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皮动物的门类

棘皮动物的门类

摘要

全世界现存的棘皮动物依据生活方式可分为游走亚门(Eleutherozoa,也叫游在亚门、无柄亚门或活动亚门)和有柄亚门(Pelmatozoa,也叫固着亚门)两大类。包含5个纲,即海百合纲、海星纲、蛇尾纲、海胆纲和海参纲。海蕾纲和座海星纲已近灭绝。棘皮动物对于研究生物进化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关键字:游走亚门有柄亚门棘皮动物

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海洋

无脊椎动物。特征为外皮坚硬多刺,

已鉴定的已逾21纲,现存的种类包

括海百合纲(Crinoidea;如海百合、海

羊齿)、海星纲(Asteroidea;如海盘车、

海燕)、蛇尾纲(Ophiuroidea;如阳遂

足、刺蛇尾)、海胆纲(Echinoidea;如

海胆)和海参纲(Holothurioidea;如海

参)及Concentricycloidea纲,有6000

多种。化石种约13000种。广泛分布于各海洋,从潮间带到最深的海沟。骨骼由无数碳酸钙骨片组成,可作很好的指示化石。体腔的一部分形成水管系,内充满液体,向体表外伸出像触手样的构造,有运动、取食、呼吸和感受刺激的作用。现存种呈明显五辐射对称外观,掩盖了其两侧对称的基本体形。棘皮动物的形状、大小和颜色很不同,有的呈鲜艳的红、橙、绿和紫色。小的数公分,大的如海参有长2公尺的,海星直径有达1公尺的。海百合化石最大,长度超过20公尺。

1.游走亚门(Eleutherozoa)

也叫游在亚门、无柄亚门或活动亚门,在整个生活过程中都无固着柄,营游走性生活。本亚门包括了现存棘皮动物的绝大多数,约有4千5百余种。依据腕与中央盘的分界是否明显,腕的有无及其长短,步带沟的有无以及骨片大小等差异又分为以下4个纲:

1.1海星纲(Asteroidea)

海星通常呈扁五角星形或多角星形,体分为腕和中央盘(体盘)两部分。但二者分界不明显。在描述海星的形态时,用R表示自体盘中心到腕端的距离,称为辐径;用r表示自体盘中心到间腕部边缘的距离,称为间辐径,辐径(R)与间辐径(r)比例的大小是分类的重要依据。海星的腕呈辐射状排列,其数目、长短、粗细随种类不同而异,是分类的重要特征。腕的数目一般是5或5的倍数,最多可达50个。每腕腹面中央有2行骨板,称步带板,呈倒“v”字形排列,构成了步带沟。沟内有2~4行具吸盘或不具吸盘的管足,是其运动器官。步带板上有许多小孔,是管足伸出的地方。步带沟的两边各有一列侧步带板,腕缘的上、下分别有上缘板和下缘板。有些种类在侧步带板与下缘板之间还有一至数列排列规则的腹侧板。各种

骨板以结缔组织互相连接,因此各腕都有一定的活动性。同时,除步带板外,各骨板上有短的棘、叉棘或颗粒状突起,其数目在各骨板上也略有不同,是分类的特征。各腕端腹面还有一红色眼点,具感光作用。海星的中央盘多呈类盘状,口面向下,口位于腹面中央,通过短的食道与胃相连。胃大型,呈囊状,分为贲门胃与幽门胃两部分。反口面(背面)向上,肛门小而不用,靠近背面的中央,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复由口排出体外。筛板形圆而大,位于背面两腕基部之间,通常一个,多可5个以上。海星多为雌雄异体,生殖腺多分枝成丛生状,在腕内基部每侧1个。

海星纲分为5个目:

平腕海星目(Platyasteri-da)

显带目(Phanerozonia)——有明显缘板,管足有吸盘,可能无肛门。腕具二行明显的边缘板;没有皮鳃;生活在软质海底,管足2列,无吸盘,在步带沟中排成两列,有利于在泥沙穴居或爬行。大部分深海海星属于此目。

有棘目(Spinulosida)——有成簇的棘,管足有吸盘,但叉棘罕见。欧洲多石海底常见驼海燕(Asterina gibbosa)。北方的轮海星属(Crossaster)和太阳海星属(Solaster)有许多短腕,体盘较宽。棘轮海星(Crossaster papposus)有15个腕。钳棘目(Forcipulata)有带长柄的双瓣叉棘,棘具保护或取食作用。在浅水中取食双壳类的常见的种类,有红海盘车(Asterias rubens),多棘海盘车(A. amurensis)。短刺豆海星(Pisaster brevispinus)长65公分,为世界上最大的海星之一。阿拉斯加到加利福尼亚的多腕葵花海星(Pycnopodia helianthoides)有15~24个腕。中美的菊海星属(Heliaster)腕最多达50个。

真海星目(Euclasterida)

和钳棘目(Forcipulatida)——有带长柄的双瓣叉棘,棘具保护或取食作用。在浅水中取食双壳类的常见的种类,有分布在北欧的红海盘车(Asterias rubens),从白令海到朝鲜半岛的多棘海盘车(A. amurensis)。北美西海岸的短刺豆海星(Pisaster brevispinus)长65公分(26吋),为世界上最大的海星之一,取食沙钱海胆等。阿拉斯加到加利福尼亚的多腕葵花海星(Pycnopodia helianthoides)有15~24个腕。中美的菊海星属(Heliaster)腕最多达50个。

1.2海胆纲(Echinoidea)

海胆呈类球形、半球形、心形或盘

状,是各腕向反口面相抱愈合而成的。

表面有由20列的骨板相互嵌合形成

的坚硬骨壳。每2列骨板组成一个区,共10个区。其中步带区5个,较狭长,由2行步带板构成;间步带区5个,较宽阔,由2行间步带板构成。它们相间排列。骨板上有许多小孔,供具吸盘的管足伸出。组成步带板的小板数目随种类不同而异;少至1个,多至3~12个,是分类的重要特征。口面向下,反口面向上。从口面或反口面看,壳的最大回周称为赤道部。反口面的中央部分,称为顶系。

