:状语后置】。

及武王即位,旦常辅翼武王,用事【义:主持朝廷政事】居多。

武王九年,东伐至盟津,周公辅行。

十一年,伐纣,至牧野,周公佐武王,作《牧誓》。

破殷,入商宫。

已杀纣,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以夹武王,衅社,告纣之罪于【义:向】天,及殷民。

释箕子之囚。

封纣子武庚禄父,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

遍封功臣同姓戚者。

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是为鲁公。

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

武王克【义:战胜】殷二年,天下未集【义:安定】,武王有疾,不豫,群臣惧,太公、召公乃缪【通假:通“穆”,虔诚】卜。

周公曰:“未可以戚【义:此处为感,动之意】我先王。

”周公于是乃自以为质,设三坛,周公北面立,戴璧秉圭,告于太王、王季、文王。

史策祝曰:“惟尔元孙王发,勤劳【义:辛劳】阻疾。

若尔三王是有负子之责于天,以旦代王发之身。

旦巧能,多材多艺,能事【义:事奉】鬼神。

乃王发不如旦多材多艺,不能事鬼神。

乃命于帝庭,敷【义:普遍】佑四方,用【义:因而】能定汝子孙于下地,四方之民罔【义:无,没有】不敬畏。

无坠【义:丧失】天之降葆【通假:同“宝”】命,我先王亦永有所依归。

今我其即命于元龟,尔之【义: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许我,我以其璧与圭归【通假:同“馈”奉送】,以俟【义:等候】尔命。

尔不许我,我乃屏璧与圭。

”周公已令史策告太王、王季、文王,欲代武王发,于是乃即三王而卜。

卜人皆曰吉,发书视之,信【义:确实,果真】吉。

周公喜,开籥【音:yuè】,乃见书遇吉。

周公入贺武王曰:“王其无害。

旦新【义:刚才】受命三王,维长终是图【句式:宾语前置】。

兹【义:此,这】道能念予一人。

”周公藏其策金縢【音:téng】匮【通假:同“柜”】中,诫守者勿敢言。

明日【义:第二天】,武王有瘳【音:chōu】。

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强葆【通假:同“襁褓”】之中。

2016苏教版语文选修《孔子世家》同步练习

2016苏教版语文选修《孔子世家》同步练习

(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积累与运用1、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就是()(3分)A、黯然而黑,几然而长。

B、夫子盖少贬焉?C、约其文辞而指博.D、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

解析A项“几”同“颀”;B项“盖”同“盍”;C项“指”同“旨”.答案 D2、对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就是()(3分)①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 蕃:繁殖②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野合:不合礼法的结合③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 竖子:轻蔑地称奴仆④周监.二代。

监:监狱⑤夫子盖.少贬焉?盖:何⑥杞不足征.也。

征:证明A、①②③B、①②⑥C、③⑤⑥D、③④⑤解析③应为“童仆”;④应为“借鉴”;⑤应为“盍,何不"。

答案 B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就是()(3分)A错误!B错误!C错误!D错误!解析两个“乃”都就是“于就是、就"的意思。

A项中前面一句中的“其”就是“她的"的意思,后面一句中的“其”就是表示反问语气;B项中前面一句中的“而”表示转折关系,后面一句中的“而"表示修饰关系;C项中前面一句中的“之”就是结构助词“的",后面一句中的“之”就是第三人称代词“她".答案 D4、下列各句的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就是()(3分)A、吾道不行..众矣..矣B、天下君王至于贤人C、学者..深察而近于死者..宗之D、聪明解析A项指“不能实行”;C项指“读书学习的人”;D项指“耳聪目明”.答案 B、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活用类型与其她三项不同的一项就是()(3分)A、唯子贡庐.于冢上B、推此类以绳.当世C、弟子皆服.三年D、夫道之不修也,就是吾丑.也.解析D项为形容词作名词.ABC均为名词用作动词.答案 D6、下列句式中属于定语后置句的一项就是()(3分)A、人之不我信也B、困于陈蔡之间C、予一以贯之D、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解析A、C为宾语前置句,B为状语后置句。

2016苏教版语文选修《鲁周公世家》同步练习题

2016苏教版语文选修《鲁周公世家》同步练习题

@鲁周公世象HUOYEGUIFANXUNLIAN ....................................................................................................................................................................................................................... 05》活页规范训练力学知力轿’劫愴处知(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积累与运用1、下面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就是()(3分)A、岁则大孰B、异母同颖C、武王蚤终D、知小人之依解析A项“孰”同“熟”田项“母”同“亩” ;(2项“蛋”同“早〃。

