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社会工作及管理硕士课程及培养计划
社会工作硕士个人培养计划

社会工作硕士个人培养计划社会工作硕士个人培养计划篇一: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南京体育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20XX年9月25日制系(部、所)学科(专业)研究方向指导教师研究生姓名入学日期学习期限填表说明一、此培养计划须师生双方研究确定后,由指导教师负责填写。
并在该生入学后三个月内完成,上交。
二、需填写一式四份,研究生办公室、系(部、所)、导师、及研究生各一份。
三、请用墨水钢笔填写(或打印),字迹工整、清晰、文字简练。
1234篇二:20XX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20XX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第1篇: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一、管理规定根据《北京交通大学关于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规定》、《北京交通大学关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规定》和《北京交通大学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规定》的对于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的要求,研究生应在入学后两个月内,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完成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的编制工作,并在通过学院审核后,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严格执行。
二、个人培养计划的系统录入与维护1、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根据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以《研究生教务系统》中指定的为准,学生登录系统后能够看到与本人对应的培养方案),完成个人培养计划的编制。
2、在开学第7周之前,将个人培养计划录入到《研究生综合教务系统》中。
具体操作如下:(1)登录《研究生综合教务系统》,点击”培养计划”进入个人培养计划维护页面。
(2)点击”编辑”,按要求填写相关内容,完成后点击”保存”提交。
(3)点击”编辑培养计划课程表”,进入培养计划课程维护页面。
完成上述(2),第一次进入本页面时,呈现的是所有培养方案课程。
《研究生综合教务系统》默认将对应培养方案中的所有课程添加到学生的个人培养计划中。
培养计划维护的任务就是,去掉培养计划课程列表中多余的课程,添加列表没有而导师指定必修或自己想修的课程,将列表中课程的课程属性修改成自己想要的。
关于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

关于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嘿,各位看官,今天咱们来聊聊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方案。
作为一位有10年方案写作经验的大师,我就用意识流的方式,给大家献上一份精彩纷呈的方案。
一、背景分析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在我国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社会工作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为了更好地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设立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成为必然趋势。
二、培养目标1.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素养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2.培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复合型、应用型社会工作人才。
3.培养能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领域从事社会工作服务的专业人才。
三、课程设置1.公共课程社会工作导论社会学原理社会心理学社会福利制度社会政策分析2.专业课程社会工作伦理与职业素养社会工作研究方法社会工作实务社会工作项目管理社会工作实习3.选修课程社会工作案例分析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社会工作服务技巧社会工作与社会发展社会工作与心理学四、实践教学1.实习环节:设置为期6个月的实习,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锻炼能力,提高实践水平。
2.实践项目:鼓励学生参与学校、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社会工作项目,增强实践能力。
3.学术交流:组织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让学生拓宽视野,了解社会工作领域的最新动态。
五、学位论文1.论文类型:分为理论型和实践型两种。
2.论文要求:论文应具有创新性、实用性,能对社会工作领域产生积极影响。
3.论文评审:邀请校内外专家进行评审,确保论文质量。
六、招生与就业2.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领域从事社会工作服务。
设立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旨在培养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素养、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复合型、应用型社会工作人才。
通过完善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要求,为社会工作领域输送高质量的专业人才。
设立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的方案实施过程中,注意事项和解决办法可是关键。
中山大学年非全日制社会工作硕士(msw)招生简章

中山大学20XX年非全日制社会工作硕士(MSW)招生简章中山大学社会工作专业20XX年正式筹备建立的,20XX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是国内较早开设社会工作教育的高校之一。
20XX年获得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于20XX年招收第一届社会工作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
20XX年获得全国首批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并于20XX年招收第一届社会工作专业硕士。
经过十来年的学科建设,中山大学已经具备开展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雄厚基础,尤其在专业学位教育注重的实务领域和实务研究具有明显的优势:已经形成多层次、系统的社会工作教育体系;形成一支结构较为合理、专业性较强的师资队伍;在教材建设,社会工作和社会政策研究方面取得显著成绩;有一支主要以本系教师和香港注册社工为主,本土社会工作机构前线人员为辅的专业督导队伍;建立起稳定的社工基地,由本系师生注册成立了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广东绿耕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广州市启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广州市中大社工服务中心”;同时凭借地理优势,与香港高校和社会工作界建立了稳定的交流与合作关系。
