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美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能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
(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型的理解与运用。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作者和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型。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实践活动:(1)学生进行口语表达练习,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
(2)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巩固所学内容。
2. 完成课后练习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一次家庭作业写作。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的积极程度。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目标:1. 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光合作用以及树木对环境的重要作用。
2.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沟通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适用对象:小学4年级至6年级的学生教材准备:1. 图片或幻灯片展示太阳和树木的照片。
2. 树叶和树干的剪影,用于活动中的制作。
3. 白板和可擦笔。
4. 学生绘图纸和彩色铅笔。
教学步骤:Step 1: 引入话题(5分钟)2. 在白板上写下“离太阳最近的树”这个题目,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题目的意思。
1. 引导学生回忆光合作用的概念,并解释树木是如何通过光合作用获取能量的。
2. 解释太阳作为我们的能源供应商,为树木和其他植物提供光和热能。
1. 分发树叶和树干剪影给每个学生。
2. 让学生观察树叶和树干的形状、颜色和纹理,并让他们尽可能多地描述这些特征。
3. 引导学生观察树叶和树干的差异,并解释树叶充当光合作用的主要部分,而树干则提供支撑和传导。
2. 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绘制一棵树的图画。
3. 引导学生思考他们绘制的树与离太阳最近的树之间的联系,例如:树叶的形状、颜色、位置等。
1. 让学生轮流分享他们绘制的树,并解释他们的想法和理由。
2. 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太阳对树木的生长和发展如此重要。
3. 鼓励学生提出关于保护环境和树木的想法和建议。
1. 总结本课的内容,强调太阳对树木的重要性以及树木对环境的贡献。
评估:观察学生在绘图和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对太阳和树木的理解程度。
可以编写一份简短的问答或绘图作业,以方便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拓展活动:可以组织一次户外观察活动,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树木,并记录它们与离太阳距离的关系。
学生还可以收集树叶样本并制作一个小的树叶相册,了解不同树叶的形状和特征。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象征手法描绘的自助餐树的特点和意义。
(3)能够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主题。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关爱他人的意识。
(3)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3)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象征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主题,并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思考。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电子版或纸质版。
(2)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或图片。
(3)课文中的象征手法的相关讲解资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
(2)了解课文作者的相关信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自助餐树的特点和意义。
(2)宣布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习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解决生字词和语句的理解问题。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中的象征手法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主题,并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思考。
5.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象征手法,写一篇关于“离太阳最近的树”的短文。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美版

一、教案基本信息《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美版学科领域:小学语文年级:五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向往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会生字词,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1. 体会课文中对树的描绘,理解树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2.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方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手段: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图片导入:展示一些美丽的树木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树木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树木有哪些吗?它们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二、课文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教师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阅读课文。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了解课文主题。
