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第四章经络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标准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标准所属系部中医系适用专业中医学、针灸推拿课程编码04020210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分 6 学时84开课时间第一学年度第一学期编写执笔人李静、董小君等审定负责人王农银编写日期2011年9月20日审定日期2011年9月25日第一部分课程性质及任务《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由中医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按照中医学的逻辑体系组织而构建的理论体系。
它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为科学方法论,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理论核心,并融合了历代著名医家真知灼见的一门课程。
本课程包括了认识论和方法论两部分内容。
认识论方面主要是以阴阳五行、整体观念等哲学思想以及藏象学说等为代表的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病理变化的认识;方法论主要是以辨证论治、养生防病为核心的临床思维方法,遣方用药法则等。
本课程体现了古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有机融合,是中医院校各专业学生学习中医药学其他各门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所必修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这种中医基础知识的奠定作用将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深造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灵魂,课程中所阐述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基本规律对临床实践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功底对学生以后参加临床医疗实践活动,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提高临床辩证水平以及开拓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部分课程培养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医基本理论知识,为学习中医其他各科奠定坚实的基础,并对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进行初步训练。
课程要求学生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古代的哲学理论——阴阳五行学说,掌握人体脏腑、精气血津液、经络的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的病因与发病、病机、防治原则等,初步了解人体脏腑的主要病理表现。
二、技能目标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用验案来对照理论,结合理论进行辨析讨论,让学生亲身感受临床诊疗经过,培养学生的临床兴趣,使得理论与临床应用有机结合,并直观形象地把握理论,能初步运用中医理论来辨析疾病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讲义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讲义
23
调节机能平衡
含义及机理
经络系统通过其沟通联系、运输渗灌气血 作用及经气的感受和负载信息的作用,对 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功能活动进行调节,维 持人体阴阳平衡状态。
意义: 通过经络系统的调节作用,促使 人体机能活动,恢复平衡协调。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讲义
24
应 用
阐释病理变化
外邪由表传里的途径
经络内属于脏腑,外布于肌表,当 体表受病邪侵袭时,可通过经络由 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次向里传变 而波及脏腑。如外邪袭表继而犯肺。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讲义
25
体内病变反映于外的途径
由于内在的脏腑与外在的形体、官窍 之间,通过经络密切相连,故脏腑的 病变可通过经络的传导反映于外。临 床可结合经络理论用“由表知里”的思 维方法诊察疾病。
元• 滑寿《十四经发挥》
明• 李时珍《奇经八脉考》
明•杨继洲《针灸大成》
清• 姚澜《本草分经》
清•陈惠畴《经络图考》
黄谷《明堂经络图册》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讲义
5
……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络是运行 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 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讲义
14
生理功能
运行全身气血,营养脏腑组织
联络脏腑器官,沟通上下内外
感应传导信息,调节机体平衡
