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岔口》京剧观后感
京剧三岔口观后感

京剧三岔口观后感京剧是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凭借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在我最近一次观看京剧《三岔口》的演出后,我对这种艺术形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首先,京剧的剧情结构和表演方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岔口》这个剧目的名字虽然简短,但其背后却蕴含着丰富的故事情节。
整个剧目分为三个不同的岔口,每个岔口都有着不同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关系。
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观看其中一个岔口,每个岔口都能给观众带来独特的观赏体验。
在表演方面,京剧以其独特的音乐、唱腔、表演动作和面部表情等元素,将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演员们通过精准的唱腔和丰富的身体语言,传达出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我尤其喜欢京剧的唱腔,那种高亢激昂或低沉悲切的声音让我为之震撼,仿佛能直达灵魂深处。
演员们精湛的演技和严谨的训练也让剧中人物栩栩如生,让我仿佛亲眼见到了他们的真实存在。
其次,京剧的音乐和舞台美术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京剧音乐以其独特的曲调和节奏融入整个剧目的表演中,起到了承接和引导情节的作用。
音乐中富含着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充满了节奏感和韵律感,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融入剧情中去。
此外,京剧的舞台美术设计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舞台背景和道具的运用恰到好处,为剧目创造了恰如其分的氛围和场景。
精心设计的服装和化妆,让演员们更加贴合角色,为观众展现出最真实的传统京剧形象。
最后,京剧所传递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也让我深受启发。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形式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观看《三岔口》的过程中,我不仅欣赏到了精湛的表演技艺,还体会到了京剧所蕴含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如家族之间的亲情、忠诚与担当等。
这些价值观贯穿于整个剧目中,为观众提供了反思和思考的空间。
总结起来,京剧《三岔口》的观后感让我感受到了京剧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的魅力。
剧情结构的独特性、表演的精湛技艺、音乐的韵律感与舞台美术的设计以及传递的文化和价值观,都使我对京剧产生了更深刻的兴趣和欣赏。
传统戏剧作文素材

传统戏剧作文素材《传统戏剧作文素材》素材一《京剧里的那些趣事儿》京剧可真是个宝藏,这里面有太多好玩的事儿了。
有一次我去看京剧现场表演,演的是《三岔口》。
那舞台布置特别简单,就一张桌子和几把椅子,但就在这么个小空间里,两位演员愣是把一个黑夜里摸黑打斗的场景演得超级逼真。
他们在台上摸来摸去,互相试探,观众都能感觉出那种紧张的气氛。
你看那演员的动作,小心翼翼的脚步挪动,像猫一样敏锐的手部动作,感觉真像是在黑暗中与敌人周旋。
这京剧啊,没有太多复杂的道具,全凭演员的本事,什么动作都有特定的含义。
