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区域划分

合集下载

中国新经济区域划分

中国新经济区域划分

三一文库()/总结报告/调研报告中国新经济区域划分6月中旬,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和政策》报告,提出了新的综合经济区域划分设想,把内地划分为八大综合经济区域。

在新的区域划分设想中,中部被一分为二,这是否会影响刚刚聚拢的中部的合力?新的区域划分设想出台的背景是什么?将会为重新洗牌的区域带来哪些影响?为此,《经济视点报》记者独家专访了制订该区域划分方案的主要参与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刘锋博士。

经济视点报:新的区域划分设想将内地划分为“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并细分为八大综合经济区,这与以往的“东、中、西”划分方法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

这次提出综合经济区域重新划分的背景是什么?刘锋:区域划分是制定区域政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但由于历史和现实诸多方面的原因,中国各地区之间存在着发展条件和水平的巨大差异。

迄今为止,就区域划分而言,官方和学者提出了不下几十种的方案,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使用较多的还是“七五”计划时划分的“东、中、西”三大经济带的提法。

目前,这种划分方法显得过于粗略,不便于深入分析区域差别和制定区域政策,难免产生政策上的“大而统”和“一刀切”。

“十一五”期间,为配合我国实行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区域划分需要建立相应的多层级体系和框架,以便于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区域政策。

经济视点报:在旧有的划分中,国家实行了非均衡发展战略,东部优先,带动中、西部发展的战略。

重新划分后的区域内的经济合作,同以往区域间的合作有什么不同?刘锋:总体上来说,有了大的经济区以后,在经济区内部,可以对经济区内的经济联合起到比较强的推进。

传统的三大地带差异比较大,现在就是考虑能不能有更具有分类指导意义的划分,更具有可操作性,像东北三省,东南沿海的上海、浙江、江苏等区域,要对整个区域的区域定位、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发展等方面作出具有综合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规划。

经济视点报:八大综合经济区域的划分依据是什么?刘锋:考虑到中国的国土面积广阔,地区差异性大,区域划分需要建立相应的多级多类型的体系和框架,既有一级的经济区划,还有层次分明的次级区域,这将有利于政府统筹安排,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区域政策。

最新[中国新经济区域划分_] 中国四大经济区域划分

最新[中国新经济区域划分_] 中国四大经济区域划分

最新[中国新经济区域划分_] 中国四大经济区域划分6月中旬,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和政策》报告,提出了新的综合经济区域划分设想,把内地划分为八大综合经济区域。

在新的区域划分设想中,中部被一分为二,这是否会影响刚刚聚拢的中部的合力?新为此,《经济视点报》记者独家专访了制订该区域划分方案的主要参与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刘锋博士。

经济视点报:新的区域划分设想将内地划分为“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并细分为八大综合经济区,这与以往的“东、中、西”划分方法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

这次提出综合经济区域重新划分的背景是什么?刘锋:区域划分是制定区域政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但由于历史和现实诸多方面的原因,中国各地区之间存在着发展条件和水平的巨大差异。

迄今为止,就区域划分而言,官方和学者提出了不下几十种的方案,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使用较多的还是“七五”计划时划分的“东、中、西”三大经济带的提法。

目前,这种划分方法显得过于粗略,不便于深入分析区域差别和制定区域政策,难免产生政策上的“大而统”和“一刀切”。

“十一五”期间,为配合我国实行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区域划分需要建立相应的多层级体系和框架,以便于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区域政策。

经济视点报:在旧有的划分中,国家实行了非均衡发展战略,东部优先,带动中、西部发展的战略。

重新划分后的区域内的经济合作,同以往区域间的合作有什么不同?刘锋:总体上来说,有了大的经济区以后,在经济区内部,可以对经济区内的经济联合起到比较强的推进。

传统的三大地带差异比较大,现在就是考虑能不能有更具有分类指导意义的划分,更具有可操作性,像东北三省,东南沿海的上海、浙江、江苏等区域,要对整个区域的区域定位、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发展等方面作出具有综合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规划。

