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的权势巅峰
曹操的成功策略

曹操的成功策略1、第一招:挟天子而令诸侯建安元年春,汉献帝流落安邑,献帝虽是个名存实亡的傀儡,但在汉末天下分崩的形势下,依然是最高权力的象征。
当时,从中央到地方的臣僚,拥护汉室的正统观念还很强。
所以,有头脑、有远见的政治家都想把汉献帝抓到手。
从当时的力量来看,袁绍是最具有此条件的。
《三国志·袁绍传》斐注引《献帝传》,载有袁绍谋士沮授的一段论述:沮授说绍曰:“将军累叶辅弼,世济忠义。
今朝廷播越,宗庙毁坏,观诸州郡外托义兵,内图相灭,未来存主恤民者。
且今州城粗定,宜迎大驾、安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绍悦,将从之。
郭图、淳于琼曰:“汉室凌迟,为日久矣,今欲兴之,不亦难乎!且今英雄据有州郡,众动万计,所谓秦失其鹿,先得者王。
若迎天子以自近,动辄表闻,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者也。
”授曰:“今迎朝廷,至义也,又于时宜大计也。
若不早图,必有先人者也。
夫权不失计,功在速捷,将军其图之!”绍弗能用。
在决定是否迎纳献帝这一至关重大的问题上,袁绍的确像荀彧说的那样“迟重少决,失在后机”,暴露了“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多谋少决,优柔寡断的致命弱点,拒绝了沮授的建议,而丧失了先机迎纳汉献帝的主动权。
沮授的警告和预言算说准了:“若不早图,必有先人者也”,这个“先人者”恰恰就是袁绍的对头和克星曹操。
当时在是否迎纳汉献帝的问题上,曹操内部也发生了一场争议。
曹操召集会议,商议奉迎汉献帝都许一事时,大多数都持反对意见,荀彧不以为然,独排众议,主张奉迎汉献帝。
荀彧的“奉主上以从民望,秉至公以服雄杰”的战略思考和“若不时定,四方生心”的劝告,同沮授所讲“挟天子而令诸侯”“若不早图,必有先人者”完全是不谋而合。
这足以说明,时势如此,英雄所见略同。
曹操在这稍懈既逝的机遇面前,果断地采纳了荀彧的建议,奉迎汉献帝。
恰逢董承不满韩暹矜功专恣,难以共事,暗地派人请曹操带兵去洛阳勤王。
这样,曹操便名正言顺地带兵赴洛阳朝见汉献帝。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1)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摘要:曹操是中国历史上为人熟知的人物之一,人们对他的看法纷纭错杂、毁誉不一。
毁者把他说成白脸的奸臣、专门玩弄权术的小人、“宁我负人,勿人负我”的极端利己者;誉者则目之为命世英雄、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
有关史书记载,既善恶错出,又真假难辨。
其实,曹魏政权是曹操在农民起义的影响下,自己苦心经营出来的。
当时尺土一民,皆非汉有,汉朝还有什么可供曹操篡夺的呢,曹操确实是玩弄了一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把戏,但这样做,还是为大汉朝延长了二十余年名义上的国祚。
假若曹操是奸臣的话,那么,二袁、刘表、刘备、孙权等人中谁是忠臣呢,如果找不出一个能维护大汉政权的忠臣来,还能说曹操是奸臣吗,关键词:曹操精神思想丰富唯才是用悲剧英雄在丰富多彩的明清小说中,历史演义小说是一个非常兴盛的分支。
而在众多的历史演义小说中,《三国演义》无疑是最为成功的典范。
西方哲学诠释学认为,对一部文学作品的解读不是读者通过文本把握作者原意的过程,而是读者依据自身的历史性使文本的意义得以不断创生和流动的过程。
哲学诠释学的代表人物伽达默尔曾说:“文本的意义超越它的作者,这并不只是暂时的,而是永远如此的。
因此,理解就不只是一种复制的行为,而始终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
