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与实物第三章 讲义

合集下载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张素芳 第2版)》chapter 3 tariff and non-tariff barriers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张素芳 第2版)》chapter 3 tariff and non-tariff barriers

Common NTBs— 5. Anticompetitive measures
Single-channel for imports Compulsory national service
Common NTBs— 6. Miscellaneous measures
Countervailing duties
1. 2. 3. ① ② ③ Three categories of subsidies: Prohibited (red light subsidies) Actionable (yellow subsidies) Non-actionable (green subsidies) assistance for research activities assistance to disadvantaged regions assistance to promote adaptation of existing facilities to new environmental requirements imposed by laws/regulations
Advance payment requirements Multiple exchange rates Restrictive official foreign exchange allocation Prohibition of foreign exchange allocation Bank authorization Surrender requirement(外汇上缴要求)
Common NTBs— 2.Price control measures
Administrative pricing Variable charges Anti-dumping or counter-vailing measures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PPT)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PPT)
如何认识外贸依存度
净进口: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在某种 商品大类的对外贸易中,进口量大于出口量的 部分。一般以实物数量来表示。
净出口: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在某种 商品大类的对外贸易中,出口量大于进口量的 部分。一般以实物数量来表示。
贸易差额 (Balance of Trade) :是一国在一 定时期内(如一年、半年、一季、一月)出口 总值与进口总值之间的差额。当出口总值与进 口总值相等时,称为“贸易平衡”。当出口总 值大于进口总值时,出现贸易盈余,称“贸易 顺差”或“出超”。当进口总值大于出口总值 时,出现贸易赤字,称“贸易逆差”或“入 超”。通常,贸易顺差以正数表示,贸易逆差 以负数表示。
合”, 6、第六轮谈判于1964年5月~1967年6月在日内瓦举行,称为“肯尼迪
回合” 7、第七轮谈判于1973年9月在日本东京召开,称为“东京回合”; 8、第八轮谈判于1986年9月~1993年12月在乌拉圭首都埃斯特角开始举
行,称为“乌拉圭回合”。
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
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1、幼稚产业(infant industry),是指处于成长
阶段尚未成熟、但具有潜在优势的产业。 2、汉密尔顿和李斯特 3、李斯特的幼稚工业保护理论 4、幼稚产业保护理论的现实意义和对它的评价
凯恩斯的超保护贸易理论
1、该理论是在国家干预经济,反对自由贸易的大前提下产 生的
2、超保护贸易理论 的主张: (1)不仅保护幼稚工业,更保护高度发展或出现衰落的垄
“自动”出口配额: 是出口国家或地区在进口国的要 求或压力下,“自动”规定某一时期内某些商品对该 国的出口限制,在限定的配额内自行控制出口,超过 配额即禁止出口。

国际贸易理论和实务第三章 对外贸易政策

国际贸易理论和实务第三章 对外贸易政策

他提出保护对象的条件是:
(1)农业不需保护。只有那些刚从农业阶段 跃进的国家,距离工业成熟时尚远,才适 宜于保护。
(2)一国工业虽然幼稚,但在没有强有力的 竞争者时,也不需要保护。
(3)只有刚刚开始发展且有强有力的外国竞 争者的幼稚工业才需要保护。李斯特提出 的保护时间以30年为最高限期。
(二)对李斯特保护主义理论的评价
本,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实行货币 贬值和汇率上调的政策。
(三)出口导向发展战略的成效
• 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对于小国的作用是 很大的,小国因地域狭小,人口总量不大, 市场容量较小,如采取出口导向型经济发 展模式,积极扩大外贸出口,就可以使其 产品生产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取得较大 的规模经济效益。
国际贸易理论和实务第三章 对外贸易政策
• •
第二节 自由贸易政策的演变
• 自由贸易政策盛行的时期主要有两个阶段:
• 第一个阶段是19世纪中叶至第一次世界大 战前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英国带头 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 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期, 出现了全球范围的贸易自由化。
2、贸易保护措施多样化
利用关税手段:同时按照有效保护率设置阶梯 关税。加强了征收“反补贴税”和“反倾销税” 的活动。WTO建立以后,关税、非关税措施 受到严格的限制,各国越来越多的使用反倾销、 反补贴等所允许的保护手段。
利用非关税手段:非关税措施中的技术和环境 壁垒不断增高,苛刻的技术和环境标准限制了 后工业化国家的出口贸易。
在组织方面,发达国家广泛设立或改组各种促 进出口的行政机构,协助本国出口厂商对外国 市场的扩张;
在精神奖励方面,许多经济发达的国家制定了 各种评奖制度,对扩大出口成绩卓著的厂商给 予奖励。

