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课件---4中药性能

合集下载

中药学总论-第4章中药的性能

中药学总论-第4章中药的性能
题外话:味的物质基础-现代研究 如苦味药:汗生物碱和甙类成分为主。 如咸味药:含钠、钙、镁、碘等无机盐及
其他活性成分。如芒硝含硫酸钠,在肠内不 易被吸收,保留肠内水分,使肠溶积增大, 肠壁蠕动增强而泻下。
用中药现代药理研究结果能指导中药临床 应用吗?“废医存药”?
第三节 升降浮沉
一、含义
是指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有不同的趋向性。趋向(定向 方向)。
(2) 认识药物的作用与性能更宜性味、功效合 参。
第二节 五 味
六、进一步理解性味、功效合参 气味相同,作用相近 气味不同,作用各异 一药数味,效用扩大
比如当归:味辛、甘,性温,甘以补血疗虚,辛以行气 活血润燥,温可祛寒止痛,总结功效如下:补血活血、行气 散寒、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第二节 五 味
第一节 四气(四性)
四气的现代研究: 有研究显示:与无机元素含量、Na-K ATP酶 活性因素相关性等,但均无定论。
第二节 五 味
一、含义 即辛、甘、酸、苦、咸五种基本味,还有
淡味和涩味。五味的本义原是指药物和食物的 真实滋味,后用于解释和归纳药物的作用。
古代医家认为涩为酸之变味,其作用与酸味相 同,故涩附于酸后;
六、四气的作用-扶阴抑阳、扶阳抑阴:
寒凉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清退虚热、清化 热痰、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心开窍、滋阴潜 阳、凉肝熄风等。
温热药: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 救逆、暖肝散结、温肺化痰、助阳化气、峻下冷 积、引火归源、温宣开窍等
第一节 四气(四性)
七、四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根据疾病的性质,确定治法和遣药处方。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疗寒以热 药,疗热以寒药。”
寒凉药用治阳热证,温热药用治阴寒证;真 寒假热用热药,真寒假热用寒药;寒热错杂寒热 并用;寒热温凉程度不同,恰当用药,当用热药 而用温药如隔靴搔痒,当用寒药而用凉药,如扬 汤止沸。

【TCM】总论4 中药的性能

【TCM】总论4 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功效
❖ 中药的作用

1.治疗作用—药物治病防病的基本作用。

2.不良作用—副作用,在常用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需要无关的
不适反应。毒性作用,指用药后引起的机体损害性反应。与用药剂量
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有关,也与人的体质因素有关。
中药的功效 是中药治疗作用的同义语,亦称中药的“功能”。功效术语往往
凝练为短短数个字,是对中药治疗作用高度概括的表述形式。
此外还有中药的补泻、润燥、轻重、缓急、动静等药性, 但是相对较为次要,其含义有的相互交叉或包含。
药性理论是以阴阳、脏腑、经络学说为依据,根据药物的 各种性质,及所表现出来的治疗作用总结出来的用药规律。
中医理论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辩证纲领,中药学才有四气、补泻等相应 的药性理论; 中医学有脏腑经络学说,中药学才有药物作用定位的归经内容; 中医学有脏腑气机升降出入的生理病理体系,中药则归纳出药物作用的升降浮 沉趋向等;
3、四气确定的依据和基准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 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
四气确定的依据:用药反应 凡能够减轻四或消气除确阳热定证的的基药物准,:属于病寒证性寒或凉热性药物:
病人表现:高热烦渴、面红目赤、咽喉肿痛、脉洪数,这属于阳 热证,用石膏、知母、栀子等药物治疗后,上述症状得以缓解或消除, 说明它们的药性是寒凉的
(2)药物的寒热是从特定的角度概括药物作用的 性质,它只反映药物作用性质的一个侧面,而非全 部。
6、四气的临床意义
(1)分清药性的寒热分别应用:《素问·至真要大 论》即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神农本草经》 “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阳热证——用寒凉 药;阴寒证——用温热药。这是临床必须遵循的用 药原则。

