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中国法律史》本科生教学大纲.

《中国法律史》本科生教学大纲.

《中国法制史》教学大纲一、课程目的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比较系统全面地了解中国法的文化历史背景、特质、发展规律,为深化法学理论和部门法的研究提供法史基础,并尽可能地思考中国法的现状与其历史传统之间的承传扬弃关系,探寻中国法走向近代化过程的得与失。

要求同学们在学习中,注意比较各朝法律的发展变化(异同),归纳出其中典型性、共通性、规律性的原理和知识,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参考书(可在将来有需要时再查看):1、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

2、戴炎辉/仁井田陞/郭建(浙大版)/范忠信/邓建鹏/杨一凡/张晋藩/曾宪义等的《中国法制史》。

4、武树臣等《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

5、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律史》,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年出版。

6、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10卷本,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7、刘俊文《唐律疏议笺解》,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

8、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8卷·法律制度,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9、高道蕴等编《美国学者论中国法律传统》,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0、俞荣根《儒家法思想通论》,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1、范忠信《中西法文化的暗合与差异》,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2、黄源盛《汉唐法制与儒家传统》,台湾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版。

13、滋贺秀三主编《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林剑鸣等译,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14、寺田浩明《权利与冤抑》,王亚新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5、滋贺秀三《中国家族法原理》,张建国、李力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6、沈家本《历代刑罚考》,法律出版社1985年版。

17、薛允升《唐明律合编》,怀效锋点校,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18、《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巴蜀书社1999年版。

《中国法律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法律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法律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法律史》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适用专业:法学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 64学时 4 学分其中实验学时: 0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的掌握中国历代法律思想与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

批判地吸收与借鉴传统法律的精华,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提供历史依据;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法学基础理论的理解;为学习各部门法奠定法史知识基础,更好地领会和贯彻我国的现行法。

二、课程教学要求1.了解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立法与司法状况,包括各种类型政权的司法机关、司法体制、诉讼制度、狱政管理等;2.理解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立法思想、掌握立法活动、立法成果、总结法律原则和法制特点;3.能够运用所学的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中国历史上法律发展变革的原因,认识历代统治阶级如何利用传统法律为其服务,并总结其经验教训。

三、先修课程法理学、宪法学、刑法学、民法学。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1.课程教学重点:(1)中国法律史兼具法学与史学的性质,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史带法,互利互导;(2)从纵向宏观把握中国法律史发展的基本线索;(3)从横向微观把握各个历史时期法律具有时代特色的内容。

2.课程教学难点:(1)中国法律史时间跨度长,涵盖内容广,专有名词多,涉及历史典籍诸多;(2)科学把握中国法律知识层次和法制理论阐述的深浅度。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1.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课堂讨论相结合。

通过阅读主要参考书目、网上查询、资料整理和专题讨论,加深学生对中国法律史的了解。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课程的感情和学习兴趣。

把容易引起争议的内容或重点内容制作成互动环节,采取课堂讨论、课后自学或者学生提问、教师回答的方法进行学习,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探索法律发展规律,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与科研能力。

2.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视频资料。

六、课程教学内容绪论中国法律史的内涵、研究范围及意义(2学时)1.教学内容(1)中国法律史的概念及研究范围;(2)中国法律史学科的发展与研究状况;(3)学习中国法律史的意义与方法。

《中国法制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法制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法制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代码:LA1032、课程名称:中国法制史/ Chinese legal history3、学时/学分:54学时/3学分4、先修课程:法律基础理论;宪法学;刑法学;民法学。

5、面向对象:法学类专业学科6、开课院(系)、教研室:法学院7、教材、教学参考书:《中国法制史》,主编:曾宪义,副主编:郑定、赵晓耕。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著。