中山大学20XX年拟以全国统考方式招收双证非全日制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
教学计划及授课由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负责。
一、招生专业、方向学科专业:035200社会工作(专业学位),方向:02社会工作(非全日制)二、招生人数招生计划20名。
三、报考条件遵照《中山大学20XX年考试招收硕士研究生招生章程》,网址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品德良好。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中山大学规定的体检要求。
4.考生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录取当年9月1日前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社会工作硕士MSW专业学位课程信息

CivilSociety and theDevelopment
36
2
考试
2
朱健刚
拓展课程
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社会工作经典导读
Social Work Recite Classics
36
2
考试
2
郑广怀
课程编目:共有11位数字和字母,编号方法如下:前5位数为开课单位的学校院系代码(由研究生院组织的全校性公共学位课程代码为00000);第6位数为研究生层次课程代码: 博士生课程为D, 硕士生课程为M; 第7位数为研究生类别代码: 学术型研究生课程为0, 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为1~9(由各院系所开设的专业学位授权名称依次); 第8位数为课程类别(A-F);后3位数为课程序号(从001开始)。
社会工作硕士(MSW)专业学位课程信息
课程类型
课程编目
开课学院(系)
课程中文名称
课程英文名
学时
学分
考核方式
开课学期
课程负责人
公共理论课
教育学院
马克思主义理论
Theory of Marxism
48
3
考试
1
教育学院
公共理论课
外语学院
第一外国语(英语)
FirstForeign Language(English)
72
4
考试
2
外语学院
专业基础课
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社会工作研究方法
Social Work Resarch Methods
54
3
考试
1
裴谕新、徐岩
专业基础课
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整合社会工作实践
Integrated Social Work Practice
中山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模板-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中山大学社会工作硕士(035200)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社会工作硕士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工作管理与实务人才,侧重于社会工作管理。
该专业旨在使学生熟练掌握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和社会研究方法,通晓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务,了解我国社会政策,具备从事实际社会工作与管理的知识与能力,为政府部门及非政府社会服务机构培养德才兼备的、适应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专门人才。
二、学习方式及年限学生学习年限为2年,不能按期毕业者,可申请延期,最长不得超过5年。
三、培养方式为了实现社会工作硕士的培养目标,中山大学社会工作硕士教育中心对学生采用将采用课程学习、实习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以提高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的素质和综合能力。
(1)课程学习将结合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实地调研、实验室教学等方式,强化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此外还将注重案例教学,培养学员运用社会工作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习教学是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关键环节,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1000小时的实习时间,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将被安排到到社会服务机构进行实习。
(3)学位论文是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内容,构建“双导师制”的指导方式。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五、实习要求(1)专业学位研究生究生在学期间,将安排共计不少于1000小时的专业实习,其中,实习工作坊200小时,驻机构实习800小时。
(2)依托于长期合作并建立良好实习联系的社会福利服务部门和机构,由MSW教育中心统一组织选派学生到各实习基地进行专业实习。
(3)研究生实习事宜将按照《中山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手册》执行。
六、学位论文(1)要正确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规格和标准。
学位论文须独立完成,要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与社会工作相关的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可从社会工作实务、社会福利与社会政策、社会行政与社会管理三个领域进行选题,要有明确的应用价值。
关于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

培养具备社会工作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提高社会工作服务质量和 水平,推动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
学位的重要性
1 2 3
社会需求
随着社会问题的复杂化和多样化,社会工作领域 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MSW学位的 设置能够满足这一需求。
职业发展
持有MSW学位的专业人才在职业发展上更具竞 争力,能够胜任更高层次的社会工作职位,获得 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
关于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 设置方案
汇报人: 2023-12-23
目录
• 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概述 • 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的核心
课程 • 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的申请
与培养
目录
