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高粱家族》中的原始生命力
《红高梁》赏析

《红高梁》赏析关于《《红高梁》赏析》,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高粱》中充满对于人的个性和生命强力的热烈赞美。
在高密东北乡那一片粗犷、野蛮的乡土大地上发现爷爷、奶奶们那种强悍的个性生命力,自由自在、无所畏惧、朴素坦荡的生活方式。
这种现实人生与过往历史的交流,使过往民间世界中所蕴含的精神转化为当代人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对其人格的生成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个感性丰盈、生命鲜活的艺术形象。
崇尚生命的强力、赞美个性生命的伟大是莫言《红高粱》的主题。
下载论文网在这里,莫言引出了一个关于“原始生命力”的主题。
这一主题首先可以通过其所描写的野生的“红高粱”这一富于象征寓意的意象而得以确立。
这些野生的、蓬勃的“红高粱”,既是农民们赖于生存的物质食粮,又是他们生存活动的现实空间。
他们在高粱地里野合和打埋伏。
这里是性和暴力、生命和死亡的聚合地。
“红高粱”蓬勃的野性和旺盛的生命力,成为北方中国农民的生命力的象征。
《红高粱》显然超越了其题材所固有的一般意识形态和文化历史观念的含义,而是展现了中国人的生存活动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包含了更为深该的生命力寓意。
与此主题相关,莫言笔下的主要人物往往不是那种由正统文明观念所认定的所谓“历史主体”,而是那些被主流历史排斥在外的人群。
在《红高粱》中,参与那场英勇的战斗的主角是一帮由地匪、流浪汉、轿夫、残疾人之流拼凑起来的乌合之众。
然而,正是在这些粗鲁、愚顽的乡下人身上,莫言发现了强大的生命力。
站在正统的文化立场上看,这些人是历史的“边缘性人物”。
他们的生存方式和行为,大大僭越了文明的成规。
他们随意野合、杀人越货、行为放荡、无所顾忌,像是未被文明所驯化的野蛮族群。
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了生命力的破坏性因束缚。
莫言赋予这种破坏性的生命强力以精神性,升华为一种“酒神精神”,透露了民族文化中所隐含的强悍有力的生命意志。
尼采曾说:“肯定生命,哪怕是在最异样最艰难的问题上;生命意志在其最高类型的牺牲中,为自身的不可穷竭而欢欣鼓舞,我称这为酒神精神,我把这看作通往悲剧诗人心里的桥梁,不是为了摆脱恐惧和怜悯,不是为了通过猛烈的宣泄而从一种危险的激情中净化自己(亚里士多德如此误解);而是为了超越恐惧和怜悯,为了成为生命之永恒喜悦本身,这种喜悦在自身中也包含着毁灭的喜悦。
红高粱家族的评论

《红高粱家族》全书完稿于1986年,莫言31岁的时候。
用莫言自己的话说:《红高粱家族》虽是少作,技术上有诸多粗疏之处,但文中那股子英雄豪杰加流氓的气魄,却正是借助了那股子初生牛犊之蛮劲儿才喷发出来。
叙述者“我”,总好像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在故事讲到激动之处,要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出来。
正是这种冲动,赋予了《红高粱家族》独有的魅力。
相比较,莫言的《檀香刑》的艺术性更完整些,却远远没有《红高粱家族》动人。
激情的作品只属于充满激情的年龄和激情的年代。
那个年代诞生出《红高粱家族》,颠覆意义应该是很强的,正义、爱情这些神圣的字眼,在书中完全走了样。
余占鳌、戴凤莲等人,他们就像高密乡野生的一片片红高粱,原始而真实。
鲜活的生命。
什么是英雄?什么是伟人?在红太阳的照耀下,英雄好汉的头上无一例外顶着光环。
那光环如此耀眼,让人目眩神迷,让人忘了英雄好汉拉的屎也是臭的。
是男人,就难免花心;是女人,就难免发春;是人,就会有小肚鸡肠睚眦必报;……是英雄,必然杀人不眨眼。
