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大全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各章节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各章节知识点归纳第一章:直线与角1. 定义平行线和垂直线的概念,了解直线的性质。
2. 知道角的概念和角的分类,包括锐角、直角、钝角和平角。
3. 掌握角的度量单位:度和弧度。
4. 学习如何用直尺和量角器画角。
第二章:平行线与平面1. 学习如何用直尺和圆规做等分线段、垂线、平行线、垂直平分线和角的平分线。
2. 理解平行线与转角的关系,学会证明平行线与转角的基本性质。
3. 掌握平面的概念,理解平面的性质和表示方法。
4. 学习如何判断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包括平行、垂直和交叉。
第三章:三角形1. 知道三角形的定义和分类,包括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普通三角形。
2. 掌握三角形内角的和定理和外角的性质。
3. 学习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包括SSS、SAS、ASA和AAS。
4. 理解三角形中的全等概念,学会判断和证明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第四章:四边形1. 知道四边形的定义和分类,包括矩形、正方形、菱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2. 掌握矩形、正方形和菱形的性质,包括边长、对角线、内角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3. 学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包括对角线的关系、内角和、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
4. 理解梯形的定义和性质,学会计算梯形的面积和周长。
第五章:图形的变化1. 了解图形中的平移、旋转、翻折和对称等基本变化。
2. 学习如何用折纸法进行图形变化。
3. 理解相似图形的概念和性质,学会判断和证明两个图形是否相似。
4. 掌握相似图形的计算方法,包括比例尺和相似比的计算。
第六章:数的运算1. 复习整数的概念和运算法则,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2. 学习分数的概念和运算规则,包括分数的四则运算和混合运算。
3. 掌握百分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包括百分数与分数的转换。
4. 学习用图形表示分数和百分数的大小关系,包括数轴和百分数相应的阶梯图。
第七章:方程与不等式1. 知道方程和不等式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2. 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包括等式和不等式的性质及运算规则。
七年级下学期数学知识点归纳大全

七年级下学期数学知识点归纳大全一、整数及其运算1. 整数概念2. 自然数、零、负整数的概念3. 整数的比较及判断4. 整数的加减法、乘法、除法及其性质5. 整数的混合运算二、分数及其运算1. 分数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2. 分数的转化(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3. 分数的约分和通分4. 分数的加减法及其性质5. 分数的乘法、除法及其性质6. 分数的混合运算三、小数及其运算1. 小数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2. 小数与分数的转化3. 小数的大小比较及判断4. 小数的加减法及其性质5. 小数的乘法、除法及其性质6. 小数的混合运算四、代数式及其展开1. 代数式的概念及其基本形式2. 同类项与异类项3. 代数式的加减法4. 乘法公式及其应用5. 因式分解6. 展开式及其应用五、方程及其解法1. 方程的概念及其解法2.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3. 含有分数、小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4.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5.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及应用六、图形及其性质1. 线段、角度、平行线的概念及应用2. 三角形、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性质3. 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4. 圆及其相关概念5. 圆的面积及弧长的计算七、统计及概率1. 统计调查及其应用2. 图表的制作和应用3.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及其计算4. 独立事件及其概率计算5. 互不独立事件及其概率计算八、函数及其应用1. 函数的概念及表示方法2. 函数的图象3. 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4. 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综上所述,以上就是七年级下学期数学知识点的归纳大全,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掌握,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
初一下学期数学知识点总结

初一下学期数学知识点总结一、代数1. 方程与不等式-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代入法、消元法)-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一元一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表示2. 函数- 函数的概念- 函数的表示方法(表格、图形、解析式)- 线性函数和常函数的图像及性质- 函数的基本运算(加法、减法、乘法、除法)3. 多项式- 多项式的概念- 多项式的加法和减法- 多项式乘以单项式的运算- 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运算- 多项式的因式分解(提公因式、公式法)二、几何1. 平面图形- 平行线的性质- 角的概念和分类(邻角、对角、同位角等)- 三角形的基本性质- 特殊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 四边形的基本性质(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2. 图形的变换- 平移变换- 旋转变换- 轴对称变换- 相似变换3. 几何图形的计算- 面积的计算(三角形、四边形、圆)- 周长的计算- 体积的计算(长方体、立方体)三、统计与概率1. 统计-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频数和频率- 统计图表的绘制和解读(条形图、折线图、饼图)2. 概率- 概率的基本概念- 简单事件的概率计算- 独立事件的概率计算四、数列1. 数列的概念- 数列的定义- 常见的数列类型(等差数列、等比数列)2. 数列的计算-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请根据以上内容在Word文档中创建一个格式化的文档,确保使用清晰的标题和子标题,以及适当的列表和编号来组织内容。
