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地基承载力excel (国标GB50007-2002版)
地基承载力计算公式表格

基础短边方向弯矩M1=pSa12(2L+hC)/6 (KN·m)
基础短边方向配筋AS1=M1/(0.9fyLh0) (mm2)
基础长边方向弯矩计算长度a2=(L-hC)/2 (m)
基础长边方向弯矩M2=pSa22(2B+bC)/6 (KN·m)
基础长边方向配筋AS2=M2/(0.9fyBh0) (mm2)
数据输入
地基承载力标准值fk (KN/m2) 基础宽度修正系数η b 基础深度修正系数η d
基础底面以下土的重度γ (KN/m3) 基础底面以上土的重度γ 0 (KN/m3)
基础底面宽度b (m)
基础埋置深度d (m)
承载力修正用基础埋置深度d' (m)
基础高度h (mm) 基础边缘高度h1 (mm)
1.00
混凝土强度等级
C25
受力钢筋强度设计值fy (N/mm2)
300
深度修正系数η dZ 地基压力扩散角θ 1 (°)
深度修正系数η dZ 地基压力扩散角θ 2 (°)
深度修正系数η dZ 地基压力扩散角θ 3 (°)
数据输出
一、常规数据
混凝土抗拉设计值ft (N/mm2)
1.27 混凝土轴心抗压设计值fc (N/mm2)
地基承载力设计值f0=fk+η bγ (b-3)+η dγ 0(d'-0.5) (KN/m2)
地基承载力设计值取值f=MAX(f0,1.1fk) (KN/m2)
11.9 195.05 220.00
二、基础面积计算
基础顶面荷载设计值F=N+Nq (KN) ####### 基底面积估算A0=1.2F/(f-20d) (m2)
三、抗冲切验算
地基承载力(国标)

地基承载力(国标)
100.00
是否填方整平地区0是否在上部结构后完成填土1.2是否带地下室18.60地下室基础类型18.00
天然地坪标高(m)地下水位标高(m)-0.60室外设计地坪标高(m)-0.50室内设计地坪标高(m)6.50实际起用地坪标高(m)注:1 .强风化和全风化的岩石,可参照所风化成的相应土类取值,其他状态下的岩石不修正;(kpa)238.24
5.602-2
是是否6.10计算公式:
6.40土层名称
注:承载力修正系数ηb 、ηd 按照附表5.2.4取用
f a =f ak + ηb * γ * (b - 3) + ηd * γm * (d - 0.5) (式 5.2.4)
独基或条基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修正(按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2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按本规范附录D深层平板载荷试验确定时ηd 取0。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中“特征剖析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中“特征值”一词的说明一、起因与钢、混凝土、砌体等材料相比,土属于大变形材料,当荷载增加时,随着地基变形的相应增长,地基承载力也在逐渐加大,很难界定出一个真正的“极限值”,而根据现有理论的、半理论半经验的或经验的承载力计算公式,可以得出不同的值。
因此,地基极限承载力的确定,实际上没有一个可以通用的界定标准,也没有一个可以适用于一切土类的计算公式,主要依赖于根据工程经验所定下的界限和相应的安全系数加以调整,考虑一个满足工程要求的地基承载力值。
它不仅与土质、土层埋藏顺序有关,而且与基础底面的形状、大小、埋深、上部结构对变形的适应程度、地下水位的升降、地区经验的差别等等有关,不能作为土的工程特性指标。
另一方面,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应满足其功能要求,常常是承载力还有潜力可挖,而变形已达到或超过正常使用的限值,也就是由变形控制了承载力。
以往的工程实践证明,绝大多数地基事故皆由地基变形过大且不均匀造成。
因此,根据传统习惯,地基设计所选用的承载力通常是在保证地基稳定的前提下,使建筑物的变形不超过其允许值的地基承载力,即允许承载力,其安全系数已包括在内。
无论对于天然地基或桩基础的设计,原则上均是如此。
随着《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GBJ68—84)的施行,要求抗力计算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采用相应于极限值的“标准值”,并将过去的总安全系数一分为二,由荷载分项系数和抗力分项系数分担,这给传统上根据经验积累、采用允许值的地基设计带来了困扰。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以承载力的允许值作为标准值,以深宽修正后的承载力值作为设计值,引起的问题是,抗力的设计值大于标准值,与《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的规定不符,因此《北京地区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DBJ01—501—92)对于地基抗力只用“标准值”,没有“设计值”一词。