中华书局1981年版。

《中国法制史》,叶孝信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版。

《中国法制通史》,张晋藩总主编,法律出版社1999年1月版。

《历代刑法考》,【清】沈家本撰,中华书局1985年12月版。

《儒家法思想通论》,俞荣根著。

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9月版。

《中国法律思想史》,杨鹤皋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10月版。

《中国民法史》,孔庆明等编著。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1月版。

《中华帝国的法律》,【美】D·布迪、C·莫里斯著,朱勇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6月版。

《中国家族法原理》,【日】滋贺秀三著。

法律出版社2003年1月版。

二、课程性质和任务中国法制史是法学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法学本科教育的一门基础性课程。

中国法制史学科研究的对象是中国有史以来法律制度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及其演变的规律,力图从中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服务。

作为法学本科教育的基础性课程,中国法制史课程的基本任务,是向学生客观、全面地介绍中国有史以来法律制度发展的基本脉络和主要内容,以及在历史的不同阶段中国法律制度的基本特色。

在向学生介绍法律制度方面的历史遗产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思考,从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加深对于法学理论的理解,更好地融会贯通各部门法学的基本知识,进一步树立起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信念。

《中国法制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法制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法制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法律事务适用层次:高起专适用教育形式:成人教育考核形式:考试所属学院:法学院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是高等学校法学专业的学科基础必修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综合性。

学习该课程要求学生全面了解中国法律制度发生、发展的历史渊源、基本规律和经验教训,加强对法学理论和各部门法学的理解,为提高法学理论素养,完善法学知识结构,打下良好法学基础。

并进一步掌握正确的研究方向和科学的研究方法;领会中国传统法制发展的历史阶段性;加强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伦理特征的认识;注意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所体现出的哲学思想特征;注意探索法律制度与社会土壤的关系。

二、课程学习目标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做到坚持正确的研究方向和科学的研究方法,领会中国传统法制发展的历史阶段性,加强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伦理特征的认识,注意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所体现出的哲学思想特征,注意探索法律制度与社会土壤的关系,为全面了解中国法律制度发生、发展的历史渊源、基本规律和经验教训,加强对法学理论和各部门法学的理解,提高法学理论素养,完善法学知识结构,打下良好法学基础。

三、与其他相关课程的关系先修课程:法理学后续课程:中国法律思想史、外国法制史、西方法律思想史等四、课程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单元导论『知识点』(一)中国法制史的概念与研究范围中国法制史的概念与研究范围、中国四千年法制发展概述(二)中国法制史学科的发展与研究状况中国法制史学科的发展与研究状况、学习中国法制史的意义、学习研究中国法制史应该着重注意的几个问题『重点』中国法制史的概念、中国四千年法制发展概述『难点』中国四千年法制发展概述『基本要求』1、识记:中国法制史2、领会:中国四千年法制发展概况3、简单应用:学习研究中国法制史应该着重注意的几个问题4、综合应用:中国四千年法制发展概况与中国古代固有国情的关系第二单元夏商法律制度『知识点』(一)中国法律起源与夏代法律制度中国法律起源、夏代法制简况(二)商代的法律制度商代的立法思想、法律形式与主要法律、法律内容、司法制度中国法律起源、商代的法律形式与主要法律『难点』中国法律起源『基本要求』1、识记:夏代法制简况。

中国法制史大纲

中国法制史大纲

第一章夏商西周春秋法律制度第一节夏商法律制度一、中国法律的起源夏朝的建立与中国法律的产生;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

二、立法概况禹刑;汤刑。

三、刑事立法奴隶制五刑:墨,劓,剕(刖),宫,大辟。

四、司法制度天罚与神判;监狱。

第二节西周法律制度一、立法概况“明德慎罚”的立法指导思想;《吕刑》;九刑;周公制礼;礼与刑的关系;宗法制度。

二、刑事立法主要刑法原则;主要罪名。

三、民事立法契约:质剂,傅别;婚姻: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六礼,七出(去),三不去;嫡长子继承。

