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高粱家族
红高粱家族历史与命运的隐喻

红高粱家族历史与命运的隐喻红高粱是一部由莫言创作的长篇小说,通过讲述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封建家族的兴衰历程,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家族命运的隐喻。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红高粱家族的历史与命运,并探索其中蕴含的深刻含义。
1. 红高粱家族的兴盛与沉沦红高粱家族在小说中被描绘为一个强大的封建豪门,拥有巨大的财富和权力。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变革的到来,这个家族逐渐面临衰落。
这一过程既是一个家族的历史,也是整个国家历史的缩影。
红高粱家族的命运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兴盛与沉沦,是中国历史与命运的真实写照。
2. 女性命运的隐喻红高粱家族中的女性形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她们无论是作为母亲、妻子还是女儿,都与家族的命运紧密相连。
这些女性经历了嫁娶、生育、丈夫死亡等一系列家庭事件,同时也承受着社会压力和封建礼教的束缚。
她们的命运既是个体的命运,也反映了广大妇女在封建社会中的无奈和困惑。
3. 红高粱的象征意义红高粱作为小说的标题,具有深刻而丰富的象征意义。
一方面,红高粱象征着家族的繁盛与希望,是家族以及整个社会的象征。
另一方面,红高粱也象征着家族的毁灭与绝望。
红高粱不仅仅是一种农作物,更是一种象征,它既有生命力,又有轮回的寓意。
4. 红高粱家族的命运与社会变革红高粱家族的命运与社会变革密切相关。
小说背景是中国从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时期,整个社会经历了剧烈的动荡和变革。
红高粱家族作为封建家族的代表,承载了整个社会的历史与命运。
这种变革既是家族的兴衰,也是国家的崛起与沉浸。
5. 小说中的历史隐喻红高粱家族的历史与命运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的历史,也是整个中国社会的历史隐喻。
小说中描绘的封建家族的兴盛与沉沦、女性命运的演变、红高粱的象征意义等,都反映了中国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革和命运。
通过这种历史隐喻,作者向读者展示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综上所述,红高粱家族的历史与命运在《红高粱》这部小说中被揭示得淋漓尽致。
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丰富的象征意义,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命运。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红高粱家族》含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红高粱家族》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高粱家族(节选)①莫言父亲手提勃朗宁枪,气喘吁吁,一头皮高粱上的白粉红尘。
奶奶走到父亲面前。
奶奶刚过三十岁,扎着盘头髻,刘海五绺,像稀疏的珠帘遮着光洁的额头。
奶奶的眼睛里永远秋水汪汪,有人说是被高粱酒熏的。
奶奶问:“怎么啦?”父亲呼呼喘着气,把勃朗宁枪插进腰带。
“鬼子没来?”奶奶问。
父亲说:“冷支队,哼!我们饶不了他!”“怎么回事?”奶奶问。
父亲说:“擀拤饼。
”“没听到打呀!”奶奶说。
父亲说:“擀拤饼,多卷鸡蛋大葱。
”奶奶问:“鬼子没有来?”“余司令让擀拤饼,要你亲自送去!”奶奶说:“乡亲们,回去凑面擀拤饼吧。
”父亲转身要跑,被奶奶伸手拉住,奶奶说:“豆官,告诉娘,冷支队是怎么回事?”父亲挣开奶奶的手,气汹汹地说:“冷支队没见影,余司令饶不了他们。
”父亲跑了。