答案D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就是()(3分)A、武王有疾,不豫豫:安适,快乐■B、未可以戚我先王戚:忧愁,悲伤■C、发书视之,信吉发:拿出■D、东土以集,周公归报成王集:集中解析B项应为“感动” ;C项应为“启封,打开” ;D项应为“安定”。

答案A3、与“作此以诫成王〃中的“以”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就是()(3分)A、周公于就是乃自以为质B、若尔三王就是有负子之责于天,以旦代王发之身C、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D、今天动威以彰周公之德解析D项与例句均为“连词,来”。

A项为“介词,把” ;B项为“介词, 用” ;C 项为“连词,表顺承〃.答案D4、下面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就是()(3分)A、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B、周公于就是乃自以为质• • • ♦C、惟尔元孙王发,勤劳阻疾D、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 • • •解析A项指“……的原因”田项“把……作为”;。

项“散布流言” •答案C、下面句中加点词与“平易近民”中的"近”用法相同的一项就是()(3 分)A、卜居焉,曰吉,遂国之B、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C、宇淮夷东土D、诸侯咸服宗周• •解析形容词作动词・A项为名词作动词;C项为使动用法;D项为意动用法。

高中语文 第4课 鲁周公世家2课时作业(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高中语文 第4课 鲁周公世家2课时作业(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第4课 鲁周公世家一、基础巩固1.以下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尔之许我,我以其璧与圭归B .无坠天之降葆命C .成王少,在强葆之中D .及成王用事,人或谮周公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 傅:辅助 B .遂诛管叔,杀武庚,放.蔡叔 放:放走 C .人或谮.周公,周公奔楚 谮:说坏话诬陷别人 D .岁则大孰. 孰:同“熟”,丰收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 ⎩⎪⎨⎪⎧ 成王发府,见周公祷书,乃泣,反.周公伯禽即位之后,有管、蔡等反.也A .两个“无以”相同,两个“反”也相同B .两个“无以”相同,两个“反”不同C .两个“无以”不同,两个“反”相同D .两个“无以”不同,两个“反”也不同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之”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告纣之.罪于天 ②使管叔、蔡叔傅之. ③以旦代王发之.身 ④子孙骄奢忘之. ⑤尔之.许我,我以其璧与圭归 ⑥发书视之.,信吉 ⑦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⑧于是伯禽率师伐之.于肸 ⑨使太保召公先之.洛相土 ⑩周公乃自揃其蚤沉之河 A .①③/②④⑥⑧⑩/⑤/⑦⑨B .①③⑨/②④⑥⑧/⑤/⑦⑩C .①③⑦⑨/②④⑥⑧/⑤/⑩D .①③⑦/②④⑥/⑤⑧/⑨⑩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 .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B .奸神命者乃旦也C .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D .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强葆之中。

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

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

”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奭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

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于今而后成。

2016苏教版语文选修《鲁周公世家》同步练习题

2016苏教版语文选修《鲁周公世家》同步练习题

(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积累与运用1、下面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就是()(3分)A、岁则大孰B、异母同颖C、武王蚤终D、知小人之依解析A项“孰”同“熟”;B项“母”同“亩”;C项“蚤”同“早”。

答案 D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就是()(3分)A、武王有疾,不豫.豫:安适,快乐B、未可以戚.我先王戚:忧愁,悲伤C、发.书视之,信吉发:拿出D、东土以集.,周公归报成王集:集中解析B项应为“感动”;C项应为“启封,打开”;D项应为“安定”。

答案 A3、与“作此以诫成王”中的“以”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就是()(3分)A、周公于就是乃自以为质B、若尔三王就是有负子之责于天,以旦代王发之身C、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D、今天动威以彰周公之德解析D项与例句均为“连词,来”。

A项为“介词,把”;B项为“介词,用”;C项为“连词,表顺承”。

答案 D4、下面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就是()(3分)A、我之所以..质..弗辟而摄行政者B、周公于就是乃自以为C、惟尔元孙王发,勤劳..于国..阻疾D、管叔及其群弟流言解析A项指“……的原因”;B项“把……作为”;D项“散布流言”。

答案 C、下面句中加点词与“平易近民”中的“近”用法相同的一项就是()(3分)A、卜居焉,曰吉,遂国.之B、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C、宁.淮夷东土D、诸侯咸服宗.周解析形容词作动词。

A项为名词作动词;C项为使动用法;D项为意动用法。

答案 B6、下面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她三句的一项就是()(3分)A、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B、奸神命者乃旦也C、我文王之子D、周公乃奉成王命解析D项为一般陈述句,其余三项均为判断句。

答案 D7、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就是()A、周公不避嫌疑,摄行朝政,显示出了她胸怀坦荡、光明磊落的性格。

