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中西医治疗的辨证施护

合集下载

中医辨证治疗颈椎病。颈愈汤

中医辨证治疗颈椎病。颈愈汤

中医辨证治疗颈椎病。

颈愈汤中医辨证治疗颈椎病中医: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并无颈椎病的病名,但其症状近似于中医的痹症、痿证、头痛、眩晕、项强等。

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并无“颈椎病”的病名,但其症状近似于中医的“痹症”、“痿症”、“头痛”、“眩晕”、“项强”等。

中医书籍也有所谓“骨错缝,筋出槽”等描述。

早在两千年前的《黄帝内经*素问》中,对痹症就做过如下描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还根据症状和部位,将痹症分为筋痹、骨痹、脉痹、肌痹和皮痹。

这些描述中包括了对颈椎病的描述。

这样看来颈椎病多见于外感风寒湿邪伤及经络,或长期劳损,肝肾亏虚,或痰瘀交阻,气滞血瘀等原因引起。

《杂病源流犀烛》中:“凡颈项强痛,肝肾膀胱病也,三经受风寒湿邪。

”1、太阳经气不利:风寒湿邪或暑湿之邪客于太阳经脉,或津失血耗,气滞血瘀,致使经气不利,太阳经络循行部位气血不通,不通则痛,头项,颈背,肢体痛疼,活动不利,拘紧麻木,屈伸不便等症状。

治则:解表祛风,除湿止痛方药:羌活胜湿汤2、经络痹阻:风寒湿邪客阻经络,长期劳损血行不畅等可致肌体气血运行失调,经气不和,脉络痹阻,气血淤滞不通则全身疼痛。

因其主要伤及太阳经气故而以上肢为著。

气血运行不畅,机体失养故而出现麻木,萎缩,僵硬等症。

虚,寒之邪痹阻经络,阳气受损,清阳不升则头重。

治则:祛风散寒,通经除痹方药:蠲痹汤3、气滞血瘀:外邪侵袭,停滞经络,或肝肾不足,气血运行无力,或劳损外伤,气血郁滞,,或病久邪客经络等均可致机体气血运行不畅,而气滞血瘀。

血瘀于经络则不通,不通则痛且固定不依,拒按。

气滞血瘀日久,累及肝肾,肝血肾精亏虚,不能荣养清窍则头晕,眼花,视物模糊。

心神失养则失眠,健忘,惊惕。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细涩乃气滞血瘀之症。

治则:活血化淤,疏通经络方药:身痛逐瘀汤4、痰瘀交阻:风寒湿邪停滞经络,凝聚为痰,或经络痹阻,气滞血瘀,致使血津不布而为痰瘀交阻,血瘀则疼痛,痰阻则头重,眩晕,恶心,咽喉不利。

颈椎病的辨证分型与中药治疗

颈椎病的辨证分型与中药治疗

颈椎病的辨证分型与中药治疗中医将颈椎病分为风寒湿痹、气滞血瘀、肝肾不足、气血虚弱等型,分别治以袪风除湿、温经通络、活血化瘀、舒筋止痛、补益肝肾、益气养血等。

1、风寒湿痹证:常见于颈椎病颈型和神经根型,症见颈肩部疼痛僵硬,转侧不利,一侧或两侧肩臂及手指酸胀痛麻;头痛或后枕部疼痛,或头痛牵涉至上背部痛;颈椎旁可触及软组织肿胀结节;肌肤冷湿,畏寒喜热,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

治宜祛风除湿、散寒通络、温经活血,代表方桂枝加葛根汤,常用配方药物有葛根、桂枝、川芎、白芍、羌活、独活、姜黄、防风、威灵仙、姜、枣等。

2、气滞血瘀证:常见于颈椎病颈型,症见头颈、肩背部疼痛,颈部僵硬、活动受限,或放射至后脑部痛。

治宜活血化瘀,代表方活络效灵汤、芍药甘草汤、血府逐瘀汤,常用配方药物有当归、丹参、乳香、没药、川芎、赤芍、羌活、姜黄、海桐皮、伸筋草等。

3、肝肾不足证:常见于颈椎病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症见眩晕反复发作,视物旋转,伴恶心、呕吐,身软乏力,行走失稳,或心悸、气短,烦躁易怒,咽干口苦,失眠多梦等,舌红、苔薄白或微黄而干,或舌面光剥无苔,舌下静脉胀大,脉沉细而数,或弦数。

