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区域的划分
中国地理划分线

中国地理划分线
中国是一个面积广阔的国家,拥有多样的地理特征和景观。
为
了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地理划分,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几个主要
地理区域。
1. 西南地区:西南地区是中国最大的地理区域之一,包括云南、贵州、四川和西藏。
这个地区以其壮丽的山脉、深邃的峡谷和多样
的民族文化而闻名。
2. 西北地区:西北地区是中国的干旱地区,包括甘肃、宁夏、
青海、陕西和新疆。
这里的地貌以高原、沙漠和戈壁为主,还有壮
丽的自然景观如祁连山、塔克拉玛干沙漠等。
3. 北方平原:北方平原是中国最大的农业区域,包括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和新疆伊犁河谷。
这里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产区之一,拥
有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水资源。
4. 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包括华中地区和华东地区。
华中地区包
括湖北、湖南和河南,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重要的交通枢纽而著
名。
华东地区包括山东、江苏、浙江和上海,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
地区之一。
5. 华南地区: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和海南,是中国
最繁荣的地区之一。
这里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且与港澳地区有密
切的经济联系。
6. 西南诸岛:中国的西南诸岛包括台湾、海南和南海诸岛。
这
些岛屿拥有优美的海滩、珊瑚礁和热带气候,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
这只是中国地理划分的一个简单概述,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
特点和资源。
通过了解中国地理的划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
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
注意:以上内容为创作,不引用无法确认的内容。
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划分

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划分
中国大陆地区普遍以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划分。
东部地区,是指靠近东海和台
湾海峡的地区,主要由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上海市、福建省、台湾省,以及山东省
的南部,其中宁波、上海、广州等城市产业发达,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
中部地区,是指山东省的北部、河北省、河南省、山西省、陕西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等省区,这是中国的古国中心,地理位置优越,能源种类及储量均丰富,经济以城
市化和产业化发展突出,发展比较繁荣。
西部地区,一般指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
疆维吾尔自治区等省区,中国的西部地区主要以农业为依托,因其资源、气候、文化特征
均与东部有所不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落后于东部地区。
总而言之,这三大地区各有千秋,靠合作共赢发展,经济会更加强劲有力,东部地区
的优势助力中部地区,中部地区的新兴资本助力西部地区,让西部地区充分发挥作用,有
利于促进全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口诀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口诀中国地理区域划分是指对中国大陆的地理空间进行分区划分的一种方式。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口诀可以帮助人们快速记忆和理解中国地理区域划分的重要内容。
以下是一种可能的口诀及其参考内容。
口诀:华北华南西北东北,华东西南中央。
黄土高原青藏高,沿海平原江南豫。
华北:指中国北方的广大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省份。
其特点是长江以北、黄河以南,地势平坦,气候干燥,冬寒夏热,农业以小麦、玉米等为主。
华南:指中国南方的广大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等省份。
其特点是位于南岭以南,地势起伏,气候湿润,四季如春,农业以水稻、茶叶等为主。
西北:指中国西北的广大地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份。
其特点是地势高原和山脉交错,气候干旱,冬冷夏热,农业以小麦、玉米、水果等为主。
东北:指中国东北的广大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份。
其特点是地处东北亚的边缘地带,地势平坦,气候寒冷,冬长夏短,农业以大豆、玉米、小麦等为主。
华东:指中国东部的广大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等省份。
其特点是东部沿海地带,地势平坦,气候温暖湿润,经济发达,农业以水稻、小麦、茶叶等为主。
西南:指中国西南的广大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等省份。
其特点是地势复杂,有山地、高原和盆地等地貌,气候多样,农业以稻米、玉米、蚕桑等为主。
中央:指中国中部的广大地区,包括河南、湖南、湖北、山东、河南等省份。
其特点是位于中国的地理中心,地势起伏,气候温和湿润,农业以小麦、棉花、水稻等为主。
黄土高原:指中国中部的一个重要地理区域,包括陕西、山西、河南、江苏等省份。
其特点是地势高原,土壤多为黄色,气候干燥,农业以小麦、玉米为主。
青藏高原:指中国西南的一个重要地理区域,主要位于西藏、青海等省份。