就像演员拿起马鞭,一甩缰绳,绕着舞台走几圈,那就算是骑马奔驰几千里了。
还有那些脸谱,红脸的关公,白脸的曹操,一眼就能看出人物的性格脾气。
那次看《三岔口》,我旁边坐了个小孩,看到两个演员摸黑打架的时候,他特激动,一个劲儿地模仿演员的动作,把周围人都给逗乐了。
像这样的剧,哪怕是听不懂唱词,光看看动作、表情,就足够让人回味无穷了。
素材二《越剧与水乡的温柔邂逅》越剧呐,就像江南水乡里最柔美的那一抹风情。
我有个朋友是绍兴的,有回我去她家玩,正好赶上村里唱越剧。
越剧的唱腔软糯得就像棉花糖一样,拖得长长的,听得人心里跟泡在温水里似的。
那戏台就搭在河边,周围是一排排的乌篷船。
演员们都穿着飘逸的戏服,水袖一甩,就像是把水乡的微风都给带到台上来了。
演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每当梁山伯和祝英台对唱的时候,观众们都跟着小声哼唱。
我发现越剧的故事大多是那种充满了情愫和小波折的爱情故事。
在表演当中,两位主演眼神交汇的时候,那满满的都是情谊。
我朋友说,在他们绍兴啊,好多老一辈儿的人都会唱几句越剧。
这场小村的越剧表演啊,来听的可不全是老人,还有不少年轻人,就像我朋友,虽然在城里工作,但一听到村里有越剧演出,跑得比兔子还快。
这种传统戏剧啊,就像丝线一样,把整个村子的人都串连起来了。
那些越剧票友在台下还互相交流着哪个演员唱得好,哪个动作更规范,可认真了。
张春华:我和京剧《三岔口》

张春华:我和京剧《三岔口》张春华(1924—2019)我和京剧《三岔口》,可谓结下不解之缘。
四十几年舞台生涯里,演出最多,花费心血最大的正是此戏。
从天津“稽古社”科班到现在,演过几千场。
1951年我与张云溪等共同修改了剧本,革新了表演,这出戏就成了我们三十几年合作中配合最默契的“看家戏”之一。
《三岔口》是写宋王赐杨六郎(延昭)在天波府建造清风无佞楼,奸臣王钦若为抑制忠臣杨家将权势,令门婿谢金吾将楼拆毁,欲动摇镇守边陲的三关将士的军心。
焦赞气忿不过,怒杀谢金吾,被朝廷判罪,发配沙门海岛。
六郎命三关上将任棠惠,暗随保护。
焦赞途经“三岔口”,投宿黑店,店主刘利华为图资财,欲害忠良,适逢任棠惠赶至,在黑夜搏斗中,杀死店主夫妇。
它是从元杂剧《谢金吾诈拆清风府》衍变而成,明小说《杨家将忠勇演义》也有此回目。
清末道光年间,梆子、皮黄“两下锅”的“庆升平班社”就有该戏。
民国初,坐科河北梆子班的京剧演员张建福(张黑)以擅演此戏而著名。
不过,那时的武丑皆列于为生、旦“挎刀”位置,《三岔口》只不过是个唱唱开锣的小武戏。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我的老师叶盛章与盖叫天在上海合作,表演上有很大提高,尤其是发挥了“摸黑开打”的特点,被观众誉为“南北双绝”的一出“斗狠戏”。
自此这出武生、武丑的“对儿戏”成为能“压大轴”的名剧。
我是在科班学会《三岔口》的,经常和徐俊华同台演出,出科后又与蔡宝华合作。
1943年,在“富连成”搭班学艺时,叶老师又为我演的此戏精雕细琢,做了加工。
《三岔口》(老版)叶盛章饰刘利华《三岔口》过去的演出,的确很有特色。
叶盛章很擅长从外形上刻画人物。
刘利华的脸谱是借鉴了根据《巴黎圣母院》改编的影片《钟楼怪人》中钟楼怪人的形象,加以夸张而画成的,叶老师所以设计了这样一个既丑且歪的碎脸,因为他是个性情残忍,动辄杀人的强徒,所以这个脸谱不应只给人留下脏丑的印象,而是要生动、深刻地表现他那心肠狠毒的性格特征。
刘利华的“阴脸”出场,撩起褶子挡住脸,走“矮子步”到台口,大襟一落,露出狰狞面目,为的是表现刘利华乃是阴暗角落里的人间败类,他张嘴不离“杀人”二字,一说话就要横眉立目,双手抱肩,语言生硬,显得剽悍而又带有贼气。
我在线欣赏的戏剧作品

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欣赏到各种各样的戏剧作品。
这些戏剧作品就像一扇扇神奇的窗户,让我们看到了不同的世界和人生。
我最近在线欣赏了一部非常精彩的京剧《三岔口》。
这部戏讲述了宋朝大将焦赞被奸臣陷害,发配沙门岛。
任堂惠奉命暗中保护焦赞,在三岔口这个地方与店主刘利华发生了一场精彩的打斗。
戏中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明。
任堂惠武艺高强,机智勇敢,他为了保护焦赞,不惜与刘利华展开一场激烈的战斗。
