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测量复习资料武大版W.B-Ne.M

摄影测量复习资料武大版W.B-Ne.M
摄影测量复习资料武大版W.B-Ne.M

1.摄影测量与遥感的概念和意义:

概念:摄影测量与遥感是对非接触传感器系统获得的影像及其数字表达进行记录、量测和解译,从而获得自然物体和环境的可靠信息的一门工艺、科学和技术 。

特点:在像片上进行量测和解译;无需接触物体本身,较少受自然和地理条件限;可摄得瞬间的动态物体影像;像片及其它各类影像提供物体的大量几何信息和物理信息

2.传统摄影测量学的定义:

传统的摄影测量学是利用光学摄影机获取的像片,经过处理以获取被摄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特性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3.摄影测量学的三个发展阶段:

模拟摄影测量,解析摄影测量,数字摄影测量。

4.摄影测量的任务:

地形测量领域: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专题图、特种地图、正射影像地图、景观图;建立各种数据库;提供地理信息系统和土地信息系统所需要的基础数据。

非地形测量领域:生物医学;公安侦破;古文物、古建筑;建筑物变形监测;军事侦察;矿山工程。

5.摄影测量中常用的坐标系及作用:

像平面坐标系,用以表示像点在像平面上的位置。

像空间坐标系,为了便于进行空间坐标的变换建立的描述像点在像空间位置的坐标系。 像空间辅助坐标系,一种坐标系相对统一,便于进行计算的坐标系。

摄影测量坐标系,由像点的像空间辅助坐标求得相应地面点的摄影测量坐标的坐标系。 地面测量坐标系,摄影测量方法求得的地面点坐标进行变换所得,是最后提供给用户使用的坐标形式。

地面摄影测量坐标系,在摄影测量坐标系与地面测量坐标系之间建立的一种过渡性的坐标系。

6.航摄像片的内、外方位元素及作用:

内方位元素包括三个参数,即摄影中心S 到像片的垂距(主距)f 及像主点o 在像框标坐标系中的坐标x0,y0。

一张像片的外方位元素包括六个参数,其中有三个是直线元素,用于描述摄影中心的空间坐标值,用Xs ,Ys ,Zs 表示,是摄影中心S 在地面空间坐标系中的坐标;通常选用地面摄影测量坐标系。另外三个是角元素,用于表达像片面的空间姿态。外方位三个角元素可看作是摄影机光轴从起始的铅垂方向绕空间坐标轴按某种次序连续三次旋转形成的。

内方位元素是描述摄影中心与像片之间相关位置的参数,外方位元素是确定摄影光束在摄影瞬间的空间位置和姿态的参数。

7.共线方程的内容及应用: ???????-+-+--+-+--=-+-+--+-+--=)()()()()()()()()()()()(333222333111s A s A s A s A s A s A

s A s A s A

s A s A s A

Z Z c Y Y b X X a Z Z c Y Y b X X a f y Z Z c Y Y b X X a Z Z c Y Y b X X a f x

式中: x , y 为以像主点为原点的像点坐标;X A ,Y A ,Z A 为相应地面点坐标;f 为像片主距,影像的内方位元素 (x 0 , y 0 ),f ;X S ,Y S ,Z S 为摄影中心S 的物方空间坐标;a i , b i ,c i (i = 1,2,3)为影像的三个外方位角元素组成的九个方向余弦。

其应用主要有:

①单像空间后方交会和多像空间前方交会;

②解析空中三角测量光束法平差中的基本数学模型;

③构成数字投影的基础;

④计算模拟影像数据(已知影像内外方位元素和物点坐标求像点坐标);

⑤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与共线方程制作正射影像;

⑥利用DEM与共线方程进行单幅影像测图等等。

8.空间后方交会的目的,求解过程,解求中未知数、至少需要测求地面控制点的数量及原因:目的:利用一定数量的地面控制点,根据共线方程,反求像片的外方位元素,这种方法称为单张像片的空间后方交会。

过程:①获取已知数据;②量测控制点的像点坐标;③确定未知数的初始值;④计算旋转矩阵R;

⑤逐点计算像点坐标近似值;⑥组成误差方程式;⑦组成法方程式;⑧解求外方位元素;⑨检查计算是否收敛。

解求中有6个未知数,至少需要3个地面控制点,因为6个未知数至少需要6个方程,由于每一对共轭点可列出两个方程,因此,若有3个已知地面控制点坐标,则可列出6个方程,解求6个外方位元素改正数。

9.航线弯曲度,像片旋角和像片倾角:

航线弯曲度是指偏离该直线最远的像主点到该直线垂距与航带两端像主点之间的直线距离的比,一般采用百分数表示. 航线的弯曲会影响到航向重叠、旁向重叠的一致性,如果弯曲太大,则可能会产生航摄漏洞,甚至影响摄影测量的作业。因此,航线弯曲度一般规定不得超过3%。

像片上相邻像主点连线与同方向框标连线间的夹角称为像片旋角。

空中摄影采用竖直摄影方式,即摄影瞬间摄影机的主光轴近似与地面垂直,它偏离铅垂线的夹角应小于3度,夹角称为像片倾角。

10.人造立体视觉原理与条件:

原理:空间景物在感光材料上构像,再用人眼观察构像的像片产生生理视差,重建空间景物的立体视觉,所看到的空间景物称为立体影像,产生的立体视觉称为人造立体视觉。

条件:两张像片必须是在两个不同位置对同一景物摄取的立体像对;每只眼睛必须只能观察像对的一张像片;两像片上相同景物(同名像点)的连线与眼基线应大致平行;两像片的比例尺相近(差别<15%),否则需用ZOOM系统等进行调节。

11.双像解析摄影测量的任务与方法:

任务:利用解析计算的方法处理影响信息,从而获得地面的基础空间信息,确定资源与环境信息的空间位置,它重点解决影像信息中的几何信息,建立地面数字模型。

用解析的方法处理立体像对,常用的方法有三种:

利用像片的空间后方交会与前方交会来解求地面目标的空间坐标。

利用立体像对的内在几何关系,进行相对定向,建立与地面相似的立体模型,计算出模型点的空间坐标。再通过绝对定向,将模型进行平移、旋转、缩放,把模型纳入到规定的地面坐标系之中,解求出地面目标的绝对空间坐标。

利用光束法双像解析摄影测量来解求地面目标的空间坐标。这种方法将待求点与已知外业控制点同时列出误差方程式,统一进行平差解求。这种方法理论较为严密,它把前面两种方法的两种步骤合在一个整体内。

12.空间前方交会的概念和计算步骤:

概念:由立体像对中两张像片的内、外方位元素和像点坐标来确定相应地面点的地面坐标的方法,称为空间前方交会。

计算步骤:

1.由已知的外方位角元素及像点的坐标,计算像空间辅助坐标;

2.由外方位线元素,计算摄影基线分量B x,B y,B z;

3.计算投影系数N1,N2;

4.最后由前方交会公式计算地面点的地面摄影测量坐标。由于N1和N2已经求出,计

算地面坐标时Y A应取平均值,是为了消除相对定向中存在的残差的影响。

13.双像解析计算的空间后交—前交方法:

野外像片控制测量;

用立体坐标量测仪量测像点的坐标;

空间后方交会计算像片外方位元素;

空间前方交会计算未知点地面坐标。

14.相对定向--绝对定向:

首先暂不考虑像片的绝对位置和姿态,而只恢复两张像片之间的相对位置和姿态,这样建立的立体模型称为相对立体模型,其比例尺和方位均是任意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将两张像片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缩放、平移和旋转,达到绝对位置。这种方法称为相对定向--绝对定向。

15.连续法相对定向计算的基本过程:

①在立体坐标量测仪上,量测选定的6个定向点的像点坐标(x1,y1)及(x2,y2)。

②确定初始值:假定左像片水平,则左片旋转矩阵R1为单位阵;右片的角元素j,w,k及m,g 的初始值取为零;bx取定向点中1号点的左右视差(x1–x2)。

③根据初始值,计算右片旋转矩阵R2。

④根据输入的像点平面坐标,计算像空间辅助坐标。

⑤根据给定的初始值,计算by,bz,并根据像空间辅助坐标,计算各点的投影系数N1,N2。

⑥根据连续像对相对定向的作业公式计算每个定向点的误差方程常数项及系数项,组成误差方程式。

⑦计算法方程系数矩阵及常数项,并解求法方程,求得未知数的改正数。

⑧求未知数的新值,即初始值加改正数。

⑨检查未知数的改正数是否大于限差,若大于限差,则重复③~⑧步的计算,直到所有改正数都小于限差为止。

16.坐标重心化的概念、目的和求解方法:

为了简便计算,常选模型的重心为坐标系的原点,用g表示,以重心为原点的坐标称为重心化坐标。

坐标的重心化是区域网平差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数据预处理方法。

它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减少模型点坐标在计算过程中的有效位数,以保证计算的精度;二是采用了重心化坐标以后,可使法方程式的系数简化,个别项的数值变成零,部分未知数可以分开求解,从而提高了计算速度。

重心的坐标是对参加解求绝对定向元素的控制点取其算术平均值求出的。

17.光束法双像解析摄影测量的概念及解法:

光束法双像解析摄影测量用已知的少数控制点以及待求的地面点,在像对内,同时解求两张像片的外方位元素与待定点的坐标。

这种方法理论较为严密,精度较高,是一种较为完好的方法。

仍由共线方程出发,但在线性化过程中与单影像空间后方交会问题的不同之处是此时把待定点坐标X,Y,Z作为未知数,未知数,控制点同时列误差方程,联合进行解算。

18.双像解析摄影测量三种解法的比较:

双像解析摄影测量可应用三种解算方法:后交—前交解法;相对定向—绝对定向解法;光束

法解法。

三种方法的比较分析如下:

①第一种方法前交的结果依赖于空间后方交会的精度,前交过程中没有充分利用多余条件进行平差计算;

②第二种方法计算公式比较多,最后的点位精度取决于相对定向和绝对定向的精度,用这种方法的解算结果不能严格表达一幅影像的外方位元素;

③第三种方法的理论最严密、精度最高,待定点的坐标是完全按最小二乘法原理解求出来的。

19.解析空中三角测量的目的、意义和分类:

解析空中三角测量指的是用摄影测量解析法确定区域内所有影像的外方位元素。

摄影测量方法测定(或加密)点位坐标的意义在于:

不需直接触及被量测的目标或物体,凡是在影像上可以看到的目标,不受地面通视条件限制,均可以测定其位置和几何形状;

可以快速地在大范围内同时进行点位测定,从而可节省大量的野外测量工作量;

摄影测量平差计算时,加密区域内部精度均匀,且很少受区域大小的影响;

所以,摄影测量加密方法已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点位测定方法。

从传统方法上讲,根据平差中采用的数学模型可分为航带法、独立模型法和光束法。

根据平差范围的大小,解析空中三角测量可分为单模型法、单航带法和区域网法。

20.数字摄影测量:

利用数字灰度信号,采用数字相关技术量测同名像点,在此基础上通过解析计算,进行相对定向和绝对定向,建立数字立体模型,从而建立数字高程模型、绘制等高线、制作正射影像图以及为地理信息系统提供基础信息等。这就是数字摄影测量。由于整个过程都是以数字形式在计算机中完成,因而又称为全数字化摄影测量。

21.影像的灰度:

影像的灰度又称光学密度,反映了透明的程度,即透光的能力,透过率T,用不透过率的对数表示。

22.影像数字化:

将透明正片(或负片)放在影像数字化器上,把像片上像点的灰度值用数字形式记录下来,称为影像数字化。

23.数字影像内定向:

在摄影测量中常取用以像主点为原点的像平面坐标来建立像点与地面点的坐标关系。由于在像片扫描的数字化过程中,像片的扫描坐标系与像平面坐标系一般不平行,且坐标原点不同,所以同一像点的像平面坐标x,y与其扫描坐标x’,y’不相等,需要加以换算,这种换算称为数字影像内定向。

为了进行内定向,必须量测影像上框标点的影像架坐标或扫描坐标。然后根据量测相机的检定结果所提供的框标理论坐标(传统摄影测量中也用框标距理论值),用解析计算方法进行内定向,从而获得所量测各点的影像坐标。

24.影像相关:

对于全数字化摄影测量,在没有人眼的立体观测的情况下,如何从左、右数字影像中寻找同名像点,亦即数字影像相关,是全数字化摄影测量的核心问题。

影像相关是利用互相关函数,评价两块影像的相似性以确定同名点。即首先取出以待定点为中心的小区域中的影像信号,然后取出其在另一影像中相应区域的影像信号,计算两者的相关函数,以相关函数最大值对应的相应区域中心点为同名点。即以影像信号分布最相似的区域为同名区域,同名区域的中心点为同名点。

25.核面与核线:

通过摄影基线S1S2与任一物方点A所作的平面W A称为通过点A的核面。通过像主点的核面称为主核面。在立体像对中,左、右影像各有其自身的主核面,一般两个主核面是不重合的。核面与影像面的交线称为核线,在一条核线上的任一点其在另一幅影像上的同名像点必定位在其同名核线上。

26.基于特征的影像匹配的概念、基本思想及步骤:

在很多场合,影像匹配主要是用于配准那些特征点、线或面。为有别于前述的基于灰度的匹配,这一类算法被称为特征匹配或基于特征的匹配。

基本思想:首先用某种特征提取算子提取影像中的特征(点、线、面);然后对提取的特征进行参数描述;最后以特征的参数值为依据进行同名特征的搜索,继而获得同名像点。

一般来说,特征匹配可分为三步:①特征提取;②利用一组参数对特征作描述;③利用参数进行特征匹配。

27.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的组成:

硬件组成:

- 计算机;

- 外部设备:立体观测设备;操作控制设备

- 输入设备:影像数字化仪

- 输出设备:矢量绘图仪;栅格绘图仪

软件组成:

- 数字影像处理软件主要包括:影像旋转;影像滤波;影像增强;特征提取

- 模式识别软件主要包括:特征识别与定位,框标的识别与定位;影像匹配(同名点、线与面的识别);目标识别

- 解析摄影测量软件主要包括:定向参数计算;空中三角测量解算;核线关系解算,坐标计算与变换;数值内插,数字微分纠正;投影变换

- 辅助功能软件主要包括:数据输入输出;数据格式转换;注记;质量报告;图廓整饰;人机交互

28.数字地面模型(DTM),数字高程模型(DEM)概述:

数字地面模型(DTM)就是一个用于表示地面特征的空间分布的数据阵列,最常用的是用一系列地面点的平面坐标X、Y以及该地面点的高程Z或属性组成的数据阵列。它被用于各种线路(铁路、公路、输电线路)的设计及各种工程的面积、体积、坡度的计算,任意两点间可视性判断及绘制任意断面图。在测绘中被用于绘制等高线、坡度坡向图、立体透视图,制作正射影像图与地图的修测。

若地面按一定格网形式有规则地排列,点的平面坐标X、Y可由起始原点推算而无需记录,这样地表面形态只用点的高程Z来表达,称为数字高程模型(DEM)。

29.数字高程模型DEM 两种表示形式:

利用一系列在X,Y方向上都是等间隔排列的地形点的高程Z表示地形,形成一个矩形格网DEM,存贮量最小、便于使用管理。缺点是有时不能准确表示地形的结构与细部。

若将地形特征采集的点按一定规则连接成覆盖整个区域且互不重叠的许多三角形,构成一个不规则三角网TIN表示的DEM,通常称为三角网DEM或TIN。能较好地顾及地貌特征点、线,表示复杂地形表面比矩形格网精确。缺点是数据量较大,数据结构较复杂,使用与管理也较复杂。

30.DEM数据点的采集方法与方式:

为了建立DEM,必需量测一些点的三维坐标,被量测三维坐标的这些点称为数据点。

采集方法:

地面测量:利用自动记录的测距经纬仪在野外实测。

现有地图数字化:用数字化仪对已有地图上的信息,进行数字化的方法。

空间传感器:利用GPS、雷达和激光测高仪等进行数据采集。

采集方式:

