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成语真题解答误区解析
把握成语题设置误区的七种类型

把握成语题设置误区的七种类型练习一般来说,高考成语题设计的错误选项,主要有以下七种类型。
一、望文生义成语的意义是约定俗成的,是有整体性的,而且多数成语有一定的典故或来历,加上有些成语中的语素还含有生僻的古义,这就造成了理解成语意义的困难。
考生如果对成语意义辨析不仔细,一瞥而过,就极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
例1 :信息化浪潮带来了令人目不交睫....的变化,越是如此,我们越应该抛弃走捷径的念头和幻想,脚踏实地,稳步前行。
交:合拢。
睫:睫毛。
目不交睫:上下睫毛不能交合。
即不合眼,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觉。
这里望文生义。
把它误解为“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的意思了。
此处可以改为“眼花缭乱”,形容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
[正确用例] 此时宋云彬已年逾古稀,却为了《史记》的标点工作目不交睫....,夜以继日,连日记都中断了两个多月。
例2:如果人们仍然目无全牛....,不讲文明地继续破坏生态环境,不仅印度的渡渡鸟会出现灭绝之灾,中国的大熊猫、朱鹮、金丝猴……以及世界上其他珍贵的、国宝级的野生动物,经过几十年几百年或者几千年生态环境的恶劣演变,同样有可能会像稀有的渡渡鸟一样,遭受灭绝的厄运。
目无全牛: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
语境把“目无全牛”望文生义,理解为目光短浅的意思。
这里应为“鼠目寸光”,比喻目光短浅,缺乏远见。
[正确用例] 中国人常把国外有数百年历史基业长青的企业挂在嘴边,并感叹中国企业的鼠目寸光....。
二、用错对象成语均有其特定的适用对象及范围,有的适用于人,有的适用于物,有的适用于事。
而且有的只适用于特定的人、物、事。
考生如果把握不准,就极易导致错误。
例3:音乐剧科班出身的娄艺潇,与藏族歌手四郎贡布共同传唱经典之作《在那东山顶上》:俩人的交相对唱,将东山顶上的那份思念更是抒发得举重若轻....。
举重若轻:举重东西像举轻东西一樣,比喻做繁难的事或处理棘手的问题轻松而不费力。
高考语文-成语正误辨析- 专题练习(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语文专题练习成语正误辨析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旅游业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这里巧夺天工....的自然美景闻名天下,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B.持续多日的强降雨导致部分地区山洪暴发,农田被淹,房屋倒塌,灾情扣人心弦....,相关部门正全力以赴组织救灾。
C.两位多年未见的战友在火车上意外相逢,他们一见..如故..,回忆起一同出生入死的战斗经历,不禁感慨万千。
D.没有强大的创新设计、生产制造能力,国家实力的提升就无从谈起,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新闻发布会上,他讲话仅用了八分钟,简洁明了,新闻性、针对性强,没有一句穿靴戴帽....的空话套话。
B.联合国大会曾经两次召开会议,讨论是否应该废除死刑的问题,但因各方立场南辕北辙....,讨论无果而终。
C.本届展销会邀请到了安徽、浙江、上海等地知名企业,湖笔、宣笔、徽墨、宣纸、歙砚等文房四宝济济..一堂..。
D.写一篇小说并不太难,但要想让自己的作品在擢发难数....的小说中引起读者广泛关注,就不那么容易了。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奚羽先生指导弟子写论文时强调,学术论文要有的放矢,论证严密,语言准确而简洁,不能模棱两可,也不能有那些繁文缛节....。
B.虽然已经是晚上了,但候车大厅里依然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大喇叭的广播声、商贩的叫卖声、孩子的哭泣声不绝如缕....。
