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课件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课堂小结
西亚:伊斯 兰教文化圈
中 古 时 南亚:多宗 期 教文化 的 亚 洲
东亚:儒家 文化圈
阿拉伯帝国
概况:7世纪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建立专制 独裁统治,统治者称为哈里发,建立横跨亚欧非 的大帝国 贡献:成为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的桥梁
大化改新:古代日本一次重要的政治、经济改
革。646年日本封建革新派仿照中国唐代实行改 革:土地收归国有,取消贵族、豪族的私有土 地和部民制;中央设立二官、一台、八省,地 方行政设置国、郡、里;统一税制。改革打破 了贵族世袭传统,实质上为日本建立了封建的 经济、政治制度,形成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 家。
宰相
枢密院
财政部
非、西班牙等九个行省,由哈里发任命的总 协助哈里发 掌管令状 负责收支
督(埃米尔)治理
统管政务 与文告
阿拉伯帝国的中央官制
特点:①君主专制独裁传统;②政教合一;③中央集权
重难点突破
课堂任务1: 看书说出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笈多帝国、德
里苏丹国、日本、朝鲜:时间、范围(首都)、政治、 经济、宗教、文化的概况(学案)
C.多元文化实现高度融合 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
B
3.公元9世纪,阿拉伯帝国的首都巴格达纸店和书店林立。哈里发麦蒙与拜占庭的
关系缓和后,曾派遣大翻译家侯奈因访问君士坦丁堡,请求拜占庭皇帝代为搜集希
腊古籍。麦蒙的要求得到了满足,使得巴格达成为汇集古典文化的汪洋大海。由此
可知( )
A.巴格达成为希腊化世界的中心 B.阿拉伯帝国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 C.拜占庭文明影响到奥斯曼帝国
主题:各有特色的区域文明的形成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教案

第四课《中古时期的亚洲》教学设计【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中古时期亚洲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中古世界文明的多元面貌。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了解阿拉伯人在广域范围内的商业活动及奥斯曼土耳其人扩张的相关史实,认识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的重要地位。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已搜集到的资料,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中古时期西亚、南亚、东亚等文明区域不同的发展道路,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在对对亚洲不同国家的了解过程中,运用比较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古代文明既独立发展又相互联系,增强对中华文明圈以及世界文明多元面貌的理解,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同时提升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阿拉伯人在广域范围内的商业活动及奥斯曼土耳其人扩张的相关史实,认识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的重要地位。
难点:日本幕府政治的兴起【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图片:世界名著《一千零一夜》【设计意图】通过图片,以同学们较为熟悉的世界名著《一千零一夜》为导入,调动学生对阿拉伯帝国社会及文化的兴趣,而进入本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一.阿拉伯帝国1.兴起背景(1)宗教信息: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的兴起和发展使各氏族部落形成统一的民族力量。
(2)政治基础:7世纪前期,穆罕默德基本统一了阿拉伯半岛。
(3)军事因素:阿拉伯人主张军队在保持自己优势的基础上,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引进先进武器,提高军队战斗力。
2.建立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规模向外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到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3.统治特征知识。
4.影响:阿拉伯帝国的建立,将原本已经相互联系的地区置于统一的帝国统治之下,强化了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有利于东西方生产技术、商业贸易的发展及文化交流。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教学设计

《中古时期的亚洲》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以《一千零一夜》导入,通过教师阐述一千零一夜的由来配合《一千零一夜》实体书,以及课本上导入部分的一千零一夜内容进行介绍。
在为学生导入时说明,这既展示了中古时期阿拉伯地区对中国已有认知,也说明其认知其实较为有限,其原由可能来自交通的不便,来自文化传播技术的不成熟,也可能来自文化的差异性(此处为课程升华埋下伏笔,先强调差异性,在授课完成时再点名明了解并且尊重不同民族的宗教信仰与文化特征,理解和包容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学会与各民族和谐共存的情感主题)跟随教师思路,认真听老师讲述通过图片和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进入正课学习。
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明确定义:中古时期中古时期:中古时期是历史学名词,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时代。
由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开始,此后数百年中,在世界范围内,封建制度占据了统治地位,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453年)之后,资本主义抬头的时期为止。
当时的世界是划分为地区的世界,以自然经济为主,世界还没有联为一体,所以世界中古史是按照若干文明地区(西欧罗马天主教文明区,东欧希腊正教文明区,西亚北非阿拉伯-伊斯兰教文明区,南亚、东南亚佛教印度教文明区,东亚儒学文明区)在历史学上分别表述的,同时中古时期是信仰的时代,故基督教(天主教和东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儒教等宗教的社会政治作用和不同特点决定了当时世界的特点是划分为相应的宗教文化圈。
