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武”字
浅析武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 :武 术发展 ;问题 ;解决对策
引 言
武术作为 中华 民族 的宝贵财富 ,如果没有发展和适 应快节奏 的社会 变化 。则无法在 历史 的长 河 中延续 传 承。而现 如今 ,面 临新 世纪 的开 启 ,武术作为 中华 民族 的瑰宝 ,又该如何面临新 的挑 战 ,如何确定 自己 的发展传承道路 ,本文 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 ,浅析武 术的发展及 存在
浅 析 武 术 发 展 中存 在 的 问题 及 解 决对 策
郭 浩
摘 要 :本 文通过文献资料法 、对 比分析 法等研 究方法 ,分析与武术发展相关的各种 因素,来客观 的阐述武术发 展 中存在 的问题及相 应的解 决策略。认 为 ,武术应该受到 学校教 育的重视 ,充分利用学生资 源来传承发 展 中华民族 具有悠 久历 史的瑰 宝;也 通过 武术与健 身、
遏制 。现如今 ,在西方体育理念和文化 的冲击影 响下 ,学校体 育教学 的 内容 、形式 、教 学教法收到极大的影响 ,竞技体育 的教 学 内容 占据体育 课程的 主导地 位。在校任课教师大多是在 接受西 方体育 模式下 形成 的授
课 思 维 和 方式 ,并 缺 乏 专 业 的武 术 技 术 、文 化 指 导 。所 以 在 最 重 要 的教 学模式和方式 上就出现了较大的问题 。学校 内每年组织 各类型 的比赛项
2 . 1武 术 在 健 身 娱 乐 方 面 面临 的 问题
等场地设施 ,但练 习武术 的场 地和器 材却相当的匮乏 ,甚至没有 设置相 应 的场 地 和 设 施 。 2 . 2武术在健 身娱 乐推广方 面存在 问题 的解决策略 对 于武术在娱 乐健 身方面存在问题 ,本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建议 :培 养具有专业技术动作 和文 化素养的专业 武术人才 ,只有培养 出具 有专业 技 能的指 导者 ,才能充分的调动练习者的积极性和练习热 情 ,也能在锻 炼过程 中进行正 确规范的指导 ;设置一定的练习场地和器材 ,相关部 门 可 以现在武术爱好 者较 秘籍的区域设 置一定的场地和器材 ,并 引领正在 发展大众健 身的地域来参 观 ,如参观者有意在所在地区传播推 广武术等 健 身娱乐项 目,将 提供 一定的技术人才进行指导及场地设置建设 的指导 和帮助 。近几年正是广 场舞等大众体育活动的火热时期 ,如果 将具有 吸 引力 的武术项 目引进到大众化的舞蹈动作中 ,必定可以得到广 泛的推广 及 深受各个 年龄阶段的喜爱。太极拳 、八卦掌等具有典型特 色的武术项 目,练习者多以高龄者为主 ,年轻群体接触不多 ,现在许 多中学的课 间 操 已经 由传 统的广播体操转 变为简 易 2 4式太 极拳 。如此 坚持 下去 ,学 生在长达 十几年 的学校 生涯中 ,不间断的学习武术等传统体育项 目的技 术 动作 和 文 化 内 涵 ,再 将 武 术 的 简 易 项 目推 广 向 广 场 舞 这 类 集 体 的普 遍 活动,这样 接触 的群体就相当的乐观 。把武术和娱乐健身有机 的结合 在 起 ,相互 汲取 对方的优点 ,不断的去除完善 自我的弊端 。 3 .竞 技 体 育 的 发 展 对 武 术 的推 动 作 用 不管是学校还是各 流派 ,练习 武术 的重点 基本 上都 在 竞技 的基 础 上 。中学所举行 的传统体育项 目比赛还不是很多 ,但是高校 已经 比较完 善 ,每年都 会有 传统体育项 目的运动会和交流 比赛 ,各个 流派 和俱乐部 也会 有 定 期 的 武 术 文 化 交 流 和 技 术 切 磋 。 全 国武 术 锦 标 赛 、全 运 会 都 有 涉及 武术 项 目的参与 ,更值得庆贺的是各大卫视也有设置 年度的武术 竞 赛 节 目,如武林 风 ,就让更多的群众感受到 了武术 的魅力 和竞赛时 的激 烈和吸引力。现有的武术所设计的 因素还不能满足商业 竞赛的需求 ,在 套路 、器械等各方面不断进化 出具有表演和欣赏性 的活 动。总体来说将 武术的原生态特点充分的保 留,在此基础上不断 的接受新 的文化和管 理 模 式、运行制度 ,逐渐的完善 自身存在的缺陷 ,良好的 与当今形式相 结 合。不管是正规 的体育竞赛还是各流派 的交流活动 ,必定 会得到更 多人
