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说经典游戏理论

合集下载

弗洛伊德游戏理论

弗洛伊德游戏理论

弗洛伊德游戏理论弗洛伊德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理论。

其中之一就是他的游戏理论,该理论主要关注人类内心的冲突和欲望。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内心有三个组成部分: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本我是人类内心最原始和基本的部分,它主要包含了一些本能和原始的欲望,如食欲和性欲。

自我是处理现实世界和满足本我需求之间的冲突的一种机制。

而超我则是我们内心的道德和伦理标准,它告诉我们应该如何行动和表现。

根据弗洛伊德的游戏理论,人类的行为和冲突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来体现。

游戏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交活动,我们可以通过参与游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和享受乐趣。

但是弗洛伊德认为,游戏中也存在着一些隐藏的欲望和冲突。

他将游戏分为两种类型:无目的性游戏和目的性游戏。

无目的性游戏是一种纯粹的娱乐活动,它没有特定的目标和目的,人们参与其中只是为了消遣和享受。

这种游戏可以帮助人们释放内心的压力和冲突,并满足一些基本的欲望。

例如,打牌、玩桌游和看电影等活动就属于无目的性游戏。

而目的性游戏则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进行的活动。

这些游戏往往需要人们付出一些努力和思考,以达到胜利或完成任务的目的。

在这些游戏中,弗洛伊德认为人们的内心冲突和欲望可以通过游戏规则和竞争中得到体现。

例如,比赛、竞技运动和解谜游戏等都属于目的性游戏。

弗洛伊德的游戏理论对我们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提醒我们,无论是无目的性游戏还是目的性游戏,我们参与其中都可能受到内心冲突和欲望的影响。

通过研究和理解这些游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的心理和行为,并为心理治疗和个人发展提供指导。

总之,弗洛伊德的游戏理论为我们揭示了人类内心的冲突和欲望在游戏中的体现。

无论是无目的性游戏还是目的性游戏,参与其中的人们都可能通过游戏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并表达内心的冲突。

因此,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和理解这些游戏,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心理和行为。

弗洛伊德的游戏理论也可以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情境。

游戏理论主要内容

游戏理论主要内容
❖ 内驱力理论属于行为主义理论。内驱力是由集体的需要 状态引起的,其功能在于引起或激起行为,或给予行为 以动力。内驱力理论以人的生理需要即原始内驱力为基 础来解释人的行为。它认为,学习是由刺激——反应连 接而产生的结果,而这种反应因满足了集体的生理需要 而降低了这些基本的驱力。
第37页,共57页。
❖ 游戏的觉醒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伯莱恩、 艾利斯、赫特、费恩等人。
第11页,共57页。
三、 佩勒的角色扮演
❖ 佩勒认为,儿童对于角色的选择,基于他对 于某个角色的感情,游戏的背后隐藏着深刻 的情绪原因,对角色的选择具有高度的选择 性。他通过观察发现,儿童扮演的角色一般 有三类 (P55)
第12页,共57页。
四、 门宁格的宣泄说及相关研究
❖ (一) 宣泄说 ❖ 门宁格发展了弗洛伊德的这一思想,强调游
第4页,共57页。
(三) 复演论(种族复演说)
❖ 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霍尔 ❖ 其主要观点是: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
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的复演。
第5页,共57页。
(四) 生活预备说
❖ 德国心理学家、生物学家格罗斯(K.Gr oos)从“本能论”的观点出发,提出了 儿童游戏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无意准备、是 为成熟作预备性练习的“生活预备说”或 “练习说”。
戏的益处在于宣泄和降低焦虑。游戏最重要 的价值就是为释放被抑制的攻击性提供了机 会
第13页,共57页。
(二) 相关研究: 攻击性游戏刺激并提高了攻击性行为
1、攻击性玩具刺激并提高了攻击性行为 2、攻击性行为是后天习得的,而非天生的
第14页,共57页。
五、对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的评析
❖ 局限: 这是一种典型的泛性论,它将人生物化解决 了儿童游戏的生物性动机。比较注重的是各 种不同类型、个人的游戏,且是个别儿童个 别阶段游戏的个案研究,缺乏普遍代表性 。 对于原因的解释方面难免主观臆断,把研究 者自己的思想模式强加给游戏者,使研究缺 乏客观性和普遍性。