C.因为有了充足的伏笔铺垫和出人意料的结尾,莫泊桑的小说《项链》的情节显得波澜壮阔....,悬念丛生,让读者回味无穷,赞叹不已。
D.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模仿名家名作的语言,而不能欣赏其作品的思想内涵与学习其崇高的精神,则恐有买椟还珠....之憾。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陶渊明早年曾经几度出仕,后来因为不满当时黑暗腐败的政治而走上归隐之路,过起了瓜田李下....的田园生活。
高考语文成语题误用类型例题解析

高考语文成语题误用类型例题解析高考语文成语题误用类型例题解析一、望文生义(成语的意义不仅仅是字面意义,有时用其引申义或比喻意义,如果不了解成语的内在含义,就按成语的字面意思去理解,并且运用于说话或文章里,就容易出现望文生义的错误。
此错误类型是生活中常见的,也是高考常考的)1.弹冠相庆例:园丁康居工程,确实抓到了点子上,消息一传出,广大教师奔走相告,弹冠相庆,称赞为他们办了实事。
弹冠:掸去帽子上的尘土。
《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
”本谓王吉、贡禹两人友善,王吉做了官,贡禹也准备出仕,后以“弹冠相庆”指因即将作官而互相庆贺。
多用作贬义。
句中只理解为“因高兴而庆贺”,显然不当。
2.不刊之论例:这篇文章见识浅陋,属于不刊之论,总编决定不予发表。
刊:削。
古代在竹简上写字,有错误就用刀削去。
不刊之论,是指不能删简的言论。
句中却理解为不能刊登的言论,大错。
3.文不加点例:古人写文章不加标点,所以有文不加点之说。
点:涂改。
文不加点,是指文章不经修改,一气写成,形容才思敏捷,下笔成章。
可是句中却将“点”理解为“标点”,这就与原意相去甚远了。
4.差强人意例:我本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这个成语在报刊中的失误率较高,常被人理解为“不能使人满意”,其实它的意思是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
意思理解差不多相反了。
5.空穴来风例:我们有些同志就是喜欢捕风捉影,竟然说我们老厂长行贿收贿,这不是空穴来风吗?空穴来风,是指有了洞穴才进风,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
句中将这个意思理解反了。
6.不足为训例:一个人犯点错误,是难免的,是不足为训的。
训:准则。
不足为训,是指不能当作典范或准则。
句中却理解成“不足以成为教训”,是没有理解“训”的意思。
7.始作俑者例:在这个厂里,他是敢于摔了铁饭碗,而干个体的始作俑者,在他之后,不少人或辞职,或停职,投入到下海的潮流中。
高考成语题答题技巧——五大注意和六大陷阱

高考成语题答题技巧——五大注意和六大陷阱成语向来都是高考语文的必备考点之一,可是对于很多同学来说,解答成语题常常是“做题凭感觉,正确看运气”,一副全靠天收的样子。
而平时一说起什么古今异义、褒贬误用、语法欠缺等等就一阵阵头大,以至于不愿多做了解,做起题来就失分严重。
其实,成语题是有规律可寻的。
今天,我们一起了解下成语题解答的五大注意和六大陷阱,全面详析成语解题技巧,轻松掌握满分“神技”!一技法“五注意”在解答高考语文成语题时,应注意以下五点:▌注意一:形似神异一些成语从表面上看起来,它们的构成语素十分相近,但成语的意义却相差很大,如“一挥而就”和“一蹴而就”,“不以为然”和“不以为意”,等等。
还有一些,构成成语的语素比较相近,成语的意义也很接近,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如“指日可待”和“拭目以待”,“另眼相看”和“刮目相看”,等等。
对这两类成语,我们极易混淆,因此应多比较,掌握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
▌注意二:感情色彩有些成语感情色彩强烈,褒贬分明,是非明了,好恶明晰。
只有准确把握了成语的感情色彩,才能辨别正误,恰当运用。
如:美国加快战略东移的步伐,实际上就是不想失去亚洲这块蛋糕,拼命遏制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殚精竭虑地要抑制中国崛起的势头。
“殚精竭虑”是褒义词,形容耗尽精力,费尽心机。
这里应用“处心积虑”。
▌注意三:适用对象每个成语都有比较确定的适用对象和适用范围。