《灵枢·经脉》:“经脉者,所以能决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讲义
15
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运行全身气血 营养脏腑组织
含义:气血通过经络传注,布散 全身,以营养脏腑组织。
途径:循十二经脉流注衔接顺序,与任、 督两脉首尾相接如环无端,周流 不息,循环往复。
第四章经络与腧穴

十二经脉:为气血运行的通道。
奇经八脉:统率、联络调节12经脉。
十二经别:从12经脉别行的正经
十五别络:较大的分支。
孙 络:细小的络脉。
浮
络:浮现于体表的络脉。
内属—脏腑—同12经直接络属。
十二经筋
外连
十二皮部
• 1、十二经脉名称、分布(见下页图表)
2、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头(面)
胸
手
(手三阴经)
• 2、“骨度”折量都定位法
• 是指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 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
• 3、指寸定位法
• 是指依据患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量取腧穴的 定位方法,也称“手指同身寸定位法”、“手指 比量法”。
• 中指同身寸
• 拇指同身寸
• 横指同身寸 • 简便取穴法
• 1、手太阴肺经常用腧穴
人体重点穴位
内关 手厥阴心包经
定位:位于前臂正中,腕
横纹上2寸,在挠则屈 腕肌腱同掌长肌腱之 间取穴。
人体重点穴位
1、孕吐、晕车、恶心想吐、呃逆;
2、手臂疼痛、头痛、眼睛充血、胸肋痛、上腹痛、 心绞痛、月经痛、腹泻。
3、精神行为异常。
4、穴道指压法治疗风湿疼痛、治疗月经痛 等
人体重点穴位
风府 督脉
3.阿是穴
压痛点
4.耳穴 全息医学
(三)腧穴
• 穴位的作用
1.近治作用:腧穴所在,主治所及
2.远治作用:经络所在,主治所及
3.特殊作用:特定穴位,特定主治
(三)腧穴
• 头部:百会、印堂、太阳、人中
• 颈背腰部:风池、大椎、天宗、肾 俞、大肠俞
• 上肢部:曲池、外关、内关、合谷 • 下肢部:环跳、委中、承山、阳陵泉、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四)流注次序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三、具体循行
• (一)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胃部,向下联络于大肠,回绕 过来沿着胃上口贲门,穿过膈肌,进入胸腔,属于肺脏。从 肺系横出腋下的体表部。此处有中府、云门穴,向上外形成 弧形曲线,下循上臂屈侧,走手少阴(屈侧尺侧缘)、手厥 阴之前,亦即上臂屈侧桡侧缘,经天府、侠白穴,下行肘中 桡侧缘的尺泽穴,沿前臂屈侧桡骨边缘(孔最穴),然后进 入寸口(桡骨远端桡动脉搏动处)有经渠、太渊穴,上向大 鱼际部,沿鱼际穴,出大指末端(少商穴)。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二)分布规律 • (3)躯干部:
• 足三阴经分部在胸腹部 • 手三阴经,从腋下穿出 • 手三阳经循肩胛部 • 足三阳经则阳明经在前,太阳经在后,少阳经在体侧
• (4)腹面:内向外依次是足少阴经、足阳明 经、足太阴经和足厥阴经(肾胃脾肝)。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分支:从缺盆上行,经颈旁 (天鼎、扶突穴)至面颊, 人下齿龈中,复返出来挟口角,通过足阳明胃经地 仓穴,绕至上唇鼻中央督脉的水沟穴 (人中),左脉 右行,右脉左行,分别至鼻孔两旁(迎香穴),与 足阳明胃经相接。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二)手阳明大肠经
• 起于食指端——行于 上肢外侧前缘—络肺, 属大肠—止于鼻翼旁
• 手三阴经与手三阳经交接于手指末端 • 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交接于头面部( 头为诸阳之会) • 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交接于足趾末端 • 足三阴经与手三阴经交接于交接于胸腹部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走向与交接规律
第四章 经络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ppt

手
手
手
三
三 阴
头
阳
胸腹
足
足
三
三
阴
足
阳
十二经脉走向交接规律示意图
(二)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食指末端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无名指端
手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三
小指端
阴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经
足大趾
手 三 阳 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足大趾后
足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足
三
足小趾
三
阳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阴
经
经
分支2:从耳后分出,进入 耳中,出走耳前,经上关穴 (GB3:耳前,颧弓上缘,下 关正上方),在面颊部与前一
GB14 ),又向后折至风池穴 (GB20:枕骨下,斜方肌外侧凹陷 中,发际上1寸),沿颈下行至肩 上,左右交会于大椎穴,分开前行 入缺盆。
分支1:从耳后完骨穴分出, 经翳风穴进入耳中,出走耳前,过 听宫穴至目外眦后方。