口面和反口面都被革质薄膜覆盖,分别称为围口膜和围肛膜。口位于围口膜中央,周围有许多叉棘,帮助捕食。口腔内有结构复杂的咀嚼器,称为亚里士多德提灯。其上有齿,可切碎食物。咀嚼器后接食道,食道后接细长盘曲的肠管,肠管末端与肛门相通。在围口膜外缘,间步带区的两侧各有1个鳃,内通体腔,司呼吸。肛门多在围肛膜中央,其周围有5个生殖板和眼板(辐板),构成了顶系。生殖板在间步带区,多具1个生殖孔。但其中一个生殖板与筛板愈合而具许多小孔,兼有筛板的作用。眼板在步带区,各有1眼孔。骨壳表面还有许多大小不一的疣状突起。依大小分为大疣、中疣和小疣三种。疣上连有形状、大小不等的棘和叉棘。这些棘或叉棘的基部有肌肉与疣端相连,能如关节一样的活动。棘或叉棘的大小与其相连疣一致,也可分成大棘、中棘和小棘三种。棘的大小、形状和排列是分类的重要特征,其中叉棘的形状在分类上更有重要意义。海胆大多为雌雄异体,卵在水中受精,发育过程中经海胆幼虫期。

海胆纲分为两个亚纲,原始海胆亚纲和真海胆亚纲,共22个目,其中大部分已经灭绝。原始海胆亚纲:胆壳非球形,肛门移到反口面顶板中央,口位于口面中央或非中央,提灯存在或不存在。身体呈不规则形,如心形或圆盘形等,或趋于两侧对称。一般较规则海胆小,具更多的刺,多数适合于沙中穴居。棘囊海胆目(Echinocystitoida)、沟头帕目(Bothriocidaroida)、古海胆目(Palaechinoida)、头帕目(Cidaroida),现已全部灭绝。

真海胆亚纲:胆壳呈球形,五辐对称,每二列步带板与二列间步带板相间排列,具亚里斯多德提灯。壳半球形,褐色,棘短而多。有柔海胆目(Echinothurioida),冠海胆目(Diadematoida),平海胆目(Pedinoida),沙棱海胆目(Salenioida),疣海胆目(Phymosomatoida),阿巴海胆目(Arbacioida),刻肋海胆目(Temnopleuoida),球海胆目(Echinoida),全雕目(Holectypoida),楯形目(Clypeasteroida),盔海胆目(Cassiduloida),全星海胆目(Holasteroida),心形海胆目(Spatangoida),新灯海胆目(Neolamadoida),其余4目已经灭绝。

1.3海参纲(Holothuroidea)

海参一般呈柔软的圆柱形或蠕虫状,

通常有前、后、背、腹之分。口在前端,

肛门在后端。背腹略扁,表现出不同程

度的左右对称体型。无腕、棘和叉棘。

步带区5个,2个在背面,管足已演变

成肉质的棘状疣足,只司呼吸和感觉,

无运动功能;3个在腹面,管足排列不

规则,仍有运动功能。间步带区5个,3个在背面,2个在腹面。有的种类管足少或无管足。口周围的管足演变成触手,一般的触手20个,成5行环列在口的周围。触手少者仅8个,多者达30个。形状多样,有楯状、枝状、羽状和指状等,触手的形状、数目及其排列是分类的重要依据。

海参的骨片细小,形状各异,散埋于体壁组织之中。骨片的相对大小差异较大,常见的形状有桌形体、扣状体、杆状体、轮形体、锚形体、C形体以及X形体等。骨片的相对大小和形状也是分类的重要依据。

海参的水管系统发达,开口于体腔内。消化管细长盘曲,后端膨大成排泄腔。排泄腔的部分腔壁突向体腔伸出两条树状管,有呼吸和排泄功能,称为呼吸树或水肺。

海参的绝大多数为雌雄异体,生殖腺1个,由许多分枝细管组成,一般呈丛生状,开口于体前端的背面。卵在水中受精,发育过程中经耳状幼虫和桶状幼虫期。

分为3亚纲6目:

枝手海参亚纲(Dendrochirotacea):枝手目(Dendrochirotida)——手(或口管足)树状分枝,不具坛囊,腹面步带沟中有管足,或管足在腹面及背面均有分布,有呼吸树;指手目(Dactylochirotida);楯手海参亚纲(Aspidochirotacea);楯手目(Aspidochirotida)——触手叶状或盾形,身体腹面有时具发达的管足,有呼吸树;平足目(Elasipodida)——大多数为深海种,触手叶状,管足少,口在腹面,无呼吸树。

无足海参亚纲(Apodacea):无足目(Apodida);芋参目(Molpadida)——具15 个指状触手,管足乳突状,仅存在肛门附近,

有呼吸树,身体后端成尾状。

1.4蛇尾纲(Ophiuroidea)

蛇尾外形似海星,但体盘与腕

的分界明显,腕实心而细长,有很强的伸曲能力。无步带沟,沟处被腕下板掩盖而形成了神经外管。管足2行,末端无吸盘和罍,只司感觉和呼吸,无运动功能,腕被腕上板(腕背板)、腕下板(腕腹板)、左侧板和右侧板包围,中央有一行大的骨板紧密相连的脊骨、脊骨相当于海星的步带板,深陷腕内愈合而成。腕的肌肉很发达,能活动自如。胃较小,仍呈囊状,结构简单。无肛门,筛板在口面。一般为雌雄异体,发育过程中经蛇尾幼虫期。

该纲4个目:始蛇尾目(Stenurida);开沟蛇尾目(Oegophiurida);蜍蛇尾目(Phrynophiurida);真蛇尾目(Ophiurida)——腕不分支,中央盘及腕常覆盖有骨板,有些腕极长,可达180mm 以上。

2.有柄亚门(Pelmatozoa)

海百合纲(Crinoidea)

现生棘皮动物中最为古老的一纲。暂时或终身

营固着生活。口与肛门都朝上,腕分枝似羽,

管足呈触手状。幼体呈桶状。全世界约有610

种。体有柄(海百合类)或成体无柄(海羊齿

类),颇似植物。具有分肢的腕。步带沟内生触

手,无运动功能,可捕食。雌雄异体,生殖腺位于生殖羽内。个体发育中经过蛹形的樽形幼虫。

本纲分为4个目(或亚纲):游离海百合目(Inadunata)、可曲海百合目(Flexibilia)、圆顶海百合目(Camerata)和关节海百合目(Articulata)。现存仅1个关节海百合目,具长柄和卷枝,固着生活在200米深海软泥或沙质海底,例如海百合(Metacrinus)、西印度海百合(Cenocrinus)。是非常古老的一个类群。