如果超出了成语的适用范围,弄错了搭配对象,就会造成成语和对象之间不搭配。
如:近年来几乎每年都会有一部让人宵衣旰食的韩剧火爆荧屏,从《继承者们》到《来自星星的你》再到如今的《太阳的后裔》,这些韩剧都让剧迷们疯狂追捧。
“宵衣旰食”指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
形容勤于政务。
这里对象误用,应改为“废寝忘食”。
▌注意四:语境要求成语的运用与语境密切相关,因为语境对语言表达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注意语境要求,就是要从成语前后的语句来辨析它们内在的关联、照应、衔接、过渡等是否有问题。
解密高考成语题八大“陷阱”

“ 帚 自珍 ” 比喻 东 西 虽 不 好 , 是 自己珍 视 。 它是 一个 谦 词 , 能对 “ ” 不 能对 敝 , 可 只 己 ,
“ ” ① 句将 它 用 于 编辑 对 已故 著名 作 家 的作 品的态 度显 然是 不 对 的 。 人 ,
五 、 词 取 义 断
“ 耳提面命 ”形容恳切地教导 。而①句将它望文生义成“ . 撕耳朵 , 当面命令” 的体罚教 育了。“ 失之交臂”形容当面错过 , , 失掉好机会 而②句将“ 交臂”臂膀搂着臂膀 , ( 指面对
面 ) 文生 义成 友谊 很 深 的合作 伙伴 了。 望
二 、 象 误 用 对
成语 均有 其特 定 的使 用 对象 , 的用 于人 , 的用于 物 , 的用 于事 , 有 的用 于特 定 有 有 有 还 的人 、 或事 , 物 如果 把 握不 准 , 就极 易 扩 大使用 的范 围或 误作 它用 。如 :
有 见识 , 随波 逐 流 。② 句 只 断取 了“ ”特 ” 义 , 成语 中 的“ 不 独 “ 之 而 立 ‘ ” 行 的意 义 与句 子 的
语 义相 悖 。 “ 刀小 试 ” 比喻 有 很 大 的本 领 , 在小 事情 上 施 展 一 下 。⑧ 句 只断 取 了“ 牛 , 先 小 试” 义 . 之 而成 语 中 的“ 很 大 的本 领 ” 有 的意 义 与 句 子 “ 作 经验 欠 缺 , 工 实践 能 力 不 足 ” 的语
① 新课 程标 准要 求我们 在 高 中语 文教 学 中努 力贯彻 新 的教 育教 学理念 ,坚决 摒 弃 那
种 不 尊重 学 生的耳提 面命 式的教 学方 法 。
② 20 年 5 0 9 月9日, 国著名 相 声演 员李 文华 老人 溘然 长逝 , 让他 的老搭 档姜 昆深感 我 这
高考语文成语题误用类型例题解析

高考语文成语题误用类型例题解析一、望文生义(成语的意义不仅仅是字面意义,有时用其引申义或比喻意义,如果不了解成语的内在含义,就按成语的字面意思去理解,并且运用于说话或文章里,就容易出现望文生义的错误。
此错误类型是生活中常见的,也是高考常考的)1.弹冠相庆例:园丁康居工程,确实抓到了点子上,消息一传出,广大教师奔走相告,弹冠相庆,称赞为他们办了实事。
弹冠:掸去帽子上的尘土。
《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
”本谓王吉、贡禹两人友善,王吉做了官,贡禹也准备出仕,后以“弹冠相庆”指因即将作官而互相庆贺。
多用作贬义。
句中只理解为“因高兴而庆贺”,显然不当。
2.不刊之论例:这篇文章见识浅陋,属于不刊之论,总编决定不予发表。
刊:削。
古代在竹简上写字,有错误就用刀削去。
不刊之论,是指不能删简的言论。
句中却理解为不能刊登的言论,大错。
3.文不加点例:古人写文章不加标点,所以有文不加点之说。
点:涂改。
文不加点,是指文章不经修改,一气写成,形容才思敏捷,下笔成章。
可是句中却将“点”理解为“标点”,这就与原意相去甚远了。
4.差强人意例:我本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这个成语在报刊中的失误率较高,常被人理解为“不能使人满意”,其实它的意思是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
意思理解差不多相反了。
5.空穴来风例:我们有些同志就是喜欢捕风捉影,竟然说我们老厂长行贿收贿,这不是空穴来风吗?空穴来风,是指有了洞穴才进风,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
句中将这个意思理解反了。
6.不足为训例:一个人犯点错误,是难免的,是不足为训的。
训:准则。
不足为训,是指不能当作典范或准则。