武术的文化内涵浅析

潍坊
2 16 ) 6 0 1
摘 要 : 通过 对 武术 的文化 结构 、 武德 、 武术 门派、 武术技 击等 方 面 的探 讨 , 为武 术 作 为 中 国文化 的 认
栽体 , 它承 栽 了 中国文化的礼 学思想 、 宗法意 识 、 谋略 文化 、 维方式 和 审美意识 。 思
关 键词 : 术 文化 ; 德 ; 法; 略 ; 美 武 武 宗 谋 审 中 图 分 类 号 : 5 G8 2 文献 标识 码 : A 。 文 章 编 号 :6 1 4 8 (0 1 0 —0 3 一O 17 - 2 82 1 )2 14 3
武 林人 士多效 仿古 代仁 者作风 与为人 。伴 随着 社会 的发展 , 武德 逐渐 与民族 大义相 结 合 , 而成 为 中国文 从
化 精神 的一部 分 。武德是 武术 儒学化 的表 现 。它是特定 历史 的产 物 , 是使 武术 得 以正常 发展 的条件 。
儒学 除 了讲“ ” 仁 还讲 “ ” 仁 ” 内容 ,礼 ” 礼 。“ 是 “ 是形 式 。一 般认 为 内容 重要 , 式无 所谓 。但 是 儒学 认 形 为“ 和 “ 都 是原 则 。既然是 原则 就不 能随 便 改变 。武 术 中 的拜 师仪 式 也许 很 多 人会 感 到 荒唐 , 如 仁” 礼” 但
宗法 意识是 中国古代长 期封建 统 治下形成 的一 种观 念 。中国封 建社会 因此 而称 为宗 法 社会 。这 种 社
* 收 稿 日期 :0 0 0 — 1 21— 1 4 作者 简 介 : 洪兰 ( 9 6 , , 东寿 光 人 , 尹 1 7 一) 女 山 潍坊 学 院体 育 学 院讲 师 。
化 的 中 间 层 , 括 自然 和 社 会 的 理 论 , 种 社 会 制 度 、 会 关 系 、 会 组 织 等 。文 化 的 里 层 指 的 是 文 化 心 包 各 社 社 态 , 括价 值观 念 , 维方式 、 教情绪 、 包 思 宗 民族 性 格 、 美 情 趣 、 德 情 操 等 等 。 武 术 与 上 述 三 个 层 次 的 文 化 审 道
浅析武术套路长拳技术的特点

浅析武术套路长拳技术的特点1. 引言1.1 武术套路长拳技术的重要性武术套路长拳技术在武术训练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长拳技术是武术套路中的一种拳法,以其动作直长、步伐深远、节奏稳健而著称。
它注重发力连贯、节拍明确、身法稳定,能够有效提高武者的身体素质和战斗能力。
长拳技术的练习可以增强武者的肌肉力量、爆发力和耐力,同时还能增强武者的自信心和决心,提高其应对危险情况的能力。
长拳技术在武术套路中担任着连接各个动作的纽带作用,是套路整体呼吸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长拳技术的练习,武者可以提高对招式的感知能力和运用技巧,使整体动作更加流畅和自然。
武术套路长拳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提高武者的综合战斗能力和武术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2 武术套路长拳技术的传统意义武术套路长拳技术作为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重要技术流派,在传统意义上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长拳技术源自我国古代的武术传统,经过历代武术大师的传承和发展,不仅成为中国武术中的经典套路之一,更被视为武术精神与文化的象征。