奶奶追着父亲瘦小的身影,叹了一口气……奶奶挑着一担拤饼,王文义的妻子挑着两桶绿豆汤,匆匆地往墨水河大桥赶。
她们本来想斜穿高粱地,直插东南方向,但走进高粱地后,才发现挑着担子寸步难行。
奶奶说:“嫂子,走直路吧,慢就是快。
”奶奶和王文义的妻子,像两只飞翔的大鸟,在非常空虚的大气里,极端充实地移动。
奶奶换上了一件深红上衣,她们走上弯弯曲曲的墨水河堤,顾不上看堤坡盛开着的黄花和堤外密密匝匝的血红高粱,一个劲儿地往东赶。
父亲早就跑回桥头。
父亲向余司令报告,说拤饼一会就到,余司令满意地在他头上打了一巴掌。
队员们多半躺在高粱地里,对着太阳晒鼻孔。
父亲又跳到公路上来,公路黄中透出白来,疲惫不堪。
后来父亲就到河堤上坐着了。
他看一会东,看一会西,看一会河中流水,看一会野鸭子。
河里的景色很美,每一棵水草都活着,每一朵小小的浪花里,都隐藏着秘密。
日头正晌了,河里泛起热哄哄的腥气,到处都闪烁光亮,到处都滋滋地响。
父亲觉得,天地之间弥漫着高粱的红色粉末,弥漫着高粱酒的香气。
父亲一仰身子躺在堤上,就在这一瞬间,他心里一阵猛跳,后来他才明白,原来一切等待都会有结果的,这结果出现时,是那么普通平常,随便自然。
中国文学的杰作:《红高粱家族》的深度分析

中国文学的杰作:《红高粱家族》的深度分析“文学的伟大在于它能够在读者的心中唤起共鸣,并引发深思。
” 这是美国作家约瑟夫·卡尔文曼的名言,也恰恰是我们读完《红高粱家族》这本书后的感受。
《红高粱家族》是中国著名作家莫言于1987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丰碑”。
小说以20世纪初期至20世纪中期的中国为背景,真实地描绘了一个屹立于社会历史洪流中的庄园家族。
本文将对这部文学杰作进行深度分析,探讨其在文学和历史上的独特价值。
一、小说表现了中国乡村社会的百态小说以庄园主阔别故土后返回家乡处理祖业为起点,通过对四代家族的呈现,揭示了中国乡村社会的历史演变,展现了封建论文社会的百态。
小说生动而真实地描绘了不同时代的中国乡村社会,从清朝到民国,从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时期,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变革与演变。
在小说中,莫言运用夸张的手法,刻画出了色彩缤纷的人物形象。
庄园主阔别故土多年,回家后发现家族面临着危机,只能指望几个女儿嫁作富家翁来维系庄园。
从那时开始,庄园上演了一幕幕悲欢离合的荒诞戏码。
从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到新中国时期的土地制度,小说中展现了一系列反映不同时代社会变化的深刻场景,探究了人性中最深层的共性与特殊性。
二、小说传达了普遍的人类价值观小说的全书犹如一部庄园史诗,将家族的兴衰荣辱,甚至是人性中最阴暗、最复杂的欲望、贪婪、性别歧视等问题,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
小说所传达的内涵与人类的本质诉求密切相关,是所有文化的核心价值。
小说描绘出了家族成员在危与机、忠诚与背叛、购买论文亲情与仇恨、婚姻与性等各个方面所面临的选择和决策,体现了家族成员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艰辛生存,更被视为一部反映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杰出作品。
人性的善恶,道德的尺度,个体的价值,以及因民族、宗教、性别、阴谋等问题而引发的种种分歧与挑战---都在《红高粱家族》的大视野中得到了淋漓地表现,其中马海东的性格和农村道德尺度,鲁四代的女色欲望,以及慕容通达复杂的人性,都是刻画深入人心的生动形象,具有深远的思想与艺术价值。
红高粱家族名词解释

红高粱家族名词解释
《红高粱家族》是中国作家莫言的长篇小说,由红高粱、高粱酒、狗道、高粱殡、奇死五部分组成。
这部小说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高密东北乡,以“我爷爷”为主要人物,展现了他们在动荡的时代中的爱情、生活和抗争《红高粱家族》是一部表现高密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顽强生命力和充满血性与民族精神的经典之作。
刚开始读的时候确实有一点不适应,特别是不断地在不同的时间线和事件中切换,倒序和插叙的手法让人有点眼花缭乱,不过真正代入书中那时的环境和人物后会读的更加酣畅淋漓。