沿等高线采样:沿等高线采样可按等距离间隔记录数据或按等时间间隔记录数据方式进行。规则格网采样:方法简单、精度较高、作业效率也较高;特征点可能丢失。

沿断面扫描:获取数据的精度比其它方法要差,特别是在地形变化趋势改变处,常常存在系统误差。

渐进采样:先按预定的比较稀疏的间隔进行采样,获得一个较稀疏的格网,然后分析是否需要对格网加密。

选择采样:可根据地形特征进行选择采样。

混合采样:将规则采样与选择采样结合起来进行。

自动化DEM数据采集:按影像上的规则格网利用数字影像匹配进行数据采集。

31.数字高程模型内插的概念、方法和特点:

摄影测量中的曲面内插和逼近,是根据一系列参考点(数据点)上的某些信息来拟合反映该信息特征的表面,并内插出其它点上的信息。

DEM内插就是根据参考点上的高程求出其它待定点上的高程,在数学上属于插值问题。

主要方法有移动曲面拟合法、加权平均法和最小二乘配置法。

一般总是将测区或图幅划分成较小的计算单元,采用局部函数内插方法,并在内插中兼顾一般数据点和地形特征点、线,并且根据数据点采集的不同方法采取相应的内插方法。

32.基于规则矩形格网等高线绘制的主要过程:

1) 确定最低和最高的等高线高程;

2)等高线搜索,由低到高(或由高到低)逐条等高线进行搜索内插;

3)等高线点的判断;

4)内插等高线点;

5)搜索下一个等高线点;

6)搜索等高线终点。

为了获得一条光滑的等高线,在这些离散的等高线点之间还必须插补(加密)。

33.从DEM绘制透视图的主要过程:

1、选择适当的参考面高程Z,以及高程Z的放大倍数m。

2、选择适当的视点位置X S,Y S,Z S;视线方位t(视线方向), (视线的俯视角度)。

3、计算物方至像方之透视变换。

4、隐藏线的处理。

5、从离视点最近的DTM剖面开始,逐剖面地绘出。

6、调整各个参数值,从不同方位、不同距离绘制形态各不相同的透视图制作动画。

摄影测量学基础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空中三角测量:利用航摄像片与所摄目标之间的空间几何关系,根据少量像片控制点,计算待求点的平面位置、高程和像片外方位元素的测量方法。 2像点位移:由于在实际航空摄影时,在中心投影的情况下,当航摄的飞行姿态出现较大倾斜即像片有倾斜,地面有起伏时,便会导致地面点在航摄像片上构像相对于在理想情况下的构像,产生了位置的差异,这一差异称为像点位移。 3摄影基线:航线方向相邻两个摄影站点间的空间距离。 4航向重叠:同一条航线上,相邻两张像片应有一定范围的影像重叠,称为航向重叠。 5旁向重叠:相邻航线相邻两像片的重叠度 6同名核线:同一核面与左右影像相交形成的两条核线,其中核面指物方点与摄影基线所确定的平面。 7像片的内方位元素:表示摄影中心与像片之间相互位置的参数,f,x0,y0 8像片的外方位元素:表示摄影中心和像片在地面坐标系中的位置和姿态的参数。 9相对定向:根据立体像对内在的几何关系恢复两张像片之间的相对位置和姿态,使同名光线对对相交,建立与地面相似的立体模型。即确定一个立体像对两像片的相对位置。 10绝对定向元素:描述立体像对在摄影瞬间的绝对位置和姿态的参数。 11单像空间后方交会:利用至少三个已知地面控制点的坐标,与其影像上对应三个像点的影像坐标,根据共线条件方程,反求该像片的外方位元素。 12空间前方交会:由立体像对中两张像片的内、外方位元素和像点坐标来确定相应地面点的地面坐标的方法,称为空间前方交会。 13同名像点:同名光线在左右相片上的构像 填空 1、4D 产品是指 DEM 、DLG 、DRG 、DOM 。 2、摄影测量按用途可分为地形摄影测量、非地形摄影测量。 3、摄影测量学的发展经过了模拟摄影测量、解析摄影测量、数字摄影测量三个阶段。 4、模拟摄影测量是利用光学/机械投影方法实现摄影过程的反转。 5、解析摄影测量以电子计算机为主要手段,通过对摄影像片的量测和解析计算方法的交会方式来研究和确定被摄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并提供各种摄影测量产品的一门科学。 6、像点坐标的系统误差改正主要包括底片变形改正,摄影机物镜畸变差改正,大气折光改正和地球曲率改正。 7、共线方程表达的是像点、投影中心与地面点之间关系。 8、立体摄影测量基础是共面条件方程。 9、把一条航线的航摄像片根据地物影像拼接起来,各张像片的主点连线不在一条直线上,而呈现为弯弯曲曲的折线,称航线弯曲。 10、航摄像片为量测像片,有光学框标和机械框标。 11、地图是地面的正射投影,像片是地面的中心投影。 12、在像空间坐标系中,像点的z 坐标值都为-f 。 13、一张像片的外方位元素包括:三个直线元素(Xs 、Ys 、Zs ):描述摄影中心的空间坐标值;三个角元素(?、ω、κ) ) :描述像片的空间姿态。 14、相对定向的理论基础、目的、标准是两像片上同名像点的投影光线对对相交。 15、双像解析摄影测量的任务是利用解析计算方法处理立体像对,获取地面点的三维空间信息。 16、在摄影测量中,一个立体像对的同名像点在各自的像平面坐标系的x 、y 坐标之差,分别称为左右视差、上下视差。 17、解析法相对定向的理论基础是同名光线对对相交于核面内。 18、解析绝对定向需要量测 2 个平高和 1 个高程以上的控制点,一般是在模型四个角布设四个控制点。 19、解析空中三角测量按数学模型分为航带法、独立模型法、光束法。 20、像底点上不存在投影差,但存在倾斜误差。倾斜航片上等比线上点的倾斜误差等于零。 21、立体模型空间相对定向时,连续像对的相对定向元素为 ,单独像对的相对定向元素为 。 22、某像点的像平面坐标为(x,y),摄影仪主距为f ,则该点在像空间坐标系中的坐标为(x ,y ,-f )。 23、摄影测量采用的五种常用坐标系中,地面测量坐标系是左手系。 222 v w b b φωκ、、、、22211ωκ?κ?、、、、

摄影测量学复习资料

摄影测量学 第一章 1、摄影测量的定义、任务? 定义:摄影测量与遥感是从非接触成像和其他传感器系统,通过记录、量测、分析与表达等处理,获取地球及其环境和其他物体可靠信息的工艺,科学与技术。其中摄影测量侧重于提取几何信息,遥感侧重于物理信息。任务:(1)测绘各种比例尺地形图。(2)建立数字地面模型(地形数据库)。 2、摄影测量学:是对研究的对象进行摄影,根据所得的构象信息,从几何方面和物理方面 加以分析研究,从而对所摄对象的本质提供各种资料的一门学科。 3、解决的基本问题:几何定位和影像解译。 4、摄影测量的三个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1、航摄仪物镜的焦距与其主距有什么不同? 焦距:自物方主点S1到物方焦点F1的距离称为光学系的物方焦距f1;自像方主点S2到像方焦点F2的距离称为镜头的像方焦距f2。 主距:像主点和摄影机物镜后节点之间的距离称为摄影机主距。 2、量测摄影机与非量测摄影机的区别? (1)量测摄影机的主距是一个固定的已知值 (2)量测摄影机的承片框上具有框标,即固定不变的承片框上,四个边的中点各安置一个机械标志;框标,其目的是建立像片的直角,框标坐标系。 (3)量测摄影机的内方位元素是已知值。 3、航向重叠:摄影时飞机沿相邻影像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重叠度。一般P=50%~65%;P值最小不能小于53%。 旁向重叠:完成一条航线的摄影后,飞机进入另一条航线进行测量摄影,相邻航线影像之间也必须有一定的重叠。一般q=30%~40%,最小不得小于15%。 4、B与近景C之间这一段间隔内的所有景物,在像面上仍可获得清晰的图像,此时,近景 与远景之间的纵深度称为景深。 5、超焦点距离:当物镜向无限远物体对光时,不仅远处的物体构象清晰,而且在离开物镜 不小于某一距离H的所有物体,其构象都很清晰,这个距离H就称为超焦点距离。 第三章 1、航摄像片上特殊的点、线、面。 (1)像主点:摄影中心S在像片平面上的投影点。 (2)像底点:主垂线与像片面P的交点n称为像底点。 (3)等角点:倾角α的平分线与像片面交于点C称C点为等角点。 (4)主纵线:主垂面W与像平面P的交线称为主纵线W。 (5)等比线:过像主点平行于合线的直线称为等比线。 2、摄影测量常用的坐标系统,它们是如何定义的? (1)像平面坐标系:是以该像片的像主点为坐标原点的坐标系,用来表示像点在像片面上的位置,在实际应用中,常采用框标连线的交点为坐标原点,称为框标平面坐标系。X、y轴的方向按需要而定,常取与航线方向一致的连线为x轴,航线方向为正。 (2)像空间坐标系:以摄影中心S为坐标原点,X轴和Y轴分别与像平面直角坐标系的X轴和Y轴平行,Z轴与主光轴重合,向上为正,像点的像空间坐标系表示为(x、y、-f)。 (3)像空间辅助坐标系:其坐标原点是摄影中心S坐标轴依情况而定,通常有三种方法:a、以每一条航线的第一张像片的像空间坐标系作为像空间辅助坐标系。 b、取u、v、w轴系分别平行于地面摄影测量坐标系D-XYZ,这样同一像点a在像空间坐标系中的坐标为x、y、z=(-f),而在像空间辅助坐标系中的坐标为u、v、w。 c、以每个像片对的左片摄影中