三、课堂讨论(15分钟)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课文中的树离太阳最近,你们认为这是为什么?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5分钟)2. 引导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深入学习课文(20分钟)1. 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树为什么离太阳最近?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树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3.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科学知识,如树的生长过程、光合作用等。
三、实践活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保护树木,让它们更好地生长?3. 学生动手制作关于树木的手工作品,展示对树木的认识和热爱。
四、课堂小结(5分钟)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大自然。
优质课教案《离太阳最近的树》

鼓励学生交流朗读感 受,分享对文章的整 体理解。
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 容,了解文章大意, 形成初步印象。
分析文章结构,梳理脉络
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分析 文章结构,明确文章线索。
指导学生找出文章的关键段落 和语句,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 。
引导学生概括文章各部分内容 ,把握文章主旨。
品味语言特色,领略风格
04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
关注自然环境保护意识唤醒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认识到自然环境的脆弱性和保护自然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积极参与环保活动,从小事做起,为保护环境贡献 自己的力量。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尊重生命,敬畏自然情感熏陶
通过课文中红柳的悲剧,引导学 生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和自然的伟 大,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对
03
知识拓展与延伸
太阳与地球距离知识普及
太阳与地球的平均距离
约为1.5亿公里,光从太阳传播到地球需要大约8分钟。
地球公转轨道与太阳距离变化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呈椭圆形,因此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在一年中会发生变化,最近时约 为1.47亿公里,最远时约为1.52亿公里。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是地球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之一,它提供了光和热,驱动了地球的气候系统和生物圈 。
自然的敬畏之情。
让学生在感悟自然之美的同时, 懂得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
境,与自然和谐相处。
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引导学 生深入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勇于探索未知领域精神激励
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红柳生存 环境的恶劣和生命的顽强,激励学生勇
于探索未知领域,追求真理的精神。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主要内容。
2. 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2.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情感教学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
五、教学准备1. 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及相关背景资料。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3. 教学卡片、生僻词语解释等辅助材料。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激发学习兴趣。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教师讲解生僻词语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学生齐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5. 分组讨论:作者为何说这棵树是离太阳最近的树?7. 作业布置:写一篇关于自己最喜欢的树的文章。
七、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如何?2. 学生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是否准确?3.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有何改进之处?八、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表现:参与度、发言积极性等。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内容是否符合要求,语言表达是否准确等。
九、课后拓展1. 推荐阅读其他关于大自然的文章或书籍。
2. 组织一次户外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美丽和伟大。
十、教学计划1. 课时安排:共2课时。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离太阳最近的树》有了初步的了解。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探讨课文,感受作者对树的热爱和敬畏。
a. 课文中描绘了树的哪些特点?b. 作者为何对这棵树情有独钟?c. 作者希望通过这棵树传达给我们什么样的情感?3. 分组讨论:同学们可以自愿组成小组,就树的特点、作者的情感等方面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向全班汇报。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准确地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主题,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分析课文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运用的象征手法。