句中却理解成“不足以成为教训”,是没有理解“训”的意思。
7.始作俑者例:在这个厂里,他是敢于摔了铁饭碗,而干个体的始作俑者,在他之后,不少人或辞职,或停职,投入到下海的潮流中。
始作俑者,贬义词,是指开始用俑殉葬的人,比喻首开恶例的人。
(全)高考语文-成语使用正误辨析-例题详解

高考语文-成语使用正误辨析-例题详解考向一理解成语的准确含义,切忌望文生义很多成语来源于古代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历史典籍、文学作品等,往往具有结构的稳定性和意义的整体性等特征,需要我们准确理解和把握它的字面意义之外的整体意义,切忌主观臆断,望文生义,即只按照字面的意思来理解。
如“不刊之论”中的“刊”不是“刊登”的意思,而是“修改”之意。
“不刊之论”的意思是“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形容文章或言辞精准得当,无懈可击”。
再如“登高自卑”并非“登上高山很自卑”的意思。
“自卑”在文言文中是两个词,“自”是介词“从”,“卑”是“低处,底下”的意思。
“登高自卑”的意思是“登高山从底下开始。
比喻事情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典例1 分析并判断下列成语运用是否正确。
(1)在范仲淹笔下,洞庭湖风光无限,有时波平浪静,天水一色,令人心旷神怡;有时则风生水起,浊浪排空,让人顿生萧然之悲。
【成语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现在就必须着手实现湿地资源利用方式的科学化,使湿地资源利用具有充分的可持续性。
若等到严重事态出现时再采取行动,那将是亡羊补牢,悔之晚矣。
【成语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6·全国卷Ⅰ)在那几年的工作学习中,杨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的教导在我听来如同空谷足音,给我启示,带我走出困惑。
【成语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李平时就喜欢舞文弄墨,加上这几年工作之余坚持不懈的练笔、投稿,成了全县有名的笔杆子。
【成语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每个国家都有最适合自己的道路,简单地“输入”“复制”,照搬照抄他国的政治制度,最终可能会水土不服,刻鹘类鹜,甚至把国家的前途命运葬送掉。
高考成语运用题的九大雷区

10、屡试不爽:屡,多次。爽,差错。经过 多次试验都没有差错。 11、久假不归:假,借用。本指长期借用 而不归还。 12、差强人意:还比较令人满意。 13、万人空巷:多用来形容盛大集会或新 奇事物把所有的人都吸引来的盛况。
14、空穴来风:比喻消息和谣言的传播不是完
全没有原因的。也比喻流言乘机会传开来。
【闻名遐迩】这种特产海内外闻名遐迩。 (“海内外”与“遐迩”重复) 【责无旁贷】这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责任。 (“责”与“责任”重复) 【安居乐业】政府要让人民的生活安居乐业。 (“生活”与“安居”重复) 【贻笑大方】他的举动只能让人贻笑大方。 (“让人”与“贻”重复) 【扪心自问】小明这几天都在扪心自问地自责。 (“自问”与“自责”重复)
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
1、文不加点:形容文章写得很快,不用涂 改就写成。 2、不刊之论: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 言论。 3、五风十雨:形容风调雨顺。 4、大方之家:泛指见多识广,学问深厚的 人。 5、三人成虎:比喻流言惑众,容易使人误 假为真。
6、明日黄花:比喻迟暮不遇之意。后也比 喻过时的或没有意义的事物。 7、高山流水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已。 也比喻乐曲高妙。 8、不名一文:形容人贫穷到了极点。 9、阳春白雪:不能理解为春天的雪,而是 指高雅而不通俗的文艺作品,(跟“下里 巴人”相对)
容易重复语意的成语