海蕾纲(Blastoidea)现已灭绝

座海星纲(Edrioasteroids)现已灭绝

(整理)第十一章棘皮动物总结

第十一章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 一、棘皮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成体五辐射对称,幼体为两侧对称。全部海生。 ·具有较大的次生体腔。 ·具有特殊的水管系统和围血系统。 ·有中胚层形成的内骨骼,内骨骼被包在外胚层的表皮下面,常向外突出形成棘或刺。 ·棘皮动物从系统发生上属后口动物。 1、体壁、骨骼 表皮层角质层(薄)+单纤毛柱状上皮 (1)体壁真皮层结缔组织+肌肉层 体腔膜位于肌肉层内部,其它无脊椎动物体壁都没真皮层(2)骨骼 ·棘皮动物的内骨骼由许多钙质骨片组成;骨片上有小孔;骨片位于体壁的结缔组织内。 2、水管系统 相对封闭的管装系统——运动功能 组成:筛板、石管、环水管、管足、吸盘、坛囊。 3、血系统、围血系统 (1)棘皮动物没有专门的循环器官,但有特殊的血系统(hemal system)+围血系统(perihemal system)。 (2)血系统:辐血管,环血管,胃血管及其分枝,轴窦与石管。

(3)围血系统:围绕在血系统之外的一套窦隙,为体腔的一部分。 4、神经系统 棘皮动物的神经系统是分散的,没有神经节、中枢神经系统。 5、生殖、发育 (1)棘皮动物大多是雌雄异体(少数海蛇尾和海参除外),受精卵为辐射卵裂 (2)原肠胚时的胚孔最终发育成成体的肛门 (3)棘皮动物的幼虫期是两侧对称——变态后形成辐射对称的幼虫:棘皮动物的五辐射对称是次生性的。 二、棘皮动物门的分类有柄亚门 游走亚门 1、有柄亚门(Pelmatozoa) 附着或固着生活,生活史中至少有一个时期具固着用的柄。海百合纲+许多化石种类 ·海百合纲(Crlnoidea) 最原始的棘皮动物,以柄固着生活(海百合),或无柄营自由生活(海羽星)。 五个腕的基部多分枝——身体看似杯状——但口面、反口面均在同一个面。 2、游走亚门(Eleutherozoa) 自由生活,生活史无固着生活的柄。

棘皮动物的门类

棘皮动物的门类 摘要 全世界现存的棘皮动物依据生活方式可分为游走亚门(Eleutherozoa,也叫游在亚门、无柄亚门或活动亚门)和有柄亚门(Pelmatozoa,也叫固着亚门)两大类。包含5个纲,即海百合纲、海星纲、蛇尾纲、海胆纲和海参纲。海蕾纲和座海星纲已近灭绝。棘皮动物对于研究生物进化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关键字:游走亚门有柄亚门棘皮动物

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海洋 无脊椎动物。特征为外皮坚硬多刺, 已鉴定的已逾21纲,现存的种类包 括海百合纲(Crinoidea;如海百合、海 羊齿)、海星纲(Asteroidea;如海盘车、 海燕)、蛇尾纲(Ophiuroidea;如阳遂 足、刺蛇尾)、海胆纲(Echinoidea;如 海胆)和海参纲(Holothurioidea;如海 参)及Concentricycloidea纲,有6000 多种。化石种约13000种。广泛分布于各海洋,从潮间带到最深的海沟。骨骼由无数碳酸钙骨片组成,可作很好的指示化石。体腔的一部分形成水管系,内充满液体,向体表外伸出像触手样的构造,有运动、取食、呼吸和感受刺激的作用。现存种呈明显五辐射对称外观,掩盖了其两侧对称的基本体形。棘皮动物的形状、大小和颜色很不同,有的呈鲜艳的红、橙、绿和紫色。小的数公分,大的如海参有长2公尺的,海星直径有达1公尺的。海百合化石最大,长度超过20公尺。 1.游走亚门(Eleutherozoa) 也叫游在亚门、无柄亚门或活动亚门,在整个生活过程中都无固着柄,营游走性生活。本亚门包括了现存棘皮动物的绝大多数,约有4千5百余种。依据腕与中央盘的分界是否明显,腕的有无及其长短,步带沟的有无以及骨片大小等差异又分为以下4个纲: 1.1海星纲(Asteroidea) 海星通常呈扁五角星形或多角星形,体分为腕和中央盘(体盘)两部分。但二者分界不明显。在描述海星的形态时,用R表示自体盘中心到腕端的距离,称为辐径;用r表示自体盘中心到间腕部边缘的距离,称为间辐径,辐径(R)与间辐径(r)比例的大小是分类的重要依据。海星的腕呈辐射状排列,其数目、长短、粗细随种类不同而异,是分类的重要特征。腕的数目一般是5或5的倍数,最多可达50个。每腕腹面中央有2行骨板,称步带板,呈倒“v”字形排列,构成了步带沟。沟内有2~4行具吸盘或不具吸盘的管足,是其运动器官。步带板上有许多小孔,是管足伸出的地方。步带沟的两边各有一列侧步带板,腕缘的上、下分别有上缘板和下缘板。有些种类在侧步带板与下缘板之间还有一至数列排列规则的腹侧板。各种