四、司法制度大司寇;狱,讼;五听。

第三节春秋法律制度一、成文法的公布郑国“铸刑书于鼎”;邓析“竹刑”;晋国铸刑鼎;成文法公布引起的论争。

二、成文法公布的历史意义。

第二章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第一节战国法律制度一、立法指导思想;轻罪重刑;法布于众。

“一断于法”;刑无等级;轻罪重刑;法布于众。

二、《法经》李悝变法与《法经》的制定;《法经》的内容、特点和历史地位。

三、商鞅变法改法为律;连坐法;分户令;变法的历史意义。

第二节秦朝法律制度一、立法概况立法指导思想:”缘法而治“”法令由一统”,严刑重法。

主要法律形式:律、令、法律答问、《封诊式》、延行事。

二、刑事立法定罪量刑的主要原则;主要刑名。

三、经济立法农业管理与自然资源保护立法;官营手工业管理立法;市场与货币管理立法。

四、行政立法皇帝制度;中枢和地方行政机构;官吏管理制度;监察制度。

五、司法制度中央司法机关;诉讼程序;审判制度。

第三节汉朝法律制度一、立法概况立法指导思想:汉初黄老思想与“约法省刑”,汉武帝时“德主刑辅”与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确立。

主要立法:“约法三章”、《九章律》、“汉律六十篇”.法律形式:律、令、科、比。

二、刑事立法文景时期的刑制改革;刑罚适用原则:上请,“亲亲得相首匿”;主要罪名。

三、经济立法盐铁酒专卖;抑商政策;对外贸易立法。

四、行政立法皇帝制度;中枢与地方行政机构;官吏管理制度;监察制度。

中国法制史教学大纲

中国法制史教学大纲

《中国法制史》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代码:B L a w4072、课程名称:中国法制史(Marital law)3、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4、课程适用层次:本科5、课程适用对象:法学专业本科生6、总学时:48学时7、学分:3二、课程概述《中国法制史》课程的目的,是在大学本科入门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帮助初学者掌握《中国法制史》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并为其学习其他后续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要求是:1、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法律制度,包含立法指导思想、刑事法律制度、民事法律制度、司法制度、监狱制度、行政法律制度、扶养制度等具体理论和制度。

掌握其起源和发展规律,并能为以后的法制工作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从而对《中国法制史》学科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2、加强学生在《中国法制史》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方面的训练,学生在领会《中国法制史》基本概念的同时,还要熟练运用《中国法制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处理一些常见的法律问题,对中国的制度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和思考。

