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一字的写法
汉字的形体

(2)隶变对书面语言的影响 )
1) 消极影响 A.通假字急剧增多 通假字急剧增多 B.大量形近字混同 大量形近字混同 2)积极影响 积极影响 A.使得书面语的符号本身更单纯 使得书面语的符号本身更单纯 B.使得书面语的符号本身更明晰 使得书面语的符号本身更明晰
(3)隶变使书法艺术进入一个新阶段 )
古隶与今隶
睡虎地秦简
居延汉简
熹平石经
汉隶的典型代表 中国刻于石碑上最 早的官定儒家经本。 早的官定儒家经本。一 汉石经” 称“汉石经”。其字体 为一字隶书, 为一字隶书,故又称 一字石经” “一字石经”。汉灵帝 熹平四年(175), ),议 熹平四年(175),议 郎蔡邕等奏求正定六经 文字,得到灵帝许可。 文字,得到灵帝许可。 于是,镌刻四十六碑, 于是,镌刻四十六碑, 立于洛阳城南的开阳门 外太学讲堂前。 外太学讲堂前。内容包 》《书》《礼 括:《诗》《书》《礼》 》《春秋 五经, 春秋》 《易》《春秋》五经, 公羊》《论语》 》《论语 并《公羊》《论语》二 传。
章草的代表: 章草的代表: 皇象《急就章》 皇象《急就章》
皇象,字休明,广陵 皇象,字休明, 江都(今江苏扬州) 江都(今江苏扬州)人。 现存《急就章》 现存《急就章》,字 数达1394 1394个 数达1394个。张怀 书断》 瓘《书断》说:“右军 隶书,以一形而众相, 隶书,以一形而众相, 万字皆别;休明章草, 万字皆别;休明章草, 相众而形一,万字皆同, 相众而形一,万字皆同, 各造其极。 各造其极。”长期以来 是学习章草的极佳范本。 是学习章草的极佳范本。
(四)草书对隶书的改造
1.简省字形。 简省字形。 简省字形 2.省并笔画,保存轮廓。 省并笔画, 省并笔画 保存轮廓。 3.改变笔法。 改变笔法。 改变笔法
寿字的四种写法

寿字的四种写法寿字的四种写法有:行书、楷书、草书、隶书、1、寿的行书书法
2、寿的楷书书法
3、寿的草书书法
4、寿的隶书书法
寿字介绍
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
此字始见于西周早期金文,本义为活得长久,引申转指生命持续的时间。
又引申作动词用。
寿又指中年和老年人的生日。
寿也做婉辞,用于安葬死者所用的物品。
寿”字是上下结构,上部以一个老人的形象表意,下部是“田畴”的“畴”字的初文。
其古字形弯曲的田垅形,于此用来作为“寿”字表音的声符。
西周金文、《诗经》等传世典籍,皆用为长寿之义,长寿是寿字的本义。
有一些金文的下方多加了一只表示手的“又”;还有一些左下方多加了一个“口”,为《说文》篆文和汉印所本。
也有同时加上“口”和“又”的。
“口”可能表示酒杯,“口”与“又”结合表示举杯向老人献酒祝其长寿,这一字形一直留传至秦简和汉代帛书文字中。
经战国一直到汉代简帛文字,又到东汉简牍文字,都常见此结构寿字,现代繁体字寿字形体就是从汉代隶书而来。
汉代以后,“又”写作“寸”。
隶书结构六十四法,让你轻松掌握汉隶结构规律!建议收藏!

隶书结构六十四法,让你轻松掌握汉隶结构规律!建议收藏!
任政《隶书写法指南》隶书结构六十四法:隶书的形态和结构虽千变万化,各碑不同,但笔画的长短粗细、偏旁的大小高低、分布的疏密向背,都有一定的规则,合规则的就好看,不合规则就难看。
隶书结构是楷书结构的基础。
文字根据它的组织构造来看,有单体字和合体字两种类型。
单体字是纯由点画构成的,如:“人又、口、木,心正等;合体字是由点画、偏旁部首和某些单体字构成的,如:“合、惟衡、荣意、霜、”等。
它的基本原则就是要:重心稳定,分布均衡,疏密得宜,留放有则。
单体字的点画配搭,要纵横得势,跌宕生姿,在整齐中见参错,合体字的各个组成部分,要让就呼应,在茂密中显宽舒,既要顾盼朝端,相互关连,又要各各独立,自成体势,若即若离,有疏有密。
虚实轻重之间,要有较强烈的对比,才不致平庸板刻。
大字笔画要粗壮,距离要紧密,看起来就稳重团结,不致松散:小字笔画要细挺,间架要宽舒,看起来就清雅秀丽,不致浓浊。
汉隶结构有“内密外舒”和“外密中舒”二大类型。
前者大都扁阔秀丽、刻工细致、笔意分明,以礼器,史晨、乙瑛、华山、曹全、孔宙、孔彪等碑为代表,后者大都方整雄强,刻工粗糙,剥蚀较多,以褒斜、那阁,西狭摩崖及衡方、张迁等碑为代表。
初学从内密外舒一路入手,较为相宜。
下列“隶书结构六十四法”,是由任政从现存各著名汉碑结构中研究所得,初学如能细加玩索,汉隶结构规律是不难掌握的。
END。
依字的曹全碑隶书写法