国际贸易实务第三章

国际贸易实务第三章

国际贸易实务
9
产地名称:如四川涪陵榨菜、景德镇瓷器等。 说明书和图样: 良好平均品质(F.A.Q):指一定时期内某地 出口货物的平均品质水平。主要用于品质变化 较大而难以统一规格的农副产品。 某个生产年度的平均品质 某一季度或某一装船月份在装运地发运的 平均品质

国际贸易实务
10
三、合同中的品质条款:
国际贸易实务 12
第三节商品的数量
一、计量单位: 按重量计:如吨、公斤、克、盎司克拉 等。大多数工业制成品、农副产品、矿 产品等采用此法。 按数量计:如件、双、套、打、袋、罗、 令等。日用消费品、轻工制品、部分土 特产品等采用此法。 按长度计:如米、英尺、码等。丝绸、 布匹、金属绳索等采用此法。
国际贸易实务
15
1公里=0.6214英里=0.5396海里 1米=1.094码=3.2808英尺=39.37英寸 1MT=0.9842LT=1.1023ST(1LT=1016MT 1ST=908MT) 1公斤=2.2046磅=35.2736盎司 1磅=16盎司 1盎司=16打兰 1打兰=27.3438格 令 1升=0.22加仑(英制)=0.264加仑(美制) 棉花 :1包=480磅(美国)=398.6磅 (埃及) =730磅(巴西) 1蒲式耳=56磅(亚麻)=32磅(燕麦) =60磅(大豆、小麦) 国际贸易实务
国际贸易实务
34
调整公式:
P1=P0(a+b×M1/M0+c×W1/W0)
P1—调整后的最后价格 P0 —定约时的基础价格
a —管理费用占货物单位价格的百分率 b —原材料成本占货物单位价格的百分率 M1 —交货时原材料批发价指数 M0 —订约时原材料批发价指数 c —工资占货物单位价格的百分率 W1 —交货时工资指数 W0 —订约时工资指数 说明:a、b、c所占百分率,由买卖双方订约时商定, 三者相加应等于100%。即:a+b+c=100%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件完整版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件完整版

2024/1/28
15
03
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
2024/1/28
16
国际贸易政策概述
01
国际贸易政策的含 义
指一国政府为了某种目的而制定 的外贸活动准则,是一国政府对 外贸易活动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02
国际贸易政策的类 型
自由贸易政策、保护贸易政策、 管理贸易政策。
03
国际贸易政策的目 标
经济目标、政治目标、社会目标 。
13
要素禀赋理论
01
要素禀赋的概念
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如土地、劳动、资本等。
2024/1/28
02 03
要素禀赋与国际贸易
各国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决定了各国在国际分工和贸易中的地位和利益 。要素禀赋充裕的国家在生产和出口使用该要素密集的产品上具有优势 ,而要素禀赋稀缺的国家则相反。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件完 整版
2024/1/28
1
contents
目录
2024/1/28
• 国际贸易概述 • 国际贸易理论 • 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 • 国际贸易实务 • 国际贸易风险与防范 • 国际贸易发展趋势与展望
2
01
国际贸易概述
2024/1/28
3
国际贸易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商 品、服务和生产要素的交换活动。
不完全竞争市场
新贸易理论强调不完全竞争市场在国 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在不完全竞争市 场上,企业可以通过品牌、广告、技 术创新等手段获得市场势力,从而在 国际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这种市场 势力可以使得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获得 超额利润,从而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 。
产品差异化

