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说明-文档资料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说明

乡村四月 &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说明一、课程背景在中学语文课程中,我们通常会学习到中国文化中的诗歌,而唐诗宋词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明清时期的田园诗则因为其质朴自然的特点,也成为了很多学生心中的经典。
田园诗具有大自然的气息和丰富的情感,也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因此,在初中语文课程中安排田园诗的教学内容,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更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明清时期田园诗的作者、时代背景和诗歌特点。
2.掌握《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两首田园诗的基本情节和感受。
3.培养学生的聆听和观察力,提高其田园文学欣赏水平。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文学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
2.能够发现和欣赏自然之美,感受大自然对人的启示。
3.能够通过自己的线索和组织结构完成一篇完整的文艺作品分析。
3.情感目标1.提高孩子们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孩子们对自然的热爱和感悟,促使他们树立珍惜自然的思想观念。
3.提高孩子们的协作精神,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三、教学内容1.教学步骤第1步:导入活动(15分钟)1.展示一些美丽自然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归自然,感受自然之美。
2.引入课文,让学生了解诗人和诗歌的背景。
3.让学生听诵两首田园诗。
第2步:主体活动(30分钟)1.分组学习,讨论各自的理解和感受。
2.分组汇报,轮流介绍各个角度的理解。
3.老师点评,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优点的能力。
第3步:归纳总结(10分钟)1.让学生回忆两首诗中表达的情感。
2.与学生分析两首诗的意境,找出其中的共性和差异。
3.老师复盘,点明学生的不足,提出改进的建议。
2.丰富活动1.唱歌学诗法。
学生们可以结合吟诗、吟歌等方式学习。
2.田园风光拍照。
组织学生到田园里去观察、拍照,以此为启示完成一次写生。
3.评比学诗。
选择两个班级,交换学生并评选出优秀的作品,提高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竞争意识。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乡村四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文,学生能够理解乡村四月的韵味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2.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和生活美好的感知和感悟。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文是一篇诗歌,题材为乡村景色。
文中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田园生活的闲适和宁静。
三、教学方法1.教师通过朗读和解释,让学生理解诗歌的语言和意义。
2.结合图片和录音,增强学生的感受与理解。
3.分组讨论,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流程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本文的音频和图片。
2.选出一些诗歌,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
3.整理好学生的座位和讨论小组。
教学过程第一步:尝试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情感1.教师以朗读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整个诗歌的情感和语言特点。
2.让学生自由发表感受和理解。
第二步:分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5-6人。
2.每个小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1.你们对这首诗有什么感受?2.本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在这个季节里,有哪些自然景观?3.诗中有哪些高度概括的词句?4.你认为作者写这篇诗的目的是什么?第三步:回顾和总结1.教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丰富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2.针对学生的表现,对他们进行鼓励和点评。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课教学,我意识到教学设计要结合实际,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到自然美景和生活美好。
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提高学生自我思考和表达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教学设计的每一步,我们都需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和情感,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增强他们学习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欲望。
小学语文《古诗词三首》《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表格备课)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设计意图
一、
课题导入
1、同学们,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陶醉在乡村迷人的世界里,用情浓意切的诗笔勾勒出农村景色的优美秀丽!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些优美的诗句——(课件出示诗句,学生朗读)
2、你从这些诗句中感受到什么? 生汇报
3、导入:是啊,美丽的田园风光在各位诗人的笔下都展现出不同的画卷。这节课,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欣赏乡村的美景,来学习《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生汇报
师小结:是啊,劳动最光荣。你们想的和作者的一样,他在诗中也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与赞美。带着你们的赞美读读这两句诗——“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8)背诵《乡村四月》
2、自学《四时田园杂兴》(1)学生依据以上的学习环节和要求自学《四时田园杂兴》读悟结合
自学自悟法
让学生入景悟情,去感受、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想象深化语言的感悟。
放手让学生自学《四时田园杂兴》,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诗歌的能力。
课题
古诗词三首
课型
精读课文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两首古诗。默写两首诗。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2、能力目标: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会背诵、默写两首古诗。
(7)品读诗句,领悟诗情
(a)读到这儿,乡村在你的脑海中留下了什么印象?哪些诗句表现了乡村的美丽、繁忙?
