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精校版本)
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

手术禁忌证和注意事项
(1)非急诊的腹股沟疝属无菌手术,因此,凡手 术区域存在感染病灶者应视为手术禁忌证。 (2)相对禁忌证及注意事项:存在引起腹内压增 高因素者,如严重腹水、前列腺肥大、便秘和慢 性咳嗽等,术前需要行相应的处理,以减少术后 早期复发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3)对腹壁缺损巨大和疝囊腔巨大病人,推荐采 用多学科治疗模式。请整形科、呼吸科及重症监 护科等多学科会诊,共同参与、制订手术方案, 预防腹腔间室综合征(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ACS)的发生。 (4)手术风险评估,推荐使用美国麻醉医师协会 的目的包括: (1)准确的描述病情;
(2)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案;
(3)比较及评价不同方法的治疗效果。
分类
1.1 按疝发生的解剖部位分类 1.2 按疝内容物进入疝囊的状况分类 1.3 特殊类型的疝
1.1 按疝发生的解剖部位分类 腹股沟疝可分 为斜疝、直疝、股疝、复合疝等。 (1)斜疝:自内环进入腹股沟管的疝。 (2)直疝:自直疝三角突起的疝。 (3)股疝:经股环进入股管的疝。 (4)复合疝:同时存在以上两种或两种以 上类型的疝。 (5)股血管周围疝:位于股血管前或外侧 的疝,临床上较为罕见
本次修订依据国内外近年有关学科的进展和我国的 国情,增添了一些条款,还增加了“指南”中的部 分附件(腹股沟疝的常规修补方法和腔镜修补方 法),目的在于强调腹股沟疝外科治疗的专业化和 规范化,进一步提高我国疝外科的治疗水平。
定义
腹股沟疝是指发生在腹股沟区域的腹外疝, 即在腹股沟区域腹壁存在缺损,有突向体表的 疝囊结构,腹腔内的器官或组织可通过先天的 或后天形成的腹壁缺损进入疝囊。
诊断和鉴别诊断
1 诊断 典型的腹股沟疝可依据病史、症状和 体格检查确立诊断。
腹股沟疝中西医诊疗规范

腹股沟疝中西医诊疗规范1.中医诊断:小肠坠入阴囊,时上时下,平卧或用手推时肿物可缩入腹腔,站立时又坠入於阴囊,如狐之出入无常。
(二)证候诊断1.气虚下陷证:肿块因站立、劳动或咳嗽而出现,劳累时肿块增大,胀坠不适,休息或平卧后可以缩小或回纳。
可伴有食少纳差,面色自光白,神疲乏力,动则气短,脉微或涩。
2.寒湿内盛证:结块在阴囊,肿硬而冷,少腹胀痛,痛引睾丸,喜暖畏寒,寒则加重。
舌苔白腻,脉弦紧。
3.肝郁气滞证:肿块突出,少腹及阴囊胀坠偏痛,结滞不舒,缓急无时。
伴有情绪不安,忿怒或哭号,或情绪抑郁,胸闷胁胀。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2.西医诊断及鉴别诊断:(1)症状:腹股沟管外环处出现可复性肿块是最重要的临床表现。
肿块突出时有下坠或轻度酸胀感。
2)查体:取平卧位,患侧髋部屈曲、内收,松弛腹股沟部。
顺腹股沟管向外上方向轻按肿块即可回纳。
如再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2cm处按压内环,并令病人站立咳嗽,可阻止肿块突出,移去按压手指,肿块即复出。
如为不完全性斜疝,疝内容物未突出外环,可用手指伸入外环口,令病人咳嗽即有冲击感。
鉴别诊断: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常由原发病引起,平卧位肿块不消失,B超可协助诊断。
二、治疗方案(一)一般治疗1.婴儿在长大过程中,腹肌逐渐强壮,部分有自愈可能。
2.对于年老体弱或伴其它严重疾病不宜手术者,可配用疝带。
3.嵌顿性疝手法复位法。
(二)、中医辩证论治1.气虚下陷证治法:补气升提。
方药:补中益气汤黄芪、焦白术、党参、当归升麻、柴胡、大枣、炙甘草2.寒湿内盛证治法:散寒化湿,行气散结。
方药:天台乌药散乌药、木香、小茴香、青皮高良姜、槟榔、川楝子。
3.肝郁气滞证治法:疏肝理气,散结止痛。
方药:橘核丸橘核、海藻、昆布、海带、川楝子桃仁、厚朴、木通、枳实、延胡索桂心、木香(三)手术治疗:术前如有慢性咳嗽、排尿困难、便秘、腹水、妊娠等腹内压增加情况,应先予处理,否则,手术治疗易复发。
斜疝的手术方法很多,但可归为高位结扎术、疝修补术和疝成形术三类。
腹股沟疝诊疗规范

腹股沟疝诊疗规范(一)诊断依据。
1.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伴有局部坠胀感、消化不良和便秘症状。
2.体征:病人站立时,可见腹股沟区肿块,可回纳或部分不能回纳。
3.鉴别诊断:阴囊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睾丸下降不全等。
(二)治疗方案的选择。
1.非手术治疗:1周岁以内的婴儿可暂不手术,可用棉织束带捆绑法堵压腹股沟管内环;年老体弱或其他原因而禁忌手术者,可使用医用疝带。