刘利华则是一个性格豪爽、重情重义的店主,他虽然误把任堂惠当成了坏人,但在得知真相后,立刻与任堂惠一起共同保护焦赞。
焦赞虽然身处困境,但他依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洗清冤屈。
演员们的表演也非常精彩。
他们的动作干净利落,一招一式都充满了力量。
特别是在打斗场面中,演员们的表演让人眼花缭乱,仿佛真的置身于三岔口这个危险的地方。
他们的唱腔也非常动听,字正腔圆,让人感受到了京剧的魅力。
除了《三岔口》,我还在线欣赏了其他一些优秀的戏剧作品,比如豫剧《花木兰》、黄梅戏《女驸马》等。
这些戏剧作品都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花木兰》讲述了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花木兰勇敢、坚强、孝顺的品质深深地打动了我。
她在战场上不畏强敌,奋勇杀敌,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
在功成名就后,她又毅然放弃了荣华富贵,回到了家乡,照顾父母。
花木兰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男女,只要有勇气和担当,都可以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女驸马》则讲述了冯素珍为了救自己的未婚夫李兆廷,女扮男装,参加科举考试,中了状元,被招为驸马的故事。
冯素珍聪明、机智、勇敢,她在面对重重困难时,毫不退缩,最终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功地救出了李兆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困难面前,我们不能轻易放弃,要勇敢地面对,用智慧去解决问题。
通过在线欣赏这些戏剧作品,我不仅感受到了戏剧的魅力,还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戏剧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勇敢、什么是坚强、什么是孝顺、什么是智慧。
从京剧《三岔口》看丑行与时空营造

从京剧《三岔口》看丑行与时空营造陈熙元 201401212 金融1402《三岔口》有两个看点,一是武丑武生对打,精彩无比;二是戏内黑灯瞎火,戏外满堂通亮。
丑行在《三岔口》中有大量戏份。
两个解差是文丑,而与任堂惠对打的店主刘利华是武丑。
首先从妆容上就能看出其与众不同,仅在鼻梁眼窝处画上白块,光站着就有喜感。
而三人开口讲的都是京白,这也和丑行饰演的多为小人物、身份地位较低相匹配。
另外相比生、旦等,丑行表演的程式弱化许多,动作更加自然,语气更加亲民。
尤其是两个解差一唱一和的,如同在说相声。
加上个暴脾气焦赞,三人嬉笑怒骂,仿佛穿越到《欢乐喜剧人》。
这也体现出丑行的一大功能就是逗笑,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
通过比较解差和店主上又能看出文丑和武丑的差别。
文丑更重表演灵活、说话幽默,在台上有随机应变的特权。
而武丑的动作更具程式化一些,尤其用“走矮子”来表现悄悄地走,是武丑专用。
武打任务自然也交给武丑来做,刘利华动不动就翻个跟斗,与武生任堂惠的暗夜对决更是全剧的核心,演好这个角色体现出演员功力之深。
《三岔口》鲜明地体现出戏曲艺术在时空营造上的独特之处。
在传统戏曲中,时间和空间与演员的行为是紧密联系的。
《三岔口》的舞台仅一桌一椅,光凭这摆设怎会看出这是一家客栈。
而人物对话动作中则包含了很多关于地点的信息,刚才解差还在桌上坐着与店婆子说话,不一会儿又是在任堂惠的客房了,真道是“说这是哪儿就是哪儿”。
而拿灯便是不言自喻天色已晚,对着灯一吹就说明环境陷入黑暗,后半段任堂惠和刘利华摸索着对打,最后焦赞加入又是一通乱斗,叫人不得不信台上伸手不见五指。
同时,传统戏曲的时空非常有弹性。
店婆子带焦赞进后店,不过往前走了几步,于是前店、后店在台上共存,好像是镜头拉远、播放快进;任堂惠搜查客房时,台上的空间还是在客房之外,不一会开打,空间明显缩小到客房之内,就像是镜头拉近。
