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者的阳谋》——审势用势,识势造势

《胜利者的阳谋》——审势用势,识势造势

胜利者的阳谋——审势用势,识势造势李娟编著编辑推荐 1.无需阴谋诡计,不必背后中伤。审势用势,识势造势,让你步步为“赢”!

2.摒弃厚黑,把谋略正大光明地摆上台面内容推荐

阳谋是与阴谋相对的,阴谋和阳谋,都是要达到一定的目的,它们的区别在于阴谋有迹可寻,是有破绽的,而阳谋是随势而动,随势而发,无迹可寻,比起阴谋来更加高明。本书选取古往今来上最有代表性的案例,结合当下实际,尽述成功背后的真正本质。作者简介李娟,

专业撰稿人,北京三人行文化工作室总编,做过记者,有多年出版经验,涉猎广泛,曾出版过《幽默力》、《小女人心经》、《非常完美养颜术》等多部不同类型的作品。目录第一章审势用势,才能事半功倍

高举“义”旗,“阴”谋也能顺理成章

时机有变,善自为谋可自保

顺应时势才能造就伟业

相势而动,进退得当显心机

商场如战场,借势用势不可少

与时俱进创新政

借力打力,扭转不利时局

第二章识势造势,良谋可以力挽狂澜

把握时势,东山再起势不可当

看清局势,小伎俩也能展权威

避实就虚,一举改变时势

借力发力,小人物也能一鸣惊人

创造机会,谋定后动助你树立威信

背靠大树好乘凉第三章励精图治,韬略才能所向披靡用计招贤,让贤才为己所用

阳谋成功与否,用人很重要

深藏不露,不要把雄心过早表露

找准领域,成为领域王者

不惧失败,换一个角度重新开始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虚怀若谷,不可刚愎自用

第四章逆水行舟,阳谋可以扭转乾坤

忍辱负重,阳谋一展终成功

恩威并施转乾坤

谋略成败总有时,能屈能伸方显英雄本色

精密布防,步步蚕食,让成功更稳健

不放弃,你终会得到一手好牌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越接近风险,就越接近成功

第五章襟怀磊落,谋略才能一呼百应

充满理想才能无所畏惧

使命感是权谋成功的推手

保持正直的本色,是一种谋略

把平凡做到极致,也是一种成功

听从内心的召唤,才是最智慧的选择

诚实者用计更动人心

洒脱豁达是一种大智慧

舍弃无尽的贪念,收获另一种成功

第六章攻心为上,收服人心才能万众归心

感激是人类情感中的最弱一环

戳中弱点,小伎俩也能扳倒大对手

“情义”也能用“谋”买

谏言之中显谋略,批评也要讲策略

洞察人性巧解险围

表里不一也是门生存技巧

俘获人心,莫先于情

不拘一格用人才第七章精诚合作,才能无往不至盟友诚可贵,觉悟价更高

弱者抱团,也能击败强敌

有谋者从不单打独斗

团结合作,无往不利

竞争未必要你死我活

寻找志同道合的盟友,为成功保驾护航

以理想的名义顾全大局

胸怀理想,顾全大局

第八章有勇有谋,谋道才能一展宏图

不畏强敌,出谋划策要冷静

脱颖而出,勇气计谋二者缺一不可

风险投资需智慧,眼光是关键

关键时刻权衡利弊,让智慧闪闪发光

智勇双全才能一鸣惊人胜利者的阳谋:摒弃厚黑把谋略正大光明地摆上台面腾讯文化2013-10-28 16[导读]《胜利者的阴谋》旨在揭示阳谋是与阴谋相对的,阴谋和阳谋,都是要达到一定的目的它们的区别在于阴谋有迹可寻,是有破绽的,而阳谋是随势而动,随势而发,无迹可寻,比起阴谋来更加高明。《胜利者的阳谋》封面阳谋是与阴谋相对的,阴谋和阳谋,都是要达到一定的目的,它们的区别在于阴谋有迹可寻,是有破绽的,而阳谋是随势而动,随势而发,无迹可寻,比起阴谋来更加高明。本书选取古往今来上最有代表性的案例,结合当下实际,尽述成功背后的真正本质。本文摘自:《胜利者的阳谋》作者:李娟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年9月第一章审势用势,才能事半功倍高举“义”旗,“阴”谋也能顺理成章曹操,字孟德,