红高粱家族历史与传承

红高粱家族历史与传承红高粱是中国农作物中最有代表性的之一,也是中国农民耕种的重要作物之一。
它不仅仅是一种粮食,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红高粱家族历史悠久,代代相传,承载着丰富的乡村记忆和农民智慧。
本文将从红高粱的起源、文化内涵、家族传承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起源与演变红高粱起源于中国北方地区,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红高粱最早见于中国古代文献中的《诗经》和《尚书》等,可见其地位至高。
它原本是一种野生植物,通过农民的耕作和人工选育,逐渐演变为现在我们所熟知的品种。
随着农耕技术的不断进步,红高粱的种植面积逐渐扩大,传统的手工操作逐渐被机械化所取代。
虽然种植方式有所改变,但红高粱作为一种农作物,始终和中国农民紧密相连。
二、文化内涵红高粱不仅仅是一种农作物,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它在中国的文学作品、音乐、电影等形式中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红高粱的色彩鲜艳、外形独特,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同时也寓意着幸福、繁荣和吉祥。
在中国农村,红高粱更是承载着丰富的乡土情怀和农民智慧。
红高粱熟透的时候,稻谷泛黄,晶莹剔透,给人一种收获的喜悦和满足感。
农民们在丰收季节,常常进行欢庆活动,如红高粱音乐会、庙会等,将丰收的喜悦和热烈表达出来。
三、家族传承红高粱作为农作物,有着世代相传的家族传统。
家族传承除了红高粱的种植技术,更包括了农民智慧和经验的积累。
红高粱种植需要农民对土壤、气候等环境条件的熟悉,以及对虫害、病害等的防治经验。
这些经验一代代传承下来,保证了红高粱的良好品质和产量稳定。
家族传承也包括了红高粱的种子保存和选育。
在种子保存方面,农民们通常会将产量最好、品质最佳的红高粱种子留下来作为下一年的种子。
这样一来,家族品种得以保持,不断适应当地环境的变化。
在选育方面,农民们通过自然杂交和人工选择,不断改良红高粱的品种,使其更适应当地的栽培条件。
四、红高粱的未来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红高粱家族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红高粱家族历史变迁中的家族传奇

红高粱家族历史变迁中的家族传奇
一、前言
红高粱家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大家族,其代代相传的家族传奇
令人们心潮澎湃。
本文将通过对家族历史的探究,梳理红高粱家族在
历史变迁中的辉煌与沧桑。
二、家族的兴起
红高粱家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当时的祖先以种植高粱谋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开始在生产中加入研磨技术,生产出美味可口
的红高粱酒。
红高粱家族由此开始崭露头角,逐渐成为当地的知名家族。
三、家族辉煌
宋朝时期,红高粱家族已经成为江南地区最大的酿酒家族。
他们通
过不断创新,开发出一系列口感独特的美酒,赢得了无数消费者的青睐。
此时的红高粱家族手握重权,已经成为当地的一把政治牌。
四、家族的转折
明朝末年,红高粱家族一度面临政治压力。
当时的朝廷开始抵制私
人武装的存在,红高粱家族的兵工厂也因此面临关闭的命运。
同时,
来自江北的新竹家族日渐壮大,对红高粱家族的产业垄断构成了挑战。
这些变故以及其他的种种问题,都让红高粱家族丧失了先前的优势地位。
五、家族的复兴
20世纪初,红高粱家族再度崛起。
他们将目光重新聚焦在酿酒产业,借助时代的机遇获得了持续成长的势头。
与此同时,红高粱家族的家
族文化更加繁荣。
他们策划了一系列家族聚会活动,弘扬了家族文化,将家族精神代代传承。
六、结语
红高粱家族经历了兴盛与落魄,但从未放弃前行。
他们的家族传奇
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更是家族文化的见证。