了解明确定义:中古时期,协助学生明确时空概念宰相枢密院•财政部•哈里发政策。
(四)朝鲜对于这个部分,教师会以时间为线索,梳理朝鲜的发展演变,形成对朝鲜的整体性的认识。
5.在课本中勾画要点直观渗透家国情怀。
6.帮助学生理清朝鲜的时间顺序,构建历史体系。
课堂小结课堂小结:1.在老师的引领下生成对本节课的知识点归纳。
1.训练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课堂演练,夯实基础1.他作为精神领袖,创立了世界性宗教;作为政治领袖,推动了阿拉伯地区的统一。
2024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2.阿拉伯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
①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___政__治___、军事和宗教大权 政治 ②各部大臣:辅助哈里发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方面的事
务,其中以掌管___财__政___和税务的部门最为重要 ①生产:帝国经济繁荣,手工业和___商__业___得到很大发展 ②贸易: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东亚、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 经济 大地区从事陆上和_海__上__贸_易__ ③城市:帝国境内有很多城市,都城__巴__格__达__是当时世界上 最大的城市之一
知识点三 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1.中古时期的印度 (1)笈多帝国 ①建立:4世纪初,笈多帝国经过多年征战,几乎征服了__北_印__度___。 ②概况
政治
帝国政局稳定,国王直接控制的地区主要为_恒__河_中__下__游__, 其余大部分地区仍保留原来的藩王,政令不够统一
宗教
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__印__度_教___得到统治阶级支持,以后 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不同道路的史实,增强对中华文 鲜半岛在强大文明影响下探索自
明圈的理解。
身道路的思考,提升历史解释核
心素养。
导学·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共研·关键能力·合作探究
精练·多维训练·创新应用
导学·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知识点一 阿拉伯帝国
1.伊斯兰教的创立与阿拉伯人的扩张 (1)伊斯兰教的创立: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_伊__斯_兰__教__。 (2)阿拉伯半岛的统一:622年,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在那里建立 政权,势力范围逐渐扩大。到他去世时,阿拉伯半岛基本___统__一___。 (3)阿拉伯人的扩张: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规模向外扩张,先 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到8世纪中期建 立起地跨__亚_非__欧___三洲的大帝国。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目标素养
了解中古时期亚洲的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用历史的眼光认 【唯物史观】 识中古时期亚洲的发展进程,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
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认识中古时期的亚洲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概述阿拉伯帝国与奥斯曼帝国的建立及对于东西方交流的影响,提高学生探究 【史料实证】 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奥斯曼帝国 1.兴起与发展
(1)13世纪,奥斯曼土耳其 人逐步征服小亚细亚。 (2)14世纪中期,奥斯曼土 耳其人逐渐征服巴尔干和东 南欧部分地区。 (3)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 人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 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定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 (4)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 国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 大帝国。
一、阿拉伯帝国
快速阅读“阿拉伯帝国”,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1:根据地图并结合教材梳理阿拉伯帝国的发展线索。 问题2:阿拉伯半岛统一与伊斯兰教的关系 问题3:阿拉伯帝国如何进行政治统治的?分析其政权性质。 问题4:结合“学思之窗”说一说阿拉伯帝国经济状况如何?在沟通世界 贸易中的作用? 问题5:结合《一千零一夜》和阿拉伯数字,说明阿拉伯文化成就 的来源和特点。并说明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问题6:分析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
一、阿拉伯帝国
(1)兴起与发展
材料1: 阿拉伯人一手拿古兰经,一 手执剑,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阿拉 伯国家成为横跨亚、非、欧的洲际大帝 国。
材料2:我们的宗教和我们的帝国是 一对阿拉伯孪生兄弟 。
——古代穆斯林作家 比鲁尼
6世纪 多部落并存, 相互混战;
7பைடு நூலகம்纪 穆罕默德创 立伊斯兰教
622年 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 建立政权。他去世时, 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人教部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共15张PPT)

12世纪末,镰仓幕府建立 17世纪,德川幕府建立
朝鲜 4世纪,高句丽迁都平壤
7世纪末,新罗初步统一朝鲜半岛
10世纪初,高丽王朝建立 14世纪末,李成桂自立为王, 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 16世纪,中朝军民抗击日本侵略, 维护朝鲜的独立和统一
2.以上帝国是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 帝国的是哪几个?