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他是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在小说戏剧中,曹操历来被认作奸雄,阴险恶毒,种种诡计让人义愤填膺。可实际上,曹操是个有谋略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被定位为“奸臣”,不过是由于立场不同,遭人诋毁罢了。“挟天子以令诸侯”高明在何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计谋,使用于东汉末年。当时,时局极为复杂,各地太守拥兵一方,南阳太守袁术、兖州刺史刘岱、河内郡太守王匡、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等势力均衡,伺机在乱世中兼并中国,称霸天下。而起初曹操只是个小人物,任性好侠、放荡不羁,许多人都不看好他。公元184年黄巾起义,曹操得以崭露头角,展露出军事才华。后立下功勋,被汉室封为西园八校尉之一。西园八校尉,为武官名,掌管近卫禁军,多由皇帝亲信担任。曹操当时担任典军校尉,相当中央警卫团里的一个营长。他带兵参与了天下诸侯讨伐董卓的战争,并借机发展自身势力,南征北战,形成一股独立的力量。不过,曹操当时的境况并不乐观,实际控制城池少得可怜,只是十几股割据势力之一。而且,曹操多与强邻为敌,如淮南袁术、关中李傕等,均伺机兼并曹操。曹操在危难之际甚至打算投靠袁绍,举家迁到邺县(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四十里)当人质,多亏程昱劝阻才打消了念头。就在此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计谋诞生了,并帮助曹操一举扭转了

局势。“挟天子以令诸侯”是谋士毛玠向曹操提出的,原句为“奉天子以令不臣”,即通过尊奉天子来号令那些不服从朝廷的臣子。当时的汉献帝极度落魄,首都洛阳已是一片废墟,皇帝和百官的饮食起居和乞丐一样,缺吃少穿,没有哪一股势力把皇帝放在眼里。可曹操却看到了汉献帝的利用价值,采纳了毛玠的建议。在迎汉献帝至许昌的问题上,很多部下反对曹操,但曹操顶住了压力,他相信迎献帝是一件“大顺”“大略”“大德”的事。公元196年8月,曹操将献帝转移到许昌,他给予献帝足够的物质保障和适度的尊重,得到了献帝欢心。献帝授予曹操更高的官职,甚至任命他为大将军,使其地位高出所有文臣武将。曹操有君王在侧,一切都做得顺风顺水。在他人还未来得及反应的情况下,他三战徐州、诛袁绍、远征乌桓、南下荆州、平定关中,一举成为中原最为强大的势力,与西蜀刘备、东吴孙权形成三国鼎立之势,成就了一番丰功伟业。“阳谋”要成功,也需抢占先机在乱世时局中,抢夺“天子”在侧的确是件有利可图的事。对此,很多割据势力也心知肚明。譬如董卓,他早在公元189年就曾控制朝廷,独揽军政大权,号令天下。只不过,董卓目光短浅、骄横跋扈,他喜好玩弄权术,擅自废黜了当时的皇帝汉少帝刘辩,杀何太后,立年仅8岁的陈留王刘协为汉献帝,独霸京师。董卓此举激怒了各方势力,致使次年冀州牧韩馥与袁绍、孙坚等人联合各州郡兴兵声讨董卓。董卓一

路战败,便挟持献帝至西都长安,一路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终于将自己逼入绝境。董卓之后,袁绍也曾动过挟持汉献帝的念头。这是袁绍谋臣沮授向他提议的,沮授认为应“西迎大驾,挟天子而令诸侯”,可收到无人“能御之”的功效。但是,袁绍目光短浅,他认为汉献帝毫无实权,且当初自己曾借力反对董卓废少帝立献帝,如今迎接献帝于情理不通。更何况,他早有称王称帝之心,又何必请个“天子”来恭顺相待?而曹操,可比袁绍和董卓高明得多。曹操早在做东郡太守时,就曾托皇室刘邈在献帝面前称赞其忠诚,此后曾数次赠送献帝礼物。他清楚汉献帝有名无实,但他毕竟是一国之君,有君王在侧,他才能以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在侍奉献帝期间,他表面恭敬,不废黜旧主另立新君,更不显露出称王称帝的野心。因为他知道,只有高举“义”旗,他才能顺理成章地利用献帝这张王牌号令天下。其实,“奉天子以臣”的真实用意大家都很清楚,曹操野心之大我们也心知肚明。但是,曹操却能借助皇帝的名义,名正言顺地吞并异己。与此同时,他还广屯田、修水利、抑豪强,带动了当时农业和经济发展,成功扩张了自己的势力。如此,天时地利人和都被曹操占尽,称霸中原自然也是水到渠成。这就是曹操阳谋的高明之处。相比之下,董卓、袁绍虽空有雄兵猛将,却对政治谋略分毫不知。要知道,军事不过是政治的工具,有勇无谋者最终只能一败涂地。现如今要如何“挟天子”?“挟