”《三国演义》自元末明初成书以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内涵正是在历代读者的诠释和解读之下才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从而使这部作品直至今天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拥刘反曹”思想是《三国演义》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对于《三国演义》这一“拥刘反曹”的基本思想倾向,在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对《三国演义》进行校正、删改、评点的过程中,得到了强化,使《三国演义》的正统色彩和伦理道德观念更加浓厚。
因此,越来越多的读者在品评曹操这个人物形象时,自觉不自觉地总是把他归为反面人物,并加以夸张,使一个粉脸奸臣、狡诈枭雄、玩弄权术的曹操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
曹操在大众心目中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政治野心家和阴谋家,他代表了封建统治者的诡诈、残忍、多疑、机变等一系列特征。
曹操的政治举措

曹操的政治举措佳木斯市第二十中学 2019级21班一、“挟天子以令诸侯”,明智的政治举措曹操本是一个“赘阉遗丑”,地位卑微,在封建时代想要掌权治国是非常困难的。
曹操之所以能够削平群雄、统一北方,就是因为他具有超凡的目光和胆识。
当汉末中央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曹操大胆采纳了谋士毛玠的建议,奉迎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个人野心和权势欲望不断膨胀,最终完全把持了朝堂,控制了中央政权。
所有的朝廷大事,从军事征伐到人事任免,从内政事务到外交联系,曹操根本不听献帝和朝臣的意见,都是个人说了算。
献帝在曹操的眼里,不过是一个傀儡、一个“儿皇帝”;朝臣在曹操的眼里,不过是一个装饰“门面”的可供自己利用的工具。
这时曹操脑海深处便产生了窃国谋逆的念头,也曾有手下对他提出“行王霸之事”,然而他考虑到“朝廷肱股尚多”。
为了观察动静,曹操特地邀请天子“许田围猎”,群臣将校向献帝齐呼万岁,他竟“纵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之”,并借天子弓箭不还,自行悬带。
曹操除了成功运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外,在作战指挥上始终注意集中优势兵力,在一段时间内只打一个敌人,显示了高超的统筹全局、指挥作战的革新能力。
晋人王沈在《魏书》中称赞曹操“行军用师,大较依孙、吴之法,而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
《三国志》作者陈寿也认为曹操“运筹演谋”“明略最优”,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二、“唯才是举”,改革用人制度曹操带兵三十年,扫灭北方群雄,统一北方,推究原因,说他靠的是“天时”,并不准确,除了应该归功于屯田外,更应归功于他不拘一格的革新用人举措。
曹操对人才的罗致和使用,贯穿终生,从未改变。
他知人善任,因事择人,避短取长。
早在赤壁大战以前,曹操麾下,已是人才济济,文有郭嘉、荀彧、荀攸、贾诩等,武有许褚、张辽、于禁、乐进等。
曹操用人有几个比较明显的特点。
第一,唯才是举。
任人唯能,不分贵贱,不计门第履历,不必“廉士”,只求“能进取”。
三国演义第六十六章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权谋之士

三国演义第六十六章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权谋之士曹操自汉献帝刘协受封为魏王后,权谋之士纷纷向其效忠。
第六十六章《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描绘了曹操巧妙利用刘协的权力,并对权谋之士起到了巨大的吸引力,使得众多智勇之士纷纷投效曹操,为他的统一天下之事增添了强大的助力。