分支:从手腕的后方(列 缺穴L7)分出,沿掌背侧走向 食指桡侧端(LI1商阳穴),交
(二)手阳明大肠经 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
LI1),经过手背行于上肢 (外侧)前缘,上肩,至肩关 节前缘,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 下(大椎穴GV14),再向前下 行入缺盆(锁骨上窝),进入 胸腔络肺,向下通过膈肌下行 至大肠,属大肠。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人体的经络系统主要由经脉系统和络脉系统两大部分组成。
经脉系统
正经系统
十二经脉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经
督脉、任脉
络 系
中医基础理论 习题集第四章 经 络

第四章经络一、填空题1. 经络是经脉和( ) 的总称。
2. 经络,作为人体一种组织结构的名称,最早见于( ) 。
3. 最细小的络脉称为( ) 。
4. 同名的手足阳经在( ) 交接。
5. 除( ) 经外,阳经均行于四肢外侧或躯干的背面。
6. 十二经脉气血流注从( ) 开始。
7. 十二经脉气血流注,足少阴肾经下接( ) 经。
8. 十二经脉中,左右交叉于人中,并至对侧鼻旁的经脉是( ) 。
9. 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都在( ) 交接。
10. 十二经脉中,具有。
连舌本,散舌下”循行特点的经脉是( ) 。
11. 手厥阴心包经与( ) 经相表里。
12. 称为“阳脉之海”的经脉是( ) 。
13. 具有约束纵行诸经作用的经脉是( ) 。
14. 十二经别的循行分布特点,可用( ) 四个字概括。
15. 十二经脉各有一支别络,加上任脉、督脉的别络和( ) ,共称“十五别络”。
16. 冲、任、督三脉同起于( ) ,故有“一源三歧”之说。
17. 对经穴刺激引起的感应及传导,通常称为( ) 。
18. 足少阴肾经起于( ) 。
19. 手太阳经属( ) 络( ) 。
20. 手三阴经从( ) 走向( ) 。
21. 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在( ) 处交接。
22. 十二经脉的分布,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 ) 在前缘,( ) 在中线。
23. 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 ) 、( ) 的体系。
24. 首次提出“十四经”命名的著作是( ) 。
25. 阳跷脉起于外踝下( ) 经的巾脉穴。
26. 阴阳维脉的主要功能是维系联络( ) 。
二、选择题( 一)A1 型题27. 奠定经络学说理论体系( )基础的古典医籍是( )A. 《黄帝内经》B. 《难经}C. 《伤寒杂病论》D. 《阴阳十一脉灸经》E. 《十四经发挥}28. 首创“奇经八脉。
一词的古典医籍是( )A. 《黄帝内经》B. 《难经》C. 《伤寒杂病论》D. 《阴阳十一脉灸经》E. 《针灸甲乙经}29. 经络系统中,与脏腑有直接络属关系的是( )A. 奇经八脉B. 十二经别C. 别络D. 十二正经E. 十二经筋30. 经络系统中,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是( )A. 奇经八脉B. 十二经别C. 十二正经D. 浮络E. 别络31. 在人体内具有“溢奇邪”、“通荣卫”作用的是( )A. 浮络B. 皮部C. 经别D. 别络E. 孙络32. 上肢内侧后缘的经脉是( )A. 心经D. 肺经C ,心包经D. 脾经E. 肝经33. 在内踝尖上八寸以上,循行于内侧前缘的经脉是( )A. 脾经B. 肝经C. 肾经D. 胃经E. 心包经34. 《灵枢·逆顺肥瘦》说:“足之三阳,( ) ”A. 从手走头B. 从足走腹C. 从头走足D. 从脏走手E. 从内走外35. 足、手阴经交接于( )A. 头B. 胸C. 腹D. 手E. 足36. 在头面部,手太阳经主要行于( )A. 头顶B. 头后C. 侧头部D ,面颊部E. 额部37. 十二经脉中,行于躯干胸腹面的阳经是( )A. 手太阳经B. 足少阳经C. 足太阳经D. 手阳明经E. 足阳明经38. 十二正经中,有两支别络的经脉是( )A. 足太阴经B. 足阳明经C. 足厥阴经D. 手阳明经E. 手厥阴经39. 按十二经脉流注次序,小肠经下接( )A. 膀胱经B. 胆经C. 心经D. 肾经E. 三焦经40.f ·二彪经中,“络肭”的经脉是( )A. 心经B. 肾经C. 肝经D. 膀胱经E. 胆经41. 绕阴器,至小腹的经脉是( )A. 足少阴经B. 足太阳经C. 足太阴经D. 足厥阴经E. 足少阳经42. 循行于“乳中线”的经脉是( )A. 肝经B. 胃经C. 胆经D. 脾经E. 肾经43. 十二正经中,既分布于目内眦,又分布于目外眦的经脉是( )A. 手少阳三焦经B. 手太阳小肠经C. 足少阳胆经D. 手阳明大肠经E. 足太阳膀胱经44. 起于目外眦的经脉是( )A. 三焦经B. 小肠经C. 胆经D. 胃经E. 大肠经45. 奇经八脉中,与任脉在咽喉部相会的经脉是( )A. 督脉B. 冲脉C. 阴跷脉D. 阳维脉E. 阴维脉46. 任脉的终点在( )A. 目内眦B. 目眶下C. 上唇系带D. 咽喉E. 下颌部47. 奇经八脉中,与足少阴经相并,挟脐上行的经脉是( )A. 任脉B. 督脉C. 冲脉D. 阴维脉E. 阴跷脉48 ,有“眼睑合”功能的经脉是( )A. 跷脉H. 维脉C. 冲脉D. 任脉E. 督脉49. 分布于皮肤表面的络脉称为( )A. 孙络B. 细络C. 别络D. 浮络E. 以上都不是50. 具有约束骨骼,( )主司关节运动功能的是( )A. 皮部B. 维脉C. 经筋D. 别络E. 督脉51. 十二正经中,联系脏腑最多的经脉是( )A. 足厥阴肝经B. 足少阴肾经C. 足太阴脾经D. 足阳明胃经E. 足太阳膀胱经52. 按循经诊断,在胸前“虚里”处疼痛,痛连左手臂及小指,应考虑( )A. 心脏疾病B. 肺脏疾病C. 肝胆疾病D. 脾胃疾病E. 肾脏疾病53. 创立“引经报使”理论的医家是( )A. 李呆B. 朱震亨C. 