中药学课件 第四章 药性理论

中药学课件 第四章 药性理论

一、 归经的含义
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 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
归经是用以表示药物作用部位的一种性能。表示药物作用对人体部位的选择性。 归——归属 经——某经所属的脏腑本身及其统属的器官 和循行部位。
二、归经的确定 以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 以药物所治病证为依据
1、辛:能散、能行
发散(含透疹等) 行气 行血
辛能散
生姜 辛辣 芳香
胡椒
紫苏
桂枝
羌活
防风
麻黄:辛 苦
辛能行(行气、行血)
行气药:橘皮、青皮、香橼、佛手、枳实、枳壳、沉香、木香、乌药 活血药:郁金、姜黄、川芎 化湿药:藿香、砂仁、豆蔻 开窍药:冰片、苏合香 温里药:肉桂、吴茱萸、小茴香、丁香、胡椒
燥 ➢ 苦寒燥湿 黄连 黄芩 ➢ 苦温燥湿 橘皮 厚朴
坚阴 –阴虚火旺 - 知母 黄柏
4、酸和涩:能收、能涩
作用:收敛固涩。亦即抑制正气耗散,阻止其脱失之势。 包括:敛汗、止咳、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止血等
乌梅 五味子 龙骨 牡蛎
5、咸:能软、能下
作用:⑴软坚散结 牡蛎 ⑵泻下:在软坚基础上的通利大肠。 芒硝


降 沉
二、升降浮沉的确定
药物作用的升降浮沉趋向,是与疾病的病势趋向相对而言的 具有解表、透疹、祛风湿、升阳举陷、开窍醒神、温阳补火、行气解郁及涌吐等功效的药
物,其作用趋向主要是升浮的 具有清热、泻下、利湿、安神、止呕、平抑肝阳、息风止痉、止咳平喘、收敛固涩及止血
等功效的药物,其作用趋向主要是沉降的
风热目疾——菊花——清肝明目
项背痛——太阳膀胱经——羌活 藁本

中药的性能 ppt课件

中药的性能  ppt课件

ppt课件
3
属性 阴 阳
四气 寒 凉 温 热
四气属性和作用 作用 清热泻火 凉血解毒
温里祛寒 助阳通络
药例 黄连 黄芩 柴胡 桑叶 防风 独活 干姜 肉桂
ppt课件
4
(二)五味
五味
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药味 有些具淡或涩味,但习惯上仍称五味 最初由口尝辨别,后从临床疗效归纳 五味包括了药物作用的含义
ppt课件
32
具有破血、行气、逐水、峻泻等作用猛烈的药物,
禁用药物,毒性较大或药性峻烈 巴豆,水银,大戟,芫花,商陆 牵牛子,斑蝥,三棱,莪术 虻虫,水蛭,蜈蚣,麝香
ppt课件
33
慎用药物,为祛瘀通经、行气破滞、辛热滑利 沉降之品
桃仁,红花,牛膝,丹皮
附子,乌头,干姜,肉桂
瞿麦,芒硝
ppt课件
当用
相反:两不相合(增强毒性) 相恶:夺我之能(抵消疗效)
勿用
相畏:受彼之制(毒性受制) 相杀:制彼之毒(抑制毒性) 有毒制宜
ppt课件
26
二、禁忌
临证选药组方时,原则上不能相互配伍,或配 伍应用时应注意毒副作用 十八反 十九畏 妊娠禁忌
ppt课件
27
(一)十八反
配伍时可产生毒害作用药物有十八种 半夏 瓜蒌 贝母 白蔹 白及-乌头 海藻 大戟 甘遂 芫花-甘草 人参 沙参 丹参 玄参 细辛 芍药-藜芦
呕吐、咳喘···向上 半夏、旋复花···降气
泻痢、脱肛···向下 升麻、柴胡···升举
自汗、盗汗···向外 龙骨、牡蛎···止汗
表证未解···向内
防风、荆芥···发散
ppt课件
9
升降浮沉属性及作用
属性 药物 作用趋向 药物功能

