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言文翻译
语文文言文及其翻译

昔者,孔子游于匡,有若者从之。
颜回为右,子贡为左。
孔子止,有若趋而进,孔子曰:“吾闻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况危邦乎?”有若对曰:“君子之道,亦无不可。
危墙之下,君子不立;危邦之上,君子不居。
然则君子之道,非危墙之下,非危邦之上也。
故曰:‘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不居危邦之上。
’”孔子曰:“善哉!”有若出,颜回进曰:“吾闻君子之学,不问不知,不问不信。
敢问君子之道,何如?”孔子曰:“君子之道,以仁为本,以礼为末。
仁者,爱也;礼者,敬也。
爱而敬之,然后可以教也。
”颜回退,子贡进曰:“吾闻君子之德,无不可称,无不可述。
敢问君子之德,何如?”孔子曰:“君子之德,温良恭俭让。
温者,不暴;良者,不躁;恭者,不傲;俭者,不奢;让者,不争。
温良恭俭让,五者备,斯为君子之德矣。
”子贡退,颜回又进曰:“吾闻君子之行,无不可观,无不可效。
敢问君子之行,何如?”孔子曰:“君子之行,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于事,则事无不成;慎于言,则言无不信。
敏事慎言,二者兼备,斯为君子之行矣。
”颜回退,孔子曰:“回也,吾道一以贯之。
忠恕而已矣。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翻译】从前,孔子在匡地游历,有若跟随着他。
颜回坐在右边,子贡坐在左边。
孔子停下脚步,有若快步上前,孔子说:“我听说君子不站在危险的墙下,何况是危险的国度呢?”有若回答说:“君子的行为准则,没有什么是不可做的。
在危险的墙下,君子不站立;在危险的国家里,君子不居住。
然而,君子的行为准则,并不是在危险的墙下,也不是在危险的国家里。
所以说:‘君子不站在危险的墙下,不居住在危险的国家里。
’”孔子说:“说得很好!”有若退出后,颜回上前说:“我听说君子的学问,不问不知道,不问不信。
敢问君子的行为准则是什么?”孔子说:“君子的行为准则,以仁为根本,以礼为末节。
仁,就是爱心;礼,就是敬意。
有了爱心和敬意,然后才能教导别人。
”颜回退下,子贡上前说:“我听说君子的品德,没有什么不可以称颂的,没有什么不可以述说的。
常见语文文言文翻译

1. 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2. 原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译:“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3. 原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翻译:“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4. 原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翻译:“处境困难时,就要努力完善自己;境遇顺利时,就要努力造福天下。
”5. 原文:“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翻译:“不必担心自己拥有的少,而要担心分配不均;不必担心自己贫穷,而要担心生活不安定。
”6. 原文:“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翻译:“在国内,没有法家和儒家思想的争执;在国外,没有敌国的侵扰。
”7. 原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翻译:“天的运行刚强劲健,君子应该像天一样永不停息地自我加强修养。
”8. 原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翻译:“读万卷书籍,行万里路。
”9. 原文:“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翻译:“不符合礼仪的不要看,不符合礼仪的不要听,不符合礼仪的不要说,不符合礼仪的不要做。
”10. 原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翻译:“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在翻译文言文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保留原文的韵味:翻译时要注意保持原文的韵味和风格,尽量让现代汉语的表述与文言文保持一定的相似性。
2. 理解词义:文言文中的一些词汇与现代汉语的词义可能有所不同,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准确理解其含义。
3. 注意句式:文言文的句式与现代汉语的句式存在差异,翻译时要根据句式特点进行转换。
4. 语境还原:翻译时要充分考虑语境,确保翻译内容符合原文的意图。
5. 适度润色:在确保准确翻译的基础上,可以对翻译内容进行适度润色,使语言更加流畅、生动。
总之,文言文翻译是一项既考验知识储备又考验语言能力的任务。
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言文十二则全部翻译

一、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是很君子吗?”二、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反省自己:为人出谋划策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三、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知识,能够从中获得新的理解,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四、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茫,只思考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五、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