您可以添加适当的图表和示例来辅助解释。
完成后,确保文档无错乱字符,逻辑清晰,格式规范,以便读者下载后可以轻松编辑和使用。
七下数学人教版课本知识点总结非常完整

七下数学课本知识点总结非常完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一、1、在同一平面内,不重合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 两 种: 相交 和 平行 , 垂直 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
2、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 平行线 。
如果两条直线只有 一个 公共点,称这两条直线相交;如果两条直线 没有 公共点,称这两条直线平行。
3、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 公共顶点 且有 一条公共边 的两个角是 邻补角。
邻补角的性质: 邻补角互补 。
4、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 反向延长线 ,这样的两个角互为 对顶角 。
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如图1所示,∠1与∠3互为对顶角。
∠1=∠3;∠2与∠4互为对顶角,∠2=∠45、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中,如果有一个是 直角或90°时,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其中一条叫做另一条的垂线。
如图2所示,当 ∠1 = 90°时, a ⊥ b 。
垂线的性质: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
性质3:如图2所示,当 a ⊥ b 时,∠1 = ∠2 = ∠3 = ∠4 = 90°。
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点到直线的距离。
6、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基本特征:①在两条直线(被截线)的 同一方 ,都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 同一侧 ,这样的两个角叫 同位角 。
同位角呈“F ” ②在两条直线(被截线) 之间 ,并且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 两侧 ,这样的两个角叫 内错角 。
内错角呈“Z ”③在两条直线(被截线)的 之间 ,都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 同一旁 ,这样的两个角叫 同旁内角 。
同旁内角呈“U ” 7、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七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全册笔记 超详细

七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全册笔记超详细第一章分数1.1 分数的引入- 分数的概念:分数是整数与整数之间的比值关系。
- 分子和分母:分数的分子表示分数的份数,分母表示每份的份数。
- 分数的意义:分数表示一个数比整数大,但比下一个整数小。
1.2 分数的性质- 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数的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大;分数的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大。
- 分数的约分: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得到的分数与原分数相等。
1.3 分数的加减运算- 分数的加法:分母相同,分子相加;分母不同,通分后分子相加。
- 分数的减法:分母相同,分子相减;分母不同,通分后分子相减。
1.4 分数的乘除运算- 分数的乘法:分子相乘,分母相乘。
- 分数的除法:将除数倒置后变成乘法。
第二章小数2.1 小数的引入- 小数的概念:小数是整数与整数之间的比值关系,但分子是整数,分母是10的幂次。
2.2 小数与分数的关系- 小数转分数:小数的数字部分作为分子,根据小数位数确定分母的幂次。
- 分数转小数:分子除以分母得到小数。
2.3 小数的加减运算- 小数的加法:小数部分相加,整数部分相加。
- 小数的减法:小数部分相减,整数部分相减。
2.4 小数的乘除运算- 小数的乘法:小数部分相乘,整数部分相乘。
- 小数的除法:将被除数的小数点移动与除数对齐,然后按整数除法进行计算。
第三章平方根3.1 平方根的引入- 平方根的概念:平方根是一个数的平方等于另一个数的运算。
3.2 平方根的性质- 平方根的符号:非负数的平方根为正数。
- 平方根的大小比较:对于非负数,平方根越大,被开方数越大。
3.3 平方根的计算- 尝试法计算平方根:通过试探和逼近的方法计算一个数的平方根。
3.4 平方根的运算- 平方根的加减运算:分别计算两个数的平方根,然后进行加减运算。
- 平方根的乘除运算:分别计算两个数的平方根,然后进行乘除运算。
以上是《七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全册笔记》的内容概要。
七年级下学期数学全部知识点 人教版

七年级下学期数学全部知识点人教版本文档汇总了七年级下学期数学人教版教材中的全部知识点。
单元一:有理数- 1.1 有理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1.2 有理数的比较和大小- 1.3 有理数的运算(加减乘除)- 1.4 有理数的乘方- 1.5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1.6 有理数的应用问题单元二:代数初步- 2.1 代数学的基本概念- 2.2 代数式的解法与应用- 2.3 代数式的运算- 2.4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5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2.6 一元一次方程的列式和双方程的解法单元三:平面图形的认识- 3.1 点、线、线段、直线、射线、角的认识- 3.2 三角形的分类- 3.3 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3.4 四边形的分类- 3.5 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 3.6 平行四边形与菱形的性质与判断单元四:数据的选择和处理- 4.1 统计调查和数据的收集- 4.2 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4.3 统计图的应用- 4.4 数据的概率和预测单元五:立体图形的认识- 5.1 点、线、面、体的认识- 5.2 立体图形的展开图和正视图- 5.3 立体图形的正面图和俯视图- 5.4 立体图形的性质与判定- 5.5 球的认识和性质单元六:数学应用题- 6.1 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 6.2 常量与变量- 6.3 直接与间接概关系- 6.4 几何图形与尺寸的关系- 6.5 面积与周长的关系- 6.6 数据处理与解题方法以上是七年级下学期数学人教版教材中的全部知识点。