但实际上“设计值”的含义用法并没有错,问题在于标准值要求对应的是极限值。
地基承载力计算表格

地基承载力计算表格篇一:拌合站地基承载力计算表拌合站地基承载力计算为了确保混凝土拌合站使用安全,我单位对拌合站所选位置处地基进行了设计验算,并在基础施工时,进行了重力触探试验。
一、 HZS50拌和机各基础承载力计算1.1水泥罐地基承载力计算1个100T罐(装满水泥)自重约为1050KN,1个200T罐(装满水泥)自重约为2100KN,1个200T罐(装满粉煤灰)自重约为1900KN,本站共设1个100T水泥罐,1个200T水泥罐,1个200T粉煤灰罐,总重为:G罐=1050+2100+1900=5050KN;混凝土基础分为A第二层基础1个(4.4×15.75×2m)和B 整体式扩大基础(5.4×15.75×1.8m),基础自重为:G基础=(4.4×15.75×2+5.4×15.75×1.8) ×2400×9.8÷1000=6860KN;混凝土基础底面积为:S=5.4×15.75=85.05m2地基承载力为:σ=(G罐+ G基础)/S=(6860+5050)/85.05=140kPa;取安全系数1.5,则:1.5×140=210kPa;经静力触探现场实测,地基承载力为315 kPa>210kPa,满足安全施工要求。
1.2主机地基基础承载力计算一个主机自重为73.5KN,一次拌料1m3,搅拌层平台、下立柱、出料斗组装重量70KN,总重为:G主机=73.5+70+1×2.4×9.8=167KN;主机采用整体式扩大基础,支腿尺寸0.8×0.8×0.8m,自重为:G基础=(6.5×5×0.4+0.8×0.8×0.8)×2400×9.8÷1000=317.8KN;混凝土基础底面积:S=6.5×5=32.5m2地基承载力为:σ=(G主机+ G基础)/S=(167+317.8)/32.5=14.9kPa;14.9×1.5=22.35kPa经静力触探现场实测,地基承载力为150kPa>22.35kPa,满足安全施工要求。
《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修订送审稿审查意见2010-09-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修订送审稿审查会会议纪要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标[2008]102号文《关于印发〈2008年度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的要求,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修订送审稿已编制完成,审查会于2010年9月9日-10日在北京召开。
会议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主持,田国民副司长作了重要讲话,并对规范审查工作提出了要求。
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黄强副院长出席会议并讲话。
审查委员会由13位专家组成(名单见附件一),其他参加会议人员名单见附件二。
会上,滕延京研究员代表修订组介绍了规范修订过程、主要修订内容。
与会审查委员和专家对规范送审稿逐章、逐节、逐条进行了讨论和认真审查。
审查意见如下:1、审查委员一致肯定本规范的修订工作。
认为两年多来修订组通过广泛调查、分析研究,在完善规范内容、努力与国际接轨、保证工程质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修订组召开全体会议4次,专题研讨会13次。
修订工作总结了近10年国内外建筑地基基础的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并经工程试算、协调和广泛征求意见,编制程序符合规定。
修订后的《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修订送审稿进一步明确了地基和基础设计中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使用范围和计算方法,概念清楚,设计人员容易掌握;强调按变形控制设计的原则,满足建筑物使用功能的要求;在全面修订的基础上,增加了基础的耐久性设计、山区地基中的岩石地基、深基坑开挖地基回弹再压缩变形计算、建筑抗浮稳定性计算、岩溶地基设计、桩基沉降计算、复合地基设计等内容,能满足工程实践的需要;并完善了基坑工程、检验与监测等内容。
修订后的规范内容更加充实和完善,使地基基础设计更加合理、便于操作,反映了我国地基基础设计的特点和技术先进性,基本实现了与国际先进标准规范的接轨。
规范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地基承载力excel自动验算公式

19 kn/M3 10 kn/M3 10 kn/M3
软弱下卧层顶面处土的自重应力