中药学2.中药的性能课件

中药学2.中药的性能课件

第三节 归 经
一、归经的含义 二、归经的确定 三、归经的临床意义
一、归经的含义
中药的归经,是中药功效的定位概念,即用以 表示中药功效对人体脏腑、经络等部位的选择性。
归——是药物作用的归属部位 经——是指经络与脏腑的统称,代表某一经络 或某一脏腑。
归经的源流:最早在《内经》有“五入”、“五 走”的记载
5.咸味
能软——咸味有软坚散结的作用。治疗瘰疬、 瘿瘤。
能下——咸味有泻下的作用。便秘。 6.淡味
能渗、能利——即有渗利水湿的作用。水湿内停 所致的水肿、小便不利等。
四、五味的临床意义
三、五味的确定
药物的五味,是通过口尝而得到的,入腹以后则知道 了它的药性作用。前人有“入口则知味,入腹则知性”,这 里的味、性即指药性、药味。人们将药物的滋味和作用联系 起来,用滋味来解释药物的作用,这就是最初的“滋味说”。
升降浮沉的阴阳属性: 升浮——属阳 沉降——属阴
二、升降浮沉的确定
升浮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 的药物,其药物作用都有向上或向外的趋势,——故药 性属于升浮。
沉降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 息风、消食导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功 效的药物,其药物作用都有向下或向内的趋势,——故 药性属于沉降。
4.酸味 能收——收敛, 能涩——固涩既具有收敛固涩作用。
可用于正虚无邪之滑脱不禁诸证。 另外,酸味药还具有生津、开胃、消食、
安蛔等作用
涩味 能收敛固涩。
《本经》“涩为酸之变味,涩味能收,与酸味 同”。即涩附于酸之意。
涩味与酸味作用基本相同,故酸涩并称。但涩 味与酸味有不同之处,涩味不具有酸味的生津、开 胃、消食、安蛔等作用。
还有一些药物作用趋势具有双向性,如:麻黄— —即能发汗解表(升浮之性),又能利水消肿(向下 的趋向);川芎——既能“上行头目”祛风止痛,又 能“下行血海”活血调经。

中药学ppt课件第四章中药的性能

中药学ppt课件第四章中药的性能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置好PP管及配件,用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2、四气的作用: ❖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等作用。
❖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 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置好PP管及配件,用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4、至于寒热错杂之证,往往采用寒药热药并用。
5、对于真寒假热之证,则当以热药治本,必要 时反佐以寒药;真热假寒之证,则当以寒药 治本,必要时反佐以热药。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置好PP管及配件,用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置好PP管及配件,用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 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 根,对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 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类药物属于 寒性药。
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 属于温性或热性。如:附子、干姜, 对腹中冷痛,四肢厥逆,脉沉无力 等寒证具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 类药物属于热性药。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置好PP管及配件,用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药物之所以能针对病情,发挥上述 治疗作用,是由于药物具有若干特性 和作用,前人称之“偏性”。意思是 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 偏盛和偏衰。

中药学课件 总论4 中药的性能

中药学课件 总论4 中药的性能

7、五味的临床意义 (1)“五味”可和“五行”、“五脏”相结合















配属五行的五味之间也存在着生克关系,《素问》:“木生酸,辛胜 酸,火生苦,咸胜苦,土生甘,酸胜甘,金生辛,苦胜辛,水生咸, 甘胜咸》。”
(2)性味合参
“性”与“味”形成药物作用的基础,因而是中药 性能中最重要的两个成员。要准确、全面地认识某一 药物的功效,必须性味合参。
“辛能散结”:消散结块肿物,如夏枯草。 “辛以润之”:如款冬花润肺止咳;菟丝子润养补肾。
⑵甘味 能补——补益 能缓——缓急止痛 能和——调和药性、和中、解毒
①甘补:甘味有补益的作用。治疗虚证。补气、补血、补阴、 补阳;(健脾、生津、润燥、润大肠)
②甘和:甘味有和中、调和诸药的作用。治疗脾胃不和证, 入复方调和诸药。解毒,用于药食中毒。
气味相同,作用相近: 辛温药物 ---- 发散风寒 苦寒药物 ---- 清热燥湿
气味相同,又有主次: 黄芪甘温 ---- 偏于甘以补气 锁阳甘温 ---- 偏于温以助阳
气味不同,作用有别: 大黄苦寒 ---- 泻火解毒 大枣甘温 ---- 补中益气
气同味异,味同气异,其所代表药物的作用则各有不同: 麻黄 辛 温 ---- 散寒解表 杏仁 苦 温 ---- 下气止咳 大枣 甘 温 ---- 补脾益气 乌梅 酸 温 ---- 敛肺涩肠
涩附于酸之意。涩味与酸味作用基本相同,故酸涩并称。但 涩味与酸味有不同之处,涩味不具有酸味的生津、开胃、消 食、安蛔等作用。
⑸苦味:能泄、能燥、能坚 ①苦泄——含义有三
通泄—通实邪—如,泻下通便,治疗便秘。

