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豪放派和婉约派词风鉴赏阅读》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阅读专题8】豪放与婉约:宋词艺术欣赏》教学设计

《【阅读专题8】豪放与婉约:宋词艺术欣赏》教学设计

豪放与婉约:宋词艺术欣赏【专题解释】本专题联读三首宋词: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

三首词中,精读苏词,自读辛词、李词。

李词虽为自读,却是婉约词的唯一篇目,故此,联读重点为苏词和李词;通过联读比较,体会宋词的豪放和婉约之美。

辛词的重难点是用典,可通过预习任务来完成。

【预习任务】1.结合单元起始课,了解词的产生与流变。

2.查阅相关资料,初步了解三首词的写作背景、内容大意并背诵这三首词。

3.完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有关用典的学习任务单(表格见下)。

4.班级微信公众号“古典诗词”专栏要推荐阅读宋词,请你从这三首词中任选一首,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推荐文字,谈谈宋词之美【学习任务】任务一检查预习,品赏辛词用典之美(授课时,1.将学生为班级微信公众号“古典诗词”专栏所写的推荐文字分类。

每一项活动内容均以展示学生所写推荐文字为先。

)2.检查预习中关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的学习任务单完成情况。

任务二细读文本,品赏苏词、李词之美(一)品鉴语句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开篇气势非凡,历来被人们称颂,但也有同学提出疑问:“风流人物”都被“浪淘尽”了,此路不通,如何还能转入下文?开篇虚实结合,由江水流逝到逝者如斯,联想到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自然包含了对古与今、自然与人事的深沉思索,似塞实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妙——“风流人物”肉体虽已属于过去,事功却不会磨灭。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写景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何以能成为千古名句?(1)江山合写,有形有声有色,是“赤壁”之景。

(2)以动写静,动静结合,气势不凡,切“怀古”之情。

3.李清照词《声声慢》(寻寻觅觅)的主旨句和关键词(诗眼)是什么?主旨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关键词:愁。