【难言之隐】我其实有难言之隐的苦衷。 (“难言之隐”与“苦衷”重复) 【南柯一梦】这只是一场南柯一梦。 (“一场”与“一”重复) 【相形见绌】小明就显得相形见绌。 (“显得”与“相形”重复) 【如芒在背】老师的目光让他感觉好像如芒在背。 (“好像”与“如”重复) 【方兴未艾】我们的事业正方兴未艾。 (“正”与“方”重复) 【芸芸众生】他们欺骗不了众多的芸芸众生。 (“众多”与“芸芸”重复) 【津津乐道】小明津津乐道地说:“真好玩。” (“道”与“说”重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成语真题解答误区解一、望文生义成语的意义具有整体性,而且意蕴是约定俗成的,而望文生义是指不了解成语的确切含义,只按照成语的字面意思来理解成语的含义,仅从字面上牵强附会地理解,导致理解不确切而造成的运用错误。
如“求田问舍”,指只知道置产业,谋求个人私利,比喻没有远大的志向,易被误解为“寻求田地到处问询”;“差强人意”是说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易被误解为“稍微不能使人满意”;“明日黄花”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常误用在表示将来的语境中;“火中取栗”比喻冒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却上了大当,一无所得。
也指冒险行事,使自己蒙受损失。
常误用来形容不惧困难、危险做某事。
为了避免望文生义,必须扣准关键字,如“屡试不爽”中的“爽”的意思是“差错”,形容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不是表示多次尝试都没有成功。
必要时可以追根溯源,了解出处,熟悉典故,如“登高自卑”语出《礼记·中庸》的意思是登高山要从低处开始,比喻做事情要循序渐进,常误用为“看见高山觉得自己很渺小”。
【例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在《群英会蒋干中计》中,罗贯中运用生动细致的动作神态描写,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胸无城府却又自作聪明、十分迂腐可笑的蒋干形象。
②整天忙于琐事,并乐此不疲,当然就没有精力为广大群众办实事,更没有时间读书,这样终究是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
③钱钟书先生是一个十分难得的奇才,被誉为“学术泰斗”,他知识渊博,学养丰富,治学严谨,其文章达到了不赞一词的地步。
④出身于东汉后期一个势倾天下的官宦世家的袁绍,由于为人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关键时刻往往引而不发,故不能成就大业。
⑤春暖花开,冰雪消融,江河日下,涓涓细流滋润万物,历经严寒考验的北方大地,告別了千里冰封的季节,焕发出勃勃生机。
⑥反腐败是我国当前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关系到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既要旗帜鲜明,坚决惩治,又要瞻前顾后,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和影响。
A. ①③⑥B. ①④⑤C. ②③⑤D. ②④⑥【解析】本题考查成语,沿用近年热门的六选三模式。
“胸无城府”形容待人接物坦率真诚,心口如一。
褒义,不能表示缺乏谋略,此处望文生义了。
“乐此不疲”因喜欢做某事而不知疲倦。
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符合语境。
“不赞一词”是说文章写得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也可用为“一言不发”之意。
此处使用正确。
“引而不发”是说拉开弓却不把箭射出去,比喻善于启发引导。
也比喻做好准备暂不行动,以待时机。
此处误解为“做事不果断”,属望文生义。
“江河日下”指江河的水一天天地向下流,比喻情况一天天地坏下去。
此处误解为“江河的水流下来了”,属望文生义。
“瞻前顾后”形容做事之前考虑周密慎重,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在句中使用正确。
可见使用错误,本题正确答案为B。