刘完素D. 寇宗奭E. 张元素54. 按分经诊断,下牙痛多在( )A. 足阳明胃经B. 手阳明大肠经C. 手太阳小肠经D. 足少阳胆经E. 手少阳三焦经55. 足少阳胆经与阳跷脉会于( )105A. 头顶B. 目内眦C. 项后D. 目外眦E. 以上都不是56. 具有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的经脉是( )A. 冲脉B. 督脉C. 带脉D. 任脉E. 阳跷脉57. 经与络的区别主要在于( )A. 经脉深而不见,络脉浮而常见B. 经脉较粗大,络脉较细小C. 经脉纵行,络脉纵横交错D. 经为主干,络为分支E. 以上都不是58. 以下不具有表里经关系的是( )A. 阳跷脉与阴跷脉B. 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C. 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D. 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E. 手少阳三焦经与手厥阴心包经( )59. 具有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内联系作用的是( )A. 别络B. 经别C. 皮部D. 奇经八脉E. 经筋60. 手太阴肺经的起点在( )A. 肺中;B. 中焦C. 胃中D. 膻中E. 手拇指桡侧端( 二)B1 型题A. 别络B. 经别C. 浮络D. 孙络E. 经筋61. 属经脉的是( )62. 属经络系统连属部分的是( )A. 心经B. 脾经C. 肺经D. 肝经E. 肾经63. 下肢内侧前缘的是( )64. 行于下肢内侧后缘的是( )A. 头顶部B. 头侧部C. 面颊部D. 额部E. 以上都不是65. 足阳明经行于( )66. 手太阴肺经行于( )A. 从脏走手B. 从手走头C. 从头走足D. 从足走腹E. 以上都不是67. 手少阳三焦经的走向是( )68. 足厥阴肝经的走向是( )A. 手阳明经B. 足阳明经C. 手太阴经D. 足少阳经E. 手太阳经69. 属大肠络肺的经脉是( )70. 下交于肝经的经脉是( )A. 胸中B. 心中C. 肺中D. 无名指端E. 以上都不是71. 足厥阴肝经和手太阴肺经交接于( )72. 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交接于( )A. 任脉B. 督脉C. 冲脉D. 带脉E. 跷脉73. 有主胞胎作用的是( )74. 有主司妇女带下作用的是( )A. 经筋B. 经别C. 皮部D. 奇经八脉E. 别络75. 具有加强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联系作用的是( )76. 具有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表联系作用的是( )A. 皮部B. 经筋巴奇经八脉D. 经别E. 别络77. 对全身无数细小络脉起主导作用的是( )78. 具有涵蓄和调节十二经气血功能的是( )A. 颅内B. 缺盆C. 目内眦D. 气街E. 以上都不是79. 督脉循行经过( )80. 冲脉循行经过( )( 三)C 型题81. 经络是( )A. 人体结构重要组成部分B. 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C. 二者皆是D. 二者皆非82. 连于目系的经脉是( )A. 心经B. 肝经C. 二者皆是D. 二者皆非83. 与肝经交接的经脉是( )A. 手太阴经B. 足少阳经C. 二者皆是D. 二者皆非84. 到达目内眦的是( )A. 任脉B. 冲脉C. 二者皆是D. 二者皆非85. 足太阳膀胱经分布于( )A. 躯干背部B. 下肢外侧后缘C. 二者皆是D. 二者皆非86. 与胆经有联系的是( )A. 阳跷脉B. 阳维脉C. 二者皆是D. 二者皆非87. 奇经八脉( )A. 除带脉外,均自下而上行B. 上肢没有奇经的分布C. 二者皆是D. 二者皆非88. 与督脉在头顶部交会的经脉是( )A. 足太阳经B. 足厥阴经C. 二者皆是D. 二者皆非89. 下列有别络分出的是( )A. 任脉B. 督脉C. 二者皆是D. 二者皆非90. 在下肢内侧,既走中线又走前缘的经脉是( )A. 肝经B. 脾经C. 二者皆是D. 二者皆非( 四)X 型题91. 与经络学说形成有关的因素是( )A. 古人长期医疗经验总结B. 古人在导引行气时的自我体悟C. 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D. 经络针灸教材的编写E. 古人对穴位主治功用的归纳92. 经络的生理功能有( )A. 调节作用B. 沟通联系作用C. 运输渗灌作用D. 感应作用E. 传导作用93. 足厥阴肝经循行过程中,联系的脏有( )A. 心B. 肺C. 胃D. 胆E. 肝94. 到达目内眦的经脉有( )A. 阳跷脉B. 膀胱经C. 肝经D. 阴跷脉E. 脾经95 ,环绕口唇的经脉有( )A. 任脉B. 胃经C. 冲脉D. 大肠经E. 肝经10796. 循行于肩膀及胸胛部的经脉有( )A. 胃经B. 大肠经C. 三焦经D. 小肠经E. 胆经97. 经过肺的经脉,除肺经外还有( )A. 脾经B. 心经C. 肾经D. 肝经E. 大肠经98. 足阳明经到达的部位有( )A. 足大趾B. 足二趾C. 足中趾D. 足四趾E. 足小趾99. 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穴的经脉是( )A. 手三阳经B. 足厥阴经C. 足三阳经D. 阳跷脉E. 阴维脉100. 手足太阳经在头面部分布于( )A. 头侧B. 面颊C. 耳前D. 头顶E. 头后101. 足少阴肾经到达的部位有( )A. 足跟B. 舌根C. 气街D. 小腿内侧后缘E. 腰部102. 行于脊柱内的经脉有( )A. 督脉B. 冲脉C. 足少阴肾经D. 足太阳膀胱经E. 足少阳胆经103. 进入耳中的经脉有( )A. 手少阳B. 手太阳C. 足少阳1). 足太刚E. 手阳明104. 下列属于肝经循行部位的是( )A. 胁肋部B. 足中趾C. 阴器D. 下肢内侧后缘E. 小腹105. 肾经联系的脏腑,除肾与膀胱外还有( ) A. 