• 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的就业 前景
• 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的未来 发展
01
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概述
定义与目标
定义
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MSW)是一种专业学位,旨在培养具备社会工作专 业知识和技能的高层次人才,以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福祉和推动社会发展 。
,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提升综合素质
除了专业技能外,还需要具备 良好的沟通、协调、组织等综 合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
关注行业动态
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 ,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和 发展方向。
建立人脉关系
积极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建立 广泛的人脉关系,为自己的职
业发展打下基础。
05
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的未来 发展
社会工作行业的发展趋势
专业化
随着社会工作行业的不断发展, 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越来越 高,专业化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
势。
多元化
社会工作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 包括儿童、老年人、残疾人、贫困 人口等不同群体,多元化的服务领 域将进一步拓展。
关于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

关于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
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专业设置: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设置侧重于培养具备专业社会工作知识和能力的
人才,学习内容覆盖社会工作理论、实践技巧和研究方法等。
同时,可根据具体需要,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如社会政策与管理、社会工作实践与创新等。
2. 课程设置: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包括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两个层次。
基
础课程包括社会学、心理学、法律、统计学等,为学生提供社会工作所需的学科基础
知识。
专业课程则包括社会福利政策、社会工作实践、社会工作方法和技巧、社会工
作研究等,强调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培养。
3. 实习要求: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设置中普遍要求学生进行一定的实习,旨在让学
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专业知识和技能。
实习通常在社会工作机构、社区组织等实践
场所进行,学生需完成一定的实践任务和报告。
4. 研究要求: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设置也强调研究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在毕业前
完成一定的研究项目或论文。
学生需要选择一个研究课题,进行相关的综合研究和撰
写论文。
5. 专业素质要求: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设置还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包括具备
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能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具备团队合作
和沟通能力等。
总体而言,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旨在培养具备专业社会工作知识、能力和
素质的专业人才,以满足社会对社会工作者的需求,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和质量。
关于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方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关于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方案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方案一、专业设置目标社会工作是一门旨在提升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学科和职业,通过社会工作的介入,可以促进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提高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增强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目标是培养具备社会工作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的高级社会工作人才,能够独立进行社会工作实践,为社会发展和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专业的建议和支持。
二、专业设置内容1. 理论课程:包括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社会学、心理学、法律法规等相关专业课程,以及社会工作方法论、社会政策与社会治理、社会工作伦理与职业行为准则等课程。
2. 实践课程:包括社会调研与实证研究、社会工作技能训练、社会组织与社会工作管理等实践课程,通过实际操作提升学生的社会工作实践能力。
3. 专业选修课程:包括社会工作领域的专业选修课程,如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儿童保护与家庭支持等,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职业定位进行选择。
4. 实习实训:设置一定的实习实训环节,使学生在真实的社会工作场景中进行实践,掌握社会工作的具体操作技能,并加强学生与社会实际的互动与联系。
5. 学位论文: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完成一篇学位论文,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社会问题,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学术造诣。
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三、培养目标1. 理论素养:学生要具备扎实的社会工作理论素养,熟悉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方法论。
2. 实践能力:学生要具备独立进行社会工作实践的能力,能够运用社会工作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社会问题,提升社会服务的效果。