天子”,其谋略的内涵便是“借势”。“狐假虎威”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狐狸本是弱小者,但它却借助老虎的威风吓退了百兽,成为新一代森林之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一个“狐假虎威”的借势故事,是一个非常成功的阳谋案例。这种谋略做起来无需偷偷摸摸,你大可光明正大、高举义旗,而其成效往往能让你占尽先机、旗开得胜。现代社会同样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只是要稍作变通。1992年,天津自行车厂得知美国总统布什要访华。布什在1974~1975 年任驻北京联络处主任时,经常和夫人一起骑车游览北京。他们说,骑车既可健身,又可直接接触普通百姓,了解中国社会。他们还在天安门前骑车合影留念,并获得“自行车大使”的雅号。鉴于这段历史,天津自行车厂认为应立即采取行动,借总统之力推广产品。他们联系相关单位,提出愿意将自产的飞鸽自行车作为国礼赠送给布什。这并不是一件易事,但经过重重努力,终于得到了有关部门领导的首肯和支持。于是,天津自行车厂将最新产品—两辆造型美、重量轻、骑行方便的QF83、QF84型自行车,赠送给了总统夫妇。布什总统兴致很高,还骑上车子让记者拍照。这一新闻,立即被上百家媒体报道,那两辆飞鸽自行车更是跟随总统飞向了大洋彼岸的美国。这次赠车事件,使天津自行车厂知名度大大提升,很快便有外商亲自来华订购。仅当年,就有20,000辆飞鸽自行车进入了美国市场,使得天津自行车厂实现了远销海

外的历史性突破。当然,“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实际运用中,也未必就要攀上高枝儿,依附于“皇帝”或“总统”。具有一定权威、影响力者,甚至是某些社会热点事件,都能帮助你实现类似效果。不过,在具体行事时要做得大气、自然。曹操“挟天子”是高举“义”旗,董卓“挟天子”却是倒行逆施,这是由于二者对“借势”力道把握不同。在人际关系中也是如此。大智慧者懂得跟在权威者左右,低调、严谨,遇事总能够避轻就重,成就属于自己的宏伟大业。而小聪明者却喜欢打着“权威者”的名号“避重就轻”,即便得些小恩小惠,也无法遮蔽其雕虫小技、目光短浅的本质。这样的人,很难在战略层面上做到借势,更无法像那些历史牛人一样取得成功。时机有变,善自为谋可自保范蠡,字少伯,春秋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春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谋士和实业家,被后人尊称为“商圣”。他留名青史一是源于与西施之间凄美的爱情故事,二则是由于他曾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国,使其跻身春秋五霸之列,并在功成名就后急流勇退,一心经商,积攒下巨额财富,成为我国儒商之始祖,为后人留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的一代传奇。范蠡在仕途与商界上的巨大成功很大部分归功于他随机应变、善为自保的远见卓识,是我国历史上识时务的俊杰典范。先为谋臣,后为商圣范蠡是越王勾践的谋士,吴越两国位于今江浙一带,长久以来相互攻伐,积怨颇深。公元前