治宜滋补肝肾,代表方六味地黄汤、独活寄生汤,常用配方药物有熟地、淮山、山萸肉、丹皮、泽泻、茯苓、独活、杜仲、牛膝、桑寄生、当归、秦艽、防风、细辛、酸枣仁、柏子仁、远志、夜交藤等。

4、气血亏虚证:常见于颈椎病椎动脉型,症见颈肩部酸痛,头晕或眩晕,视物模糊或视物目痛,周身乏力,纳差,舌淡红或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而润,脉沉细无力。

治宜益气养血、醒脑安神,代表方八珍汤、人参养荣汤,常用配方药物有黄芪、人参、党参、白术、茯苓、熟地、白芍、当归、川芎、远志、柏子仁、炙甘草等。

5、随症加减:疼痛明显加乳香、没药;头痛加川芎、白芷、白蒺藜、首乌藤;头晕加天麻、钩藤、陈皮、半夏、茯苓、泽泻;上肢疼痛麻木加防风、荆芥、天麻、秦艽、桑枝、姜黄;心悸、怔忡加红参、麦冬、酸枣仁;咽喉不适有异物梗塞感,加白芥子、石菖蒲、玄参、浙贝;失眠加远志、酸枣仁、柏子仁;视力下降加枸杞子、车前子、五味子;久病体虚者加首乌、枸杞子等。

辨证治疗颈椎病六法

辨证治疗颈椎病六法

辨证治疗颈椎病六法颈椎病属中医“冷风顽痹”范畴。

病因为肝肾亏虚,风寒湿邪痹着。

病机为筋骨受损,气血瘀滞。

治疗分标本、辨缓急,分期治疗,急性发作期予温经散寒除湿,重用虫类药物以加强搜风剔络、舒筋活血止痛之功;缓解期宜滋补肝肾,益气活血。

合理调护是提高疗效及预防复发的保证。

1.对颈椎病的认识西医认为颈椎病乃属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损害而表现的相应症状和体征。

临床常见颈部僵硬不适,上肢麻木,手指动作不灵活,严重者肌力减退,肌肉萎缩;部分患者表现为头晕,头痛以顶枕部胀疼为主,肩背部疼痛,恶心欲吐,猝然晕倒,耳鸣,耳聋,听力减退。

压头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颈椎正、侧、斜位片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钩椎关节、关节突关节增生,椎间孔狭窄,项韧带钙化等。

中医认为颈椎病与“痹证”表现类似,如《症因脉治·痹证论》曰:“痹者闭也,经络闭塞,麻木不仁,或攻注作疼,或凝结关节,或重着难移,手足偏废,故名曰痹”。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叙痹论》曰:“夫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三气袭人经络,人于筋脉,皮肉,肌肤,久而不已,则入五脏……大抵痹之为病,寒多则痛,风多则行,湿多则着。

在骨则重而不举,在脉则血凝不流,在筋则屈而不伸,在肉则不仁,在皮则寒……”《医林改错·痹症有淤血说》:“凡肩痛,臂痛,腰痛,腿痛,或周身疼痛,总名曰痹症。

”因此参照中医“痹证”辨治颈椎病。

2.风寒湿痹着,肝肾内亏是本病的发病因素①风寒湿痹着为其标《内经太素·输穴·骨空》曰“风为百病之源”;《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痉项强,皆属于湿”;《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外感风寒湿邪痹着筋骨络脉,致筋骨受损,络脉瘀阻,临床表现为畏寒,怕冷,头痛遇风尤甚,颈项僵直或疼痛,肩背部酸痛,阴雨天加重。

看!颈椎病的中医辨证疗法

看!颈椎病的中医辨证疗法

看!颈椎病的中医辨证疗法引言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颈部疼痛、僵硬、头晕等症状。

