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中风后便秘临床观察

合集下载

针灸结合康复疗法治疗急性中风69例临床观察

针灸结合康复疗法治疗急性中风69例临床观察

表1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 评分比较(分,x ±s )组别n 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3923.14±18.36△73.39±22.81*△对照组3023.11±17.4736.61±20.22*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0.05;与对照组比较,△P <0.05。

在中风患者的康复训练过程中,针灸治疗得到医学界广泛的认同。

随着现代医学研究的不断发展,针灸也从传统的针刺法有效地结合了现代康复医学的新技术、新理论,笔者对患者采用良肢位摆放功能和床边被动肢体功能锻炼的康复结合针灸治疗。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浙江省舟山医院2010年8月至2012年2月急性中风患者69例,经颅脑CT 确诊。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9例与对照组30例。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同时接受常规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因实行消除脑水肿,减缓颅内压、及时抢救生命、防止感染等处理。

在生命特征基本稳定,意识清醒后,可做康复治疗。

观察组的康复治疗为(1)针灸治疗。

采用针灸经络促通法和Brunnstrom 促进法共同完成。

Brunnstrom Ⅰ、Ⅱ期,在健侧的上肢取穴:肩髃、鱼际、手三里、外关、合谷;下肢:阳陵泉、足三里、太冲、委中穴,用“泻”法,每日2次,每次留针15min ;在患侧取穴,则用“补”法,每日2次,但每次留针是20min 。

Brunnstorm Ⅲ期需配合健侧与患侧同时针刺,所取穴位同健侧一致,每日1次即可,留针25min 。

(2)康复治疗。

采用了良肢位的摆放和床边被动肢体功能的康复治疗。

上肢的良肢摆放的方法:在中风瘫痪的患侧肢体的颈肩部加软枕,用来垫高患侧上肢超过肩部,以免造成肩关节半脱位。

注意保持患侧的肩伸展、关节屈曲、外展,肘、腕手指等关节处于伸展位。

下肢为屈曲位,髋、膝于屈曲位,距小腿(踝)关节于中立位,可以用软枕垫在腰和髋部下面,以免髋部内、外旋。

针灸治疗中风病临床观察论文

针灸治疗中风病临床观察论文

浅析针灸治疗中风病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讨总结针灸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2年11月我院诊治的中风病患者共80例,治疗2个疗程,患者随机分为针灸治疗组和常规药对照组,疗程结束后对2组患者治疗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针灸治疗组40例患者治疗2个疗程后,临床痊愈10例,显效15例,有效12例,无效3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2%。

结论针灸治疗中风病方法简单,疗效显著,治疗中若能抓住有利时机、重点突破,对于中风的治疗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针灸治疗;中风病;临床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64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342-02中风也叫脑卒中,分为两种类型: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中风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

它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角歪斜、语言不利而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1]。

由于本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的特点,所以医学界把它同冠心病、癌症并列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

预防中风的重要性已经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医学家们正从各个方面探索中风的预防措施。

为此,笔者对我院2010年6月——2012年11月50例中风患者分别采用针灸治疗组,并与常规药对照组治疗方式进行了比较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临床资料本次选取2010年6月——2012年11月我院诊治的中风病患者共80例,治疗2个疗程,病程15-6个月,平均33个月。

其中脑梗死43例,脑出血25例,脑梗死伴出血12例,所有患者就诊前12个小时未用过其他药物。

80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针灸治疗组:40例中,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65-79岁,平均年龄69岁。

常规药对照组:40例中,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64-78岁,平均年龄68岁。

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症状、体征等情况相似,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深刺次髎穴治疗中风后便秘机理论文

深刺次髎穴治疗中风后便秘机理论文

深刺次髎穴治疗中风后便秘的机理探讨【摘要】对中风后便秘病因病机的分析,从中、西医角度探讨深刺次髎穴治疗中风后便秘的机理,为其治疗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次髎穴;机理探讨;中风;便秘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03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2888-02次髎出自《针灸甲乙经》,最早在《素问·骨空论》中有“八髎在腰尻分间”的记载。

次髎的应用古代主要记载了用于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妇科疾病、腰腿痛等,如《针灸甲乙经》记载“腰背寒,次髎主之”,《针灸大成》指出“(次髎)主小便赤淋,腰痛不得转摇,急引阴器不可忍,腰以下至足不仁,背腠寒,小便赤,心下坚胀,疝气下坠,足清气痛,肠鸣注泻,偏风,妇人赤白带下。

