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别姬京剧观后感
京剧《霸王别姬》观后感范文5篇

京剧《霸王别姬》观后感范文5篇霸王别姬的时代背景的复杂是我看过的影片之最,它的故事横跨数十年,又涉及中国现代社会变革最快的时期,而两位主角的命运也随着时代的浪潮起起落落。
下面是店铺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霸王别姬观后感1000字《霸王别姬》展现的是中国一个个真实的年代,讲述了从民国初期,横跨了民国时期,抗战,解放,等一系列历史,包括人们生活状态,京剧文化,这对中国的那些年代是一个很好的复现。
在不到三小时的影片里,观众感受到这段期间内政权交替的频繁。
片中程蝶衣和段小楼二人也渡过了风风雨雨。
此片借助人物的命运,以小见大,窥视了一个国家的兴衰荣辱。
影片中存在日本侵略我中华那一段时期的剧情,而且日本都邀请了戏中的主角去给他们唱戏,可见日本人也喜欢我国的京剧艺术。
但剧中,程蝶衣去为日本人唱了留下了骂名。
《霸王别姬》中的程蝶衣是个悲剧人物,因为没有人能理解他,理解他对这种艺术的痴迷程度,他给日本人唱戏不是为了献媚,而是希望通过外族人将这种京剧艺术传播出去,并且不希望这种艺术衰落,这方面,他和《梅兰芳》中的邱如白又有相似之处。
在他们的眼里,唱戏不是为了赚钱,不是为了名气,是因为他们自己的爱好兴趣,从而上升到痴迷,为之献身。
也许就因为这些人,京剧文化艺术,在当时那动荡年代也能如此盛行。
他把自己完全献身于京戏,实际上是献身于京戏《霸王别姬》所代表的永恒的中国文化精神。
这部电影把我们的人生宏观融入到时代的大变迁上,又微细到一个演员的爱恨情仇中,从而敲击我们对社会对爱情对人生对一切真实与虚假的的思考。
剧中程蝶衣的形象所表达的精神在今天也仍有意义,这其实就是一种坚韧的无私奉献精神,无论是奉献给学术,奉献给艺术,还是奉献给人民,这都需要这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历来重视文化建设,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是也始终坚持物质与精神文明的两手抓,而且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
中国在努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正在进行一系列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改革,以适应经济的发展,这是一场以上层为主导进行的改革。
京剧霸王别姬观后感600字参考

京剧霸王别姬观后感600字参考京剧霸王别姬观后感600字参考(精选篇1)“为戏一身满带伤,男儿扮作女儿妆。
三言道尽成名短,万语难书苦难长。
”《霸王别姬》中的程蝶衣,人如其名般浪漫。
我见他风华绝代,我赞他痴戏如命,我慕他万众簇拥,我也知他背后的苦难经历。
他的经历告诉我:人,得自个儿成全自个儿。
程蝶衣――那个人们心中永远的“真虞姬”,终是逃不开命运的捉弄,在那个时代中悲惨落幕。
他的一生是耀眼的,是深情的,更是苦难的。
出生低微,母亲是妓女,而他又天生六指,被母亲狠心剁下送去戏班里,开始了艰苦的学艺生活。
但,应了戏中他的师傅所言,“人,得自个儿成全自个儿”。
在饥寒贫困的条件下,他所有的盼头都凝聚在想成角儿。
“要想人前显贵,就得人后受罪。
”在寒风中三伏三九的拉练劈腿,稍有差池就被师傅的板子打得血肉模糊,更甚的是被那老太监羞辱。