《红高粱家族》里的人,真实到不像人,只是一群没有进化完全的半人半兽的存在。
在高粱地做爱,在高粱地抗战,在高粱地死去,在高粱地埋葬。
他们活着,不标榜道德;他们冲锋杀敌,不呐喊口号;他们死前不交党费。
在刘心武先生的影响下,我曾经对水浒英雄吃人肉纠结了很久。
为什么英雄好汉要吃人肉?那么英雄好汉该吃什么肉?《红高粱家族》中的英雄好汉,吃了疯狗肉,而狗群生前吃了死人肉,所以英雄间接吃了死人肉。
想来不过如此,对《水浒传》的纠结也就放下了。
诚如莫言先生书中所说,最英雄好汉的人,就是最王八蛋的人,他能在战场上英勇杀敌,就能在战场下啖人肉。
全书最后一个小节,一直以讲述者身份出现的“我”,终于露了正脸。
短短三页纸,却是全书极其重要的部分,使得全书充满了反思和虔诚的忏悔。
其实,就算没有最后这一节,《红高粱家族》也已经是完整的了。
但是,正是这最后一笔,让整部书具有了寻根的意义,让红高粱的生命力传承了下去,让这个家族生生不息,让读者抛书后陷入沉思:忘了本,人生就如同脚踩浮云,离开了大地,我们将飘向何方?红高粱》是一个具有神话意味的传说。
《红高梁》赏析

《红高梁》赏析关于《《红高梁》赏析》,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高粱》中充满对于人的个性和生命强力的热烈赞美。
在高密东北乡那一片粗犷、野蛮的乡土大地上发现爷爷、奶奶们那种强悍的个性生命力,自由自在、无所畏惧、朴素坦荡的生活方式。
这种现实人生与过往历史的交流,使过往民间世界中所蕴含的精神转化为当代人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对其人格的生成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个感性丰盈、生命鲜活的艺术形象。
崇尚生命的强力、赞美个性生命的伟大是莫言《红高粱》的主题。
下载论文网在这里,莫言引出了一个关于“原始生命力”的主题。
这一主题首先可以通过其所描写的野生的“红高粱”这一富于象征寓意的意象而得以确立。
这些野生的、蓬勃的“红高粱”,既是农民们赖于生存的物质食粮,又是他们生存活动的现实空间。
他们在高粱地里野合和打埋伏。
这里是性和暴力、生命和死亡的聚合地。
“红高粱”蓬勃的野性和旺盛的生命力,成为北方中国农民的生命力的象征。
《红高粱》显然超越了其题材所固有的一般意识形态和文化历史观念的含义,而是展现了中国人的生存活动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包含了更为深该的生命力寓意。
与此主题相关,莫言笔下的主要人物往往不是那种由正统文明观念所认定的所谓“历史主体”,而是那些被主流历史排斥在外的人群。
在《红高粱》中,参与那场英勇的战斗的主角是一帮由地匪、流浪汉、轿夫、残疾人之流拼凑起来的乌合之众。
然而,正是在这些粗鲁、愚顽的乡下人身上,莫言发现了强大的生命力。
站在正统的文化立场上看,这些人是历史的“边缘性人物”。
他们的生存方式和行为,大大僭越了文明的成规。
他们随意野合、杀人越货、行为放荡、无所顾忌,像是未被文明所驯化的野蛮族群。
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了生命力的破坏性因束缚。
莫言赋予这种破坏性的生命强力以精神性,升华为一种“酒神精神”,透露了民族文化中所隐含的强悍有力的生命意志。
尼采曾说:“肯定生命,哪怕是在最异样最艰难的问题上;生命意志在其最高类型的牺牲中,为自身的不可穷竭而欢欣鼓舞,我称这为酒神精神,我把这看作通往悲剧诗人心里的桥梁,不是为了摆脱恐惧和怜悯,不是为了通过猛烈的宣泄而从一种危险的激情中净化自己(亚里士多德如此误解);而是为了超越恐惧和怜悯,为了成为生命之永恒喜悦本身,这种喜悦在自身中也包含着毁灭的喜悦。
《红高粱》的生命力读后感

《红高粱》的生命力读后感《<红高粱>的生命力读后感》莫言的《红高粱》,就像那片广袤无垠的高粱地,以其旺盛的生命力,深深震撼了我。
在小说中,那片红高粱仿佛有了灵魂,它们随风摇曳,像是在诉说着一段段惊心动魄的故事。
红高粱不再仅仅是一种植物,它们成为了一种象征,象征着生命的顽强与不屈。