2.手术治疗: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行择期手术治疗(1)疝囊高位结扎。
(2)疝修补术。
(3)疝成形术。
(三)标准住院日为5-7天。
(四)术前准备1-2天。
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心电图及正位胸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项目:肺功能、超声心动图、立位阴囊和腹股沟B超及CT检查。
(五)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预防性抗菌药物,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预防性用药时间为手术前0.5小时。
(六)手术日为入院第2-3天。
1.麻醉方式:局部浸润麻醉联合监测麻醉(MAC),或硬膜外麻醉。
2.手术内固定物:人工合成疝修补网片。
3.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4.输血:通常无需输血。
(七)术后住院恢复2-4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根据患者症状体征而定。
2.术后用药(八)出院标准。
1.切口对合好,无红肿、渗液、裂开及大面积皮下淤血情况。
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手术并发症。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腹股沟嵌顿疝和绞窄疝因病情严重且变化快,可能有疝内容物坏死,须急诊手术治疗。
2.合并有影响腹股沟疝手术治疗实施的疾病,或发生其他严重疾病,退出本路径。
3.出现手术并发症,需要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可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费用增加。
腹股沟疝诊疗规范

腹股沟疝诊疗规范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腹股沟疝诊疗规范(一)诊断依据。
1.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伴有局部坠胀感、消化不良和便秘症状。
2.体征:病人站立时,可见腹股沟区肿块,可回纳或部分不能回纳。
3.鉴别诊断:阴囊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睾丸下降不全等。
(二)治疗方案的选择。
1.非手术治疗:1周岁以内的婴儿可暂不手术,可用棉织束带捆绑法堵压腹股沟管内环;年老体弱或其他原因而禁忌手术者,可使用医用疝带。
2.手术治疗: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行择期手术治疗(1)疝囊高位结扎。
(2)疝修补术。
(3)疝成形术。
(三)标准住院日为5-7天。
(四)术前准备1-2天。
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心电图及正位胸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项目:肺功能、超声心动图、立位阴囊和腹股沟B超及CT检查。
(五)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预防性抗菌药物,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预防性用药时间为手术前小时。
(六)手术日为入院第2-3天。
1.麻醉方式:局部浸润麻醉联合监测麻醉(MAC),或硬膜外麻醉。
2.手术内固定物:人工合成疝修补网片。
3.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4.输血:通常无需输血。
(七)术后住院恢复2-4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根据患者症状体征而定。
2.术后用药(八)出院标准。
1.切口对合好,无红肿、渗液、裂开及大面积皮下淤血情况。
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手术并发症。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腹股沟嵌顿疝和绞窄疝因病情严重且变化快,可能有疝内容物坏死,须急诊手术治疗。
2.合并有影响腹股沟疝手术治疗实施的疾病,或发生其他严重疾病,退出本路径。
3.出现手术并发症,需要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可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费用增加。