宋词中的豪放与婉约风格 - 教案

宋词中的豪放与婉约风格 - 教案

教案宋词中的豪放与婉约风格教案一、引言1.1宋词的历史背景1.1.1宋词的起源和发展1.1.2宋代社会文化对宋词的影响1.1.3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1.1.4宋词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1.2豪放与婉约风格的定义1.2.1豪放风格的特点1.2.2婉约风格的特点1.2.3两种风格的相互影响和融合1.2.4两种风格在宋词中的表现1.3教学目标和意义1.3.1培养学生对宋词的兴趣和理解1.3.2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1.3.3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1.3.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二、知识点讲解2.1宋词的基本知识2.1.1宋词的格律和韵律2.1.2宋词的题材和主题2.1.3宋词的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2.1.4宋词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2.2豪放风格的特点和代表作品2.2.1豪放风格的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2.2.2豪放风格的代表人物和作品分析2.2.3豪放风格对后世的影响和传承2.2.4豪放风格在现代文学中的应用2.3婉约风格的特点和代表作品2.3.1婉约风格的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2.3.2婉约风格的代表人物和作品分析2.3.3婉約风格对后世的影响和传承2.3.4婉约风格在现代文学中的应用三、教学内容3.1豪放风格的教学内容3.1.1豪放风格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3.1.2豪放风格的代表人物和作品介绍3.1.3豪放风格的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3.1.4豪放风格的教学方法和活动设计3.2婉约风格的教学内容3.2.1婉约风格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3.2.2婉约风格的代表人物和作品介绍3.2.3婉约风格的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3.2.4婉约风格的教学方法和活动设计3.3教学评估和反馈3.3.1学生对宋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的评估3.3.2学生对豪放与婉约风格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评估3.3.3教学方法和活动设计的反馈和改进四、教学目标4.1知识与技能目标4.1.1了解宋词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特点4.1.2掌握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的主要特征4.1.3学会分析宋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4.1.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简单的宋词作品4.2过程与方法目标4.2.1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4.2.2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4.2.3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4.2.4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4.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4.3.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4.3.2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4.3.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人文素养4.3.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精神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教学难点5.1.1宋词的格律和韵律的理解和应用5.1.2豪放与婉约风格的特点和区别的把握5.1.3宋词中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5.1.4学生对宋词的理解和创作的困难5.2教学重点5.2.1宋词的基本知识和格律的掌握5.2.2豪放与婉约风格的特点和代表作品的了解5.2.3宋词的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的运用5.2.4学生对宋词的鉴赏和创作能力的培养5.3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关系5.3.1教学难点是教学重点的前提和基础5.3.2教学重点是教学难点的发展和延伸5.3.3教学难点和重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5.3.4教学难点和重点的实现需要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教具准备6.1.1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6.1.2宋词相关的书籍和资料6.1.3教学课件和PPT6.1.4教学视频和音频素材6.2学具准备6.2.1笔记本和文具6.2.2宋词相关的阅读材料6.2.3宋词创作的练习本和纸张6.2.4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工具和材料6.3教具与学具的应用6.3.1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宋词的作品和背景6.3.2利用书籍和资料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6.3.3利用教学课件和PPT辅助教学和讲解6.3.4利用教学视频和音频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七、教学过程7.1导入新课7.1.1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宋词的图片和视频7.1.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宋词知识7.1.3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7.1.4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和目标7.2新课讲解7.2.1讲解宋词的基本知识和格律7.2.2分析豪放与婉约风格的特点和区别7.2.3通过例句和作品展示宋词的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7.2.4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问7.3实践与应用7.3.1组织学生进行宋词的阅读和鉴赏活动7.3.2引导学生进行宋词的创作和表达练习7.3.3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成果7.3.4教师点评和指导,提供反馈和建议7.4.2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7.4.3提出下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7.4.4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索宋词的魅力八、板书设计8.1教学内容的梳理8.1.1宋词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特点8.1.2豪放与婉约风格的特点和区别8.1.3宋词的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8.1.4学生对宋词的鉴赏和创作能力8.2教学重点的突出8.2.1宋词的格律和韵律的掌握8.2.2豪放与婉约风格的特点和代表作品的了解8.2.3宋词的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的运用8.2.4学生对宋词的鉴赏和创作能力的培养8.3教学难点的解释和说明8.3.1宋词的格律和韵律的理解和应用8.3.2豪放与婉约风格的特点和区别的把握8.3.3宋词中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8.3.4学生对宋词的理解和创作的困难九、作业设计9.1阅读与鉴赏9.1.1阅读宋词的作品,理解其内容和情感9.1.2分析宋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9.1.3比较不同风格的宋词作品,体会其差异和特点9.1.4写一篇短文,表达对宋词的鉴赏和理解9.2创作与表达9.2.1尝试创作一首宋词,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9.2.2通过绘画、音乐或其他形式表达对宋词的理解和感受9.2.3与同学进行交流和分享,互相欣赏和评价彼此的作品9.2.4提交一份创作作品,包括创作过程和心得体会9.3思考与探究9.3.1思考宋词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9.3.2探究宋词对其他文学形式的影响和启示9.3.3研究宋词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中的作用9.3.4提出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0.1教学效果评估10.1.1学生对宋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的提升10.1.2学生对豪放与婉约风格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升10.1.3教学方法和活动设计的有效性和可行性10.1.4教学目标和预期的达成情况10.2教学反思与改进10.2.1教学内容的适当性和难度的把握10.2.2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和创新性10.2.3学生参与度和积极性的提升10.2.4教学反馈和评价的及时性和准确性10.3拓展延伸活动10.3.1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文化遗址,深入了解宋词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10.3.2邀请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或研讨会,分享宋词的研究成果和经验10.3.3开展宋词创作比赛或朗诵比赛,激发学生的创作和表达兴趣10.3.4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和方式重点环节补充和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讲解宋词的格律和韵律,通过例句和作品展示宋词的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问。

《宋词》教学设计[整理]

《宋词》教学设计[整理]

《宋词》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能使学生了解词的有关常识,感受宋词婉约派与豪放派的不同风格。

2.熟记相关的作家作品。

3.把握豪放词与婉约词的意境及特点。

4.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

5.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在通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欣赏词中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2.学习词用典的贴切自然。

3.掌握一些常用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4.通过解决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难点】1.理解《念奴娇》所抒发的壮志难酬的沉重感慨,尤其是对“人生如梦”的理解。

2.体会《雨霖铃》凄婉惆怅的离愁别绪。

【教学方法】《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以讲授为主,用语言再现当时场面,引导学生去想象苏轼登赤壁怀念英雄的情景,尽可能使其有如临其境之感。