好在,经历了那么多苦难后,他终于成角了,他终于,成全了自己。
“人,得自个儿成全自个儿。
"这是《霸王别姬》里师父对众人的训诫,却似乎也是对我们每一个逐梦路上人的训诫。
前路是s迷途,谁也无法探测究竟有怎样的骇浪在等待着。
踏着荆棘,冒着风雪,义无反顾或许是难了些,因为一个人经受着总偶尔会存些后悔在心,也因此渴求“贵人”相助。
但,谁又能伴你一路,帮你一路?被安排好的路你又走得安稳吗?离开了帮扶之后,你又该怎么去面对?人活一世,终是只有自己,才能成全自己。
在《哪吒之魔童降生》里,“我命由我不由天”,是哪吒对于命运的抉择;激昂的《命运交响曲》,是贝多芬对于命运的反抗;人类和宇宙的每一次相遇,是霍金对于命运的搏击。
社会前进的最强动力永远****于敢于与命运背水一战的人,亦是敢于成全自己的疯狂与热爱的人。
当下,高三的我们,命运的战书披着高考的外衣,就这样摊在我们眼前。
给自己一份坚强,给自己一份努力,不论结果,像程蝶衣,像哪吒,像贝多芬和霍金一样,自己成全自己,勇敢去找寻自己的梦想。
收拾好热爱,带着身后的一片大好河山,不顾一切地去成全自己吧。
观霸王别姬后心得感受5篇

观霸王别姬后心得感受5篇昨天朋友推荐《霸王别姬》让我看,160分钟通宵看完。
好困,粗略的写下观后感:人生如戏,既有入戏,也能出戏,戏终人散。
程蝶衣是入戏,到了人戏合一的境界,并且能从一而终,但不能出戏。
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欢迎大家参阅。
戏曲《霸王别姬》心得体会1观京剧电影《霸王别姬》后感作为一部电影他是很冷门的,全天全上海排片九场,当晚我看的场次只有6名观众。
甚是凄凉。
整部电影约一个半小时,讲的就是西楚霸王项羽和虞姬的故事。
如果作为国产京剧电影的试水,我觉得有几点做得很不错。
一是开头有故事简介,能让我这种对历史知识不熟悉的人有个背景了解,不过开头字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还是惊着我了,这么大的排场。
二是京剧的特色可谓原汁原味的保留了,从布景到走台,从人物形象到声音唱腔,几位老艺术家的表演值得称赞。
不过可能碍于京剧本身形式的局限性,整个故事镜头几乎用的都是正对着主人公的构图让人看多了有点别扭,部分戏码的面部大特写也难以与整体镜头切换连通,倒是十面埋伏时候台上约莫十来个人的打戏拍的觉得十分流畅,一气呵成,效果远远好于给脸谱角色的单独特写。
加上京剧表演的色彩本来就浓重,红是红白是白,如此饱和度高的色彩在电影荧幕上更是鲜艳。
虞姬和霸王的行头不用多说,隔着荧幕都能感受到做工精巧,令我捻捻不忘的是虞姬后半段穿的一件斗篷,外头黄色,里头青绿,外头绣花,里头好像绣的事梅花,内外兼修表里如一,不得不感叹戏曲服饰与如今时装的不同。
就像所有老物件一样,京剧用的是一种缓慢的节奏,讲述一个简单的故事。
老祖宗的智慧不容小觑,一根杆,就演出一匹马,两面旗,就化成一座山,再那个年代,如此美好的色彩能给人带来多大的想象力,好似儿童用木杆玩起的游戏,玩的人沉浸其中,国粹有国粹的魅力,我看过无数遍张国荣演的虞姬,我以为因为是他演的虞姬,所以才那么美,今天发现,原来无论哪一出的虞姬,都是美的。
在我心里,虞姬不是因爱而死的,已经感知到前路不详的虞姬,是做好了准备与霸王一起赴死的,可是霸王缺一句奈何兮一句奈何兮,对着眼含泪光的虞姬说,你说我该把你怎么办,难道是为了逃命要丢盔弃甲么,难道是没了虞姬就能突出重围么,难道是嫌她走的慢要抛弃他么。