Pcz=r*h之和
39.25
KPa
基底处土的自重应力Pc=r*h
14.25
基底处土的平均压力Pm=N总/L/B 53.777778
地基压力扩散角
软弱下卧层 土的附加应力pz 作用在软弱土层的力pcz+pz 验算软弱土层的承载力fz-pcz-pz
150
KPa
先求下卧层顶面处的地基承载力设计值
软弱下卧层埋置深度d=D+D2+D3 3.25
该深度范围内土的平均重度r= 12.076923
下卧土的承载力设计值fz= 186.53269
地质1 D1= 0.75 M 容重1
地质2 D2=
0 M 容重2
地质3 D3=
2.5 M 容重3
m KN/m3
KPa
0.401 13.156265
52.406265 134.12643
KPa
KPa 弧度 KPa KPa KPa
满足
已知条件:
弯矩M0=
0
轴力N0=
90
剪力V0= 56.9
工程名称
kN*m
基础持力层为
kN 持力层地基承载力标准值为fk= kN 持力层地基承载力设计值为f=
2-1层粉质粘土 60 KPa
81.28 KPa
(1).基础底面的验算
基础长度L=
2.7
基础宽度B=
2.1
基础埋深D=
1.2
砖墙高度h1=
1.2
77.73106 KN/m2
基底处的最小压应力Pmin= 29.824495 KN/m2 用Pmax验算地基承载力(1.2f-Pmax是否>0) 19.80494 满足
承载力特征值查表

8.5 地基容许承载力与承载力特征值所有建筑物和土工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时,均应满足地基承载力和变形的要求,对经常受水平荷载作用的高层建筑高耸结构、高路堤和挡土墙以及建造在斜坡上或边坡附近的建筑物,尚应验算地基稳定性。
通常地基计算时,首先应限制基底压力小于等于地基容许承载力或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设计值) ,以便确定基础的埋置深度和底面尺寸,然后验算地基变形,必要时验算地基稳定性。
地基容许承载力是指地基稳定有足够安全度的承载能力,也即地基极限承载力除以一安全系数,此即定值法确定的地基承载力;同时必须验算地基变形不超过允许变形值。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是指地基稳定有保证可靠度的承载能力,它作为随机变量是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分项系数表达的极限状态设计法确定的地基承载力;同时也要验算地基变形不超过允许变形值。
因此,地基容许承载力或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定义是在保证地基稳定的条件下,使建筑物基础沉降的计算值不超过允许值的地基承载力。
地基容许承载力:定值设计方法承载力特征值:极限状态设计法按定值设计方法计算时,基底压力P不得超过修正后的地基容许承载力.按极限状态设计法计算时,基底压力P不得超过修正后的承载力特征值。
理论公式确定地基承载力均为修正后的地基容许承载力和承载力特征值.原位法和规范法确定地基承载力未包含基础埋深和宽度两个因素理论公式法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在国标《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 中采用地基临塑荷载P 1/4 的修正公式:b: 大于6m,按6m考虑,对于砂土小于3m,按3m考虑关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结构论文一、原因与钢、混凝土、砌体等材料相比,土属于大变形材料,当荷载增加时,随着地基变形的相应增长,地基承载力也在逐渐加在,很难界定出下一个真正的“极限值”,而根据现有的理论及经验的承载力计算公式,可以得出不同的值。
因此,地基极限承载力的确定,实际上没有一个通用的界定标准,也没有一个适用于一切土类的计算公式,主要依赖根据工程经验所定下的界限和相应的安全系数加以调整,考虑一个满足工程的要求的地基承载力值。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的理解与应用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的理解与应用滕延京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基基础研究所一修订工作的基本情况二修订的基本原则三基本规定的理解与强制性条文四地基岩土的分类及工程特性指标五地基计算六山区地基七软弱地基八基础九基坑工程十检验与监测十一规范体系及配套使用条件一修订工作的基本情况根据建设部97建标字108号文,《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进行全面修订。