”现代在继承古人的基础上将次髎的主治有了进一步的发挥,还常用于治疗疝气、脱肛、久咳、久泄、便秘等的治疗[1-2],但对其治疗机理探讨较少。

笔者经多年临床实践证实,深刺次髎穴用于治疗中风后便秘疗效显著,现将其治疗机理探讨如下:1 中风后便秘病因病机的认识便秘一症虽在大肠,但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情志有密切关系。

《素问·五脏别论》曰:“魄门(即肛门)亦为五脏使”,指出魄门的启闭功能受五脏之气的调节,而其启闭正常与否又影响着脏腑气机的升降。

中风的病位在脑,其病机本质为气血逆乱。

脑为元神之府,其位最高,为周身气血升已而降之所。

中风后便秘的发生正如清·王清任云:“既得半身不遂之后,无力使足动……,如何有气到下部推大便下行?大便在大肠,日久不行,自干燥也。

”气虚无力推动血行,瘀血停滞,肠道传导失常而便秘。

《济生方》中又指出:“素问云: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平居之人,五脏之气,贵于平顺,阴阳二气,贵于不偏,然后精液流通……摄养乘理、三焦气涩、运掉不行,于是乎壅结于肠胃之间逐成五秘之患”。

因此,中风后脏腑功能失调,气虚血瘀,津液不畅,气滞壅结于肠胃而发便秘之症。

中医护理对中风患者便秘的干预效果研究

中医护理对中风患者便秘的干预效果研究

中医护理对中风患者便秘的干预效果研究摘要: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评估中医护理方法对中风患者便秘的干预效果,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

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

200例中风后便秘的患者被等量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定时记录患者排便情况;定时记录患者排便情况。

定时记录患者排便情况。

实验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联合中医护理。

结果:1.实验组患者便秘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2.实验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在实施中医护理后高于对照组(P<0.05)。

3.实验组患者对中医护理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中医护理在改善中风患者便秘方面具有显著效果,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对护理的满意度。

这一研究结果为临床实践中风患者的便秘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中医护理在预防中风患者便秘中的作用,以及不同中医护理方法之间的比较效果。

关键词:中医护理干预;中风;便秘引言便秘是中风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不仅影响患者的生理健康,还对其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中医护理以其独特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护理在改善中风患者便秘方面的实践效果。

一、研究资料与方法(一) 研究一般资料在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下开展本研究,选定本院收治的中风后便秘患者200例,研究时段从2019年10月-2020年10月,在随机数字表法的分组原则下,分研究组(100例)、对照组(100例)。

(二)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纳入与排除标准确定:明确参与研究的对象为中风后出现便秘的患者,并设定相应的纳入和排除标准。

患者分组:根据随机原则,将90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定时记录患者排便情况;定时记录患者排便情况。

实验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联合中医护理。

护理措施: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定时记录患者排便情况。

定时记录患者排便情况。

头针配合温针灸天枢、关元穴治疗中风后便秘的临床观察

头针配合温针灸天枢、关元穴治疗中风后便秘的临床观察

发作的常见诱 因。它不仅会造 成胃肠道功能紊 乱 ,同时又 因大便秘 结 (同身寸)深度,快速捻转,待患者有重胀感后,留针30rain,选用
患者用力排便,导致腹腔压力增高,患者的心脏收缩加强 ,血压升 G6805·2A 型 电针治疗仪 (上海 华谊 医用仪 器厂生产)2个输 出极 分别
高 ,极易 引发中风或病情加 重的情 况 ,对 患者原发病的治疗也 有一定 连于两侧足运感区针柄上,选择疏密波,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通
230 · 中 医 中 药 ·
JUly 2012,VOI.10,NO.21
头针配合温针灸天枢 、关元穴 治疗 中风后便秘的临床观察
吴玉敏 吴 雪 梅 丁 文 涛 王卫 东△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 门医院南区 ,北 京 102618)
【摘 要 】 目的 探 讨 头针 配合 温针 灸天枢 、 关 元穴 治疗 中风后 便秘 临床 疗 效 。方法 回顾 性 分析 2008年 5月至 2012年 5月我 院收 治 的 9O
者 ;⑤住 院患者 ,⑥知情同意者。
常 ,1、2、3及其6、7为异状 。大便 性状评分统 计 以周 为时间 单位 。
l-3排 除标 准
按 其难 易程度分别记分 ,其 中无 困难记0分 ,排便费力记 1分 ;非常用
①周 自主排便次数 ≥3次 ,②肠易激综合 征或者是 由于 以下原 因 力记2分 ,排便时肛 门阻塞感或肛 门直肠梗 阻 ,排便不尽感记3分 ,排
MRI明确诊 断 ,并无严 重并发症病 ,患者 未排便 时间在 2~10d不等 , 他 通便药 ,但是若 患者连 续3d以上 不排便 ,可应急使 用 (1次杜密克
全 部病例均排 除肠道器质性 阻塞病 变 ,中医辨证 均属虚型便秘 。采用 15 ̄30mL,若无效 ,再使用 )一 次开塞 露20mL纳肛。筛选和基线评价