霸王别姬京剧观后感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霸王别姬京剧观后感篇一:《霸王别姬》观后感《霸王别姬》观后感之前知道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但是不曾了解,也未曾知晓京剧的名家名角儿,观看了该电影后至今对程蝶衣和段小楼记忆犹新,二人的成长、成名、以及后来遭受的种种坎坷,文革时期对这些人的摧残,令我难以释怀。
这部以京剧为题材的电影给我的感觉就是热闹而又落寞,浓艳却又惨淡。
历史与现时、真与假、善与恶、爱与恨,纠结缠绕,人世纷争。
他是陈凯歌早期导演的影片,可以说是堪称经典,其中融入了人生,艺术,政治,历史,情感等多种元素,仍显得杂而不乱。
这部影片改编于香港作家李碧华同名小说,集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两岸三地的人力、物力、财力合作制成的影片,为陈凯歌赢得1993年度法国戛纳电影节最佳电影奖,这是中国电影首次获得被全世界认可的最高影展奖。
影片所展现的京剧名角在文革期间惨烈的屈辱史,通过京剧艺人的经历,展现的中国现当代历史,并试图探讨历史的变更对京剧艺术地位的影响。
看完这部影片之后有两处情景最让我难以释怀。
其一是段小楼结婚的那天晚上,程蝶衣放下剑跑走,段小楼追到门口的时候,外面有人喊:"日本人进城了…"紧接着便是浩浩荡荡趾高气昂的日本兵闯进城来,那种眼看着外人闯进自己的家中却无能为力的感觉,是怎样的一种屈辱与痛心啊。
其二便是后来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那部分--那令所有中国人为之痛心的十年。
这部影片使我们看到了人性中自私的一面:小龙套为了自己成角的梦想而不断地伤害着那个曾给予他重生机会的程蝶衣,段小楼为了自己能活命而供出蝶衣,逼死菊仙;再加上那爷,师傅,袁四爷等人物的丑恶嘴脸,莫不阐述了一个这样的主题:人总是为自己着想的,只要外界事物危及到自己的根本利益,什么都可以抛弃,包括友情,爱情,亲情。
当然这部影片中最大的主题就是感情,片中程蝶衣,段小楼以及菊仙三人的感情纠葛。
程蝶衣这一人物形象无疑是影片的灵魂,他的一生在与世俗社会的对抗之中充满了孤寂与悲凉。
梅兰芳京剧霸王别姬观后感

梅兰芳京剧霸王别姬观后感篇一梅兰芳京剧霸王别姬观后感哇塞,看完梅兰芳大师的京剧《霸王别姬》,我这小心肝儿那叫一个激动!也许在有些人眼里,京剧就是老掉牙的东西,可我要大声说:“你们错啦!”舞台上,梅兰芳大师那扮相,那身段,简直绝了!他一出场,就像自带光芒一样,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那唱腔,时而高亢激昂,也许能冲破云霄;时而低回婉转,我觉得仿佛能把人的魂儿都给勾走。
虞姬和霸王的爱情故事,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我就在想啊,虞姬在决定陪霸王赴死的时候,心里到底在想啥呢?可能是那种“生死相随,不离不弃”的坚定吧。
这让我不禁反问自己,如果处在那样的情境下,我能有这样的勇气吗?看着梅兰芳大师的表演,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亲眼目睹了这一切。
那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充满了故事。
夸张点说,感觉自己的呼吸都跟着剧情一起起伏了。
这出戏,真的让我对京剧有了全新的认识。
以前总觉得京剧节奏慢,没啥意思,现在才知道,那是因为我根本没看懂!说不定,以后我会成为京剧的超级粉丝呢!篇二梅兰芳京剧霸王别姬观后感《霸王别姬》,这出京剧,牛啊!说实话,刚开始看的时候,我心里还嘀咕着:“能有多好看?”可看着看着,我就被打脸了。
