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小学科学研究课教案:谁选择了它们教案
六年级科学上册 谁选择了它们教案 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谁选择了它们教案教科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自然选择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自然选择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观察和分析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
教学难点:1. 自然选择原理在实际生物现象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生物图片或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彩笔等学习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PPT或播放视频,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生物的特征,引发学生对生物适应环境的思考。
二、探究自然选择(1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自然选择的原理,引导学生理解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过程。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生物特征与生存环境的关系,举例说明自然选择的过程。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典型案例,如企鹅的黑白羽毛、鸟的喙形等,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特征如何帮助生物适应环境。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生物特征的适应性,并解释自然选择如何作用于这些特征的形成。
四、实践探究(15分钟)1. 教师提出实践任务,如设计一个实验或观察身边的生物,探究自然选择在实际中的体现。
2.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探究,记录观察结果和分析结论。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提出疑问或建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让学生了解了自然选择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了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六、深入探讨自然选择(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自然选择的过程,让学生举例说明自然选择如何在生物进化中发挥作用。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自然选择在不同生物种类中的具体应用,如昆虫的翅膀、植物的种子等。
七、进化证据——化石(15分钟)1. 教师介绍化石的概念和作用,引导学生了解化石是如何形成的。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谁选择了它们教科版

六年级上科学教案-谁选择了他们教科版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知道同一物种生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身体的形态结构也不同,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是大自然选择的结果。
2.了解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改变着生物,丰富着生物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利用图片资料研究问题,寻求有关问题的合理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生存法则,意识到环境与生物的密切关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指导学生分析资料,对问题寻求适当的解释,了解自然选择。
2.难点:指导学生理解自然选择的基础:生物个体都不相同,存在着差异。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同一物种不同环境动物的探究表格。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出示课题:谁选择了它们。
面对这样的探究主题,说说你想要知道什么。
(二)活动一:青蛙的去与留1.听故事:青蛙的故事。
2.思考:为什么一部分青蛙不见了?去哪了?为什么还有一部分留下来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怎么样的青蛙更容易生存下来?3.回题:结合故事,说说你对探究主题“谁选择了它们”的理解,。
(三)活动二:大自然选择了它们1.认识两个不同的环境冰天雪地与丛林原野的环境特征是什么?2. 环境对狐狸的选择你来当一回可以选择动物生死的环境。
说说你们是根据什么标准选择的?3.探究更多不同环境中的同种动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同种动物,为了适应环境更好地生存下来,他们都会表现出哪些不同的身体特征呢?找一找狐狸,熊,兔子,狼的不同身体特征。
4.学生活动5.汇报交流6.归纳:生活在北极的这些动物,他们都有哪些共同的身体特征?7.师生小结,得出伯格曼法则。
了解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四)活动三:选择改变着生物1.过渡:环境很厉害,那是不是所有的生命都只能听“天”由命,默默改变自己适应环境呢?在偌大的世界里,你能不能找到不是自然的选择,却也发生改变的生物呢?2.人工选择家猪的演化原鸡的演化杂交水稻的由来3.小结(1)人工选择谁选择了它们,促成了它们的演化?我们把这种选择叫做——人工选择。
教科版小学科学研究课教案:谁选择了它们教案