三、学时分配计划四、教学内容第一章夏朝的法律制度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中国法律产生的原因及其过程;2.了解夏朝法律制度的概况重点难点:夏朝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奴隶制五刑制度教学难点: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产生的原因教学学时:3 学时教学内容:一、夏朝的建立和国家的产生二、法律的起源三、我国古籍对刑、法、律的释义及其运用四、夏朝的主要立法五、夏朝法律制度的内容六、夏朝法律制度的内容七、夏朝的监狱制度第二章商朝的法律制度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商朝法律制度的概况2、理解神权法思想教学重点和难点:神权法思想;商朝法律制度;神明裁判教学学时:3学时教学内容:一、神权法思想二、汤刑三、刑事法律制度四、婚姻与继承制度五、神明裁判六、监狱制度第三章西周的法律制度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西周法律制度的概况2、掌握立法指导思想教学重点和难点:立法指导思想;西周的法律制度教学学时:4学时教学内容:一、周公制礼二、立法指导思想三、主要立法四、西周的法律形式五、刑事法律制度六、民事法律制度七、婚姻与继承制度八、司法制度九、监狱制度第四章春秋战国的法律制度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张国时期的法律制度的概况2、熟悉成文法的公布3、了解战国时期法律制度的变革教学重点和难点:成文法的公布;战国时期法律制度的变革教学学时:3学时教学内容:一、春秋时期成文法的公布二、战国时期法律制度的变革第五章秦朝的法律制度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秦朝法律制度的概况2、掌握立法指导思想3、熟悉秦朝的法律形式教学重点和难点:立法指导思想;法律制度;法律形式教学学时:4学时教学内容:一、立法指导思想二、立法活动与云梦秦简的发现三、主要立法四、法律形式五、刑事法律制度六、经济立法七、司法制度八、监狱制度第六章两汉的法律制度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法律制度的概况2、掌握立法指导思想3、熟悉法律形式4、掌握法律儒家化的表现和意义教学重点和难点:立法指导思想;法律制度;法律形式;汉朝法律开始儒家化教学学时:4学时教学内容:一、立法指导思想二、主要立法三、法律形式四、刑事法律制度五、民事法律制度六、经济法律制度七、司法制度八、汉朝法律开始儒家化第七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法律制度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法律制度的概况2、掌握法律内容的发展变化3、熟悉司法制度的发展变化教学重点和难点:法律内容的发展变化;法律制度;主要立法;司法制度的发展变化教学学时:4学时教学内容:一、律学的发展二、三国时期的主要立法三、两晋时期的主要立法四、南北朝时期的主要立法五、法律内容的发展变化六、司法制度的发展变化第八章隋唐的法律制度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法律制度的概况2、掌握立法指导思想3、熟悉法律形式4、掌握唐朝的法制的主要特点和历史地位教学重点和难点:立法指导思想;法律制度;法律形式;唐朝法制的主要特点和历史地位教学学时:4学时教学内容:一、主要立法二、隋朝法制的基本内容三、唐朝的立法思想四、唐朝的主要立法五、唐朝的法律形式六、刑事法律制度七、民事法律制度八、经济法律制度九、唐朝的行政法律制度十、司法制度十一、唐朝法制的主要特点十二、唐朝法制的历史地位第九章宋元的法律制度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法律制度的概况2、掌握立法指导思想3、熟悉法律形式教学重点和难点:立法指导思想;法律制度;法律形式教学学时:3学时教学内容:一、立法指导思想二、主要立法及法律形式三、宋代法律内容的主要发展变化四、宋代的司法制度五、元代的立法指导思想及主要立法六、元代的法制的主要特点七、司法制度第十章明朝的法律制度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法律制度的概况2、掌握立法指导思想3、熟悉法律形式教学重点和难点:立法指导思想;法律制度;法律形式;教学学时:3学时教学内容:一、立法指导思想二、主要立法三、法律形式四、刑事法律制度五、民事法律制度六、经济法律制度七、司法制度第十一章明朝的法律制度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法律制度的概况2、掌握立法指导思想3、熟悉法律形式教学重点和难点:立法指导思想;法律制度;法律形式;法律对资本主义萌芽的扼制教学学时:3学时教学内容:一、立法指导思想二、大清律的制定三、各部院则例四、《大清会典》五、适用于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法规六、清朝法律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七、清朝法律法律对资本主义萌芽的扼制八、司法制度第十二章鸦片战争后清朝的法律制度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清政府的预备立宪2、了解清政府的立法情况3、熟悉清政府的司法制度教学重点和难点:预备立宪;法律制度教学学时:3学时教学内容:一、清政府的预备立宪二、清政府的立法情况三、清政府的司法制度第十三章太平天国的法律制度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主要制度2、掌握法制特点教学重点和难点:法律制度;法制特点教学学时:3学时教学内容:一、主要制度二、行政制度三、经济制度四、婚姻制度五、社会制度六、刑事制度七、司法制度八、法制特点第十四章中华民国时期的法律制度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南京临时政府的法律制度2、了解北京政府的法律制度3、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律制度教学重点和难点:南京临时政府的法律制度;北京政府的法律制度教学学时:3学时教学内容:一、南京临时政府的法律制度二、北京政府的法律制度三、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律制度第十五章的法律制度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工农民主政权的法律制度2、了解抗日民主政权的法律制度3、了解解放区人民民主政权的法律制度教学重点和难点:工农民主政权的法律制度;抗日民主政权的法律制度教学学时:3学时教学内容:一、工农民主政权的法律制度二、抗日民主政权的法律制度三、解放区人民民主政权的法律制度五、考核的内容及要求1.课程考核应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见上述各章节2.考试形式:闭卷3.试卷结构:按学院规定六、教材和参考文献(一)教材:《中国法制史》,蒲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中国法制史 教学大纲