我想起曾经去乡下姥姥家时的一段经历。
姥姥家就在一片田野旁边,那时候正好是高粱快要成熟的季节。
我跟着姥姥一起去田里,那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接触高粱。
远远望去,那一片片高粱就像燃烧的火海,红彤彤的一片。
走近了看,每一株高粱都挺拔地站立着,像是一个个骄傲的士兵。
高粱的叶子又宽又长,边缘带着锯齿状,不小心碰到还会被划一下。
高粱穗沉甸甸的,弯下了腰,就像害羞的姑娘。
那穗上的颗粒饱满而紧实,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迷人的光泽。
我好奇地伸手去摸那高粱穗,感觉糙糙的。
姥姥笑着说:“可别小看这高粱,能做不少好东西呢!” 姥姥告诉我,高粱可以酿酒,可以做高粱饭,还能做成各种美味的点心。
我看着那片高粱地,想象着它们经历过的风雨。
夏日里的烈日暴晒,它们没有低头;狂风暴雨来袭,它们依旧挺立。
它们就那样默默地生长着,积攒着力量,等待着成熟的那一刻。
这让我不禁想到了《红高粱》里的人们,他们和这片高粱地一样,充满了顽强的生命力。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们面对着战争的残酷,生活的艰辛,却依然勇敢地活着,追求着自己的爱情、理想和尊严。
就像九儿,她是那样的泼辣、勇敢,敢于冲破传统的束缚,追求自己的幸福。
她在这片高粱地里,演绎了一场又一场传奇。
余占鳌,这个粗犷豪放的汉子,他身上有着一股原始的生命力。
他在高粱地里的闯荡,他的爱恨情仇,都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无畏的精神。
他们的故事,就像是那红高粱一样,热烈而奔放。
《红高粱》里的爱情,也是那么的直接和浓烈。
九儿和余占鳌在高粱地里的结合,没有丝毫的扭捏和做作,那是生命最本真的冲动和渴望。
他们的爱情,就像那片红高粱一样,充满了生机和力量。
《红高粱》中的野性与生命力如何体现

《红高粱》中的野性与生命力如何体现《红高粱》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了浓郁的野性与蓬勃的生命力,让读者和观众深深感受到一种原始而强大的力量。
首先,故事发生的背景——那片广袤的红高粱地,本身就是野性与生命力的象征。
红高粱在风中摇曳,高大而粗壮,它们肆意生长,不受任何束缚。
这片土地并非被人类精心雕琢和规划,而是充满了自然的粗犷与豪放。
红高粱地是大自然的杰作,它们的存在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原始的、未经驯化的生命力。
在这片土地上,生命的力量得以毫无保留地展现,无论是植物的生长还是动物的繁衍,都遵循着自然的法则,充满了野性和活力。
其次,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野性与生命力。
以“我爷爷”余占鳌为例,他身上那种豪放不羁、敢爱敢恨的性格特点,就是野性的生动体现。
他不遵循传统的礼教和规矩,凭借自己的直觉和冲动行事。
他在爱情面前勇敢追求,毫不掩饰自己的欲望;在面对敌人时,他毫不畏惧,奋勇杀敌。
余占鳌的行为方式并非受到社会规范的约束,而是源于内心深处的本能和冲动。
这种本能和冲动,正是野性的核心所在。
“我奶奶”戴凤莲同样是一个充满野性与生命力的人物。
她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
她在红高粱地里与余占鳌的结合,是对传统道德的一种挑战。
她聪明、果敢,在家族的生意和事务中展现出非凡的能力和智慧。
戴凤莲的形象告诉我们,女性同样可以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野性,她们可以摆脱传统的束缚,追求自己的价值和梦想。
再者,作品中的情节设置也凸显了野性与生命力。
例如,祭酒神的场景,人们在狂热的氛围中,尽情释放自己的情感和能量。
这种狂欢式的仪式,打破了日常的平静和秩序,让人们回归到一种原始的、充满激情的状态。