动物分类资料

动物界一共分为38个门,分别是 1 原生动物门全都是单细胞动物,是最原始的动物,其中我们熟悉的有眼虫、草履虫 2 中生动物门结构简单的内寄生动物,有记录的种类不多 3 多孔动物门又称海绵动物门。海绵是原始的多细胞动物 4 扁盘动物门到目前为止,此门被丝盘虫一种动物独占~~~厉害,不得不服~~ 5 古杯动物门顾名思义,“古”意思是此类动物已灭绝了,“杯”就是说它们长得像杯子 6 腔肠动物门这里有水螅、水母、海葵和珊瑚,很熟悉吧,不多说了 7 栉水母动物门也有人把这个门归入腔肠动物门,作为栉水母纲 8 扁形动物门有涡虫、吸虫、绦虫等我们常听说的寄生虫 9 螠虫动物门海洋底栖动物,身体呈柱形或长囊形 10 舌形动物门全都是“吸血不眨眼”的寄生虫,分类地位尚难确定 11 奇怪动物门在1994年新发现的一类动物,人类对它们所知甚少 12 纽形动物门比扁形动物略高等的类似动物 13 颚胃动物门体形很小,生活在浅海的细沙中,人们了解得不多 14 线虫动物门一个庞大的家族,包含有很多人肚子里长过的——蛔虫 15 腹毛动物门身体腹面长有纤毛的一类动物 16 轮虫动物门很小,与原生动物类似 17 线形动物门与线虫动物类似的一类动物 18 鳃曳动物门生活在靠近两极的冷水中的海洋底栖动物,有记载的种类极少 19 动吻动物门和鳃曳动物类似 20 棘头虫动物门身体前端有吻的一类动物 21 铠甲动物门1983年才发现的一个新门,目前没有准确分类 22 内肛动物门苔藓状的小动物 23 环节动物门蚯蚓、蚂蟥、沙蚕、水蛭……都是身体由功能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 24 星虫动物门与前面说的螠虫动物相似 25 软体动物门包含有大量常见动物,我将在后面详细解说 26 软舌螺动物门已灭绝 27 缓步动物门很强的一类动物,能忍受高温、绝对零度、高辐射真空和高压 28 有爪动物门身体呈蠕虫状,足呈圆柱形,末端有爪,近乎灭绝 29 节肢动物门动物界中种类占三分之二以上的动物,留到下面介绍这个庞大的家族 30 腕足动物门有时你会在街头地摊上看见一些像贝壳的化石就是这类动物留下的 31 外肛动物门曾经与内肛动物为同一门合称苔藓动物,现已分开 32 帚虫动物门又一个很小的门,又是只有10几种动物,又都是海洋底栖动物 33 古虫动物门在5.3亿年前的生命大爆发中早就灭绝了,在近几年才发现 34 棘皮动物门一个我们熟悉的门,有海星、海胆、海参和海百合 35 须腕动物门没有嘴和消化管的非寄生动物,生活在深海中,分类地位有争议 36 毛颚动物门只有50种左右,还是海洋动物 37 半索动物门身体呈蠕虫形,有人将它们归入脊索动物门

生物分类总表

生物分类总表 古菌域(Archaea) 包含嗜盐菌、一些超嗜热菌、嗜酸菌等。 细菌域(Bacteria) 包含蓝藻、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等。真核生物域(Eukarya) 等辐骨虫纲(Acantharea),如等棘虫。 放射虫纲(Plycystinea) 双滴虫类(Diplmnadida),如曲滴虫、贾第虫。 Parabasalidea 毛滴虫纲(Trichmnada) о?超鞭毛纲(Hypermastigia) 异叶足纲(Heterlbsea),如集胞菌。 眼虫门(Euglenza) 动质体目(Kinetplastida) 眼虫纲(Euglenida) 隐藻纲(Cryptphyta) 定鞭藻纲(Haptphyceae),如球石藻、等鞭金藻、棕囊藻。 不等鞭毛类(Heterknta),除下列分类还包括辐球虫、蛙片虫等。 金藻纲(Chrysphyceae) 硅鞭藻纲(Dictychphyceae) 针胞藻纲(Raphidphyceae) 前毛壶菌纲(Hyphchytrimycetes) 卵菌纲(mycetes) 褐藻门(Phaephyceae),如海带、巨藻、马尾藻、墨角藻。 硅藻门(Bacillariphyta) 黄藻门(Xanthphyceae) 囊泡虫类(Alvelata) 顶复门(Apicmplexa),如疟原虫。 纤毛虫类(Ciliphra),如喇叭虫、中缢虫、榴弹虫、草履虫、四膜虫。 甲藻门(Dinphyceae) 单孢子虫门(Haplspridia) 丝足虫类(Cercza) 根肿菌类(Plasmdiphrida) 粒网足虫类(Granulreticulsea),如有孔虫。 叶足纲(Lbsea),如变形虫(阿米巴)。 黏菌门(Mycetza) 灰胞藻纲(Glauccystphyceae) 红藻门(Rhdphyta),如石花菜、紫菜。 原生动物 原生动物门(Prtza) 扁盘动物门(Placza) 古杯动物门(已灭绝) 中生动物门(Mesza) 动物界