494年,吴王夫差为报父仇与越国在夫椒(今江苏太湖马山)决战,越王大败,范蠡在勾践穷途末路之际投奔吴国,献“卑辞厚礼”成功与吴国议和,并进谏越王勾践忍辱负重,等待时机以东山再起,为表忠诚,他陪同勾践夫妇在吴国为奴三年,赢得了勾践的极大信任。三年后,他与勾践一同归国,并与文种拟定兴越灭吴九术,是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为了顺利实施灭吴计划之一的“美人计”,他跋山涉水,找到德才貌兼备的巾帼奇女—西施,在历史上共同书写了“西施深明大义献身吴王,里应外合兴越灭吴”的传奇。吴国被灭后,越王勾践顺利称霸群雄。鉴于范蠡的极大贡献,越王勾践尊其为上将军。在霸业已成,举国欢庆之时,范蠡选择急流勇退,舍弃了越王赐予的高官厚禄,隐姓埋名辗转来到齐国,与家人在海边结庐而居,并以垦荒耕作,兼营副业经商为生,他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数年之间积累了巨额家产。但他气度非凡,有了巨额财富之后,经常仗义疏财,施善乡邻。齐王仰慕范蠡的贤德,拜他为相国,让他主持政务。范蠡感叹自己能够“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致于千金”已达到人生的极致,因此任相国三年便再次选择归隐,并迁徙至山东定陶一带,又一说是在宜兴制陶,并再次积累起来万贯家财,自号陶朱公,被当地民众尊奉为财神,并成为我国以道德经商而闻名天下的儒商之鼻祖。洞察人性,自知方能自保范蠡无论致仕还是经商,都取得不凡成

绩,这要归功于他审时度势、见好就收的人生智慧。“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是对很多追随君主建立丰功伟绩的臣子们最终下场的真实写照。君主在打天下时,求贤若渴并礼贤下士,不遗余力地为各类人才的发展提供机遇。然而,一旦根基稳固或目标达成,功高盖主就成为了君主们的忌讳,因此历朝历代很多为君主立下汗马功劳的臣子被打压或诛杀,很少有得以善终的。历史上的文种、韩信等就是典型例子。而范蠡之所以能够明哲保身,有两点原因至为关键:一是源于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妒贤嫉能是人的本性,对君主而言也是如此。他们不愿看到自己的臣子比自己更有才干或者更有权威,无论对他们是否会构成威胁,都会让他们内心不安。越王勾践如此、刘邦如此、朱元璋亦如此……范蠡深知勾践的本性,也深刻理解“只可共患难,不可同富贵”的铁律,因此他能够急流勇退、见机脱身,不像他的好友文种那样最后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二是他对自己有深刻的自知。人贵有自知之明,面临即将到手的富贵荣华,范蠡始终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不会迷失在眼前短暂的利益中。他不注重功名利禄的结果,反而更加专注于努力的过程。也许他明白自己散漫豁达的性格不适合在仕途长远发展,因此反而不如经商自由自在呢!三国史学家刘邵在《人物志》中把范蠡列为术家,称其“思通道化,策谋奇妙,是谓术家”。然而范蠡除了明哲保身之术,还拥有一份宽广的胸怀和高尚

的思想境界,他不在乎一时的名利,居庙堂之高能够审时度势,放弃富贵荣华;处江湖之远能够仗义疏财,帮助乡邻,在民间留下美名。无怪乎唐代诗人汪遵写诗赞其“已立平吴霸越功,片帆高扬五湖风。不知战国官荣者,谁似陶朱得始终”。当今社会如何智识时务?范蠡的成功对当今社会极具借鉴意义,因为无论身处何种时代,识时务始终是宏大的人生命题,对我们的成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处于当今信息化的社会,我们面临着快节奏的生活环境和日新月异的种种变化,如何才能把握时机,脱颖而出,成为佼佼者呢?首先,要善于交际,善做信息“小灵通”。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思维,积极交际,努力扩大朋友圈,从与同学、朋友、同事的沟通交流中获得宝贵的东西,或开阔眼界,完善自我;或慧眼独具,把握商机。很多精明的商人都是活跃的社交家,周旋于政界、商界、艺术界甚至学术界,以求把握更多的机会。善于根据外界的这些信息对自身和当今世界的动态加以判断,以丰富对自我、对世界的认知,这样才能在这个加速前进的世界里把握先机。其次,要不断学习,培养敏锐的判断力。拥有信息之后,我们还需要对其加以分析判断,因为信息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很可能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之中。此时,敏锐的判断力就至关重要,而这要依靠我们平时的学习和经验积累。一则消息对我们来说是利是弊?某个商机是否应该及时把握?某种情形下应该如何