在这个场景中,人们不再受到社会规则的约束,而是听从内心的呼唤,展现出最真实、最原始的自我。
还有余占鳌带领众人与日本侵略者的激烈战斗,这不仅是对正义的捍卫,更是对生命力量的极致展现。
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人们爆发出惊人的勇气和力量,这种力量并非来自于外界的赋予,而是源自内心深处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由的渴望。
红高粱读书笔记和心得(精选7篇)

红高粱读书笔记和心得(精选7篇)红高粱读书笔记和心得篇1这是一部解放人性,灌注了无穷无尽生命力的小说。
作者莫言用最直接,最朴实无华的语言,生动地展现了一个充满压抑与反抗,逃避与面对,彷徨与坚定的现实世界。
在那一望无际的高粱地中,穿梭于内心渴望与外部束缚的__儿女们,用自己的青春与生命,深刻地诠释了他们对于自由幸福的追求和对民族大义的坚守,向那压抑本性的封建礼法做着最有力的抗争。
在读过这部名作之后,我对于书中那片高粱地产生了无比的憧憬与向往之情。
所幸本人所在地与书中所描述的那个神秘而震撼的高密东北乡不远。
于是,去年夏天,终于能够一睹其真容。
那时候眼前所展现的.一切,那直击人心的视觉冲击力,令我至今都难以忘怀。
我去的当口恰逢高粱地刚刚被浇灌,甚至连枝叶上的水珠还未彻底蒸散。
一根根大红色高粱如同一位位正在孕育生命的母亲,骄傲的挺直着身躯,向前来膜拜的观者绽放出夺人心魄的生命力。
站在高粱地中,仿佛能够听到高粱的每一段枝节都在嗡嗡作响,似乎一瞬间这些红色的生命就能够冲向云霄。
而那饱满的红穗头更是如同姚撑破自身的束缚,坠落到那粘稠黄土地一般硕大,美好。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红高粱地所独有的风情。
只有在如此充满原始魅力的地方,才会成长出如同书中那群有血有肉,叛逆张扬的人,才会产生那么一个石破天惊的故事。
在高粱地里长出的人们是人类最初的情感最不加雕琢的展现,是最为坚定与执着的生命体。
当时社会的压抑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企图剥夺人性中最富有朝气的生命力量,让人们沿着所谓的固定轨道艰难爬行。
可是书中的人物,无论是看似柔弱的“我奶奶”九儿,还是土匪与英雄气并存的“我爷爷”占鳌,甚至于恋儿,罗汉都在用生命呐喊着不屈与坚韧,顽强与执着。
正是有了这股挣破一切的勇气,人们才能够不断地改变现有的环境,才能够追求到如此清明美好的时代。
如今,离这部作品发表的时间已经过去几十年了,但是其魅力却丝毫没有减退,反而更加熠熠生辉。
最近几年,根据这部作品所改变的电视更是被搬上了屏幕,继续用其独特的影响力感染着九零,零零后的新一代读者。
浅析《红高粱家族》中的人物形象与生命意识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浅析《红高粱家族》中的人物形象与生命意识李玉翠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摘 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莫言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星,他和他的作品给现当代文坛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巨大影响。
《红高粱家族》表现了对生命原力的无限敬仰与追求,其传达的生命意识尤其独特。
关键词:性爱意识;人物形象;生命意识作者简介:李玉翠(1994.7-),女,汉族,山东省德州市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8-045-01一、灵与肉结合的性爱意识孔子曾说:“食色,性也。
”性是人类生存最低级的也是最本源的需要,是天理之所在。
莫言在他的小说中大胆而直露的描写男女性爱,主人公不接受任何形式的束缚,他们任生命最原初的欲望肆意地自由地涌动,直至找到释放的出口。
