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课《安塞腰鼓》课文解析

八年级下册第三课《安塞腰鼓》课文解析“安塞腰鼓”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和符号,而这一切均与陕北古老历史有关。
陕北高原是连接中原农业民族和原游牧民族的重要通道,自古以来就是边关要地秦始皇时期大将军蒙恬,率三十万大军镇陕北,筑长城,修直道,防止匈奴内侵;北宋期韩琦、范仲淹、沈括等一代武将、文臣来到陕北,领导过抵御西夏人入侵的战争;而明朝时期九镇之一的“延绥镇”长城,几乎承担了明朝中、后期北方边境的一半以上的防务。
可以这样说,“安塞腰鼓”既是古代激励边关将士冲锋杀敌、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们征战凯旋的欢迎曲。
它气势磅礴,它置于死地而后生,它充满激情与力量,它是生命的舞蹈与狂欢……古代战争擂鼓鸣金的场面,永远地消失了。
然而,这种于激情和力量中的仪式,却深深地根植于陕北这块古老的土地上。
陕北的乡间,腰鼓成为一种娱乐形式,于浪漫中宣泄生命的激情,于诗意中追求永恒的精神力量。
20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共产党中央进驻延安13年,以及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延安精神”走向全国,“安塞腰鼓”这种原来纯民间广场文化形式,也渐渐走进庙堂,进入全中乃至整个世界的视野。
远不要说20世纪五六十代,“安塞腰鼓”曾经如何在亚非拉走红也不要说20世纪80年代初,“第五代导演陈凯歌一炮打响的《黄土地》中“安塞腰鼓”是如何征服西欧观众的心灵;就是20世纪80年以来,我们国家许多次大型的国家庆典,均“安塞腰鼓”出场。
某种意义上,“安塞腰鼓”释放出的能量,不仅仅是陕北这块古老的土地的地域文化信息,更重要的是它已经成为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
换句话说,“安塞腰鼓”是用宏大的场面、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激昂的鼓点来表现诗的内容。
对于散文家刘成章来说,他生于黄土地,长于黄土地,熟悉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更主要的是,他对高原生命有深刻的体认,他的骨子里有种高原地域特有的诗意的浪漫情怀,而成为陕北高原上的一位“歌手”,一位著名的浪漫诗人。
六年级上册语文《安塞腰鼓》原文及教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安塞腰鼓》原文及教案教师教案要是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备自己、备能力培养等,到达发掘教材要“深”,教学方法要“活”,讲课要“精”,传授知识要“准”,教学成效要“高”的目的。
下面作者给大家带来关于六年级上册语文《安塞腰鼓》原文及教案,期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安塞腰鼓》原文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
他们浑厚得就像那片高粱。
咝溜溜的熏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他们的表情沉稳而安静。
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好像从来不曾响过。
但是:看!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眼前。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爽、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刻变得燥热了,使恬适的阳光立刻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刻变得亢奋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终究永久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好一个安塞腰鼓!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肃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产生和排解……好一个安塞腰鼓!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它震动着你,炙烤着你,要挟着你。
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遭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大。
它使你惊奇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竟然可以开释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当如此触目惊心的搏击!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八年级下册《安塞腰鼓》课堂笔记

八年级下册《安塞腰鼓》课堂笔记
标题:八年级下册语文《安塞腰鼓》课堂笔记
一、课文概述
《安塞腰鼓》是刘成章先生创作的一篇散文,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
文章通过对陕北地区极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安塞腰鼓的生动描绘,展现了黄土高原人民粗犷、豪放、激昂的精神风貌和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
二、主要内容梳理
1. 文章开篇以静制动,通过描绘安塞腰鼓表演前的寂静场面,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引出热烈激昂的腰鼓表演。
2. 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排比、拟人等,形象描绘了腰鼓表演的磅礴气势和震撼力,展现了腰鼓舞蹈者们的生命活力和坚韧精神。
3. 通过对腰鼓声的细腻刻画,象征性地表达了陕北人民在艰苦环境中不屈不挠,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三、主题思想
《安塞腰鼓》不仅赞美了黄土地上人们的勤劳、勇敢、乐观,更是借安塞腰鼓这一独特的地域文化符号,颂扬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奋发进取的伟大民族精神。
四、重点语句及赏析
例如:“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这句话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安塞腰鼓的激昂热烈和表演者的忘我投入。
五、学习心得与启示
学习《安塞腰鼓》这篇课文,我们不仅欣赏到了陕北民间艺术的魅力,更感受到了深深植根于民间的艺术所承载的民族精神力量。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该学习这种坚韧不拔、积极进取的精神,在生活中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以上就是关于八年级下册《安塞腰鼓》的课堂笔记内容,希望通过深入理解这篇文章,同学们能更好地领悟其深邃的文化内涵和高昂的时代精神。
《安塞腰鼓》文本解读