B、管叔及其群弟瞧出了周公的真实想法,同时也就是为了她们自身的利益,才散布流言,诬陷周公。

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练习:鲁周公世家演练 Word版含解析

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练习:鲁周公世家演练 Word版含解析

一、积累运用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周公在丰,病,将没B.无坠天之降葆命C.周公乃自揃其蚤沉之河D.武王蚤终解析:选A。

B.“葆”同“宝”;C.“蚤”同“爪”;D.“蚤”同“早”。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我乃屏.璧与圭屏:丢弃B.使管叔、蔡叔傅.之傅:辅佐C.天下未集.集:汇集D.发书视之,信.吉信:书信解析:选B。

A.屏:藏而不给。

C.集:安定。

D.信:果然。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旦常辅翼武王,用.事居多用.能定汝子孙于下地B.及.武王即位告纣之罪于天,及.殷民C.是.为鲁公维长终是.图D.以.续殷祀以.俟尔命解析:选D。

A.用:主持;因而。

B.及:等到;和。

C.是:代词,这;宾语前置的标志。

4.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遍封功臣..忘之..同姓戚者B.子孙骄奢C.久为小人....于外D.不侮鳏寡解析:选C。

小人:古义,平民、百姓;今义,人格卑鄙的人。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5~8题。

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集,武王有疾,不豫,群臣惧,太公、召公乃缪卜。

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

”周公于是乃自以为..质,设三坛,周公北面立,戴璧秉圭,告于太王、王季、文王。

史策祝曰:“惟尔元孙王发,勤劳..阻疾。

若尔三王是有负子之责于天,以旦代王发之身。

旦巧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

乃王发不如旦多材多艺,不能事鬼神。

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汝子孙于下地,四方之民罔不敬畏。

无坠天之降葆命,我先王亦永有所依归。

今我其即命于元龟,尔之许我,我以其璧与圭归,以俟尔命。

尔不许我,我乃屏璧与圭。

”周公已令史策告太王、王季、文王,欲代武王发,于是乃即三王而.卜。

卜人皆曰吉,发书视之,信吉。

周公喜,开籥,乃见书遇吉。

周公入贺武王曰:“王其无害。

旦新受命三王,维长终是图。

兹道能念予一人。

”周公藏其策金縢匮中,诫守者勿敢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积累与运用1.下面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A.岁则大孰B.异母同颖C.武王蚤终D.知小人之依解析A项“孰”同“熟”;B项“母”同“亩”;C项“蚤”同“早”。

答案 D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武王有疾,不豫.豫:安适,快乐B.未可以戚.我先王戚:忧愁,悲伤C.发.书视之,信吉发:拿出D.东土以集.,周公归报成王集:集中解析B项应为“感动”;C项应为“启封,打开”;D项应为“安定”。

答案 A3.与“作此以诫成王”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周公于是乃自以为质B.若尔三王是有负子之责于天,以旦代王发之身C.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D.今天动威以彰周公之德解析D项和例句均为“连词,来”。

A项为“介词,把”;B项为“介词,用”;C项为“连词,表顺承”。

答案 D4.下面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B.周公于是乃自以为..质C.惟尔元孙王发,勤劳..于国..阻疾D.管叔及其群弟流言解析A项指“……的原因”;B项“把……作为”;D项“散布流言”。

答案 C.下面句中加点词与“平易近民”中的“近”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卜居焉,曰吉,遂国.之B.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C.宁.淮夷东土D.诸侯咸服宗.周解析形容词作动词。

A项为名词作动词;C项为使动用法;D项为意动用法。

答案 B6.下面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3分)A.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B.奸神命者乃旦也C.我文王之子D.周公乃奉成王命解析D项为一般陈述句,其余三项均为判断句。

答案 D7.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公不避嫌疑,摄行朝政,显示出了他胸怀坦荡、光明磊落的性格。

B.管叔及其群弟看出了周公的真实想法,同时也是为了他们自身的利益,才散布流言,诬陷周公。

C.周公告诫伯禽,礼贤下士,应真心诚意,不可倨傲怠慢。

D.周公先后辅佐过武王、成王,但无骄横之志,礼贤下士,深受天下人拥戴。

解析B项中“看出了周公的真实想法”不合文意。

答案 B阅读与鉴赏一、课内精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集,武王有疾,不豫,群臣惧,太公、召公乃缪卜。

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

”周公于是乃自以为质,设三坛,周公北面立,戴璧秉圭,告于太王、王季、文王。

史策祝曰:“惟尔元孙王发,勤劳阻疾。

若尔三王是有负子之责.于天,以旦代王发之身。

旦巧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

乃王发不如旦多材多艺,不能事鬼神。

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汝子孙于下地,四方之民罔不敬畏。

无坠天之降葆命,我先王亦永有所依归。

今我其即命于元龟,尔之许我,我以其璧与.圭归,以俟尔命。

尔不许我,我乃屏璧与.圭。

”周公已令史策告太王、王季、文王,欲代武王发,于是乃即三王而.卜。

卜人皆曰吉,发书视之,信吉。

周公喜,开籥,乃见书遇吉,周公入贺武王曰:“王其.无害,旦新受命三王,维长终是图。

兹道能念予一人。

”周公藏其策金縢匮中,诫守者勿敢言。

明日,武王有瘳。

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强葆之中。

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

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

”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奭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