总论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PPT课件

总论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PPT课件

第一节 四气
概念:寒梨、热辣、温姜、凉木四种药性。
平性:只是相对而言,并非绝对的“平”。 作用: 1、温热:祛除寒凉之邪,补益阳性正气——阳、气。
现代:兴奋中枢神经、交感-肾上腺系统机能;兴奋 呼吸、循环、代谢及甲状腺、性腺等内分泌系统。 2、寒凉:祛除火热之邪,补益阴性正气——阴、津液。
现代:抑制中枢神经、交感-肾上腺系统机能;抑制 呼吸、循环、代谢及甲状腺、性腺等内分泌系统;抗 感染、抗癌。
味——辛甘升浮,酸苦咸沉降。 2)药材质地及入药部分:
质地——轻虚升浮,重实沉降; 入药部位——头、梢、皮升浮,根、果实、种子沉降。 3)炮制: 酒—升;姜—散;醋—收;盐—沉。 4)配伍: 从众效应; 引经药的作用。 4、临床意义: 1)药势与病势相对; 2)药势趋向于病位; 3)药势与所治脏腑气机运行的正常趋势相应。
行气 行血 适应证—表证(含麻疹、风疹等)、
气滞、血瘀等。 按:多含挥发油,其次为甙类、生物碱等。
2、甘:能补、能和、能缓。 作用:补:补益正气。
和:①和中—调和脾胃; ②调和药性。
缓:①缓和药性; ②缓急止痛。
适应证—正气亏虚、脾胃不和、拘急挛缩疼痛、 调和药性——药性峻烈或方中药性不和。
按:多含营养物质,如氨基酸、糖等。
3、临床上中药中毒的常见原因: ① 用量过大;huoshen
② 用法不当;
③ 炮制不当; ④ 配伍不当; ⑤ 误用伪药; ⑥ 个体不适应。 “毒”是相对的。关键在于用法是否得当、对象是
否准确等。 “毒”可以利用,如“以毒攻毒”。恐水症
第二节 五味
(一)有关概念: 1、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还有淡、涩两种。 2、由来:⑴最初为口尝的真实味觉; ⑵后来被当作是某些药物作用的物质基础,进而用以 标志这些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外,有些药物作用较和缓,称为平性,但实际向有偏温、偏凉之别,仍
未超出四性的范围。
《汉书艺文志·技略》:“药有寒热温凉四气”,
《本草衍义》中提出:“凡称气者,既是香臭之气,其寒 热温凉则是药之性……
二、作用与用途:
四气 寒凉 温热
属性 阴 阳
作用功效
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 回阳救道
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目的要求】 1、掌握四气的含义、确定依据、表示的效用及其对临床用药的 指导意义。 2、掌握五味的含义、表示的效用与临床应用。气味配合的原则及综 合效用。 3、掌握升降浮沉的含义、确定依据、表示的效用、临床应用及影响 升降 浮沉的因素。 4、掌握归经的含义、理论基础、确定依据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 义。 5、掌握有毒与无毒的含义、确定依据、影响因素、引起不良反应的 主要原因及使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
功能主治 消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 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黄柏
Cortex Phellodendri (英)Amur Cork-tree Bark 别名 关黄柏。 性状 关黄柏树皮呈板片状,栓皮已大部刨去,厚1.5~4mm。外 表面绿黄色,有不规则纵脊和沟纹;内表面灰黄色。质坚韧,折断 面呈刺片状,鲜黄色,纤维层可成片剥离。微有香气,味极苦,有 粘性。 性味 性寒,味苦。 功能主治 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用于湿热泻痢、黄疸、 带下、热淋、脚气、骨蒸劳热、盗汗、遗精、疮疡肿毒。
黄 芩 Radix Scutellariae
(英) BaikalSkullcap Root 别名 黄金茶、山茶根、烂心草。 来源 唇形科植物黄岑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 的根。 性状 根圆锥形,扭曲,长8~25cm,直径1~3cm。表面棕黄色或深黄色,有 稀疏的细根痕,上部较粗糙,有扭曲的纵皱或网纹。质硬而脆,断面黄色,中 间红棕色;老根中间呈暗棕色或棕黑色,枯朽成空洞。气微,味苦。 性味 性寒,味苦。
昆布
Thallus Laminariae (英)Kelp 别名 江白菜。 性状 卷曲成团状,蔌缠结成把。 全体呈黑褐色或绿褐色,表面附有 白霜。用水浸软则膨胀成扁平长带 状,长50~150cm,宽10~40cm, 中部较厚,边缘较薄而呈波状。类 革质,残存柄部扁圆状。气腥,味 咸。 性味 性寒,味咸。 功能主治 软坚散结,消痰,利水 。用于瘿瘤、瘰疬、睾丸肿痛、痰 饮水肿。
甘草 Radix Glycyrrhizae
(英) Liquorice,Licorice Root 别名 甜草根、密草。 性状 根圆柱形,长25~100cm,直径0.6~3.5cm。外皮松紧不一 。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具纵皱纹、皮孔及细根痕。质坚实,断面 略呈纤维性,黄白色。根茎表面有芽痕,断面有髓。气微,味甜而 特殊。 性味 性平,味甘。 功能主治 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调和诸药。用于脾胃 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缓解药物毒性。
二、作用与用途:
药趋 物向
作用
用途
与 与味 与质地的
气 关系
关系