长拳技术作为中国武术的瑰宝之一,融合了我国古代的武术理念与传统文化精髓。
在长拳技术的动作演练中,往往融入了诸如太极哲学、易经思想等理念,体现了我国古代武术对内在气质与身心修养的追求。
长拳技术的动作编排也经常借鉴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形体美学,追求力量与美感的完美结合,体现出中国武术在审美与实用之间的平衡。
传统意义上,长拳技术不仅仅是一种武术技术,更是一种传统艺术表现形式。
通过长拳技术的练习,武者不仅可以提升自身的武术实力,更能感悟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与力量。
长拳技术也承载着历代武术大师的智慧与精神,传承着中国武术文化的血脉,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在当今社会,长拳技术的传统意义依然被广泛关注与传承,成为中国武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正文2.1 长拳技术的基本原理第一,长拳技术注重以直拳为主,追求简练、有效的进攻方式。
直拳是长拳技术的拳法基础,通过练习直拳可以提高武者的准确度和速度,同时增强攻击力量。
武字欧体楷书写法

武字欧体楷书写法
武字的欧体楷书写法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 观察字形:武字属于左右结构,左半部分是“止”,右半部分是“戈”。
2. 书写左半部分:“止”的写法是先写竖,再写横,最后写撇。
注意,竖要写直,横要保持水平,撇要写得流畅自然。
3. 书写右半部分:“戈”的写法是先写横,再写撇,最后写斜钩。
注意,横要微微向上倾斜,撇要写得流畅自然,斜钩要写得有力。
4. 组合左右部分:将“止”和“戈”两部分组合在一起,注意保持字形均衡,重心稳定。
5. 完善细节:在书写时要注意细节处理,比如转折处的圆润自然,笔画间的间距要适当。
在欧体楷书中,“武”字的笔画粗细变化比较明显,整体呈现出一种刚健有力的风格。
通过以上步骤的练习,可以帮助您掌握欧体楷书中“武”字的书写技巧。
浅析“武之精神”在高职院校武术教学中的渗透

摘要 :在 高校 武术 教学 中,武 术的 动作 套路教 学 占有重要 地位 。而 相对武 术精 神并 未充 分展现 在现 代武 术教 学之 中。文 章从武 术教 学的 发展弊
端衍生出武术精神的重要性,使武术精神渗透于武术教学之中。激发学生对武术的兴趣 ,了锯中华几千年的武术品德 。提高武术教学的质量,使中
氛 围。对于武 术精神教学能使 学生对 中国传统 文化更深层次 的了 解,也有利于培养他们 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一旦形成,便有很长 的稳定性和传承性,成为 民族文化传统 的主干。 例如 :可以利用 多媒 体 看 一 些 类似 的 爱 国 电 影 , 譬 如 : 《 问 》 甄 子 丹 饰 演 叶 问 时 叶 说 的 一 句 话 很 有 道 理 : “ 术 , 虽 然 是 一 种 武 装 的 力 量 , 但 是 我 们 武 中国武术是包含 了儒家的哲理,武德,我就是仁,推己及人 。这是 你 们 1本人永远都不会明 白的道理,因为你们滥 用武力,将武力变 5 1 成暴 力,去欺压 别人。你们不配学我们中国武术。 ”这是一个真正 的武 术精神,民族 爱国精神。学 生可 以在 电影 中潜移默化 ,即增长 了武术知识,又学会了武术精神 。 其 二 , 教 学 内容 过 于 陈 I 3 1 在 武 术 教 学 中,教 学 内 容 老 化 已突 出 显现 。学 生 在 学 习武 术过 程 中缺乏兴趣。