梅兰芳大师那表演,简直神了!你看那虞姬的一颦一笑,我天,感觉她的眼睛都会说话!也许她的一个眼神,就能让你感受到她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还有那身段,婀娜多姿的,像风摆杨柳一样,哎呀,我都不知道咋形容好了。
剧情也是跌宕起伏,让人的心跟着忽上忽下的。
虞姬和霸王之间的那种深情,真的让人感动得稀里哗啦的。
我就在想,这爱情咋就这么伟大呢?能让人连命都不要。
舞台上的布置,简单却又不失韵味。
可能在一些人看来,不够华丽,可我觉得,这恰恰更能凸显出演员的表演功力。
就像那句话说的:“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梅兰芳大师就是那颗最耀眼的金子。
这出戏看完,我觉得自己好像经历了一场情感的大冒险。
心里头五味杂陈的,有对虞姬的同情,有对霸王的惋惜,还有对梅兰芳大师的敬佩。
《霸王别姬》京剧观后感

《霸王别姬》京剧观后感《霸王别姬》京剧观后感篇一《霸王别姬》京剧观后感嘿,您知道吗?我最近看了一场京剧《霸王别姬》,那可真是一场震撼心灵的表演啊。
我刚走进剧院的时候,心里就像揣了只小兔子,又期待又兴奋。
灯光一暗下来,舞台上那股子气氛就像一张大网,“唰”地一下把我给罩住了。
那虞姬一出场,我的天呐,就像仙女下凡一样。
她的扮相那叫一个美,那身行头在灯光下闪闪发光,就跟星星掉进衣服里似的。
她的唱腔就更绝了,婉转悠扬,就像一条丝带在空气中飘荡,绕着我的耳朵转啊转。
我就想啊,这得练多少年才能有这功夫呢?也许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话真不是盖的。
再看霸王,那真是有股子英雄气概。
他的脸谱画得特别霸气,一皱眉,一瞪眼,就像一只发怒的狮子。
他的台步迈得又稳又重,感觉每一步都能把地给踩出个坑来。
他和虞姬对戏的时候,我能感受到他们之间那种复杂的感情。
虞姬对霸王那是死心塌地的爱,霸王对虞姬呢,既有英雄对美人的怜惜,又有那种英雄末路的无奈。
我印象特别深的一个场景是虞姬舞剑的时候。
那剑在她手里就像活了一样,上下翻飞,就像一条银蛇在乱窜。
她的身姿轻盈得就像一只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我当时就在想,这虞姬可真是个奇女子啊,在那种兵荒马乱的时候,还能如此镇定自若地为霸王舞剑助兴。
这时候的霸王呢,坐在那儿看着虞姬,眼睛里满是深情和忧伤。
也许他心里在想,这么好的女人跟着自己,可自己却可能保不住她,保不住这大好河山。
我看着看着,心里就有点不是滋味儿了,就像吃了一口没熟透的柿子,涩涩的。
可是啊,京剧这东西有时候还真得慢慢品。
我一开始看的时候,有些地方还不太明白,什么这个唱腔的含义啊,那个动作代表什么啊。
就像我在雾里看花一样,模模糊糊的。
但是随着剧情的推进,我好像慢慢有点感觉了。
就好比我在黑暗中摸索,突然摸到了一根蜡烛,一点一点地照亮了周围。
这京剧《霸王别姬》啊,不仅仅是一场戏,更像是一幅历史的画卷,把霸王和虞姬的故事展现在我们面前。
我就在想,这古代的人感情可真纯粹啊,虞姬可以为了霸王自刎,霸王也因为失去虞姬而失去了斗志。
《霸王别姬》5篇观后感500字范文

《霸王别姬》5篇观后感500字范文《霸王别姬》影片围绕两位京剧伶人半个世纪的悲欢离合,展现了对传统文化、人的生存状态及人性的思考与领悟。
小编为大家带来几篇《霸王别姬》观后感供大家阅读。