国际贸易实务第三章

国际贸易实务第三章

第三节 进出口商品的质量
二、表示商品品质的方法
(一)以实物表示品质:看货买卖和凭样品买卖 (二)凭说明约定品质:凭规格买卖 凭等级买卖 凭标准买卖 凭说明书和图样买卖 凭商标或牌号买卖 凭产地名称买卖
第三节 进出口商品的质量
(一)以实物表示商品的品质
1、看货买卖(Actual Quality) 指买卖双方根据成交货物的实际品质进行交 易。这种方法多半用于拍卖、寄售和展卖业务中, 尤其适用于具有独特性质的商品,如珠宝、首饰、 字画及特定工艺制品。 2、凭样品买卖(Sample) 样品通常是指从一批商品中抽出来的或由生 产、使用部门设计、加工出来的,足以反映和代 表整批商品品质的少量实物。凡以样品表示商品 品质并以此作为交货依据的,称为凭样品买卖。
第四节 进出口商品的数量
三、数量条款的规定
(一)数量条款的基本内容 主要包括成交商品的数量和计量单位。按重量成交的 商品,还需订明计算重量的方法。如:中国大米1000公 吨,麻袋装,以毛作净。5%溢短装,由卖方选择,按 合同价格计算。 (二)数量条款的注意事项 1、正确掌握成交数量 2、数量条款应当明确具体:如:“中国盘锦产大米500 公吨、单层新麻袋装,以毛作净”。在合同中一般不宜 采用大约、近似、左右等字样。
(二)规定品质条款的注意事项 1、对某些商品可规定一定的品质机动幅度 (1)交货品质与样品大体相等或其他类似条款。 (2)品质公差:指国际上公认的产品品质的误差 (3)品质机动幅度:规定一定的范围,例如,棉布35/ 36英寸。规定一定的极限,例如,白糯米碎粒最高25 %。规定上下差异,例如,C708中国灰鸭绒,含绒量 90%,允许上下1%浮动。 业务操作中可以订立品质增减价条款,即对机动幅度内 的品质差异,可按交货实际品质规定予以增价或减价。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培训讲义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培训讲义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培训讲义第一部分:国际贸易理论概述1.1 国际贸易的定义国际贸易是指各国之间进行商品和服务的交流、买卖以及相关金融、技术、劳务等方面的交流。

1.2 国际贸易的意义国际贸易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国际关系和文化交流等。

1.3 国际贸易的形式国际贸易可以通过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劳务贸易等形式进行。

第二部分: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2.1 绝对优势理论由亚当·斯密提出,认为各国应专注于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来获取其他产品。

2.2 比较优势理论由大卫·李嘉图提出,认为各国应专注于生产自己相对于其他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从而提高整体效率。

2.3 因素禀赋理论由何苏恒提出,认为各国因其禀赋的资源差异而形成相对优势,从而决定了贸易模式和贸易方向。

2.4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除了以上几种经典理论外,还有新贸易理论、战略贸易理论、服务贸易理论等不断涌现的理论,为国际贸易的实践提供了更多的参考和解释。

第三部分:国际贸易的实务操作3.1 贸易政策和障碍各国采取不同的贸易政策和贸易壁垒,如关税、配额、禁止措施等,对国际贸易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2 贸易促进措施为了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各国可以采取积极的贸易促进政策,如降低关税、取消配额、签订自由贸易协议等。

3.3 贸易协定和组织各国可以通过签订贸易协定和参加国际贸易组织来加强贸易合作和解决贸易纠纷,如世界贸易组织(WTO)、自由贸易区(FTA)等。

3.4 贸易融资和支付国际贸易涉及到跨国支付和融资问题,各国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解决,如信用证、跨境支付、外汇市场等。

第四部分:国际贸易的案例分析4.1 汇率变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汇率的波动对国际贸易有直接的影响,通过案例分析可以了解不同汇率变动情况下的贸易效果。

4.2 贸易摩擦和争端的解决国际贸易中经常发生贸易摩擦和争端,通过案例分析可以了解各种争端解决机制和效果。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PPT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PPT