经济视点报:八大综合经济区域的划分依据是什么?刘锋:考虑到中国的国土面积广阔,地区差异性大,区域划分需要建立相应的多级多类型的体系和框架,既有一级的经济区划,还有层次分明的次级区域,这将有利于政府统筹安排,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区域政策。

中国七大区域划分口诀

中国七大区域划分口诀

中国七大区域划分口诀中国七大区域划分口诀: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华中、西南、西北。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地域广大,自古以来就有将中国划分为不同的地理区域的做法。

根据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等因素,中国通常被划分为七个大区域,它们分别是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华中、西南和西北。

我们来看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位于中国的东北部,是我国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

这个地区的主要省份有辽宁、吉林和黑龙江。

东北地区地势较为平坦,气候寒冷,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暂而凉爽。

这里的人们以勤劳、朴实的民风而著称,也是中国的重要粮食生产区。

接下来是华北地区。

华北地区位于中国的北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省份。

这个地区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中国的经济发达地区之一。

华北地区地形较为平坦,气候以干旱为主,夏季炎热,冬季寒冷。

这里的人们勤劳智慧,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接下来是华东地区。

华东地区位于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等省份。

这个地区是中国的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也是中国的科技创新和文化艺术的重要区域。

华东地区地势多样,有平原、山脉、河流和海岸线等多种地貌。

这里的人们生活富裕,文化繁荣,有着独特的地方特色。

接下来是华南地区。

华南地区位于中国的南部沿海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等省份。

这个地区地势多山,气候湿润,属于亚热带气候。

华南地区是中国的重要经济增长极,也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重要门户。

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方文化。

接下来是华中地区。

华中地区位于中国的中部,包括湖北、湖南、河南等省份。

这个地区地势复杂,有山脉、平原和江河湖泊等多种地貌。

华中地区是中国的重要农业区,也是中国的工业基地之一。

这里的人们勤劳智慧,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接下来是西南地区。

西南地区位于中国的西南部,包括四川、云南、贵州等省份。

这个地区地势复杂,有高山、高原、盆地等多种地貌。

2021年中国新经济区域划分实践调查

2021年中国新经济区域划分实践调查

2021年中国新经济区域划分实践调查
【工作汇报】
6月中旬,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和政策》报告,提出了新的综合经济区域划分设想,把内地划分为八大综合经济区域。

在新的区域划分设想中,中部被一分为二,这是否会影响刚刚聚拢的中部的合力?新的区域划分设想出台的背景是什么?将会为重新洗牌的区域带来哪些影响?
为此,《经济视点报》记者独家专访了制订该区域划分方案的主要参与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刘锋博士。

经济视点报:新的区域划分设想将内地划分为“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并细分为八大综合经济区,这与以往的“东、中、西”划分方法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

这次提出综合经济区域重新划分的背景是什么?
刘锋:区域划分是制定区域政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但由于历史和现实诸多方面的原因,中国各地区之间存在着发展条件和水平的巨大差异。

迄今为止,就区域划分而言,官方和学者提出了不下几十种的方案,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使用较多的还是“七五”计划时划分的“东、中、西”三大经济带的提法。

目前,这种划分方法显得过于粗略,不便于深入分析区域差别和制定区域政策,难免产生政策上的“大而统”和“一刀切”。

“十一五”期间,为配合我国实行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区域划分需要建立相应的多层级体系和框架,以便于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区域政策。

经济视点报:在旧有的划分中,国家实行了非均衡发展战略,东部优先,带动中、西部发展的战略。

重新划分后的区域内的经济合作,同以往区域间的合作有什么不同?。

如何划分中国华北华东东北华南华中西南西北几大区域

如何划分中国华北华东东北华南华中西南西北几大区域

如何划分中国华北华东东北华南华中西南西北几大区域中国地理区划一般按照经济、文化、自然等方面的特征来进行划分。

以下是对中国华北、华东、东北、华南、华中、西南、西北几大区域的详细划分:1.华北地区华北地区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之一,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中的部分地区。