红高粱家族展示了家
族传承的力量与魅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红高粱家族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的刻

红高粱家族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的刻《红高粱家族》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的刻画《红高粱家族》是莫言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一个农村家庭的刻画,生动地表现了中国农村在社会变革中的历史变迁与家族命运的沉浮。
本文将从家庭、社会、历史三方面探讨《红高粱家族》所描绘的中国农村社会变迁。
家庭篇:封建家庭的龙蛇混杂《红高粱家族》以家族为主线,刻画了冯世杰家族的历史沉浮。
冯家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家庭,家族中不仅有纯洁善良的女主角祥子,还有贪婪自私的家长、残暴多疑的长子、风流倜傥的二儿子等各色人物,他们的性格和命运都紧密联系着社会背景的变迁,呈现出封建家庭“龙蛇混杂”的特点。
在这个家族中,妇女地位低下,女性被视为产生麻烦、给家族带来不幸的祸水。
祥子的遭遇便是这一社会现实的典型代表,在父亲的安排下,她被嫁给了一个智障丈夫,生活陷入困境。
妇女在这一时期的社会地位受到摧残,引人深思。
社会篇: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红高粱家族》刻画了中国农村社会从20世纪30年代起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巨变。
小说中提及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如太行山大战、百团大战、土地改革等,都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
这些事件的发生,使得农村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大政治背景下,经济方面同样发生了巨变。
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下,商品经济开始盛行,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观念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同时,随着中国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文化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不仅传统文化开始陷入衰落,从洋泾浜到裹足不前,封建儒家思想也开始被淘汰。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推进,中国农村社会也在不断的发展与进步。
历史篇:中国社会的变迁与家族命运的沉浮《红高粱家族》是一部集家族史、民俗史、社会史于一体的百科全书。
它不仅深刻地反映了一个农村家庭的命运,更记录了1949年以来中国社会的变革。
通过这个家族的历史,也可以看到中国社会从封建主义走向独立自主的发展历程,在苦难中逐渐实现社会的发展。
在整个故事中,祥子是一个幸运的女孩,她走过了妇女地位低下、青少年被压迫的阶段,在新社会改革开放的引领下,她和家族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
红高粱家族历史与乡愁的记忆

红高粱家族历史与乡愁的记忆红高粱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国乡村的象征之一,它不仅是一种庄稼,更是一种文化符号。
红高粱家族历史悠久,与乡愁的记忆紧密相连。