腹股沟疝诊疗指南

腹股沟疝诊疗指南
【诊断要点】
一、临床资料
1、腹股沟和 (或 )阴囊的可复性包块;
2、体格检查:包块光滑、整齐、稍有弹性,上界不清,可还纳腹腔,透光试验(-);
二、辅助检查
1、腹股沟及阴囊彩超(不作为诊断依据);
【诊断标准】临床资
料中前两项;【术前
准备】
入院第一天:血液分析、血凝五项、肝肾功及电解质、免疫术前全套、胸部X线摄片;不使用抗菌药物;
【手术方法】腹股沟疝囊
高位结扎手术【术后处
置】
1、术后第 1 天:完成手术记录、术后记录,完成术后医嘱;术后必要的补液及观察病情变化;
2、术后第 2-3 天:主任医师查房;了解伤口情况;术后
对症治
疗;连续观察病情变化;伤口观察及换药;
3、术后第 4 天:主治医师查房,了解伤口恢复情况;随访及交
代出院后注意事项,开具出院证医疗证明书。
【手术人员要求】
按医院医生手术资格准入制度规定,具有手术资格者方可主刀手术。
腹腔镜腹股沟疝手术操作指南(最全版)

腹腔镜腹股沟疝手术操作指南(最全版)为了推广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理念、规范手术操作流程、推动学科发展,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学组、大中华腔镜疝外科学院对2013年制定的《腹股沟疝腹腔镜手术的规范化操作指南》予以修订。
本次修订在原版本的基础上,参照国内外最新的技术进展和相关指南,结合国内专家的临床经验和具体国情,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广泛听取意见,不断修订和完善,于2017-03-18在杭州举行的工作会议上完成全面修订和定稿。
现公布如下。
证据级别:1A: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各个研究具有同质性)。
1B: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
2A:2B级别研究的系统评价(各个研究具有同质性)。
2B:前瞻性对照研究(或质量略低的随机对照试验)。
2C:结果性研究(大样本分析,群体数据等)。
3:回顾性对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
4:病例研究(即无对照组的研究)。
5:专家意见,动物或实验室研究。
推荐级别:A:基于1级证据= 强烈推荐(“标准”,“必须执行”)。
B:基于2级或3级证据,或基于1级证据推论= 推荐(“推荐”;“应该执行”)。
C:基于4级证据,或2级或3级证据推论= 建议(“选择”;“可以执行”)。
D:基于5级证据,或缺乏一致性、或不确定级别的证据= 不做推荐,仅叙述。
本文的证据和推荐级别来源于文献[1-5]。
2.1 麻醉和体位行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建议全身麻醉。
病人头低脚高10~15̊仰卧位,双臂紧贴身体两侧。
主刀医师位于疝的对侧,助手位于患侧或头侧。
监视器置于手术台尾侧。
2.2 手术步骤2.2.1 置入套管脐孔穿刺,建立CO2气腹至12~15 mmHg(1 mmHg=0.133 kPa)。
置入3个套管:脐部10~12 mm套管放置30̊腹腔镜作为观察孔,患侧腹直肌外侧平脐水平和对侧腹直肌外侧脐下水平分别置入5 mm套管作为操作孔。
直径>10 mm的套管可能会增加戳孔疝的发生率(2B级证据)。
腹股沟疝诊疗指南之令狐文艳创作

腹股沟疝令狐文艳【诊断】一、临床表现1.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经腹股沟管突出,可进入阴囊者,为腹股沟斜疝;经直疝三角突出者为腹股沟直疝;经股管向卵圆窝突出的疝为股疝。
2.体征:斜疝外形为椭圆或梨形,上部呈带蒂柄状,回纳疝块后压住深环疝块不再突出;直疝呈半球形、基底较宽,回纳疝块后压住深环仍可突出;股疝表现为腹股沟韧带下方卵圆窝处半球形突起,平卧回纳疝内容物后,疝块通常并不完全消失。
二、辅助检查鉴别诊断困难时,可采用,疝囊造影,阳性率约95%。
三、鉴别诊断要点:嵌顿疝可伴发急性肠梗阻,因此在肠梗阻的病因学诊断上应考虑到腹外疝的可能。
此外还应与鞘膜积液、隐睾、睾丸扭转、腹股沟区肿大的淋巴结、脂肪瘤、脓肿等鉴别。
【治疗】1.6个月内的小儿疝能自愈,需临床观察。
其余的腹股沟疝均需要手术治疗。
不主张用疝带治疗,但无手术条件时可短期应用。
如有慢性咳嗽、排尿困难、便秘、腹水、妊娠、糖尿病等存在时,手术前应先予治疗。
嵌顿性疝嵌顿时间在3~4小时以内;婴幼儿或老年体弱或伴有较严重疾病估计肠袢尚未绞窄坏死者,可先试行手法复位。
病人取头低脚高位,注射哌替啶,托起阴囊,左手轻轻按摩浅环和深环,右手持续缓慢地将疝块推向腹腔复位。
2.术前准备及术后处理:术前准备同一般腹部外科手术,绞窄性疝手术前准备同机械性肠梗阻。
手术前30分钟备皮,静脉注射预防性抗生素一次,术后不再适用抗生素。
术后平卧6小时,托起阴囊,必要时用约1斤重沙袋压伤口。