在这样的武术教 学文化 中,我们应该注重营造武术 传统文化的氛围,将我们中国传统 文化 中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思 想等融入武术教学之中。武术是一种精神,不能忽视育人育德 的内 涵 。 例 如 :加 强 对 教 师 和 学 生 的 宣传 和 引导 , 正 确 认 识 武 术 的价 值 功 能, 在 教 学 中 ,要 求 任 课教 师 积极 创新 , 不 断探 索, 将教 学 重 点转移到武术精神文化上,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武术的多价值 功能 ,弘扬民族文化,培养 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 自豪感 ,将武 术的 育人功能融入课堂,办出武术课程 的特色,树立学生健康第一和终 身体 育 思 想 。 2 “ 之 精 神 ” 与 武 术教 学 中 “ 技 教 学 相 结 合 ” 。 武 竞 随着西方竞技体 育的发展 ,我 国的传统武术受到威胁 。现代 的 武术教学模式趋于竞技化 ,专业性 的运动员必然受到社会 、学校 的 大 力支 持 ,对 其 进 行 训J 投 资 ,这 些社 会 影 响 也 必 然 会 影 响学 校 武 练 术 的教学发展, “ 基本 功一 基本 动作一 套路 ”这样 的武术教学模式已 习以为常 。 “ 武之精神” ,是 “ 兼容并包”、 “ 道德 至上 ,而武
浅析武术对健康和社会的影响

中华武术 的运动 宗 旨是 尚武崇德 、 强身健体 、 自卫保 国 , 自强不 是 息、 厚德载物的中华武术精神 的体现。练武对 意志 品质的考验是多方面 的, 俗话说 “ 练三九 , 冬 夏练 三伏 ” “ ;持之 以恒 , 而不舍” 这就要 求习 锲 , 武者首先必须有 长年有恒 、 坚持不懈 的毅力来作保证 , 其次要 谦虚和诚 实 。拳论讲“ 如逆水行舟 , 不进则退 ” “ 曾学武先 学礼 , ,未 未曾习武 先习 德 ”这都是强调要 虚心练武 , , 并注重武德教育和修 养。 所有这些都说明 了长期参 加武术练习不仅磨练 了人 们的意志 , 培养人 们勤奋 、 刻苦 、 顽 强 的良好品质 , 而且还培养 了人们 良好的道术对健康和社合硇影响
四川理 工 学院体 育部
[ 摘
徐 俊
要] 武术是中华文化 的瑰 宝。在 当今社会 , 武术 不仅促进 了人体健康 , 而且 对社会的发展起着相 当的作 用。本 文通过对武术的
健 身功效、 社会价值以及在全 民健身 中的作用 , 来分析 武术武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 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 关键词 ] 武术 健康 社会 影响
要 素。如 “ 阴一 阳之谓拳” “ 一 ,天地与我并生 , 万物与我合一 ” 等古典哲 学及伦理观念 、 价值 观念 、 思维方式 、 民族性格特征 、 审美 兴趣 、 宗教情 感 等。另外 , 通过结交 国内外各界朋友和人士 , 在传播文化切磋技艺 的 同时, 以武会友” “ “ 、 以武招商 ” ,对当地 的经济发展起到 了一定 的促进 作用 。 2 武 术 运 动在 全 民健 身 中的 意 义 和 作 用 、 2 壮大体育队伍易于普及开展 . 1 我国对 全民健 身计 划的宣传和实施要做到“ 家喻 户晓 、 人人参与 ” . 武术是覆盖 了多年龄段的 、 富有魅力 的体育运动项 目。太极拳项 目练拳 时要求 呼吸配合动作舒适 自然地进行 , 以意领气和意守丹 田”从现代 “ , 医学 观点看 ,丹 田呼吸可 以扩大胸腔和腹腔 ,促进气体交换 和血液循 环, 同时还可 以“ 按摩 ” 内脏 , 促进消化 和吸收 , 起到健 身 、 强体的作用 。 因此太极拳最适合 中老年人练习 , 功效也不言而喻。目前我国老年人 其 口已达到 1 . 