当今电影特效技术发达,演员在同一块绿幕前演戏,后期可以换上各种场景,这样就能节省大量的道具、减少营造非常时空的难度。
京剧《三岔口》艺术特色赏析

在京剧课上观看的《三岔口》这一剧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岔口》是最经典的京剧传统武戏之一,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首先,“虚拟”是京剧表演的一大特点,即演员不用道具和布景的辅助而只借助自己的肢体动作来表现各种剧情。
《三岔口》将“虚拟”这一表演方式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
扮演刘利华和任堂惠的二位演员在只有一桌二椅的灯火通明的舞台上,却能生动地表现出摸黑打斗的真实感觉,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一套虚拟的程式化的动作。
例如眼神的左右环视表现在黑暗中极力想要看清,上身略为前倾左右环顾表现搜寻摸索,等等。
这些动作之所以具有艺术魅力,是因为它们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加上了艺术化的夸张之后,显得极为传神。
第二,《三岔口》中演员的武打身段非常漂亮。
在黑夜打斗开始时,刘利华带着一把大刀出场,先是从刀上翻了一个筋斗,然后再从刀上一跃跨过,这两个动作一起呵成,令人印象深刻。
还有,打斗中间,任堂惠一翻身,从地下稳稳地跳到桌上,动作干净利落,相当精彩。
之后,任堂惠站在桌上,刘利华站在地上,二人以慢动作左右顾盼,相互试探,身型及动作在富于喜感的同时,充满了艺术张力。
第三,《三岔口》中的喜剧元素也是其一大艺术特色。
如任堂惠和刘利华在黑暗中寻找彼此,上身从左探到右,再从右探到左,二人动作高度一致,显得十分滑稽。
再如,有时二人之间的距离近在咫尺,但一个人身子向左探,另一个人身子向右探,刚好感觉不到彼此的存在,这种情况也是极富喜剧效果的。
还有,二人在黑暗中同时将桌子抬起,又同时将桌子放下,但刘利华却一不小心被桌子腿砸到了脚,痛得在地上乱蹦,也为紧张的打斗剧情增加了不少笑料。
第四,《三岔口》中的锣鼓声配乐为整出戏增色不少。
锣是中国的传统打击乐器之一,善于营造紧张刺激的气氛。
在这出戏中,锣声时而密集,时而稀疏,与剧情的跌宕起伏紧密相连,有时在高潮处戛然而止,营造出悬念,因此将观众的眼神牢牢地定格在了舞台上。
第四,《三岔口》中的服装设计同样是匠心独运。
《三岔口》京剧观后感-观后感.doc

《三岔口》京剧观后感-观后感《三岔口》是根据《杨家将传奇》第27至28章改编的一部传统的短剧《焦赞电讯》。
以下是边肖为您编辑的京剧《三岔口》的评论。
欢迎阅读!《三岔口》看后的京剧感受(1)春节期间,我有幸在国家大剧院看了一场京剧。
演出了两部歌剧:一部是《三叉》,另一部是由北京京剧院演出的《王子与舞女》。
这两部戏在过去已经看了很长时间了。
今天,他们由杰出的年轻人扮演。
当然,他们非常担心。
这两部戏,前者是一部武打戏,后者是一部唱戏,一部武打戏,搭配得当,相辅相成。
无论是武术还是歌唱,表演都很精彩。
我对“三叉”特别感兴趣。
故事是这样的:在北宋时期,焦赞将军杀死了奸臣谢金吾,并被派往萨马纳岛。
杨元帅像爱儿子一样爱着将军。
他怕在路上犯错误,所以特别任暗中保护了他。
在岔路口,我住在店,任到的时候,我也住在店里。
店主刘丽华和他的妻子都是江湖英雄。
由于刘和任互不认识,他们互相猜疑,误以为对方要伤害。
半夜,两人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打了起来。
这出戏主要是关于两位演员的打斗技巧和技巧。
这场演出原定由唐慧演出,由年轻的京剧研究生班的研究生雷战和李丹分别饰演,前者获得了中央电视台电视大赛的金牌。
因为詹生病了,他由梅兰芳北京剧院的一位优秀年轻演员扮演。
虽然主要演员变了,但表演质量很好。
这个演员的表演非常精彩。
表演非常严肃,功夫也很出色,赢得了观众的掌声,每个人都很惊讶。
京剧是我们国家的国粹。
这部戏是京剧中最经典的传统武戏之一。
舞台上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球场上只有两个人。