第一章 国际贸易概述
第一节 国际贸易的定义和分类
3.进出口贸易进口: 指从国外输入商品和劳务的贸易活动。出口: 指从本国输出商品和劳务的贸易活动。净出口:很多国家在同类商品上既有出口又有进口时,如果一定时期内的出口量大于进口量,称为净出口;反之,则称为净进口。
第一章 国际贸易概述
第一节 国际贸易的定义和分类
(六)按清偿工具划分 1.自由结汇贸易又称现汇贸易,是指以货币作为清偿工具的贸易。 2.易货贸易是指以货物经过计价作为清偿工具的国际贸易,是两国间直接以货物交换货物的贸易。
第一章 国际贸易概述
第二节 国际贸易中的基本概念
六、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是指整个世界在一定时期内各类别商品在国际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世界总体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及各类别商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工业制成品所占的比重逐渐上升,初级产品所占的比重日趋减少。
2000年中国对外贸易额达到4743亿美元
2001年中国对外贸易额达到5097.7亿美元
2002年中国对外贸易额达到6207.85亿美元
2003年中国对外贸易额达到8512.1亿美元
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额达到11548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德国的第三大贸易
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额达到14200亿美元
第一章 国际贸易概述
第一节 国际贸易的定义和分类
(三)按贸易有无第三国参加划分 1.直接贸易 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不通过第三国进行买卖商品的行为。表现为直接出口和直接进口。 2.间接贸易 商品生产国和消费国没有直接发生贸易关系,而是通过第三国买卖商品的行为。 3.转口贸易 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贸易,对第三国来讲,属转口贸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第三章对外贸易政策及理论依据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考生应掌握各国对外贸易政策的类型,了解各国贸易政策制定的理论依据。

课程内容第一节对外贸易政策概述一、贸易政策的构成因素对外贸易政策包含的基本因素包括:(1)政策主体。

是指政策行为者,即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一般来说是指各国政府。

(2)政策客体或政策对象。

即贸易政策规范、指导、调整的贸易活动和从事贸易活动的企业、机构和个人。

(3)政策目标。

即贸易政策行为的目的。

(4)政策内容。

即贸易政策所涵盖的方面和内容。

(5)政策手段。

即为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实施政策内容所采用的对外贸易管理措施。

二、对外贸易政策的基本类型从对外贸易产生与发展来看,对外贸易政策基本上有两种类型,即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

1.自由贸易政策:一国在对外贸易领域未采取或很少采取措施对贸易活动加以干预的政策。

2.保护贸易政策:一国在对外贸易领域采取一定的措施对贸易活动加以干预的政策。

第二节重商主义一、重商主义理论重商主义理论产生于15~17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

1.产生背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由于商品交换和货币经济的发展,货币成为全社会各阶层所追求的东西,成为财富的代表形态。

当时,商业资本与高利贷资本在流通领域占据统治地位,商业成为人们意念中利润和财富的源泉。

因而在这一社会背景下,以流通领域为研究对象,认为利润来自流通领域,而与生产过程无关的重商主义便产生了。

2.主要论点(1)早期的重商主义(货币差额论)货币——金银是唯一的财富,任何商品输入都会使货币流出,减少本国货币拥有量,从而减少本国财富。

因而一国在对外贸易中就应尽可能地多输出、少输入,最好是不输入,只有这样,一国才能迅速地增加货币,即财富的积累。

同时为保留货币,禁止货币出口。

(2)晚期的重商主义(贸易差额论)增加一国财富的手段就是发展对外贸易。

但必须遵循一条原则,即卖给外国人的商品总值应大于购买的商品总值。

但不要求对每一个国家的贸易都有顺差,而是从每年总的进出口贸易中取得顺差,以增加货币的流入量。

二、重商主义贸易政策的主要措施1.早期的重商主义的政策措施(1)禁止货币出口,由国家垄断所有的货币交易;(2)要求外国人来本国进行贸易时,必须将其销售货物的全部款项用于购买本国的货物。