与炮制 与配伍的 的关系 关系
升 上 升阳、发表散寒、 治疗在上、在表
辛甘 质地轻松 酒、 升浮药多
浮 升 催吐、透疹、
药向
开窍
以及病势下陷的 温
病证

淡 的花、叶、 姜汁炙 则随之升
果壳


沉 下 泻下、清热、利 治疗在下在里以
生 姜 Rhizoma Zingiberis
(英) Dried Ginger 性状 根茎扁平块状,指状分枝,长3~7cm,厚 1~2cm 。表面灰黄色或淡灰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及环节。分枝处 常有鳞叶残存,分枝顶端 有茎痕或芽。质坚实,断面黄白 色或灰白色,粉性和颗粒性,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及黄 色油室散在。气香特异,味辛辣。
【重点难点】 四气、五味、归经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结合多媒体等进行直观教学,课堂提问与课后复
习做练习题相结合.
概述
清代医家徐灵胎总结说:“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 其味……各以其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 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
中药的性能:性,药性;能,效能。就是对中药的基本性质和作用特 征的高度概括。
三、掌握归经的临床意义:
①临证选方; ②随证用药; ③掌握药性; ④便于记忆; ⑤引药直达病所。
第五节 毒性
一、概念:
“毒者,物之能害人者是也”。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 的损害性。 祖国医药学之毒有三: ①药物的总称。“医师常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 ②药物的偏性。“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以气 味之有偏也。” ③药物的毒副作用。现代中药毒理的概念。
用途 治热性病 治寒性病
药性是对药物功效高层次的概括,高度的抽象化,“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谓:“寒者热之,热者寒 之.”阳热证用寒凉药,阴寒证用温热药,这 是临床用药的一般原则.
第二节 五味
由于药食“入口则知味,如腹则知性”,因此古人很自然 地将滋味与作用联系起来,《周米礼·天官所载“凡药以酸养骨, 以辛养精,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即 是当代表现性的论述.后来,由于五行学说的盛行和影响,这 中原初的“滋味说”遂被改造成为“五味说”.“五味”的提 法在《尚书》、《周礼》、《左传》、《礼记》中皆有记载, 其重点偏于四时五味饮食调养.而在《内经》中,五味学说在 内容和系统性上都大大超过了前一时期.
三、气味之间的关系:
性和味是构成药物性能的两个重要方面,每种药物只能有一种药性,味则 有多种以上,二者结合能产生多种药性和功效。 1 . 气味完全相同的药物作用相近;
如:紫苏:辛温——发散风寒→表寒证; 荆芥:辛温——发散风寒→表寒证;
2.一气一味,气同味异、味同气异作用也不相同: 如:气同味异:生姜:辛温 —— 发散风寒——表寒证 苍术:苦温 —— 温脾燥湿——湿阻之证 味同气异:芦根:甘寒—— 清热和津——热甚伤津 肉桂:甘热 —— 湿肾壮阳——肾阳虚
性味 性温,味酸涩。
功能主治 舒筋活络,和胃化湿。 主治风湿痹痛、菌痢、吐泻。
紫苏叶
Folium Perillae (英)Perilla Leaf 性状 叶片多皱缩卷曲、破碎,边缘具圆 锯齿。两面紫色或上表面绿色,下表面紫 色,疏生灰白色毛,下表面有多数凹点状 的腺鳞。叶柄长2~7cm,紫色或紫绿色。 嫩枝直径2~5mm,紫绿色,断面中部有髓 。气清香,味微辛。 性味 性温,味辛。 功能主治 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用于风 寒感冒、咳嗽呕恶、妊娠呕吐、鱼蟹中毒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人体正常——人体升降出入有序;
疾病状态——升降出入异常。
如:呕吐、咳喘↑——生姜、麻黄↓
泄利、脱肛↓——五味子、黄芪↑
药物对这种异常的升降出入产生的治疗作用即对疾病治疗的趋势而论的。
麻黄
Herba Ephedrae (英)Ephedra Herb 性味 性温,味辛、微苦。 功能主治 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风寒感 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
木瓜──冥楂
Fructus Chaenomelis Sinensis
(英) Chinese Floweringquince Fruit
别名 光皮木瓜、土木瓜。
性状 果实长椭圆形或卵圆形,多 纵剖为2~4瓣,长4~9cm,宽 3.5~4.5cm。外表面红棕色或棕 褐色,光滑无皱纹,或稍带粗糙; 剖面果肉粗糙,显颗粒性。种子 多数,密集,通常多数脱落。种 子平扁三角形。气微,味微酸涩, 嚼之有砂粒感。
可影响相应的脏腑,能治疗某种体表的病即入相应的脏腑、归相应的经 络。
二是根据五味对脏腑经络的配属关系:五味入五脏,酸入肝,辛入
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入什么脏即归什么经络。
阴经(属脏)