海洋药用棘皮动物

海洋药用棘皮动物 11级43班 12号陈镜羽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人类对海洋的探索日渐深入。此时海洋生物的药用价值也早已经被科学家们所重视。进而衍生出了海洋药用生物学(marine pharmaceutical organism),在海洋药用生物中棘皮动物例如海参等不光因为美味而成为餐桌上的菜肴,更多的是它们的药用价值。现知数十种棘皮动物,主要分布在海参纲(H-olothurioidea)、海胆纲(Echinoidea)和海星纲(Aste-roidea)中。如刺参 (Apostichopus japonicus)有补肾壮阳益气补阴、通肠润燥、止血消炎等功能,用于肾虚阳痿肠燥便秘肺结核再生障碍性贫血糖尿病癫病十二指肠溃疡小儿麻疹等。紫海胆(Anthocidaris crassispina)有制酸止痛、清热消炎的功效,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甲沟炎等。由陶氏太阳海星(Solasterdawsoni)和罗氏海盘车(Asterias rollestoni)制成的海星胶代血浆,效用很好。 关键词:棘皮动物海参刺身海胆药用价值 正文: 1.棘皮动物概述 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动物全部海生。成体辐射对称(幼体两侧对称)。体腔明显。具内骨胳。有特殊的步管系统。现代生存的棘皮动物可分海百合、海参、诲胆、海星和蛇尾五纲。除海参纲外,经济意义一般不太大。有二十余种海参以及几种海胆的卵可供食用;几种海星可作药用或充肥料。有少数几种海星,喜食贝类,有害贝类养殖。 棘皮动物的内骨骼多为一球形、梨形、瓶形、薄饼形、或星形的钙质壳,壳由许多骨板组成。壳上有口、肛门、水孔等。并有五条自口向外辐射对称排列的步带,步带之间为间步带。有的且有由许多骨板组成的茎及腕。壳及茎等均易保存化石。 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分为:海扁果Homalozoa亚门,海百合Crinozoa亚门,海星Asterozoa亚门,海胆Echinozoa亚门四个亚门。棘皮动物全部是海生,从潮汐带到深水区皆有分布,固着海底或游移生活。 化石自寒武纪即有发现,以海胆亚门的海胆纲、海百合亚门的海林檎纲,海蕾纲、海百合纲等最重要。中国的棘皮动物化石很丰富,古生代和中、新生代海相地层中都有发现,其中很多是标准化石。 棘皮动物的辐射对称是在进化过程中,长期适应固着的生活方式,由左右对称的形式演变而来的,这是次生性的辐射对称。棘皮动物有由中胚层产生的内骨骼,埋在外胚层的表皮下面,常向外突出成棘,这和高等动物骨骼的发生相似。上述这些特点说明了棘皮动物与脊索动物有很多的相似之处,说明脊索动物是从无脊椎动物进化来的。 2.棘皮动物特征 2.1..外形随着棘皮动物在海洋栖息的深度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外形差异较大。 一般可分为四种类型: ①海星型,体呈多角星形或五角星形,扁平,背面稍拱起,有棘、疣、颗粒状突起。如海星、阳遂足等。 ②海胆形,体呈半球形、卵形或盘形,表面有由骨板愈合而成的“骨壳”,并具许多小孔和长短粗细不一的棘刺。如马粪海胆,紫海胆等。 ③海参型,体呈长圆筒形,无腕无棘,体表有长短大小不等的疣足和肉刺,前端口周围

棘皮动物门分类

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分类系统 摘要: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是一类后口动物(deuterostomes),在无脊椎动物中进化地位很高。大多底栖,少数海参行浮游生活。从浅海到数千米的深海都有广泛分布。按生活方式,可分为2亚门。有柄亚门(Pelmatozoa)幼体具柄,固着生活。有5纲,其中4纲为化石纲,现存仅海百合纲(Crinoidea)。游移亚门无柄,自由生活;口面向下,有4纲,包括:海星纲(Asteroidea)、蛇尾纲(Ophiuroidea)、海胆纲(Echinoidea)和海参纲(Holothuroidea)。关键词:棘皮动物门,特征,分类系统 棘皮动物门是动物界的一个门,包括一些古老的海洋动物。这个门从寒武纪出现,总共有20000多种类,现生种约5000余种。全部海洋底栖生活,从浅海到数千米的深海都有广泛分布,沿海常见的海星,海胆,海参,海蛇尾等都属于棘皮动物,她们在形态结构与发生上都有一些独特之处,与原口动物有很大不同。【1】 棘皮动物是后口动物。它们的原肠胚孔形成肛门,而口部是后来形成的。它们有特殊的五体对称步管结构。棘皮动物的次生体腔发达,是由肠腔法(enterocoel)发育形成。由于棘皮动物的胚胎形成方式和脊索动物一样,所以它们虽然看起来原始,但实际上是包括人在内的脊索动物的近亲。刚出生的棘皮动物是两边对称的。成长期间,左边增大而右边缩小,直到右边被完全吸收了,然后这一边长成五倍辐形对称形状。 形态特征 外形随着棘皮动物在海洋栖息的深度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外形差异较大。一般可分为四种类型:①海星型,体呈多角星形或五角星形,扁平,如海星、阳遂足等。②海胆形,体呈半球形、卵形或盘形。如马粪海胆,紫海胆等。③海参型,体呈长圆筒形,无腕无棘。如刺参、梅花刺等。④海百合型,体呈树枝状,腕羽状分枝,形似植物,如海齿花、海洋齿等。 无论属何种体型,成体多呈辐射对称,一般都可分为体盘和腕两部分。体盘是主体,是水管、循环、消化、神经等器官系统大部分所在的地方。体盘中央有口、筛板和肛门。口所在的一面,称口面;与1面相对的一面称反口面。肛门多位于反口面。筛板多在肛门附近,上有许多小孔,是海水出入体内的门户。腕多细长,突出于体盘作辐射排列。腕的腹面有呈“V”字形的纵沟,称步带沟或管足沟。沟内有2~4行管足,是本门多数种类的运动器官。体表具长短粗细不等的棘状突起,称之为棘。有的棘的上端分叉似钳,称为叉棘或棘钳。体表还有许多薄膜状的颗粒形突起,其内腔与体腔相通,具呼吸、排泄功能,称为皮鳃。【2】 生理特点 所有的棘皮动物都是具有中胚层起源的内骨骼。棘皮动物属真体腔,很发达,水管系统(步管系统)是棘皮动物特有的结构,它是由一部分体腔演化而成。棘皮动物的围血系统也由一部分体腔演变而成,循环系统(血系统)也是由口面和反口面的环血窦(环血管)、辐血窦(辐

棘皮动物(1)

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 种名:罗氏海盘车(Asterias rollestoni Bell) 分类地位:棘皮动物门游移亚门海星纲钳棘目海盘车科。 其他:世界上有1300多种,是棘皮动物门的代表,以贝类为食,它的再生能力极强生活于山东沿海潮间带或沿岸浅水中,泥沙底处较多,有时在石底处亦见。 种名:锯羽丽海羊齿(Compsometra serrata) 分类地位:棘皮动物门有柄亚门海百合纲

其他:中背板为半球形,背板很小,卷枝高,密集,成不规则的2圈~3圈,卷枝节背面光滑,无脊棘。生活于潮间带下区或潮下带岩石底。产于胶州湾海区。 种名:砂海星 Luidia quinaria Von Martens 分类地位:棘皮动物门游移亚门海星纲显带目 其他:砂海星 Luidia quinaria Von Martens体盘小,仅3厘米左右。腕长而宽,长14厘米左右。反口面密布小柱体,上缘板被3行~4行方形小柱体。管足2行,无吸盘。反口面边缘黄褐色或灰绿色,盘和腕的正中黑色,边缘色浅,口面桔黄色。山东沿海浅水泥沙底中习见。