请学生们根据教材进行研究和复,加强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大全-七年级下册必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大全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1相交线1、如果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交,该公共点叫做两直线的交点。
2、如果两个角有一个公共边,并且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互为邻补角。
性质:邻补角互补。
(两条直线相交有4对邻补角。
)3、如果两个角的顶点相同,并且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性质:对顶角相等。
(两条直线相交,有2对对顶角。
)5.1.2垂线4、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5、由直线外一点向直线引垂线,这点与垂足间的线段叫做垂线段。
(要找垂线段,先把点来看。
过点画垂线,点足垂线段。
)6、垂线段是垂线上的一部分,它是线段,一端是一个点,另一端是垂足。
7、垂线画法:①放:放直尺,直尺的一边要与已知直线重合;②靠:靠三角板,把三角板的一直角边靠在直尺上;③移:移动三角板到已知点;④画线:沿着三角板的另一直角边画出垂线.8、垂线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9、过一点画已知线段(或射线)的垂线,就是画这条线段(或射线)所在直线的垂线.10、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垂线段最短.)11、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5.1.3同位角、同旁内角、内错角12、同位角:如果两个角都在被截的两条直线的同方向,并且都在截线的同侧,即它们的位置相同,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
形如字母“F”。
13、内错角:如果两个角分别在被截的两条直线之间(内),并且分别在截线的两侧(错),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
形如字母“Z”。
14、同旁内角:如果两个角都在被截直线之间(内),并且都在截线的同侧(同旁),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旁内角。
形如字母“U”。
5.2.1平行线15、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记作:a∥b。
人教版初一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打印版)

相交线与平行线一、相交线1、相交线中的角两条直线相交,可以得到四个角,我们把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但没有公共边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我们把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且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叫做临补角。
临补角互补,对顶角相等。
直线AB,CD与EF相交(或者说两条直线AB,CD被第三条直线EF所截),构成八个角。
其中∠1与∠5这两个角分别在AB,CD的上方,并且在EF的同侧,像这样位置相同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3与∠5这两个角都在AB,CD之间,并且在EF的异侧,像这样位置的两个角叫做内错角;∠3与∠6在直线AB,CD之间,并侧在EF 的同侧,像这样位置的两个角叫做同旁内角。
2、垂线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直线AB,CD互相垂直,记作“AB⊥CD”(或“CD⊥AB”),读作“AB垂直于CD”(或“CD垂直于AB”)。
垂线的性质: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性质2: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简称:垂线段最短。
二、平行线1、平行线的概念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平行用符号“∥”表示,如“AB∥CD”,读作“AB平行于CD”。
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相交或平行。
注意:(1)平行线是无限延伸的,无论怎样延伸也不相交。
(2)当遇到线段、射线平行时,指的是线段、射线所在的直线平行。
2、平行线公理及其推论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3、平行线的判定平行线的判定公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
简称: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平行线的两条判定定理:(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大全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1相交线1、如果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交;该公共点叫做两直线的交点。
2、如果两个角有一个公共边;并且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互为邻补角。
性质:邻补角互补。
(两条直线相交有4对邻补角。
)3、如果两个角的顶点相同;并且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性质:对顶角相等。
(两条直线相交;有2对对顶角。
)5.1.2垂线4、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5、由直线外一点向直线引垂线;这点与垂足间的线段叫做垂线段。
(要找垂线段;先把点来看。
过点画垂线;点足垂线段。
)6、垂线段是垂线上的一部分;它是线段;一端是一个点;另一端是垂足。