做?企业如何发展?投资如何持续?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掌握大量信息的基础上,凭借着我们的知识、经验、智慧等作出判断。很多著名的企业家如马云、俞敏洪、任正非等之所以会将事业做大做强,优秀的判断力和良好的学习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最后,从道德层面上讲,要诚实谦卑,乐于助人。这一点十分重要,优秀的人才如过江之鲫,但德才兼备的才真正算得是至宝。唯有诚实待人、谦逊低调,才能赢得他人的好感和信赖,才能让更多的机会来到自己身边。张良由于自己友爱老人的德行受到高人指点,成为一代贤相,李彦宏由于自己低调谦逊的品格拥有了大批员工的追随,有大成就的人都有大情怀、大节操,也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识时务者为俊杰,相信围绕以上三点不断地完善自己,你自然会成为“俊杰”!顺应时势才能造就伟业盘庚,甲骨文做般庚,姓子,名旬,生卒年不详。商代第20位国王,根据《夏商周年表修正》,在位28年(前1300 ~前1277年在位)。他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并以“盘庚迁都”这一事件留名青史。公元前1298年,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不安定的局面,盘庚力排众议,作出迁都的决定,将商朝首都从奄(今山东曲阜)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并在那里整顿吏治,使衰落的商朝出现了复兴的局面。迁都始末盘庚迁都之前,商王朝已经经历了数次迁徙,原因有土地荒芜、河水泛滥、外族入侵或内部矛盾等等多种原因。盘庚即

位时,商朝经过几代内乱(史称九世之乱),政治腐败,贵族奢侈,王室内争激烈,阶级矛盾尖锐,加上天灾频繁,面临着严重的危机,盘庚为了挽救商王朝的衰亡,决定放弃原来的都城,选择一个有长远发展前途的地方重振朝纲,以抑制贵族的奢侈,缓和阶级矛盾,并减少自然灾害的频发。之所以选择殷(今河南安阳)作为首都,在于那一带土肥水美,山林茂密,利于农业耕作,且位于中原,较少外族侵扰。同时,迁都有助于打破贵族固有势力,遏制其嚣张气焰和奢靡风气。但是,迁都在一开始便受到了贵族们的强烈反对。他们大多贪图安逸,不愿辛苦地跋山涉水,此外,也不愿自己的势力受到削弱。为了反对搬迁,一部分有势力的贵族甚至煽动平民闹事,给盘庚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但这丝毫也动摇不了他迁都的决心,为了动员迁都,盘庚曾发表了一个重要演讲,这在《尚书·盘庚》篇里有详细记录。同时,他还发布文告,严厉命令大臣们服从。最终,他率众西渡黄河,将都城迁到了殷。此后,他又以强硬手段制止了贵族们搬回旧都的企图。为安抚民心、实现复兴,盘庚励精图治,提倡节俭、劝课农桑并减轻对奴隶的剥削,彻底扭转了商朝自中丁以来“九世之乱”的局面,实现了“殷道复兴”,使各方诸侯齐来朝拜,树立了强大的威信,这也印证了盘庚当初一心迁都的英明与远见卓识。政治强人强在何处?从迁都一事中我们可以看出盘庚的强硬与手腕,套用今天的话来说,盘庚

就是一个政治强人。这种素质愈在得不到大多数支持的困境中愈发显现出来。他之所以能够成功,源于审时度势的远见卓识、坚韧不拔的魄力和周密合理的计划。首先,从当时面临的各方面困境中,他意识到非迁都不可的必要性,并预见到围绕迁都这一决定可能遭遇的困难阻力以及它能够带来的长远利益。想必他一定是对当时的处境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奄这个城市的弊端、新都的选择以及如何突破阻力等等各方面深思熟虑,这样才能确保迁都计划让人信服。其中迁都的决策和对殷的选择都表现了盘庚的远见卓识,商朝在他迁都之后出现复兴,也是这种远见卓识的印证。其次,从盘庚力排众议、一意迁都的表现来看,体现了他强大的政治魄力。在反对声中坚持己见并取得成功绝非易事,这需要极大的政治勇气和冒险精神。在与顽固势力作斗争的过程中,盘庚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利用君王的权威强令臣民臣服,虽然这种方式在如今看来是广为诟病的“人治”,与民主相悖,不过非常时期非常事件需要非常手段,何况他是奴隶社会的君主,更需要强硬地表现君主的权威!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他有周密的计划步骤来促使自身意志得以实现。从前期选择新都,到力排众议,再到迁都后的善后事宜和未来规划,均考虑得十分周详且令人信服。他通过演讲说服臣民,用“先王有服,恪谨天命,兹犹不常宁”谆谆教诲臣民迁都的必要性,这在《尚书·盘庚》篇里有记载。此外,迁