肺B. 肝C. 心D. 脾E. 心包106. 下列与牙齿有联系的经脉是( )A. 肾经B. 大肠经巴脾经D. 胃经E. 肝经107. 与女子的月经来潮有密切关系的经脉有( ) A. 跷脉B. 维脉.C. 任脉D. 心经E. 冲脉108. 下列“络脑”的经脉有( )A. 心经B. 胆经C. 肝经D. 膀胱经E. 督脉109. 与任脉交会的经脉有( )A. 足三阴经B. 阳维脉C. 阴跷脉D. 阴维脉E. 冲脉110. 不与任何脏腑相连的经脉有( ) A. 任脉B. 三焦经C. 冲脉D. 带脉E. 督脉111. 经脉循行过程中,人缺盆的有( ) A. 胃经B. 大肠经C.. 膀胱经D.. 胆经E. 小肠经112. 下列循行于躯干腹面的经脉是( ) A. 任脉B. 肾经C. 脾经D. 胃经E. 冲脉113. 经过“气街”的经脉有( )A. 冲脉B. 肝经C. 脾经D. 胃经E. 胆经114. 以下指冲脉的是( )A. 血海B. 气海C. 十二经脉之海D. 阴脉之海E. 五脏六腑之海115. 与胃相联系的正经有( )A. 小肠经B. 三焦经C. 胃经D. 肺经E. 脾经116. 与心相联系的正经有( )A. 足太阴B. 足少阴C. 手少阴D. 足厥阴E. 手太阳117. 任脉的主要功能是( )A. 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B. 主一身左右之阳C. 约束诸脉D. 主胞胎. E. 濡养眼目,司眼睑开合118. 督脉到达的部位有( )A. 绕阴器B. 颅内C. 脐中央D. 上唇系带E. 下颌部119. 到达足大趾的经脉有( )A. 胃经真1. 脾经C. 肝经Ij. 胆经E. 冲脉120. 起于足外踝之下的经脉有( )A. 足太阳B. 阳维脉C. 足少阳D. 阳跷脉E. 足阳明三、名词术语解释121. 经络122. 经络学说123. 十二经脉124. 奇经八脉125. 浮络126. 孙络127. 一源三歧128. 别络129. 任主胞胎130. 血海131. 阳脉之海132. 阴脉之海133. 经别134. 头为诸阳之会135. 经筋136. 皮部137. 十二经脉之海138. 得气139. 属络140. 经气四、简答题141. 简述经络的主要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80472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绪论第一章阴阳五行第二章藏象第三章气血津液第四章经络第五章病因与发病第六章病机第七章防治原则绪论一。
选择题:1. 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时期是:A。
先秦、秦、汉B。
两晋、隋、唐C。
宋、金、元D. 明清E。
近代2. “寒凉派"的代表医家是:A. 张元素B。
刘完素C。
张从正D。
朱震亨 E. 李杲3. 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医家是:A。
张元素B。
刘河间C。
张子和D。
朱震亨E。
李杲4. 提出“三因学说"的医家是:A. 张从正B。
陈无择C。
张仲景D。
巢元方E。
孙思邈二. 多项选择题:1. 标志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代表性著作有:A. 《黄帝内经》B. 《难经》C. 《伤寒杂病论》D。
《针灸甲乙经》 E. 《千金要方》2. 属于“金元四大家”的是:A。
张元素B。
刘完素C。
吴又可 D. 朱震亨E。
李杲第一章阴阳五行一、选择题:1。
昼夜之中,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是:A. 上午B。
上半夜C。
中午 D. 下午 E. 下半夜2. “阴病治阳"适用于:A. 阴损及阳B。
阳损及阴 C. 阴盛则阳病D。
阳虚则阴盛E。
阴盛则寒3。
“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治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A. 阴阳对立制约B。
阴阳交感相错 C.阴阳互根互用D。
阴阳相互消长E。
阴阳相互转化4. 按五行生克关系,肝为脾之:A。
母 B. 子 C. 所胜D。
所不胜 E. 所克5。
属于子玻郯母的是:A. 肺玻郯肾B. 肝玻郯肾C. 心玻郯肾D. 脾玻郯肾E。
肝玻郯脾6。
根据五行相克规律,肺的所不胜是:A. 肝B。
肾 C. 心D。
脾 E. 胃7. 情志与五行配属,思属于:A. 木B。
土 C. 金D。
水 E. 火8. 下列各项中属于“实则泻其子”的是:A. 肝实泻肾B. 肺实泻脾C. 肝实泻肺D。
肝实泻心 E. 心实泻肝二、多项选择题:1。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有:A. 阴阳交感B. 阴阳对立C。
阴阳互根D。
阴阳消长 E. 阴阳转化2. 可用阴阳互根理论来解释的有:A。
中医基础理论第四章 经络习题集

第五章经络一、选择题(一)A1型题1.经络学说形成的标志性著作是()A 《十四经发挥》B 《难经》C 《扁鹊心书》D 《吴医汇讲》E 《内经》2.正经是指()A 督脉B 冲脉C 十二经别D 十二经脉E 任脉3.循经取穴的理论依据是()A 阴阳学说B 卫气营血理论C 脏腑学说D 经络学说E 五行学说4.十二经脉命名的主要依据是()A 阴阳五行脏腑B 内外脏腑五行C 手足五行阴阳D 手足阴阳脏腑E 手足五行脏腑5.下列哪一经的名称是错误的()A 手太阴肺经B 足少阳胆经C 足太阴肾经D 足太阴脾经E 手少阴心经6.下列经脉循行流注次序错误的是()A 肺经,大肠经,胃经B 肾经,心包经,三焦经C 心经,小肠经,膀胱经D 心经,膀胱经,肾经E 三焦经,胆经,肝经7.经脉的分支是()A 奇经八脉B 经筋C 皮部D 络脉E 气街8.分布于四肢外侧、头面和躯干的经脉是()A 阴经B 带脉C 奇经D 阴维脉E 阳经9.手三阴经在上肢的分布规律是()A 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B 太阴在前,少阴在中,厥阴在后C 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D 少阴在前,厥阴在中,太阴在后E 厥阴在前,少阴在中,太阴在后10.