游戏理论的历史发展及分析

游戏理论的历史发展及分析

游戏理论的历史发展及分析2019-08-021游戏的经典理论游戏欲望说是由荷兰⽣物学家、⼼理学家拜登代克提出.拜登代克反对⽣活准备说,认为游戏是⼉童操作某些具体物品⽽进⾏的⼀种活动.游戏并不是⼉童本能活动,⽽是⼉童⼀种幼稚欲望的成熟表现.拜登代克指出引起⼉童游戏的欲望包括三种:通过排除障碍以发展⼉童主动性的欲望、适应环境并环境保持⼀致的欲望、重复操作与练习的欲望.1.5复演说复演说是由美国著名⼼理学霍尔提出,霍尔认为游戏是远古时代⼈类祖先的活动特征在⼉童⾝上的再⼀次重现.也就是说⼉童的游戏活动反映了从史前的⼈类祖先到现代⼈的整个进化过程.⼉童的游戏只不过是⼈类祖先最早活动遗迹的再⼀次出现,祖先曾经做过动作、操作过的具体活动以及有关事物的态度都可以遗传下来.例如,⼉童的攀爬和打秋千的游戏是复演了⼈类处于动作阶段的⽣活状况;团体游戏是⼉童复演了⼈类部落时期的⽣活状况等.2游戏的现论从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童游戏理论,被称为“现代游戏经典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四个⽅⾯:2.1精神分析说精神分析理论是由奥地利著名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弗洛伊德提出,他认为,⼀切有机体都有天⽣的欲望,⽽⼈类的欲望因受压抑不能像动物那样随意表现.如果⼉童的种种欲望不能得到表现,就会产⽣⼀系列⼼理学问题.游戏能保护⼉童的⼼理发展,使得⼉童能成功逃脱现实⽣活中的强制和约束,能给⼉童提供⼀个安全的途径来宣泄其负性情绪,进⽽补偿⼉童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欲望以被现实社会所允许的⽅式接受来表现,逐渐促进与发展⾃我.蒙尼格在弗洛伊德理论基础上,认为⼉童通过游戏能把⾝上固有的攻击性内驱⼒转化为社会所允许的放肆表现出来,能有效的降低⼉童的情绪焦虑.精神分析⾃我学派的代表⼈物埃⾥克森依据弗洛依德的理论加以阐扬与修正后提出了掌握理论.他认为游戏既可以降低焦虑,也可以使愿望达成.游戏活动能帮助⾃我协调⽣物因素和社会因素,通过个体与周围环境相互作⽤,能促进个体的⼈格发展.2.2认知动⼒说认知动⼒说主要由瑞⼠⼼理学家⽪亚杰提出,他主要从⼉童智⼒发展的总背景中来考察⼉童游戏的产⽣与发展.⽪亚杰认为,在⼉童早期由于认知发展⽔平较低,认知结构不成熟,导致⼉童往往不能够在同化与顺应之间保持较好协调或平衡.如果同化作⽤超过顺应作⽤,那么⼉童可能完全不考虑事物现实状况、⽬前的客观特征,⽽仅仅只是为了⾃我的需要与愿望去从事某种活动,进⽽改变现实情景,将外在事物、情景改造成能适应⼉童原有发展⽔平和主观意愿的事物与情形,这就是游戏.所以,游戏的实质是同化超过了顺应.此外,⽪亚杰也认为⼉童游戏的发展阶段与⼉童认知发展阶段相适应,呈现出相应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在⼉童认知发展的不同阶段,其游戏的发展⽔平也有⾼低表现.⽪亚杰认为游戏主要包括三种⽔平:练习游戏、象征游戏和规则游戏[2].2.3⾏为主义的学习论⾏为主义的学习游戏理论主要是由美国⼼理学家桑代克(E.L.Thorndike)提出,他运⽤学习理论来说明⼉童游戏的产⽣机制,把⼉童游戏看作是⼀种受学习练习律和效果律影响的学习⾏为,认为⼉童的游戏是⼀种⽤其⾃⾝特有的⾏为⽅式进⾏归纳演绎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受社会⽂化和教育要求的影响.