都之后,为了稳定人心、使臣民安居乐业以证实自己决断的正确性,他与百姓共享欢乐与安宁,给民以实惠,并且要求官吏“无总于货宝,生生自庸。式敷民德,永肩一心”,禁止官吏敛财聚宝,教育他们要永怀爱民之心。无不体现了盘庚作为一名政治家的伟大与杰出!顺应时势造伟业《周易》有云:“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顺势而为,何不利之有?盖亦谓是也。”说的是顺应时势的重要性。盘庚迁都的成功也是因为顺应时势的结果。能够做到顺应时势需要很强的洞察力和判断力。需要对自己所处境遇做周密分析、把握大的发展趋势,必要时甚至能够牺牲一部分利益。我们讲顺应时势,一般是从政治视野上来看,而当今社会,我们则更关注从商业谋利和人生智慧方面来考虑。对商界人士来讲,顺应时势的好处在于可以很好地把握商机,利于将事业做大做强。在中国经商,时刻关注政策走向是必需的。紧跟官方政策、顺应官方意图,肯定能获得不小的收益。例如改革开放初期,一些企业如海尔、伊利顺应改革潮流,迅速崛起,成为业界翘楚,而一些传统企业故步自封,没有把握住时代大势,逐渐销声匿迹。而迈入二十一世纪,顺应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大潮,百度、腾讯、华为成为国内企业新贵,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不可否认,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任何其他国家经商,都必须紧贴当地的政策,顺应当地的时势,才能避免遭遇像微软、新闻集团等大鳄在欧

洲屡被调查的尴尬,所以,成功的商人需要敏感的政治嗅觉。此外,顺应时势还是一种人生智慧的体现,有利于实现人生的理想与价值。人生难免遭遇挫折,困顿如美国总统林肯,他在人生的前50年默默无闻,曾在最基层从事最普通的工作,好不容易凭借刻苦钻研获得了律师执照,但在竞选议员时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最终,因顺应废奴的历史潮流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而饮誉世界。所以,在人生的低谷中更需看清前进的方向,作好万全的准备,时势成熟定能翻盘。顺理循势是大智之举,能伸能屈方是丈夫本色。为长远计,为大局谋,以小换大而不惧有所失,克己抑性而不惮有所苦,因必然之势,成非常之功,智者之道也!相势而动,进退得当显心机司马懿,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曾任职曹魏时期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他是辅佐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更是全权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他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地区。此外他还对屯田、修水利等经济有重要贡献。在魏国后期,司马懿大权独揽、步步为营,是曹魏的掘墓者,又是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其子司马炎称帝后,追尊他为宣皇帝。历史上,司马懿毁誉参半,最主要原因在于他老谋深算,发动高平陵事变,最终方便了其子孙篡夺曹氏之权。高平陵事变—司马家天下的奠基之战魏明帝去世时继任