下片以讨论为主,启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讨论能更深入领会到诸如烘托借代等艺术手法,领悟到苏轼用词的精妙。

《雨霖铃》以讲授法为主,通过反复的诵读,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前播放李叔同的《送别》,营造离别感伤的氛围。

长亭送别,执手相看,西口走送,挥手回眸,柴门扶杖,汽笛声催,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

而当我们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别离诗,感受别离诗的千种风情,这就是柳永的《雨霖铃》。

二、简介作者柳永,北宋词人。

原名柳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中进士,后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柳永终身失意潦倒,死于润州。

柳永一生的创作活动主要在宋真宗、仁宗时期。

善为歌词,是宋词的大作家。

柳永的词,流传很广,所谓“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柳词善于铺叙,又能吸收民间口语,故词的语言通俗明畅,词的感情真切,但也含有消极颓废的情绪,亦有部分品味庸俗的作品。

宋词中的婉约与豪放 - 教案

宋词中的婉约与豪放 - 教案

宋词中的婉约与豪放教案一、引言1.1宋词的历史背景1.1.1北宋时期,词作为新兴文学形式,逐渐从诗中独立出来1.1.2南宋时期,词达到鼎盛,形成婉约与豪放两大流派1.1.3宋词反映了宋代社会的精神面貌和审美趣味1.1.4宋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1.2婉约与豪放词风的定义1.2.1婉约派以柔美、含蓄、细腻著称,注重情感表达1.2.2豪放派以奔放、直率、激情为特点,强调个性与自由1.2.3两者在主题、风格、艺术手法上的差异1.2.4婉约与豪放词风在宋词中的分布及代表性词人1.3教学目的与意义1.3.1帮助学生理解宋词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1.3.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1.3.3通过对婉约与豪放词风的学习,拓宽学生的人文视野1.3.4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二、知识点讲解2.1婉约词的特点2.1.1情感细腻,善于捕捉和表达微妙的情感变化2.1.2语言柔美,常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2.1.3结构精巧,注重词的节奏和韵律2.1.4主题多样,包括爱情、离别、自然等2.2豪放词的特点2.2.1情感奔放,直抒胸臆,表达强烈的个人情感2.2.2语言质朴,不拘泥于传统修辞,注重直接表达2.2.3结构自由,不受传统词律限制,形式多样2.2.4主题广泛,包括抒发壮志、批判现实、歌颂英雄等2.3婉约与豪放词风的代表人物2.3.1婉约派代表人物如李清照、柳永等,及其代表作品2.3.2豪放派代表人物如苏轼、辛弃疾等,及其代表作品2.3.3代表人物的生活背景对其词风的影响2.3.4代表人物在宋词史上的地位和贡献三、教学内容3.1婉约词的学习3.1.1分析婉约词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3.1.2阅读和理解婉约词的经典作品3.1.3比较不同婉约词人的风格特点3.1.4创作自己的婉约词,体会其艺术魅力3.2豪放词的学习3.2.1探讨豪放词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3.2.2阅读和理解豪放词的经典作品3.2.3分析豪放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3.2.4尝试创作豪放词,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风格3.3婉约与豪放词风的比较与鉴赏3.3.1对比分析婉约与豪放词风的差异3.3.2鉴赏经典婉约与豪放词作品,体会其艺术价值3.3.3讨论婉约与豪放词风在宋代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意义3.3.4分析婉约与豪放词风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四、教学目标4.1知识与技能目标4.1.1了解宋词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特点4.1.2掌握婉约与豪放词风的主要区别和艺术特色4.1.3能够分析并鉴赏经典宋词作品4.1.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简单的宋词4.2过程与方法目标4.2.1通过课堂讲解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4.2.2通过阅读和分析经典作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4.2.3通过小组合作和创作实践,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4.2.4通过比较研究,提升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4.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4.3.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4.3.2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4.3.3通过学习宋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4.3.4通过对词人及其作品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教学难点5.1.1婉约与豪放词风的区分及其艺术特点的理解5.1.2宋词中复杂情感和深层次意义的解读5.1.3学生对古典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5.1.4学生对宋词创作技巧的掌握和应用5.2教学重点5.2.1宋词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的梳理5.2.2婉约与豪放词风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的鉴赏5.2.3宋词的艺术手法和语言特点的分析5.2.4学生创作宋词的实践与指导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教师准备6.1.1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宋词作品和相关资料6.1.2宋词教材和辅助阅读材料6.1.3教学PPT,包含课程大纲、关键知识点和作品分析6.1.4词人画像、历史背景图等视觉辅助材料6.2学生准备6.2.1笔记本和文具,用于记录重点和创作练习6.2.2宋词选集或相关文学作品,用于课堂阅读和课后研究6.2.3电子设备,如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用于在线资料查询6.2.4小组讨论时所需的便利贴、白板等协作工具七、教学过程7.1导入新课7.1.1通过播放宋词朗诵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7.1.2简要介绍宋词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7.1.3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和主要内容7.1.4引导学生思考婉约与豪放词风的特点和区别7.2课堂讲解与讨论7.2.1详细讲解婉约与豪放词风的艺术特点7.2.2分析代表性词人的作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7.2.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7.2.4回答学生提问,澄清疑难问题7.3创作与实践7.3.1指导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宋词,体验创作过程7.3.2分享和点评学生作品,提供改进建议7.3.3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展示,增强自信心和表达能力八、板书设计8.1知识框架8.1.1宋词发展历程图8.1.2婉约与豪放词风对比表8.1.3代表词人及其作品列表8.1.4宋词艺术手法概览8.2教学重点与难点8.2.1婉约与豪放词风的区分8.2.2宋词情感解读技巧8.2.4学生创作实例展示8.3思维导图8.3.1宋词主题思维导图8.3.2婉约词风格特点思维导图8.3.3豪放词风格特点思维导图8.3.4学生创作思路思维导图九、作业设计9.1阅读与分析9.1.1阅读指定宋词作品,分析其风格特点9.1.3研究宋词中的特定主题,如爱情或自然9.1.4扩展阅读其他时期的词作品,进行风格对比9.2创作与实践9.2.1创作一首婉约或豪放风格的宋词9.2.2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创作宋词集9.2.3设计并表演一段宋词朗诵或小型舞台剧9.2.4结合现代元素,创作一首新词,体现时代特色9.3研究与拓展9.3.1研究宋词对后世文学的影响9.3.2探讨宋词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9.3.3分析宋词在国际文学交流中的作用9.3.4调查宋词在年轻人中的普及程度和受欢迎程度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0.1教学效果评估10.1.1学生对宋词知识点的掌握情况10.1.2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创作实践中的表现10.1.3学生作业的质量和深度10.1.4学生对宋词兴趣和鉴赏能力的提升10.2教学方法改进10.2.1调整教学节奏,确保学生充分理解和吸收10.2.2增加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10.2.3引入更多元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10.2.4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指导10.3拓展延伸活动10.3.1组织宋词朗诵比赛,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10.3.2开展宋词创作工作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10.3.3安排参观博物馆或历史遗址,加深学生对宋代文化的理解10.3.4邀请专家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重点环节补充和说明:教学难点与重点:这部分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关键,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创作实践)来确保学生对婉约与豪放词风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诗词鉴赏豪放派和婉约派公开课PPT讲稿

