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通假字归类复习
【资料】语文必修1-必修5通假字..汇编

面
52、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趣同“趋”,趋向,取
《赤 壁 赋》
向
5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通“凭”,
54、举酒属客
乘
属通“嘱”,劝人饮酒
《游褒禅山记》
55、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
必修三 《寡人之子国也》
56、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
5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要颁,通“斑”,花
白
58、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
《劝学》
59、輮以为轮 通“煣”,用火烘木使弯 60、虽有槁暴 曲有通“又”,再
61、君子博学而日参醒乎己 参通叁 ,多次
6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才
63、君子生非异也
智 生通“性”,资质,禀赋。
• 《过秦论》 • 64、合从缔交从
从通“纵” ,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
公)
《苏武传》
74、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
收藏)
75、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
有)
76、因泣下沾襟,与武决去
(“衿”同“襟”
“决”通“绝”)
77、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表现) 78、请毕今日之驩。(驩,通“欢”,欢乐。)
• 必修五 • 《归去来兮辞》
• 79、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为什
• 略65、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影
子
《师说》 6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 67、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授
必修四 《念奴娇-赤壁怀古》 68、一尊还酹江月 尊,通“樽”,酒杯 《廉颇蔺相如列传》 69、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可予不 (不,通“否”) 70、拜送书于庭 (庭,通“廷”,朝廷) 71、召有司案图 (案,通“按”,审察,察 72、唯大王与群臣孰看)计议之 (孰,通“熟”,仔细) 73、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缪,通“穆”,秦穆
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通假字+重点句子翻译汇总

38.岁亦莫止。(莫,通“暮”)
39.彼尔维何。(尔,通“”,花盛开的样子。)
《离骚》
40.偭秦规矩而改错。(错,通“措”,措施。)
41.忳郁邑余侘傺兮。(郁邑,通“郁悒”,忧愁。)
42.何方圜之能周兮。(圜,通“圆”)
43.延伫乎吾将反。(反,通“返”)
44.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
本文由简单高中生(ID:jiandan100cn)整理发布
答案:
1.如果您放弃灭郑的打算,而把它作为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以为”,把它作为;“行李”,往来官员;“乏困”,缺乏的东西;补充省略主语“您”)
2.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向东边使郑国成为疆界,又想扩张他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
68.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劝学》
69.虽有槁暴(有,通“又”,再。暴,通“曝”,晒。)
70.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才智。
71.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72.輮以为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
《过秦论》
73.合从缔交从,通“纵”。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20.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过秦论》)
21.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2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王秦族矣。(《过秦论》)
2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
高中语文常见通假字

高中语文常见通假字1.“共”通“供”,供给,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2.“阙”通“缺”,侵损,如“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3.“说”通“悦”,心服,如“秦伯说,与郑人盟”。
4.“知”通“智”,聪明,如“失其所与,不知”。
5.雠通仇,仇恨,如:仇雠敌战之国也。
6.句通勾,地名用字,如: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
7.取通娶,娶亲,如:令壮者无取老妇。
8.免通娩,分娩,如: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9.弊通敝,破旧,谦词,如:而为弊邑宸宇,亦寡人之愿也。
10郄通隙,生病,如: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
11反通返,回来,如:必勿使返。
12奉通俸,俸禄,如: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13直通只,只是,如: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14颁通斑,杂色的花纹,有斑点,如: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5检通敛,制止,如: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16有通又,暴通曝,曝晒,如: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17辩通辨,分辨,如:两俟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18从通纵,合纵,如: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19敝通弊,困顿,失败,如:秦有余力而制其敝。