”六、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加以改正。
”七、原文:子曰:“君子不器。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拘泥于某一方面的才能。
”八、原文: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则常常忧愁。
”九、原文: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孔子说:“到了严寒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十、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
”十一、原文: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孔子说:“自身品行端正,不用命令也能行动;自身品行不正,即使命令也无法遵守。
”十二、原文: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孔子说:“犯了错误不改正,这就是真正的错误。
”。
经典文言文原文及翻译五篇

【导语】⽂⾔⽂是中国古代的⼀种书⾯语⾔组成的⽂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语为基础⽽形成的书⾯语。
下⾯是分享的经典⽂⾔⽂原⽂及翻译五篇。
欢迎阅读参考!【篇⼀】经典⽂⾔⽂原⽂及翻译 画蛇添⾜原⽂ 楚有祠者,赐其舍⼈卮酒,舍⼈相谓⽈:“数⼈饮之不⾜,⼀⼈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持卮,右⼿画蛇⽈:“吾能为之⾜。
”未成,⼀⼈之蛇成,夺其卮⽈:‘蛇固⽆⾜,⼦安能为之⾜?’遂饮其酒。
为蛇⾜者,终亡其酒。
翻译 楚国有个搞祭祀活动的⼈,祭祀完了以后,拿出⼀壶酒赏给门⼈们喝。
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家都来喝则不⾜够,⼀个⼈喝则有剩余。
我们各⾃在地上⽐赛画蛇,先画好的⼈就喝这壶酒。
”有⼀个⼈先把蛇画好了,他拿起酒壶正要喝,却左⼿拿着酒壶,右⼿继续画蛇,说:“我能够给它画脚。
”没等他画完,另⼀个⼈已把蛇画成了,把壶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然后他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为蛇画脚的⼈,最终失去了酒。
画蛇添⾜,语出《战国策·齐策⼆》。
原意为画蛇时给蛇添上脚。
后⽐喻做了多余的事,⾮但⽆益,反⽽不合适。
也⽐喻虚构事实,⽆中⽣有。
【篇⼆】经典⽂⾔⽂原⽂及翻译 精卫填海原⽂ ⼜北⼆百⾥,⽈发鸠之⼭,其上多柘⽊,有鸟焉,其状如乌,⽂⾸,⽩喙,⾚⾜,名⽈:“精卫”,其鸣⾃詨(⾳同“笑”)。
是炎帝之少⼥,名⽈⼥娃。
⼥娃游于东海,溺⽽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之⽊⽯,以堙(⾳同“⾳”)于东海。
漳⽔出焉,东流注于河。
——《⼭海经》 翻译 再向北⾛⼆百⾥,有座⼭叫发鸠⼭,⼭上长了很多柘树。
树林⾥有⼀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有花纹,⽩⾊的嘴,红⾊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的名字。
这其实是炎帝的⼩⼥⼉,名叫⼥娃。
有⼀次,⼥娃去东海游玩,溺⽔⾝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
经常叼着西⼭上的树枝和⽯块,⽤来填塞东海。
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向东流去,注⼊黄河。
经典文言文及翻译大全(优秀6篇)

经典文言文及翻译大全(优秀6篇)经典文言文及翻译篇一《论语》十二章孔子及其弟子〔先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翻译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文言文短篇翻译与注释【五篇】

【导语】学习⽂⾔⽂可以了解历史,学习古代⽂化,欣赏古代⽂学,研究古代⽂明。
下⾯是©⽆忧考⽹分享的⽂⾔⽂短篇翻译与注释【五篇】。
欢迎阅读参考!1.⽂⾔⽂短篇翻译与注释 ⾃相⽭盾 韩⾮〔先秦〕 楚⼈有鬻盾与⽭者,誉之⽈:“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誉其⽭⽈:“吾⽭之利,于物⽆不陷也。
”或⽈:“以⼦之⽭陷⼦之盾,何如?”其⼈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不陷之⽭,不可同世⽽⽴。
译⽂ 有⼀个楚国⼈,既卖盾⼜卖⽭。
他夸耀⾃⼰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
”⼜夸耀⾃⼰的⽭,说:“我的⽭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
”有⼈问他:“如果⽤您的⽭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张⼝结⾆,⼀句话也回答不上来。
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注释 ⽭:古代⽤来刺杀敌⼈的长柄兵器,⽭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骹式等。
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剑⽤。
誉:赞誉,夸耀。
⽈:说,讲。
吾:我。