(2)如何从课文中提炼出环保意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背景。
(2)板书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主题。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难点内容进行讲解。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所运用的象征手法。
5. 课堂拓展(1)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运用所学知识。
(2)教师点评并进行指导。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
2. 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写一段话。
3.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环保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分析课堂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七、评价建议1. 学生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参与度、合作意识等。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与进步。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能够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特点。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和人生的感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基本内容及其主旨。
2. 文章的写作手法和特点。
3.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及其寓意。
2. 学生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和把握。
3. 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作品特点。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离太阳最近的树?为什么离太阳最近的树具有特殊意义?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文章背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解读:(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探讨其寓意。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的认识。
(2)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3. 结合生活实际,制定一份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计划。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理解程度,包括对文章主旨、写作手法和特点的掌握。
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包括对课文内容的分析、解读和批判性思考。
3. 学生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的培养,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感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课《离太阳最近的树》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分析关键词句、归纳概括,理解红柳形象,体会红柳顽强不屈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捕捉关键词、寻找关键句,提高学生的速读能力;通过小组讨论与小组竞争,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与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多角度的感知生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分析红柳形象,体会红柳顽强不屈的精神。
难点: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感情。
三、教法学法教法:直观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课时 3课时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在我们的生活里,每天都弥漫着绿意。
绿色是地球的基本颜色,孕育着生命和未来。
如果没有绿色,我们这个世界将是不可思议的。
然而,就在三十年多前,在西藏阿里,人们却亲手毁灭了他们生活里唯一的绿树。
当代女作家毕淑敏的《离太阳最近的树》(又名《向红柳忏悔》),以平静而深沉的笔调为我们唱了一曲颂歌,但更是一曲悲歌。
(教师板书:颂歌、悲歌)二、介绍作者。
毕淑敏,当代女作家。
着有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女心理师》,中短篇小说集《预约死亡》、《昆仑殇》,散文集《素面朝天》、《婚姻鞋》、《心灵处方》、《我很重要》等。
三、新授。
(一)分析红柳形象,体会“颂歌”。
齐读一、二段,然后回答:1、离太阳最近的树是什么树?(红柳树。
)2、那么这种树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是怎么描写的?(学生找出语句)(1)“不知是神灵的佑护还是大自然的疏忽,在荒漠的皱褶里,有时会不可思议地生存着一片红柳丛。
”(关键词:“有时”、“不可思议”,写出红柳的稀少、难得,生存就是奇迹。
)(2)“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
”(通过“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写出了红柳生长环境的恶劣,衬托出红柳生长的艰难;比喻的手法,把枝干比作“铁一样”,写出枝干强健、坚硬、有力,把碎叶比作“凤羽”,写出树叶的茂盛、华丽、美艳;拟人的手法,红柳对着恶劣环境“微笑”,写活了红柳面对恶劣环境时的从容不迫、乐观开朗,整句话生动地表现了红柳顽强的生命力。
)(3)“这高原的精灵,是离太阳最近的绿树,百年才能长成小小的一蓬。
”(关键词:“百年”、“小小的一蓬”,写出红柳的生长缓慢,珍贵难得。
)明确:课文第二段介绍了红柳生长环境及其外在的美,突出其珍贵稀少和极强的生命力。
(板书:珍贵稀少,生命力强)3、自由读课文剩下部分,继续找出描写红柳形象的语句,进一步体会“颂歌”。
(1)“一座结实的沙丘顶上,昂然立着一株红柳。
它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