十二经脉中阴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在()A 头面B 手足C 胸腹D 上肢E 下肢11.手足阳明经的交接部位在()A 食指端B 小指端C 鼻翼旁D 目内眦E 目外眦12.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A 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B 阳明在前,太阳在中,少阳在后C 少阳在前,阳明在中,太阳在后D 少阳在前,太阳在中,阳明在后E 太阳在前,阳明在中,少阳在后13.足太阳膀胱经所络的内脏是()A 心B 三焦C 肾D 肝E 小肠14.具有“主胞胎”功能的奇经是()A 冲脉B 任脉C 督脉D 带脉E 阴维脉15.除下列哪项外,均属十二经表里相合关系()A 手太阴经与手阳明经B 足阳明经与足太阴经C 足太阳经与足少阴经D 足少阳经与足厥阴经E 手厥阴经与手太阳经16.奇经八脉中,起于季胁,环行腰间一周的是()A 冲脉B 任脉C 督脉D 带脉E 阳维脉17.关于奇经八脉的名称,下列哪项说法不正确()A 督有统率、总管之意B 任有总任、担任及妊养之意C 跷有轻健矫捷之意D 维有维系、连接之意E 带指妇女白带18.绕阴器,至小腹的经脉是()A 任脉B 肝经C 阴维脉D 脾经E 肾经19.行于背部正中线的经脉是()A 任脉B 督脉C 肾经D 膀胱经E 冲脉20.脾之大络分出部位的穴位是()A 丰隆B 内关C 大包D 公孙E 列缺21.内踝上八寸处以下,循行于下肢内侧前缘的经脉是()A 足太阴脾经B 足阳明胃经C.足厥阴肝经 D 足少阳胆经 E 足少阴肾经22.十二经脉气血流注形式为()A 直线贯注B 循环贯注C 手足贯注D 左右贯注E 上下贯注23.下列各组经脉中,从手指末端走向头面部的是()A 胃、大肠、胆经B 心、脾、胆经C.小肠、三焦、胃经 D 大肠、小肠、三焦经E.胆、大肠、三焦经24.奇经八脉中与脑、髓、肾关系密切的是()A 带脉B 冲脉C 任脉D 督脉E 阴跷脉25.与月经关系最密切的奇经是()A 冲脉、任脉B 冲脉、督脉C 任脉、带脉D 阴维脉、阳维脉E 阴跷脉、阳跷脉26.十二经脉气血充盛有余时,则渗注于()A 经别B 别络C 奇经D 督脉E 浮络27.头痛的部位在前额者,病变多在()A 少阳经B 阳明经C 太阳经D 厥阴经E 督脉28.在头面部,行于头侧部的经脉是()A 少阳经B 少阴经C 阳明经D 太阳经E 厥阴经29.行于腹面正中线的经脉是()A 手少阴心经B 任脉C 足阳明胃经D 足太阴脾经E 督脉30.以下经脉入于上齿中者为()A 手太阳小肠经B 手阳明大肠经C 足阳明胃经D 手少阳三焦经E 足少阳胆经(二)B1型题A 足厥阴肝经B 足太阴脾经C 足少阴肾经D 足少阳胆经E 手少阴心经1.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的经脉是()2.起于足小趾下,斜行于足心的经脉是()A 足少阴肾经B 足厥阴肝经C 手太阳小肠经D 督脉E 足阳明胃经3.出于额,上达巅顶的经脉是()4.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的经脉是()A 冲脉B 任脉C 督脉D 阴跷脉E 阴维脉5.称为“血海”的经脉是()6.称为“十二经脉之海”的经脉是()A 能约束纵行诸脉B 加强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在体内的联系C 抗御外邪、感应和传递相关信息D 约束骨骼,有利于关节的屈伸运动E 参与女性的特殊生理活动7.经筋的主要功能是()8.皮部的主要功能是()A 足太阳经B 足少阳经C 足阳明经D 手太阳经E 手少阳经9.起于目内眦的经脉是()10.起于目外眦的经脉是()(三)X型题1.经络学说的产生与哪些医疗实践的关系最密切()A 熨法B 针灸C 气功D 推拿E 敷药2.经络能联络组织器官,沟通表里上下,主要表现在()A 内脏之间的联系B 内脏与五体之间的联系C 经脉之间的联系D 内脏与五官九窍之间的联系E 气血与津液之间的联系3.循行于下肢内侧中线的经脉是()A 足厥阴经B 足太阴经C 足少阴经D 足太阳经E 足阳明经4.环绕口唇后到两目眶下的经脉是()A 督脉B 任脉C 冲脉D 带脉E 阴维脉5.循行于人体背部的经脉是()A 肾经B 膀胱经C 任脉D 督脉E 胃经6.下列有别络分出的经脉有()A 任脉B 督脉C 胃经D 冲脉E 脾经7.络脉主要包括有()A 十五别络B 十二经筋C 孙络D 十二皮部E 浮络8.以经络学说指导临床诊疗,主要用于()A 局部用药B 药物归经C 按摩D 针灸E 推拿9.十二经别的循行特点,概括起来为()A 离B 散C 入D 出E 合10.在目内眦(睛明穴)相交会的经脉有()A 手太阳小肠经B 足太阳膀胱经C 足阳明胃经D 阴跷脉E 阳跷脉二、词语解释1.经络2.经络学说3. 经别4.经筋5.皮部6.循经取穴7.引经药8.奇经9.六合10.诸阳之会11.十二皮部12.足三阳经13.任主胞胎14.十五别络15.一源三歧三、填空题1.()能总督一身之阳气,称为阳脉之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夫邪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
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 胃。”
• 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第二节 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 说明病理变化
–传注病邪 » 体表(外)→经络→脏腑(内):如风邪→手太阴肺
太阳头痛;巅顶痛,厥阴头痛。
–如胁痛: » 两胁疼痛,多为肝胆疾病。 –如阑尾穴有压痛 » 可诊断为阑尾炎。
第二节 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 指导疾病的治疗、预防和养生保健