摄影测量学基础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摄影测量学 2航向重叠 3单像空间后方交会 4相对航高 5解析空中三角测量 6外方位元素 7核面 8绝对定向元素 二、问答题 1.写出中心投影的共线方程式并说明式中各参数的含义。 2.指出采用“后方交会+前方交会”和“相对定向+绝对定向”两种方法计算地面点坐标的基本步骤。 3.简述利用光束法(一步定向法)求解物点坐标的基本思想。 4.简述解析绝对定向的基本过程。 5.简述相对定向的基本过程。

6.试述航带网法解析空中三角测量的基本步骤。 二、填空 1摄影测量的基本问题,就是将_________转换为__________。 2人眼产生天然立体视觉的原因是由于_________的存在。 3相对定向完成的标志是__________。 三、简答题 1两种常用的相对定向元素系统的特点及相对定向元素。 2倾斜位移的特性。 3单航带法相对定向后,为何要进行比例尺归化?怎样进行? 4独立模型法区域网平差基本思想。 5何谓正形变换?有何特点? 四、论述题 1空间后方交会的计算步骤。 2有三条航线,每条航线六张像片组成一个区域,

采用光束法区域网平差。 (1)写出整体平差的误差方程式的一般式。(2)将像片进行合理编号,并计算带宽,内存容量。 (3)请画出改化法方程系数阵结构简图。 参考答案: 一、 1是对研究的对象进行摄影,根据所获得的构想信 息,从几何方面和物理方面加以 分析研究,从而对所摄影的对象 本质提供各种资料的一门学科。2供测图用的航测相片沿飞行方向上相邻像片的重叠。 3知道像片的内方位元素,以及三个地面点坐标和量测出的相应像点的坐标,就可以根据共线方程求出六个外方位元素的方法。

摄影测量学复习资料(全)分析解析资料

一、名词解释 1、解析相对定向:根据同名光线对对相交这一立体相对内在的几何关系,通过量测的像点坐标,用解析计算方法解求相对定向元素,建立与地面相似的立体模型,确定模型点的三维坐标。 2、GP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将基于载波相位观测量的动态 GPS 定位技术获取的摄影中心曝光时刻的三维坐标作为带权观测值,引入光束法区域网平差中,整体求解影像外方位元素和加密点的地面坐标,并对其质量进行评定的理论和方法。 3、主合点:地面上一组平行于摄影方向线的光束在像片上的构像 4、核线:立体像对中,同名光线与摄影基线所组成核面与左右像片的交线。 5、航向重叠:同一条航线上相邻两张像片的重叠度。 6、旁向重叠:两相邻航带摄区之间的重叠。 7、影像匹配:利用互相关函数,评价两块影像的相似性以确定同名点 8、影像的内方元素:是描述摄影中心与像片之间相关位置的参数。 9、影像的外方元素:描述像片在物方坐标的位置和姿态的参数。 10、景深:远景与近景之间的纵深距离称为景深 11、空间前方交会:由立体像对中两张像片的内、外方位元素和像点坐标来确定相应地面点的地面坐标的方法,称为空间前方交会。 12、空间后方交会:利用一定数量的地面控制点,根据共线条件方程或反求像片的外方位元素这种方法称为单张像片的空间后方交会。 13、摄影基线:相邻两摄站点之间的连线。 14、像主点:像片主光轴与像平面的交点。 15、立体像对:相邻摄站获取的具有一定重叠度的两张影像。 16、数字影像重采样:当欲知不位于采样点上的像素值时,需进行灰度重采样。 17、核面:过摄影基线与物方任意一点组成的平面。 18、中心投影:所有投影光线均经过同一个投影中心。 19、单模型绝对定向:相对定向所构建的立体模型经平移、缩放、旋转后纳入到地面坐标系中的过程相对定向:根据立体像对内在的几何关系恢复两张像片之间的相对位置和姿态,使同名光线对对相交,建立与地面相似的立体模型。即确定一个立体像对两像片的相对位置。 20、数字影像内定向:同一像点的像平面坐标与其扫描坐标不相等,需要加以换算,这种换算称为数字影像内定向。 21、像主点:摄影机主光轴在框标平面上的垂足 22、内部可靠性:一定假设条件下,平差系统所能发现的模型误差的下界值 22、外部可靠性:一定显著性水平和检验功效下,平差系统不能发现的模型误差对平差结果的影响。 23、摄影学:利用光学摄影机摄取相片,通过相片来研究和确定被摄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和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技术。 24、影像信息学:是一门记录、储存、传输、量测、处理、解译、分析和显示由非接触传感器影响获得的目标及其环境信息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实体。

摄影测量学考试复习.docx

4D 产品是指DEM、DLG、DRG、DOM。 摄影测量学:是利用光学摄影机摄取照片,通过像片来研究和确定被摄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和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技术摄影测量按远近分为航天摄影测量、航空摄影测量,地面摄影测量,近景摄影测量,显微镜摄影测量。 摄影测量按用途口J分为地形摄影测量、非地形摄影测量。 摄影测量学的发展经过了模拟摄影测量、解析摄影测量、数字摄影测量三个阶段。 2.由于立体像对选取的像空间辅助坐标系的不同分为连续邃戒与里独像对 摄影机的主距:航空摄影物镜中心至底片面的距离是固定值1?摄影比例尺:严格讲,摄影比例尺是指航摄像片上一线段为J与地向上相应线段的水干距L之比。摄影像片的影像比例尺处处均不相等 3?摄影航高:摄影机的物镜中心至该面的距离 2?绝对航高:摄影物镜相对于平均海平而的航高,指摄影物镜在摄影瞬间的真实海拔高度。 3?相对航高:摄影物镜相对于某一基准面或某一点的高度 2 ?制定航摄计划: 1.确定摄区范围; 2.选择航摄仪; 3.确定航摄仪的比例尺;4,确定摄影航高;5,需要像片数,F1期等。 5.摄影基线:航线方向相邻两摄站点间的空间距离称为摄影基线。 2?摄影资料的基本要求:1.影像的色调,2.像片的重叠,3.像片倾角,4.航线弯曲,5,像片旋角 2?像片倾角:空中摄影采用竖直摄影方式,即摄影瞬间摄影机的主光轴近似与地面垂直,它偏离铅垂线的夹角应小于3D,夹角称为像片倾角。 3?航向重叠:同一条航线内相邻像片之间的影像重叠称为航向重叠,一般要求在60%以上。目的:保 证像片立体量测与拼接 4?旁向重叠:相邻航线的重叠称为旁向重叠,重叠度要求在24%以上 5?中心投影:投影光线会聚与一点 7?像主点:摄影机主光轴在框标平面上的垂足 &像底点:主垂线与像片面的交点 2 ?摄影测量常用的坐标系统有哪些? 像平面坐标系;像空间坐标系;像空间辅助坐标系;摄影测量坐标系;地面测量坐标系 3.对于一张航摄像片其内外方位元素为内外方位元素均为常数, 8?内方位元素:内方位元素是表示摄影中心与像片之间相关位置的参数,包括三个参数。即摄影中心 到像片的垂距(主距)f及像主点o在像框标坐标系中的坐标兀。,儿 9?外方位元素:在恢复内方位元素的基础上,确定摄影光束在摄影瞬间的空间位置与姿态的参数称为外方位元素, 外方位角元素:确定像空间坐标系的三轴在地面坐标系中的方向。 14 ?像点在像空间直角坐标系与像空间辅助坐标系的变换关系: U X坷a2 a3X V=R y—久b2伏y W-f°1 C2°3-f 13?同名像点:同名光线在左右相片上的构像 14 ?摄影基线:同一航线内相邻两摄站的连线 15?核线:核面与像片的交线,核线会聚于核点 16?核面:摄影基线与地而点所作平而 17.同名像点:地面上一点在相邻两张像片上的构像