在《红高粱家族》中,奶奶和爷爷在高粱地里的野合无疑是全书中性爱意识展现最淋漓尽致的场景。
这是一场对于生命的祭祀仪式,祭拜哔哔啵啵燃烧着的热烈的生命力。
这场情欲的迸发只关乎灵与肉,无关任何外在的借口与条件,是在强大的生命力和人的本能促使下发生的理所当然的“野合”。
小说中奶奶对于爱情的执着和追求是其性爱意识的另一种体现,在她身上所体现出的是一种野性十足的精神。
二、小说中的男性形象解读及生命意识余占鳌是莫言在小说中重点描写的人物,《红高粱家族》的生命意识也很大一部分是通过余占鳌的所作所为来传达的。
在小说中,余占鳌既有向善的一面,也有邪恶的一面,读者在作品中感触到的是一个立体的人格,这正是作家坚持现实主义的表现。
余占鳌的第一种身份就是土匪。
他野性十足,莽撞、凶残、心狠手辣。
他先后杀死了与母亲通奸的和尚、单家父子、花脖子。
在这样的时刻他是没有尊重生命的意识的,甚至是无所畏惧。
在不幸的事情发生后,他首先想到的解决方式就是暴力。
这样简单粗暴的言行暴露了他相当原始的生命意识,即“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原始社会恩怨观。
论莫言《红高粱》系列中的生命意识 对外汉语专业毕业论文

论莫言《红高粱》系列中的生命意识摘要:文学创作是围绕人和生命而进行的,在小说的创作过程中,任何作家都不可避免的从自我的人生体验出发,将自己对人的生命价值的探索和思考融入到作品之中。
莫言是当今文坛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是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其作品以旺盛的生命力,天马行空的文学想象蜚声中外。
莫言在《红高粱》系列小说中以人的生命为基点,注重人的感性生命的勃发,在对普通个体生命关照的过程中,彰显自己对生命价值的独特理解,重视人的本真感觉,强调生命感觉在生命中的重要作用。
笔者在本文中,将《红高粱》系列小说中生命意识进行了归纳提炼,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其成因和影响,以便更好的理解莫言的小说。
本文研究的缺陷在于,对《红高粱》作品中关于生命意识的缺点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莫言,小说,生命意识On life consciousness of Mo Yan's "Red Sorghum" series.Author:Tutor: Literary creation is carried out around the people and life, in the process of writing the novel,the writer has any experienc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ir life, to explore and think about their own value of human life into the works. Mo Yan is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writers of literature, is the first China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his works with exuberant vitality, a powerful and unconstrained style of renowned Chinese and foreign literary imagination. Mo Yan in the "Red Sorghum" series of novels by human life as the starting point, pay attention to people's emotional