2.晚期的重商主义的政策措施主要体现在奖出限入方面。

为鼓励出口,西欧各国采取的措施包括:(1)以补贴和出口退税等措施鼓励出口;(2)禁止重要原料的出口,但许可自由输入原料加工后再出口;(3)减低或免除出口税;(4)设立特权贸易公司,实行独占性的殖民地贸易政策;(5)与外国签订贸易条约等。

第三节自由贸易一、自由竞争时期的自由贸易1.英国自由贸易政策的兴起与胜利英国自18世纪中叶开始的产业革命,一方面引发了对国外廉价的工业原料和粮食的大量需求,另一方面使得其工业制成品具有了强大的国际竞争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工业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废除执行保护主义的重商主义贸易政策,实施自由贸易政策。

工业资产阶级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与斗争,最终令自由贸易政策在英国取得了胜利,具体表现为:(1)废除谷物法;(2)关税税率逐步降低,纳税商品数目减少;(3)废除航海法;(4)取消特权公司;(5)改变殖民地贸易政策;(6)与外国签订带有自由贸易色彩的贸易条约。

2.自由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1)法国的重农学派他们认为农业才是一国财富的基础,交换不能产生新的财富,并要求国家放弃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反对保护贸易政策,支持自由贸易政策。

(2)英国古典学派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论:他认为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原因或基础是各国存在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

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生产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那么该国在该种产品生产上就具有绝对优势;相反,如果一国在某种产品生产上具有比别国低的劳动生产率,那么该国在该种产品生产上就具有绝对劣势。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他认为国际分工与贸易的基础不限于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只要各国之间存在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就会出现产品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异,从而使不同国家在不同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3)新古典学派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论:(了解狭义层面上的即可)三个主要的结论:第一,每个区域或国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体系中应该生产和输出丰裕要素密集的商品,输入稀缺要素密集的商品;第二,区域贸易或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价格差别,即各个地区或国家间商品价格不同;第三,商品贸易趋向于消除工资、地租、利润等生产要素收入的国际差异,导致国际间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

综上所述,自由竞争时期自由贸易理论的主要结论包括:一是自由贸易可以形成互利的国际分工。

二是自由贸易可以扩大国民的真实收入。

三是自由贸易可以阻止垄断,加强竞争,提高经济效益。

四是自由贸易有利于提高利润率,促进资本积累。

二、二战后~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贸易自由化1.贸易自由化的表现(1)大幅度削减关税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成员范围内大幅度地降低关税。

第二,欧洲经济共同体实行关税同盟,对内取消关税,对外通过谈判达成关税减让协议,导致关税大幅度下降。

第三,通过普遍优惠制的实施,发达国家对来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的进口给予普遍的、非歧视的、非互惠的关税优惠。

(2)降低或撤销非关税壁垒2.贸易自由化的主要特点这一时期贸易自由化的主要特点有:第一,美国成为战后贸易自由化的积极推行者。

第二,各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战后贸易自由化建立了物质基础。

第三,战后贸易自由化是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日益加强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因而带有浓重的政府干预色彩。

第四,各种区域性贸易集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建立都是以贸易自由化为宗旨的。

第五,战后贸易自由化发展不平衡。

第六,战后贸易自由化促进了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

3.战后贸易自由化的作用及评价第一,战后贸易自由化推进了世界经济和贸易的高速发展。

第二,战后贸易自由化确立了各国贸易政策发展的总趋向。

第三,战后贸易自由化为国家贸易、经济可通过协商、协调获得发展提供了先例。

第四节保护贸易一、自由竞争时期的保护贸易1.产生背景美国和德国等后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为了赶超以英国为首的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于19世纪先后实行了严厉的保护贸易政策。

2.政策特点第一,保护的阶段性。

第二,保护的有选择性。

第三,贸易保护政策的执行与整个国民经济、工业发展目标相结合。

第四,贸易保护的主要措施包括:通过高关税和禁止进口等措施保护本国幼稚工业;通过低关税或免税鼓励复杂机器设备、原料等国内无法生产但急需的商品进口;通过高关税和禁止出口的办法限制重要生产物资出口;向私营工业发放政府信用贷款、津贴、奖金等为其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