针灸治疗中风后便秘42例

针灸治疗中风后便秘42例
中医将便秘分为实闭、虚闭、热闭、冷闭四种类型。认 为六腑者泻而不藏,腑气以通为顺,通下法是治疗的常法。 攻下应注意不可攻伐太过以免过伤气阴。中风患者多以 气虚为本,故更不可攻伐太过,使气更虚,推动乏力,而致 再度便秘。正如清·王清任所言:“既得半身不遂之后,无 气力使手足动,无气力使舌言,如何有气力到下部催大恭 下行。大恭在大肠,日久不行,自干燥也”。
关键词:中风;便秘;针灸疗法 中图分类号:R743.3,R256.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0—7156(2009)12—0034—01
中风后便秘是指患者既往无便秘史,并排除肠炎、肠 梗阻等器质性肠道病变,发病后排便时间延长,3天以上1 次,粪便干燥峰硬,重者人便艰难,干燥如粟,可伴少腹胀 急,神倦乏力,胃纳减退等症。临床上中风病患者多数合 并便秘。2002年8月至2009年6月,笔者采用针灸治疗该 病,方法简便,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谢某,男,54岁,2008年4月21日诊。 患者4月11日冈脑出IIlL住本院神经内科,右侧肢体偏 瘫,既往无便秘史,入院后第5天排便1次,至今未排便,伴 有腹胀,呃逆,食欲不振。舌质紫黯胖大、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胃肠实热,腑气不通。遂取中脘、天枢(双)、支沟 (双)、车隆(双)为主穴,配用合谷(双)、曲池(双)气海,以
‘采用针灸治疗,辨证取穴,其中主穴中脘为胃之募穴, 八会穴之腑会,有和胃健脾,通降腑气之功。天枢为大肠 之募穴,居阴阳升降之中,既可升清降浊,调畅气机,以通 腑实,又可斡旋上下,畅利三焦,为治便秘、泻泄之主穴。丰 隆为足阳明之络穴,有健脾和胃,化痰利湿的作用,为治便 秘之经验穴,用滞针手法效果更好。支沟为手少阳经之络 穴,有清热、润肠之功能。诸穴相配,使脾胃运化调畅,大肠 传导正常,从而推陈致新,安和五脏,共奏通腑降浊,健脾 升清的作用。根据辨证选取配穴,加强主穴的治疗作用。

培元法治疗中风后气虚便秘临床论文

培元法治疗中风后气虚便秘临床论文

培元法治疗中风后气虚便秘的临床研究吉林省通化市中医医院脑病康复科,吉林通化 134001【摘要】目的本文拟通过培元法对中风后气虚便秘治疗的临床研究,观察其对中风后气虚便秘的疗效及观察指标的影响。

方法中风后便秘气虚型患者60例,分别采用培元法中药汤剂与针灸治疗,并观察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nih-cpsi积分变化情况。

结果培元法与对照组的临床治愈率、显效率等比较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培元法治疗对症状指数评分检查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培元法能明显改善症状指数评分检查。

【关键词】培元法;中风;便秘实验研究便秘是中医内科常见症状之一,也是中风的常见兼症。

如处理不当,粪结化火,浊热上攻,可再发昏扑,也可痹阻心脉发为胸痹,必须引起重视。

笔者通过多年临床,发现中风后便秘,多由气虚大便不行所致,治疗以培元法为基础,疗效颇佳。

下面针对培元法治疗中风后气虚便秘做了系统的实验研究。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10年10月-2013年10月在通化市中医院脑病科疗区共收集符合中风后气虚便秘诊断标准且资料完整的患者60例,年龄均在18-75岁之间,随机分为2组,培元法治疗30例给予培元法中药、针灸治疗,对照组30例,给予安慰剂。