后来,新的新⾏为主义代表⼈物班杜拉(A.Bandura)则从社会学习理论来说明⼉童游戏的获得机制,认为⼉童的许多游戏⾏为都是通过观察和模仿现实或替代化的榜样⾏为⽽产⽣了具体的内在操作对象.⼉童在游戏活中,他们学会了既能坚持⾃⼰的权利,同时⼜能遵守游戏集体的规则与要求.2.4社会性活动理论社会性活动理论的代表⼈物是以前苏联⼼理学家维果斯基和艾⾥康宁为代表.维果斯基游戏理论的观点包括:游戏的实质是愿望的满⾜;⼉童在游戏中创造了想象的情境,也创造了游戏规则;游戏在⼉童的发展中起的巨⼤作⽤就是创造了⼉童的“最近发展区”.艾⾥康宁认为游戏的主题是来个体的⽣活经验,游戏的主要特点是反映⼈们的活动和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他重点研究了⾓⾊游戏,并认为⾓⾊游戏是⼉童的⼀种主要的发达游戏.社会性活动说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的活动论观点来解释⼉童的游戏⾏为,该理论关于⼉童游戏的的基本观点包括以下⼏个⽅⾯:强调游戏是学前⼉童的最重要的活动,主导着他们各⽅⾯的发展;强调⼉童的游戏来⾃社会性的发展,反对游戏本能论的观点;强调⼉童与成⼈的交往在游戏的发⽣、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作⽤[3].3当代西⽅的游戏理论从20世纪70年代到现在的⼉童游戏理论,被称为“当代西⽅游戏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个⽅⾯:3.1元交际理论游戏元交际理论是由贝特森(G.Bateson)提出.他在综合运⽤逻辑学、数⼈类和学的理论基础上来探究游戏的本质内涵,并试图揭⽰游戏对⼉童发展的积极意义以及信息交流过程的实质.贝特森认为游戏就是⼉童与他⼈的⼀种信息交流与实际操作的过程,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元交际”.贝特森认为,⼈类的交际⾏为有两种具体类型:⼀种是意义明确的⾔语交际,通过⾔语交际能使⼉童获得明确的信息.另⼀种是意义含蓄的交际.这种意义含蓄的交际就是元交际,就是对交流信息的认知与确认,如果⼉童意识到“是在游戏”,就觉察到他在和别⼈进⾏交谈[4].3.2⾏为适应理论⾏为适应理论的代表⼈物是史密斯(Smith).该理论认为游戏能促进⼉童对⼀定环境的较好适应,在特定的安全环境范围之内,新的环境与⼉童已有的认知发⽣了某些冲突,这种冲突对⼉童的思想和⾏为具有培养与创新作⽤.史密斯特别强调象征性游戏中的假装作⽤,它能使⼉童具有创造的空间⾃由,进⽽发展⼉童的灵活性和⾃主感[5].3.3唤醒调节理论伯莱因(Berlyne)最先提出了游戏的觉醒理论,他的观点经埃利斯(Allis)的进⼀步发展和修正,莫定了该派游戏理论的基础.唤醒调节理论认为游戏⾏为是由⼉童⾃⾝控制的⼀种过程,特别是与⼉童⾃⾝中枢神经系统的觉醒状态有密切关系.因此,可以说游戏是在⼉童内部动机作⽤下引发的⼀种⾏为表现,主要的⽬的在于⼉童可能需要寻求特定的刺激,以便能维持和调节中枢神经系统达到⽣理的最佳激活程度.作者:杨虎民单位:⾩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注:本⽂为⽹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场⽆关。

