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雨巷》看诗歌写作技巧
《雨巷》教案二:诗歌鉴赏与写作

《雨巷》教案二:诗歌鉴赏与写作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读懂白居易的《雨巷》诗歌,并理解作品表达的意义;2.学生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义;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符合诗歌艺术特点的诗歌。
二、教学重点1.白居易的《雨巷》诗歌及其意义;2.诗歌鉴赏的方法;3.创作符合诗歌艺术特点的诗歌。
三、教学难点1.鉴赏诗歌的方法;2.如何用语言表达出符合诗歌艺术特点的意象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曾经或正在经历着初中学习生活,而初中时期的学习是我们成长中最为重要的经历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努力学习知识,认真思考人生问题,调整情感和态度,以便更好地成为成年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诗歌——白居易的《雨巷》。
这首诗歌通过描绘雨巷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深情和思乡之情,让我们在品读之余也能够深入地理解作品的主旨和情感。
2.鉴赏《雨巷》(1)朗读诗歌,理解意义和情感。
雨夜的街巷,空气和寂静中尽是潮湿和凄凉,因而给人一种很特别的感觉和印象。
而诗人踏进这雨巷,似乎就走进了自己的内心,一种强烈的家乡情感油然而生,情感中的深情可以被称为是“咏叹调”。
(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义。
《雨巷》是一首7言诗,有24个字。
整首诗歌共两句,共26个字,没有逗号,顺畅自然,具有很强的朗读感。
此外,诗人从描绘雨巷的外部到自身的内心感受,形象地展示了诗人凄楚的思乡情感。
结构主要可分为 "雨夜"、"雨巷"和"怀旧"三个部分,通过对意象的描绘,达成情感渲染。
(3)诗歌语言和意象。
诗歌的情感是通过语言和意象来表达的,因此在鉴赏诗歌时也要注意对语言和意象的分析。
语言方面,诗歌选用非常简单的语言和易于理解的词语,却能够给读者带来深刻的情感体验。
例如:雨夜,冷醒,故人遥,落叶满阶红,等等。
意象方面,诗歌采用了大量的意向象征、描绘和抒发,这些意向实质上都是通过对雨巷的描写而展现出情感的深度。
《雨巷》艺术手法的赏析

《雨巷》艺术手法的赏析戴望舒的成名作《》,作者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也有人把这些意象解读为反映当时黑暗的社会的缩影,或者是在革命中失败的人和朦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雨巷》艺术手法的赏析。
希望大家喜欢。
《雨巷》艺术手法分析《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早期的代表作,它使之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称号。
叶圣陶曾给予这首诗高度的评价,称赞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其中,朦胧美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朦胧美,指的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不是率直明快地抒发、宣示出来,而是通过创造出具有象征色彩与迷离惝恍的气氛的抒情意境来表达,因而既使诗人的主观情意表达得含蓄蕴藉、隐约微妙,又使读者在进行艺术欣赏时产生一种既确定又飘忽、似明朗又迷离、可意会而难言传的感受,获得一种特殊的艺术快感。
”《雨巷》的朦胧美究竟是怎样形成的?诗人在创作中通过哪些艺术手段营造出了那种如梦如幻的朦胧氛围?一、意境的虚实相生之美“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诗歌中的虚包括三类,其中之一为“设想的未来之境”,“即还没有发生或不知其实际情况如何,是诗人自己设想出来的情景”。
《雨巷》中,一个踽踽独行的年轻人,彷徨在江南的悠长的雨巷,希望逢着一位姑娘,然而这姑娘又终于从身边飘然而过,“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这是作者设想之境,是为虚。
作者为了说明这种情景,又通过具体可感的意象来表达,“因为要唤起这种境界的艺术美,必须俟诸读者的审美想象,而审美想象又是通过意象运动来达成的”。
宗白华先生说“凭虚构象,象乃生生不穷”,这就是虚实相生。