诗词鉴赏豪放派和婉约派公开课PPT讲稿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水龙吟 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 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 又还被莺呼起。
代表人物:“闺语”:李清照 “别恨”:晏殊 “情长”:柳永 “愁宗”:李煜
典型意象:名胜古迹、金戈铁马、英雄豪杰、 历 典型意象:风花雪月、才子佳人、梧桐芭蕉、杨柳
史人物、高山大江等
细雨。
题材多样:国家大计、民族兴衰、人民疾苦、个 题材单一:男女相思、离愁别绪、伤春悲秋、感
人抱负等。
时伤怀。
艺术特色:直截了当,直抒胸臆,写景则大笔勾 勒,朴实明快,不用辞藻。
•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
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 壮同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 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 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 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 拾旧山河,朝天阙。
• 辛弃疾《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 梦
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
诗词鉴赏豪放派和婉约派公开课课 件
清平乐 辛弃疾
春宵睡重,梦里还相送。枕畔起寻双玉凤,半日才知是梦。 一从卖翠人还,又无音信经年。却把泪来作水,流也流到伊边。
8.说说把泪来作水,流也流到伊边。 运用了那种表达技巧?
却把泪来作水,流也流到伊边这一句运用了夸张(也可答 比喻)手法,充分表达对心爱之人的一往情深,烘托相思难熬 的氛围,增强了爱情词的艺术感染力。
•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此情无