摄影测量学考试知识点汇编

摄影测量学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摄影测量学:是对研究的对象进行摄影,根据所获得的构像信息,从几何方面和物理方 面加以分析研究,从而对所摄对象的本质提供各种资料的一门学科。 2、光圈号数 :相对孔径的倒数 3、景深 :远景与近景之间的纵深距离称为景深 4、超焦点距离:当物镜向无限远物体对光时,不仅远处的物体构象清晰,而且在离开物镜 不小于某一距离H 的所有物体,其构象都很清晰,这个距离H 就称为超焦点距离或称为无限远起点 5、视场: 将物镜对光于无穷远,在焦面上会看到一个照度不均匀的明亮圆。这个直径为 ab 的明亮圆的范围称为视场 6、视场角 :物镜的像方主点与视场直径所张的角2α。 7、像场 :在视场面积内能获得清晰影像的区域 8、像场角; 物镜的像方主点与像场直径所张的角2β。 像主点:摄影机轴在框标平面上的垂足。 11、航向重叠 :沿飞行方向上相邻像片所摄地面的重叠区。 12、旁向重叠:两相邻航带摄区之间的重叠 主光轴 :通过诸透镜光轴的轴 主点: 主平面与光轴的交点 13、摄影基线 :相邻像片摄影站(投影中心)之间的空间连线。 15、内方位元素 确定物镜后节点和像片面相对位置的数据。 16、外方位元素 确定摄影摄影机或像片的空间位置和姿态的参数 焦点 平行光轴的投射光线经物镜后产生折射,该折射线与光轴的交点。 17、像片倾角 航摄仪光轴与通过物镜中心的铅垂线所夹的角称为像片的倾斜角 19、像片旋角 相邻像片的主点连线与像幅沿航线方向两框标连线之间的夹角称为像片的旋 偏角 20、倾斜误差 因像片倾斜引起的像点位移 节点 投射光线与成像光线与光轴的交角u 和u ′相等时,投射光线与成像光线与光轴的交点。 21、投影差 因地形起伏引起的像点位移 22、摄影比例尺 航摄相片上某一线段构成的长度与地面上相应水平距离之比。 23、像片控制点 为联系地面与相片而测定地面坐标的像点。 相对孔径 物镜焦距与有效孔径之比 25、左右视差 同名像点在各自像平面坐标系中的x 坐标之差 26、上下视差 同名像点在各自像平面坐标系中的Y 坐标之差 27、核点 基线延长线与左、右像片的交点k 1、k 2称为核点 28、核线 核面与像片的交线称为核线 29、核面 通过摄影基线S 1S 2与任一地面点A 所作的平面W A 30、投影基线 两摄站的连线 31、像片基线 指相邻两张像片主点的连线 32、解析空中三角测量 即在一条航带几十条像对覆盖的区域或由几条航带几百哥像对构成 的区域内,仅仅由外业实测几个少量的控制点,按一定的数学模型,平差 解算出摄影测量作业过程中所需的全部控制点及每张像片的外方位元素 33、空间后方交会 就是利用地面控制点的已知坐标值反求像片外方位元素 ()()()()(){} 2332233213322232332 1[]Z X Y X Y Y Y X X X Z Y X X Y Z X Y Y X Z X Y X Y =-+-+-+-+--

最新摄影测量学试题(含答案)

摄影测量学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30分) 1摄影测量学2航向重叠 3单像空间后方交会4相对行高 5像片纠正6解析空中三角测量 7透视平面旋转定律8外方位元素 9核面10绝对定向元素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摄影测量的基本问题,就是将_________转换为__________。 2物体的色是随着__________的光谱成分和物体对光谱成分固有不变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能力而定的。 3人眼产生天然立体视觉的原因是由于_________的存在。 4相对定向完成的标志是__________。 5光束法区域网平差时,若像片按垂直于航带方向编号,则改化法方程系数阵带宽为_______,若按平行于航带方向编号,则带宽为_________。 三、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总计20分) 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同名像点必定在同名核线上 B.像点、物点、投影中心必在一条直线上 C.主合点为主纵线与核线的交点D.等角点在等比线上 2、以下为正射投影的为()。 A.框幅式相机拍摄的航片 B.地形图 C.用立体模型测绘的矢量图 D.数字高程模型 3、立体像对的前方交会原理能用于()。 A.相对定向元素的解求 B.求解像点的方向偏差 C.地面点坐标的解求 D.模型点在像空间辅助坐标系中坐标的解求 4、解析内定向的作用是()。 A.恢复像片的内方位元素 B.恢复像片的外方位角元素 C.部分消除像片的畸变 D. 恢复像片的外方位线元素 5、光学纠正仪是()时代的产品,其投影方式属于机械投影。 A.模拟摄影测量 B.解析摄影测量 C.数字摄影测量 D.数字投影 6、卫星与太阳同步轨道是指()。 A、卫星运行周期等于地球的公转周期 B、卫星运行周期等于地球的自传周期 C、卫星轨道面朝太阳的角度保持不变。 D、卫星轨道面朝太阳的角度不断变化。 7、以下()不是遥感技术系统的组分。

摄影测量学复习资料

摄影测量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摄影测量的定义、任务 定义:摄影测量与遥感就是从非接触成像与其她传感器系统,通过记录、量测、分析与表达等处理,获取地球及其环境与其她物体可靠信息的工艺,科学与技术。其中摄影测量侧重于提取几何信息,遥感侧重于物理信息。 任务:(1)测绘各种比例尺地形图。(2)建立数字地面模型(地形数据库)。 2、摄影测量学:就是对研究的对象进行摄影,根据所得的构象信息,从几何方面与 物理方面加以分析研究,从而对所摄对象的本质提供各种资料的一门学科。 3、解决的基本问题:几何定位与影像解译。 4、摄影测量的三个发展阶段及其特点。(了解) 5、摄影测量的分类方法及其分类(了解):(1)按距离远近可分为航天摄影测、航空 摄影测量、地面摄影测量、近景摄影测量与显微摄影测量;(2)按用途可分为地形摄影测量与非地形摄影测量;(3)按处理手段可分为模拟摄影测量、解析摄影测量与数字摄影测量;(4)根据摄影机平台位置的不同可分为航天摄影测量、航空摄影测量、地面摄影测量与水下摄影测量。 第二章影像的获取 1、航空影像与遥感影像的获取方式? 航空影像:飞机等航空平台搭乘航摄仪(或数码相机)摄影成像;一般航空影像分为专业航摄仪(航空摄影机)获取的标准航片与非量测摄影机(普通摄影机)获取的非