戴望舒正是通过以下几个具体的意象来表现自己所想之景:1.油纸伞。
这是诗中“唯一真实具体的东西”。
翻阅古,油纸伞总是给人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感觉,置于暮春之季,雨巷之中,自然营造出一种冷漠、凄清的氛围,塑造出撑一伞于风雨中独立黯然销魂的形象。
《雨巷》原文及写作手法分析

《雨巷》原文及写作手法分析《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店铺为大家整理了这首作品的原文及写作手法分析,希望大家喜欢。
《雨巷》写作手法分析:象征主义的方法抒情《雨巷》在艺术上一个重要的特色是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方法抒情。
象征主义是十九世纪末法国诗歌中崛起的一个艺术流派。
他们用世界末的颓废反抗资本主义的秩序。
在表现方法上,强调用暗示隐喻等手段表现内心瞬间的感情。
这种艺术流派于“五·四”运动退潮时期传入中国。
第一个大量利用象征主义方法写诗的是李金发。
戴望舒早期的创作也明显地就受了法国象征派的影响。
他的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意挖掘诗歌暗示隐喻的能力,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
《雨巷》就体现了这种艺术上的特点。
诗里那撑着油纸伞的诗人,那寂寥悠长的雨巷,那像梦一般地飘过有着丁香一般忧愁地姑娘,并非真实生活本身地具体写照,而是充满象征意味地抒情形象。
我们不一定能够具体说出这些形象所指的全部内容,但我们可以体味这些形象所抒发但朦胧的诗意。
那个社会现实的气氛,那片寂寞徘徊的心境,那种追求而不可得的希望,在《雨巷》描写的形象里,是既明白又朦胧的,既确定又飘忽地展示在读者眼前。
想象创造了象征,象征扩大了想象。
这样以象征方法抒情的结果,使诗人的感情心境表现得更加含蓄蕴藉,也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感到诗的余香和回味。
朱自清先生说:“戴望舒氏也取法象征派。
他译过这一派的诗。
他也注重整齐的音节,但不是铿锵而是轻清的;也照一点朦胧的气氛,但让人可以看得懂。
”“他是要把捉那幽微的精妙的去处。
”(《中国新文学大系· 诗集·导言》)《雨巷》朦胧而不晦涩,低沉而不颓唐,深情而不轻佻,确实把握了象征派诗歌艺术的幽微精妙大去处。
戴望舒的诗歌创作,也接受了古典诗词艺术营养的深深陶冶。
在《雨巷》中,诗人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的象征性的抒情形象。
《雨巷》赏析

《雨巷》是戴望舒的一首非常有名的诗歌,它以象征手法表现了一种情感与理想的追求。
首先,从表层语义上看,《雨巷》描述了一个在雨巷中彷徨的场景,以及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可以被理解为诗人对美好和理想的追求,但这种追求又是如此的遥不可及,就像姑娘消失在雨巷的尽头一样。
这种追求与失落,正是诗人对人生的无奈与感慨。
再者,从象征意义上看,《雨巷》中的“雨巷”和“姑娘”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雨巷可以看作是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象征着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
而“姑娘”则可以看作是诗人心中的理想,或者说是他的人生追求。
这种追求在那个时代,如同姑娘一样,是如此的难以触及。
此外,《雨巷》在艺术上也具有很高的价值。
戴望舒在这首诗中展现出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如音乐美的创造、象征的使用以及诗歌语言的精致。
这些特点使得《雨巷》在形式上非常和谐,同时在内容上也深入人心。
总的来说,《雨巷》不仅表达了戴望舒的个人情感和理想追求,也反映了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同时,这首诗的艺术价值也使其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雨巷》知识点总结

《雨巷》知识点总结
在这首诗歌中,诗人通过对雨巷的描写,展现了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深刻思考。
这种情感
和情绪,既是对生活的热爱,也是对生活的反思,是对自我内心的追问与探索。
在这篇文字中,诗人用了大量的描写手法,来表现雨巷的景象。
比如,诗中使用了形容词
修饰词的手法,如“小巷”、“窄巷”、“斜沥”,以及使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如“疏疏”、“旋绕”,来刻画雨巷的真实感受和情感走向。