这个地区的特点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而干燥,夏季炎热而多雨。

这里有长城、颐和园等历史文化名胜,也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中心之一2.华东地区华东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

这个地区是中国的经济、文化发达地区之一,也是中国最重要的沿海地区之一、这里有苏州、杭州、南京等历史名城,以及上海的现代化都市。

华东地区的气候多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既有温带气候,也有亚热带气候。

3.东北地区东北地区是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

这里的气候寒冷,冬季漫长且严寒,夏季短暂而凉爽。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靠近俄罗斯和朝鲜,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地位。

这个地区的经济以重工业为主,有辽宁大连港、黑龙江哈尔滨等重要城市。

4.华南地区华南地区包括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这个地区的气候以亚热带气候为主,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华南地区经济发达,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门户之一,也是中国的经济大区之一、这里的文化也独具特色,有岭南文化和潮汕文化等。

5.华中地区华中地区包括湖北省、湖南省、河南省,以及江西省的部分地区。

这个地区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武汉、长沙、郑州等重要城市。

华中地区是中国农业发达地区之一,也有一些重要的工业基地,如武汉的钢铁和汽车制造业。

6.西南地区西南地区包括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以及重庆市。

这个地区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有大巴山脉、青藏高原等,也有长江和岷江等重要河流。

西南地区的气候以亚热带和高原气候为主,气温适宜。

这里自然风景优美,有九寨沟、峨眉山等著名景点。

中国经济区域划分

中国经济区域划分

中国经济区域划分
1、东北地区,包括辽宁(辽)、吉林(吉)、黑龙江(黑)三省。

2、北部沿海地区,包括北京(京)、天津(津)、河北(冀)、山东(鲁)二市两省。

3、东部沿海地区,包括上海(沪)、江苏(苏)、浙江(浙)一市两省。

4、南部沿海地区,包括福建(闽)、广东(粤)、海南(琼)三省。

5、黄河中游地区,包括陕西(陕、秦)、山西(晋)、河南(豫)、内蒙(蒙)三省一区。

6、长江中游地区,包括湖北(鄂)、湖南(湘)、江西(赣)、安徽(皖)四省。

7、西南地区,包括云南(云、滇)、贵州(贵、黔)、四川(川、蜀)、重庆(渝)、广西(桂)三省一市一区。

8、大西北地区,包括甘肃(甘、陇)、青海(青)、宁夏(宁)、西藏(藏)、新疆(新)两省三区。

9、特别行政区,香港(港)、澳门(澳)、台湾(台)。

中国新三大地带宏观区域格局的划分(下)

中国新三大地带宏观区域格局的划分(下)

3.2.3沪苏浙沿海综合经济区(或长江三角洲综合经济区)包括上海、江苏和浙江三省区,该经济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

今后,要继续发挥金融中心的优势,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性金融中心;发挥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雄厚的轻重工业基础优势,建设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多功能的制造业中心,特别是轻工业装备产品制造中心;加大企业研发能力的培养,建设全国又一个高新技术研发和制造中心。

3.2.4粤闽琼沿海综合经济区包括广东、福建、海南等3省区(未来还将包括港澳和台湾地区),该经济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

今后,要继续保持中国最大的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引进地区的地位,建设成为全国最重要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基地,成为消化国外先进技术的基地;建成中国最大最重要的高档耐用消费品和非耐用消费品生产基地;建设具有全国意义的高新技术产品制造中心。

3.2.5黄河上中游综合经济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山西与河南5省区,该经济区是中国能源最为富集的地区。

今后,要继续发挥能源原材料的优势,建设成为中国最大的煤炭开采和煤炭深加工基地,天然气和水能开发基地、钢铁工业基地(太钢和舞钢等)、有色工业基地(山西铝厂、中州铝业等)。