评说经典游戏理论

评说经典游戏理论

评说经典游戏理论经典游戏理论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30年代左右,是儿童游戏研究的初兴阶段。

在这一阶段出现了最早的一批游戏理论,这些理论被称做“经典的游戏理论”。

一、经典的游戏理论(一)(1) 精力过剩论(剩余精力说)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思想家席勒和英国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斯宾塞其主要观点是:游戏是由于机体内剩余的精力需要发泄而产生的。

生物保护自己生存的精力除了维持正常生活外,还有剩余。

过剩的精力必须寻找方法消耗它,而游戏是剩余精力加以释放的最好形式。

剩余精力愈多,游戏就愈多。

低等动物用于维持生命的精力较多,剩余精力较少,所以没有游戏或很少游戏。

高等动物用于维持生命的精力相对少,剩余的精力多,就有较多的游戏。

这种剩余精力思想最早体现在席勒的《美育教育书简》一书中:“当狮子不受饥饿所迫,无须和其它野兽搏斗时,它的剩余精力就为本身开辟了一个对象,它使雄壮的吼声响彻荒野,它的旺盛的精力就在这无目的的使用中得到了享受……毫无疑义,在这种运动中是有自由的,但这不是摆脱了一般需要的自由,而只是摆脱了某种外在需求的自由。

当缺乏是动物活动的推动力时,动物是在工作.当精力的充沛是它活动的推动力,盈余的生命力在刺激它活动时,动物就是在游戏.甚至在没有灵魂的自然界中也可以看到这种力量的浪费和使命的松弛,就其物质意义来说也可以叫作游戏斯宾塞最有意义的贡献是对游戏的几种形式做了质的区分。

他将游戏分为以下4种:①感知运动器官的剩余精力活动;②艺术审美性的游戏;③具有较高协调能力的游戏;④模仿。

他所提出的每一种形式的游戏与巴特勒以及皮亚杰所提出的感知运动游戏、象征性游戏、规则游戏以及模仿相对应。

这些不同形式的游戏似乎可以通过各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得以说明。

有人指出它仅仅得到了经验性的支持而缺乏实证性的支持。

也有人指出,它虽然从进化论的角度提出了一些观点,但是这些观点似乎有与进化论相矛盾的地方。

如该学说声称机体的剩余精力使得有机体从事一些非生产性的活动,而且这些活动常常伴有划的行为,并减少了机体的警惕性,而从进化论的角度来讲,只有那些对种系的发展有利的机体行为才能从一代传到下一代并加以进化。

学前儿童游戏:游戏理论流派【讲义】

学前儿童游戏:游戏理论流派【讲义】

游戏理论流派人为什么要游戏?幼儿的游戏行为意味着什么?它是怎样产生的?……我们可以从各种理论、各种观点的对立和联系中,得到不少启示。

一、经典游戏理论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30年代左右,是儿童游戏研究的初始阶段。

该阶段的游戏理论被称为“经典的游戏理论”。

包括精力过剩说、松弛消遣说、预演说和复演说。

1.精力过剩说代表人物有德国的席勒和英国的斯宾塞。

其主要观点是:生物有维护自己生存的能力,身体健康的儿童除了维持正常生活外,还有剩余精力。

剩余精力需要发泄,游戏就是一种剩余精力的发泄方式2.松弛消遣说与精力过剩说相反,松弛消遣说认为人之所以游戏并不是因为精力“剩余”,而是因为“缺乏”或“不足”,游戏的目的是为了恢复工作所消遣的能量,代表人物有德国学者拉察鲁斯和帕特里克。

3.预演说德国的格罗斯从“本能论”的观点出发,提出了儿童游戏是对未来生活的无意义准备,是为成熟做预备性练习的“生活预备说”或“练习说”。

预演说认为游戏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无意识的准备,是练习本能的一种手段。

越是高等的动物,将来的生活就越复杂,所以游戏期就越长。

4.复演说复演说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霍尔,他认为游戏就是个体再现祖先的动作和活动,游戏就是重复人类发展的历史,幼儿游戏是种族行为的复演。

如孩子玩打猎游戏,就是重复原始人的生活;捉迷藏的游戏就是反映当时原始人多长野兽保护自己……二、现代游戏理论20世纪40年代开始,对学前儿童游戏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不同学派的学者对游戏做出了不同的解释,这个时期产生的理论被称为现代游戏理论。