这一章开头,就以残酷的手段展示了曹操的威势和手腕:曹操以挟天子之势,将刘协置于死地,强迫他听命于魏王。
作为东汉皇帝的刘协,此时已完全沦为曹操的傀儡,曹操以巧妙的手段牢牢掌握着刘协的命运,展示了他独特的权谋智慧。
这一章中,诸侯无不心生畏惧,纷纷向曹操投降。
虽然他们是兵权鼎盛的割据势力,但面对曹操的灭天下之势,他们无法抗拒曹操的强大势力。
曹操巧妙利用权谋,展现出了自己的雄才大略,吸引了众多诸侯,使其向他效忠。
在这个时候,各种权谋之士纷纷登场,对曹操的智慧赞叹不已。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司马懿。
作为曹操麾下的智囊,司马懿的聪明才智得到了曹操的高度赞赏,他巧妙地用计对付了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展现了他出众的智慧。
曹操深知司马懿的才能,因此对他极为器重,将他视作自己最得力的谋士之一。
在这一章中,曹操巧妙地运用权术,说服了众多权谋之士,使他们投效于魏王,为他的统一天下之路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援。
这些权谋之士,以其聪明才智成为曹操的左右手,他们的智谋确保了曹操在乱世中占据了上风。
总的来说,第六十六章《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生动地描绘了曹操运用权术的过程,展现了他巧妙地利用刘协的威势并吸引了众多权谋之士的情景。
这一章的故事情节紧凑,悬念迭起,使人不禁为曹操的聪明才智和权谋手段叹为观止。
通过这一章的描述,我们更加深入了解到了曹操的才智和权谋手段的重要性,同时也展现了当时乱世中权谋之士为争夺权力所展现出的智慧和胆识。
在这一章中,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景象,以及权谋之士对曹操的敬佩和信任,为整个三国演义的故事增添了更多的悬念和戏剧性。
这一章是三国演义中颇具代表性的一章,通过描述曹操掌握刘协的命运和权谋之士的加入,展现了乱世中智勇之士为夺取权力所付出的努力和智慧,同时也启示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如何运用智慧来取得成功。
三国志中评价曹操的句子

三国志中评价曹操的句子
1. 曹操那可是一代枭雄啊!就说他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事,多牛啊!这就好比手里有了张王牌,谁敢不从?
例子:咱就说在那乱世,曹操这一招多厉害呀,其他人还不得乖乖听话呀!
2. 曹操这人有胆识有谋略,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你看他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厉害不厉害?
例子:哎呀,那曹操可真神了,换别人能行吗?
3. 曹操的用人之道简直绝了呀!他不管出身,唯才是举,这心胸得多宽广啊!
例子:你想想,要是都计较出身,那能有那么多人才为他效力吗?
4. 曹操可是个有野心的主儿,他的目标那可是天下呀!这气魄,谁能及?
例子:你说一般人敢想这事儿吗?曹操就敢!
5. 曹操的领导才能那是杠杠的呀!他能让那么多人死心塌地跟着他,这得多有魅力啊!
例子:你看他手下那些大将,哪个不是忠心耿耿的,这就是曹操的本事!
6. 说曹操是个大军事家一点不为过呀!他那战术用得,简直神了!
例子:那战场上,曹操的指挥多精妙呀,敌人都被耍得团团转!
7. 曹操的智慧那是深不可测呀!他能看透很多人和事,这得多厉害呀!
例子:就像有些阴谋,别人还没察觉呢,曹操早看透了!
8. 曹操这人果断决绝,该出手时就出手,绝不拖泥带水呀!
例子:要是他犹犹豫豫的,能成就那么大的事业吗?
9. 曹操也算是个传奇人物了呀!他的一生充满了故事和传奇色彩呢!
例子:这要是拍成电视剧,那得多精彩呀!
10. 曹操啊曹操,你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呀!
例子:有时候觉得他真牛,有时候又觉得他太狠了,真是复杂的人物啊!