下面是店铺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
《霸王别姬》读后感一汉兵已掠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空房中,一时只剩虞姬那悲婉的叫声。
时间,仿佛被永远定格在了这一刻。
“哈!想不到我项羽也会有今天!事到如今,我无颜再面对江东的父老乡亲,还有百姓们,都是我亲信了刘邦呀!”说完,他久久地凝视着江面,目光如此凉。
忽然,他抽出佩剑,反手一插,只见一股鲜血迸出,这个曾经称霸一方,无比风光的汉子就此倒下了。
《霸王别姬》讲述了一代霸主项羽难信刘邦,对他过于盲从,最后被刘邦设下埋伏,逼至江边,绝望中自杀而死的故事。
看到最后那段描述项羽自杀的文字,我不禁痛吟一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而静心细想,西楚霸王不正是死在了一条常识上吗?他忽略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个最简单的道理。
假如他牢记这个常识,十年之后东山再起,八千兄弟之仇,百万楚民之盼,不都可以完成了吗?我们再来看看那时利用常识的胜利者。
东汉末年,诸葛亮走出隆中,辅佐刘备,建立蜀国。
而他的成功就在于善用常识。
君见城门大开,城内无兵,必以为有埋伏。
这是常识,却也是成败的关键。
诸葛亮弹琴城上而退十万兵马,就是利用这一点。
一点小常识,使诸葛亮成为了不败的王者。
忽视常识如残花,必将凋零,利用常识如雄鹰,展翅高飞。
盲从常识的人自掘坟墓,践行常识的人锦途千里。
仰视蓝天,我发现,成败皆因常识!《霸王别姬》观后感二当我缓缓按下屏幕上方的关闭键时,心中对影片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都怎么也关不掉。
由张国荣扮演的程蝶衣,是一个在现实生活中做梦的人。
观霸王别姬后心得感受5篇

观霸王别姬后心得感受5篇戏曲《霸王别姬》心得体会1观京剧电影《霸王别姬》后感作为一部电影他是很冷门的,全天全上海排片九场,当晚我看的场次只有6名观众。
甚是凄凉。
整部电影约一个半小时,讲的就是西楚霸王项羽和虞姬的故事。
如果作为国产京剧电影的试水,我觉得有几点做得很不错。
一是开头有故事简介,能让我这种对历史知识不熟悉的人有个背景了解,不过开头字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还是惊着我了,这么大的排场。
二是京剧的特色可谓原汁原味的保留了,从布景到走台,从人物形象到声音唱腔,几位老艺术家的表演值得称赞。
不过可能碍于京剧本身形式的局限性,整个故事镜头几乎用的都是正对着主人公的构图让人看多了有点别扭,部分戏码的面部大特写也难以与整体镜头切换连通,倒是十面埋伏时候台上约莫十来个人的打戏拍的觉得十分流畅,一气呵成,效果远远好于给脸谱角色的单独特写。
加上京剧表演的色彩本来就浓重,红是红白是白,如此饱和度高的色彩在电影荧幕上更是鲜艳。
虞姬和霸王的行头不用多说,隔着荧幕都能感受到做工精巧,令我捻捻不忘的是虞姬后半段穿的一件斗篷,外头黄色,里头青绿,外头绣花,里头好像绣的事梅花,内外兼修表里如一,不得不感叹戏曲服饰与如今时装的不同。
就像所有老物件一样,京剧用的是一种缓慢的节奏,讲述一个简单的故事。
老祖宗的智慧不容小觑,一根杆,就演出一匹马,两面旗,就化成一座山,再那个年代,如此美好的色彩能给人带来多大的想象力,好似儿童用木杆玩起的游戏,玩的人沉浸其中,国粹有国粹的魅力,我看过无数遍张国荣演的虞姬,我以为因为是他演的虞姬,所以才那么美,今天发现,原来无论哪一出的虞姬,都是美的。