1.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有:弗洛依德、埃里克森等。

弗洛伊德认为游戏是一种保护性的心理机制,游戏能使儿童得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紧张、拘束,为儿童提供了一条安全的途径来发泄情感,减少忧虑,发展自我力量,以实现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冲动和欲望,使心理得到补偿,消除“本我”和“超我”的矛盾冲突,从而实现人格的健全发展埃里克森从积极的方面发展了弗洛伊德的观点,他认为,游戏是自我的一种机能,是一种身体的过程与社会性的过程同步的企图,游戏可以降低焦虑,使愿望得到补偿性的满足。

维果茨基游戏理论述评

维果茨基游戏理论述评

维果茨基游戏理论述评维果茨基是苏俄心理科学的奠基者之一,是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

在其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中,涉足心理科学的众多领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因此受到全世界心理学家的高度评价,被誉为“心理学界的莫扎特”。

尽管他的游戏理论没有他的心理学思想那样丰富,但是,如果要研究儿童游戏理论,维果茨基的游戏思想是不能跳过的。

维果茨基在他的著作中仅仅用了12页来阐述幼儿游戏以及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是维果茨基对于“发展”的看法以及对游戏的重要性的认识是超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也激发了其他研究者的兴趣。

维果茨基比较强调象征性游戏(representational),而对感觉运动游戏(sensorimotor play)相对忽视,这与他把幼儿能使用符号(sign)作为幼儿步入高级认知发展阶段的标志是一致的。

维果茨基对游戏这个主题的研究流传后世的不多,但是受维果茨基关于游戏的论述的启发,这方面的研究却正在深入,有一些研究尽管并不是直接打算去验证他的观点,但是确实给他的游戏理论提供了很重要的支持作用。

一、维果茨基对幼儿游戏社会性本质的客观认识19世纪中期之后,游戏开始真正成为理论研究的对象,人们开始了对游戏本质的理性探索。

比如,福禄贝尔认为,游戏是幼儿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是幼儿内心世界的反映,通过游戏可以表现和发现神的本源。

德国思想家席勒和英国心理学家斯宾塞都将游戏看作是剩余精力的无目的的消耗,把幼儿游戏的动力归结为剩余精力的发泄和运用,幼儿可以从中获得愉悦和满足。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从游戏复演论的观点出发,认为游戏是种族的过去活动习惯的延续和再现。

德国心理学家格鲁斯认为,游戏是对未来生活需要的活动的准备,是本能的练习或训练。

20世纪初荷兰心理学家敦代克提出游戏成熟说,认为游戏是幼儿操作某些物品得以进行的活动,不是单纯的机能,而是幼稚动力的一般特点的表现。

上述游戏本能论以抽象的思辨方式,肯定了幼儿的生理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关注游戏对个体的生物学意义和价值,但没有真正改变人们对幼儿游戏不屑一顾的习惯性态度。

国外游戏理论介绍

国外游戏理论介绍

国外游戏理论介绍(1):经典游戏理论作者:陶金玲来源: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游戏伴随着儿童发展,儿童在游戏中成长。

游戏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各种文化的社会都有游戏,可能各有特点,却存在更多相似的形式和共同的性质。

游戏的历史没有尽头,有了人类就有了游戏,游戏随着人类社会的持续进步而不断发展,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关注着儿童游戏的行为,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游戏理论。

由于他们研究的角度和对象不同,因此,对游戏的本质作了种种不同的解释。

又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和心理学发展水平不同,因而形成了各种不同学派的游戏理论。

学习和了解有关游戏理论将会帮助我们提高对幼儿游戏的认识,更好地指导幼儿园游戏实践。

第一节经典游戏理论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30年代左右,是儿童游戏研究的初兴阶段。

在这一阶段出现了最早的一批游戏理论,这些理论被称为经典的游戏理论。

一、剩余精力说剩余精力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思想家、诗人席勒和英国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斯宾塞。

他们认为,游戏是人的机体内部的剩余的力量产生的。

他们认为:“高级动物除了维持生存所必须消耗的精力之外,他们还有剩余的精力,这种剩余的精力就要找出路消耗、发散出来,否则就会像不透气的蒸汽锅,要发生爆炸,于是就用自然的无目的的活动形式——游戏以获得快乐,所以就产生了游戏。