我的观点结论:曹操在三国志中确实是一个非常有特点和影响力的人物,他的雄才大略、用人之道等都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和探讨。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浅析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小析夏浅羽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却在这风云际会的时代,脱颖而出,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也!建安元年,他利用袁绍的失误 ,抢先奉迎汉献帝于许昌 ,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
从此逐鹿中原,强势崛起!“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神来之笔,便是“天时”与“人谋”的突出体现,可谓众所瞩目,至关重要。
对于此事,前贤多持肯定态度,我却认为“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一把双刃剑,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待!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为其势力的发展与强大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首先体现在曹操利用皇帝这一王牌“以致英俊”。
他奉天子于许都,名正言顺,地方才俊,相时而动,纷纷归附。
如王朗、华歆,他们本在江东为官,孙策占有江东后,他们退而不出,曹操以汉帝名义征召他们,他们才前来归附;而后,曹操每平定一个地方,都以汉帝名义征召当地人才,如荆州之韩嵩、邓义;还有不少人,因为曹操代表中央政府,而主动归附,如赵俨、杜袭等。
这些地方士人,实际上都是冲着“天子”名号而来的,而其拥有者曹操则是名利双收、势资兼得,以致手下谋士过百、战将千员,最终傲视群雄、一统北方!同时,“挟天子以令诸侯”给了曹操“奉辞伐罪”的机会,使得他在各军阀中合纵连横、排除异己。
建安元年,奉天子以许都后,就以天子名义接收了洛阳附近和豫州的不少无人区,在短时间内缩小了与袁绍的差距;曹操用天子实行纵横术更是不胜枚举,在他弱小的时候,首先把汉最高的官位大将军封给袁绍,同袁绍保持友好关系,然后消灭周边小势力,逐渐强大后,发天子诏讨伐袁绍。
这一战略也曾对马腾、韩遂、吕布等使用,屡试不爽;他还利用天子招牌对中小军阀产生的强烈影响力,许官招降地方势力,如庐江太守刘勋率众归降,封列侯。
封陈登为广陵太守,使其归降,成为徐州内应。
就这样“挟天子以令诸侯”,使敌处于不义境地,再行征伐,从而曹操立于不败之地!另外,“挟天子以令诸侯”策略也是曹操能得到当时世家大族支持的关键。
魏武帝传文言文翻译

魏武帝,名操,字孟德,沛国谯人也。
汉末,黄巾之乱,群雄并起,操以壮勇,崭露头角。
初平元年,曹操起兵讨伐董卓,以奉迎献帝为名,进据兖州,得士卒数十万。
自此,操广结英豪,招纳贤才,势力日盛。
建安元年,曹操迎汉献帝至许昌,自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势力更加强大。
时袁绍据冀、青、并、幽四州,地广兵强,欲与操争夺天下。
建安五年,操与绍战于官渡,以少胜多,大败绍军。
此后,操陆续平定袁绍部将张绣、刘表等势力,统一北方。
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荆州,与刘备会战于赤壁。
操兵败,退守江陵。
次年,操再次南征,与刘备、孙权联军于夷陵之战,再次大败。
自此,操势力受挫,不敢再轻易南征。
建安二十年,曹操率军北伐乌桓,大获全胜。
此后,操将势力扩展至辽东,威震四方。
建安二十五年,操病逝,享年六十六岁。
曹操一生,英勇善战,智谋过人。
他善于用人,知人善任,使部下各展所长。
在政治上,曹操推行屯田制,减轻农民负担,发展经济;实行法治,整顿吏治,使国家政治清明。
在军事上,曹操以少胜多,屡败强敌,统一北方,奠定曹魏基业。
曹操之子曹丕继位后,追尊曹操为武帝,故世称魏武帝。
以下是《魏武帝传》的文言文翻译:魏武帝,名操,字孟德,沛国谯人也。
汉末,黄巾之乱,群雄并起,操以壮勇,崭露头角。
初平元年,曹操起兵讨伐董卓,以奉迎献帝为名,进据兖州,得士卒数十万。
自此,操广结英豪,招纳贤才,势力日盛。
建安元年,曹操迎汉献帝至许昌,自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势力更加强大。
时袁绍据冀、青、并、幽四州,地广兵强,欲与操争夺天下。
建安五年,操与绍战于官渡,以少胜多,大败绍军。
此后,操陆续平定袁绍部将张绣、刘表等势力,统一北方。
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荆州,与刘备会战于赤壁。
操兵败,退守江陵。
次年,操再次南征,与刘备、孙权联军于夷陵之战,再次大败。
自此,操势力受挫,不敢再轻易南征。
建安二十年,曹操率军北伐乌桓,大获全胜。
此后,操将势力扩展至辽东,威震四方。
建安二十五年,操病逝,享年六十六岁。
三国演义第三回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三国演义第三回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三国演义第三回: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在《三国演义》的故事中,有一个章节被称为《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本章节描绘了曹操利用刘备的势力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这一行动不仅展示了曹操的机智和权谋手段,同时也揭示了权势之间的博弈和相互制衡。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和解读这一章节。