其特点是地势高原和高山,气候寒冷,农业较少,以畜牧业为主。
沿海平原:指中国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的平坦地带,主要包括广东、福建、江苏、浙江等省份。
中国的国土面积组成部分有哪些

中国的国土面积组成部分有哪些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和中部,太平洋西岸,是一个背陆面海,海陆兼备的国家,领海的宽度从领海基线量起为12海里,中国的毗连区宽度为24海里,国土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
那中国的国土面积组成部分有哪些?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中国的国土面积组成部分,希望能帮到你。
国土面积组成部分1、陆地面积国土面积(含领海面积)约为1430万平方公里,陆地总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
东部地区占10.5%,中部地区占25.3%,西部地区占64.2%。
土地资源中,山地320万平方公里,高原250万平方公里,盆地180万平方公里,平原115万平方公里,丘陵95万平方公里(截至2007年)。
陆地领土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及其沿海岛屿、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各岛。
2、海洋面积毗邻中国大陆边缘及台湾岛的海洋有黄海、东海、南海及台湾以东的太平洋,渤海则是伸入中国大陆的内海。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海,东西横跨经度32度,南北纵越纬度44度。
另外有渤海海峡、台湾海峡、琼州海峡等三大海峡。
海域总面积473万平方公里(截至1997年)。
蓝色国土总面积47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15,略相当于除前苏联之外的欧洲各国的总面积,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地理区域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和中部,太平洋西岸。
中国边界顶端位置为: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33.5′N)。
最南端在南海的南沙群岛中的立地暗沙(北纬3度58分00秒,东经112度17分00秒。
我国的行政区域,基本上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市),乡(镇)三级;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可以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既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我国的温度带可划分为温带,亚热带和热带,而温带又可进一步划分为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中国分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23个省。
中国疆域与行政划区

中国疆域与行政划区
中国的疆域与行政划区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以及县、自治县、市辖区、自治市等行政区划。
中国境内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其中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1. 省:中国境内的省是地方行政区划的最高级别,具有相对独立的政治、经济和行政管理权限。
目前中国有23个省,如山
东省、广东省、河南省等。
2. 自治区:中国有5个自治区,它们是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自治区具有相对较高的自治权,主要是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自治管理。
3. 直辖市:中国有4个直辖市,即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和重庆市。
直辖市相当于省级单位,但辖区面积较小,市级行政区划与省级行政区划合二为一,中央与地方政府直接管理。
4. 特别行政区:中国有2个特别行政区,它们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
特别行政区是中国政府与香港、澳门两个地方政府达成的特殊政治安排,享有高度自治权和相对独立的经济制度。
在省级行政区划下,中国还有县、自治县、市辖区、自治市等
县级行政区。
县级行政区划是中国行政区划的基层单位,主要负责实施地方政府的各项政策和管理事务。
中国全国行政区域划分

中国全国行政区域划分
中国地处东亚,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全国行政区域划分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
截至2021年,
中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其中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省级行政区再下设地级市、县
级行政区和乡级行政区。
整个国家的行政区划体系是根据地理、历史和文化等因素综合考虑而制定的。
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域在地理上分布广泛,包括了东部的沿海省份、中部的内陆省份以及西部的边疆地区。
其中,自治区主要是多民族地区,为少数民族提供自治权利,直辖市则是直接由中央政府管辖,特别行政区则拥有一定的自治权和特殊地位。
整个行政区划体系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文化传承以及政府管理提供了基础和支撑。
乡级行政区域是中国行政区划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单位,主要负责乡镇的日常管理和基层民生服务。
乡级行政区通常由几个村组成,是联系国家政策和基层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地级市和县级行政区则在省级行政区域下设,具有一定的地方政府管理和服务职能。