本文将从红高粱的种植历史、文化意义以及与乡愁的关系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红高粱的种植历史红高粱作为一种古老的粮食作物,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红高粱的种植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我国的农耕时代,红高粱被广泛种植于黄河流域及长江流域等地,成为农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高粱具有适应性强、产量高的特点,尤其适合我国北方的干旱气候,因此在北方地区的种植面积一直较大。
二、红高粱的文化意义红高粱不仅仅是一种农作物,它还具有浓厚的文化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象征着喜庆和祥瑞,而高粱则寓意着丰收和富饶。
因此,红高粱成为农民们庆祝丰收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中国的农村,农民们常常将红高粱作为一种祸福相生的象征,用来祈求好运和祝福自己的家庭和农田。
此外,红高粱还被视作一种护农的御守,农民们把红高粱挂在房梁上,以保佑家园平安和五谷丰登。
三、红高粱与乡愁的关系红高粱与乡愁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对于许多在城市生活的人们来说,红高粱往往象征着家乡和故土。
红高粱的味道、色彩和形态让离开农村的人们产生了对家乡的思念和怀念。
尤其是在农历秋收的季节,那一片片金黄色的红高粱地更是勾起了大家对农村生活的美好回忆。
红高粱所代表的乡愁之情,让人们更加思念家乡,渴望回归农田。
总而言之,红高粱家族历史悠久,是中国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承载了农民对于丰收和富足的追求,同时也成为了乡愁的记忆。
红高粱的种植历史、文化意义以及与乡愁的关系,让我们更加珍视这份文化遗产,并牢记我们的家乡之情。
以红高粱为纽带,我们不管身在何处,都能保持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思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高粱家族》在小说中可以看到作者对余夫人戴凤莲的评价甚高,她是个传奇性的女子。
莫言这样写道:“ 我奶奶的一生“大行不拘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心比天高,命如纸薄,敢于反抗,敢于斗争,原始一以贯之。
”确实她是个有着花一样容貌、火一样性格的女子。
她因为憎恨父母将其嫁于麻血病人而将其父拒之门外;她为了拯救自己与占鳌,集中生智,拜县长为干爹,逃过一劫;她因为爱,毅然地与名义上的杀夫仇人而实为救命恩人的余占鳌结合;她为了维护爱情,赶走了恋儿;她为了报复刺激余占鳌和黑眼厮混;她为了支持抗日,让唯一的儿子前去战场,她自己也玉颜埋没高粱地。
在那样一个封建保守、女性意识受到压制的年代,她确实算得上是个了不起的奇女子。
余占鳌、戴凤莲是《红高粱家族》中高粱英雄的两个典型。
他们不十分明白抗日的实质,但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苦难的反抗与不满。
他们坚强地守护自己的自由,傲然地活出生命的强度。
他们是一群流着高粱血统、浑身散发着鲜活人性的红高粱地英雄。
小说以“蒜薹事件”为经,以高羊、高马、金菊、方四叔、方四婶的生活经历为纬,深刻地、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了农民当时当下的生存状态,以及由此引发的悲剧故事。
并剖析了农村文化的落后、思想的贫乏、生存的窘迫,以及导致“方四叔车轮下惨死”、“金菊上吊自杀”种种悲剧发生的原因。
天堂县蒜薹全部滞销,数千蒜农忧心如焚,县府官员不闻不问,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数千农民因为切身利益受到了严重的侵害,自发地聚集起来,包围了县政府,砸了办公设备,酿成了震惊全国的“蒜薹事件”。
小说的景物描写真实生动,优美绚烂,散发着新鲜的泥土气息。
在一种逼真的然而却是荒诞迷离的景物描写中,一个个悲剧性的人物鲜活跃动起来,使读者在为小说人物命运扼腕的同时,又不禁为其优美动人的景物描写所感染。
《十三步》是莫言在1988年运用荒诞艺术手法描写知识分子和现实生活的一部力作。
中学物理教师方富贵累死后,由于得给王副市长让路整容,被塞进冰柜,居然又荒诞离奇地复活了。
但以为他已死的妻子屠小英却拒绝他再进家门。