没有对话或咏叹调。
这是真正的武术表演,是吴的观赏剧。
看完这部戏,我非常钦佩杨家将,他几代人以来一直忠于国家。
杨家世世代代都是忠诚的大臣,以保卫他们的国家。
一代又一代的忠臣先后有杨0+佘太君0+杨八姐妹、0+穆。
尽管他们一再被奸诈的大臣陷害,但他们对国家的忠诚不变,他们有勇气保护他们。
分歧的故事就是一个例子。
看完这部戏后,我感觉很好。
我吟诵了四句话,赞美说:一个人应该向杨家将学习,世世代代忠于国家。
我在线欣赏的戏剧作品

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欣赏到各种各样的戏剧作品。
这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我最近在线欣赏了一部非常精彩的京剧《三岔口》。
这部戏讲述了宋朝年间,焦赞被发配沙门岛,途中住进刘利华店中。
任堂惠奉命暗中保护焦赞,也住进此店。
夜间,任堂惠和刘利华因误会而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搏斗。
在黑暗中,他们只能凭借声音和感觉来判断对方的位置,场面十分紧张刺激。
这部戏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演员们精彩的表演。
他们的动作干净利落,一招一式都充满了力量。
尤其是在黑暗中的打斗场面,演员们通过精湛的技艺,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种紧张和刺激。
而且,演员们的唱腔也非常动听,他们用高亢激昂的声音唱出了剧中人物的情感和故事,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除了《三岔口》,我还在线欣赏了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这部戏讲述了梁山伯和祝英台之间的爱情故事。
他们在书院相识相知,一起学习,一起玩耍。
但是,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他们的爱情最终以悲剧收场。
这部戏让我感受到了爱情的美好和无奈。
演员们用细腻的表演,展现了梁山伯和祝英台之间深厚的感情。
他们的眼神、动作和语言都充满了爱意,让人不禁为之感动。
同时,这部戏也让我看到了封建礼教对人们的束缚和压迫。
梁山伯和祝英台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他们的勇气和坚持让我敬佩不已。
在线欣赏戏剧作品,不仅让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
通过观看戏剧,我了解了不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传统,也感受到了演员们的辛勤付出和努力。
他们为了给观众带来精彩的表演,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他们的敬业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而且,在线欣赏戏剧作品也非常方便。
我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观看自己喜欢的戏剧,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这让我们更加容易接触到传统文化,也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总之,在线欣赏戏剧作品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和娱乐方式。
它让我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岔口》一名《焦赞发配》,为传统短打武生剧目,取材于《杨家将演义》第二十七至二十八回。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京剧《三岔口》的,欢迎大家阅读!