这些诗中使用的描写手法,为读者栩栩如生
地展现了雨巷的真实风景,也帮助读者感受到了雨巷的真实氛围。
此外,诗中的意象也非常丰富,如“翠草”,“雨点”,“斜沥”,“窗沿”,“疏疏”,都是诗人用
来描绘雨巷景象的意象。
这些意象不但突出了雨巷的景象,也增添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令读者在阅读时感受到了强烈的情感和情绪。
此外,诗中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对比雨空与雨巷的差异,来表现人生与现实的琐碎。
这些对比不但突出了现实的种种不如意,也让人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追问。
通过上述的细致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雨巷》这首诗歌的精彩之处,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
思想和情感。
通过对这首诗歌的深入研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歌,也能更
好地感受和体会作者内心的情感和情绪,以及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因此,《雨巷》这首诗
歌对于我们的现代诗歌发展,以及对于我们的文学创作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雨巷》解析

《雨巷》解析对现代诗歌音乐性的追求是戴望舒诗歌艺术的重要特点,也是这首诗最明显的地方。
但是,笔者以为这首诗能够把古典意境转化为现代诗情,不仅在于音乐性,更在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戴望舒成功地对原词(李璟《浣溪沙》)的抒情主人公进行了现代转换。
在原词中,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依前春恨锁重楼”的“伤春”女性,而戴望舒的《雨巷》把抒情主人公转换为“我”——一个忧郁、彷徨的现代青年,把原词中的抒情主人公转换为抒情对象。
原词仅仅表达了一个情感层次——抒情主人公的伤春之情,到了《雨巷》则变成了三个情感层次:“我”的期待与失落,“姑娘”的愁怨、惆怅、凄婉,“我”和“姑娘”的关系所表现出的情感共鸣(冷漠、凄婉、惆怅)。
这样一来,就可以“在真切与真挚的抒情中展现两个心灵的追寻、吸引、沟通、碰撞”,细腻地表现诗意的纯情和伤感。
这一转换,不仅使得诗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而且更加突出了“我”的形象,既传达了五四文学强调个性、强调自我的时代精神,也符合西方现代诗歌以“我”为抒情主体的发展趋势。
从戴望舒的全部诗歌创作来看,以“我”为抒情主人公的占绝大多数,这正是现代诗人区别于古代诗人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二,改变了原词隐喻抒情的方式,强化了“丁香”和“姑娘”之间的联系。
在李璟的词中,“丁香空结雨中愁”是一种隐喻的抒情方式,“丁香”和抒情主人公之间的关系是隐蔽的、含蓄的、委婉的,是一种间接关系,这是中国古典诗词常用的艺术手法,是与中国古代诗歌语言的特点相适应的,是中国诗词艺术追求“余味”“余韵”的具体体现。
尽管现代诗也追求含蓄委婉,但这种含蓄和古代诗词艺术中的含蓄有所不同,在追求整体诗意含蓄的同时,要符合白话的语言特点。
戴望舒把原词中隐蔽的、含蓄的间接隐喻,转换为显在的直接明喻,于是,在原诗中仅仅出现一次的“丁香”,在《雨巷》中反复出现,并与抒情对象形成明朗的修饰关系,变成“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样一来,诗意更加流畅,更符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可以让读者很快地进入诗意空间,伴随着诗意的情感流程,和抒情主人公一起忧郁、彷徨、愁怨,分享诗意的纯情与伤感,深切地体味诗歌的艺术魅力。
戴望舒雨巷读后感

戴望舒雨巷读后感
《雨巷》是中国现代诗人戴望舒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
诗歌以细腻而深沉的笔调,描绘了一个思绪缠绕的雨巷,使读者沉浸在一种幽静而寂寞的氛围中。
在诗中,戴望舒以他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到雨巷的细节,通过写实的手法以及意象和比喻的运用,使得诗中的雨巷充满了强烈的视觉效果。
例如,他用“挨户”来描述下雨时的流水,形容了雨水溅在巷子的屋檐下,落入屋子的水井里的情景。
这种写实的手法使得诗歌更具生动感和真实感。