种名:海燕(Asterina pecinifera) 分类地位:棘皮动物门游移亚门海星纲有棘目 其他:海燕腕短,5个或4个~8个,反口面骨板覆瓦状排列。深蓝和丹红色交混。亦有单色个体。口面桔红色。栖息于近海海底。山东沿海习见。与此相近种在烟台还产贝氏海燕 Asterina batheri Goto。 种名:太阳海星(Solaster)

别名:太阳鱼 分类地位:棘皮动物门游移亚门海星纲有棘目 其他:太阳海星(Solaster)体盘大而圆,腕10-15个,短尖,背板网状,板上有大小不等的圆形、椭圆形或平顶的伪柱体,生活于水深25-400m的沙泥海底。我国黄海、渤海均有分布。 种名:鸡爪海星 Henricia leviuscula (Stimpson) 分类地位:棘皮动物门游移亚门海星纲钳棘目 其他:鸡爪海星 Henricia levi uscula (Stimpson)体形似鸡爪。体盘小,腕细圆,5个。反口面骨板紧密排成网状,每背板上有40个~70个小棘。侧步带棘25个~40个。分布于低潮线至深海中。山东沿海有分布。与此相近的种,黄海北部沿岸还产刺鸡爪海星 ,石岛外海还产粗鸡爪海星。 种名:马粪海胆Hemicentrotus pulcherrimus (A.Agassiz) 分类地位:棘皮动物门游移亚门海胆纲正形目

动物界分类

动物界的分类

注:本表根据18s rRNA比对结果划分,按遗传学分类 按形态划分 如果按形态学分类的话,动物首先按照组成的细胞数,分为单细胞动物(Protozoa)和多细胞动物(即后生动物 Metazoa)两种。前者所属的动物有争议,例如眼虫,会因为其体内的叶绿体被归入为植物。而在演化的过程中,多细胞生物中的细胞会因细胞分化而发展到不同的方向,行使不同的功能。

多细胞动物再被分为侧生动物(Parazoa)和真后生动物(Eumetazoa)。前者包括海绵动物,扁盘动物和中生动物[21]。这三种动物和真后生动物缺乏联系。组织分化程度低[22]。 接下来,真后生动物按照其身体对称方式被分为辐射对称动物和两侧对称动物。前者包括刺胞动物门和栉水母动物门。 然后将两侧对称的动物按其体腔的有无,有的话是真是假,分为三类,即无体腔动物(Acoelomata),假体腔动物(Pseudocoelomata)和真体腔动物(Eucoelomata)。但是纽形动物门介乎于假体腔动物和真体腔动物之间,分类位置有疑问。无体腔动物的代表是扁形动物。假体腔动物的体腔并不是由中胚层包绕的,是原肠未完全退化的产物,代表动物是线虫动物和轮形动物。真体腔动物的体腔是有中胚层包裹的。 真体腔动物接着按原肠孔(Blastoporus)的发展分为原口动物(Protostomia),后口动物(Deuterostomia)和过渡类型触手动物(Tentaculata)。后口动物的代表是棘皮动物和非“无脊椎动物”的脊索动物。过渡类型包括帚虫动物,腕足动物和苔藓动物三种。其他的真体腔动物都是原口动物,包括节肢动物,缓步动物,有爪动物,软体动物,星虫动物,螠虫动物门和环节动物等。 这种分类有很大问题,比如纽形动物的“无家可归”,而扁形动物,线虫动物是原口动物,却因为体腔不是“真体腔”而没有“资格”去被归类。触手动物有很多后口动物的特征,比如辐射卵裂,体腔是由内胚层内陷形成的中胚层包裹的。但是来自分子生物学的证据却表

第十二章 棘皮动物

第十二章棘皮动物 无脊椎后口动物 ——辐射对称的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 概述 ●棘皮动物和毛颚动物均属于后口动物。 ●后口动物: 在胚胎发育的原肠胚期,其原口(胚孔)形成动物的肛门,在与原口相对的一端,另形成一新口称为后口。以这种方式形成口的动物称为后口动物。 ●1.体制:辐射对称,但胚胎两侧对称——次生性辐射对称。 ●2.骨骼由中胚层产生,且常向外突出形成棘。 ●3.棘皮动物特有的结构是水管系和管足。这是真体腔特化形成。 ●棘皮动物与大多数无脊椎动物不同,与半索动物和脊索动物同属后口动物,类缘关系较近,为无脊椎动物中最高等的类群。 ●辐射型卵裂;具中胚层起源的内骨骼;肠腔法形成中胚层和真体腔;原胚孔成为成体的肛门,成体的口在原肠孔相对的一端另外形成;是最原始的后口动物。 第一节棘皮动物门的特征 ●1.成体大多五辐射对称,幼虫全部两侧对称; ●2.体壁由上皮和真皮组成;体表具棘或刺,系由内骨骼突出体表形成; ●3.次生体腔发达,由体腔囊(肠腔囊)发育形成。 ●3.部分体腔形成了特殊的水管系统、血系统和围血系统。 ●4.骨骼由起源于中胚层的钙化骨片组成。 ●5.神经系统和感官不发达,神经系统没有神经节和中枢神经系统。 ●6.辐射卵裂,内陷法形成原肠胚,肠腔法形成中胚层和真体腔,口在原肠孔相对的一端另外形成。 第二节棘皮动物的身体结构 一、外部形态 成体五辐射对称(或五的倍数)。幼虫期均为两侧对称,因此成体的五辐对称为次生性的,与腔肠动物原始的辐射对称形式不同。 体盘和腕构成(海盘车): a. 体盘有口的较平的一面称为口面,口面中央有口; b. 另一面略凸称反口面,中央有肛门; c. 腕一般有5条,从体盘伸出; d. 依管足的分布,棘皮动物的身体可区分为10带区,有管足的带区称步带,无管足的带区称间步带,二者相间排列; e. 在腕的腹面中部有一条步带沟,其中有2~4排管足生出,管足末端有吸盘; f. 腕之间为间步带区,反口面有一个在间步带区的多孔的筛板; g. 腕的顶端靠下有眼点。