——(美)菲利浦希提著,马译《阿拉伯通史》
说说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世界贸易中的作用。
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 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 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 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 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 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 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 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 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 黑奴。
——(美)菲利浦希提著,马译《阿拉伯通史》
说说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世界贸易中的作用。
思考: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
斯图亚特·戈登提供了独到的多 元视角,让人们借此看见“东方的富 饶”,看见人群与文化的相互交流, 也看见思想与知识跨越这个多姿多彩 的亚洲世界而传播。
——《亚洲教育》
练习题:
1.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笈多 帝国和拜占庭帝国,这些国家按照 形成的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伊斯兰文化圈
东亚文化圈
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 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 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 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 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 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 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 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 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 黑奴。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PPT课件

1.中古时期的印度(南亚次大陆)
(1)笈多帝国笈多帝国(约320年~约540年,南北朝时期) ②印度教的兴起:
笈多帝国时期,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得到统治阶级支持,以后逐渐发展为 印度的主要宗教。
印度教的基本教义与婆罗门教类同,主要
经典有《吠陀》《奥义书》《往世书》《摩诃
婆罗多》《摩罗衍那》等。印度教恪守等级森
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但国王直接控制的 地区主要为恒河中下游,其余大部分地区仍保 留原来的藩王,政令不够统一。
笈多王朝是中世纪统一印度的第一个封建王朝,4世纪初兴起于恒河中游。 笈多王朝在政治制度方面实行种姓制度,最高统治者是大王,皇亲贵族和婆罗门 高僧构成王室顾问和各部门重臣。
印度处于欧亚大陆中间,与东西方贸易。输出棉花、谷物、细布、挂毡、首 饰、香料、靛蓝、象牙等,输入各国珍奇、丝绸、茶叶、白铜、瓷土、肉桂及黄 莲等。
1453年,奥 斯曼土耳其人攻 占君士坦丁堡, 灭亡拜占庭帝国, 将君士坦丁堡改 名伊斯坦布尔, 定为首都。
1.奥斯曼帝国的建立
到16世纪后期, 奥斯曼帝国先后征服 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 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 洲的大帝国。
2.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1)政治领域: 奥斯曼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是
苏丹,他即是宗教领袖,又是国 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 的最高所有者。
3.阿拉伯的衰亡
从9世纪中叶起, 阿拉伯帝国内讧不已。 北非、西班牙等地的分 裂势力,以及近200年之 久的十字军东征,消耗 了帝国的实力。1258年 被蒙古西征军所灭。
蒙古帝国攻破阿拉伯帝国首都巴格拉
4.阿拉伯帝国的鼎盛
(1)政治领域: ①政治稳定; ②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 教大权; ③下设各部大臣,辅助哈里发分掌行政、 财政和宗教等方面的事务,其中以掌管财 务和税务的部门最为重要。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古兰经》— 具有法律效力
信仰者:穆斯林
规定了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教法、
经典:《古兰经》
宗教义务和作为穆斯林必须恪守的道 德规范
三大圣地: 麦加,麦地那,耶路撒冷
基本教义:
万物非主, 唯有真主(安拉)
以一神崇拜代替氏族部落的多神崇拜,以共同 的宗教信仰把阿拉伯氏族部落团结在伊斯兰的 旗帜下,从而为打破氏族部落之间的壁垒,统
“他们将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度数学、稻米、棉花、食糖
传入欧洲,丰富了欧洲各国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促进了欧洲社会发展 的进程,不愧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伟大使者。”材料中的“他们”是指
A.土耳其人 B.阿拉伯人 C.基督教徒 D.西方殖民者
B
据《阿拉伯通史》记载:“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 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 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 来的红宝石、青金石......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对上述材料理解正 确的是