《安塞腰鼓》文本解读一、文题解读安塞腰鼓是流传在陕西省北部安塞县一带的一种民间广场群体艺术,是陕北民间艺术中独特而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
文章以“安塞腰鼓”为题,直接但不直白,简洁却不简单,凸显了文章的整体风格——自然、朴实。
二、字音词义蓬勃:繁荣,旺盛。
文中作动词。
亢kàng奋:极度兴奋。
瞳tóng仁:眼珠。
恬tián静:安静。
晦huì暗:昏暗。
这里是迷惘、糊涂的意思。
羁jī绊:缠住不能脱身,束缚。
羁,约束。
蓦mò然:突然,猛然。
冗rǒng杂:繁杂。
震zhèn撼hàn:震动,摇撼。
元气淋lín漓lí:指人的生命力旺盛。
战栗:颤抖,发抖。
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戛jiá然而止:声音突然中止。
搏击:奋力斗争和冲击。
大彻大悟:完全领悟,完全明白了。
磅礴:形容词,(气势)盛大。
烧灼zhuó:动词。
烧,烫。
灼,火烧、火烫。
渺远:遥远。
渺,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
惊心动魄pò:神魂震惊。
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
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三、主题概述本文通过描写安塞腰鼓的表演场面,歌颂了生命之奔腾的力量,让人感受到黄土高原所蕴含的壮阔以及当地人民豪放的气概和精神。
四、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4段):写表演前宁静的氛围,为后面描写安塞腰鼓的表演蓄势。
第二部分(第5-27段):描绘安塞腰鼓壮阔的表演。
第三部分(第28-30段):鼓声戛然而止,世界寂静,意境深远,余音袅袅。
五、思考探究1.“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四次,从全文看,它起什么作用?这句话是文章的抒情线索。
它的反复出现,表达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无限赞美。
2.安塞腰鼓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它所蕴含的是什么?安塞腰鼓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物,是一个表现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源的象征体。
3.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本文运用大量的排比、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通过描写安塞腰鼓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歌颂了黄土高原上的人们激荡的生命,磅礴的力量,表现要冲破束缚和阻碍的强烈愿望。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安塞腰鼓》生字拼音、词语解释

《安塞腰鼓》生字拼音、词语解释3.安塞腰鼓瞳仁tóng rén 恬静tián jìng 亢奋kàng fèn 晦暗huìàn束缚shù fù羁绊jī bàn 闭塞bì sè冗杂rǒng zá严峻yán jùn 震撼zhèn hàn 磅礴páng bó辐射fú shè渺远miǎo yuǎn 大彻大悟dà chè dà wù叹为观止tàn wéi guān zhǐ戛然而止jiá rán ér zhǐ第3课《安塞腰鼓》安塞[sài]:位于陕西省北部,隶属于延安市。
瞳仁[tóng]:通指眼珠。
恬静[tián]:闲适,安静。
亢奋[kàng]:形容极度兴奋的样子。
晦暗[huì]:昏暗,不明亮。
明晰[xī]:清楚束缚[fù]:指约束限制羁绊[jī]:缠住不能脱身,束缚。
闭塞[sè]:封闭,堵塞。
蓦然[mò]:指突然,猛然。
冗杂[rǒng]:形容(事情)繁杂,缺乏统一协调。
严峻[jùn]:严厉、严肃,严重。
震撼[hàn]:指内心受到强烈的冲击或感动,精神或情绪剧烈起伏或波动。
烧灼[zhuó]:指高温炙烫。
包裹[guǒ]:包扎;包装。
磅礴[páng bó]:形容气势盛大,广大无边。
淋漓[lín lí] 形容畅快、酣畅。
辐射[fú]:从中心向各个方向沿着直线伸展出去。
渺远[miǎo]:遥远。
大彻大悟[chè]:形容彻底醒悟。
惊心动魄[pò]:使人震惊的意思。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3《安塞腰鼓》知识梳理及思维导图