中国法制史 教学大纲

中国法制史教学大纲一、引言中国法制史作为法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旨在介绍中国法律制度的演变和发展历程。

通过对中国法制史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中国法律制度的起源、传承与变革,进一步提高对中国法律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掌握中国法制史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事件;2. 理解中国法律制度的演进过程,并能分析其背后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3. 辨析不同历史时期的法律体系特点,并对其进行比较和评价;4. 培养批判思维和独立分析能力,能够就中国法律制度的发展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三、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 夏商周法律制度- 秦汉法制变革- 隋唐法典与法律学派- 宋元法律制度演进2. 中国近现代法律制度- 明清法律制度演进- 清末维新法制改革- 民国法律体系的建立与演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法制建设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 中共党的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全面依法治国的历史机遇与法律改革四、教学方法1. 授课- 通过讲授法制史的重要事件和理论,引导学生了解法律制度演进的演变过程;- 利用案例分析,深入剖析历史时期的法律问题和制度变革;- 结合多媒体和文献资料,展示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使学生全面认识中国法律制度的多样性。

2. 小组讨论- 设立小组讨论环节,促进学生互动、交流与合作;- 启发思考,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独立分析能力,引导他们对历史事件展开思考和讨论。

3. 阅读和研究- 鼓励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和研究资料,拓宽自己对中国法制史的理解;- 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研究,完成课程作业和论文。

五、教学评价1. 考试- 设立闭卷考试,测试学生对重要事件、人物和理论的掌握程度;- 要求学生能够分析和评价历史时期的法律制度问题。

2. 作业与论文- 布置小组作业,要求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展示批判性思维;- 鼓励学生撰写论文,对中国法制史的某一时期或特定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中国法制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法制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法制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011603课程名称:中国法制史英文名称:Chinese Legal History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学时: 3学时/周学分:3适用对象: 法学本科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法理学、宪法、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民事刑事诉讼法二、课程简介中文简介:《中国法制史》是教育部规定的法学本科学生应学习的十四门核心课之一,为必修课。