宋词鉴赏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宋词鉴赏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宋词鉴赏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宋词鉴赏教案重庆市璧山中学巫正鸿一简介宋词婉约与豪放——宋词中的两种主要艺术风格“婉约”一词,早见于先秦古籍《国语吴语》的“故婉约其辞”,晋陆机《文赋》用以论文学修辞:“或清虚以婉约,每除烦而去滥。

”按诸诂训,“婉”“约”两字都有“美”“曲”之意。

分别言之:“婉”为柔美、婉曲。

“约”的本义为缠束,引伸为精炼、隐约、微妙。

从晚唐五代到宋的温庭筠、冯延巳、晏殊、欧阳修、秦观、李清照等一系列词坛名家的词风虽不无差别、各擅胜场,大体上都可归诸婉约范畴。

其内容主要写男女情爱,离情别绪,伤春悲秋,光景留连;其形式大都婉丽柔美,含蓄蕴藉,情景交融,声调和谐。

因之,形成一种观念,词就应是这个样子的。

北宋中期时人曾说:苏轼的“以诗为词”为“要非本色”(见陈师道《后山诗话》);秦观“诗似小词”,苏轼“小词似诗”(见《王直方诗话》)。

“本色”“小词”之论当属婉约派的主张。

李清照“别是一家”说中认为只有晏几道、贺铸、秦观、黄庭坚“始能知之”(《词论》),反映她所崇尚也是婉约一宗,虽然贺铸以至李清照都有并不婉约之作。

宋末沈义父《乐府指迷》标举的作词四个标准:“音律欲其协,不协则成长短之诗;下字欲其雅,不雅则近乎缠令之体,用字不可太露,露则直突而无深长之味,发意不可太高,高则狂怪而失柔婉之意。

”可说是对婉约艺术手法的一个总结。

宋人也有以婉约手法抒写爱国壮志、时代感慨的,如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及宋未周密、张炎等一些词章。

但其表现多用“比兴”象征手段,旨意朦胧,须读者去体味。

有些论者对原来也许并无专门寄托的委婉隐约之词,也深求其微言大义,“豪放”一词其义自明。

宋初李煜的“金剑已沉埋,壮气蒿莱”(《浪淘沙》),已见豪气。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也是“沉雄似张巡五言”。

正式高举豪放旗帜的是苏轼,其《答陈季常书》云:又惠新词,句句警拔,诗人之雄,非小词也。

但豪放太过,恐造物者不容人如此快活。

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宋词婉约派与豪放派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宋词婉约派与豪放派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宋词婉约派与豪放派的内涵一、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1、课题背景在语文教学中,经常遇到宋词作品,有婉约派的,有豪放派的,对于初学的初中学生,并不十分清楚婉约与豪放的内涵与区别,为促进后续深入学习、鉴赏宋词作品,培养兴趣和素养,拓展宋词学习面,结合初中课文中的宋词学习,特创设情景---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宋词婉约派与豪放派的内涵》。

2、课题意义通过研究性学习,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宋词知识面,更加深入的理解婉约派与豪放派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宋词素养、感情和兴趣,促进其后续学习,进而增进学习语文和古诗词自觉性,提高个人的素养,激发学生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热情。

3、课题介绍本课题主要是围绕收集、整理、总结宋词婉约派和豪放派的相关知识,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组内学生分工合作,通过互联网、图书馆、拜访专家学者等各种途径,进行分析、讨论和研究,综合总结小组意见形成研究报告,在语文班会上提交研究报告和进行陈述。

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和点评,进一步深入学习理解宋词婉约派和豪放派的内涵。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1、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宋词、宋词分婉约派和豪放派是怎么回事、各有什么特征、代表作家及作品有哪些等等。

2、过程与方法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组内学生分工合作,通过互联网、图书馆、拜访专家学者等各种途径,进行收集、整理、分析、讨论和研究,综合总结小组意见形成研究报告,在语文班会上提交研究报告和进行陈述,最后对报告进行评价和反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宋词素养、感情和兴趣,促进其后续学习,进而增进学习语文、学习古诗词、最求高尚文学的自觉性,提高个人的素养,培养学生爱国爱民爱家、与人为善、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品质,激发学生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热情。