4亿多人 , 如果能在老年人中积极推广普及 太极拳 , 相信将 有不少人能成为典型的体育人 口。 在学校和农村普及武术项 目, 根据不 同年龄组 、 学校和农 村的现状 , 编排一 些简单易学 的武术 套路 , 以便 于 大 、 小学学生和农民朋友参与和演练 , 以快速增加体育人 口, 中、 可 壮大 全 民健身运动的群众队伍 , 全民健身计划得 以顺利实施和开展 。 使 22适量资金投入即可终身受益 . 全 民健身计划落实的主要 障碍 , 就是我 国人均经济收人不高。 调查 表 明 , 国目前人均体 育经费一年 只有 几角人 民币 , 国体育场地 、 我 全 器 材、 设施 严重不 足 , 现有 的场 、 、 、 身 中心等 与体育 人 口比例 为 馆 池 健 1 . %; 46 6 一些学校、 机关 、 企业 的体育设施非常简陋 , 的根本就没有锻 有 炼 的条件 , 远远满足不了大众进行体育锻炼 的需要 。 面对这种社会经济 状况 , 武术运动充分显示了其 实用价值 : 武术对场地 、 器材 的要求很低 , 不 受季节气候 的影响 ; 普及武术运动投 资少 、 且 见效快 , 大众可不投资 或者少投资就能终身受益 , 既经济又实惠 , 在一定程度上可 以缓解 因经 济上 的不足对全民健身运动开展 的影响 。 23 -改善体育现状便 于学校开展 全 民健身计划实施 的重点是青少年和儿童 , 学校是“ 2 工程 ” 11 实施 的基础 , 它给学校体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视角 , 给体育教学工作提 出了 新 的思路和课程。学校“2 工程 ” 11 重点和难点在于“ 保证学生每天参加 l 小时体育活动” 据调查表 明 , 保证学生每天参加 l , 能“ 小时活动 ” 的学 校为 1%。其主要原 因表现在 : 0 首先 , 学校体育活动 的场地被 占用和吞 食, 体育经费严重不 足 , 师资配备也极 不合 理 , 给学校落 实课 外体育 活 动带来 了一定的困难影响; , 其次 受经济效益的驱动和办学经费的困扰 , 学校不得不搞“ 推墙效益” 和出租教室 、 场地 , 使本来就不宽裕 的体育活 动 场所大大减少 ; 再次 , 由于片面追求 升学 率造成 的社会 压力 , 不得不 挤 占体育活动的时间。学校 面临这样的现状 , 并非一时能够解决 。而武 术运动在学校广泛的普及 和开展 , 便能较快地改善学校体育的现状 、 解 决学校经费不足 、 场地缺乏 的问题 。武术运动能随时随地进行练 习, 可 以确保体育活 动的时 间, 促进学生 身心健康 , 使学 生德 、 、 全面发 智 体 展 , 步 树 立 终 生 体 育 观念 。 逐
浅析现代汉字中的会意字

浅析现代汉字中的会意字汉字的历史源远流长,六书理论对我们研究汉字的产生和使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中对会意字的特点和类型等进行的分析和研究,可以使我们掌握汉字的一些内在规律,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汉语言文字,正确地认识与把握深难字词等方面问题,同时也会促进汉字教学的长足发展。
标签:现代汉字会意字六书深入研究会意这种造字方法,不仅可以使我们体会到汉字所拥有的独特魅力,感受中华民族共同的思维模式;还可以使我们掌握汉字的一些内在规律,深入地了解汉语言文字,更有助于在教学尤其是文言教学中突破对疑难字词的认识和把握,从而提高课堂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这还将对国内外汉语教学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和极大的指导、启发意义,并使国内外汉语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学术界对会意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个别字形的考察及其表义功能的分析等方面,本文主要从许慎的《说文解字》及六书理论出发,分析会意字的特点,进而展现现代汉语中会意字的几种类型,最后论述会意字在汉语教学中的作用,从而完成对现代汉字中会意字的浅层次分析。