中医认为,颈椎病是由于颈部气血不畅、经络受阻所致。

本文将介绍中医对颈椎病的辨证分型及相应的疗法,希望能为患者提供一些参考。

一、风寒湿阻型症状表现1.颈部酸痛,困重感明显;2.痛感加重或缓解随着天气情况变化;3.可伴有头晕、眩晕等症状。

中医辨证治疗1.药物疗法:选用辛温散寒、祛湿痰药物进行治疗,如桂枝汤加减、羌活胶囊等;2.中药外治法:可采用草药熏洗、贴敷等,如草药膏药、艾灸等。

二、气滞血瘀型症状表现1.颈椎疼痛固定,无法自由转动;2.疼痛常局限在颈部一侧;3.头晕、耳鸣、视物模糊等症状。

中医辨证治疗1.药物疗法:选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药物进行治疗,如血必净注射液、川芎茶等;2.中药外治法:可使用艾灸、刮痧、拔罐等,促进气滞血瘀的疏通。

三、肝肾不足型症状表现1.颈椎痛感较轻,但时间较长,难以缓解;2.颈部酸软无力,活动受限;3.伴有精神疲倦、腰膝酸软等症状。

中医辨证治疗1.补肝肾:选用补肾壮阳、滋养肝肾药物进行治疗,如金匮肾气丸、肾气丸等;2.针灸疗法:可选用肾俞、肝俞等穴位进行针刺,调节肝肾功能。

四、脾胃虚弱型症状表现1.颈椎疼痛常伴有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2.颈部酸胀感明显,症状较轻;3.容易疲倦,精神不佳。

中医辨证治疗1.脾胃健运:选用补脾和胃、调理脾胃的药物进行治疗,如六君子丸、参苓白术散等;2.饮食调理:可适当增加消化容易的食物,避免辛辣、油腻食物,保证充足的休息。

五、气血不足型症状表现1.颈椎疼痛感较轻,但持续时间较长;2.颈部酸软无力,且容易疲倦;3.容易出现心慌、气短等症状。

中医辨证治疗1.补益气血:选用补气养血、调理气血循环的药物进行治疗,如养血生发丸、香附养心丸等;2.合理运动:适度运动有助于促进气血循环,可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结论颈椎病的中医辨证疗法包括风寒湿阻型、气滞血瘀型、肝肾不足型、脾胃虚弱型、气血不足型等。

辨病与辨证结合治疗颈椎病

辨病与辨证结合治疗颈椎病

辨病与辨证结合治疗颈椎病颈椎病患者常见的症状有眩晕、颈僵、肩臂手指麻木或疼痛等症,西医将此病分为五个类型,即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

中医治疗本病时大多将其归人眩晕范畴。

根据常见症状和体征,临证以辨证为主,并结合辨病治疗本病效果良好。

1.发病机理肝肾不足为本,肝肾不足是导致眩晕的根本病因。

从临床表现可见,就诊者大多为40~60岁患者,下元自然亏损。

除眩晕主症外,又兼夹颈僵及肢体麻木疼痛等。

肝主筋、肾主骨生髓,肝肾不足日久,则脑海、筋脉失养,若遇过劳、过食肥甘等因素即可诱发本病。

风痰瘀为标,本病发病时头昏甚至头目眩晕是为肝风内动之症,由肝肾亏虚、水不涵木所致。

故内风实为发病之标,而痰瘀内生、阻滞脑络更加剧了内风暗动的病理过程。

由于风痰互结为患,故痰蒙于上则眩晕加重,阻于络则筋脉失养,出现肢体麻木疼痛、僵硬不遂或沉重无力。

一般而言,本病始发以风痰上蒙阻络,病久则风痰瘀互结使病情反复加重或缠绵难愈。

2.辨病与辨证治疗相结合本病大多以眩晕、肢麻、颈僵为主诉就诊,但要详审眩晕之性质、程度及伴随症,判断属于哪种病型的颈椎病,灵活治疗。

若眩晕不剧而头痛伴颈僵、头颈肩活动不适者,大多属于颈型或根型颈椎病,应以熄风化痰活血,佐以补益肝肾治疗。

若眩晕且空,头痛不显,视物旋转甚则出现猝倒,并伴乏力神疲、耳鸣、恶心呕吐者,属椎动脉型颈椎病,应以补益肝肾、益气养血,佐以熄风化痰活血治疗。

若眩晕不剧,仅感眼花、耳鸣、手麻、心悸等者,则大多属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治以调理肝脾肾为主,佐以熄风化痰。