20景通影,○1影子,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2日光,如:景翳翳以将入。
21棘通戟,都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如:棘矜。
22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如:距关,毋内诸侯。
23要通邀,邀请,如:张良出,要项伯。
24倍通背,违背,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24蚤通早,尽早,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25坐通座,座位,如: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26曷通何,为什么,如:曷不委心任去留。
27厌通餍,满足,如: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28当通倘,如果,如: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29止通只,仅仅,不过,如: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30圜通圆,如: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31采通彩,色彩,如:须臾,成五采。
32闵通悯,忧患的事,如: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33蓐通褥,草褥子,如: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34羞通馐,美味食品,如: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通假字、异义词、句式、虚词复习积累

文言文常见通假字复习积累——中考文言文常考词句分类积累之三[考查方式] 文言文中通假字的主要考查形式:1.解释文中的通假字。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等。
[特别提示] 通假字的基本规律是“同音代替”、“以声求义”。
简单地说,也就是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可以相互通假。
因此我们可以从字义、字音两个方面来辨别。
[文言文常见古今异义词复习积累文言特殊句式——中考文言文常考词句分类积累之五[考查方式] 由于语言习惯的不同,文言文中存在着大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这些句式是阅读、理解文言文的关键。
考生需着重掌握的特殊句式有: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
常见的考查形式是翻译句子。
[特别提示] 1.掌握文言特殊句式的基本标志和规律。
一个句子属于哪种特殊句式,是有特殊的语言标志的。
只要记熟每种句式的结构形式及其例句,就基本可以掌握文言特殊句式了。
2.掌握文言句式翻译的要求和基本方法。
翻译要求: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
翻译方法:“增”、“删”、“调”、“换”,在此基础上理顺文意。
——中考文言文常考词句分类积累之六[考查方式] 文言虚词的理解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
主要考查的对象是之、以、为、而、其、然、于、乃、者、焉、乎等。
常见的考查内容是理解虚词在句子中的用法,出题形式可以是翻译题、选择题,也可以和翻译句子一起考查。
[特别提示] 1. 以“本”为本,归类整理。
以课本为依据,结合典型例句,对常见文言虚词进行分类归纳。
既可以单个虚词为线索来归类整理,也可以单篇课文或语段为线索勾连多篇来比较理解。
2. 结合语境,合理推断。
要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合理推断。
3. 全面复习,突破难点。
在归类积累的基础上,全面了解并掌握重点虚词的常见用法。
对自己不甚理解或难以理解的虚词用法要重点识记,不断纠错。
——中考文言文常考词句分类积累之七。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总结(语文版)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总结1.说[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 [释]“说”通“悦”,高兴。
2.女[例]诲女知之乎.(《论语》)[释]“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3.知[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释]“知”通“智”,智慧,明智。
4.不[例]尊君在不?[释]“不”通“否".5.要[例]便要还家。
(《桃花源记》) [释]“要”通“邀”,邀请。
6.转[例]哀转久绝。
(《三峡》)[释]“转”通“啭”,鸣叫。
7.阙[例]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释]“阙"通“缺”,中断.8.反[例]窥谷忘反。
(《与朱元思书》)[释]“反”通“返”,返回。
9.强[例]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童趣》)[释]“强”通“僵",僵硬。
10.属[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释]“属"通“嘱”,嘱咐。
11.坐[例]满坐寂然。
(《口技》)[释]“坐”通“座",座位.12.少[例]意少舒。
(《口技》)[释]“少”通“稍”,稍微。
13.指[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释]“指"通“直”,一直。
14.惠[例]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释]“惠”通“慧”,聪明。
15.扳[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释]“扳”通“攀”,牵,引。
16.食[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说》)[释]“食”通“饲”,喂。
17.见[例]才美不外见。
(《马说》) [释]“见”通“现”,表现.18.材[例]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释]“材"通“才",才能。
19.邪[例]其真无马邪?(《马说》)[释]“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20.羞[例]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 [释]“羞"通“馐",美味的食物。
21.简[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释]“简”通“拣”,挑选。
期末备考初中高中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期末备考初中高中文言文通假字大全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狭义的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
新字成为长期工。