与此同时,戴望舒通过细腻的描绘,使雨巷也充满了一种浓郁的情感。
他用“一个穿着黑色衣裙”来描绘雨巷中的女子,将其形容为温柔、悲伤的形象。
这种细腻的描写使读者感受到了诗中雨巷的寂寞和凄凉,进而引发对生活的思考。
整首诗给人的感觉是充满了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和审视。
诗人用雨巷中的景象投射了现实人生的无奈与苦闷,以及对于理想和希望的追求。
通过描绘雨巷中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内心的痛苦,戴望舒传达了一种对于生活的疑问和反思。
总而言之,戴望舒的《雨巷》是一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雨巷的诗。
通过形象的描写和写实手法的运用,戴望舒向读者展现了一个既真实又寂寥的雨巷。
而这种雨巷也象征了现实生活中的无奈和苦闷,使读者对于真实生活产生了思考和反思。
这使得《雨巷》成为一首具有情感共鸣和思想内涵的优秀诗作。
《雨巷》意境及写作手法

《雨巷》意境及写作手法引导语:在《》中,诗人把当时的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
这首小诗的意境是什么?《雨巷》的意境《雨巷》创设了一个富于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在这里,诗人把当时的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
这里没有声音,没有欢乐,没有阳光。
而诗人自己,就是这样的雨巷中彳亍彷徨的孤独者。
他在孤寂中怀着一个美好的希望。
希望有一种美好的理想出现在自己面前。
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
然而诗人知道,这美好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
她和自己一样充满了愁苦和惆怅,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梦一样从身边飘过去了。
留下来的,只有诗人自己依然在黑暗的现实中彷徨,和那无法实现的梦一般飘然而逝的希望。
《雨巷》写作手法1、法国象征主义手法和中国传统意象的完美结合:我们看到:这首诗表面上所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在雨巷中相逢而又无言地分离的事以及这件事在他们的思想感情上所引起的震动。
我们可以相信:诗中所写的事件是以诗人生活中的类似的现实事件为基础的;但即使这样,我们也不难看出:诗中所写的事物是另有象征之意的。
其中的“丁香姑娘”除了可以看作诗人的理想爱人的化身外,完全可以看成是诗人所追求的其他理想的象征。
而“雨巷”除了可以看作一条现实的江南城市梅雨季节的小巷外,同样完全可以看作是诗人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的象征(雨巷中的“颓圮的篱墙”则又是爱情失败或理想破灭的一个微观层次的象征)。
至于“雨巷” 中两个青年男女不期而遇而又失之交臂的,除了可以看作一个真实的爱情事件的再现外,也完全可以看作是作者追求理想而不得这一精神历程的象征。
而诗人在诗中所抒发的感情,除了可以看作诗人对于爱情失败的咏叹外,也完全可以看作是诗人对于理想破灭的悲悼。
在理解了全诗的象征意义之后,我们会发现:这首诗的意义其实要比字面意义丰富地多。
这种字面意义之外另有一层与字面意义具有暗喻关系的意义,就是象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雨巷》看诗歌写作技巧
作者:单非
来源:《语文天地·初中版》2009年第06期
1927年夏,蒋介石和国民党反动派发动4.12事变,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遭到失败,大批共产党人和爱国人士被杀害、被追捕。
就在这时候,年仅21岁的诗人戴望舒因为参加进步活动不得不避居松江友人家中,在孤寂清冷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和痛苦。
心中充满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雨巷》写作时,戴望舒正居住在杭州大塔儿巷11号,他家就有那么一条狭长的小巷。
当时正值梅雨季节,诗中描绘的梅雨季节中的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
既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画面,又是富有象征性的意象。
古人说:“诗言志。
歌咏言”,诗歌是要抒发感情的,在抒情时,要化抽象为具体,诗人把心,中积郁的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化为具体的意象,诗中的狭窄阴沉的雨巷。