7、垂线画法:①放:放直尺,直尺的一边要与已知直线重合;②靠:靠三角板,把三角板的一直角边靠在直尺上;③移:移动三角板到已知点;④画线:沿着三角板的另一直角边画出垂线.8、垂线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9、过一点画已知线段(或射线)的垂线,就是画这条线段(或射线)所在直线的垂线.10、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垂线段最短.)11、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5.1.3同位角、同旁内角、内错角12、同位角:如果两个角都在被截的两条直线的同方向;并且都在截线的同侧;即它们的位置相同;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
形如字母“F”。
13、内错角:如果两个角分别在被截的两条直线之间(内);并且分别在截线的两侧(错);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
形如字母“Z”。
14、同旁内角:如果两个角都在被截直线之间(内);并且都在截线的同侧(同旁);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旁内角。
形如字母“U”。
5.2.1平行线15、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记作:a∥b。
16、平行线画法:①落;②靠;③移;④画。
(工具:三角板、直尺。
)17、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①相交(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形);②平行。
18、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19、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5.2.2平行线的判定20、判定方法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说成: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1、判定方法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说成: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2、判定方法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说成: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23、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5.3.1平行线的性质24、性质1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5、性质2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26、性质3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27、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的判定有什么区别?判定:已知角的关系得平行的关系。
(证平行;用判定。
)性质:已知平行的关系得角的关系。
(知平行;用性质。
)28、同时垂直于两条平行线;并且夹在这两条平行线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条平行线的距离。
5.3.2命题、定理29、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
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30、命题常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具有这种形式的命题中;用“如果”开始的部分是题设;用“那么”开始的部分是结论。
31、如果命题中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的命题叫做真命题。
(正确的命题)32、命题中题设成立时;结论不一定成立的命题叫做假命题。
(错误的命题)33、经过推理证实的真命题叫做定理。
5.4平移34、在同一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一直线方向移动一定距离;这样的图形变换叫做平移。
35、平移的特征(性质):①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直线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②新图形中的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个点是对应点;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6.1.1有序数对36、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
37、数轴有水平的(左负右正)和垂直的(上正下负)。
38、有序数对一般看数:先看上下后看左右。
6.1.2平面直角坐标系39、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水平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习惯上取向右为正方向;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取向上方向为正方向;两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40、平面上的任意一点都可以用一个有序数对来表示;记为(a;b);a是横坐标;b 是纵坐标。
41、原点的坐标是(0;0);纵坐标相同的点的连线平行于x轴;横坐标相同的点的连线平行于y轴;x轴上的点的纵坐标为0;表示为(x;0);y轴上的点的横坐标为0;表示为(0;y)。
42、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以后;坐标平面就被两条坐标轴分为了Ⅰ、Ⅱ、Ⅲ、Ⅳ四个部分;分别叫做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
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象限。
43、几个象限内点的特点: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
44、(x;y)关于原点对称的点是(—x;—y);(x;y)关于x轴对称的点是(x;—y);(x;y)关于y轴对称的点是(—x;y)。
45、点到两轴的距离:点P(x,y)到x轴的距离是︱y︳;点P(x,y)到y轴的距离是︱x︳。
46、在第一、三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的坐标是(m;m);在第二、四象限叫平分线上的点的坐标是(m;—m)。