一、会意字的特点关于会意,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解释到:“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1]也就是说,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件合成,共同构成新字的意义。
如“武”字,从止从戈,意思是以武力止息干戈,保卫和平,这虽然是春秋时代的思想,但是可以说明“武”字是会意字;“信”字,从人从言,表示人言以诚信为贵。
可见,会意字的字形本身和所代表的词的意义之间是有联系的、而与词的读音没有联系的。
现行的会意字大多数是从古代会意字演变来的,后起的会意字数量较少,且容易理解,如“掰、咩、拿、尖、歪”等。
根据以上的解释可以归纳出会意字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件构成的合体字,构成会意字的字符都是意符。
例如:“男”字,甲骨文“从田从力”,力象耒形,即表示用力在田间耕作的人,是“田”和“力”两个意符构成的会意字,意为男子;又如“休”字,从人从木,表示人靠在树上,意为休息。
从武术的文化特征浅析武术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4 、结论与建议
武 术 的文 化特 征 主 要 有 内外 兼 修 、攻
防性 、强 身 健体 等 方 面 , 这 些方 面 对 学 生 的德 育 、智 力 、心 理 状 态 以及 疾 病 的 治 愈
1 、前言
武 术 , 在健 身 、娱 乐 、养 生 、为 人 处 世 等方 面 发 挥 着 不 可 替代 的作 用 ,真 可 谓 博 大 精 深 。新 课 改 之 后 ,武 术 得 到 了高度
促进了学校教育 的德育功能。所 以通过武
术 的 锻 炼 可 以提 高 学 生 的道 德 水平 ,更 有 利 学生 的成长 和发 育 。 3 . 2 、武 术可 以改 善学 生心境 状态
产生 了重要的影 响。因此推进武术在学校
的发 展 是 十 分有 意 义 的, 不 仅传 承 了 中国 传 统文 化 ,还 促进 学生 身心 的发展 。
的关注。近几年来学生体质健康调查 ,学
生 的身 体健 康 令 人 担 忧 。 学 生是 祖 国的 希 望 ,他 们 的心 理 健 康 备 受 关注 。武 术 锻炼
关键 词 :武术
文化特征
学生身心健康
2 . 3 、强身健体
武术 作 为 一 种 体育 运 动 项 目,是 通 过
被公认为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在青少年学
生 中 ,有 不 少人 由于 学 习 和其 他 方 面 的 挫
折 而 引起 的焦 虑 症 和 抑 郁症 ,可 通 过 武术 锻 炼 得 到缓 和 和 消 除 。欧 美 国家 的一 项研
究 也表 明,在 被调 查 的有 效手 段 中有6 0 % 的
A b s t r a c t :A s O n e o f t h e C h i n e s e T r a d i t i o n a 1 S p o r t s — W u s h u h a s b e e 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武”字
“武”字是个合体字,就古代造字法来说是“会意字”,“武”从止、从戈,由止、戈二字合起来成为“武”字。
“戈”是古代的一种兵器,“止”在甲骨文中实则为人的脚趾的象形,在金文中,“止”依然构成人的脚趾之形;在篆文中“止”依然如此。