开设对象是本科三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

《中国法制史》指导思想是:通过对中国近五千年的法律发展历史的学习,了解我国法制历史的变迁,从而系统的掌握中国法制发展的规律,认清中国法制发展的趋势,加深对中国当代法学的理解.English introduction: Chinese Legal History is one of the fourteenth legal core and compulsory courses stipulat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t is opened for the junior in the first semester.The guiding ideology of this course is: through studying this course, the students should know the change of Chinese Legal History, master the regularity of Chinese legal development, know clearly the trend of Chinese law and deepen understanding the Chinese contemporary law.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中国法制史》是教育部规定的法学本科学生应学习的十四门核心课之一,为必修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概况
三、清朝法制的主要内容
四、清朝的司法制度
教学要求:
了解:清朝的立法概况与太平天国的法律制度
理解:清朝的司法制度及其特点
掌握:清朝的民族政策与限制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发展
思考题:
1、清朝是如何管理少数民族的?
2、为什么清朝要扼制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发展?
掌握:法家的法律思想、李悝、商鞅的变法的重要内容
思考题:
1、试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进行变法的原因
2、简述法家的法律思想
第五章 秦朝的法律制度(2学时)
一、秦朝的立法指导思想
二、从《云梦秦简》看秦朝的立法概况
三、秦朝法律的主要内容
四、秦朝的司法制度
五、秦朝法制的发展结果
教学要求:
了解:秦朝社会的基本情况,云梦秦简
2、刑与“兵”具有什么样的关系
第三章 西周的法律制度(3学时)
一、西周立法的指导思想
二、西周立法的概况
三、西周法律的主要内容
四、西周的司法制度
教学要求:
了解:西周法律思想为什么会出现法律思想的巨大转变,西周的罪名与刑罚
理解:西周的法律形式,西周的礼及其礼与刑的关系
掌握:西周的刑法原则、婚姻成立的基本条件、西周的司法制度
四、法律内容的变化
五、司法制度的变化
教学要求:
了解:宋朝的立法思想与立法概况
理解:宋朝的民法与行政法
掌握: 《宋刑统》,刑法的发展与变化,诉讼与审判制度
思考题:
1、谈谈宋朝的编敕与编例
2、什么是翻异别勘制度?
第十章 辽、西夏、金、元朝的法律制度(2学时)
第一节 辽、金、西夏的法律制度
一、辽国法律制度
2、门阀贵族特权的法律化有哪些表现?
第八章 隋唐时期的法律制度(4学时)
第一节 隋朝的法律制度
一、隋朝的立法概况
二、隋朝的法律内容
三、隋朝的司法制度
第二节 唐朝的法律制度
一、唐朝的立法指导思想
二、唐朝的立法概况
三、唐朝法律的主要内容
四、唐朝的司法制度
教学要求:
了解:隋朝、唐朝的立法概况,唐朝的民法与司法制度
第十三章 清末法律制度的变化(3学时)
一、晚清的制宪活动
二、晚清的修律活动
三、清末的司法改革
教学要求:
了解:清末变法的历史背景
理解:预备立宪,官制改革与行政法
掌握:清末刑法的改革及其礼法之争,清末司法制度的变化
思考题:
1、简述《大清新刑律》
2、什么是领事裁判权,它对清末中国司法产生了什么影响?
第十四章 南京临时政府的法律制度(2学时)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立法概况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法律内容的发展与变化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司法制度
教学要求:
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法律形式的变化,律学发展与法律解释的规范化
理解:服制定罪,法典编纂体例的变化
掌握:八议,官当,五刑,十恶不赦,直诉制度
思考题: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大分裂、大动荡的时期,法律为什么有比较大的发展?
《 中国法制史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
编号
21B992001
课程名称
中文:中国法制史
英文:The Legal History of China
课程基本情况
1.学分:3 学时: 45 (课内讲授:45 实验实训: 课外安排: )
2.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3.适用专业:本科专业
4.先修课程:法理、宪法、民法、刑法
5.选用教材:曾宪义主编:《中国法制史》,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6.参考书目:蒲坚主编:《新编中国法制史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叶孝信主编:《中国法制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1981年
7.教学形式:课堂讲授