3.理论依据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1)对古典自由贸易理论提出批评第一,指出“比较成本说”忽视国家、民族的长远利益,只注重交换价值,不注重生产能力的形成,因而不利于德国生产力的发展,不利于国家竞争实力的增强,不利于德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政治经济独立。

第二,批评古典自由贸易理论忽视了各国历史和经济上的特点,认为各国对外贸易政策的选择应全面考虑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取决于该国当时所具备的各种条件和所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

第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政府对国民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加以限制,来保证国家经济利益的实现,而国家利益的保证是持久的个人利益实现的前提。

(2)保护的对象和时间保护对象:刚刚开始发展,具有潜在的发展优势且遭遇国外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的工业。

保护时间:以30年为最高限期。

(3)保护手段通过禁止输入与征收高额关税的办法来保护幼稚工业;但对复杂机器设备的进口则免税或只征收少量的进口税。

二、垄断时期的超保护贸易1.超保护贸易政策的产生背景与特点产生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了资本的高度集中,由此国内市场变得相对狭小,资本对市场的争夺日益激烈,不断爆发的经济危机又使市场问题进一步尖锐化,在这一背景下出现了超保护贸易政策。

特点:第一,不仅保护幼稚工业,而且更多地保护国内发达的或出现衰落的工业;第二,不再是培养自由竞争的能力,而是巩固和加强对国内外市场的垄断;第三,不是防御性地限制进口,而是在垄断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对国外市场进行进攻性扩张;第四,不是保护代表先进势力的一般工业资产阶级,而是保护大垄断资产阶级;第五,保护政策的措施多样化,不仅有关税和贸易条约,还有其他各种非关税措施。

2.超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1)对外贸易乘数论①投资乘数原理凯恩斯认为一国投资量的变动(增加或减少)与国民收入的变动之间客观存在着一种依存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投资乘数或倍数。

由投资而引发的国民收入变动往往几倍于投资量的变动,其倍数的大小取决于该国的“边际消费倾向”。

②对外贸易乘数原理这里投资乘数或对外贸易乘数,我们假定为K,它的计算公式为: K=1/(1-边际消费倾向)当边际消费倾向为0时,乘数为1;当边际消费倾向为1时,乘数为∞;当边际消费倾向为1/2时,乘数为2。

现在设△Y代表国民收入的增加额,△I代表投资增加额,△X 代表出口增加额,△M代表进口增加额,K代表乘数。

计算对外贸易顺差对国民收入的影响的公式为:△Y=[△I+(△X-△M)]·K当ΔI与K一定时,贸易顺差越大,△Y越大;反之,如果贸易差额是逆差,△Y则会缩小。

因此一国越是扩大出口,限制进口,贸易顺差越大,对本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就越大。

(2)其他观点①国内市场扭曲的超保护贸易观点;②改善贸易条件的超保护贸易观点;③维持高水平工资的超保护贸易观点;④增加国内就业的超保护贸易观点;⑤公平贸易的超保护贸易观点;⑥改善贸易收支和国际收支的超保护贸易观点;⑦非经济目标的超保护贸易观点。

三、20世纪70年代中期后的新贸易保护主义1.背景20世纪70年代中期后,在资本主义经济增长放缓、失业增加;各国对外贸易发展不平衡;国际货币关系失调;国内政治竞选;贸易政策的相互影响等背景下新贸易保护主义开始盛行起来。

2.政策特点(1)被保护的商品不断增加;(2)限制进口措施的重点从关税转向非关税;(3)贸易保护的重心从限制进口转向鼓励出口;(4)贸易保护日益制度化、法律化。

3.新贸易保护主义对国际贸易的影响(1)新贸易保护主义打着公平贸易的旗号,实际上其政策与做法带有明显的歧视性、排他性,降低了国际贸易增长速度。

(2)严重损伤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贸易利益。

四、发展中国家的保护贸易1.背景二战后,广大发展中国家纷纷走上了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

但在旧的国际分工和贸易体系下,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仍然处于发达国家原材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的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