三、参与者特征分析1、参与活动的对象是七年级学生或者初中阶段学生;2、对古诗词、宋词、婉约派和豪放派认识比较浅薄;3、比较富有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思想感情,感情丰富,与多情善感、词句优美的宋词特征相匹配;4、网络查找操作比较娴熟,图书馆检索也具备有一定的知识水平;5、对研究新事物有好奇心和热情;6、对研究性学习还属初次,总体比较陌生,操作实施比较生疏,尤其归纳、整理、总结水平能力不高,撰写研究报告的格式和内容要求比较陌生。

新课标教学案例 宋词之婉约词派 学习专题

新课标教学案例      宋词之婉约词派 学习专题

宋词之婉约词派学习专题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继续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良好语感,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言文字运用和思维密切相关,语文教育必须同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思维品质的提升;语文教育也是提高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创造表现的能力。

同时,诗词一直是我们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新课标中也提到了语文课程应该引导学生自觉集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词,兴起于唐,成于五代,鼎盛于两宋时期,是宋代文学的辉煌代表。

尤其是在柳永、苏轼、李清照等著名词人的引领下,宋词愈来愈成熟,最终成为与唐诗并立的两座文化的高峰。

基于新课标的理念和宋词的地位,以及教研室的“1”+ “X”专题教学安排。

我设计了宋词的专题教学。

从宋词的风格和情感表达入手,我将本专题分为两部分——婉约派和豪放派。

本案例以婉约派专题教学设计为例:1.基本篇目:《雨霖铃》(寒蝉凄切)柳永2.基础阅读篇目(必读):《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晏殊《蝶恋花》(庭院深深)欧阳修《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3.拓展阅读篇目(选读书):秦观词二首《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鹊桥仙》(纤云弄巧)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晏几道《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李清照《一剪梅》《醉花阴》《武陵春》冯延巳《鹊踏枝》韦庄《菩萨蛮(其二)》李璟《山花子》李煜《虞美人》《相见欢》4.相关赏析、评论等泛读材料网络音视频资源:《中国诗词大会》《宋之韵》《百家讲坛之李清照》《雨说宋词》《胡婷婷唱古诗词》传统阅读读本:《人间词话》《宋词鉴赏辞典》(崇文书局)《柳永集名家精注精评本》(凤凰出版社)此次拓展资料的选择,除了传统的纸质阅读资料还增加了部分网络电子音视频资源。

这是以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注重时代性,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为选择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词婉约派和豪放派词风鉴赏阅读》教学设计
根据字数的多少,宋词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

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

单调、双调
词有的分段,有的不分段。

不分段的叫单调,分两段的叫双调(分三段、四段的叫三叠、四叠)。

双调的第一段称为上阕或上片,第二段称为下阕或下片。

2.交流宋词的派别:
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主要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清照、柳永,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3.教师补充:
词调和词牌,词是配乐歌唱的,因此每首词都有一个乐谱。

而每个乐谱必定属于当时的某种宫调,就好比今天的歌谱都有一个音调一样,或者A调,或者C 调等等。

这种有一定音律,节奏属于某种宫调的乐谱就是词调。

每一词调都有一个名称,这个词调的名称就是词牌。

如《如梦令》、《水调歌头》等等。

这些词牌的来源本应根据乐调内容而定,但实际情况比较复杂。

有的是舍弃原曲名而以填写较早影响较大的一首词的题目而袭用的,如《谢秋娘》。

有的是以这个词调创制的相关人物命名的,如《何满子》是因歌者而得名的;《虞美人》因项羽诀别虞姬故事而得名;《雨霖铃》因唐明皇夜闻雨淋铃思念杨贵妃命乐工创制而得名。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宋词的基本常识,了解宋词豪放派与婉约派各有哪些代表作家,为下面品味两个派别不同的特点做铺垫。


三、吟咏诵读,感悟词风
1.学生朗读李清照的《如梦令》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师示范朗读,感悟两首词的不同语调,语气。

学生自由朗读,指生展示朗诵并配以背景音乐。

(设计意图:学生感受两个派别的词朗读时的不同语气,初步体会其不同的风格。


2.鉴赏内容,悟词特点。

学生先自主探究词的内容,不会的小组探究,后交流展示探究结果,其他同学补充,教师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学生感受两首词的不同内容,通过内容、选材和表达的感情来体会婉约派词和豪放派词的特点。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