无脊椎动物的分类

无脊椎动物的分类 无脊椎动物是指没有脊椎的动物,它们构成了动物界中最为丰富多彩的一类生物。无脊椎动物的分类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们按照不同的特征被分为不同的类别。 1. 海绵动物门(Porifera) 海绵动物是一类原始的无脊椎动物,它们的身体结构简单,没有明显的器官和组织。海绵动物的身体由许多孔道和腔室组成,可以通过这些孔道和腔室进行水流的循环,从而进行呼吸和摄食。海绵动物的分类主要根据它们的骨骼结构和细胞类型进行划分。 2. 刺胞动物门(Cnidaria) 刺胞动物是一类具有刺细胞的无脊椎动物,它们的身体呈现出放射对称或双侧对称的形态。刺胞动物的身体由口、触手和体腔组成,可以通过口进行摄食和排泄。刺胞动物的分类主要根据它们的身体形态和生殖方式进行划分。 3. 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 扁形动物是一类扁平的无脊椎动物,它们的身体结构比较简单,没有明显的体腔和循环系统。扁形动物的身体由头部、中部和尾部组成,可以通过头部的感觉器官进行感知和寻找食物。扁形动物的分类主要根据它们的生殖方式和生活习性进行划分。

4. 环节动物门(Annelida) 环节动物是一类具有分节体的无脊椎动物,它们的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节组成,每个环节都有自己的神经和循环系统。环节动物的身体可以通过环节之间的肌肉运动进行蠕动和游泳。环节动物的分类主要根据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环节的形态进行划分。 5.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节肢动物是一类具有节肢和外骨骼的无脊椎动物,它们的身体结构比较复杂,具有明显的器官和组织。节肢动物的身体由头部、胸部和腹部组成,可以通过节肢的运动进行行走和游泳。节肢动物的分类主要根据它们的体节数、口器和生活习性进行划分。 6. 软体动物门(Mollusca) 软体动物是一类具有软体和外壳的无脊椎动物,它们的身体结构比较复杂,具有明显的器官和组织。软体动物的身体由头部、足和内脏组成,可以通过足的运动进行行走和游泳。软体动物的分类主要根据它们的外壳形态、足的类型和生活习性进行划分。 7. 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 棘皮动物是一类具有棘皮和内骨骼的无脊椎动物,它们的身体结构比较复杂,具有明显的器官和组织。棘皮动物的身体由口、肛门和

动物种类划分大纲

动物种类划分大纲 导言: 动物是地球上生物界中最为多样化的类群之一,包括了无脊椎动物和 脊椎动物两大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动物分类的研究,对动物种类 的划分也越来越具体和细致。本文将按照动物的分类层级,从大类到小类,对动物种类进行划分,并介绍每个类群的特点和代表物种。 一、无脊椎动物(Invertebrates) 无脊椎动物是指没有脊柱和脊骨的动物,主要包括以下几大类: 1. 海绵动物(Porifera):没有组织和器官分化,多孔动物,如海绵; 2. 刺胞动物(Cnidaria):具有刺细胞,如水母、珊瑚; 3. 扁虫动物(Platyhelminthes):身体扁平,不分节,如吸虫、绦虫; 4. 线形动物(Nematoda):身体圆柱状,两端尖,如蛔虫; 5. 软体动物(Mollusca):体壁有软质外套皮,如腹足类动物、头 足类动物; 6. 节肢动物(Arthropoda):体表硬化成外骨骼,分节明显,如昆虫、蛛形动物、甲壳动物; 7. 棘皮动物(Echinodermata):体表覆盖针状硬板,如海星、海胆; 8. 环节动物(Annelida):体分节明显,如蚯蚓、水蛭;

9. 担子菌动物(Sponges):体内有骨骼支持,如海鞘。 二、脊椎动物(Vertebrates) 脊椎动物是指具有脊柱和脊骨的动物,包括以下几大类: 1. 鱼类(Fish):水生动物,呼吸通过鳃进行,如鲨鱼、鲑鱼; 2. 两栖动物(Amphibia):早期生活在水中,后期生活在陆地上,如青蛙、蝾螈; 3. 爬行动物(Reptilia):四肢爬行动物,皮肤角质化,如蜥蜴、龟类; 4. 鸟类(Aves):体温恒定、有羽毛、有翅膀的动物,如鸽子、鸭子; 5. 哺乳动物(Mammalia):胎生动物,雌性乳腺发达,哺乳喂养幼崽,如人类、猫、狗。 三、哺乳动物进一步划分: 哺乳动物是脊椎动物中最为复杂和多样化的类群,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以下几大类: 1. 真兽亚纲(Theria):真正哺乳动物,包括下面的三个类群; 2. 爬山兽亚纲(Metatheria):有袋类动物,后肢发达,雌性乳腺通过袋育幼,如袋鼠、袋熊; 3. 双孔亚纲(Monotremata):卵生哺乳动物,雌性有乳腺,但没有真正的乳头,如针鼹鼠、鸭嘴兽;

动物的基本分类

动物的基本分类 动物是地球上最为丰富多样的生物之一,它们按照一定的特征和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科学家根据动物的共同特征和进化关系,将动物分为不同的分类级别,从大到小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本文将按照这个分类系统,介绍动物的基本分类。 一、界 动物界(Animalia)是生物界中的一个大分类,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动物。动物界的特点是多细胞、异养和有运动能力。动物界下一共有35个门。 1.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脊索动物门是动物界中最高级的一个门,也是人类所属的门。脊索动物门的特征是在胚胎发育时拥有脊索结构,该结构会发展成脊椎。脊索动物门下包括了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等。 2.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节肢动物门是动物界中最大的门,包括了昆虫、螃蟹、蜘蛛等众多的节肢动物。节肢动物的特征是身体由一系列的节段组成,每个节段上都有附肢。它们的外骨骼可以提供支持和保护。

3. 软体动物门(Mollusca) 软体动物门包括了蜗牛、蛤蜊、章鱼等。软体动物的特征是身体柔软,通常有一个外壳来保护内部器官。大多数软体动物生活在水中,但也有一些陆生的种类。 4. 环节动物门(Annelida) 环节动物门包括了蚯蚓、水蛭等动物。环节动物的特征是身体分为一系列的环节,每个环节上都有一对刚毛。它们的运动是通过伸缩身体的环节来实现的。 5. 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 棘皮动物门包括了海星、海胆等动物。棘皮动物的特征是身体表面覆盖着坚硬的棘皮,具有放射对称的身体结构。它们通常生活在海洋中。 6. 纤毛动物门(Ctenophora) 纤毛动物门包括了水母、水螅等动物。纤毛动物的特征是身体表面有许多纤毛,这些纤毛可以用来游泳和捕食。 二、门 在动物界下面是门(Phylum),每个门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可以

生物的界级分类(classification.