在我心里,虞姬不是因爱而死的,已经感知到前路不详的虞姬,是做好了准备与霸王一起赴死的,可是霸王缺一句奈何兮一句奈何兮,对着眼含泪光的虞姬说,你说我该把你怎么办,难道是为了逃命要丢盔弃甲么,难道是没了虞姬就能突出重围么,难道是嫌她走的慢要抛弃他么。
虞姬不是因为爱霸王而死,不是因为恨霸王而死,真正促使虞姬拔出宝剑的,是对眼前这个男人深深的失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霸王别姬京剧观后感
篇一:《霸王别姬》观后感
《霸王别姬》观后感
之前知道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但是不曾了解,也未曾知晓京剧的名家名角儿,观看了该电影后至今对程蝶衣和段小楼记忆犹新,二人的成长、成名、以及后来遭受的种种坎坷,文革时期对这些人的摧残,令我难以释怀。
这部以京剧为题材的电影给我的感觉就是热闹而又落寞,浓艳却又惨淡。
历史与现时、真与假、善与恶、爱与恨,纠结缠绕,人世纷争。
他是陈凯歌早期导演的影片,可以说是堪称经典,其中融入了人生,艺术,政治,历史,情感等多种元素,仍显得杂而不乱。
这部影片改编于香港作家李碧华同名小说,集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两岸三地的人力、物力、财力合作制成的影片,为陈凯歌赢得1993年度法国戛纳电影节最佳电影奖,这是中国电影首次获得被全世界认可的
最高影展奖。
影片所展现的京剧名角在文革期间惨烈的屈辱史,通过京剧艺人的经历,展现的中国现当代历史,并试图探讨历史的变更对京剧艺术地位的影响。
看完这部影片之后有两处情景最让我难以释怀。
其一是段小楼结婚的那天晚上,程蝶衣放下剑跑走,段小楼追到门口的时候,外面有人喊:"日本人进城了…"紧接着便是浩浩荡荡趾高气昂的日本兵闯进城来,那种眼看着外人闯进自己的家中却无能为力的感觉,是怎样的一种屈辱与痛心啊。
其二便是后来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那部分--那令所有中国人为
之痛心的十年。
这部影片使我们看到了人性中自私的一面:小龙套为了自己成角的梦想而不断地伤害着那个曾给予他
重生机会
的程蝶衣,段小楼为了自己能活命而供出蝶衣,逼死菊仙;再加上那爷,师傅,袁四爷等人物的丑恶嘴脸,莫不阐述了一个这样的主题:人总是为自己着想的,只要外界事物危及到自己的根本利益,什么都可以抛弃,包括友情,爱情,亲情。
当然这部影片中最大的主题就是感情,片中程蝶衣,段小楼以及菊仙三人的感情纠葛。
程蝶衣这一人物形象无疑是影片的灵魂,他的一生在与世俗社会的对抗之中充满了孤寂与悲凉。
他从小就挣扎在苦痛之中,被母亲送进戏班后,先是忍受断胼指之痛。
尽管是胼指,但也骨肉相连,可为了挣
个活路,必须断去它;一如他必须离开他的娘亲,没有退路。
在鲜血淋漓的惨痛之中,他被按倒在祖师爷的香案前完成了入行仪式。
最令他最难以忍受的是师傅让他学坤角,背弃自身的性别。
执拗的蝶衣总念成"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而饱受刀坯之苦。
但他依旧不肯改口,一错再错,"这其实并不是错,而是一种坚持,是对性别倒错的顽强抵抗--也是对他一生悲剧演变本能的逃避和抵抗。
"他甚至企图毁掉
自己的手以摆脱唱戏的悲惨命运。
蝶衣在学艺中一次又一次反抗苦难的人生,这种经历造就了他倔强性格和反抗意识,也造就了他的艺术功底,并使得他不得不认同和依恋这种充斥暴力的文化和社会。
蝶衣在学艺的过程中,豪情仗义的大师兄成了他的偶像和保护神。