传统的疝修补术后,应卧床1周,术后7天拆线,三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
无张力疝术后即可下床活动,三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
3.治疗方案(1)疝囊高位结扎术:适用于小儿疝;腹壁无明显缺损的青年人疝。
(2)传统的疝修补术,包括;①Bassini法,切开腹横筋膜,疝囊高位结扎后,在精索后方把腹内斜肌、腹横肌弓状下缘和联合腱以及腹横筋膜缝合至腹股沟韧带上,置精索于腹内斜肌和腹外斜肌腱膜之间。
适用于腹股沟管后壁薄弱或有缺损者。
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4年版)

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4年版)
佚名
【期刊名称】《浙江医学》
【年(卷),期】2014(000)015
【摘要】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与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
疝和腹壁外科医师委员会虽隶属不同,但目标一致,即致力于提高我国疝和腹壁外科的诊疗水平。
为此,两者互相协作,从2013年着手准备,2014年初组织修订,共同讨论,最终完成《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4年版)》(以下简称为“指南”)。
需要说明的是,“指南”的前身为《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2年版)》[1],本次修订依据国内外近年有关学科的进展和我国的国情,增添了一些
条款,目的在于强调腹股沟疝外科治疗的专业化和规范化,提高我国疝外科的治疗水平。
【总页数】3页(P1285-1287)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2年版) [J],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
2.腹壁切口疝诊疗指南(2014年版) [J],
3.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4年版) [J],
4.腹壁切口疝诊疗指南(2014%年版) [J],
5.腹壁切口疝诊疗指南(2014年版)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4年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医师委员会
为提高我国疝和腹壁外科的诊疗水平,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与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医师委员会互相协作,从2013年着手准备,于2014年初组织修订,反复讨论,最终完成《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4年版)》(以下简称为“指南”)。
本“指南”的前身为《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2版)》[1],本次修订依据国内外近年有关学科的进展和我国的国情,增添了一些条款,还增加了“指南”中的部分附件(腹股沟疝的常规修补方法和腔镜修补方法),目的在于强调腹股沟疝外科治疗的专业化和规范化,进一步提高我国疝外科的治疗水平。
1 定义
腹股沟疝是指发生在腹股沟区域的腹外疝,即在腹股沟区域腹壁存在缺损,有突向体表的疝囊结构,腹腔内的器官或组织可通过先天的或后天形成的腹壁缺损进入疝囊。
典型的腹股沟疝具有疝环、疝囊、疝内容物和疝被盖等结构。
依据解剖学上的“肌耻骨孔”概念,腹股沟疝包括斜疝、直疝、股疝及较为罕见的股血管前、外侧疝等。
2 病因和病理生理
2.1 病因(1)鞘状突未闭。
是腹股沟疝发生的先天性因素。
(2)腹腔内压力。
腹内压和瞬间的腹内压变化是产生腹外疝的动力。
(3)腹壁局部薄弱。
各种引起腹股沟区域腹壁的组织胶原代谢或成份改变所致的腹壁薄弱与腹股沟疝的发病有关。
(4)其他。
遗传因素、长期吸烟、肥胖、下腹部低位切口等可能与腹股沟疝的发生有关。
2.2 病理生理当腹腔内器官或组织进入疝囊后,由于疝环的存在,可压迫疝内容物,形成嵌顿疝。
若为肠管时,可造成肠管的机械性梗阻而产生一系列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变化。
随着受压时间延长,肠管出现水肿、渗出和被嵌顿肠管发生血运障碍,若未及时治疗,可导致疝内容物坏死,穿孔,产生严重的腹膜炎,甚至危及生命。
3 分类与分型
对腹股沟疝进行分类与分型的目的包括:(1)准确的描述病情;(2)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案;(3)比较及评价不同方法的治疗效果。