陷:穿透、刺穿的意思。
或:有⼈。
以:使⽤;⽤。
⼦:您,对⼈的尊称。
何如:怎么样。
应:回答。
利:锋利,锐利。
其:助词。
这⾥指那个卖⽭和盾的⼈。
弗能:不能。
弗,不。
之:的。
鬻(yù):卖。
者:...的⼈。
莫:没有什么。
夫:⽤在句⾸,引起议论。
2.⽂⾔⽂短篇翻译与注释 铁杵成针 祝穆〔宋代〕 磨针溪,在象⽿⼭下。
世传李太⽩读书⼭中,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媪⽅磨铁杵。
问之,⽈:“欲作针。
”太⽩感其意,还卒业。
译⽂ 磨针溪是在象⽿⼭脚下。
世世代代相传李⽩在⼭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
他路过⼀条⼩溪,遇见⼀位⽼妇⼈在磨铁棒,于是问她在⼲什么,⽼妇⼈说:“我想把它磨成针。
”李⽩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
那⽼妇⼈⾃称姓武。
现在那溪边还有⼀块武⽒岩。
注释 世传:世世代代相传。
成:完成。
语文翻译文言文翻译

一、原文及翻译
1. 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翻译:学习并时常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要改正。
”
3.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翻译:孔子说:“了解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不如乐在其中的人。
”
4. 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为政》)
翻译: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要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
5.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知识,从而获得新的理解,这样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
二、总结
通过对《论语》中经典语句的文言文翻译和现代汉语翻译,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语句所蕴含的哲理和人生智慧,对于现代人依然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应该努力践行这些道理,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
同时,通过翻译这些经典语句,我们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语文书文言文翻译

太史公者,司马谈之子也。
谈,周室之末,官为太史。
历纪周、秦、汉,五十有二年,而谈且死。
谈谓其子曰:“夫天下称诵周公,言其仁且智也。
吾闻之,自古圣贤,莫不有师。
吾闻孔丘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而孔子不耻下问。
今吾子年二十有五,吾未尝见吾子有奇志也。
吾子其勉之!”太史公既继父业,为太史。
史记周、秦、汉,起自黄帝,至于武帝,凡百三十篇。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司马迁名之曰“史记”。
迁既自著书,稽其功绩,曰:“余闻先人言,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积不善,必亡。
吾闻老氏曰:‘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吾子其勉之!”迁既卒,其书藏于秘府,后世学者不得见。
至汉武帝时,河间献王刘德好古,博学多才,闻太史公书,乃遣使求之。
使者至太史公家,得而归。
献王读之,曰:“此太史公之文也,吾闻其人,盖有奇才,惜乎!吾不得见之。
”乃以赐其门人,使传之。
译文:太史公,是司马谈的儿子。
司马谈,是周朝末年的官员,官至太史。
他经历了周、秦、汉三个朝代,共计五十二年,临终前对儿子说:“天下人都称赞周公,因为他既仁义又智慧。
我听说,自古以来,所有的圣贤都有师傅。
我听说孔丘曾经拜师于郯子、苌弘、师襄、老聃,而孔子从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
如今你已年满二十五岁,我却从未见你有过非凡的志向。
你一定要努力啊!”太史公继承父亲的职业,担任太史一职。
他撰写了《史记》,从黄帝开始,到汉武帝为止,共计一百三十篇。
他的文笔直率,事实核实,不虚夸,不隐瞒恶行,因此司马迁给它取名为“史记”。
司马迁自己撰写书籍后,回顾自己的功绩,说:“我听说先人说,积累善行就能成就美德,神明自然会显现。
积累恶行,必定会灭亡。
我听说老子说过:‘上善若水。
’水善于利益万物而不与之争斗,处在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你一定要努力啊!”司马迁去世后,他的书籍藏于秘府,后世的学者无法看到。
到了汉武帝时期,河间献王刘德喜好古物,博学多才,听说太史公的书籍,便派人去求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翻译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2)通过练习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自主合作,从“留、删、调、换、补”五个步骤翻译文言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克服学生对文言文的恐惧心理。
教学重点:了解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学会从“留、删、调、换、补”五个步骤翻译文言文。