3.方药应用据本病之病因病机及症情,临床治法以平肝息风、补益肝肾、化痰活血为主,针对标本主次及辨病辨证的不同,调整治法,立方遣药。

代表方为天麻钩藤饮。

基本方药天麻、钩藤、石决明、桑寄生、怀牛膝、夜交藤、益母草等。

加减法:①眩晕显著肢麻不适者,宜熄风化痰活血为主,方中可加僵蚕、全蝎、胆南星、葛根、川芍、姜黄等。

②眩晕且空,视物旋转,腰酸耳鸣者,宜补益肝肾为主,可加枸杞子、制黄精、制何首乌、褚实子等。

颈椎病的辩证施护1

颈椎病的辩证施护1

颈椎病辩证施护概述:指因颈椎退行性病变引起颈椎管或椎间孔变形,狭窄,刺激。

压迫颈部的脊髓,神经根,并引起相应临床症状的疾病。

证治分类:1、风寒痹阻调护原则: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1饮食护理:宜祛风散寒,温经通络之品。

2.情志护理;给予耐心安慰和劝说,消除不良刺激。

使病人保持乐观情绪。

3.生活护理:居室宜温暖,干燥,向阳,颈部应注意保暖,防止风寒湿邪侵入。

4.用药护理:中药宜热服或温服。

2、气滞血瘀调护原则:补气养血。

通络止痛。

1.饮食护理:多食活血化瘀之品,如橙子等。

2.情志护理;注意培养乐观的情绪。

精神愉快,及时疏导不良情绪,配合治疗3.生活护理:注意保暖,在寒冷环境的时间不宜过久,选择合适的卧位,避免疼痛部位剧烈活动及压迫。

4.用药护理:中药汤剂宜温服。

3、痰湿阻络调护原则;补气温阳。

除湿化痰。

1.饮食护理;饮食规律,多食化痰利湿之品,如大枣等。

2.情志护理:避免劳累,忌烦躁,保持情绪稳定。

3.生活护理:居室宜温暖,干燥,穿着注意防寒保暖。

4.用药护理:治宜涤痰化浊通络,佐以和胃降逆行,可用温汤,同时配用活血胶囊。

4、肝肾不足调护原则:滋补肝肾,强壮筋骨。

1.饮食护理;多食补益肝肾之品。

如瘦肉等。

2.情志护理:关心患者给予心理安慰,减轻其痛苦。

3.生活护理:卧床休息。

做好安全防护措施,病房保持安静,舒适。

4.给药护理:中药宜分次温服。

5、气血亏虚调护原则:补气养血,益气生血。

1、饮食护理:多食营养丰富及补气养血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等。

2、情志护理:保持乐观的情绪,关心体贴病人,鼓励病人主动进行有氧运动。

3、生活护理;注意保暖,不吃冷的食物,宜吃热性,温性食物。

4、给药护理:应气血双补,可服八珍汤。

也可服用阿胶补血颗粒。

健康指导:1、保持心情平稳,少作或不作旋转动作。

2、注意保暖,避免当风受凉。

3、指导功能锻炼,改善颈椎病症状,方法因人而异。

中医辨证治疗颈椎病的临床实践指南

中医辨证治疗颈椎病的临床实践指南

中医辨证治疗颈椎病的临床实践指南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多数表现为颈椎不适、颈部疼痛、活动障碍等症状。

中医辨证治疗颈椎病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有效缓解了患者的症状,提高了治疗效果。

一、中医对颈椎病的认识中医认为,颈椎病的病因主要是风、寒、湿、热、痰等内外因素导致。

病机表现为气血不畅、筋脉受阻、气滞血瘀等。

因此,中医辨证治疗颈椎病的核心在于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不同体质和病情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二、中医辨证治疗的原则1. 辩证施治:根据患者的症状特点和体质状态进行辨证施治,注意区分病证和病机。

2. 通调气血:调畅气机、活血化瘀,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肿胀和僵硬。

3. 疏风散寒:祛风散寒,祛湿润燥,消除患者身体的邪气。

4. 调理脏腑:通经络、理气机、调和脏腑功能,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三、中医辨证治疗颈椎病的具体方法1. 针灸疗法:采用针刺、灸疗等手段调理经络,疏通气血,缓解疼痛、肿胀等症状。