标准航片。 遥感影像:卫星等航天平台利用各类传感器(阵列扫描、推扫)获取遥感影像。例如SPOT、QB、TM、IKONOS、World View等影像。 2、量测摄影机与非量测摄影机的区别? (1)量测摄影机的主距就是一个固定的已知值(2)量测摄影机的承片框上具有框标,即固定不变的承片框上,四个边的中点各安置一个机械标志;框标,其目的就是建立像片的直角,框标坐标系。(3)量测摄影机的内方位元素就是已知值。 3、航向重叠:摄影时飞机沿相邻影像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重叠度。一般P=50%~65%;P值最小不能小于53%。 旁向重叠:完成一条航线的摄影后,飞机进入另一条航线进行测量摄影,相邻航线影像之间也必须有一定的重叠。一般q=30%~40%,最小不得小于15%。 第三章摄影测量基础知识(重点!!!) 1、航摄像片上特殊的点、线、面。 (1)像主点:摄影中心S在像片平面上的投影点。 (2)像底点:主垂线与像片面P的交点n称为像底点。 (3)等角点:倾角α的平分线与像片面交于点C称C点为等角点。 (4)主纵线:主垂面W与像平面P的交线称为主纵线W。 (5)等比线:过像主点平行于合线的直线称为等比线。 2、摄影测量常用的坐标系统,它们就是如何定义的? (1)像平面坐标系:就是以该像片的像主点为坐标原点的坐标系,用来表示像点在像片面上的位置,在实际应用中,常采用框标连线的交点为坐标原点,称为框标平面坐标系。X、y轴的方向按需要而定,常取与航线方向一致的连线为x轴,航线方向为正。 (2)像空间坐标系:以摄影中心S为坐标原点,X轴与Y轴分别与像平面直角坐标系的X轴与Y轴平行,Z轴与主光轴重合,向上为正,像点的像空间坐标系表示为(x、y、-f)。 (3)像空间辅助坐标系:其坐标原点就是摄影中心S坐标轴依情况而定,通常有三种方法:

摄影测量学考试复习

产品是指 、、、。 摄影测量学:是利用光学摄影机摄取照片,通过像片来研究和确定被摄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和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技术 摄影测量按远近分为航天摄影测量、航空摄影测量,地面摄影测量,近景摄影测量,显微镜摄影测量。 摄影测量按用途可分为地形摄影测量、非地形摄影测量。 摄影测量学的发展经过了模拟摄影测量、解析摄影测量、数字摄影测量三个阶段。 .由于立体像对选取的像空间辅助坐标系的不同分为连续像对与单独像对 摄影机的主距:航空摄影物镜中心至底片面的距离是固定值 .摄影比例尺:严格讲,摄影比例尺是指航摄像片上一线段为与地向上相应线段的水干距之比。摄影像片的影像比例尺处处均不相等 .摄影航高:摄影机的物镜中心至该面的距离 .绝对航高 :摄影物镜相对于平均海平面的航高,指摄影物镜在摄影瞬间的真实海拔高度。 .相对航高:摄影物镜相对于某一基准面或某一点的高度 .制定航摄计划: .确定摄区范围;.选择航摄仪;.确定航摄仪的比例尺;,确定摄影航高;,需要像片数,日期等。 .摄影基线:航线方向相邻两摄站点间的空间距离称为摄影基线。 .摄影资料的基本要求:.影像的色调,.像片的重叠,.像片倾角,.航线弯曲,,像片旋角 .像片倾角:空中摄影采用竖直摄影方式,即摄影瞬间摄影机的主光轴近似与地面垂直,它偏离铅垂线的夹角应小于,夹角称为像片倾角。 .航向重叠:同一条航线内相邻像片之间的影像重叠称为航向重叠,一般要求在%以上。目的:保证像片立体量测与拼接 .旁向重叠:相邻航线的重叠称为旁向重叠,重叠度要求在%以上 .中心投影:投影光线会聚与一点 .像主点:摄影机主光轴在框标平面上的垂足 .像底点:主垂线与像片面的交点 .摄影测量常用的坐标系统有哪些? 像平面坐标系;像空间坐标系;像空间辅助坐标系;摄影测量坐标系;地面测量坐标系 .对于一张航摄像片其内外方位元素为内外方位元素均为常数, .内方位元素:内方位元素是表示摄影中心与像片之间相关位置的参数,包括三个参数。即摄影中心到像片的垂距(主距)及像主点o 在像框标坐标系中的坐标00,y x .外方位元素:在恢复内方位元素的基础上,确定摄影光束在摄影瞬间的空间位置与姿态的参数称为外方位元素, 外方位角元素:确定像空间坐标系的三轴在地面坐标系中的方向。 .像点在像空间直角坐标系与像空间辅助坐标系的变换关系: .同名像点:同名光线在左右相片上的构像 .摄影基线:同一航线内相邻两摄站的连线 .核线:核面与像片的交线,核线会聚于核点 .核面:摄影基线与地面点所作平面 .同名像点:地面上一点在相邻两张像片上的构像 123123123u x a a a x v R y b b b y w f c c c f ???????? ???????? ==????????????????--????????

摄影测量学复习题及答案(全)

摄影测量学复习题及答案(全) 一、名词解释 1、解析相对定向:根据同名光线对对相交这一立体相对内在的几何关系,通过量测的像点坐标,用解析计算方法解求相对定向元素,建立与地面相似的立体模型,确定模型点的三维坐标。 2、GP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将基于载波相位观测量的动态GPS 定位技术获取的摄影中心曝光时刻的三维坐标作为带权观测值,引入光束法区域网平差中,整体求解影像外方位元素和加密点的地面坐标,并对其质量进行评定的理论和方法。 3、主合点:地面上一组平行于摄影方向线的光束在像片上的构像 4、核线:立体像对中,同名光线与摄影基线所组成核面与左右像片的交线。 5、航向重叠:同一条航线上相邻两张像片的重叠度。 6、旁向重叠:两相邻航带摄区之间的重叠。 7、影像匹配:利用互相关函数,评价两块影像的相似性以确定同名点 8、影像的内方元素:是描述摄影中心与像片之间相关位置的参数。 9、影像的外方元素:描述像片在物方坐标的位置和姿态的参数。 10、景深:远景与近景之间的纵深距离称为景深 11、空间前方交会:由立体像对中两张像片的内、外方位元素和

像点坐标来确定相应地面点的地面坐标的方法,称为空间前方交会。 12、空间后方交会:利用一定数量的地面控制点,根据共线条件方程或反求像片的外方位元素这种方法称为单张像片的空间后方交会。 13、摄影基线:相邻两摄站点之间的连线。 14、像主点:像片主光轴与像平面的交点。 15、立体像对:相邻摄站获取的具有一定重叠度的两张影像。 16、数字影像重采样:当欲知不位于采样点上的像素值时,需进行灰度重采样。 17、核面:过摄影基线与物方任意一点组成的平面。 18、中心投影:所有投影光线均经过同一个投影中心。 19、单模型绝对定向:相对定向所构建的立体模型经平移、缩放、旋转后纳入到地面坐标系中的过程相对定向:根据立体像对内在的几何关系恢复两张像片之间的相对位置和姿态,使同名光线对对相交,建立与地面相似的立体模型。即确定一个立体像对两像片的相对位置。 20、数字影像内定向:同一像点的像平面坐标与其扫描坐标不相等,需要加以换算,这种换算称为数字影像内定向。 21、像主点:摄影机主光轴在框标平面上的垂足 22、内部可靠性:一定假设条件下,平差系统所能发现的模型误差的下界值

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摄影测量集中实习

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摄影 测量集中实习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课程编号:课程性质:专业必修 数字摄影测量实习 实习报告 学院:测绘学院 专业:测绘工程 地点:校内 班级: 组号: 姓名: 学号: 教师: 2017年 6月 19日至 2017年 7 月 8日

第 1 章空三报告 1.1 NAT空中三角成果数据流程 1.设置测区基本参数 2.建立相机文件,导入老师给的文件 3.导入外业控制点 4.影像格式转换 5.自动转点 6.进行PATB平差计算 1.2 空三加密需要注意 1.像素大小、焦距、像主点坐标、畸变参数,像幅尺寸 (数码相机) 2.模型连接点平面及高程限差、地面定向点残差限差、地面检查点残差限差 3.控制点坐标、刺点片及点之记

1.3 空三流程图 1.4 空三评查步骤 1.4.1 需要平差的原因 1同一物体在不同视角下的图像有极大的不同,物体遮挡而丢失信息 2光照、场景中物体的几何形状和物理特性、物体和摄像机之间的空间关系3从带畸变和噪声的、二维的、单一的灰度值中提取出尽可能不带畸变和噪声的、三维场景中的诸多因素 1.4.2 粗差的影响 1观测值中存在粗差,则某一观测的误差对所有残差都有影响 2 一个观测的残差包含着所有粗差的影响 1.4.3 平差方法-循环粗差剔除 1 先外围加4个点进行平差解算 像方的粗差点排除到一定程度后,开始加预测的控制点,不要一次性刺入所有预测控制点,建议从外向内回字形一圈圈刺预测控制点,留区域中的3到4个控制点做检核点。每刺入一轮都先平差,编辑得差不多再进行下一轮。 2 继续调整控制点