《三岔口》京剧观后感(一)
期间,有幸在国家大剧院看了一场京剧,两个折子戏一为《三岔口》,二为《游龙戏凤》,由北京京剧院演出。
这两出戏,过去曾看过,好长时间了,今天再看,又是优秀青年出演,当然十分关注。
这两出戏,前者是武打戏,后者是唱功戏,一武一文,配搭适当,相得益彰。
不论武打也好,唱功也好,演出相当精彩。
我对《三岔口》特别感兴趣。
剧情故事是说北宋时,大将焦赞打死奸臣谢金吾,被发配沙门岛,元帅杨延昭爱将如子,恐途中有错,特派任堂惠暗中保护。
行至三岔口,住进刘利华店中,任赶到后亦住进该店。
店主刘利华夫妇都是江湖好汉,因刘与任互不认识,互起猜疑,误以为对方要加害焦赞,夜半时分,两人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展开了一场搏斗。
这个戏,主要是看两位演员打斗的武功和技巧。
这场演出,原定任堂惠,由CCTV电视大赛金奖获得者、青年京剧研究生班研究生詹磊扮演,刘利华由李丹扮演。
因为詹病了,由梅兰芳京剧院一优秀青年演员出演的。
虽然主要演员换了,但演出的质量还是不错的。
演员演艺精湛、演出认真,功夫出众,博得观众阵阵掌声,大家赞叹不已。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
此剧是最经典的京剧传统武功折子戏之一,舞台上仅一桌一椅,场上亦只二人,没有对话和唱段,全靠真功夫表演,是武生行的看家戏。
看了此剧,我对世代忠于国家的杨家将十分钦佩。
杨家是世代卫国忠臣,先后出了杨令公、佘太君、杨家七郎八姐和杨宗保、穆桂英等世代忠臣,虽然屡遭奸臣陷害,忠君卫国之心不变,而且勇于保护忠良。
三岔口故事就是一例。
看了此剧,我感触良多,口吟四句,赞曰做人应学杨家将,忠心卫国世代传。
警惕奸臣耍鬼计,保国更要爱忠良。
《三岔口》京剧观后感(二)
京剧之所以被誉为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代表,还被称为是“国粹”,我想原因应该就在眼前的戏曲表演中。
充满缤纷色泽的服装,浓重的中国气息,一位位迈着京剧步伐的演员们登场了。
一个甩袖犹如一道和煦的春风,将京剧气息纷撒至剧院的各个角落;一个迈步仿佛让人身临其境般的掉入了京剧的大殿;一个眼神让大家把吸引力纷纷投向了他们,在他们的身上真正看到了中国京剧的魅力,不是想象中的那么乏味,而是令人沉醉于此。
同学们的目光紧盯着舞台上的演员们,没有摇头,没有做别的什么,只有注视,眼中充满着赞叹的神色,好美啊!原来京剧也可以演绎的这样脱俗富有虚实的色彩。
乌黑的环境中,皎洁的月光下,“咕咕……咕咕……”猫头鹰在啼叫着,是什
么让它紧张起来了?是什么让黑暗的使者警惕着!啊,有一场打斗,悄无声息的来临了。
武生伸出了他的手,勘探着前方的道路,紧皱着的眉头,表现着他的焦急与愤怒。
依然伸了伸头,苦苦地寻睨着,他在哪里,我要杀的人躲在哪了!一蹦,愤怒的神色溢于言表。
啊,拿命来!探着手,伸着头,咦,就在此时,旁边是个人!这不就是……我要抓的人吗?砰砰乓乓,开打了。
演员们的扎实功底顿时显现了出来,恩,没有语言的修饰,只通过两名演员虚拟的表演各种武斗招式,把“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状态表现的淋漓尽致。
《三岔口》登场了。
一招一式,行云流水,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不愧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汗水的背后除了努力,便是坚持。
演员们的唱、念、做、打没有一样不是信手捏来的。
是的,在我们看来的十分普通的一个动作,他们为了做到精益求精,也无不让我们由衷的赞叹、敬佩。
掌声犹如阵阵波涛,席卷了整个剧场,叫好声一浪高过一浪,我们为他们呐喊,为他们的精神而祝福,演员们脸上的微笑,折现了他们内心的喜悦,沐浴在赞美声中,多年里来的艰苦锻炼也变得不值得一提了。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艺术的瑰宝,是珍贵的,需要大家的不懈努力去延续这份辉煌。
相信中国的京剧必会闪耀出他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