2. 推拿按摩:通过推拿、按摩等手法,舒筋活络,减轻颈部肌肉的紧张和疼痛,促进血液循环。

3. 中药治疗:选择具有活血化瘀、祛风散寒、理气活血的中药配方,服用中药调理体质,缓解颈椎病症状。

4. 艾灸疗法:运用艾灸温经、散寒、祛湿的特性,促进局部气血流通,缓解颈椎病的不适。

四、中医辨证治疗颈椎病的注意事项1. 个体化治疗: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避免“一刀切”。

2. 长期治疗:颈椎病是一种慢性病,中医治疗需持之以恒,长期调理,注重预防。

3. 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活血化瘀、祛湿散寒的食物,有益于病情的缓解和恢复。

4. 合理运动:适量的颈部锻炼有助于缓解颈椎病症状,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和颈部过度活动。

五、中医治疗颈椎病的优势与局限性中医辨证治疗颈椎病能提高疗效,减少病症复发,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但中医治疗颈椎病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快速缓解急性症状,对于病情严重、病程较长的患者效果有限。

项痹(颈椎病)中医护理常规

项痹(颈椎病)中医护理常规

项痹(颈椎病)中医护理常规一、定义项痹是由于风、寒、湿等邪气闭阻项部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颈项部强硬疼痛,上肢疼痛、重着、麻木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二、辨证分型1、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通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畏风寒。

2、气滞血瘀型:颈肩部及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3、痰湿阻络型:头晕目眩,头痛如裹,四肢麻木不仁,4、肝肾不足型: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

5、气血亏虚型:头痛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

三、治疗方案(一)中医辨证分型治疗1、风寒湿型:治法:散寒除湿,舒经活络。

2、气滞血瘀型:治法: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3、痰湿阻络型:治法:化痰开窍,祛湿通络。

4、肝肾不足型:治法:滋补肝肾,通络活络。

5、气血亏虚型:治法:补气养血、舒经活络。

运动疗法颈椎功能训练:以颈部伸肌训练、柔韧性与系统性训练为目的的各类功法操,例如“米字养生功”等。

四、辩证施护一般护理1.对急性发作期的患者,观察颈项部强硬、疼痛程度、麻木感觉、异常等情况。

2.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适当卧硬板床休息。

3.运动功能受限,病情较重者应去枕平卧休息,避免长时间低头。

给药护理1.用药期间忌生冷及寒冷食物,同时外避风寒,以免加重病情。

2.风寒湿痹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3.热痹者,汤剂宜偏凉服。

饮食护理1.饮食宜高营养,高纤维,清淡可口,易于消化。

2.风、寒、湿痹者,应进食温热性食物,适当饮用药酒,忌食生冷3.热痹者,宜食清淡之品,忌食辛辣、肥甘、醇酒等食物,鼓励多饮水。

情志护理要关心患者,給于心理安慰。

减轻其痛苦,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健康指导1.本病易复发,注意防风寒、防潮湿,避免居暑湿之地。

2.加强护理及功能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不适随诊。

于是,渴望一种懂得,可以一眼洞穿你所有清寂的薄凉。

是恰好的温度,闪耀着阳光的味道,柔软又美好。

那么这一路上的爱恨欢愁也就有了归宿,以后的日子,既便是山长水远,也都会坦然面对,给尘世以最初的温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椎病中西医治疗的辨证施护
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颈椎骨质增生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综合征。

颈椎
病可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和其他型,临床常表现为头昏、颈、肩臂、肩胛上背及胸前区疼痛、手臂麻木,肌肉萎缩,甚至四肢瘫痪。

颈椎病是多种疾
病的根源,其退行性病变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1]。

本科2009~2012年共收治990例患者,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及辨证施护取得满意疗效,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475例,女515例;其中30岁以下71例,3l-43岁108例,41—50岁232例,51—
60岁289例,60岁以上290例;男女比例为1:1.1;年龄最大者为89岁,最小者为18岁,平均年龄为55岁;病程最长20年以上,最短3天;多无明显外伤史;神经根型289例,椎
动脉型291例,脊髓型130例,交感型89例,混合型19l例,均有反复落枕史,头昏、颈肩部、或颈臂部不适,疼痛及颈部活动障碍等症状。