” 席勒认为,幼儿没有什么事情可做,所以只有游戏,游戏是剩余精力无目的的支出。

斯宾塞提出,生物都有维护自己生存的能力,身体健康的幼儿在维持正常生活外,还有剩余精力,剩余精力需要发泄,就产生游戏。

剩余精力说似乎反映了一个我们熟知的常识,当我们在工作或学习以后,如果觉得还有时间和精力,我们就会通过积极的娱乐活动去打发时间和精力。

二、松弛说德国的拉察鲁斯及裴茄克认为,游戏不是发泄精力,而是在工作疲劳后,恢复精力的一种方式。

游戏产生于人们的劳动,游戏可以减轻人们劳动和学习上的疲劳。

幼儿在紧张的学习后,为娱乐而游戏。

松弛说反映了一个我们的日常经验,休闲活动有助于长时间工作后的精力恢复,当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感到疲劳的时候,常常会通过娱乐去放松一下,以使身心得到调整。

国外游戏理论介绍(4):维果茨基的游戏理论

国外游戏理论介绍(4):维果茨基的游戏理论

国外游戏理论介绍(4):维果茨基的游戏理论维果茨基是原苏联游戏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奠定了社会历史游戏理论的基础。

维果茨基通过对游戏问题的研究创造了从根本上区别于西方心理学的游戏理论,强调游戏的社会性本质,反对本能论。

指出儿童的游戏无论就其内容或结构来说,都根本不同于小动物的游戏,它具有社会历史的起源,而不是生物学的起源。

一、幼儿游戏的社会性本质维果茨基在分析、批判前人对游戏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幼儿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

维果茨基通过大量的研究证实,人的发展是受社会文化历史所制约的,活动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产生与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他把这一观点用于研究儿童的游戏,认为要把幼儿游戏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来考察,否则就不可能认识游戏的本质属性和主体性价值。

维果茨基强调假装游戏从一开始就是社会性活动,儿童看到周围成人活动,模仿这些活动,并迁移到游戏中。

坚持游戏的社会性本质,是维果茨基游戏理论的典型特征。

他认为游戏是在真实的实践以外,在行动上再造某种生活现象。

在这种活动中,幼儿凭借语言、以角色为中介,了解、学习和掌握基本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他在对游戏进行概念式的解释中,以象征性游戏或角色游戏为重点分析对象,突出强调了游戏是对现实社会关系的反映,概括了这类游戏的结构组成、活动特征及价值等。

维果斯基把游戏的本质归结为社会性,一方面强调了游戏受制于幼儿的社会生活状况和幼儿对前辈经验的掌握,肯定了成人与教育在幼儿游戏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这种作用的必要性。

维果茨基强调成人的教育影响,强调儿童与成人的交往在游戏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儿童游戏的需要是在成人的教育与要求下,与成人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产生的。

游戏不是自然而然地得到发展,孩子不是生来就会游戏的,没有教育的作用,游戏就不会产生或者就会停滞不前。

为了使孩子掌握游戏的方法,成年人的干预是必要的,必须在一定的年龄阶段上教儿童学习怎样做游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游戏理论
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30年代左右,是儿童游戏研究的初兴阶段。

在这一阶段出现了最早的一批游戏理论,这些理论被称做“经典的游戏理论”。

一、经典的游戏理论
(一)(1) 精力过剩论(剩余精力说)
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思想家席勒和英国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斯宾塞其主要观点是:游戏是由于机体内剩余的精力需要发泄而产生的。

生物保护自己生存的精力除了维持正常生活外,还有剩余。

过剩的精力必须寻找方法消耗它,而游戏是剩余精力加以释放的最好形式。

剩余精力愈多,游戏就愈多。

低等动物用于维持生命的精力较多,剩余精力较少,所以没有游戏或很少游戏。

高等动物用于维持生命的精力相对少,剩余的精力多,就有较多的游戏。

这种剩余精力思想最早体现在席勒的《美育教育书简》一书中:“当狮子不受饥饿所迫,无须和其它野兽搏斗时,它的剩余精力就为本身开辟了一个对象,它使雄壮的吼声响彻荒野,它的旺盛的精力就在这无目的的使用中得到了享受……毫无疑义,在这种运动中是有自由的,但这不是摆脱了一般需要的自由,而只是摆脱了某种外在需求的自由。