1.2 诊断标准1.2.1 诊断标准1.2.1.1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的诊断均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诊断标准。

②患者进行ct检查明确诊断。

③患者病程为2周至6个月属中风急性期或恢复期患者,1周内未使用任何治疗便秘药物并符合中医辨证,气虚或肾元亏虚证者;(2)便秘的诊断标准——根据1993年卫生部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标准。

(3)年龄在十八岁以上,七十五岁以下者;(4)志愿受试,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2.1.2 临床表现①排便时间延长,每次排便时间间隔3天以上;②大便并非干结而排出困难者。

中医治疗中风后便秘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中风后便秘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中风后便秘的研究进展摘要:患者在中风之后出现便秘是比较常见的并发症,这个症状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不良的影响,而对它的研究也成为了对中风相关并发研究中的热点。

在治疗中风后便秘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副作用比较少,效果明显,能够缓解患者在胃部肠道方面的不适反应,固本强元,增强患者的体质,这也是在治疗中风后便秘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对中医治疗中风后便秘的研究进展展开讨论。

关键词:中医;中风后便秘;治疗引言:中风在医学上被称为脑卒中,是因为急性的发生血管或者血流异常问题,导致了脑血液的循环出现障碍,而神经功能受到破损,是一种综合征。

当下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人们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中风的现象是比较明显的,而且发病概率比较高,在我国中风已经成为了威胁人们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中风的病人长期的躺在床上,这时候他的胃肠蠕动性就会慢慢的减弱,而在饮食方面又是比较精细的,另外一些患者会使用脱水剂,这时候就会产生便秘的情况,而中风后的便秘也是比较常见的并发症,给患者的身心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因为这些中风患者在排练的时候感觉很吃力,如果使力不当的话,就会导致脑血管意外甚至心肌梗死,加重病情,中风后的便秘治疗已经成为了中风相关并发症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本文将对相关的研究进行综述,值得注意的是其中还有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还需要日后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发病原因在中医里对便秘的认识是来自于《内经》中的“后不利”,“大便不利”,“大便难”,并且通过一代代医学家的不断探索和努力,同时根据内经中描述的“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慢慢的认识到便秘是因为有病在大肠,而大肠又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传导出现了问题,这时候就会形成疾患。

而中风之后产生的并发症——便秘,对它的发病机制还不明确,根据文献的研究可以分为以下五点。

第一点是患者的脑中风类型,以及在中风的时候脑部受到影响的区域都会影响患者便秘的发生概率,如果患者出现了出血型的中风或者是基底节区中风,出现便秘的概率是非常高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治疗中风后便秘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合募配穴法针灸治疗中风后便秘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68例符
合纳入标准的中风后便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

方法治疗
组采用合募配穴法针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中成药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
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两组治疗后便秘临床评分均较治疗前减少,差异均有统计
学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0%,对照组为72.7%,两组比较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合募配穴法针灸是一种治疗中风后便秘的有效
方法。

关键词:针灸疗法;中风并发症;便秘;配穴法
便秘是中风瘫痪患者的常见伴随症状之一,临床有40%~65.38%中风患者可伴有便秘的
症状[1]。

由于便秘可引起中风患者的腹腔压力增高[2],影响血压及脑压的调整,容易诱发再
次中风或加重原有病情,甚至有诱发猝死的可能,心脑血管疾患的老年人中10%左右死亡的
诱因为便秘[3]。

因此,防治中风后便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笔者用合募配穴法针灸治疗中
风后便秘患者35例,并与中成药治疗33例相比较,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以来本院康复病房住院的中风并伴有便秘患者共68例,采用
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

治疗组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41~76岁,平均54岁;病程3~7d;脑梗死26例,脑出血9例。

对照组中男18例,女15例;
年龄42~73岁,平均56岁;病程3~8d;脑梗死25例,脑出血8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发病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脑卒中诊断标准参照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病
诊断要点》[4]中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和/或MRI扫描证实为脑卒中。

便秘诊断标准参考1993年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中的相应标准。

1.3排除标准①肠道器质性病变者,如炎症性肠病、肠结核、结肠息肉等;②有消化道手术病史者;③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④严重心肝肾功能损害者;⑤不愿接受本
治疗者。

1.4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合募配穴法,募穴选用中脘、天枢(双侧);下合穴选足三里(双侧)、上巨虚(双侧)、下巨虚(双侧)。