life blooming, in the process of the common concern of individual life,shows his unique understanding of the value of life, pay attention to people's true feelings,emphasizes the important role of life feeling in life. In this article, the "Red Sorghum" life consciousness in the novel are summarized, on the basis of the research on the causes and effects, in order to ge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Mo Yan's novels. Is the defect is studied in this paper, the "Red Sorghum" works about life consciousness shortcomings have not in-depth study.Keywords:Mo Yan,Fiction,The consciousness of life绪论人的生命是道德、理想、信念、纪律的载体,不讲生命意识,道德、理想、信念、纪律等一系列的问题都难以得到根本的解决,在不同的时代环境下,不同的学科领域中,对于生命意识的研究和思考从来没有停止和中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红高粱家族》中的原始生命力
梁泓广东实验中学
摘要:在《红高粱家族》里,莫言着重描写了汹涌着的原始生命力,不论是爷爷不服输的强悍个性,奶奶无所畏惧的对自由的追求,还是狗群的野蛮的无谓的抗争,又或是红高粱在渗着血的地上不愿低头的挺拔,都热烈赞美了生命的强力。
同时贬斥了现代社会都市中人的生命力的萎缩。
关键词:红高粱家族原始生命力
一、爷爷奶奶:对束缚的挣脱
余占鳌,北国高大挺拔的红高粱哺育的一条刚烈的硬汉,既是土匪司令,又是抗日英雄,虽没有彪炳史册,但正是他们这些汉子,书写着抗日历史,铸造着民族精神。
年幼时,他就表现出了极强的反叛意识,杀了与母亲通奸的和尚。
表现出其原始正义感以及对自己思想强悍的执行力,又暗合了其之后为情诛杀单扁郎一家。
而后在抬轿时又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奶奶戴凤莲,超越了伦理,超越了道德,他与奶奶在高粱地里纵情野合,这其中其实饱含着人类本性的原生态式的粗犷,为自由向封建制度破胆挑战的精神。
接着,“爷爷跪着,不知从什么地方抽出一柄二尺多长的小剑,噌一声拔出鞘,剑刃浑圆,像一片韭叶。
爷爷手一挥,剑已从高粱秸秆间滑过,两棵高粱倒地,从整齐倾斜的茬口里,渗透了墨绿的汁液。
爷爷说:‘三天之后,你只管回来!’”⑴,表现出了爷爷甚至不惜杀人越货,也要勇敢追求情感自由、人性自由的狂野。
而在抗战过程中,对日本鬼子的强烈憎恨在他身上可是得到了完美的展现。
怒火填胸的他,“啪啪连放三枪,两个日本兵趴到了汽车顶棚上,黑血涂在了车头上”,紧接着,“抡着手枪跳起,他根本不瞄准,一个个日本兵在他的枪口前弯腰俯背”,在冲击受伤后,也就只是“撕开袖子,让父亲抽出他腰里那条白布,帮他捆扎在伤口上”。
总而言之,在敌人的面前,顽强不屈的生命力在他身上闪耀着。
还有不论是对花脖子的复仇,还是绑架曹梦九的儿子,又或是对冷支队的报复,都能看出他爱恨分明,同时又机关算尽的特点。
在莫言的笔下,余占鳌就是这么一个粗野、狂暴、富有原始正义感和生命激情的汉子。
戴凤莲,“我奶奶的一生‘大行不拘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心比天高,命如纸薄,敢于反抗,敢于斗争,原始一以贯之。
”,她的确是一个有着花一样美貌,火一样性格的女子。
她的女性形象其实已经开始向男性转向了,化被动为主动了,这也表示了她敢于与命运斗争,挣脱束缚,让个性解放。