《谁选择了它们》教学设计(二)【教材简析】《谁选择了它们》是教科版六上科学第四单元第7课,在了解了多种多样的生物之后,本课从进化论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认识物种的演变过程,教材主要分四部分。
1.导入提出问题:是什么决定地球生物的命运?2.探讨青蛙去留问题,明白环境对生物的影响;3.分析三种狐狸的不同生活环境,得出自然选择改变生物,穿插了保温实验;4.简单介绍了人工选择。
青蛙的去留问题和自然选择是本课的主要活动,对资料的占有和分析是本课的主要学习方式,第三个活动中穿插的动物保温模拟实验需要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因此在教学时要对内容进行适当的整合,突出重点活动,将保温模拟实验用微课的方式呈现,引导学生分析温度数据,明白伯格曼法则。
【学生分析】学生学习本课的主要困难:1.六年级的学生尚处于具体运算到抽象运算的过渡阶段,要从大量的事实性资料入手分析归纳得出生物的演变过程是有一定的难度的;2.生物的演变过程对学生而言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没有生活经验的支撑,科学家也由于缺少证据,尚且对一些问题持不同意见。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用模拟实验的方法寻找间接的证据,增强直观体验,来帮助学生建立生物演变是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共同作用的科学概念。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同一种生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身体的形态结构也不同。
2.生物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是大自然选择的结果。
环境发生变化,生物的形态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3.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改变着生物,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次模拟天敌捕食青蛙,青蛙交配产子,再次被捕食,让学生观察体验青蛙为了适应环境而改变体色并生存下来的过程。
2.通过青蛙、北极狐等生物适应环境的研讨,让学生体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生存法则,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2.意识到环境与生物的密切关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指导学生模拟实验,对问题寻求适当的解释,了解自然选择。
教科版科学六上《谁选择了它们》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上《谁选择了它们》教案一. 教材分析《谁选择了它们》是一节教科版科学六上的课程,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以及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以学生熟悉的动植物为例,引导学生探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态环境的基本概念。
他们对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性的认识。
此外,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有一定的掌握,但在观察过程中,往往缺乏细致、全面的观察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掌握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等方法,探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物的情感,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以及分析生物适应环境的具体实例。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生物和环境的特点,发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适应环境的过程。
3.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4.讲授法:讲解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阐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等相关教学资料。
2.生物模型、图片等教具。
3.实验器材:如显微镜、放大镜等。
4.小组讨论卡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组生物与环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提问:“你们认为,生物和环境之间有什么关系?”2.呈现(10分钟)讲解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阐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通过PPT 展示相关实例,如沙漠中的植物、极地动物等。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适应环境的过程。
如观察种子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的发芽情况。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7 谁选择了它们》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7 谁选择了它们》教科版一. 教材分析《4.7 谁选择了它们》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自然选择的概念。
通过探究生物的特征和适应环境的方式,使学生明白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原因之一。
内容较为抽象,需要借助实例和观察让学生理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生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自然选择的概念和原理,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实例进行讲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自然选择的概念,知道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原因之一。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生物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自然选择的概念和原理。
2.学生如何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生物的特征和适应环境的方式。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实例,发现生物的特征和适应环境的方式。
3.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包括自然选择的原理、实例图片等。
2.实物模型:例如昆虫、植物等,用于观察和讨论。
3.分组讨论的表格和卡片:用于分组讨论和记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自然界中的生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的特征和适应环境的方式。
提问:“你们认为,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2.呈现(10分钟)介绍自然选择的概念和原理,通过PPT和实物模型,讲解生物的特征和适应环境的方式。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理解自然选择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实例,分析生物的特征和适应环境的方式。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教师总结自然选择的概念和原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自然选择在现代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举例说明自然选择在人类社会中的应用。
六年级科学上册谁选择了它们教案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谁选择了它们教案教科版第一篇:六年级科学上册谁选择了它们教案教科版谁选择了它们【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一种生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身体的形态结构也会有所不同。
2.环境发生变化,生物的形态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3.了解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改变着生物,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1.资料研究问题,寻求有关问题的合理解释。
2.运用实验的方法验证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环境与生物的密切关系,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知道同一种生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身体的形态结构也会有所不同。
知道环境发生变化,生物的形态结构也会发生变化【教学难点】了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改变着生物,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图片,幻灯片为每组准备:2个大小不同的球形烧瓶、1个与大烧瓶体积相近的长颈玻璃瓶、3个温度计。
【教学过程】一、引入:曾经称霸地球的恐龙家族消亡了,而同一时代的小小的螳螂却仍然生活在这个地球上,是什么决定着地球生物的命运呢?二、自主探究 1.青蛙的去与留(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两只青蛙,观察图中的两只青蛙,它们可能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将你们推测的它们可能生活的环境用彩笔画出来。
(2)为什么绿色的田野和黄色的沙漠中生活的青蛙颜色不同呢?说一说你们的看法。
爱心专心 1(3)推测黄色青蛙形成原因:分析图中提供的资料,阅读图下的文字,说说黄色青蛙是怎样形成的?(4)你们还知道哪些这样的生物?并说说是怎样形成的? 2.大自然选择了它们(1)导语:刚才我们了解到许多种类的生物都是因环境发生变化而出现的。
我这里有一组狐狸的照片,有人了解这几种狐狸吗?观察这几种狐狸,它们有什么不同?(2)阅读书中左侧文字:生物学家对不同地方的生命个体进行比较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同一种生物生活在愈冷的地方,个体就愈大,形体愈接近圆形,并且鼻子、耳朵、腿等暴露在外部的器官就越小。
我们能根据生物学家的发现推测这三种狐狸生活的环境有什么不同吗?(3)北极狐狸生活在寒冷的北极,它们圆而大的体形真的有利于保温吗?用实验验证我们的想法吧!(4)提供材料,分组做保温模拟实验 3.选择改变着生物导语: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大自然(也就是环境)改变着生物。
教科版科学六上《谁选择了它们》教学设计1

教科版科学六上《谁选择了它们》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谁选择了它们》是教科版科学六上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选择。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生物为了生存和发展,会根据环境的特点进行适应和选择。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知识,对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态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具体的生物适应和选择机制,部分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选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选择现象,认识不同生物的特点及其适应环境的方式。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增强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选择现象。
2.难点:生物适应环境的具体方式和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的场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生物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生物适应和选择的原因,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4.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生物适应和选择的案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课文内容、插图、动画等的多媒体课件。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生物适应和选择的案例、图片等。
3.分组讨论:提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定一名组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生动有趣的生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课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选择现象。
通过PPT展示相关插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教科版科学六上《谁选择了它们》表格式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上《谁选择了它们》表格式教案一. 教材分析《谁选择了它们》是一节科学探究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与环境的适应关系。
教材通过提供丰富的探究材料,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操作和观察方面,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操作来理解抽象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适应关系。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生物与环境的适应关系。
2.难点:通过观察和分析,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生物和环境的关系,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比较法:学生通过比较不同生物对同一环境的适应方式,深入理解生物与环境的适应关系。
3.小组合作: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探究任务,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准备相关的探究材料和工具。
2.学生准备:提前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关知识,准备进行观察和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与环境的适应关系。
例如:“你们认为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探究材料,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生物与环境的适应关系。
例如:展示不同生物在同一环境下的生存方式,让学生观察和比较。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分析,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生物与环境的适应关系。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分析结果,通过交流来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物与环境的适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