8.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一、南京临时政府的制宪活动
二、南京临时政府的其他革命法令
三、南京临时政府的司法制度
教学要求:
了解:孙中山的宪政思想
理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思考题:
1、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南京临时政府在司法制度方面作了哪些改革?
第十五章 北洋政府的法律制度(2学时)
2、法制史与思想史之间的关系如何?
第二章 中国法律的起源与夏商的法律制度(2学时)
一、中国法的起源
二、夏商的立法指导思想
三、夏商的立法概况
四、夏商法律的基本内容
五、夏商的司法制度
教学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法律的起源问题
理解:商朝的立法思想与主要内容
掌握:夏商的刑法与司法制度
思考题:
1、为什么说中国古代法律具有早熟性
思考题:
1、简述西周的礼与刑
2、什么是同姓不婚,规定同姓不婚的意义何在?它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第四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2学时)
一、春秋时期的法律制度
1、各国公布成文法
2、意义
二、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
1、《法经》
2、商鞅改法为律
教学要求:
了解:春秋时期社会生活所发生的重大变化
理解:春秋时期各国的改革与变法
二、南京国民政府的立宪活动
三、南京国民政府的其他立法
四、南京民政府的司法制度
教学要求:
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立法思想、法律体系与司法制度
掌握:南京国民政府的宪法、民法
思考题:
1、试评述《中华民国宪法》
2、简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民法典的内容与特点
第十七章 革命根据地新民主主义的法律制度(2学时)
四、人民民主政权的司法制度
课程
内容
、教
学要
求及
学时
分配
课程
内容
、教
学要
求及
学时
分配
课程
内容
、教
学要
求及
学时
分配
课程
内容
、教
学要
求及
学时
分配
课程
内容
、教
学要
求及
学时
分配
课程
内容
、教
学要
求及
学时
分配
课程
内容
、教
学要
求及
学时
分配
第一章 导论(4学时)
一、 法制史是法学与史学相交叉的一门学科
二、 法制史与政治制度史、哲学史、思想史、经济史、文化史、宗教史之间的关系
三、 近代法制史学科的设立,日本、台湾、大陆学者的研究概况
1、法制史学科的成立
2、民初以来中国学者的研究
3、台湾学者的研究
4、一九四九年以来大陆学者的研究
四、 中国古代法律的几个重要特征:
1、宗法伦理性
2、君主专制性
3、司法与行政的合一性
4、礼与法的紧密结合性
5、家与国的相通性
五、 为什么要学习中国法制史,其意义何在?
一、北洋政府的制宪活动
二、北洋政府的立法特点和法律内容
三、北洋政府的司法制度
教学要求:
了解;北洋政府的立法思想
理解:中华民国国会组织法,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掌握:中华民国约法,中华民国宪法
思考题:
1、简述中华民国约法
2、简述中华民国诉讼审判制度的特点
第十六章 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律制度(3学时)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立法概况
理解:秦朝的刑法、经济管理与行政管理法律
掌握:秦朝行政机构的设置、司法制度,注意概念:封建制、郡县制。
思考题:
1、秦朝“二世而亡”同它的法制是否有关?为什么?
2、从法律制度的角度来看,秦朝哪些方面对后世有重要的影响?
第六章 汉朝的法律制度(3学时)
一、汉朝立法指导思想的演变
二、汉朝的立法概况
三、汉朝时律学的发展
理解:唐律的基本精神与历史影响
掌握:《唐律》,尤其是《名例律》中规定的各项原则与制度
思考题:
1、唐律所体现出的儒家精神
2、简述唐律的历史影响
第九章 五代、宋朝的法律制度(3学时)
第一节 五代十国法律制度
一、立法概况
二、法律内容的演变
三、司法制度
第二节 宋朝的法律制度
一、立法指导思想
二、立法概况
三、法学成就及法制的历史地位
四、汉朝法制的主要内容
五、汉朝的司法制度
教学要求:
了解:两汉社会概况与法律的基本变化、民法、行政法
理解:两汉的刑法与主要罪名,司法机关与监察机构
掌握:文帝、景帝对肉刑的废除、春秋决狱
思考题:
1、试述汉代的刑法制度的改革及其意义
2、评述春秋决狱
第七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制度(3学时)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立法指导思想的发展与变
教学目的及
要求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掌握中国法制史的基本常识,正确认识中国古代传统法律文化,并为其他法律课程打下良好的法律史学方面的基础。
教学要求:1、重点掌握以下几个朝代的基本内容:西周、秦、汉、唐、宋、明、清。2、每个朝代的刑法是学习重点,通过学习能够简单勾勒出中国古代刑法的法律发展史。3、了解中国古代法律的伦理化属性及其成因。4、在开课前,应该对该课程的基本概括作一个大致的介绍,包括课程属性、学科的历史发展、中外学界研究的基本概况、各朝代研究的学者及其所取得的成绩等。5、注意学习方法,拓宽知识面以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要求:
了解:革命根据地法制建设的基本概况、立法指导思想
理解:革命根据地的宪法性文献、土地与劳动立法等
掌握:革命根据地的刑事、民事立法与司法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