3.1 分类
3.1.1 按疝发生的解剖部位分类腹股沟疝可分为斜疝、直疝、股疝、复合疝等。
(1)斜疝:自内环进入腹股沟管的疝。
(2)直疝:自直疝三角突起的疝。
(3)股疝:经股环进入股管的疝。
(4)复合疝:同时存在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疝。
(5)股血管周围疝:位于股血管前或外侧的疝,临床上较为罕见。
3.1.2 按疝内容物进入疝囊的状况分类可分为:(1)易复性疝。
疝常在站立或活动时出现,平卧休息后或用手推送后可回纳腹腔。
(2)难复性疝。
疝不能完全回纳,但疝内容物未发生器质性病理改变。
滑动性疝属难复性疝的一种类型,因其有部分疝囊是由腹腔内脏(如盲肠)所构成。
(3)嵌顿性疝。
疝内容物在疝环处受压,不能还纳,可有某些临床症状(如,腹痛和消化道梗阻的表现)但尚未发生血运障碍。
(4)绞窄性疝。
嵌顿疝病程的延续,疝内容物出现了血运障碍,若不及时处理可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因肠穿孔、腹膜炎而危及生命。
3.1.3 特殊类型的疝由于进入疝囊的内容物相对特殊,对疾病的发展和治疗有一定的影响,包括:(1)Richter 疝。
嵌顿的内容物仅为部分肠壁,即使出现嵌顿或发生了绞窄,但临床上可无肠梗阻的表现。
(2)Littre 疝。
嵌顿的疝内容物是小肠憩室(通常为Meckel憩室)。
此类疝亦易发生绞窄。
(3)Maydl疝。
一种逆行性嵌顿疝,两个或更多的肠袢进入疝囊,其间的肠袢仍位于腹腔,形如“W”状,位于疝囊内的肠袢血运可以正常,但腹腔内的肠袢可能有坏死,需要全面的检查。
(4)Amyand疝[2]。
疝内容物为阑尾,因阑尾常可并发炎症、坏死和化脓而影响修补。
3.2 分型是在疝分类的基础上对疝病情做更为细致的划分。
目前国内外已有10余种腹股沟疝的分型,其标准是否恰当,仍缺乏临床证据。
所以,现有的分型系统仍不完善,而且有一定的主观色彩。
现阶段仍在使用的有CHARTS、Nyhus、Bendavid、Stoppa、EHS等分型系统[3-4]。
本次修订中认为:现有的分型系统可以参照,但不作为标准推荐。
4 诊断和鉴别诊断
4.1 诊断典型的腹股沟疝可依据病史、症状和体格检查确立诊断[5-6]。
诊断不明确或有困难时可辅助B超、MRI或CT等影像学检查,帮助建立诊断。
影像学中的疝囊重建技术常可对腹股沟疝做出明确诊断[7]。
4.2 鉴别诊断推荐在作出腹股沟疝诊断时,还应常规进行鉴别诊断,全面考虑,防止发生对非疝病人进行疝的手术[8]。
4.2.1 对腹股沟区存在包块时需要鉴别的疾病包括肿大的淋巴结、动(静)脉瘤、软组织肿瘤、脓肿、异位睾丸、圆韧带囊肿、子宫内膜异位症等。
4.2.2 对局部有疼痛不适症状时需要鉴别的疾病包括内收肌肌腱炎、耻骨骨膜炎、髋关节炎、髂耻滑囊炎、辐射性腰痛、子宫内膜异位症等。
5 治疗
临床上几乎所有的腹股沟疝均为行外科手术治疗而获得痊愈。
目前国内医疗市场上仍存在某些非手术治疗方法,如“疝的局部注射”等,既不符合科学原理,又可能给病人带来一系列并发症,应予以摒弃。
就手术方式和方法而言,外科医师应根据病人的情况及自身所掌握的技能进行选择。
5.1 治疗原则和手术指征(1)无症状的腹股沟疝,依据循证医学的证据,可随诊观察,也可择期手术治疗[9-10]。
若为股疝(因发生嵌顿和绞窄概率较高或近期发现疝囊增大明显者,推荐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对因年老体弱等原因不能耐受手术者,也可选择疝托进行保守治疗。
(2)有症状的腹股沟疝,应择期手术。
(3)嵌顿性及绞窄性疝应行急诊手术。
(4)对于复发疝行手术治疗时,应避开前次手术创伤所造成的解剖困难,这是需要考虑的选择(如前次手术为常规开放手术,复发后再次手术采用后入或腹腔镜手术修补)。
另外,医生的资质和经验也是复发疝治疗时需要考虑的又一因素。
5.2 手术禁忌证和注意事项(1)非急诊的腹股沟疝属无菌手术,因此,凡手术区域存在感染病灶者应视为手术禁忌证。
(2)相对禁忌证及注意事项:存在引起腹内压增高因素者,如严重腹水、前列腺肥大、便秘和慢性咳嗽等,术前需要行相应的处理,以减少术后早期复发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3)对腹壁缺损巨大和疝囊腔巨大病人,推荐采用多学科治疗模式。
请整形科、呼吸科及重症监护科等多学科会诊,共同参与、制订手术方案,预防腹腔间室综合征(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ACS)的发生。
(4)手术风险评估,推荐使用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手术风险评估标准[11]。
5.3 手术医生资质和培训(1)常规的腹股沟疝修补手术不是“简单的小手术”,手术医生需要取得行医执照、完成住院医师培训和相应的手术培训。
(2)开展腹腔镜疝修补手术的医师还需要在上述基础上,另外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