参加修订工作的单位为:天津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重庆建筑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建设部建筑设计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上海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建设部综合勘察设计研究院、中南建筑设计院、广西建筑综合设计研究院、辽宁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云南省设计院、陕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天津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湖北省建筑科研设计院、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甘肃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1998 年1月,由于修订工作需要,增加广州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广东省基础工程公司两单位参加修订工作。
修订组成员共27人。
修订工作三年以来,共召开修订组全体会议6次,大型研讨会2次,专题研讨会9次,与相关规范标准协调会四次。
修订组对所有重要的修订内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反复讨论,并与相关标准规范取得基本一致的意见。
1998年底,提出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初稿,1999年底提出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讨论稿,2000年6月提出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
规范征求意见稿发往全国132个单位(其中设计院62个,科研单位40个,高等院校26个,施工企业4个)广泛征求意见,共征集到43个单位和个人对规范修订的意见和建议441条。
2001年2月19日至21日,《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修订送审稿审查会在北京召开。
会议由部标准定额司主持,由18位国内知名专家组成的审查组认真听取规范修订组工作汇报后,对规范逐章逐节逐条进行了讨论和审查,一致肯定了规范修订工作,认为3年来修订组通过广泛调查、分析研究,在完善规范内容,努力与国际标准接轨,保证工程质量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修订后的《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突出了地基基础变形控制设计的原则,满足建筑物使用功能的要求;增订的基础工程、岩石边坡、复合地基、筏形基础等内容能满足工程实践的需要,增订的质量检验与施工监测内容,为信息法施工优化设计创造了条件;增订的有限压缩层地基变形计算、回弹变形计算、桩基沉降计算等内容,完善充实了原规范内容,使地基基础设计更加合理、便于操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2-T-101天然地基基础承载力计算
地基基础尺寸:
基础宽度:7.5 m
基础长度:10.0 m
基础厚度:0.8 m
基础埋深: 1.5 m
依据规范:
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5.2
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
3.《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
土层的物理力学参数引自《○○○地质勘察院-○○○○○岩土工程勘察报告》2009.09
探勘孔号:
ZK-091ZK-091ZK-091ZK-091ZK-091ZK-091
A-1
参数取值:φk (度)=24.3(基础下土层的加权平均内摩擦角)
M b =0.80M d =3.87承载力系数
M c =6.45
γ(KN/m 3)=8.0
(基础下土层的加权平均重度)γm (KN/m 3
)=18.0
(基础上土层的加权平均重度)
b(m)=6.0d(m)=1.5C k (KPa)=5.2
地基承载力计算公式:
由土的抗剪强度指标确定的天然基础承载力特征值为:
=176.7KPa
A-2
修正式:
参数取值:ηb=2.0
ηd=3.0
γ(KN/m3)=8.0(基础下土层的加权平均重度)
γm (KN/m 3)=18.0
(基础上土层的加权平均重度)
b(m)=6.0d(m)=1.5
=342.3
KPa 176.7
KPa
结论:176.7
KPa
A-3
本天然基础承载力特征值为:
依地区工程实践经验修正后的天然基础承载力特征值为:
依土的抗剪强度指标计算的天然基础承载力特征值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