(b)学生汇报,随机点拨
师:第一句诗描写了哪些景物?从“绿遍”一词体会到什么?“白满川”是怎样的画面?“雨如烟是怎样的雨?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这幅画面?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说明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说明四年级下册第六组是“田园生活篇”,司空见惯的生活小景、生活小情我们平日都熟视无睹,怎样让孩子们能从中体会到有情有趣呢?最关键的是怎样让田园绿野、小桥流水、炊烟袅袅、牧童短笛、蛙鸣阵阵、鸟啼声声,能从字面上升到画面然后再到学生的言面呢?从下面的教学回想中,您应该能看到我的设计思路。
沉睡了几千年的诗歌,沉淀了几千年的情感,要想一下子打开闸门,活生生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唯有唤醒他、亲吻他。
一、唤起生活的记忆。
(一)节气歌中寻找生活的记忆。
师:还记得节气歌吗?我们一起来背背。
(节气歌背完后,师生对说二十四节气。
边说边出示二十四节气)师:我们都知道,二十四节气和农事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板书:农事师:知道什么叫农事吗?生 1:就是农村里做的事。
生2:就是农活。
师:到了一定的节气,农民都知道该做什么农活。
点击四月的两个节气“清明”“谷雨”,你知道关于这两个节气的谚语吗?生: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要晴,谷雨要淋。
师:每到这个时候,在空旷的田野,我们总能听到一种鸟的叫声,知道是什么鸟吗?生:布谷鸟。
师:它是怎么叫的?生模拟。
师也模拟: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原来是布谷鸟提醒大家要割麦子插秧苗了。
设计意图:唤醒学生的知识积累,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把学生的思绪引向田园,奠定学习田园诗的知识与情感基础。
(二)语言的描述实化生活记忆。
师:那这个时候,你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又在家做什么呢?生 1:给柑桔树剪枝。
师:这个时候,走到桔园里,会有什么感觉?生 1:闻到香味。
生 2:看到大片大片绿油油的叶子。
生 3:站在柑桔园里,你会感觉好像漂浮在绿色的大海上,点点白帆似的小花不时散发出一阵阵淡淡的清香,你怎么也拒绝不了诱人的花仙子的邀请,不得不和她一起穿行其中。
师:原来在柑桔园劳动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生 2:我爷爷在种玉米。
生 3:我爸爸在施肥。
生 4:我奶奶在种菜。
生5:我爷爷奶奶在采茶。
2023最新-《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说明优秀10篇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说明优秀10篇《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说明篇一教学思考:古诗的本色——“以言造像,立象尽意”如何显现?也就是古诗的文字理解、诗情、诗境如何来处理呢?教材分析:《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
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蚕桑又是插秧,突出了“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启示。
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学习目标:1、会认、会写“蚕、桑”两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借助注释、插图等资源,自主学习,发挥想象,理解诗意。
4、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乡村田园风光的美丽,感受到劳动生活的紧张繁忙,培养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5、感悟这首诗的魅力所在,具备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根据诗所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
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揭示诗题1、了解诗人在这一单元课文的学习中,我们走进了乡村,领略了乡村风景的美,感受到了田园生活的乐与趣。
其实很多诗人也都喜欢乡村田园生活,像南宋诗人翁卷就是其中一位。
对比李白杜甫,翁卷很陌生,我们先简单地了解了解他。
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很有才华,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合称“永嘉四灵”。
一生不曾做官,喜欢田园生活,擅长作田园诗。
2、揭示诗题3、理解诗题看到诗题,你知道了什么?(时间:农历四月,夏初;地点:江南的乡村。
)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去感受江南乡村初夏的气息!二、初读,整体感知1、自由读,读到清爽、顺口了为止。
2、指名读,正音。
3、看看注释,看看插图,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再读读诗,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三、品读,感受诗情(一)景美1、都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正确读写“蚕桑、耘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两首古诗。
3、在对比诵读中,了解这两首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把握这两首诗之间的内在联系。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