”(11段)(前一句运用比拟手法,后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把红柳根比作“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写出了红柳根粗、长、壮、多,根系庞大,突出红柳生长旺盛,生命力极强。
)(2)“啊,红柳如同冰山。
露在沙上的部分只有十分之一,伟大的力量埋在地下。
”(13段)(比喻的手法,把“红柳”比作“冰山”,突出我们能够看到的只是红柳露出地面的极小的一小部分,它的伟大的力量都埋在地下。
)(板书:力量伟大)(3)“它们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与沙砾黏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
”(14段)(比喻的手法,把红柳根比作“盘卷的金属”,写出了红柳根的坚挺而硬韧,根的内部具有强大的力量;把红柳与沙砾黏结的状况比作“钢筋混凝土”,写出了红柳把沙砾黏结的极其坚固,突出的表现了红柳极强的固沙能力。
)(板书:固住流沙,保护环境)(4)“(红柳)一旦燃烧起来,持续而稳定地吐出熊熊的热量,好像把千万年来,从太阳那里索得的光芒,压缩后爆裂出来。
”(14段)(关键词是持续、稳定、熊熊、压缩、爆裂,写出了红柳根燃烧起来后释放的热量强度大、浓度高、时间长、热量非常多,突出表现了红柳内部具有无限的能源,伟大的力量。
)(5)“金红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一颗傲然不屈的英魂。
”(14段)(比喻的手法,把红柳根比作“傲然不屈的英魂”,写出了燃烧时弥久的保持着原有的形态,突出红柳根的顽强与生命的不屈。
)(6)“红柳就枝丫遒劲地腾越在旷野之上,好似一副镂空的恐龙骨架。
”(15段)(关键词:“枝丫遒劲”、“腾越”,写出了红柳雄健有力;把红柳根比作恐龙骨架,写出了红柳根的高大,突出红柳根生命力的顽强。
)(板书:顽强不屈)4、请大家结合以上的分析,归纳红柳形象特点。
学生独立归纳,自主回答,教师明确。
红柳形象特点:珍贵、稀少,用巨大的根系固住流沙,有顽强的生命力,傲然不屈的精神,给高原带来生命的绿色和希望,是抵御恶劣环境的“斗士”,保护生态环境的“卫士”。
(板书:抵御恶劣环境的“斗士”,保护生态环境的“卫士”)小结:这是一首颂歌,作者包含感情地讴歌了红柳这一高原上的“精灵”。
文中无一“赞”字,但却字字在赞,句句在颂,作者把自己的激情融注在字里行间,融注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拟人之中。
(二)体会“悲歌”。
1、如此珍贵,如此可爱,如此被作者颂扬的高原精灵是不是得到了人们的重点保护?人们是怎样对待它的?明确:不仅没有得到保护,却被人挖掉了,当做了燃料,最终毁于人手。
(板书:命运悲惨,毁于人手)2、齐读课文19至21段,思考并回答:在这里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红柳被“掘净烧光”,尘沙肆掠的情形,表现出作者对高原生态环境的担忧。
希望保护生存环境,让生命自然流淌。
(板书:掘净烧光保护生存环境,让生命自然流淌)(三)研读题目。
1、通过以上的分析,谁能来解密课文的题目。
作者为什么称红柳为“离太阳最近的树”呢?明确:有三层意思,一是红柳生长在“平均海拔5000米”的高原,二是从太阳那里索得了光和热蕴含着伟大的力量,三暗示了这是高原上唯一的绿色。
2、能否将课题改为《红柳赞》?明确:不能改为《红柳赞》,因为课文除了刻画红柳形象,赞颂红柳之外,还写出了人们“挖红柳”的过程,写出了红柳的遭遇、红柳的悲剧。
四、小结本堂课内容第二课时一、回顾上一堂课的内容。
行文思路:红柳挺立,雪域曾辉——红柳遭难,毁于人手——红柳消亡,尘沙肆虐。
二、继续阅读分析课文。
1、课文哪些段落叙述了人们挖红柳?题目是《离太阳最近的树》,为什么要用大量篇幅来叙述人们挖红柳的过程?明确:课文第3——18段写人们挖红柳。
课文用大量篇幅叙述人们挖红柳,一方面是要反衬红柳的伟大,另一方面要写出红柳的遭遇,揭示出红柳的悲剧。
如此珍贵、如此可爱,能固住泥沙,给人们带来绿色的树,给高原带来生命希望的树,不仅没有得到人们的保护,最后却被挖掉了。
2、红柳是高原上的精灵,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傲然不屈的精神,并无私的奉献着自己,尤其是它的强大根系所具有的内在力量,这就是作者为红柳写的颂歌,然而在歌颂的同时,作者就已预示了其结局,哪句话暗示了其结局?明确:“我骑马穿行于略带苍蓝色调的红柳丛中,曾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
”“曾以为”暗示了红柳的悲剧,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3、那么作者认为可悲的是什么?明确:红柳树惨痛的悲剧。
4、能固住泥沙,给人们带来绿色的树,给高原带来生命的希望的树,最后却被挖掉了,这无疑是一出悲剧,但可悲的仅是这些吗?同学讨论2分钟明确:a:更可悲的是人们亲手毁灭了这离太阳最近的树,破坏了生态环境。
b:而且人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可悲。
5、你怎么知道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可悲?a:司务长连说了四个“对不对”。
b:人们宁愿花费很大的力气去挖掘红柳强大的根系。
c:为了挖掘红柳,人们使用的技术越来越高,最后采用火药。
小结:可爱的精灵,惨痛的悲剧,而更可悲的是人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可悲,还理直气壮,振振有辞。
这一深刻的思想,文章并没有明白的说出来,而是蕴涵在平平常常的叙事之中,谁能找出本文平静的叙述的例子?a:文章开头那个30年前的故事。
b:人们挖掘红柳的过程。
c:人们使用炸药的过程。
小结:本文一个写作特色就是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于平静的叙述、细致的描写和大胆的比喻之中。
6、作者赞颂其精神,悲叹其命运,但我们所做的仅仅是赞颂,是悲叹吗?我们应怎么做?a: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热爱自然,珍惜生命,保护生态环境,做环境小卫士。
三、小结课文:文中的红柳不只指红柳,而是指所有生命。
本文的思想很深刻,标题也很有特色,请同学们联系全文内容说说标题有什么含义?这个问题作为课后作业。
第三课时课文练习一、注音:皱褶()谷穗()铁锨()逶迤()枝桠()遒劲()訇()镂空()尸骸()二、思考题:1、如何理解课文中挖掘红柳的悲剧意义?明确:挖掘红柳的可悲不仅在于人们亲手毁灭对人类有巨大的贡献的高原上唯一的绿色,破坏了生态环境,更在于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可悲,还理直气壮,振振有辞。
2、文章的题目有无其他含义?明确:表层含义是说红柳生长在平均海拔5000米的高原上“离太阳最近”。
深层含义是显示了红柳生长的气势,透露了他伟大的力量。
联系挖掘红柳,可见悲剧效果已从主题上含蓄地表现出来。
3、请概括文章的主题。
明确:文章通过对红柳的美和力量的揭示以及挖掘红柳的叙述,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激情和对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痛心之情。
4、文章的抒情有何特色?明确:将赞颂悲叹之情寓于平静的记叙描写之中。
三、完成拓展练习。
附:板书设计珍贵稀少,生命力强抵御恶劣环境的“斗士”保让赞歌固住流沙,保护环境护生力量伟大,顽强不屈保护生态环境的“卫士”生命离太阳最近的树(红柳)存自命运悲惨,毁于人手环然悲歌痛心与忧患境流掘净烧光,尘沙肆掠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