加大兰州、洛阳和太原等老工业基地的改造,用先进装备技术改造传统的机械工业,建成中国重要的以拖拉机为主的农用机械、以矿山冶金设备为主的重型机械以及以轴承为主的通用机械零部件的制造业基地。

以西安、兰州为核心进一步聚集生产要素,建成中西部装备制造业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发展区。

进一步加大对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提高本经济区可持续能力。

3.2.6长江上中游综合经济区包括四川、重庆、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西等6省区,该经济区是中西部地带人口和城镇最稠密的地区。

今后,要继续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建设以水稻和棉花为主的农业地区专业化生产基地,以及建立在农产品基础上的深加工工业。

建设以钢铁和有色冶金为主的原材料基地(包括武钢、重钢、马钢和萍乡钢铁厂等;有色金属产业主要包括湖北和江西的铜业、湖南的铅锌业和冶金业以及江西的钨业等)。

中国区域划分

中国区域划分

五)按经济带划分1.东部沿海地区: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大连、宁波、厦门、青岛、深圳(18个省、区、市)。

2.中部内陆地区: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9个省、区)。

3.西部边远地区: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9个省、区)。

(六)按行政区域划分:1.华北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5个省、市、区)。

2.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大连(4个省、市)。

3.华东地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宁波、夏门、青岛(10个省、市)。

4.中南地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深圳(7个省、市)。

5.西南地区: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5个省、市)。

6.西北地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5个省、区)。

三、适用范围(一)国有资产年报数据,国有资产季度监测数据汇总、分析。

(二)清产核资数据汇总、分析。

(三)各省、区、市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根据国有资产年报数据测算评价指标标准值。

按行政区域划分:1、华北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5个省、区、市)。

2、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大连(4个省、市)。

3、华东地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宁波、厦门、青岛(10个省、市)。

4、中南地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深圳(7个省、区、市)。

5、西南地区: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5个省、区、市)。

6、西北地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厦、新疆(5个省、区)。

中国经济区域划分1 三大地带东部地带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11个省市;中部地带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8省;西部地带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等12个省、自治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经济区域划分——基于工业经济效益指标的聚类分析哈尔滨理工大学杨俊丽、范宇超、周伟超目录摘要 (1)一、引言及问题的提出 (2)二、研究现状及评价 (3)(一)国外研究综述 (3)(二)国内研究综述 (4)(三)评价 (5)三、模型的建立 (5)(一)样本的选取和数据来源 (5)(二)工业经济效益指标描述 (6)(三)工业经济区域的聚类分析 (7)1、聚类分析过程 (7)2、聚类结果描述 (16)3、各类工业经济区域指标差异分析 (18)四、结论与发展建议 (22)参考文献 (24)摘要从建国至今,我国经济区域划分的过程在不断变化,每一种经济区域划分都是从不同角度、适应不同需要、使用不同标准、在不同的层次上进行的,经济区域划分是制定区域经济政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评价和划分我国工业经济区域发展状况一直是经济学界、企业理论界关心的热点和重点。

本文选择工业经济效益指标作为划分标准对我国工业经济区域进行重新划分,目的是为我国工业区域的划分提供新的视角,对工业发展的策略提供新的依据。

本文运用我国现行的工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多元统计学中聚类分析的方法,从国家统计局网站搜集整理我国31个省份单元2007年的各省工业经济效益指标作为研究样本,对我国工业经济效益运行现状进行评价。

选取2007年的数据样本进行聚类分析研究,根据各省的工业经济效益发展的相似性将我国工业区域进行重新划分,对新区域类型进行特征分析和研究。

实证结果显示,我国工业经济区域按照工业经济效益情况可分为六类地区。

最后根据理论论述和实证结果,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经济区域划分,工业经济效益,聚类分析一、引言及问题的提出区域概念是非常广泛的,各个学科都有自己不同的界定,谈到区域,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一个空间的概念。