依字的曹全碑隶书写法
首先,曹全碑的字形特点是端庄大气、笔画饱满,整体结构匀称。
在书写时,要注意保持笔画的力度和粗细的变化,力求达到曹
全碑的书写风格。
每个字的结构要清晰,横平竖直的笔画要划分清楚,弯曲的笔画要圆润流畅。
其次,曹全碑的笔画特点是变化多样,有直、横、撇、捺、钩、折等各种笔画形式。
在写作时,要根据每个字的结构和意义,灵活
运用这些笔画,使字形更加生动。
同时,要注意掌握好笔画的顺序
和连接,使每个笔画之间的衔接自然流畅。
此外,曹全碑的用笔也是其特点之一。
用笔要有力度感,要注
重墨迹的浓淡变化,使字形更加饱满立体。
在书写时,要控制好笔
尖的压力,使墨迹有明暗的层次感。
同时,要注重点画和横画的抑
扬顿挫,使字形更加有节奏感。
另外,曹全碑的布局也是需要注意的。
在书写多个字的时候,
要注意字的大小和间距的协调,使整体布局美观大方。
同时,要注
意每个字的位置和倾斜度,保持整体的平衡和稳定。
最后,要提醒的是,学习依字的曹全碑隶书写法需要反复练习
和观摩曹全碑的原作,多加思考和总结。
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研究,才能逐渐掌握曹全碑的书写技巧和风格。
总之,依字的曹全碑隶书写法是一门需要细致入微的艺术,要
求我们在字形、笔画、用笔、布局等方面都要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逐渐掌握这门技艺,创作出优美
的隶书作品。
禧字的隶书写法

禧字的隶书写法
禧字的隶书写法如下:
禧,xǐ(旧读xī),幸福、吉祥等意,相关词语有年禧、鸿禧、恭贺新禧等等。
首点露锋轻入,角度略平,落笔后顺势轻顿然后向左下方提锋收笔,出锋勿长,引带下一笔画;横撇起笔左探,横画大抗肩,到首点下方时稍提锋顿笔向左下写撇,撇身稍直,出锋不要超过横画的起笔;竖笔从撇身里面起笔,竖身稍细,略左斜,收笔垂露;右边点笔位于撇与竖的分离处起笔,勿大勿重。
“喜”字首画抗肩,注意与左边的距离;竖笔稍高稍重,略左斜;下横略长,抗肩与上横平行;“口”字形体扁宽,不要写高,与上部重心直对;长横起笔左探,左边抗肩角度稍大,中间稍细,右部略平,略呈拱形;两个点笔左低右高,呈合抱之势;最后“口”字稍重,端庄平正,稳住整字。
硬笔书法隶书字体

硬笔书法隶书字体我国传统的书法是一种流传千年的文化艺术,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不仅仅表现了中国文化内涵,同时也传达了中国文化的精神。
下面小编带给大家的是硬笔书法隶书字体,希望你们喜欢。
硬笔书法隶书字体欣赏:钢笔隶书结字体:一、因字立形,隶书的总体势为扁方形,以左右八分取势,波磔分明,舒展自然。
但并不是所有的隶书都必须写成扁的,也就象楷书所有的字并不都是方块形状一样。
汉字的笔画有多有少,要写得顺乎自然,就必然有长短大小的变化,这便是因字立形。
如汉摩崖《石门颂》中的颂、定、谷、受、以、更、铭、石因其笔画较少,加上波挑,波磔的夸张和变化,所以横势扁方特点较突出而鲜明。
如图所示。
但象书、晏、骂、事、阳、躬、隆、域等字,笔画较多,横画亦多,所以写得较窄而长,八分势不明显。
还有《石门颂》中的命,升等字,竖笔写得更长更夸张,有趣味性。
因字立形不只是《石门颂》古朴夸张之结字特点,而且是所有汉碑的结字特点之一。
二、各自成形,隶书结字不但要求每个字的重心平稳,而且要求每一个字中的偏旁均能独立存在,而不欹斜。
这是由于它是从篆书独立偏旁演变而来的缘故。
如下图中的请,动、输、鲜、计、职、君、意等字,其上下左右偏旁都各自成形,而楷书则不具备这一特点。
一个字若上下左右都能独立成形,这样组合成一个字就要平稳了,这正是隶书的端庄、朴素、典雅的特点。
三、偏旁错落,隶书的偏旁既能独自成形而又错落有致,丰富多变,给人挪移生动之感。
如《石门颂》中的者、必、义、节、截、毒、屈、空等字,错落变化,生动有趣。
如者字,将波挑断开,位置错开,这一移便增添了一份生气。
如必字,波挑和波磔对应交叉,三点随意点下,颇有趣味。
义字变异大,却不换原形,节字,缩上放下。
截字自然随意,毒字亦缩上放下,正斜映衬,令人爱之。
屈字上展下缩,左包之势显明。
空字将宝盖展开,完全盖尽,有篆书之意趣。
四、形断意连,汉字每个字都是由点画的连续书写而成,因此,在书写时就产生运笔的笔势,点画与点画之间呼应相顾,血脉贯通。
隶书入门基本笔画口诀