采用0.30mm×40mm不锈钢毫针,针刺得气后,接KWD808-Ⅰ型电针治疗仪,双侧天枢接一组线,选择连续波,频率2Hz,强度以患者
能耐受为度,留针30min。

每日1次,7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对照组口服麻仁
润肠丸(由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同仁堂制药厂生产),每次1丸,每日2次,7d为1个
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5观察指标采用便秘患者临床评分系统(CCS)评价临床疗效。

该系统包括排便频度、
排便困难程度、排净程度、疼痛等8个方面,最高分30分[6],积分越高病情越严重。

1.6疗效标准痊愈:大便恢复正常。

有效:排便间隔时间缩短1d,或便质干结改善,其
他症状均有好转。

无效:便秘或其他症状无改善。

1.7统计学方法用Excel软件包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成组
资料采用t检验,率和构成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治疗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便秘临床评分均较治疗前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治疗均有效。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3讨论
中风后便秘的发生正如清代王清任[8]云:“既得半身不遂之后,无力使足动……如何有气
到下部推大便下行?大便在大肠,日久不行,自干燥也。

”中风后气血亏虚,气虚血滞,脉络
瘀阻,气虚则大肠传导无能,血虚精枯则肠道失润,气机瘀滞则腑气不通,糟粕内停而成便
秘[9]。

故治疗上应以益气滋阴、通导腑气为主。

目前中风后便秘的治疗以药物治疗和针灸治
疗较多,文献[10-13]表明针灸治疗便秘有一定的疗效。

合募配穴是20世纪80年代王富春等[13]根据自己多年临床经验提出的新型配伍方法,指将六腑的募穴与本经下合穴相配,用以
治疗六腑病证为主的一种配穴方法。

“合”指下合穴,即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穴。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荥输治
外经,合治内府。

”《素问•咳论》:“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

”故腑病选下合穴为主穴。

“募”即募穴,是脏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穴位。

六腑传化物而不藏,属阳;募穴分布于
胸腹部,属阴。

《图注八十一难经辨真》:“阳病行阴,当从阴引阳,其治在募。

”选取下合
穴与募穴相配合治疗,相互协调,增强疗效,通降腑气。

天枢属足阳明胃经,为大肠募穴,
为腑气之所通。

《素问•六微旨大论》:“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

”取双
天枢可升清降浊,畅利三焦,通便导滞[14]。

中脘属任脉,为胃之募穴、腑会,有调和胃气、通腑泻浊之功。

《灵枢•四时气》:“邪在大肠,刺肓之原,巨虚上廉、三里。

……邪在小肠者……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阴以予之,取厥阴以下之,取巨虚下廉以去之,按其所过之经以调之。

”取双侧大肠下合穴上巨虚,小肠下合穴下巨虚,及胃下合穴足三里通调肠腑,调理脾胃。

合募配穴法针灸治疗中风后便秘,操作简便,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张思超.便秘在脑病发生学中的地位及意义[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志,2002,10(5):
294-295.
[2]范春.中药敷脐治疗中风后便秘的临床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版),2007,1(3):175-177.
[3]罗云坚,余绍源,黄穗平.消化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23.
[4]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估标准(1995)[J].中
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50.
[6]AgachanF,ChenT,PfeiferJ,
etal.Aconstipationscoringsystemtosimplifyevaluationandmanagementofconstipatedpatients[J].DisC olonRectum,1996,39(6):681-685.
[7]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1.
[8]马哲河,林广华.速刺次髎配合常规针刺治疗中风后便秘的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3,29(9):7-10.
[9]魏玉华.四磨汤口服液结合水针治疗中风急性期便秘45例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
杂志,2013,11(8):955-956.
[10]黄琴峰.针灸治疗便秘临床规律探讨[J].辽宁中医杂志,2009,36(3):368-369.
[11]ChenXS,ZengSJ,WuF,
etal.Researchadvanceinfunctionalconstipationtreatedbyacupunctureinpasttenyears[J].JAcupunctTu inaSci,2008,6(3):189-192.
[12]席作武.针药并用治疗便秘160例临床研究[J].中国针灸,2003,23(11):649-650.
[13]王富春,景宽.特定穴在临床中的配伍应用[J].辽宁中医杂志,1989,12(10):34.
[14]孙远征,罗梅,牛雪茹.针刺募穴预防中风后患者便秘的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6):352-35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