中国的行政区划体系经过多年的演变和调整,不断适应国家发展和改革的需要,为国家的稳定和繁荣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东西部划分标准

中东西部划分标准1. 引言中东西部划分是指将某一个地理区域按照一定的标准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部分。
这种划分标准可以基于地理、经济、人口等方面的考虑,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该地区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本文将详细探讨中东西部划分标准,并提供一个完整的划分方案。
2. 地理划分标准2.1 大陆地理划分根据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可以将中国大陆按照东、中、西三部分进行划分。
具体划分如下:1.东部:•包括东北地区和华东地区;•地理特征:以平原为主,地势相对平坦,河流较多,气候温和湿润;•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工业化水平高。
2.中部:•包括华中地区、华南地区和长江流域地区;•地理特征:由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组成,地形复杂多样,气候温湿或温干;•人口较多,经济发展较为均衡,工农业并重。
3.西部:•包括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地理特征:地势高原、山地为主,地形陡峭,气候呈多样性;•人口相对稀少,经济相对落后,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潜力。
2.2 地理要素划分除了按大陆地理特点划分之外,还可以根据具体地理要素对中国进行划分。
1.水资源分布:•东部:长江、黄河、珠江等大江大河纵横交错;•中部:长江流域和南方湖泊众多;•西部:内陆河流较多,湖泊和水资源相对较少。
2.地势特征:•东部:平原和丘陵,土地肥沃;•中部: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交错,地形多样;•西部:高原和山地居多,地形陡峭。
3. 经济划分标准3.1 地区生产总值(GDP)划分根据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将中国划分为东、中、西三个部分。
1.高经济发达区(东部):•包括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区;•GDP总量较大,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较为成熟。
2.发展中地区(中部):•包括湖南、湖北、江苏等地区;•GDP总量较大,工业化水平较高,经济增速稳定。
3.经济欠发达地区(西部):•包括云南、贵州、西藏等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工业化程度低,经济增速较低。
3.2 产业结构划分根据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可以将中国划分为东、中、西三个部分。
中国“东部”、“中部”、“西部”、“西北”4大区域是如何划分的?

中国“东部”、“中部”、“西部”、“西北”4⼤区域是如何划分的?中国真的很⼤,当然这也是每⼀个中国⼈引以为豪的地⽅,中国的领⼟经历了⼏千年的发展,从⼀开始夏朝时期不过百万平⽅公⾥发展到秦朝时期的330万平⽅公⾥,到了汉朝,西域并⼊中国,唐朝,漠南并⼊中国;元朝是中国领⼟的顶峰,此时的中国北达西伯利亚,南包缅甸直达印度洋,东到朝鲜,西扩西藏,⾯积达到了近2000万平⽅千⾥,明朝时期领⼟开始收缩,清朝⼜回到了1000万平⽅千⾥以上,到了现在,中国还有960万陆地⾯积。
如此之⼤的领⼟出于各个地域风俗之类的不同,也被⼈为划分成了四个部分,这就是“东部”、“中部”、“西部”。
今天我们就来简单聊聊这四⼤地域的划分和不同(不算中国的港澳台)东部:包括⼴东,福建、浙江、江苏、⼭东、上海、北京、天津,河北等沿海14省份我国东部地区包括东北、华北、华东和华南,⾯积为129.4万平⽅公⾥背靠⼤陆沿海,地势平缓,有良好的农业⽣成条件,⽔产品、⽯油、铁矿、盐等资源丰富,⾃古就是中国的富庶之地,俗话说中部:包括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西、⼭西6个省份。
我国中部地区分为两⼤区域:黄河中游和长江中游地区。
⾯积为281.8万平⽅公⾥,坐落内陆,北有⾼原,南有丘陵,众多平原分布其间,属粮⾷⽣产基地。
是中华⽂明发展最早的地⽅,⽂化⽓息浓厚西部:包括省级单位有西藏、新疆、青海、⽢肃、宁夏、云南、贵州、四川、陕西、重庆、⼴西、内蒙古。
我国西部包括西南和西北,⾯积为541.4万平⽅公⾥,占了中国⾯积的⼀半以上,但是⼤部分地区⾼寒、缺⽔,不利于农作物⽣长,⾃古以来的经济发展就不是很好,除了成都,重庆,西安等少数⼏个城市,缺乏竞争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大陆)区域的划分发表日期:2003年8月14日出处: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作者:周红鉴于目前关于中国区域的各种划分方法存在众多弊端,不便于深入分析地区差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的课题报告《中国(大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提出了划分中国(大陆)区域的一种新方法。
这种方法把中国分为八大区域,即东北、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南部沿海、黄河中游、长江中游、西南和大西北地区。
报告指出,各地区在地域范围、人口规模和富裕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别。
大西北地区地域最为宽阔,西南地区人口最为众多,东部沿海地区最为富庶。
综合各特征,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实力、产业能力最强,市场前景最大,是中国21世纪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
中国是一个大国,幅员广阔,陆上国土总面积960万平方千米,2001年,人口达12.8亿。
由于历史和现实诸多方面的原因,中国各地区之间存在着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
如2001年,上海市人均GDP高达37382元,而贵州省人均GDP只有2895元,两者相差10倍以上。