美国区域经济学家E.M.Hovver认为“区域实际与描述、分析、管理、计划或制定政策等目的而作为一个应用性整体加以考虑的一片地区。

它可以按照内部的同质性或功能一体化原则划分。

”【1】经济区域是现实中客观存在的实体,它是由某种经济、地域、自然条件而联系着的不同地区,为了促进经济发展而互相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整体。

经济区域之间本质区别是区域经济性质上的差别,经济区域划分是区域经济研究的基础,是制定区域经济政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用来分析地区差距,进行区域调控,促进地区发展的最基本单元。

我国是典型的发展中大国,经济、社会、地理差异较大,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间题,这种大国经济特点决定了我国在进行经济调控时必须以一定的单元为对象,所以经济区域划分对我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同学者对于划分经济区域指标的选取也有所不同,例如GDP,金融因素等等。

长期以来,评价工业企业的区域运行效益情况一直是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围绕工业经济效益评价考核指标体系,我国理论界、经济界和统计部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探讨工作,并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

根据不同时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不同的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学者们利用不同时期建立起的工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区域工业经济运行的状况进行了分析。

在以往的研究中,运用工业经济效益指标对工业经济区域进行空间分类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学者们所采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不统一。

例如,有的学者运用人均产值、平均企业规模、人均占有资产、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比重、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的比重、个体工业企业的比重、其他所有制工业企业的比重(张二勋,2000;姚静,2000);有的学者运用人均工业增加值指数、高技术产业所占比重指数、技能水平、研究开发、技术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基础设施(黄磺,2006)。

指标体系的不同就导致了区域分类结果的不同。

随后,学者们运用这些指标对我国不同区域的工业发展水平做出了评价,那么这就涉及到如何将区域进行划分。

国内的大部分学者都按照传统的地域划分方法,随着我国的工业经济发展,如果从工业经济效益的角度衡量,这些区域工业的发展是否还具有相似性,在综合以前学者们的研究结果可以发现,他们对于这个方面考虑得很少。

另外,学者们一般以某一年的样本进行分类研究,这种方法是否会造成结果的片面性,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进行探究的问题。

二、研究现状及评价(一)国外研究综述探讨工业经济区域划分归类的研究情况,可以说,国外的学者在很早以前就有所研究,并且留下了很多经典的理论。

这些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1、农业区位理论【2】农业地理学具有重要的两个原理:第一是不存在对于所有地域而言的绝对优越的农业生产方式,也即只存在农业生产方式的相对优越性;第二是距市场越近,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布局是合理的,由此而形成的农业生产方式布局,从农业地域总体上看收益最大。

2、工业区位论进入二十世纪,韦伯(Alfred认 /eber,1868一1958德国经济学家)于1909年出版了《工业区位论:区位的纯理论》一书,从而提出工业区位论。

3、中心地学说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W.Christaller)在1933年提出了“中心地学说”。

为市场区位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4、中心地理论1940年德国学者廖什(A.Lsch)论证并发展了中心地理论,提出生产区位经济景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心地理论在美洲、西北欧各国得到承认,并在居民点网和交通网规划中应用。

5、工业空间集聚体理论工业空间集聚体的集聚效益可分为规模经济内部效、定位经济和城市化经济。

规模经济内部效益是指单个企业因为规模经营而产生的经济增长效益。

定位经济是指一个或多个工业企业集中分布而产生的集约化互助发展关系所带来的经济增长。

城市化经济从空间制度上更为扩大,是从城市产业经济发展角度,组织发展某一项获多项相对优势产业而形成的空间集聚效益。

(二)国内研究综述近几年来,国内很多学者对工业经济区域的划分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个:1、宋晓杰在发表的《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与分析》中,对我国31个省、直辖市的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总资产贡献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资本保值增值率、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全员劳动生产率、产品销售率、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周转率、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等十个经济效益指标进行了因子分析,并将这十个指标归结为盈利、销售、运营、发展等多个因子。