数字摄影测量试题

《数字摄影测量》考查题 一、名词解释(每词3分,共30分) 1.数字摄影测量:基于数字影像和摄影测量的基本原理,应用计算机技术、 数字影像处理、影像匹配、模式识别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提取所摄 对像以数字方式表达的几何与物理信息的摄影测量学的分支学科。 2.灰度匹配:指把不同传感器获取的同一地区影像基于灰度的图像匹配算 法进行匹配,以左、右像片上含有相应的图像的目标区和搜索区中的像 元的灰度作为图像匹配的基础。 3.同名像点:同一地理位置目标点在不同像片上的构像点。 4.正射影像纠正:原始遥感影像因成像时受传感器内部状态变化、外部状 态、及地表状况的影响,均有程度不同的畸变和失真;对遥感影像的几 何处理,不仅提取空间信息,也可按正确的几何关系对影像灰度进行重 新采样,形成新的正射影像。 5.金字塔影像结构:对二维影像逐次进行低通滤波,增大采样间隔,得到 一个像元素总数逐渐变小的影像序列,将这些影像叠置起来颇像一座金 字塔,称为金字塔影像结构。 6.灰度量化:把采样点上的灰度数值转换成为某一种等距的灰度级。 7.核线:通过摄影基线与地面所作的平面称为核面,而核面与像面的交线 为核线。 8.数字高程模型:用一组有序数值阵列形式表示地面高程的一种实体地面 模型。 9.影像分割:把影像分割成互不重叠的区域并提取感兴趣目标的技术。 10.特征匹配:利用相关函数评价两幅影像特征点领域的相似性以确定对应 点 二、判断(每小题2分,共10分) 1.航摄像片上任意一点都存在像点位移。(正确) 2.最初的影像匹配是利用相关技术实现的,因此也常称影像匹配为影像相 关。(正确) 3.贝叶斯判别或相关系数为测度的匹配不可避免会发生错误,但其他基本 匹配方法发生错误的概率不比贝叶斯判别更小。(错误) 4.多点最小二乘影像匹配不仅可以基于像方,也可以基于物方。(正确) 5.基于特征匹配是最好的匹配方法。(错误)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摄影测量学的新发展。 答:1)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字影像+RPC;2)数码相机逐步应用于航 空摄影测量;3)POS 自动空三;4)动态GPS配合惯性测量系统 (GPS/IMU);4)激光雷达/激光探测及测距系统(LIDAR)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5)干涉雷达INSAR 2.数字摄影测量的组成。 答:1)计算机辅助测图:一台计算机工作台,影像获取装置与成果输出

摄影测量学期末复习资料

摄影测量学:摄影测量学是对研究的对象进行摄影,根据所获得的构像信息,从几何方面和物理方面加以分析研究,从而对所摄对象本质提供各种资料的一门学科。 光圈号数:物镜焦距与有效孔径之比,也是相对孔径的倒数。 景深:远景与近景之间的纵深距离。 超焦点距离:当调焦为某一距离时,能刚好使无穷远处的景物构像清晰,这一调焦距离就被称为超焦点距离。 视场:将物镜对光于无穷远时,在焦面上会看到一个照度不均匀的明亮圆,此圆范围即为视场。 视场角:物镜像方主点与视场直径所张的角。 像场:在视场面积内能获得清晰影像的区域。 像场角:物镜像方主点与像场直径所张的角。 航向重叠:供测图使用的航摄像片沿飞行方向上相邻像片所摄地面需要有一定的重叠区,称为航向重叠。 旁向重叠:为测图需要两相邻航带摄区之间应有一定的重叠,称为旁向重叠。 摄影基线:相邻像片摄影站(投影中心)之间的空间连线,称为摄影基线。 内方位元素:确定物镜后节点与像片面相对位置的数据,称为像片的内方位元素。包括(像主点在像片框标坐标系中的坐标X0,Y0,像片主距f) 外方位元素:确定摄影瞬间摄影机或像片的空间位置的数据,称为像片的外方位元素。包括(投影中心在所取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X s,Y s,Z s;摄影方向(摄影机轴)相对空间坐标轴的两个角度和像片绕摄影方向的旋转角度)倾斜误差:像片倾斜所引起的像点位移。 像片纠正:消除像片倾斜引起的像点位移,并限制消除地形起伏引起的像点位移,将影像归化为成图比例尺。 投影差:地形起伏所引起的像点位移。 摄影比例尺:航摄像片上某一线段构像的长度与地面上相应线段的水平距离之比。 像片控制点:测定了地面坐标的像点称为像片控制点。 左右视差:在摄影测量中,一个立体像对的同名像点在像平面坐标系中的X坐标之差。 上下视差:在摄影测量中,一个立体像对的同名像点在像平面坐标系中的Y坐标之差。 核点:基线延长线与左右像片的交点。 核线:核面与像片的交线称为核线。 核面:过摄影基线与地面任一点所做的平面。 投影基线:立体摄影测量中,利用立体像对的两张像片进行投影建立地面几何模型时,按实长恢复像片外方位三个元素几乎不可能,因此将摄影基线B缩小为若干分之一作为投影基线。 像片基线:相邻两张像片主点之间的连线,是摄影基线在像片上的反映。 解析空中三角测量:是将建立的投影光束、单元模型或航带模型以至区域模型的数学模型,根据少量地面控制点,按最小二乘原理进行平差计算,解救出各加密点的地面坐标。 空间后方交会:利用地面控制点的已知坐标推算像片外方位元素的方法。 空间前方交会:由立体像对中两张像片的内、外方位元素和像点坐标来确定该点的物方坐标的方法。 绝对定向元素:描述立体像对在摄影瞬间的绝对位置和姿描述立体像对在摄影瞬间的绝对位置和姿态的参数称绝对定向元素。通过将相对定向模型进行缩放、平移和旋通过将相对定向模型进行缩放、平移和旋转,使其达到绝对位置。 DEM(数字高程模型):在高斯投影平面上规则格网点平面点坐标及高程的数据集 DOM(数字正射影像):是利用数字高程模型对扫描处理的数字化的航空像片,经逐个象元进行投影差改正,再按影像镶嵌,根据图幅范围剪裁生成的影像数据。 DLG(数字线划地图):是现有地形图要素的矢量数据集,保存各要素间的空间关系和相关的属性信息,全面地描述地表目标。 DRG(数字栅格地图):是根据现有纸质、胶片等地形图经扫描和几何纠正及色彩校正后,形成在内容、几何精度和色彩上与地形图保持一致的栅格数据集 摄影测量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1.将中心投影的像片转换为正射投影的地形图 2.从影像中提取几何信息与物理信息。 摄影测量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模拟摄影测量、解析摄影测量、数字摄影测量。 摄影机物镜的焦距和摄影机主距有什么不同?