–针灸治疗:循经取穴;
–药物治疗:药物归经; –预防和养生保健;经络保健、穴位保健。
“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
中 医 学
第四章 经络
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陈 力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 经络的基本概念 • 经络系统的组成
• 十二经脉分布 • 奇经八脉分布及生理功能
• 经络的命名和脏腑络属关系
•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在
临床上的应用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 掌握经络系统的组成;熟悉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分布、
表 腑、阳 手阳明经 (大肠) 手少阳经 (三焦) 手太阳经 (小肠) 足阳明经 (胃) 足少阳经 (胆) 足太阳经 (膀胱)
里 脏、阴
手太阴经 (肺)
手厥阴经 (心包)
手少阴经 (心)
足太阴经 (脾)
足厥阴经 (肝)
足少阴经 (肾)
第二节 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十二经脉分布
《灵枢》“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
分布
督脉:
• 督“总督”、“督统”之义。 • 胞中—会阴—腰—背—项—头—上颌 • “阳脉之海”,调节全身阳经经气。
第二节 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小周天
内丹术功法,借喻内气在体内沿任、 督二脉循环一周,即内气从下丹田 出发,经会阴,过肛门,沿脊椎督 脉通尾闾、夹脊和玉枕三关,到头 顶泥丸,再由两耳颊分道而下,会
第二节 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分布 冲脉
• 冲“要冲”、“要道”之义。
• 胞中—会阴—并足少阴肾经上行——口唇
• “十二经之海”、“血海”,调节十二经 气血的作用。
第二节 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一源三歧” 督、任、冲三脉皆起于胞中,出于会阴,分别行身之 背,行身之腹,并少阴散于胸中,三脉本同一体,督
络于肢节。” 内行路线(无穴通路):
• 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如手太阴
肺经属肺络大肠,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 • 余通路):
第二节 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 布规律(外行路线) 四肢
阴经——四肢内侧
• 太阴内前 • 厥阴内中 • 少阴内后
至舌尖,与任脉接,沿胸腹正中下
还丹田。
第二节 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练法
选一清净之室,开窗阖户,空气新鲜,避免风向,然后宽衣解带, 静坐床上或沙发上,平直其身,脊骨不曲,端正不歪。 静坐姿势分双盘、单盘、自然盘,任选一种。坐时要做到三折式, 即臀部略向后,腹部稍鼓起,胸部微前俯,不故意做作,以舒适 为度。双手相握置于腹下。 然后微闭双目,安然入静,不思,不看,不听,不动,舌抵上鄂, 口中津满随即缓慢咽下。初练者往往杂念纷纭,时灭时起,可采 取随息法消除之。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手太阴肺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厥阴肝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阴心经 足少阴肾经 足少阳胆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详, 益以任督十四经,依次循行宜记清。
第二节 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手 三 阳 手 三 阴
手太阳小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对十二经脉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 十二经与奇经的关系有如“沟渠”与“深湖”
与肝、肾等脏及女子胞、脑、髓等奇恒之腑的关系较 为密切
第二节 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
经络的生理功能
• 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
• 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阳经——四肢外侧
• 阳明外前 • 少阳外中 • 太阳外后
第二节 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躯干部
手三阳经 肩胛部
手三阴经 腋下走出 足三阳经 阳明在前 太阳在后 少阳在侧
足三阴
腹部
第二节 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头面部
“头为诸阳之会”
手足阳明经 头面部(前)
手足少阳经
头侧部(侧) 手足太阳经
头后部(后)
第二节 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手太阴肺经 足阳明胃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阳胆经
足 三 阳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足 三 阴