1.2方法
1.2.1神经根型颈椎病护理方法:①颈椎牵引,减轻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压迫,患者取坐位或
仰卧位,颈椎前屈20度,开始重量为8kg,时间20 分钟,1次/日,逐渐增加牵引重量和时间,在此期间注意患者的承受能力,根据患者承受能力增减重量、时间;②手法:点按太阳穴、百会、曲池、内关;揉按颈项及肩背部;③中药治疗:肝阳上亢者,用天麻钩藤饮加减;气血亏虚者,用归脾汤加减;痰湿中阻者用温胆汤加味;④精神护理:消除紧张、恐惧情绪。

气血亏虚者,避免过度疲劳,耗伤气血,注意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痰湿中阻者,注意
保暖,防止受凉、保持呼吸道通畅;痰不易咳出者,可拍其背部,或给鲜竹沥30g以化痰;
⑤饮食护理:肝阳上亢者,多食苹果、香蕉,并用玉米须25g,夏枯草30g,煎水代茶饮;
痰湿中阻者,忌食油腻,辛辣之品;⑥局部用药:局部中药热敷,促进血液循环,舒筋活络。

护士应讲清使用方法及目的,注意事项,取得合作,防止烫伤;不宜给强热或时间太长,以
免增加肌肉痉挛。

1.2.2脊髓型:由于脊髓直接受压,或退变组织反复摩擦脊髓致伤,或导致脊髓血供障碍而
发病,病变多发生在颈脊髓较粗的颈椎下段。

由于受累的神经和受累程度不同,脊髓病的临
床表现也不尽相同。

护理方法:①手法:点按风池、肩井、外关;大杼及肩背部;②中药
治疗:选用桂枝附子汤加减,或黄芪桂枝五昧汤加昧;每天饮用少量木瓜酒以温经通络;③
平时注意局部保暖,切忌风吹受寒;夏季避免游泳;④睡觉位置以侧卧为佳,忌用高枕头;⑤饮食方面,可以用薏苡米、白米按3:l配比,煮粥食用;⑥建议患者戴颈托,避免乘坐
高速汽车,以防紧急制动时引起颈椎脊髓性损伤而导致高位截瘫。

1.2.3交感型:颈交感神经受累可出现多器官,多系统症状。

护理方法:(I)点按风池、肩井、合谷,天宗;按揉颈项肩背;②解除患者精神负担,保持愉快的心情,忌长时间低头看书;
③多吃苹果、香蕉和山楂;④忌烟酒及油腻炸炒食物。

1.3疗效标准
主要症状体征消失,颈部活动恢复正常为痊愈;主要症状,体征大部分消失,颈部活动基本
恢复正常为显效;主要症状,体征部分消失,颈部活动有所改善为好转;症状体征未见好转,颈部活动无改善为无效。

2 结果
本组痊愈406例,占41%;显效356例,占36%,好转198例,占20%,无效30例,占3%。

3 讨论
该病属祖国医学“颈痛”、“痹证”、“眩晕”、“项强”等范畴。

现代医学认为,颈椎内外平衡失调,颈椎稳定性下降,使颈椎解剖位置发生细微变化,引起神经根、血管、脊髓刺激和受压,产生一系列病理性改变[2]。

通过临床观察,我们发现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病率较高,而脊髓型
颈椎病的护理等级较其他类型高。

说明该型患者病情较重,因此对护理工作要求亦高,应严
格按照等级护理常规执行。

急性期治疗后嘱患者颈部活动要小、少,不要猛回头。

枕头高度
要适宜,枕形符合颈椎生理曲度,勿睡硬枕。

恢复期严格遵遗嘱进行功能锻炼,活动量循序
渐进。

勿操之过急,以免造成肌肉劳损。

对失去自主活动的患者,除加强护理,防止各种并
发症外,对瘫痪肢体的肌肉要进行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帮助肌肉恢复弹性,对所有关节进
行全范围的被动活动,防止关节僵硬和畸形。

切实做好基础护理工作,了解掌握患者的心理
需要和生活需要,尽量予以满足。

我们还应加强心理护理,多巡视、多开导,与患者建立良
好的医患关系。

向患者讲清各型的特点,嘱其不要与其他各型颈椎病患者比较,并运用所学
专科知识,了解患者病情发展,对治疗效果及时给予肯定,帮助患者树立信心,调动其积极性,配合医生治疗,遵遗嘱坚持进行肢体功能锻炼,促进疾病尽快恢复。

参考文献
[1]严隽陶.推拿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40-141.
[2]冯天有.中西医结合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临床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57—5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