3. 社会责任感:学生要具备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具备为公众利益服务的使命感和意识,能够坚持社会正义和公平。
4. 研究能力:学生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能够进行社会调查研究和实证研究,提出对社会工作实践的改进和创新建议。
四、培养模式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设置上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理论课程的学习和实践课程的实践,提升学生的理论理解能力和实践技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中山大学社会工作及管理硕士课程(MSWM)培养计划中山大学的社会工作教育最早可追溯到1984年1985年(改革开放后最早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与培训的学校),当时与香港大学联合举办了两期的社会工作教育培训班。
中山大学于2001年开始招收社会工作本科生,2004年设置社会工作硕士点(MSW),2005年开始招收第一届硕士研究生,同时也招收社会工作、社会政策与社会保障方向的博士生。
中山大学社会工作系由香港社工专家组织建设,已经与境外社工界和数家机构取得广泛联系和并获得大力支持。
此外还设立中山大学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中心,致力于与国内外社会工作学界建立广泛而紧密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将国外和港台地区的理论和技术本土化,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社工理论和技术体系;加强与社会服务机构和服务对象的联系,为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
一.培养目标开办社会工作及管理硕士班,是为了适应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计划制定的“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完成培养优秀的、高素质的社会工作教学培训人才和社会服务机构高级管理人才的使命,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建设的需要。
具体目标:1.通过硕士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社会工作理念,掌握社工知识和技能,提升分析与研究社会问题和社会政策的能力。
2.建立牢固的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实务能力,能够熟练的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及技巧解决问题。
3.掌握现代管理知识,在实践中能够具体运用,成为社会服务机构的高级管理人才。
4.建立牢固的社会工作专业理论知识,推动社会工作教学和研究的深入开展。
5.能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培训初级社会工作者和担任当社会工作本科生的实习督导。
6.能了解社会工作及社会工作教育在中国和国际上的发展状况和趋势,结合国情,在工作和学习中逐步探索社会工作在中国最适合的发展道路,并加快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进程。
二.教学力量中山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凭着地缘上的优势,先后与香港、国外等多所大学密切合作,借鉴国内外经验,结合内地实际条件,探索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工作专业的培养方式。
通过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和学科体系,创建中国大陆优秀的社会工作系。
硕士研究生教学采取与香港大学协办形式进行,香港大学学业管理,教学课程设置,实习指导和监督等,进行多方位的协助。
由中山大学社会工作系老师与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老师共同授课,主要教学力量如下:中山大学政务学院罗观翠教授,现任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工作系系主任,香港社会工作者注册局注册社工。
1971年获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荣誉学士学位,1977年获新西兰威灵顿大学公共政策硕士学位,1996年取得香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84年~2002年于香港城市大学任教,并担任社会科学学部主任一职。
罗观翠教授研究兴趣广泛,著述颇丰,曾在不同书本期刊发表专业文章59篇,新近发表的有《地方行政与社区服务发展》,《再造过程(例证)》,《香港年终报告中的社区照顾模式与老年人网络策略》,《家长组织的突破与前瞻》,《家庭观念与传媒影响》、《香港的社区照顾服务发展》等,已完成和正在进行研究的项目如广州女企业家的工作与家庭调查,香港青年政治及社会参与调查,在香港推行健康旅游业可行性研究等共计23项。
中山大学政务学院贺立平副教授,北京大学社会工作方向博士,现任中山大学政务学院社会工作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1986年毕业于湖南株洲教育学院英语系;1991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社会学系,获硕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获博士学位。
先后去过美国、加拿大、法国、南非、印度等国家学习与考察。
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工作、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区发展和非营利组织等。
先后参加国家“八五”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当前社会稳定问题研究”、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国社会保障体制的构建”、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城市弱势群体与社会福利理论、政策与实践”、国际合作项目“亚洲国家第三部门研究”、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教育厅重点课题“当代大学生生活素质现状及其改进对策研究”、主持广州市社科联规划项目“残疾人福利企业的现状及发展走向”、广东省社科规划课题“社区建设与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全国妇联课题“家庭教育的社区综合干预模式研究”、中国残联课题“专门协会工作机制研究”等15 项;出版《母亲与儿子》、《民政史新编》、《港台及国外社会工作》、《毛泽东社会心理思想研究》、《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构》、《让渡空间与拓展空间》等六部著作;发表论文近30篇。