久而久之,他对段小楼形成了一种特别的依恋和期盼,这种依决不是狭隘的男女之爱。
然而,这种感情与他对艺术的感情一样并不为世俗社会所理解。
在段小楼的世界里,充斥底层社会的谋生智慧,他经常拍砖、拍茶壶为师傅和自己解围;作为戏班里的
大师兄,他深谙其中的游戏规则,胜任和愉快地配合师傅。
当段程二人走上从艺之路并成了名角时,他们对艺术便显现出两种迥异的态度。
袁四爷来听戏时,蝶衣想得到其栽培,而小楼则想"让他听明白了,没他四爷的捧场,咱在北
平也照唱照红。
"这里透着底层人民对权贵的不屑,全无艺
术的追求;当袁四爷请他们细谈《霸王别姬》这出戏的学问
时,段小楼则表示另有意趣--喝花酒。
段小楼在这一意趣中得到了意外收获--菊仙的爱,这又是一个传统的话本演义中江湖男儿与风尘女子的经典情缘。
"程蝶衣+段小楼"的故事
上又叠加了"菊仙+段小楼"的传奇。
菊仙似乎是蝶衣在世俗
社会应有的形象--在权力秩序中安分守己、稍带点练达与狡黠。
但蝶衣并没有在这个既定的弱者轨迹中行进,执着地寻找着自己的艺术理想。
菊仙与蝶衣的矛盾冲突就这样开始了。
程蝶衣与菊仙的人生价值取向冲突在事件中不断升级,段小楼也在世俗力量面前不断妥协,终于导致了蝶衣的绝望。
因为程蝶衣只有在虞姬和霸王的故事中才能找到"从一而终"的知音,在这种精神幻象中,蝶衣才能找到自己的存在,
而当自己连出演虞姬的资格都被取消后,他的精神世界则一片荒凉,艰难的人生自然全无意义,等待他的只有死亡了。
当小楼劝他服软时,他回答和回敬了一句"虞姬是怎么死的"以示自己的理想和决心。
之后,程蝶衣烧了自己赖以维生和精神象征的行头,面对着"无法直面的惨淡的人生",他决心以死来抗争。
但是,他面临着是"无物之阵",他知道小楼和菊仙的所作所为也无疑是世俗人生的最佳选择,他不能对这种愤恨追根溯源--没有谁可以为
国民性负责。
但蝶衣的心已经死了,他换上了新社会的行头,成了世俗社会的冷眼看客。
文革结束后,蝶衣和小楼重新回到舞台。
一句"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又引起
了蝶衣内心的百般滋味,他坦然地自刎而死,像虞姬一样从一而终。
袁四爷对蝶衣的感情,我觉得,这恰巧并不是大家所认为的同性恋感情。
影片里有人说过,他才是北京梨园里的大爷,可见他对京剧的痴迷。
在他第一眼看见人戏合一的蝶衣时,蝶衣扮演的正是他最爱的角色--虞姬,他为之倾倒,从此陷入了自己编织的童话中。
从那个他与蝶衣对戏的桥段能看出,他幻想着自己是那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霸王,而蝶衣恰恰就是自己的梦中情人--虞姬。
可以说他爱的是虞姬,并不是蝶衣。
片中如果程蝶衣算是真虞姬那段小楼却只能算是个假
霸王,就像小楼搂着菊仙离去的那句,"你是真虞姬,我是
假霸王!"一语成谶。
舞台上他辜负了虞姬,现实中他辜负
了菊仙。
我总不能懂得为何要安排蝶衣在雨中偷窥的戏,现在想来,或许是暗示这两个同病相怜的人终究不能相互安慰。
你以为他是楚霸王呵,是救你出泥淖安汝之身的盖世英雄呵,你空有虞姬一腔报死意,十娘怜郎情,可他竟不是!是菊仙小姐,在后台为蝶衣盖一袭外衣,是菊仙小姐,拼了命夺回了蝶衣的剑,她最后的一笑里,是否有惺惺之意?
另外我还想说的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容触碰的暗伤,一旦被揭破,后果不堪设想。
影片公认的经典片段就是少年蝶衣在那爷面前唱思凡时,仍执意唱到我本是男儿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