摄影测量学复习资料(全)复习过程

摄影测量学复习资料 (全)

一、名词解释 1、解析相对定向:根据同名光线对对相交这一立体相对内在的几何关系,通过量测的像点坐标,用解析计算方法解求相对定向元素,建立与地面相似的立体模型,确定模型点的三维坐标。 2、GP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将基于载波相位观测量的动态 GPS 定位技术获取的摄影中心曝光时刻的三维坐标作为带权观测值,引入光束法区域网平差中,整体求解影像外方位元素和加密点的地面坐标,并对其质量进行评定的理论和方法。 3、主合点:地面上一组平行于摄影方向线的光束在像片上的构像 4、核线:立体像对中,同名光线与摄影基线所组成核面与左右像片的交线。 5、航向重叠:同一条航线上相邻两张像片的重叠度。 6、旁向重叠:两相邻航带摄区之间的重叠。 7、影像匹配:利用互相关函数,评价两块影像的相似性以确定同名点 8、影像的内方元素:是描述摄影中心与像片之间相关位置的参数。 9、影像的外方元素:描述像片在物方坐标的位置和姿态的参数。 10、景深:远景与近景之间的纵深距离称为景深 11、空间前方交会:由立体像对中两张像片的内、外方位元素和像点坐标来确定相应地面点的地面坐标的方法,称为空间前方交会。 12、空间后方交会:利用一定数量的地面控制点,根据共线条件方程或反求像片的外方位元素这种方法称为单张像片的空间后方交会。 13、摄影基线:相邻两摄站点之间的连线。 14、像主点:像片主光轴与像平面的交点。 15、立体像对:相邻摄站获取的具有一定重叠度的两张影像。 16、数字影像重采样:当欲知不位于采样点上的像素值时,需进行灰度重采样。 17、核面:过摄影基线与物方任意一点组成的平面。 18、中心投影:所有投影光线均经过同一个投影中心。 19、单模型绝对定向:相对定向所构建的立体模型经平移、缩放、旋转后纳入到地面坐标系中的过程相对定向:根据立体像对内在的几何关系恢复两张像片之间的相对位置和姿态,使同名光线对对相交,建立与地面相似的立体模型。即确定一个立体像对两像片的相对位置。 20、数字影像内定向:同一像点的像平面坐标与其扫描坐标不相等,需要加以换算,这种换算称为数字影像内定向。 21、像主点:摄影机主光轴在框标平面上的垂足 22、内部可靠性:一定假设条件下,平差系统所能发现的模型误差的下界值 22、外部可靠性:一定显著性水平和检验功效下,平差系统不能发现的模型误差对平差结果的影响。 23、摄影学:利用光学摄影机摄取相片,通过相片来研究和确定被摄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和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技术。 24、影像信息学:是一门记录、储存、传输、量测、处理、解译、分析和显示由非接触传感器影响获得的目标及其环境信息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实体。

摄影测量学复习资料简述

摄影测量学:利用光学摄影机摄取像片,通过像片来研究和确定被摄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和相互关系。 ○1、摄影测量的按摄影机平台位置不同:航天摄影测量、航空摄影测量、地面摄 影测量、水下摄影测量; ○2、按摄影机平台与被摄目标距离的远近:航天摄影测量、航空摄影测量、地面 摄影测量、近景摄影测量、显微摄影测量; ○3、按用途:地形摄影、非地形摄影; 摄影测量学的发展三个阶段:模拟摄影测量(1900~1960)、解析摄影测量(1950~1980)、数字摄影测量(1980~2000)。 框标装置:在固定不变的承片框上,四个边的中点各安置一个机械标志。 主光轴:组成物镜的各个透镜的光学中心位于同一直线上。 物方空间:以两平面来等价物镜组,则两平面将空间分为两个部分,物体所处空间即为物方空间。 像方空间:构像所处的空间。 摄影机主距:航空摄影机物镜中心至底片面的距离是固定值。用f表示 视场:光线通过物镜后,焦面上照度不均匀的光亮圆。 像场:影像相当清晰的一部分视场内的光亮圆。 视场角:由物镜后节点向视场边缘射出的光线所张开的角,用2a 表示 像角:由镜头后节点向像场边缘射出的光线所张开的角。 摄影比例尺:航摄像片上一段为l 的影像与地面上相应线段的水平距离L之比,即1/m=l/L。 绝对航高:摄影瞬间摄影机物镜中心相对于平均海水面的航高。 相对航高:相对于其他某一基准面或某一点的高度。 摄影比例尺越大,像片地面的分辨率越高,有利于影像的解译与提高成图精度,但摄影比例尺过大,增加工作量及费用。 空中摄影过程,实质上是将地球表面上的地物,地貌等信息,穿过大气层,进入摄影机物镜,到达航摄胶片上形成影像的传输过程。 摄影基线:航线方向相邻两摄站点间的空间距离。 航向重叠:在同一条航线上,相邻两像片应有一定的范围的影像重叠。 旁向重叠:相邻航线也应有足够的重叠。 像片倾角,在摄影瞬间摄影机轴发生了倾角,摄影机轴与铅直方向的夹角a 一般要求倾角不大于2度,最大不超过3度。 内方位元素:描述摄影中心与像片之间相关位置的参数。(包括三个参数,既摄影中心S到像片的垂距(主距f)及像主点O在框标坐标系中的坐标X0、Y0) 外方位元素:在恢复内方位元素的基础上,确定摄影光束在摄影瞬间的空间位置和姿态的参数。 正射投影:若投影光线相互平行且垂直于投影面。 中心投影:若投影光线会聚于一点。 数字影像内定向:根据像片的框标和相应的摄影机检定参数,恢复像片与摄影机的相关位置。 相对定向:确定一个立体像对两像片的相对位置。

GIS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 武汉大学摄影测量历届考研试题[2]

武汉大学 2008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科目名称:摄影测量学(A卷)科目代码:936 一、简答题(共5小题,每小题12分,共60分) 1.(12分)请作示意图分别表示航空摄影像片的内方位元素和外方位元素并加以必要的符号和文字说明。 2.(12分)航空摄影测量解析计算中对于像点坐标的系统误差改正,在实际作业过程中通常很少顾及因大气折光和地球曲率引起的像点坐标系统误差改正,请说明为什么? 3.(12分)请比较说明摄影测量三个历史发展阶段的各自特点。 4.(12分)请详细解释PO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的含义,同时说明由POS得到的观测数据与光束法平差的必要性。 5.(12分)请解释选权迭代法粗差探测的基本含义,权函数的选择应满足哪些条件? 二、综合问答题(共6小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 1.(15分)请解释共面条件的含义并给出共面条件的基本表达式,同时说明共面条件在摄影测量中的主要应用。 2.(15分)传统光束法区域网三角测量的基本思想是什么?请用流程图表示传统光束法区域网空中三角测量的主要内容和计算步骤。 3.(15分)在数字高程模型的内插方法中,请以双线性内插方法为例,说明由规则正方形格网点内插离散点高程的原理和方法(请用简图和符号加以辅助说明)。 4.(15分)在航空摄影测量中,地面坡度对数字影像匹配有何影响?有哪些方法可以有效地克服地面坡度对数字影像匹配的影响? 5.(15分)用传统数字微分纠正方法所制作的正射影像上依然存在投影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可采取哪些措施来限制正射影像上投影差的大小或完全消除正射影像上的投影差现象? 6.(15分)你认为当代数字摄影测量与计算机视觉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有哪些联系与区别?

摄影测量学基础试题讲课稿

摄影测量学基础试题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中国矿业大学2010~2011学年第1学期 《实用摄影测量学基础》试卷(A )卷 课程编号:07173 考试时间:100分钟 考试方式:闭卷 姓名 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 班级序号 _________ 成绩 ___________ 一、写出中心投影的共线方程式并说明式中各参数的含义。(12分) 二、已知相对定向的误差方程式: v u u q b v N v N q q d b w v d b d N u d N w v w d N w v u v --=--+++--=22112222222 222222)(γμκω?说明误差方程式中各项系数的求解或确定方法并给出其迭代计算流程图。(18分) 三、指出采用“后方交会+前方交会”和“相对定向+绝对定向”两种方法计算地面点坐标的基本步骤。(20分)

四、如下图1,选择3×3窗口进行相关系数匹配时获得了一对同名像点坐标a1(左影像)和a2(右影像),图像坐标为x a1=80,y a1=2190;x a2=83,y a2=1020(单位:pixel)。现用最小二乘影像匹配技术对a1和a2进行匹配优化以获得其子像素级的定位精度。给出如下最小二乘影像匹配获得的变形参数:h0=0.6,h1=0.3,a0=0.4, a1=0.3,a2=0.1,b0=-0.2,b1=0.3, b2=0.2。假设这些参数为初次迭代结果,求出a2初次迭代后经过几何和辐射变形改正后的灰度值(利用双线性插值法);假设这些参数为最终迭代结果,求出a1和a2经最小二乘影像匹配后的坐标(在原图像坐标系下)。(注:a1-x1y1和a2-x2y2为进行最小二乘影像时所选取的局部坐标系)。(20分) 图1 五、试述航带网法解析空中三角测量的基本步骤。(30分)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