八年级语文下册《安塞腰鼓》——刘成章一、内容简介:《安塞腰鼓》是刘成章写作的散文,最早出自1986年10月3日的《人民日报》[1-2] ,并被收录在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教材第3课[2-4] 。
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正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另外一点也颇有意味:它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结合必须达到这样的高度。
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散文《安塞腰鼓》正是抓住了“安塞腰鼓”的这一特点。
二、作者简介:刘成章,当代诗人、散文家,中国作协会员,共产党员,陕西省延安市人。
1937年出生,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他在中学时代就开始了文学创作,高中写诗,然后又转写词,后写了戏剧,再写散文。
曾任该系助教、延安歌舞剧团编剧、《文学家》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部副主任、陕西省出版总社副社长。
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一级作家。
主要成就首届鲁迅文学奖《羊想云彩》,陕西省双五文学奖特别奖等。
代表作品《羊想云彩》《安塞腰鼓》等。
三、学习方法:腰鼓属于鼓的一种。
鼓作为乐器,学习是此类文章要从:鼓、鼓与自然的结合、鼓与人的结合为角度来观察、学习。
四、思维导图:本篇课文的思维导图共计五条主线:由节奏的魅力开始到现实而结束。
有点到线,由线及面。
五、原文及标注:《安塞腰鼓》—刘成章原文:(1)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2)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
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3)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4)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5)但是:(6)看!——(7)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安塞腰鼓》 原文及赏析

安塞腰鼓原文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
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但是,看!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好一个安塞腰鼓!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好一个安塞腰鼓!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
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黄土高原哪,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
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
每一个舞姿都是光与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之中,使人叹为观止。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
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课文鉴定安塞腰鼓》是一篇通过描绘西北“地域风情”来展现人的本质力量和时代精神的抒情散文。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安塞腰鼓》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安塞腰鼓》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安塞腰鼓》课文原文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
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但是,看!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好一个安塞腰鼓!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好一个安塞腰鼓!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
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黄土高原哪,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
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
每一个舞姿都是光与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之中,使人叹为观止。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从中领悟中华儿女的英武精神。
2、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既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又用更多的笔墨写意。
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对课文的见解即教学的重点。
【教学方法】
1、多媒体助学
2、诵读导学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学生欣赏)
1、提问:看完这些画面,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回答)
你知道安塞腰鼓是一种怎样的艺术形式吗?
2、交流查阅的有关资料;安塞腰鼓的资料。
附资料: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
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
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
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今天我们一起跨越时空,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和魅力。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看表演片断,听全文朗读(配乐,配画面)。
注意朗读者有没有读错的地方。
2、思考问题:
⑴安塞腰鼓总体上给你什么感受?它有什么特点?
壮阔,豪放,火烈的安塞腰鼓。
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安塞腰鼓。
宣泄生命力量的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有热烈的舞姿,有巨大的力量,有沉重的鼓声,有深厚的土壤。
⑵这篇文章运用最多的修辞手法是什么?你觉得有何效果?
排比,有句子内部词语的排比,有句子的排比,有段落的排比。
这些排比使文章气势恢弘,语气连贯,节奏明快,感情强烈。
三、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节奏有气势的朗读
1、过渡:安塞腰鼓是一曲生命与力量的礼赞,为了表现生命伟大,粗犷,豪迈的力量,作者十分注意形式与内容的和谐。
我们重点朗读读其中一个片断,感受作者是怎样造成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排山倒海的气势,来与所要歌颂的生命的力量相辅相承的。
2、以第五节来示范朗读:
⑴播放范读片断(配乐,配画面)。
注意听清朗读者处理的语音轻重,语调的抑扬,语速的快慢。
你觉得他读的怎样?哪些语句读的好?指导朗读,读准重音,读出节奏,气势: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增强气势)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节奏感强,渲染动感形象)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感情充沛,富有感染力)
⑵小结:本文段使用排比,将安塞腰鼓的力与美推到极致。
⑶配合音乐,画面齐声朗读。
⑷小结:作者利用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再现“安塞腰鼓”的恢弘气势,揭示了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现在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其他部分,读出节奏,气势,品味精彩语句,说说自己对这些语句的理解。
四、学生品读,体验感悟
1、学生选择自己认为精彩的语段进行散读并作点评。
2、小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3、抽读,结合语境谈理解与感受。
五、总结文章主题
通过刚才大家的品读,你觉得本文除了赞美安塞腰鼓的壮阔,豪迈和火烈,还赞美了什么?
六、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民间大型舞蹈形式(舞龙,舞狮,滚灯,扭秧歌等)
七、布置作业
1、自由选择文中某一精彩片段朗读,背诵。
2、选你最喜欢的两个句子抄下来,模仿它们的表达方式,再仿写两句。
莲山课件原文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