因此,研究中国的区域问题,必须把中国分成若干不同的区域。
20世纪50年代,有关方面曾经将中国大陆分为沿海和内地;60年代,曾经将中国大陆分为一线、二线和三线地区。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区域经济研究的活跃和深化,人们提出了多种多样的划分方法。
主要有:(1)三大地带。
这一方法将中国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地带,但不同的时期,每个地带覆盖的地域范围不同。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三大地带覆盖的地域范围逐渐被确定了下来。
东部地带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11个省市;中部地带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8省;西部地带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等12个省、自治区。
(2)六大综合经济区。
包括东北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东南沿海、西南地区、西北地区。
(3)七大经济区。
包括东北、西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
(4)九大经济区。
这里有两种划分方法。
第一种划法包括东北地区、环渤海地区、黄河中游流域、长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中游地区、东南沿海地区、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等。
第二种划法包括东北地区、北部沿海、北部内陆、东部沿海、东部内陆、中部内陆、南部沿海、西部内陆和西南内陆等。
(5)九个“大都市经济圈”。
包括沈大(沈阳、大连)、京津冀(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岛、石家庄)、济青(济南、青岛、烟台)、大上海(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宁波、杭州)、珠江三角洲(广州、深圳、珠海、汕头)、吉黑(长春、哈尔滨)、湘鄂赣(武汉、长沙、南昌)、成渝(成都、重庆)等。
总的来看,目前中国区域的划分方法比较零乱。
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官方比较接受的是“三大地带”的划分方法。
区域划分既要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方便区域发展问题的研究和区域政策的分析。
借鉴国际经验,结合中国国情,我们认为,为适应区域研究和区域政策分析之需要,中国区域的划分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空间上相互毗邻;(2)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结构相近;(3)经济发展水平接近;(5)经济上相互联系密切或面临相似的发展问题;(5)社会结构相仿;(6)区块规模适度;(7)适当考虑历史延续性;(8)保持行政区划的完整型;(9)便于进行区域研究和区域政策分析。
对照以上原则,可以发现,前面提到的各种划分方法均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有的区块过大,不便于深入分析区域差别;有的没有保持行政区划的完整性,不便于搜集整理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数据;有的没有考虑历史延续性,提出的概念与常识不符;有的覆盖的区域不全,不是完整的区域划分。
根据以上原则,考虑到目前各种划法的种种弊端,我们将中国大陆划分为如下八大区域:(1)东北地区。
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
总面积79万平方千米,2001年总人口10696万。
这一地区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结构相近,历史上相互联系比较紧密,目前,面临的共同问题多,如资源枯竭问题、产业结构升级换代问题等。
(2)北部沿海地区。
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两市两省。
总面积37万平方千米,2001年总人口18127万。
这一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发达,在对外开放中成绩显著。
(3)东部沿海地区。
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一市两省。
总面积21万平方千米,2001年总人口13582万。
这一地区现代化起步早,历史上对外经济联系密切,在改革开放的许多领域先行一步,人力资源丰富,发展优势明显。
(4)南部沿海地区。
包括福建、广东、海南三省。
总面积33万平方千米,2001年总人口12019万。
这一地区面临港、澳、台,海外社会资源丰富,对外开放程度高。
(5)黄河中游地区。
包括陕西、山西、河南、内蒙三省一区。
总面积160万平方千米,2001年总人口18863万。
这一地区自然资源尤其是煤炭和天然气资源丰富,地处内陆,战略地位重要,对外开放不足,结构调整任务艰巨。
(6)长江中游地区。
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
总面积68万平方千米,2001年总人口23085万。
这一地区农业生产条件优良,人口稠密,对外开放程度低,产业转型压力大。
(7)西南地区。
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三省一市一区。
总面积134万平方千米,2001年总人口24611万。
这一地区地理位置偏远,土地贫瘠,贫困人口多,对南亚开放有着较好的条件。
(8)大西北地区。
包括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两省三区。
总面积398万平方千米,2001年总人口5800万。
这一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地广人稀,市场狭小,向西开放有着一定的条件。