隶书入门基本笔画口诀隶书,又称“隶书体”,起源于汉朝,流行于唐宋元明清,是中国古代书法中最重要的体系之一,它代表着中国文化的精髓,被誉为“书中翰墨”。
隶书表现着淡雅清新,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有着极高的文化价值,时至今日,仍然受到许多书法家的喜爱。
在学习和练习隶书之前,首先要掌握好隶书的基本笔画口诀。
以下是最常用的隶书笔画口诀:一、水:水滴一圆,横折二画,上折中间,下弯节尾。
二、竹:竹竿挺直,横折画,上折中间,半转节尾。
三、山:山石拱拱,边双翘,中间有折,下状节尾。
四、田:田字落笔,折三画,上折中间,回返节尾。
五、金:金字书第,横竖四画,上折中间,形成节尾。
六、木:木头重重,竖折两画,上折中间,转节连尾。
七、火:火焰呼唤,竖折三画,中间有折,返弯节尾。
八、土:土地肥厚,横折两画,上折中间,轻轻折尾。
九、雨:雨滴飘飞,横折四画,上折中间,弯弯节尾。
通过熟记这些口诀,你就可以轻松掌握隶书的笔画,从而提高书法水平。
古人称“书法是艺术的心灵”,书法是一种艺术形式,它要求书写者专注,坚持不懈,培养细心,涵养高雅,将心灵锻炼并宣泄在纸上,以达到书法思想含蓄、笔法灵动的效果。
因为隶书具有历史深远的价值,所以很多人受其吸引,想要精通。
但是学习隶书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初学隶书,笔画技巧是最重要的一环。
古人说:“书法有‘三基’,句有‘五守’,字有‘七正’,构有‘九平’,笔枯有‘九直’,笔涩有‘三虚’。
”这里“三基”指的是“格、型、字”;“五守”指的是“工整、洁白、轻柔、神妙、真假”;“七正”指的是“正脚、正领、正顶、正腹、正背、正肩、正线”;“九平”指的是“顶平、腹平、背平、宽平、窄平、形平、领平、肩平、折平”;“九直”指的是“结束直、开端直、折直、伸直、横直、撇直、点直、点折直、折折直”;“三虚”指的是“非有虚,有虚必分、有虚必连、有虚必结”。
上述口诀虽简单,但要想精通隶书,仅仅只能算是起步,还需要大量的练习,才能达到自如书写的水平。
宋、元、明、清时期的隶书

宋、元、明、清时期的隶书宋、元、明时期的隶书五代时间短,且战乱不止,政局动荡,书家中除杨凝式,无可称者。
宋、元、明三代,包括辽、金,书家大都重楷、行、草书,有的也写隶书,但少有专长。
如宋初的徐铉长篆书,李建中专行书,但两家亦写隶书,只是“亦工”而已。
李宗谔“工隶书”,但不以书家著称。
在宋一代,大概如此。
元代赵孟頫提倡复古,《元史·本传》称“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
”隶书稍可观。
虞集被《书史会要》称为“古隶为当代第一。
”《元史·本传》称泰不华“善篆隶,温润遒劲。
”元代如此。
明代“于时帖学最盛”,自然篆隶就不盛了,因为所谓“帖学”,主要都是行草书汇集的刻帖。
但名家中也有善隶和八分的记载,如明初赫赫有名的书家沈度。
杨士奇称:“度善篆隶真行八分书,婉丽飘逸,雍容巨度,八分尤为高古,浑然汉意。
”《书史会要》记程南云说:“隶、草俱有古意,又善大字。
”祝允明也说:“程氏父子篆隶擅长,斯业既鲜,不得不与。
”又《明史·本传》载李东阳“工篆隶书,流播四裔”。
写隶书的自然还有人,但也不过寥寥数名家,至于他们留下隶书作品更是屈指可数。
故研究隶书者,都以汉碑为宗范,此后似不足学。
但为了解隶书的源流兴衰,现将此时期作品略作简介。
沈度所书的《归去来辞轴》沈度所书的《归去来辞轴》俞和所写《篆隶千字文册》,篆隶间行书,末后署款说:“天爵贤良嗜予篆隶,因书此为赠。
时至正甲午岁一月三日也。
清隐散人俞和识。
”元代至正甲午年为公元1354年。
书时四十八岁。
俞和(公元1307-1384年)。
字子中,号紫芝生、清隐散人等。
杭州籍。
书学赵孟頫,他不仅“行草逼真文敏”且能写章草、隶书、篆书各体,对明初书法也有影响。
此册书法结体简洁,随自然取势,无匠气,用笔劲挺秀丽,自有一种韵味和书卷气,吸取了魏晋时期写经的意趣(见图202)。
俞和《千字文篆隶册》(局部)明代沈度所书的《归去来辞轴》,是留存下来少数隶书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