b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阿拉伯文化的特点
◎故事分别来自印度、 埃及、波斯和两河流
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
域等地,反映了阿拉 伯文化对世界文化的 继承与融合。
建筑艺术:清真寺是阿拉 伯建筑艺术的集中体现,晚 期受到印度建筑艺术的影响。
思考:结合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 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
明朝到19世纪
儒家文明影响东亚文化圈
日本建筑
日本货币
新罗统一朝鲜后与唐朝密切交往, 注重借鉴中国文化来发展本国文化,如 朝鲜的文字、史学等,同时朝鲜人民又 推陈出新,在借鉴中国胶泥活字印刷的 基础上,发明铜活字印刷,这是世界上 最早的金属活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朝鲜
历史渊源 4世纪 中国东北民族政权高句丽迁都平壤 新罗初步统一了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
基本统一 7世纪末 立___中__央__集_国权家 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仿效中国唐
建立政权 10世纪初 朝制度 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
迁都改号 14世纪末 改国号为朝鲜 中朝军民联合抗击日本侵略,维护了朝
知识梳理(二) 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1.兴起 (1)1453 年,灭亡 拜占庭 帝国。 (2)16 世纪后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2.统治 (1)政治:最高统治者苏丹既是 宗教 领袖,也是国家和军 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2)经济:15~16 世纪,帝国一度经济繁荣。 (3)外贸: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 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练经典小题]
1.阿拉伯帝国在政治上经常分裂,但在文化上却建立了一个
非常广阔的阿拉伯文化区。这个文化区,既有古代东方文
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这说明
()
A.阿拉伯数字是由阿拉伯人创造的
B.东西方文化在阿拉伯帝国广泛交流
C.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和国家富庶
D.强大的阿拉伯帝国持续时间特别长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把中国的古代发明辗 转传入西亚和欧洲等地,也给中国带来阿拉伯的天文学和 医学知识,以及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教文化,在不同文明之 间搭建了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这些地区经济和文化的 发展,故 B 项正确。 答案:B
阿拉伯帝国
统治 措施
最高统治者哈里发 掌握政治、军事和 宗教大权,下设官 僚机构辅助
政治体制
政教合一
交流、吸收和融合 对外来文 的方式,具有沟通
化态度 东西、承上启下的 作用
奥斯曼帝国
最高统治者苏丹既是宗教领袖, 也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 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政教合一 控制亚欧商路,对过往商旅强 征苛捐杂税,破坏地中海地区 原来的商业秩序和环境,阻碍 了东西方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回归运动的皇国史观,有某种相似之嫌。另外,部分研究者从 社会变化着眼,认为大化改新使血缘氏族制社会崩溃,古代国 家成立,改新前的部民转变为奴隶或类似的依附阶级。也有人 主张,改新后建立的律令制国家是基于封建生产方式而建立的 封建国家。中国学者大多也持这种见解。
观点(二)——中国的影响加速了日本封建化的进程 日本的部民奴隶制是不发达的奴隶制。对日本由不发达的 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封建制度的影 响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日本部民奴隶制生产关系,至 6 世纪 中叶已经同在中国先进生产技术影响下迅速提高了的生产力 水平和性质不相适应,发生危机,开始要求封建生产关系。日 本统治阶级中具有革新思想的人物也开始参照隋唐封建制,局 部调整生产关系,进而实行了全面的社会改革,日本社会遂迅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一图知史实
一语评历史
中古时代,亚洲大陆出现了诸文明的大交流。技术、文化 的交流使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大为加快。领先于世界的中国、 印度、阿拉伯文明在这时不断向外传播,与受中国文明影响下 的朝鲜文明、日本文明等交相辉映,谱写了亚洲文明发展史上 灿烂的一页。横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帝国,促进了东西方文 明的交融,奥斯曼土耳其的崛起,客观上起到了促进伊斯兰教 传播、传承阿拉伯文明的作用,但也带来了一系列消极影响。 东西方文明通过和平或战争的方式进行交流,在推动自身文明 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也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材料二 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占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 尔(意为伊斯兰之城),并宣布将圣索菲亚大教堂改造成清真寺,大 教堂旁也出现了4座伊斯兰尖塔。
[探究] (1)奥斯曼帝国的政权结构有何特点?请用史实说明。 (2)从该教堂的历史发展看,对当今不同文明的相处有何启示。 [提示] (1)特点:政教合一。说明:苏丹被认为是安拉的代表, 他既是政教合一的国家首脑,又是最高军事统帅。 (2)启示:征服未必要以破坏和摧毁为代价;不同文明可以和平 共处,既有利于政治稳定,也有利于保存优秀文化。