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于今而后成。

武王蚤终,成王少,将以成周,我所以为之若此。

”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

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

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8.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若尔三王是有负子之责.于天责:同“债”,债务B.用.能定汝子孙于下地用:任用C.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摄:代理D于是卒.相成王卒:终于解析A项应为“需要”;B项应为“因而”;D项应为“始终”。

答案 C9.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于是乃即三王而.卜/呱呱而.泣B.王其.无害/吾其.还也C.我乃屏璧与.圭/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D.子之.鲁/佯狂不知所之.者解析D项均为动词,到。

A项分别为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B项分别为副词,表期望语气/副词,表婉商语气;C项分别为连词,和/介词,和。

答案 D10.下列各项中,能够表现周公深沉果敢的一项是()(3分)①周公于是乃自以为质②旦新受命三王,维长终是图③诫守者勿敢言④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⑤成王少,将以成周⑥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A.①②⑥B.①③④C.②④⑤D.③⑤⑥解析⑤不是表现,是目的;⑥是延揽人才的品质。

答案 B11.翻译下面的句子。

(10分)(1)惟尔元孙王发,勤劳阻疾。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兹道能念予一人。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你们的长孙周武王姬发,辛劳成疾。

(2)这种方法能从中保佑您。

(3)但是我常常洗一次头发要多次握起头发,吃一顿饭要多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来接待贤士,这样还怕失去天下的贤人。

二、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题。

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

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

余以所闻,由、光①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②。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

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③,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④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⑤兮,命之衰矣。

”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

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事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亦各从其志也。

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第一》)【注】 ①由、先:人名,指许由、务光。

②希:稀少。

③木主:死人的牌位。

④爰:于是、就。

⑤徂:通“殂”,死亡。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扶而去.之 去:使……离开 B .天下宗.周 宗:祭祀 C .我安适.归矣 适:往,到 D .傥.所谓天道 傥:同“倘” 解析 B 项,宗:归顺。

答案 B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A ⎩⎨⎧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B ⎩⎨⎧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 ⎩⎨⎧ 且.七十子之徒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其.孰能讥之乎 解析 A 项,均为放在主谓之间,不译。

B 项,第一句,如,像,动词;第二句,比得上、及,动词。

C 项,第一句,况且,连词,表顺承;第二句,尚且,连词,表递进。

D 项,第一句,自己,代词;第二句,难道,副词。

答案 A1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伯夷、叔齐淡泊名利、坚持操守的一组是 ( )(3分)①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②父欲立叔齐。

及父卒,叔齐让伯夷③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⑤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⑥(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A.①②③B.①④⑤C.②⑤⑥D.③④⑥解析①句是孔子对二人的评价;③句重在表现西伯昌的品质;④句说明二人忠义。

答案 C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赞扬了许由、务光的高尚气节,赞美了叔齐、伯夷互让王位的行为,并含蓄地批评了吴太伯、伯夷这类人的消极避世行为。

B.武王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后,向东讨伐商纣王,伯夷、叔齐认为武王“父死不葬”、“以臣弑君”是不“孝”不“仁”的,因此不吃周粮而饿死。

C.伯夷、叔齐及好学的颜回早早去世,而残暴横行、滥杀无辜的盗跖这类人往往寿终正寝,这使作者颇感困惑,因而质疑天道的公正性。

D.作者认为因为世俗混浊不堪,清高的人才会显现出来,并不是因为重视富贵就能成为世俗之人,轻视富贵就能成为清高之人。

解析A项感情把握不恰当。

答案 A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耶?(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句子是个选择问句,翻译时要注意将“非耶”的意思翻译出来。

(2)句子是个假设关系句,注意翻译时要补出其关联词。

答案(1)像伯夷、叔齐应该说是好人呢,还是不该说是好人呢?(2)假如富贵可以寻求得到的话,即便是作个卑贱的赶车人,我也愿意做:假如寻求不到,那还是依照自己的爱好去做。

【参考译文】太史公说:我登上箕山,它的顶上居然有许由的墓呢。

孔子排列论述古代的仁人、圣人和贤能之人,像吴太伯、伯夷一类,记载十分详尽。

我所听说的许由、务光,他们的德义是极高的,而有关他们的文字在经书里却连概略的记载也见不到,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旧仇,因此很少有怨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