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写法。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
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
如“说”与“悦”;如“蚤”与“早”;如“当”与“倘”。
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
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
例如:•① 庄公寤生,惊姜氏。
(《郑伯克段于鄢》)•② 举错不可不察也。
(《张释之传》)•③ 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系辞下》)十分明显,例①的寤本应用牾,牾训逆,牾生即逆生;例②的错本应用措,放置的意思;例③的信与屈相对,本应用伸,意思才能通畅。
然而这些文句的作者没有用本来该用的字,而用了意思毫不相干只是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
这就是古书中的所谓通假现象。
这里的寤、错、信三字是通假(借字),牾、措、伸则分别为它们的本字。
在辨识通假字时要注意两点:(一)要有古音韵的常识。
所谓音同音近是就古音而言的,不是指的今音。
古今语音变化很大,古代音近的字,到现在不都还音同音近,有的可能变得完全不同近了;而原本读音不同不近的字,又有可能变得相同相近。
所以当我们以声音为线索去辨认通假时,千万不可只据今音作准则。
(二)在没有别的例证时,不可只据音同音近而轻言通假。
判定某字借用为某,一定要有充分的证据和理由。
有的学者过分强调“以声求义”,把根本不是通借武断为通借而将古书解错的例子不少,我们应引以为戒。
对于古书中常见的通假字,古今注文中多有注明,《辞源》、《辞海》一类普通字书中也有释例,初学者应该通过阅读和勤查工具书去掌握一批常用的通假字。
初中文言通假字大全

初中阶段通假字大集合[知识要点]什么是通假字呢?古人在造字的时候,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呢?有时候是有一定规律的;但是有一些字还在形成当中,没有一定规律,可能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也可能使用一个同音字表示那个意思,这个同音字就是“通假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就叫做“本字”。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在当时,在一般情况下使用“慧”表示智慧,但是,有时候也可以使用“惠”去表示,于是“惠”就成了“慧”的通假字。
又例如“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天姥》),按照一般的情况,应该写成“裂缺”,但是在古代,也可以使用“列”代替“裂”。
于是“列”就成了本字“裂”的通假字。
这个办法一直保存了下来,以致20世纪的孙中山先生也按照这个办法写,如“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黄花冈》)”“唱”就是“倡”的通假字。
古人使用通假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原来的字,能够代表很多意义。
后来为了减轻这个字的负担,便造了一个新字,可是,古书上还是旧字。
在后来的人看来,那旧字便是通假字,新字是本字。
例如“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活板》)“版”那个时候使用“板”。
“板”可以表示木板,也可以表示印版。
后来为了减轻“板”的负担,专门造了一个“版”字表示印版,于是“板”成了“版”的通假字,“版”便是本字。
在多数的情况下,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因为通假字就是本字的同音字。
可是,由于从古到今,读音有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有的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不一致。
例如“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通假字“读”代替了本字“逗”。
“读”音dú,“逗”音dòu。
复习通假字,千万不要离开课文去死记硬背,而要把它们放在句子当中去记忆,这样记忆才牢靠。
下面列出常见通假字的表。
根据通假字的读音,按照汉语拼音顺序排列,不按照本字的读音顺序排列。
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解析版)

第七章文言文阅读第3节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考向一通假字“通假字”中的“通”是通用之意,“假”是借用之意。
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
它的分类如下:通假字辨识“3方法”正确辨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一是靠对常用通假字的牢固掌握,二是靠对句子整体意思的把握。
一般来说,若某个文言实词按照它字面的意思解释不通时,它就很有可能是通假字。
考生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辨识通假字。
1.字音分析法有一部分通假字与本字在读音上相似,这是辨识通假字的途径之一。
如“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中的“亡”,通“无”,这是双声通假;“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中的“从”,通“纵”,这是叠韵通假;“列缺霹雳”(《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列”,通“裂”,这是同音通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中的“生”,通“性”,这是变音通假。
2.字形分析法有的通假字与本字有共同的声旁,考生可以用增加、更换、取消形旁的方法去辨识通假字,找出本字,从而正确理解该通假字的意思。
(1)增加形旁,找出本字。
在形声字的声旁本身与形声字通假的情况下,考生可以用给声旁增加形旁的方式找出本字。
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共”,通“供”,意思是“供给”;“皆为龙虎,成五采”(《鸿门宴》)中的“采”,通“彩”,意思是“光彩,色彩”。
(2)更换形旁,找出本字。
在声旁相同的形声字互相替换而形成通假的情况下,考生可以用给通假字更换形旁的方式找出本字。
如“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荆轲刺秦王》)中的“振”,通“震”,意思是“惧怕”;“秦王还柱而走”(《荆轲刺秦王》)中的“还”,通“环”,意思是“环绕”。
(3)取消形旁,找出本字。
在形声字代替声旁字形成通假的情况下,考生可以把通假字的形旁取消,从而找出本字。
如“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庭”,通“廷”,意思是“朝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4