当缺乏是动物活动的推动力时,动物是在工作.当精力的充沛是它活动的推动力,盈余的生命力在刺激它活动时,动物就是在游戏.甚至在没有灵魂的自然界中也可以看到这种力量的浪费和使命的松弛,就其物质意义来说也可以叫作游戏斯宾塞最有意义的贡献是对游戏的几种形式做了质的区分。

他将游戏分为以下4种:①感知运动器官的剩余精力活动;②艺术审美性的游戏;③具有较高协调能力的游戏;④模仿。

他所提出的每一种形式的游戏与巴特勒以及皮亚杰所提出的感知运动游戏、象征性游戏、规则游戏以及模仿相对应。

这些不同形式的游戏似乎可以通过各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得以说明。

有人指出它仅仅得到了经验性的支持而缺乏实证性的支持。

也有人指出,它虽然从进化论的角度提出了一些观点,但是这些观点似乎有与进化论相矛盾的地方。

如该学说声称机体的剩余精力使得有机体从事一些非生产性的活动,而且这些活动常常伴有划的行为,并减少了机体的警惕性,而从进化论的角度来讲,只有那些对种系的发展有利的机体行为才能从一代传到下一代并加以进化。

所以,从进化论的观点来看这似乎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二)娱乐论(松弛说)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拉扎鲁斯其主要观点是:游戏不是发泄精力,而是松弛、恢复精力的一种方式。

艰苦的脑力劳动使人身心疲劳,这种疲劳需要一定的休息和睡眠才能消除,然而只有当人解除紧张状态时,才可能得到充分的休
息和睡眠。

游戏和娱乐活动可使机体解除紧张状态,具有一种恢复精力、增进健康的机能,所以人需要游戏.游戏行为并不限于幼小动物,成年动物也同样需要。

他们举出不少成年动物游戏的例子。

对于成年动物来说,不存在用游戏来演习生活的需要。

他们还指出,有些动物的游戏与生存适应毫无关系,如河马喜欢玩从水下吹起浮在水面上的树叶的游戏,渡鸦喜欢玩从雪坡上滑梯的游戏等。

这些科学家认为,动物游戏是为了“自我娱乐”,而“自我娱乐”是动物天性的表现,正像捕食、逃避敌害、繁殖行为等是动物的天性一样越是进化程度高、智力发达的动物,这种“自我娱乐”的天性越强。

游戏正是这种自我娱乐的集中表现。

通过自得其乐的游戏,使动物紧张的自然竞争生活得到某种调剂和补偿,使它们在生理上、心理上容易保持平衡,从而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抚、自我保护。

因而,不仅幼小动物,成年动物也需要游戏。

以上假说可以称为“自娱说”。

(三)复演论(种族复演说)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霍尔.其主要观点是: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的复演。

不同年龄的儿童复演祖先不同形式的本能活动,复演史前的人类祖先到现代人进化的各个发展阶段。

他认为人类的文化经验是可以遗传的,游戏中的所有态度和动作都是遗传下来的,如儿童爬树、摇树是重复类人猿在树上的活动;而玩打猎、捕鱼、搭房子则是重复原始人的活动等。

儿童就是要在游戏中根除“史前状态的动物残余”,让个体摆脱原始的、不必要的本能动作,为当代复杂的活动作准备。

(四)生活预备说著名的黑猩猩研究者珍妮·古多尔发现,幼小的黑猩猩常常玩这样的游戏:用手掌舀一点水,用牙齿嚼烂树叶,来汲取手掌中的水。

而成年黑猩猩在干旱的季节,就是用嚼烂的树叶汲取树洞中的水解渴的。

根据这样的发现,一些科学家认为,游戏行为是未来生活的排演或演习,游戏行为使得动物从小就能熟悉未来生活中要掌握的各种“技能”,如追逐、躲藏、搏斗等,熟悉未来动物社会中将要结成的各种关系。