二、用错对象有些成语的适用对象具有特定的“方向性”或“针对性”,有的指自然界,有的指人类社会;有的指个体,有的指群体;有的专用于男女或夫妻之间,有的只适用于某一领域。
如果对成语所表达的习惯对象或范围缺乏了解,便会出现张冠李戴、用错对象的问题。
为避免用错对象,首先要弄清成语含义,分清范围。
如“连篇累牍”形容文章篇幅过多,文辞过长;而”汗牛充栋”则形容藏书非常多。
有些成语有自己固定的适用对象,有的用于人,有的用于物,如果把握不准,就容易犯张冠李戴的错误。
如“豆蔻年华”只能用于人,且只能用于十三四岁的女子;而“荡气回肠”只能用于物,形容乐曲、文辞等婉转动人。
还要注意有固定使用对象的成语被扩大范围,如将“举案齐眉”“破镜重圆”“相敬如宾”等用于夫妻之间的成语用于一般朋友、同学等。
【例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他的那幅看起来还不错的书法作品,一挂在著名书法家启功写的条幅旁边,真如小巫见大巫,令人汗颜了。
②兰陵县代村虽地域狭窄,物产匮乏,但由于大力开发绿色农业,方寸之地,拓出了发展的大空间。
③走进来一位短小精悍、浓眉阔脸的人,身着青色短衫,步履稳健。
大家都把目光转向了他。
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最近400年的突飞猛进,大自然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似乎已泾渭分明,不再神秘。
⑤每当我提出一个问题时,我总会把眼神转向他,一种非常温柔、期待的眼神。
我的问题不难,又在提问时加了许多暗示,答案几乎是呼之欲出。
⑥我国民间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尽管由于技艺拥有者的观念问题而只留传给家人,但仍能薪尽火传,生生不息。
A. ①③⑥B. ①④⑤C. ②③⑤D. ②④⑥【解析】“小巫见大巫”比喻小的或差的跟大的或好的一比,就显得差得远了,用在此处,符合语境。
“方寸之地”原指很小的地方,现在用来指人的心,不再用来指很小的地方。
句中用来指很小的地方,属于使用对象错误。
“短小精悍”形容人身材矮小而精明强干,也形容文章、戏剧等篇幅不长而有力。
“泾渭分明”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
可改为“一清二楚”。
“呼之欲出”形容画像非常逼真,似乎叫他一声他就会从画里走出来,也指文艺作品中人物刻画得十分生动,只适用于文学、绘画方面,“答案”是不能“呼之欲出”的,用错对象。
“薪尽火传”比喻师生传授,技艺、学问等代代相传,用在此处合乎语境。
可见正确,本题正确答案为A。
【例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有一双轻跳舞靴太美观了,细长到不可理喻的地步;那双带布口的漆皮靴,叫人看了舍不得离开。
②他虽然很年轻,作品也不多,但在漫画创作方面已是头角峥嵘,受到同行的普遍赞赏。
③法国大昆虫学家法布尔,把科学和文学巧妙地结合起来,用富有诗意的笔触给人们描绘了一个绚丽多姿、光怪陆离的昆虫世界。
④自古以来,螃蟹被誉为百鲜之尊,最鲜的美味也比不上蟹的美味。
金秋时节,阳澄湖的螃蟹不仅个儿大,而且只只脑满肠肥,吃起来味道好极了。
⑤父亲从来没有像今晚这样口若悬河,仿佛他有满肚子的衷曲要告诉我一样。
⑥漫步万盛石林景区,石林、溶洞、飞瀑显露出鬼斧神工的魅力,浓郁淳朴的苗家风情及风姿绰约的民族歌舞增添了人文情趣。
A. ①②③B. ①④⑥C. ②③⑤D. ③④⑤【解析】“不可理喻”形容蛮横或固执,故使用对象错,不能用于鞋。
“头角峥嵘”比喻青少年的气概或才华。
峥嵘:卓越,非凡。
原比喻突出地显露才能和本领,后形容气概不凡才华出众,尤指青少年,正确。
“光怪陆离”,光怪:光彩奇异;陆离:色彩繁杂、变化多端的样子。
形容奇形怪状,五颜六色,现象奇特,中性词,但是不能用来形容人,也形容事物离奇多变,正确。
“脑满肠肥”形容不劳而食的人吃得很饱,养得很胖,形容螃蟹,属于对象用错。
“口若悬河”指言谈有若滔滔流水,源源不绝于口,形容口才敏捷,善于辩解,正确。
“风姿绰约”的“风”是风度;“绰约”指女子姿态柔美,形容女子风韵姿态柔美动人,可见对象用错。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B。
三、褒贬误用成语从感情色彩上可分为褒义词、中性词和贬义词。
不同的成语常带有不同的感情色彩,应使成语的感情色彩和语境的色彩保持一致,语境褒则褒,语境贬则贬,中性语境则使用中性词,否则容易造成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的失误。