最后,根据每个因子得分情况将所有地区归为六类,进而做出综合评价。

2、张二勋、姚静发表的《中国工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采用主成分及聚类分析方法,选择了反映地区工业企业平均规模、技术水平、投入产出效率以及所有制结构等7个经济指标,以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为地域单元,搜集整理了29个地域单元样本1996年的数据资料,建构了一个29x7维的数据表。

对中国的29个地域单元1996年人均工业产值和所有制结构状况进行分析。

文章把中国工业发展划分为5个类型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所有制结构对区域工业发展水平的影响。

文章最后用聚类法将工业发展按空间划分为五类,第1类:上海市和广东省;第2类是东部沿海省份;第3类是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第4类是内地中部和南部的大部分省区;第5类是内地的中西部偏远省份。

3、刘忠群、黄书权发表的《空间相互作用对中国地区工业集聚的影响分析》提出:工业部门是集聚特征最为明显的产业部门。

文章以中国1997一2003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为基础,利用空间计量学的分析方法对中国地区工业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

文章用各省1997一2003年的工业产值占该年份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来衡量工业在一该地区的集聚水平,同时还有以下指标:①消费者购买力。

②固定资产投入③劳动力供给④人力资本存量⑤技术创新能力⑥交通区位⑦开放度⑧政府支持⑨行业规模,对中国地区工业水平进行分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地区工业集聚水平存在着明显的负向空间依赖性,除了传统影响因素之外,区域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也显著影响工业的地区集聚。

4、黄磺在发表的《中国工业绩效和工业趋动力的研究》中,运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于2002年和2004年出版的《工业发展报告2002.2003))和《工业发展报告 2004))。

以省(直辖市、自治区)为基本构成单位,对各地区工业绩效和工业驱动力进行基准评价,构建中国各地区间的工业绩效和工业驱动力指标体系。

最后分析对比了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部各地区的工业发展情况。

刘靖宇、张宪平发表了《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测度与分解》,文章利用泰尔指数,对2005年的中国区域经济差距进行了测度和分解,将中国区域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四大区域。

通过考察中国区域经济差距整体变动情况,以及四大区域内部及四大区域间差距对总差距贡献率的变动情况,以期为缩小中国区域经济差距带来一些政策上的启示。

文章提出今后一段时间将是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最主要贡献力量,这将可以极大改善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整体状况。

(三)评价从上述总结的研究成果来看,对于工业经济类型的区域划分并没有形成定论,不同的学者可能会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从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的角度来评价和划分区域的研究还很少。

另外,前述的学者们选取的样本和评价指标均不相同。

所以,对于他们的研究结果不能进行对比、总结和归纳。

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选取国家统计局给出的最新的经济效益指标、新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划定标准下的2007年数据,用聚类分析方法【3】对中国经济区域进行重新划分。

三、模型的建立(一)样本的选取和数据来源本文选取全国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作为研究样本,是因为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这些企业代表了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水平。

一方面能有效反映我国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水平,另一方面反映各行业的规模经济程度。

本文以我国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为地域单元,搜集整理31个地域单元2007年的各省工业经济效益指标作为样本,所有数据均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的《中国统计年鉴》。

在选取样本数据时,之所以选取2007年的工业经济效益指标,没有选其他年份的数据是因为有的年份均有一些指标数据缺失,例如2010年数据还没有公布;2009年缺少工业增加值率、流动资产周转次数的数据;2008年缺少工业增加值率的数据;2004年的数据全部缺失。

不同程度的数据缺失会造成在聚类分析研究结果的不准确性,并且从2007年开始统计对象范围发生了变化,从1998年至2006年为全部国有及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

2007至2008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因此,为保证研究的客观性、代表性,本文选取指标全的2007年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

以2007年数据为准划分经济区域。

(二)工业经济效益指标描述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是衡量工业经济活动的最终指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