甲骨文中“武”字的最初表现形式是“足戈并立”,左边画一个“足型”,而右边画一个“戈型”,二者组合成其雏形,并以象形取意,即立足持戈,是一种静态;在此基础上字体由左右结构,变成了上下结构,近而形成了“止戈竖立”的组合,此时最大的变化在于“足型”被“止”字所代替,而“戈”的一撇移到“弋”字的左上角,其意是持戈而行,处于一种动态。
进入青铜器时代,金文中的“武”字,已由象形向会意方向发展,并形成“动静”结合的字体,笔划粗细一致,结构相对协调,以适用于人的习惯认识和记忆。
从甲骨文中“武”字的变化看,其原始本意并非止戈为武,而完整的表述应该是这样的:或持戈静止而立,注视前方;或举戈而动,欲与人、欲与兽斗,与人斗是争夺地盘和剩余价值,与兽斗是维持生存和生命。
据甲骨文,人持戈行进,表示要动武。
本义:勇猛;猛烈。
楚庄王曰,“夫文止戈为武”。
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财者也”。
——《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武大为于大君”——《易经·履》“孔武有力”——《诗经·郑风·羔裘》“诚既勇兮又以武”——《楚辞·九歌·国殇》。
研究“武”字,更多的是从它作为姓氏方面来分析的。
下面就对
“武”字的姓氏源流做一下简单介绍。
一、姓氏源流:
“武”姓源出有七:
1、出自姬姓,周平王少子姬武之后。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所载,公元前770年,犬戎入侵西周,周幽王被杀,周的京都也遭破坏。
周幽王的儿子宜臼受申、许、鲁等部分诸侯拥戴,在申即位,后迁到雒邑,历史上称东周。
宜臼就是周平王。
因其手掌上有一“武”字形状纹路,故被赐为武氏,为周朝大夫,后来他的子孙,因而以武为氏,史称武姓正宗。
是为河南武氏。
2、出自以国名为氏。
据《世本》、《万姓统谱》等资料所载,夏
臣武罗被封武罗国,后国亡,其后子孙以国名为氏,称武姓。
3、出自子姓,以祖字或以谥号为氏:①出自商王武丁之后,以
祖名为氏。
据《武班碑》所载,为商王武丁之后,以其祖名字为氏。
如汉代武班即是。
②出自春秋时宋武公之后,以谥号为氏。
据《风俗通义》所载,春秋时宋戴公之子司空,死后谥号为“武”,史称宋武公,其子孙以其祖之谥号为氏,亦称武氏。
是为河南武姓。
4、出自以邑名为氏。
据《风俗通义》所载,汉朝有武强王梁,
封地在今河北省武强县,其后代因封地“武强”简为武氏。
5、出自以武字开头的复姓——武安氏和武疆氏:①出自复姓简
化而来,为秦大将白起之后。
战国时,秦将白起因功封为武安君,其后子孙以封爵“武安”为氏,称武安氏,后简姓武。
②出自
周顷王之孙姬满的后裔。
因姬满的后裔曾被封于武疆(今河南省郑州市一带),因而其子孙以封邑名为氏,称武疆氏,后简姓武。
6、出自其他源流。
唐代的冒姓或被赐姓为武姓的:①据《唐书》载:“唐贺兰敏武士之嗣,冒姓武。
”②唐代傅、左、李诸姓被武则天赐姓武。
7、出自小数民族有武姓或有复姓改汉姓武的:①满族武聂氏、武佳氏、武库登吉氏,鄂温克族吴立西氏汉姓为武。
②京、彝、蒙等族有武姓。
得姓始祖:武丁。
商王武丁继位时,国力衰弱,于是极力想恢复殷商当年盛况,却因找不到贤臣辅佐而犯愁。
相传,有一夜武丁梦到叫“说”的圣人会辅佐他,于是四方找寻,终于在山西平陆东面傅岩之地找到,此人即是出身奴隶的贤相傅说。
武丁对傅说十分信任,君臣齐心协力,使殷商达到鼎盛时期,史称“武丁中兴”。
武丁死后,其后人认为他功劳盖世,可与开国君主成汤相比,应有自己的姓,遂以其名为氏,称为武姓,奉武丁为武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武姓最早发源于河南。
秦汉时期,武姓迅速地向邻近山东、江苏等省迁徙。
沛国(今江苏沛县)人武彪秦末追随刘邦,汉朝建立后,被授以官爵,子嗣荣耀显达,后代之沛国郡,立其为开基始祖。
又山东武姓至东汉时,一直是一个兴旺、显赫之族。