<14>孔孟两章 37.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通 ,含义: 。 38.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通 ,含义: 。 39.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通 ,含义: 。 <15>劝学 40.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通 ,含义: 。 4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通 ,含义: ; 通 ,含义: 。 4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通 ,含义: 。 4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通 ,含义: 。 <16>过秦论 44.外连衡而斗诸侯 通 ,含义: 。 45.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通 ,含义: ; 通 ,含义: 。 46.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通 ,含义: 。 47.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通 ,含义: 。 48.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通 ,含义: 。
必修2
<15>赤壁赋 19.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通 ,含义: 。 <16>项脊轩志 20.某所,而母立于兹 通 ,含义: 。 21.比去,以手阖门 通 ,含义: 。 <17>与妻书 22.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通 ,含义: 。 23.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 通 ,含义: 。 <18>逍遥游 24.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通 ,含义: 。 25.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通 ,含义: 。 26.三餐而反,腹获果然 通 ,含义: 。 27.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通 ,含义: 。 28.此小大之辩也 通 ,含义: 。 29.德合一郡,而征一国者 通 ,含义: 。 30.旬有五日而后反 通 ,含义: 。 31.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通 ,含义: 。
必修5
62.闵通悯,这里指所忧愁的事。 63.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64.嗛通慊,满足,快意。 65.椎通槌,打。 66.巽通逊,谦恭。 67.斄通邰,今陕西武功。 68.太通太。 69.参通三。 70.辟通避,躲避。 71.庸通用。 72.弟通悌,合乎做弟弟的道理。 73.寘通置,安置。 74.阙通掘,挖掘。 75.锡通赐,赐予。
10.锡通赐,赐给
11.辟通僻,幽僻。
12.道通导,引导
13.正通证,作证。
必修1 <16>孔雀东南飞
14.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通 ,含义: 15.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通 ,含义: 16.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通 ,含义: 17.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通 ,含义: 18.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通 ,含义: 。 。
高考专题辅导
第三模块:文言文阅读
——通假字练习
必修1
<14>《诗经》两首
1.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2.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3.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4.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5.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6.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7.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8.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9.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通 通 通 通 通 通 通 通 通 通 通 ,含义: ,含义: ,含义: ,含义: ,含义: ,含义: ,含义: ,含义: ,含义: ,含义: ,含义: ; 。 ; 。 。 。 。 。 。 。 。
。
。 。
<16>孔雀东南飞 14.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15.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16.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17.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18.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必修1
14.取通娶,娶妻。 15.帘通奁,古代妇女梳妆用的镜匣。 16.纫通韧,柔韧牢固。 17.藏通脏,脏腑。 18.奄奄通晻晻,日色昏暗无光的样子。
49.受通授,传授。50.读通逗,停顿。51.属通嘱,嘱托。52.曾通增, 增加;内通纳,交纳。53.辟通避,退避。54.振通震,震慑。
必修5
<14>鸿门宴
55.距关,毋内诸侯 ,含义: ; ,含义: 。 56.张良出,要项伯 ,含义: 。 57.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 通 ,含义: 。 58.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通 ,含义: 。 59.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 通 ,含义: 。 60.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 通 ,含义: 。 61.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通 ,含义: 。 55.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56.要通邀,邀请。 57.豪通毫,细毛。 58.倍通背,违背,背叛。 59.蚤通早。 60.卻通隙,隔阂。 61.参通骖。 通 通 通
课外练习:
通假字
函胡=含糊,重浊 而模糊.
⑴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⑵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扣=叩,敲击. ⑶ 至莫夜月明: 莫=暮,晚上。 ⑷ 汝识之乎: 识=志,记住.