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主任梁祖彬教授,中山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兼职硕导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讲座教授周永新教授,中山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兼职硕导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教授及行为健康中心主任陈丽云教授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高级讲师资深心理学家梅锦荣博士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副教授何式凝博士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副教授徐永德博士香港树仁学院社会工作系副教授李炳伟博士加拿大King's College 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郭小明博士除上述学者之外,按课程需要,还将邀请香港及外地学者专家提供教学协助。
香港多家知名的社会福利机构将派遣专业社工督导学生实习。
三.学位与学历社会工作及管理硕士研究生学制为两年,分四个学期进行。
两年内完成所规定的全部课程,修满30学分以上,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者,颁发国家承认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授予管理学硕士学位。
六.课程设置(一)基本原则课程设置充分考虑本学科硕士生必须具备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结构的需要,要求社会工作及管理硕士生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及独立担当专业工作的能力,在拓宽研究生基础理论,加深学科知识及培养相关的实践动手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下功夫,培养真正专业化、高层次化的社工人才整个硕士课程设置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弹性教学,能够照顾到在职学生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继续深入学习由于现阶段社会工作专业主要是学习国际先进知识经验,所以强调课程设置的国际性,同时积极的推行本土化。
(二)课程特色(1)研究生课程由中山大学社会工作系和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共同协商课程设计,教学资源,师资安排等。
部分课程由香港大学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资深教授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香港社会工作老师讲授,与国际前沿社工知识紧密接轨。
(2)部分课程将在香港大学修读为了使硕士研究生对社会工作发达地区的社工发展有切身的体验,每年最少有一次在香港大学上课。
(3)突出社工实习在课程编排上,突出重视社工实习,严格按照国际标准,每位学生均需完成800个小时实习。
实习分两个阶段进行,每一阶段为400小时。
其中有一阶段将在广州以外机构进行,如香港。
若本科为社工专业,而又符合实习水平,可减免一个阶段共400小时的实习。
(4)理论与实践紧密相结合社工是一门操作性强的学科,在课程设计、实习或论文方面均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严格按照国际化社工课程标准执行。
(5)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本课程尽量以研究生的个人学习兴趣及需要为本, 鼓励学生从个人的实践经验中截取案例进行学习、分析及反思, 使学生的学习方向与实践兴趣互相配合。
(三)课程类别及学分要求按中山大学研究生院规定,准予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者需修满总学分33学分,其中:必修课23学分:公共基础课—9学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4学分基础外语5学分专业基础课—7学分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4学分社会工作研究3学分专业课—7学分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研究4学分社会福利变迁3学分选修课10学分(专业选修课—6学分)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3学分人力资源管理-领导能力与团队建立3学分(跨专业选修课—4学分)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2学分高级定性研究方法2学分前沿讲座:社会工作实务专题—2学分教学实践或社会工作实习—8学分(四)学制及具体安排在两年四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应按照以下程序安排完成全部学业:(1)在第1至第3学期,完成学校和社会学系规定的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并通过硕士学位的外语考试。
完成第一阶段400个小时的社工工作专业实习。
(2)在第3学期,完成研究生的中期考核,完成硕士学位的选题任务,开始撰写毕业论文。
完成第二阶段400小时的社工实习。
(3)在第4学期,撰写毕业论文。
在答辩的2个月前(一般为每年的3月31日前),完成硕士学位论文的初稿,经导师审阅后在参加答辩的1个月前完成全部定稿。
七.考核(一)平时考核制度为了保证培养质量,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按照《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中的有关要求,加强包括各种课程考试在内的考核,且每次考核都有文字档案记录。
考试、考查形式按课程要求进行设计,可以是闭卷、开卷考试,也可以是做课程论文、口试、实验考核等形式。
(二)期中考核制度按照“中山大学硕士学位研究生中期考核制度实施办法”规定执行,在学校规定的基础上,根据本专业情况做以下具体要求,如与学校有关规定冲突,则以学校规定为准。
在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学习结束以后,需进行一次综合性考试。
考核时间为二年级上学期末或下学期初,撰写“开题报告”之前。
期中考核的结果和各类文本,与“开题报告”、课程学分,将成为硕士研究生获得答辩资格的必要前提。
硕士研究生的考核由各专业教研室负责,考核小组由教研室主任、研究生本人的导师,及其他具有研究生导师资格的教师共三人以上组成,并报系批准同意。
考核须从德、智、体诸方面进行。
业务方面的考核,以口试为主;但全部学分积(70%)和科研成果积(30%)排在最后10%的学生需参加综合性考试的笔试,考试内容为B(70%)和C(30%)两类课程。
考试不及格者视情况及本人意愿,或延长修学时间一年(学费自理),或劝退学。
八.学位论文工作及发表论文要求按照《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的有关规定执行,同时根据本专业培养要求作出以下具体规定,如有冲突以学校的规定为准。
(一)学位论文工作学位论文是考察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要完成学位论文有这样几个环节:首先,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选择合适的研究课题,既体现本学科的前沿性、社会学学科的经验性质,又力求与国家、省的研究课题相挂钩,同时注意研究课题与国家政策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其次,作好开题报告。
完成硕士学位的资料收集工作(包括社会调查),阅读与论文相关的著作和文献,并在第3学期其中考核后完成5000字左右的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由导师与研究室主任相商组成三人小组通过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同课程学分一样,将是研究生获得论文写作的资格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