今山东济宁紫云山仍留有东汉石武氏祠画像,为桓帝时所绘。
另据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西汉人武儒,被封于梁邹(今山东省济南),传至武都,任陈留(今属河南省)太守,至武宣,任汝南(今属河南省)太守。
魏晋南北朝之际,鉴于北方战火四起,中原士族纷纷南下,武姓为其一。
武儒一支后裔武周、武陔父子官仕曹魏,后人武越任太山太守,武念为洛州长史,武洽封晋阳公,别封大陵县(今山西省文水县东北武陵村),武俭任北周永昌王谘议参军。
唐代为武姓历史上最显赫荣达阶段。
上述武姓支脉中发展到武士时任工部尚书,封应国公。
其女武则天登基称帝,武姓族派不断扩大,其祖居地太原一带遂形成大郡望,是为太原郡。
此期,武姓名人多入朝或在地方为官,使得武姓繁衍之地遍布天下。
宋元明清时,武姓虽不断迁徙,如避金人南下、蒙军入主中原之战祸,明代大槐树移民等,但仍不失为一个典型北方姓氏。
清代亦有武姓渡海入台,后迁徙新加坡等地者。
今日武姓尤以河南、黑龙江等省多此姓,此二省武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武姓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七。
武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九十五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八。
三、“武”姓名人:
武丁:商代国王。
后世称作高宗。
传说名昭,为盘庚弟小乙之子。
年幼时,武丁曾在外行役,与“小人”一起劳作,因而较了解“稼穑之艰难”。
他即王位后,提拔傅说执政。
傅说原为刑徒,被武丁发现,加以重用。
武丁还任用甘盘为大臣,以此二人“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力求巩固统治,增强国力,使商王朝得以大治。
《史记·卷三》
称:“武丁修政行德,天下咸□,殷道复兴。
”由于武丁将商王朝推向极盛,被称作“中兴之王”。
武丁在位期间,不断向西面的□方、南面的虎方、东面的夷方、北面的鬼方以及羌方、周族等进行大规模征伐。
其中对□方作战动员的兵力,有时三千,有时甚至达五千;对鬼方用兵三年才攻克。
据殷墟卜辞记载,武丁的配偶妇好还亲自率兵征伐羌方。
除了“伐羌”之外,卜辞中还有许多“获羌”、“用羌”的记载,即抓获了羌人的俘虏并用作人祭的牺牲,且数字惊人。
武丁向四方连年用兵,征服了周围的许多小方国。
这些征伐战争,为王朝形成“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的广大疆域,奠定了基础。
武丁在位五十九年,死后,由其子祖庚继承王位。
武亿:清代著名学者,乾隆进士。
创办范泉书院,亲自讲学。
治经史,精于考订金石文字。
著有《经读考异》、《群经义证》、《偃师金石记》、《授堂诗抄》等。
武禹襄:清代武式太极拳创始人。
武祺:元代太谷(今属山西省)人,历任中书参议、户部尚书、甘肃行省参政等职。
曾参与更改钞法,铸宝钱,然时不助祺,物价腾踊,钞法遂坏。
著有《宝钞通考》等。
武则天: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唐高宗皇后,公元690年建周代唐,在位21年。
执政期间,颇多政绩,如善用人才,开创殿试,重视农业,加强边防等。
但其任用酷吏,时有冤案。
公元705年,则天帝被迫让位与子唐中宗,中宗遂复唐。
四、宗族特征:
武姓自古多英杰,则天皇帝数第一,其打破历朝历代女子不从政之传
统,为后世女子涉政树立起一个光辉典范;武姓多官宦,且以唐朝为最;武姓世代以北方为主居地;武姓字行辈份严谨,意味深长。
如武懿民所修《武氏家谱》内有浙江武姓一支字行为:“善德庆美,诚信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