生物的界级分类(classification of kingdoms oforganisms) 根据生物的基本结构特点、特别是根据生物的演化概况所进行的各种“界”级分类系统。随着科学的发展,历史上曾先后出现过多种生物界级分类系统,主要有以下几种:(1)林奈的两界系统(1735),包括植物界和动物界;(2)海克尔的三界系统(1866年),包括原生生物界(Kingdom protista)、植物界和动物界;(3)李代尔(G.F.Leedale)的四界系统(1974),包括原核界(Kingdom Monera)(细菌、蓝藻)真菌界(Kingdom Fungi)、植物界和动物界;(4)魏泰克(R.H.Whittaker)的五界(1969),包括原核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5)胡先骕的二总界系统(1965),包括始生和胞生两个总界,始生总界(Suprastatus Protobiota)只有病毒界,胞生总界(Suprastatus Cytobiota)包括细菌界(Status Bacteriobion-ta)、粘菌界(Status Myxobionta)、真菌界(Status Myco-bionta)、植物界(Status Phytobionta)和动物界(StatusZoobionta);(6)陈世骧等的三总界六界分类系统(1979),即: Ⅰ.非细胞总界(Superkingdom Acytonia) 1.病毒界(包括类病毒) Ⅱ.原核总界(SuperkingdomProcaryota) 2.细菌界(Kingdom Mycomonera) 3.蓝藻界(Kingdom Phycomonera) Ⅲ.真核总界(Superkingdom Eucaryota) 4.植物界(Kingdom Plantae) 5.真菌界(Kingdom Fungi) 6.动物界(Kingdom Animalia) 生物的分界 面对着众多的生物,科学家为了便于研究起见,逐将生物分门别类。凡是形态功能相近的生物,即归为一类。显微镜未发明之前,传统上将生物划分为动物与植物王国,这是瑞典生物学家林奈(Carl von Linne)(图4.1)提出的二界分类法(two kingdom classification)。到了18世纪显微镜发明以后,科学家发现尚有许多低等的微生物兼具有动植物的特征,例如细菌、眼虫等等,

动物分类表

分类标示颜色:门-亚门-纲(类)-亚纲-目-科-亚科-属 1 原生动物门全都是单细胞动物,是最原始的动物,其中我们熟悉的有眼虫、草履虫 2 中生动物门结构简单的内寄生动物,有记录的种类不多 3 多孔动物门又称海绵动物门。海绵是原始的多细胞动物 4 扁盘动物门到目前为止,此门被丝盘虫一种动物独占~~~厉害,不得不服~~ 5 古杯动物门顾名思义,“古”意思是此类动物已灭绝了,“杯”就是说它们长得像杯子 6 腔肠动物门这里有水螅、水母、海葵和珊瑚,很熟悉吧,不多说了 7 栉水母动物门也有人把这个门归入腔肠动物门,作为栉水母纲 8 扁形动物门有涡虫、吸虫、绦虫等我们常听说的寄生虫 9 螠虫动物门海洋底栖动物,身体呈柱形或长囊形 10 舌形动物门全都是“吸血不眨眼”的寄生虫,分类地位尚难确定 11 奇怪动物门在1994年新发现的一类动物,人类对它们所知甚少 12 纽形动物门比扁形动物略高等的类似动物 13 颚胃动物门体形很小,生活在浅海的细沙中,人们了解得不多 14 线虫动物门一个庞大的家族,包含有很多人肚子里长过的——蛔虫 15 腹毛动物门身体腹面长有纤毛的一类动物 16 轮虫动物门很小,与原生动物类似 17 线形动物门与线虫动物类似的一类动物 18 鳃曳动物门生活在靠近两极的冷水中的海洋底栖动物,有记载的种类极少 19 动吻动物门和鳃曳动物类似 20 棘头虫动物门身体前端有吻的一类动物

21 铠甲动物门 1983年才发现的一个新门,目前没有准确分类 22 内肛动物门苔藓状的小动物 23 环节动物门蚯蚓、蚂蟥、沙蚕……都是身体呈环节状,这还用说? 24 星虫动物门与前面说的螠虫动物相似 25 软体动物门包含有大量常见动物,我将在后面详细解说 26 软舌螺动物门已灭绝 27 缓步动物门很强的一类动物,能忍受高温、绝对零度、高辐射真空和高压 28 有爪动物门身体呈蠕虫状,足呈圆柱形,末端有爪,近乎灭绝 29 节肢动物门动物界中种类占三分之二以上的动物,留到下面介绍这个庞大的家族 30 腕足动物门有时你会在街头地摊上看见一些像贝壳的化石就是这类动物留下的 31 外肛动物门曾经与内肛动物为同一门合称苔藓动物,现已分开 32 帚虫动物门又一个很小的门,又是只有10几种动物,又都是海洋底栖动物 33 古虫动物门在5.3亿年前的生命大爆发中早就灭绝了,在近几年才发现 34 棘皮动物门一个我们熟悉的门,有海星、海胆、海参和海百合 35 须腕动物门没有嘴和消化管的非寄生动物,生活在深海中,分类地位有争议 36 毛颚动物门只有50种左右,还是海洋动物 37 半索动物门身体呈蠕虫形,有人将它们归入脊索动物门 到这里你可能会问,“身体呈蠕虫状”“海洋底栖”的动物咋就会这么多捏?是的,还真就这么多,这是很多低等动物的共性,在历史上曾经有很长时间地球被他们统治着(当然那时还没有陆生动物,连鱼都没有,更没有人)既然这种特征适于它们的生存,那为什么要改变呢?所以这些特征一直被保持到了现在。 好了,动物界中的38个门说了37个,还有一个呢?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