摘自2003年2月19日《经济参考报》附表:各大区经济总量(2001年)GDP(亿元)占全国(%)人均GDP(元)东北106279.959935北部沿海1970218.4510869东部沿海2121119.8715617南部沿海1544714.4712852黄河中游1081010.135731长江中游1411113.226113西南1156210.834698大西北32963.095683中国大陆:划分八大社会经济区域2003-04-021、根据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上证报告提出了划分中国大陆经济区域的新方法,把中国大陆划为八大经济区域,即东北、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南部沿海、黄河中游、长江中游、西南和大西北地区。
2、各地区在地域范围、人口规模和富裕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别。
大西北地区地域最为宽阔,西南地区人口众多,东部沿海地区最为富庶。
3、综合各特征,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实力、产业能力最强,市场前景最大,是中国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
4、沿海三地区比其他地区有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多的投资机会。
5、大西北地区人烟稀少,本地市场小,对外联系不便,发展之路漫长。
今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年。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也日益增强。
现在,一些地区从经济互利互动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不少新颖的区域概念,如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等等。
这些概念的提出,反映了地区经济的日益活跃和跨行政区划的经济联动诉求,给人很多启发。
然而,如何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界定我国大陆的社会经济区域,不仅有全局意义,关系到各种社会资源的整体优化配置和区域经济结构的战略布局,而且对不同经济区域的经济规划、产业布局有直接影响,同时也对包括市场结构、消费结构、商业联系等在内的经济活动有直接影响。
经济区域划分既要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方便区域发展问题的研究和区域政策的分析。
借鉴国际经验,结合中国国情,我们认为,为适应区域研究和区域政策分析之需,中国大陆经济区域的划分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空间上相互毗邻;(2)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结构相近;(3)经济发展水平接近;(4)经济上相互联系密切或面临相似的发展问题;(5)社会结构相仿;(6)区块规模适度;(7)适当考虑历史延续性;(8)保持行政区划的完整型;(9)便于进行区域研究和区域政策分析。
根据以上原则,我们依据《中国统计年鉴2002》卷及其他相关资料和数据,对中国大陆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将中国大陆划分为如下八大经济区域:1、东北地区。
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
总面积79万平方公里,2001年总人口10696万。
这一地区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结构相近,历史上相互联系比较紧密,目前,面临的共同问题多,如资源枯竭问题、产业结构升级换代问题等。
2、北部沿海地区。
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二市两省。
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2001年总人口18127万。
这一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发达,在对外开放中成绩显著。
3、东部沿海地区。
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一市两省。
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2001年总人口13582万。
这一地区现代化起步早,历史上对外经济联系密切,在改革开放的许多领域先行一步,人力资本丰富,发展优势明显。
4、南部沿海地区。
包括福建、广东、海南三省。
总面积33万平方公里,2001年总人口12019万。
这一地区面临港、澳、台,海外社会资源丰富,对外开放程度高。
5、黄河中游地区。
包括陕西、山西、河南、内蒙三省一区。
总面积160万平方公里,2001年总人口18863万。
这一地区自然资源尤其是煤炭和天然气资源丰富,地处内陆,战略地位重要,对外开放不足,结构调整任务艰巨。
6、长江中游地区。
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
总面积68万平方公里,2001年总人口23085万。
这一地区农业生产条件优良,人口稠密,对外开放程度低,产业转型压力大。
7、西南地区。
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三省一市一区。
总面积134万平方公里,2001年总人口24611万。
这一地区地处偏远,土地贫瘠,贫困人口多,对南亚开放有着较好的条件。
8、大西北地区。
包括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两省三区。
总面积398万平方公里,2001年总人口5800万。
这一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地广人稀,市场狭小,对周边地区开放有一定的条件。
八大区域经济差异与市场机会比较中国大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可以从多侧面进行。
本报告主要从基本情况、经济总量与结构、基础设施、对外开放、市场规模与居民消费、发展能力与经济活力等6个方面对中国大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进行比较分析。
一、基本情况1、从地域面积上看,大西北地区最大,地域398万平方公里;东部沿海地区最小,地域21万平方公里。
2、从人口规模看,西南地区人口最多,2001年人口24611万,占全国的19.28%;大西北地区人口最少,人口5800万,占4.54%。
3、从人口密度来看,东部沿海地区人口最为稠密,2001年人口密度为660人/平方公里;大西北地区人口最为稀少,人口密度为15人/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