首先,在这一章节中,曹操利用挟持皇帝刘协来运筹帷幄,可以说是一种政治手段。
曹操知道刘备对刘协有着特殊的感情,因此他决定通过控制刘协来控制刘备。
这种挟持的手段,堪称巧妙。
曹操趁虚而入,依仗刘备的忠诚和孝心,成功地获得了对刘备的影响力。
这一手段也展示了曹操作为政治家的智慧和胆识。
其次,曹操的举动不仅是为了追求个人的政治利益,更是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目标。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物,他希望能够统一整个国家,实现大一统的中国梦。
因此,他利用挟持刘协的手法,既是为了削弱刘备的势力,也是为了达到统一的政治目的。
在这一章节中,曹操的行动也暴露出他的霸道和独裁倾向。
曹操以掌握皇帝的权力为借口,对周围的诸侯展开了无情的压迫和威逼。
他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了其他势力,并试图通过威胁来迫使他们臣服。
这种行为,虽然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被认为是正常的,但也反映出曹操权力欲望的冷酷和无情。
然而,曹操的挟持行动也让其他势力察觉到了他的野心和威胁。
面对曹操的威胁,刘备、孙权以及其他诸侯开始展开反抗。
他们意识到曹操的行动违背了礼义廉耻之道,威胁到了他们各自的利益和尊严。
因此,他们联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抗衡曹操的力量。
这一反抗的态势为后来的英雄豪杰们展开了一系列激烈的战斗和斗争。
通过对《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章节的解读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曹操的政治手段和权谋智慧,同时也展示了统一中国和个人野心之间的较量。
在这个过程中,曹操的独裁和霸道倾向也暴露无遗,激起了其他势力的反抗。
整个故事通过曹操和其他势力的对抗,展示了历史上的各种政治斗争和权力游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武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的权势巅峰在中国历史上,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旗下的曹魏政权在三国时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魏武挟天子以令诸侯正是曹操展现权势巅峰时的真实写照。
1. 曹操的背景和崛起
曹操于155年出生在豪族家庭,早年间因为父亲去世,他被迫辍学回家,并以经商为生。
然而,因为政治抱负的驱使,曹操自幼勤奋读书,广交朋友。
通过父亲留下的政治关系网,他走上了政治舞台。
2. 曹操的军事才能
曹操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他以机智和谋略著称。
曹操成为军事领袖后,他率领军队征战南北,扩大领土势力。
他的军事才能体现在对抗世家势力、击败敌对军队以及制定战略计划方面。
3. 曹操建立的政权
曹操建立了曹魏政权,并以魏武皇帝的身份统治着北方。
他利用权谋和军事力量,通过镇压反抗势力和推行改革来巩固政权。
曹操着力削弱地方豪强势力,重新分配土地和财富,推行农田改革,加强中央集权。
4. 曹操的统治策略
曹操通过吸纳人才和重用有才能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巩固政权。
他重用荀彧、郭嘉等智囊团成员,通过聆听他们的建议并采纳其
中的一些意见,帮助他管理国家。
同时,曹操也重视军事力量的维护
和国家安全的保障。
5. 曹操与各方势力的相处
作为权势巅峰时期的领袖,曹操面临着来自各方势力的挑战。
他与
刘备、孙权等其他势力的领导者进行政治外交和军事对抗,通过威逼
利诱和策略手段为自己争取更多利益和影响力。
6. 曹操的文化贡献
除了政治军事方面的成就,曹操还对文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
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他的作品词章流传至今。
他倡导文化教育,提倡疏散文武,注重培养和支持文化人才,为魏国的繁荣发展做出了
重要贡献。
7. 曹操的遗产与评价
曹操逝世后,他的子孙继承了他的遗志继续统治曹魏政权。
曹魏政
权维持了一段时间,但最终被晋朝所灭。
然而,曹操留下的政治、军
事和文化遗产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曹操虽然备受争议,但在
历史评价中,他被认为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在权势巅峰时期,曹操以一种强势的姿态挟天子以令诸侯,通过权谋、军事、文化等全方位手段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建立了曹魏政权。
他的领导能力和政治手腕使得他成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对后世
产生了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