太阴肺经
厥阴心包经
少阴心经

太阴脾经
厥阴肝经
少阴肾经
阳经(属腑) 阳明大肠经
少阳三焦经 太阳小肠经 阳明胃经 少阳胆经 太阳膀胱经
3.一气多味的药物作用范围有所扩大: 如: 厚朴:辛甘温 燥湿行气——湿阻之证,气滞之证 当归:苦甘温 补血活血——血虚证,月经不调等 药物的四气五味仅显示了药物的部分性能,不能全面说明药物的性能,需
结合其它理论才能做到辨证用药。
第三节 升降浮沉
一、概念:
是指药物在体内的作用趋向,升是上升举陷,趋向于上;降是下降平逆, 趋向于下;浮是发散向外,趋向于表;沉是泄利向内,趋向于里。
枸杞
Fructus Lyeii (英)Barbary Wolfberry Fruit 别名 西枸杞、白刺、山枸杞、白疙针。 性状 果实椭圆形,长6~18mm,直径6~8mm。表面鲜红色或暗红 色,具不规则皱纹,略有光泽,顶端有花柱痕,另端有果梗痕。质柔 润,果肉厚,有粘性,内含种子25~50粒。种子扁肾形,长至2.5mm ,宽至2mm,土黄色。气微、味甜、微酸。 性味 性平,味甘。 功能主治 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用于虚劳精亏、腰膝酸痛、眩晕耳 鸣、内热消渴、血虚萎黄、目昏不明。
二、毒性分类:
《素问、五常政大论》“大毒治病,十去其三;常毒治病,其 病去七;小毒治病,其病去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适病而 止、勿过伤致弊”。
毒性分无毒、有毒、小毒、大毒。 无毒——作用平和,不致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不注明。 有毒——具有强烈作用,可能引起不良反映的药物以及具有毒
中药性能的内容: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
第一节 四气
一、概念:
四气:又称四性,是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它是药物
作用于肌体所发生的不同反应和治疗效果概括出来的,它是同疾病的寒热、温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