第二节 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走向规律
• 手三阴从胸走手, • 手三阳从手走头, • 足三阳从头从足, • 足三阴从足从胸(腹)。
足 三 阳 足 三 阴
奇 经 八 脉
足 太 阴 脾 经 足 厥 阴 肝 经 足 少 阴 肾 经 足 阳 明 胃 经 足 少 阳 胆 经 足 太 阳 膀 胱 经
十 二 经 别
孙 浮
络 络
十 二 经 筋
十 二 皮 部
手 少 阴 心 经
手 阳 明 大 肠 经
手 少 阳 三 焦 经
手 太 阳 小 肠 经
任 脉
督 脉
冲 脉
带 脉
阴
第一节
概述
奇经八脉的命名 奇经八脉即别道奇行的经脉
•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 脉、阳维脉,共八条,故称奇经八脉。 • 与十二经不同,无十二经之规则,不直接隶属于十 二脏腑,也无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但与奇恒之腑有
密切联系。
第一节
概述
经脉的脏腑络属关系
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连属,其中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 脏,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形成了脏腑阴阳表里络属关系。
即冲任之纲领,任冲即督之别名,故有“一源三歧”
之说。
第二节 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分布 带脉:
• 腰带之义。 • 起于胁下,环腰一周,状如束带故名。
• 有约束联系纵行躯干部诸条足经。
第二节 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生理功能
加强和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协调阴阳平衡
• 阴脉之海、阳脉之海、十二经之海。
所以起,” “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思考题
1.什么是经络?经络系统是如何组成的? 2.试述十二经脉的名称、走向和交接规律? 3.试述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 4.为什么说“头为诸阳之会”,经脉在头部是怎样分布的? 5.何谓奇经八脉?任、督、冲、带脉各自特点如何? 6.试述经络的生理功能。举例说明经络在病理、诊断和治疗上有什么意义。
手三阴
“阴升阳降”
第二节 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交接规律
• 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指、趾)末 端交接。 • 阳经与阳经在头部交接(同名经, 头为诸阳之会)。 • 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足 三 阳 足 三 阴
手三阴
第二节 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奇经八脉分布及生理功能 分布
经脉 主干
络脉 分支
第一节
概述
经脉与络脉的区别
类别 特点 循行与大小 部 位 经 脉 主干,粗而直行 较深 少而长 络 脉 分支,小而横斜 较浅 多而短
数量与长短
第一节
概述
经络现象
又称循经感传现象,经穴受刺激而产生酸、麻、胀、热等感觉, 并沿经络循行路线传导的一种现象。
意义
《内经》“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 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 “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明代喻嘉言说:“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阳
阴
阳
跷
脉
跷
脉
维
脉
维
脉
十四经脉
第一节
经络的命名和脏腑络属关系 十二经脉命名
①阴阳学说 阴经 阳经 手经 ②经脉循行部位 足经
概述
三阴:太阴、少阴、厥阴 三阳:太阳、阳明、少阳 手三阴、手三阳 足三阴、足三阳
手太阴肺经 手少阴心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太阳小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太阴脾经 ③脏腑学说 十二脏腑分属于十二经脉 足少阴肾经 足厥阴肝经 如: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阳胆经
医学院
陈 力
第一节
概述
手三阴经 手三阳经
十二经脉 足三阴经 足三阳经 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 任脉、督脉-------
十四经脉
经脉
十五络脉
经络 络脉 孙络 浮络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十二经脉连 属部分
第一节
概述
经 络
十二 经脉 连属 部位
经 脉
络 脉
十 五 络 脉
十 二 经 脉
手 太 阴 肺 经 手 厥 阴 心 包 经
经→肺脏;
» 脏腑(内)→经络→脏腑(内):如肝火→足厥阴肝 经→肺脏; » 脏腑(内)→经络→体表(外):如肝火→足厥阴肝 经→目赤肿痛。
第二节 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 指导疾病诊断
–辨证归经:根据经络循行的部位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诊
断疾病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