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与独行者想象中相逢的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是诗人情感的化身,它们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意境。
暗示出诗人复杂矛盾的情怀。
从写作技巧来说,这首诗用的是象征手法,所谓象征,就是化抽象的象征义为具体的象征体,诗中那个独行者,正是诗人自己的形象,那狭窄寂寞的雨巷象征当时黑暗而沉闷的现实,那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诗人美好的理想。
她的愁苦惆怅、倏忽即逝,像梦一样飘过,象征着诗人理想的渺茫。
诗要用形象言志抒情,所谓意象,就是饱含着诗人感情的生动的形象。
所谓意境,就是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物境的有机结合,即所谓“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境界。
在《雨巷》中,我们很难说清诗人描绘的是实景,还是幻觉,它与读者若即若离、亦幻亦真,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幽深朦胧的美感。
《雨巷》这首诗给我们的另一个启发是,诗歌写作还要化清晰为朦胧。
诗中的形象即要具体生动,又要朦胧、恍惚,诗中的形象和读者若即若离,如雾里看花,水中观月,诗人仿佛欲言又止,吞吞吐吐。
其实可贵就在于不说破,因为象征体和象征义之间的关系或关联,是半透明的。
虽然诗人一切都没有说穿点透。
然而读者却懂了,感觉到了,“因为诗中有真挚的感情作骨架”。
这一点,我们欣赏下面一节自然会心领神会: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她默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诗歌运用意象抒情写意,实际上是为了化复杂为单纯,诗人的心情是复杂的。
他孤独、颓丧、失望、迷惘、苦闷、彷徨,但又对理想充满憧憬、希望、追求、向往,这种矛盾的思绪如一团乱麻。
“剪不断,理还乱”,但诗人善于化纷乱为整一,把这种难于言传的心绪化为固定的时间空间,空间是小巷,时间是雨季、梅雨时节,人物是“我”和姑娘,道具就是两把油纸伞。
从相见到离开,须臾之间,“我”和姑娘失之交臂。
诗中的意象极为单纯,因为它并不需要许多。
诗歌写作,还要学会化用前人作品,妙在用其境而不用其意,诗的立意各有不同。
但是诗所运用的物境却可以互相借鉴。
《雨巷》中几次出现的丁香,就是一个传统的用于言情的物象。
在古代诗词中,经常出现用丁香结(花营)象征人们的愁心。
晚唐的李商隐诗《代赠》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南唐李璟的词《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真珠”。
指珠帘,“玉钩”,用玉琢成的帘钩。
“青鸟”代替带信的人,“云外”指遥远的地方。
“丁香结”指丁香花蕾,象征愁心,这里又加上雨中境界,又加一“空”字。
是徒然的意思,意思是丁香花蕾虽然凄艳动人,值得怜悯,却无人理会。
“三楚”指南楚、东楚、西楚。
即江陵、吴、彭城。
这是六朝故地。
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怨情的意境和方法。
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
李商隐的“愁”是因为他陷于牛李党争,他娶了李党王茂元的女儿,因而遭牛党骨干宰相令狐楚父子的嫉恨,将他从京师排挤到凄凉的巴山蜀水。
李璟的“愁?是因为
他的南唐小朝廷受北方强大的后周威胁感到偏安江南一角而风雨飘摇。
李璟本是一个“天性儒懦,素昧威武”的人,他擅长的是文学艺术,但对武力征伐、卫国保家一窍不通。
他也只会为了苟安下去而向北方俯首称臣。
戴望舒的“愁”的内涵自然和他们有本质上的不同,但这并不影响他借鉴丁香结愁的意象。
而且他又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及生活经验加上自己的想象创造,想象出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如丁香一样瞬忽绽开又瞬忽即逝。
且看《雨巷》开头一段: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寞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着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