日本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观点(一)——日本大化改新的性质问题 关于日本改革的社会性质问题,史学界存在不同的意见: 一种较为流行的意见认为,大化改新是当时的统治者面对东亚 国际形势紧迫的局面,力图实现权力集中化的政治改革。即实 现统治者对土地和人民的直接支配,把从前由皇族、诸豪族的 个别支配权力转归以天皇为中心国家的一元化的支配体制。改 新前的部民与律令制的农民之间没有阶级性质的变化。这种强 调古代天皇权力的意见,似乎和明治以来以改新作为天皇主权
——摘编自孙秉莹等主编《世界通史纲要》
[探究] 根据材料一,指出阿拉伯人对待外来文化成果的 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阿拉伯人在传播东西方文化方 面的重大贡献。
[提示] 态度:吸收,保存,传播。贡献:保存并传播古 希腊罗马文化;将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西方;把伊斯兰教、阿 拉伯数字和天文学知识传入中国;将印度人发明的数学传到西 方。
知识梳理(三) 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1.南亚 (1)笈多帝国 ①政治与经济:帝国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但国王政令 不够统一。 ②宗教: 印度教 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2)德里苏丹国家:13 世纪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以 伊斯兰 教为国教,最高统治者称苏丹。
2.东亚 (1)日本 ①中央集权制建立:646 年,“大化改新”,日本模仿隋 唐律令制度建立了 中央集权制 国家。 ②庄园制与武士:随着新土地的开垦,贵族、佛寺和神社 广占土地,形成庄园。贵族及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 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③幕府统治:12 世纪末,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实权由 以 将军 为首的幕府掌握;17 世纪,德川幕府以锁国加强统治, 抵制外来影响。
[明历史解释] 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比较
阿拉伯帝国
奥斯曼帝国
区域
阿拉伯半岛
小亚细亚
侵略 扩张
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 逐步征服小亚细亚、巴尔干和
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 东南欧部分地区
大地区
先以麦地那,后都城为 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
定都
巴格达
定为首都
建立 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 16世纪后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 帝国 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三洲的大帝国
维护主权 16世纪末 鲜的独立和统一
主题 庞大帝国崛起,文明传播差异——亚洲地跨亚非 欧大帝国的文明遗产 [析史料实证]
材料一 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的长期动乱中,许多希 腊、罗马古典作品毁坏流失,一部分通过拜占庭帝国流传到阿 拉伯帝国。阿拉伯的学者不但认真研究,还把许多古代作品, 如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译成阿拉伯文。许多希腊著作,阿拉 伯人不但加以保存,而且广为传播,给以后西欧文艺复兴很大 影响。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度的数学等 也都由阿拉伯人传入西方,促进了西方文化的发展。阿拉伯商 人频繁来到中国,不仅带来了伊斯兰教,也带来了阿拉伯的数 学和天文学知识。
速走上了封建化的道路。就是说,中国的影响加速了日本从不 发达的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进程。……日本的这种在奴隶制 并未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接受外部先进社会各方面的影响,使 自己迅速走上封建化道路的情况,为世界各地从奴隶制向封建 制的过渡提供了另一种形式。
——摘编自张玉祥等《论日本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知识梳理(一) 阿拉伯帝国 1.背景 (1)阿拉伯半岛多部落并存,相互混战。 (2)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古兰经 》成为伊斯兰教 的经典。 (3)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权及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2.帝国建立:8 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 帝国。
3.鼎盛 (1)政治:最高统治者 哈里发 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 下设官僚机构辅助。 (2)经济: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陆上和海洋贸易繁 荣;帝国境内城市繁多。 (3)文化 ①阿拉伯人继承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 ②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 ③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2.“征服者征服了君士坦丁堡,一个新的纪元,帝国的纪元,
正式开始了。这个新的巨人,跨博斯普鲁斯海峡而屹立,
一只脚踏在亚洲,另一只脚在欧洲。”材料中“这个新的
巨人”
()
A.首当其冲攻占拜占庭帝国
B.主动学习东西方文化
C.印度教逐步得到推广
D.学习借鉴中国的政治制度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君士坦丁堡”“一只脚踏在亚洲, 另一只脚在欧洲”可以判断是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崛 起后,开始积极从事向欧洲的扩张,首当其冲的是攻占拜 占庭帝国,故 A 项正确。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