她有着男性的理性。
大方得体地料理了单家的后事,表现得冷静异常,同时还留住了伙计们,保住了酒坊,管理方式也周密细致,合情合理,赢得了伙计们的尊敬。
在日本鬼子进了院子,她还临危不乱,机智地用罗汉大爷的血往脸上一抹,又撕撒头发,张大嘴巴,疯疯癫癫地跳起来,这才逃过了日本兵的魔爪。
“女中魁首戴凤莲,花容月貌巧机关,调来铁耙摆连环,挡住鬼子不能前。
”更是体现出戴凤莲思想先进,堪为现代女性的先锋。
她还有着男性的强悍。
在洞房里,“奶奶自己揭了。
她看到在炕下方凳上蜷曲着一个面孔痉挛的男人”,而后,“从怀里摸出一把剪刀,立在炕上,怒目逼视着那男人”,“这一夜,奶奶始终未放下手中的剪刀”,而且“第二夜,奶奶手持剪刀,坐到天明”,这是奶奶对自我的捍卫,更是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反击。
奶奶积极配合抗日,不仅把丈夫儿子都送上前线去,还亲自担任后勤总指挥,但在送拤饼时,遭遇了日本鬼子的枪火,“我奶奶胸膛上的衣服啪啪裂开两个洞。
奶奶欢快地叫了一声,就一头栽倒,扁担落地,压在她的背上”,父亲冲上前去,“奶奶睁开眼,满脸绽开天真的笑容。
奶奶又伸出一只手,交给父亲”,丝毫没有面对
死亡时应有的恐惧,“这一担沉重的拤饼,把她柔嫩的肩膀压出了一道深深紫印,这紫印伴随着她离开了人世,升到了天国,这道紫印,是我奶奶英勇抗日的光荣的标志”,到最后离开人世,她都未能再见丈夫一眼,“奶奶躺在高粱下,脸上印着高粱的暗影,脸上留着为我爷爷准备的高贵的笑容。
奶奶的脸空前白净,双眼尚未合拢”。
这种性格的转变及产生的意念与能量,成就了她男性的强悍。
谈及她那男性的叛逆,不论是她那对“丈夫”单扁郎的强烈反抗,还是与爷爷的纵情野合,都表现出她的反叛性格。
而在爷爷带着恋儿走的时候,她并没有一哭二闹三上吊,也没有忍气吞声逆来顺受,而是以牙还牙,大胆地用行动反抗,与黑眼住在一起。
虽说她与黑眼的关系遭到了伦理的质疑,但这更是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她的反抗性,是不满于封建礼教束缚,原始野性的自主反击,是对男子不忠行为的强力反抗与报复,是对女性地位的捍卫,根本上是对人性的守护,在现今也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
二、狗群:“对奴役了它们漫长岁月的统治者进行疯狂报复”
“我家”的黑狗、绿狗、红狗征服群狗成为领袖,团结起来为争夺尸体与“父亲”们进行了人狗大战,从第一战“像下了一个命令似的,二百余条狗从高粱地里狂叫着冲了出来。
它们全把颈上的毛竖起来,发出愤怒的呜呜声。
鲜明的狗毛在白色的薄雾和血红的阳光中闪闪烁烁。
狗们把尸首撕咬得噗哧噗哧响”,到最后一战“红狗让一条尖耳朵的杂种狗带领一半狗按着原先的路线进攻,一定要拼死进攻,不许后退。
它自己率领六十只狗,迂回到洼地后边,来一个突然袭击,咬死那几个血债累累的小畜牲”,狗与人斗智斗勇,展现了出色的才华,依然像人一般有了自己的思想。
这寓意着狗的驯服时代的过去,进化出了一种新的文明,这种文明就是野蛮。
为自己想得到的不惜一切,这种野蛮的兽性也暗合了那时代人们为自由,为个性解放而做出的疯狂举动,那为生存而迸发出的顽强的原始生命力。
三、红高粱:“活生生的灵物”
“一穗一穗被露水打得精湿的高粱在雾洞里忧悒地注视着我父亲,父亲也虔诚地望着它们”在“父亲”眼里,“它们都是活生生的灵物。
它们根扎黑土,受日精月华,得雨露滋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红高粱在作者笔下,也是富有生命活力的。
从鬼子修路,“鲜嫩的高粱在铁蹄下断裂、倒伏,倒伏断裂的高粱又被带棱槽的碌碡和不带棱槽的石滚子反复镇压。
各色的碌碡和滚子都变成了深绿色,高粱的汁液把它们湿透了。
一股浓烈的青苗子味道笼罩着工地。
”高粱被敌人蹂躏,却扔顽强地用自己的汁液来污染,用自己的青苗子味来报复。
这齐人腰高的高粱,也英勇地参与了那次埋伏战争,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