教学难点:学会从“留、删、调、换、补、选”六个步骤翻译文言文。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喜欢你”有多少种表达方式吗?生:英文:I LOVE YOU 广东话:钟意你韩语:撒浪嘿哟粤语:黑弗内......(语言空间不同)师:老师还知道一种表达法,同学们想知道吗?生:想师:生死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语言时间不同)这是古人表达他们的爱情时所用的语言,既然是古人说得话,我们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就叫文言文。
同学们,你们知道“文言文”是什么意思吗?生:不知道师:我们先把“文言文”这三个字拆开,分开来解释一下,“文”用甲骨文表示文,字形像众多线条交错形成的图案,表示古人刻画在岩石或兽骨上用来传达意思的图画性符号。
因此“文”同“纹”本义是刻纹、图案传达,后衍生出“修饰”的意思。
“言”用甲骨文表示言,字形在舌舌的舌尖位置加一短横符号,表示舌头发出的动作。
本义是鼓舌说话。
后来出现“写、表述、记载”等意思。
“文言”修饰过的语言,即书面语言,第二个“文”就是指我们今天所说的文章。
所以“文言文”连起来解释就是古人的语言、表述经过修饰后形成的文章,也就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来讲的,在古代并没有文言文这一说法。
什么是白话文呢?“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
“饭否”就是文言文。
师:文言文和白话文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把文言文转化为白话文,也就是文言文翻译。
下面有一段对话,是课本上的内容,现在我们分角色来扮演一下其中的人物,分别是谢太傅、兄子胡儿、兄女,他们是用文言文来对话,但我们要用白话文来演绎,(同学们在扮演角色的时候可以想像一下当时人物的心情、语气、动作该是怎样的,在扮演的时候尽量去模仿)再请一位同学来用白话文读旁白,现在请同学们选一个自己的角色。
(确定角色)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角色扮演)甲(旁白):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的侄儿侄女讲解文章的义理。
不久,雪下得大了,谢安高兴地说:“(乙)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儿子谢郎说:“(丙)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他哥哥的女儿说:“(丁)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起舞。
”(甲):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道韫,就是谢太傅的大哥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师:同学们都扮演的不错,其实刚才同学们在扮演角色时的对话,就是对这篇短文进行了翻译,有没有同学能根据刚才的翻译,告诉我们翻译文言文时我们要注意什么呢?生:......师:翻译文言文我们是有标准的,就是文言文翻译的三字标准:信、达、雅“信”,就是字字落实,力求准确。
例如:厉王虐,国人谤王。
《召公谏弭王弥谤》师:有人是这样翻译的(误译:周厉王暴虐,国都里的人诽谤周厉王。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样翻译对吗?生:不对师:这样翻译是不对的。
这里“谤”并不是“诽谤”的意思,而是“议论”。
同学们想一下,尽管一个皇帝性情暴虐,但有没有人敢去诽谤他呢?生:(没有)师:人民对他不满,大概就只能在下面发一下牢骚,议论一下罢了。
所以这里正确的翻译应该是(周厉王暴虐,国都里的人议论厉王。
)师:这就是翻译的第一个标准,做到字字落实,力求准确。
我们来看第二个标准“达”“达”即文从句顺,力求通顺。
例如: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师:“以”是凭借、“闻”闻名,“于”是在,连起来就是“凭借着勇气闻名在诸侯中间”,同学们感觉通顺吗?生:不通顺师:那要怎么表达呢?请同学们一起回答一下。
生:凭借着勇气在诸侯中间闻名。
师:这样就对了,文言文翻译时不仅要做到字字落实,还需要把句子表达通顺。
这就是文言文翻译的第二个标准——“达”。
我们再看第三个标准“雅”“雅”即生动形象,讲究文采。
例如: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岳阳楼记》师:同学们关于这个句子有三种翻译:译文一,“沙鸥飞散开来又停歇拢来,鳞片闪光的大鱼游来游去。
”;译文二,“沙鸥在湖面上飞翔或聚止,鱼儿在水里自由游荡”;译文三,“自在的沙鸥飞翔群集,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
”你们觉得哪个翻译最好呢?生:......师:如果让老师来选,我会选第三种,因为第三个翻译采用了对偶的形式,不仅读起来很顺口,而且语言也十分讲究文采,这个翻译更加优雅。
师:这就是文言文翻译的最高标准——雅。
师:在初中阶段,我们可能达不到“雅”的高度,那也没关系,我们先做到前面两点,也就是做到翻译时能把每个字翻译出来,把语句表达通顺。
师:文言文翻译也有它的基本原则——直译和意译,“直译”,就是要紧扣原文,按照原文的字词和句式翻译,把每个字都翻译出来,做到“字字落实”。
也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标准“信”。
师:例如: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我们来看一下每个字是什么意思,师:“视”是视察,“事”是事情,“三”就是数词三,“年”就是一个时间单位,“视事三年”即视察事情三年,“上”即向上、向朝廷,“书”,书信,乞是乞求,骸是骨肉,也借指身体;骨即骨头,乞骸骨就是乞求赐还自己的身体。
所以连起来翻译就是:视察事情三年之后,就给朝廷写信乞求赐还自己的身体。
这就是直译法。