6.2.1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47、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绘制区域内一些地点分布情况平面图的过程如下:⑴建立坐标系;选择一个适当的参照点为原点;确定x轴、y轴的正方向;⑵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适当的比例尺;在坐标轴上标出单位长度;⑶在坐标平面内画出这些点;写出各点的坐标和各个地点的名称。
6.2.2用坐标表示平移48、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x;y)向右(或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a;y)(或(x-a;y));将点(x;y)向上(或下)平移b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y+b)(或(x;y-b))。
(左右平移;纵不变;横左减右加;上下平移;横不变;纵上加下减。
)49、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如果把一个图形各个点的横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右(或向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如果把它各个点的纵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上(或向下)平移a个单位长度。
(纵不变;横加向右;横减向左;横不变;纵加向上;纵减向下。
)7.1.1三角形的边50、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51、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角形的角。
52、顶点是A、B、C的三角形;记作“△ABC”;读作“三角形ABC”。
53、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54、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55、三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叫做不等边三角形。
56、在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两边都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腰和底边的夹角叫做底角。
57、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即底边和腰相等的等腰三角形。
58、三角形按角的大小分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三角形按边的相等关系分类:①不等边三角形②等腰三角形(底边和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59、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60、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61、技巧:两较小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就能组成三角形。
7.1.2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62、从△ABC的顶点A向它所对的边BC所在直线画垂线;垂足为D;所得线段AD 叫做△ABC的边BC上的高。
(顶点+垂足=高)63、连接△ABC的顶点和它所对的边BC的中点D;所得线段AD叫做△ABC的边BC上的中线。
(顶点+中点=中线)64、画∠A的平分线AD;交所对的边BC于点D;所得线段AD叫做△ABC的角平分线。
(顶点+交点=角平分线)7.1.3三角形的稳定性65、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66、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
7.2.1三角形的内角67、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7.2.2三角形的外角68、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
69、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70、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
71、一个三角形有六个外角;每个顶点有两个外角;并且这两个外角是一对对顶角。
7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与它相邻的内角互补。
73、在三角形的每个顶点处各取一个外角;这些外角的和叫做三角形的外角和。
三角形的外角和是3600。
7.3.1多边形74、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75、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它的内角。
76、多边形的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
77、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78、n边形的总对角线数公式:2)3(-nn79、一个顶点有(n-3)条对角线;这(n-3)条对角线把多边形分成(n-2)个三角形。
80、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81、画出多边形的任何一条边所在直线;如果整个多边形都在这条直线的同一侧;那么这个多边形就是凸多边形。
7.3.2多边形的内角和82、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n-2)×180083、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84、如果四边形的一组对角互补;那么另一组对角也互补。
7.4课题学习镶嵌85、用一些不重叠摆放的多边形把平面的一部分完全覆盖;通常把这类问题叫做用多边形覆盖平面(或平面镶嵌)的问题。
86、平面镶嵌的条件:①拼接在同一个点的各个角的和恰好等于3600;②相邻的多边形有公共边。
87、如果用一种多边形进行镶嵌;能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的是任意三角形、任意四边形和正六边形。
第八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8.1二元一次方程组88、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89、把具有相同未知数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①共有两个未知数;②每个方程都是一次方程。
)90、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