殡仪馆特级美容师李玉蝉把死而复活的方富贵改容成自己的丈夫张赤球,让他代替自己的合法丈夫登讲台给学生上课,而让真正的张赤球去做生意赚钱。
真正的张赤球则像一个孤魂野鬼,变得无家可归——现实生活中原有的秩序已不复存在。
此次出版的是全新修订版。
《十三步》是莫言在1988年运用荒诞艺术手法描写知识分子和现实生活的一部力作。
作品构思精巧,语言流畅,从不同的角度对当代人的生活,爱情、家庭等作了描述,表达了作者所具有的独到的创作风格,非常值得一读。
《红树林》是根据真实案例构思创作的一部既生动抒情又极具现实震撼力的动人故事。
其中更凝聚着莫言对珍珠,以及围绕珍珠而展开的生活和传奇长达数年的深刻思考。
莫言是独特的,就像当年他从汪洋恣肆的红高粱地里找到了中国人敢
爱敢恨的坚强意志。
在珍珠的故乡,在那片望不到边际的海中森林——红树林中,他找到了那个名叫珍珠的渔家姑娘,和她的一段美丽而凄楚的人生经历。
在他的笔下展示了一场由正直诚恳的检察官马叔,雍容典雅的女市长林岚,公子哥大虎和珍珠姑娘等人物,交织而成的情与仇、爱与恨,善良与邪恶、法律与犯罪间的剧烈冲突,又揭示出深刻而复杂的社会矛盾,具有巨大的现实力量。
该剧情节曲折离奇,人物个性突出,故事高潮迭起,其中的内涵更是令人深思。
《红树林》是莫言“红色”系列作品的又一经典。
《檀香刑》的故事围绕着五个主要人物展开:卖狗肉的“大脚仙子”孙眉娘,她的丈夫傻子赵小甲,她的亲爹唱猫腔的孙丙,公爹(公公)赵甲以及干爹高密县县令钱丁。
这部书的开头是这样一句话:“那天早晨,俺公爹赵甲做梦也想不到再过七天他就要死在俺的手里;死得胜过一条忠于职守的老狗。
”开端即点出了最后结局,
真诚·眉娘
“狗肉西施”孙眉娘是我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她漂亮﹑风流﹑妩媚,虽对赵小甲不忠,却又无比真诚。
眉娘的可爱可敬甚至可悲之处,全在一个“真”字,真实真心真意。
眉娘的母亲死得早,她从小跟着唱猫腔的父亲孙丙走南闯北,在父亲的戏台上演戏,一直被当作一个男孩子来看待。
直到“十五岁那年,她如久旱的禾苗逢了春雨,个头噌噌地往上钻。
十六岁时,她头上的黑发蓬勃生长,如砍掉了树冠的柳树,爆炸般地抽出了茁壮茂密的芽条。
黑发很快地就把脑后的明疤遮住。
十七岁时,她皮下的脂肪大量积淀,这时人们才知道她是一个姑娘。
”但也因为母亲早逝,父亲粗心,没人给她裹脚,她拥有了一双“天足”,这导致她一直嫁不出去,最后委委屈屈地嫁给了屠狗宰猪的傻子的赵小甲。
从此她拥有了三个外号:大脚仙子,半截美人,狗肉西施。
眉娘的真表现在她不愿受任何束缚,在她的脑子里根本没有三从四德的概念。
所以当小甲的母亲要拿着剔骨的利刃修理眉娘的大脚时,“她飞起一脚,充分地显示出大脚的优越性和在戏班子里练出来的功夫。
婆婆本来就因为小脚而站立不稳,如何能顶得住这样一个飞脚?——一脚飞出,婆婆应声倒地。
她冲上前,骑在婆婆身上,如同武松打虎,一顿老拳,擂得婆婆哭天抢地,屎尿厨了一裤裆。
”遭受到这次打击后没多久,老太太就去世了,从此眉娘获得了身体的解放。
眉娘的真还表现在她不受封建道德观念的影响,顺着自己的心,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
眉娘看不上傻子赵小甲所以当风流倜傥﹑风度翩翩的新任知县钱丁出现后,眉娘无法遏制地心动了。
她为了让钱丁记住自己,在斗须中判定钱丁的胡须胜过自己父亲的。
她为县太爷得了相思病,于是去拜神婆,去田野找自己最害怕的蛇,想尽一切办法让钱丁爱上自己。
在父亲的胡子被人拔了之后,她终于有了“正大光明”的理由走进县衙,去接近自己的心上人。
眉娘的行为在古代应被评定是“淫乱”“不守贞洁”,这很容易让人想到历史上那个有名的荡妇潘金莲。
可是,从来没有人说孙眉娘是另一个潘金莲。
眉娘的真还表现在她的“真孝顺”。
虽然孙丙的风流气死了自己的母亲,又没有对自己好好照顾,没给自己裹脚,使自己委屈地嫁给了赵小甲。
但当孙丙用棍子敲死了德国技师,钱丁派人来抓他时,是眉娘先骑着骡子来给他报信,让他快走。
她用自己肚子里的孩子要求钱丁放了孙丙,她甚至用自己的身体去引诱让自己害怕、恐惧的公爹赵甲,让他去保释自己的父亲。
当朱
八答应救孙丙后,她不顾自己身怀六甲,跟随朱八从县衙围墙跳了下去,当赵甲告诉她将对孙丙施以檀香后,她怪叫一声,蹿了出去。
以上这些都可以说明眉娘对孙丙浓浓的亲情。
她是一个有血有肉有人性,追求自己,不愿受束缚,真诚,真性情的人。
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