如“凤毛麟角”“洋洋大观”都是褒义词,常被误用为贬义词;而“改头换面”“文恬武嬉”都是贬义词,常被误用为褒义词。
首先明确成语的褒贬色彩,其次要明确陈述对象,辨析语境是褒是贬。
有些成语的感情色彩并不是唯一的、固定的,可能因语境的变化而存在差异。
如“标新立异”既可指独创新意,立论与别人不同,是中性词,也可指为了显示自己,故意另搞一套,是贬义词。
再如“登峰造极”既可比喻造诣达到最高深的境地,是褒义词;也比喻干坏事猖狂到了极点,是贬义词。
【例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我们更要勇于开拓,不断进取,如果墨守成规,就会落后甚至为时代潮流所淘汰。
②媒体披露,美国国家安全局对世界35个国家首脑进行窃听活动,其手段无出其右,招致越来越多的国家声讨和批评。
③他性格比较内向,平时沉默寡言,但是一到课堂上就变得振振有词,滔滔不绝,所以他的课很受学生欢迎。
④这些年,美国挖空心思,刻意摆出一副联合印度夹击中国的态势,其实只不过是想借此获取与中国进行利益交换的筹码。
⑤在有的国家的某些地区,青少年吸毒已蔚然成风,引起了当局的注意。
⑥沈从文以他的独特审美视角构建了一个如诗如画,恬静淡远,风格独具的“湘西世界”。
翠翠是这个世界养育出的一个天真可爱,纯朴善良,玲珑剔透的小姑娘。
A. ①③⑥B. ①④⑤C. ②③⑤D. ②④⑥【解析】“墨守成规”形容因循守旧,不肯改进,用于此处是正确的。
“无出其右”,出,超出;右,上,古代以右为尊。
没有能超过他的,多含褒义,而②句语境是贬义,用于此处不正确。
“振振有词”,形容理由似乎很充分,说个不休。
多用于贬义,③句语境是褒义,故用于此处同样不正确。
“挖空心思”形容费尽心机,多含贬义,用于此处正确。
“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风气。
为褒义词,⑤句语境是贬义,用于此处不正确。
“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精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多指镂空的工艺品和供赏玩的太湖石等)。
也形容人聪明伶俐,为双义两用。
可见②③⑤句成语的使用是错误的,本题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为C。
四、不合语境成语的使用都有着特定的语言环境,有的和整个句子的氛围相吻合,有的和人称相对应,有的意义和句子相符合。
辨析成语和运用成语,一定要通读句子,看该成语是否符合语境。
成语要与句意一致,与句子的场合相符,还要与句子里的人物身份、关系相符。
2016年全国Ⅱ卷有一成语辨析问题:“正在悠闲散步的外科主任王教授,突然接到护士电话说有个病人情况危急,他立刻安步当车向医院跑去。
”这里的“安步当车”指慢慢地步行,就当作是坐车。
语境强調王教授听说病人情况危急,立刻向医院赶去。
显然不恰当。
【例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解析】“曾几何时”,曾:曾经;几何:若干、多少。
才有多少时候。
指时间没过多久,用于此处显然不合语境。
瞠目结舌: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受窘或惊呆的样子,用于此处符合语境。
“妙语连珠”,巧妙风趣的话一个接一个,符合语境。
“不忍卒读”,卒:尽,完。
不忍心读完。
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不合语境。
“从善如流”,形容听取正确的意见及接受善意的规劝像流水那样快而自然,不合语境。
“四平八稳”形容说话、做事、写文章稳当,有时也指做事只求不出差错,缺乏创新精神,用于此处符合语境。
可见①④⑤中成语的使用都存在不合语境的问题,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为B。
【例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在我离开利物浦的时候托雷斯曾经和我地谈了一次话,他告诉我:“认清现实,做出属于自己的最好选择,不要顾虑别人,你无须再证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