。 。 。 。 。 。
82.粤通越。83.志通识,标志,标识。84.常通尝,曾经。85.佚通逸, 安逸。86.阳通佯,假装。87.见通现,显现,表彰。88.材通才,才 学。89.畜通蓄,积蓄,富于。
选修2
<13>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90.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 通 ,含义: <14>原毁 91.不若是,强者说于言 通 ,含义: <18>心术 92.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 通 ,含义: <19>鞭贾 93.则遫然枯,苍然白 通 ,含义: <20>兴贤 94.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 通 ,含义: 。 。 。 。 。
必修1
<15>离骚
10.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通 ,含义: 。 11.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通 ,含义: 。 12.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通 ,含义: 。 13.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通 ,含义: 。
必修1 <15>离骚
10.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11.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12.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13.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14>《诗经》两首
1.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3.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5.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7.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9.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必修1
2.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4.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6.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8.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1.爱通薆,隐藏,遮掩;见通现,出现。 2.说通悦,喜爱;女通汝,你,这里代指彤管。 3.归通馈,赠送。 4. 匪通“非”,不是。 5.蚩蚩通媸媸,笑嘻嘻的样子。 6.无通毋,不要。 7.于通吁,表感叹。 8.说通脱,解脱。 9.泮通畔,边,岸。
选修9
选修9
95.面通偭,以背相向。 96.汝通汝,你。 97.畔通叛,背叛。 98.县通悬,悬挂。 99.旃通毡,毛织的毡毯。 100.去通弆,收藏。 101.亡通无,没有。 102. 亡通无,没有。 103.见通现,表现。 104.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辞别。 105.乡通向,向着;欧通呕,呕吐。 106.宿通夙,早;昔通夕,晚。 107.壹通一。 108.隤通颓,毁坏。
必修5
<19>报任安书
76.古者富贵而名磨灭摩 通 ,含义: 77.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通 ,含义: 78.思垂空文以自见 通 ,含义: 79.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通 ,含义: 80.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通 ,含义: 81.则仆偿前辱之责 通 ,含义: 76.摩通磨。 77.底通抵。 78.见通现,表现。 79.失通佚,散失。 80.纪通记,历史记录。 81.责通债。 。 。 。 。 。 。
必修2
19.属通嘱,劝酒。 20.而通你,第二人称代词。 21.阖通合,关闭。 22.彀通够。 23.念通廿,二十。 24.冥通溟,海。 25.垂通陲,边际。 26.反通返,返回。 27.知通智,智慧。 28.辩通辨,区别。 29.而通能,能耐。 30.有通又,反通返。 31.辩通变,变化。
必修3
选修2
<3>道山亭记 82.自粤之太末,与吴之豫章,为其通路 通 ,含义: <5>《张中丞传》后叙 83.此矢所以志也 通 ,含义: 。 84.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 通 ,含义: <6>六一居士传 85.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 通 ,含义: <8>方山子传 86.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 通 ,含义: <12>寄欧阳舍人书 87.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 通 ,含义: 88.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 通 ,含义: 89.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通 ,含义: 。
37.无通毋,不要。38.颁通斑。39.涂通途,道路。40.輮通煣,使……弯曲。41. 有通又,暴通曝,曝晒。42.知通智,理智。43.生通性,本性,这里指天生的资 质。44.衡通横。45.从通纵;举通与,交好。46.弊通敝,困顿。47.景通影,影子。 48.棘通戟,一种兵器。
必修4
<17>师说 49.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通 ,含义: 50.句读之不知,或之不解 通 ,含义: 。 <18>晏子治东阿 51.属托行,货贿至 通 ,含义: 。 52.并曾赋敛,仓库少内 通 ,含义: ; 通 ,含义: 。 53.(晏子)再拜便辟 通 ,含义: 。 <19>谏太宗十思疏 54.虽董之以严武刑,振之以威怒 通 ,含义: 。
90.轴通舳,船尾把舵处,代指船。91.说通悦,高兴。92. 暴通曝,暴露。93.遫通速,极短时间,极快速。94.涂通 途,指治世的境界。
<13>项羽本纪 95.马童面之 通 ,含义: 。 <14>苏武传 96.女为人臣,不顾恩义 通 ,含义: 。 97.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 通 ,含义: 。 98.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 通 ,含义: 。 99.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通 ,含义: 。 100.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通 ,含义: 。 101.空自苦亡人之地 通 ,含义: 。 102.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通 ,含义: 。 103.信义安所见 通 ,含义: 。 104.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通 ,含义: ; 通 ,含义: 。 105.武闻之,南乡号哭,欧血 通 ,含义: ; 通 ,含义: 。 106.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 通 ,含义: ; 通 ,含义: 。 107.异域之人,壹别长绝 通 ,含义: 。 108.士众灭兮名已隤 通 ,含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