这对于动物将来的生存适应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提出了“游戏是生活的演习”的观点。

德国心理学家、生物学家格罗斯从“本能论”的观点出发,提出了儿童游戏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无意准备、是为成熟作预备性练习的“生活预备说”或“练习说”。

新生儿或动物在遗传上承续了一些不够完善或部分的本能,这些本能与生存有关,游戏为儿童提供了一种安全的方法帮助他们去练习,使本能更完善,以便日后生活使用。

这种游戏行为主要表现在高等动物的幼年期,从进化的角度看,高等动物比低等动物需要更长的哺育期,它们迅速发育的机体又需要足够的运动量,因此便表现为“无目的”的好奇好动。

二、对经典游戏理论的评析经典的游戏理论,由于是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下产生的,带有浓厚的生物学色彩,有着明显的从先天的、本能的、生物学的标准看待儿童的游戏,否认游戏的社会本质的缺陷;它们是主观思辨的产物,缺乏可靠的实验依据。

但是它们却或多或少地解释并说明了游戏这种人们司空见惯的却又令人困惑、令人着迷的现象,虽然有许多缺点,但它们对后人的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推动了儿童游戏研究的进展。

(一)经典的游戏理论的贡献由于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游戏作出了解释,提供了历史上成人对儿童游戏的看法,许多观点至今还留在人们的心里。

经典游戏理论奠定了
日后现代游戏理论发展的基础。

主要表现在:对游戏分类的影响:席勒区分了不同的游戏形式,把游戏分为物质上过剩的体力上的游戏,审美上过剩的艺术的、戏剧的或象征性的游戏。

体力游戏和象征性游戏这两个术语又重新出现在20世纪彪勒和皮亚杰的游戏理论中。

斯宾塞对游戏的形式进行了质的区分,他把游戏分为感觉运动器官的多余活动、艺术—审美的游戏、游戏的较高协调力、模仿,每种方式分别与彪勒和皮亚杰的感觉运动和象征表象游戏、有规则的游戏和模仿的概念相类似。

不难看出游戏分类最早源于早期的游戏理论的影响。

霍尔的复演论促成了皮亚杰的研究,发展出了游戏的发展论。

格罗斯的生活预备说帮助布鲁纳提出了有关游戏及发展的思想。

对于儿童游戏重过程轻结果的特征的描述,最早源于格罗斯的观点。

他指出:当儿童游戏时,他们更感兴趣的是行为的过程,而不是行为的结果。

由此可见,此观点可追溯到格罗斯的早期著作。

(二)经典游戏理论的局限性经典游戏理论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研究范围限制太多,只能对一小部分游戏行为作解释,不能解释儿童游戏的全部行为。

如,“剩余精力说”并未能解释儿童即使玩得精疲力竭,也还要游戏;按“松弛说”的说法,成人工作越多,越应该做更多的游戏,而事实并非如此;“复演说”并未解释儿童为什么喜欢玩“太空船”等,这些在当时没有出现的现代科技玩具,该理论不能按照社会规律预测将来社会的变化,这是时代的限制。

把儿童游戏与小动物的游戏需要等同起来,认为游戏是儿童生物本能的表现,是儿童内在的游戏需要,是儿童基本生活欲望的表现。

认为儿童游戏是本能活动,否认并抹煞了儿童的社会性;从本能、欲望、生物性的角度来解释和分析游戏,具有一定的思辨性,但却缺乏科学研究的基础。

经典游戏理论不仅在论述游戏的来源和起因时,所得的结论大都相互重复或相互矛盾,而且在关于游戏的解释方面,都认为游戏必定是某种生物学的意向,只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解决了部分问题,而对于究竟什么是游戏以及游戏对游戏者意味着什么的问题则未能彻底解决,没有真正揭示游戏的本质。

游戏并非只以纯机械的练习和运动的形式来转移过多的能量,或是在紧张之余放松放松,或是锻炼一下以适应生活的要求,或是补偿不能满足的愿望而已。

对于游戏中的愉悦、欢笑、专注、生机勃勃等,是生物学所不能解释的。

在经典游戏理论之后,心理学逐渐在游戏研究中占着重要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