2、引导学生品读诗句,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品读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把握这两首诗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一、比较诗题,导入新课1、读诗题,比较诗题,找相同点。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古诗,这两首古诗很相似,我们先轻声读读诗题,你觉得这两个诗题有什么相似的地方?2、齐读诗题,要求读出节奏。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这两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2、检查朗读。
3、教师范读,学生再读古诗。
三、读中想象,品悟诗情《乡村四月》1、借助注释读古诗,想想诗歌的意思,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2、汇报交流,教师小结。
3、品读“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1)扣住“绿遍山原”、“白满川”引导学生想象,指导朗读。
(2)扣住“雨如烟”引导学生想象烟雨蒙蒙中的“绿遍山原白满川”是怎样的景象,指导朗读。
(3)出示画面,入境诵读。
4、品读“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1)扣住“闲人少”、“才了……又……”体会人们的忙碌。
(2)引导想象:这些勤劳的人们还会干些什么农活?出示:“才了_______又_________”补充诗句。
5、教师小结:同学们,现在你就是诗人,这美丽的田园风光和勤劳忙碌的人们让你感受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于是你情不自禁地赞叹——(学生齐读《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1、过渡:乡村四月闲人少,我们再来看看诗人范成大的笔下初夏时节人们又在忙些什么呢?默读这首诗,边读边想。
2、反馈交流。
3、品读“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四时田园杂兴》第1教时教案(通用7篇)

《四时田园杂兴》第1教时教案《四时田园杂兴》第1教时教案(通用7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时田园杂兴》第1教时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四时田园杂兴》第1教时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学会六个生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1、想像诗中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字词在诗中的意思。
教具准备:录音带、生字卡片教学过程:一、教学《四时田园杂兴》1、激情引趣。
(1)哪位同学亲自种过瓜、花、树......说说你是怎么种的?种时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
(2)看来我们的同学不仅注意观察,还能亲自动手,生活真是挺丰富的。
今天,我们学习的古诗,就是讲农村的儿童,模仿大人,学着种瓜。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出示生字卡片)(1)读准字音。
“昼”的声母是zh,不是z;“桑”的声母s,不是sh。
“耘”的读音是yun,“织”的读音是zhi,他们是整体认读音节。
(2)记忆字形。
请学生说说这些生字的记忆方法。
3、读古诗,理解诗意。
齐读第一句,说一说应该怎样理解。
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肯定并引导:同学们能根据词的意思来理解诗句的意思,很好。
谁来读一读第二句,说一说怎么理解。
学生自由谈。
教师肯定并总结全诗的意思:同学们理解得很正确。
现在看课文插图:说说两个小孩儿的表情、动作。
学生说。
说得对。
这首诗的第一句写大人的工作:白天在田里除草,夜晚把麻搓成线,从早到晚,男女老少,都投入劳动;第二句写幼小的儿童,虽然不懂参加耕田、织布,但也模仿大人,学着种瓜。
4、体会诗句表达的感情。
(1)你认为哪句诗给你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请同学们讨论讨论。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一年四季农村事物的各种感想。
小学四年级语文《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四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理念:通过多层次地诵读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领悟祖国古诗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提高学生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方式学习古诗,运用学生已有的画画认识基础和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身同感受地心领神会进入诗中的意境中去。
教学目标:1、认识“蚕、昼、耘”3个生字,读准“蚕、桑、了、昼、供、傍、耘”7个字的字音,会写“蚕、昼、桑、耘”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两首古诗,并能默写。
3、借助注释、插图自主学习,正确理解诗意。
在诵读品味、情景想象中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体验繁忙、紧张的乡村生活,激发学生对乡村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热爱。
4、激发学生对祖国古诗的热爱,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正确理解诗意在诵读品味、情景想象中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体验繁忙紧张的乡村生活,激发学生对乡村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热爱。
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画好乡村田园风景画,学生收集诗人介绍的资料。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赏画入诗,轻叩诗门。
师导语:那乡间的小路,那瓜果的飘香,那青蛙的歌唱,那牛羊的成群,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吸引我们走进田园,热爱乡村。
你们都画好了自己眼中的乡村风光画吗?展示出来和我们一起交流分享一下你的大作吧!生汇报自己的画,师作适当评价。