师:还有一种翻译方法——“意译”,是指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根据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局限于原文的每一个字句,可以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式。
师:上面这个例子中,“视事”我们可以理解为官员到职工作,“乞骸骨”是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回乡的一种谦辞,可以理解为“高老还乡”,所以我们把这句话的大体意思翻译出来就是“到职工作三年,向朝廷上表章请求告老还乡。
”这种意译的方法要求我们在把每个词的意思都理解了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要求较高,因此在文言文翻译时一般以“字字落实,直译为主;句句通顺,意译为辅。
”学习了文言文翻译的标准和基本原则,那我们要怎么翻译文言文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现在老师就要把文言文翻译的这部武功秘籍传授给你们。
师:我们先来翻译几个句子,注意我们刚才说文言文翻译的三字标准是信、达、雅,首先我们做到“信”和“达”,也就是字字落实,力求通顺,那请同学们注意看能不能把每个字都翻译出来。
小试牛刀一1、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师引导,学生逐字翻译:“庆”是什么意思?庆祝;“历”又是什么意思呢?经历。
“四”是一个数词,“年”是一个时间单位,“春”是春天。
连起来这么翻译呢?庆祝经历四年春天?我们再往后看,“藤”是是什么意思?藤蔓;“子”是孩子;“京”京城;连起来怎么翻译?生:不知道师:这样一个字一个字翻译,完全没有办法理解,对不对?生:对师:其实在这个句子中有些字词是不用翻译的,同学们来看一下“庆历四年”其实它是一个年代,告诉我们时间是多久,“藤子京”是一个人的名字,“巴陵郡”是一个地名,这些我们是没有办法把它拆开来理解的。
所以我们就可以不用翻译。
“谪守”是关于古代官职任免的词语,拆开来翻译,“谪”是贬谪,“守”是太守,一个官职,也就是被贬到某个地方做太守。
所以这个句子该怎么来翻译呢?请同学来翻译一下。
生:庆历四年的春天,藤子京被贬谪做巴陵郡太守。
师:从这个例子我们就发现年代、人名、地名是可以保留下来不用翻译的。
我们再看下一个例子2、“晋太元中,武陵人以捕鱼为业”师引导,学生逐字翻译:“晋”,晋朝;“太元”,太元年;“武陵”,武陵郡;“以”,凭借;“捕鱼”,打鱼;“为”,作为;“业”,职业。
连起来翻译就是师生:晋朝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捕鱼作为职业。
师:这里“晋”就是晋朝,是一个国号,国号就是国家的朝代名称,如秦朝、唐朝、宋朝等。
,“太元”是指东晋皇帝晋孝武帝司马曜的第二个年号,这是一个年号,年号是封建在位时自己建立的名号,例如,贞观、天宝、嘉佑、乾隆等等。
我们发现国号和年号没有办法翻译出来,多义国号和年号我们就保留不译。
师:同学们,通过这两个例子,我们就发现其实文言文中的某些部分是可以不用翻译的。
我们可以一起来总结一下,保留不用翻译的词有哪些。
有四名: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例如“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翻译出来就是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把抚尺罢了,这里的桌、椅、扇、抚尺就是物名,我们可以保留翻译。
);四号:年号、国号、庙号(庙号则是皇帝死后,在太庙追尊的名号,例如,各代开国皇帝一般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第二代皇帝成为某宗等。
)、谥号(也是由后人议立的,它是帝王、贵族、大臣、士大夫或者名望的人死后,朝廷或亲友依照他生前的事迹给予的称号,如诸葛亮的谥号是忠武候,是依照他生前的忠义、文韬武略的品格,后人给他追加的。
陶渊明的谥号靖节就是由南宋的诗人颜延之依他生前淡泊名利的品质给他定的。
)例如:唐朝唐太宗年间的国号唐,年号贞观,庙号唐太宗,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度量衡,度量衡是三种计量方式。
度,是计量长度的器具,长度单位,例如:寸、咫、尺、丈、(寻、常、仞);量,是计算容积的器皿,专用名称有升、斗、(斛、豆、区、釜、钟以及溢、掬)等;衡,是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重量单位名称自大到小依次为石、钧、斤、两、钱、(分、厘、毫、丝、忽。
)师:这里我们就得到了文言文翻译这部武功秘籍第一招——“留”:留四名:人名官名地名物名。
留四号:四号:年号国号庙号谥号;留度量衡。
同学们在翻译时可以先把这些词语圈出来,这样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后面的内容。
提示:要注意人名第一次出现时是姓和名一起出现,而再次出现时往往只说名字,不说姓。
师:我们来看下面的两个句子,请同学来翻译,注意要字字落实。
小试牛刀二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第一位同学译:师【明确】: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污秽,在清水中洗过却不显得妖媚。
师:同学们看一下这个句子中我们是不是把每个字都翻译了呢?生:“之”没有翻译。
师:对、这里“之”是一个附加成分,它位于主语和谓语之间,没有实在的意义,因此可以不用翻译。
“之”在这里的用法就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以不用翻译”。
这个用法在文言文中经常遇到,也是考试的重要考点,同学们可以记一下笔记。
我们再看第二个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