者是齐王曹芳,当时曹芳年仅八岁,司马懿和大将军曹爽一起被任命为顾命大臣辅佐少主。不过,曹爽依仗自己是曹氏宗亲,一心专权,采用各种手段排挤司马懿。最终,司马懿成为摆设,被任命为没有实权的太傅。司马懿内心清楚曹爽的目的,但鉴于他气焰正盛,自己处于劣势,于是便称病不理政事,给曹爽放了个烟幕弹,让曹爽放松戒备,却不知道这个司马懿只是在韬光养晦,积蓄力量。嘉平元年(249年)春正月,魏帝曹芳去祭扫高平陵(魏明帝的陵寝),大将军曹爽从行。司马懿乘机上奏永宁太后,要求废掉曹爽兄弟。当时,其子司马师为中护军,率兵屯司马门,控制了京都。而司马懿则亲率太尉蒋济等勒兵出迎天子,驻扎在洛水浮桥,派人上奏章给皇帝陈述曹爽之罪。大司农桓范出城投奔曹爽,力劝曹爽向先祖曹操学习,挟天子以令诸侯,不过曹爽目光短浅,认为只要自己交出军权,还能继续享受宗亲的荣华富贵。于是,他自请免职,随皇帝回京。待曹爽兄弟一回府,即被司马懿派兵包围,并在曹爽府宅四角修建高楼,派人密切监视。不久,司马懿便以谋反的罪名,杀掉曹爽及其党羽并灭其三族。同年二月,曹芳任命司马懿为丞相,但他以久病为由长期不上朝,天子每遇大事,亲自到他府中去征询意见。一时之间司马氏权倾朝野,风光无限。之后其子司马炎篡位也是顺理成章的了。老狐狸的精算盘事实上,最初司马懿称病不理政事也是迫不得已。当时曹爽势力庞大,

处心积虑地要将他拿下,而自己的势力也不足以与之抗衡,

当时称病放权也是自保的权宜之计。据《三国志》记载,一开始曹爽担心司马懿装病,派心腹河南尹李胜前去刺探。司马懿假装病重,让两个侍婢扶着自己,去拿衣服,拿不稳,掉在地上,还指着嘴说渴。侍婢献上粥来,他用口去接,汤流满襟。李胜见此情形,感慨道:“风传明公旧病复发,没想到严重到如此程度。”司马懿故意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年纪大了,再加上顽疾不去,恐怕是危在旦夕。你要去并州赴任了,那里与胡地接壤,要小心哪。”李胜纠正道:“我是要去本州赴任,不是并州。”司马懿故意错其辞:“我年纪大了,意识有些恍惚,你赴任本州,要好好在那里建功立业。照这情形,我随时可能一命呜呼,今日一别,以后可能永难相见了!”说完流涕横流,李胜也掩面长叹,感慨不已。他回来后便对曹爽说:“司马太傅已病入膏肓,怕是时日不多,令人怆然。”自此曹爽便放松了对司马懿的警惕。成功瞒过曹爽后,司马懿开始暗中布置,为消灭曹爽势力作准备。司马懿的成功,一方面是他的对手曹爽目光短浅,独断专行,失去人心。他甚至擅自做主将太后迁至永宁宫,极大地触犯了皇室的尊严,为太后支持司马懿政变埋下伏笔。更重要的一方面则在于司马懿能够审时度势知进退。他面对曹爽的咄咄逼人,并没有急于反攻,而是针对自身处境,主动退让,用称病的方式迷惑对方,又通过煞费心机、生动逼真的装病行为

麻痹敌人,使自己有了生存的空间。其次,他在不理政事期间也积极布局,让自己的儿子宗亲等担任军队统领等要职,为将来的政变铺好了道路。然后,在时机成熟时,拉拢太后等曹爽的政敌,用武力控制京都,向皇帝上书弹劾曹爽,监禁曹爽并灭其三族等等每一步都走得十分漂亮,不可不谓之老谋深算。现代社会的“以退为进”三国的故事因其诡异多变、充满奇谋术数而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司马懿称病谋权的典故只是一个缩影,它向我们揭示了相势而动、以退为进的重要性。纵观历史,适用此术者不乏其人。大家熟知的袁世凯装病逼清帝退位与司马懿的伎俩如出一辙。清代学者黄宗羲在《子刘子行状上》一书中指出,“世道之衰也,士大夫不知礼义为何物,往往知进而不知退,及其变也,或以退为进”。以退为进,“退”的目的在于“进”,“退”仅仅是在积蓄力量,待时机成熟,以求力挽狂澜,东山再起。在如今这个浮躁的社会,更需要以退为进的气魄与胆识。以退为进也被人们成功运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说,在就业压力日益严峻的情况下,我们提倡大学毕业生“先就业、再择业”,这就是一种“以退为进”。退一步并非是消极避让的“逃跑主义”,而是让自己暂离是非漩涡,看出矛盾所在,然后从容出击。这样一来,问题看得清楚,成功解决的可能性也便增加许多。著名的“烟草大王”褚时健就是这方面的榜样。他在改革开放初期凭借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脚踏实地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