(预设:多么优美,多么自然啊,真想到你的画中去生活)老师也带来了两幅乡村生活画,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课件一(《乡村四月》插图画和《四时田园杂兴》插图画)同学们自由说说自己所看到的,师指名几位说一说。
师:是啊,多么清新自然的乡村生活画,宋代有两位诗人分别看到这样的画,诗兴大发,各自写下一首诗来赞美乡村生活。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两首古诗。
板书两首诗题目,齐读课题。
师:比较这两首诗的题目,你发现了什么?生:我发现了这两首诗都是写乡村的诗,,“乡村”与“田园”的意思差不多。
生:我发现“四月”和“四时”有区别,“四月”是农历四月,“四时”是四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说明四年级下册第六组是“田园生活篇”,司空见惯的生活小景、生活小情我们平日都熟视无睹,怎样让孩子们能从中体会到有情有趣呢?最关键的是怎样让田园绿野、小桥流水、炊烟袅袅、牧童短笛、蛙鸣阵阵、鸟啼声声,能从字面上升到画面然后再到学生的言面呢?从下面的教学回想中,您应该能看到我的设计思路。
沉睡了几千年的诗歌,沉淀了几千年的情感,要想一下子打开闸门,活生生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唯有唤醒他、亲吻他。
一、唤起生活的记忆。
(一)节气歌中寻找生活的记忆。
师:还记得节气歌吗?我们一起来背背。
(节气歌背完后,师生对说二十四节气。
边说边出示二十四节气)师:我们都知道,二十四节气和农事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板书:农事师:知道什么叫农事吗?生1:就是农村里做的事。
生2:就是农活。
师:到了一定的节气,农民都知道该做什么农活。
点击四月的两个节气“清明”“谷雨”,你知道关于这两个节气的谚语吗?生: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要晴,谷雨要淋。
师:每到这个时候,在空旷的田野,我们总能听到一种鸟的叫声,知道是什么鸟吗?生:布谷鸟。
师:它是怎么叫的?生模拟。
师也模拟: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原来是布谷鸟提醒大家要割麦子插秧苗了。
设计意图:唤醒学生的知识积累,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把学生的思绪引向田园,奠定学习田园诗的知识与情感基础。
(二)语言的描述实化生活记忆。
师:那这个时候,你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又在家做什么呢?生1:给柑桔树剪枝。
师:这个时候,走到桔园里,会有什么感觉?生1:闻到香味。
生2:看到大片大片绿油油的叶子。
生3:站在柑桔园里,你会感觉好像漂浮在绿色的大海上,点点白帆似的小花不时散发出一阵阵淡淡的清香,你怎么也拒绝不了诱人的花仙子的邀请,不得不和她一起穿行其中。
师:原来在柑桔园劳动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生2:我爷爷在种玉米。
生3:我爸爸在施肥。
生4:我奶奶在种菜。
生5:我爷爷奶奶在采茶。
我也帮他们采茶了,茶树一行行整齐地排列在山坡上,随着山势的起伏,就像大海里的波浪,一片片茶叶得像抹了油似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
那茶叶的清香啊,真可以让人不喝就醉了。
(师边听学生说边板书:剪枝、种玉米、施肥、栽菜、采茶)设计意图:这里算不上繁华的闹市,也不能完全算是幽静的乡村,只有部分逐渐矗立的工厂取代了原来的稻田秧苗。
但孩子们还是有机会到仅有的田地里去,所以我就是要通过引导让孩子们知道在四月的部分农活,感受到四月的美,更重要地是感受到劳动中美的感受。
这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同时更是一个练就语言的过程。
(三)语言演练富化情感的生成。
师:你能用“既……又……既……又……”把这些农事连起来说说吗?生:四月,农民伯伯可忙了,既要为柑桔树剪枝,又要种玉米,真是忙得不可开交。
师:从这些句子中我听出了一个字生:忙师板书:忙师:你能用“不论……不论……都……”把做农事时的景色说说吗?生:四月,不论是在柑桔花翩翩起舞、尽情散发无尽芬芳的桔园里剪枝,不论是在绿海似的茶园里边欣赏诱人的绿色、品味醉人的芳香边唱着采茶曲采茶,都是那么有滋有味。
师:我又从中听到了一个字生:美师板书:美师:是啊,一年之计在于春,他们为收获而歌唱为希望而歌唱。
设计意图:语文是用灵性的语言来传递的,用第六组第一篇课文中学过的关联词说话,把农事、农景说出来,将语言文字的训练与新知识的学习联结成了一个全新的通路,同时也创设出了古诗学习的情与景。
古诗本来就是最有灵性的,给孩子们展示灵性的语言的平台,给溢满灵性的古诗开启一道外溢的出口。
让灵性从诗中流向孩子们的心田。
二、唤醒文字的记忆。
(一)读清文字。
师:是啊,无数诗人为乡村的美景而陶醉,为乡村勤劳的人们而吟诵。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翁卷来到这迷人的《乡村四月》。
注意:卷在这里是表示动作的意思,所以应该读第三声。
快读读这首诗吧,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连贯。
师:这首诗中有个多音字,找出来读读。
(学生找出了“了”字,有的读liao,有的读le)师:这个字到底该读什么呢?(分别出示liao和le的几种意思,学生对照注释找答案。
最后定为liao。
)师:扫除了障碍,快读读吧。
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给出“了”的两种读音的意思,学生在选择中不仅能知道“了”到底怎么读,而且也了解了“了”在诗句中的意思,更重要地是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
(二)读懂文字。
师:学古诗不仅要读会,还要会理解,把你们平时的好办法给大家说说。
生1:可以借助图画和注释理解。
生2:先大致地把会理解的诗句想象成一幅画面,如果还有不懂的词语就猜一猜,猜不到还可以问同学和老师。
生3:有时还可以想以前学古诗时的意思。
(学生边读古诗边理解,教师在走廊上时不时被兴奋的学生拉住,把自己的理解说给教师听。
)师:你读懂了什么?生1:我知道了“绿遍山原白满川”就是山陵和田野都是绿油油的,稻田和水色与天空的颜色交相辉映。
生2:我知道了翁卷是站在山上看的远处。
看到了高山和田野都是绿油油的,稻田里的水色与天空交相辉映,显得更白了。
师:噢,翁卷原来是站在山上看的。
他观察的位置我们通常叫做生:观察点。
师:翁卷站在山上看到了什么?生1:看到了眼前是一片绿色的世界,近处的呈翠绿色,远处呈深绿色,再远些呈墨绿色。
一阵微风拂过,稻田里波光粼粼,显得更白了。
师:“川”一般是指什么?生:河流。
师:川流不息、山川中“川”什么意思?生:川流不息中是指人多车多,像河流。
而山川中是指河流。
师:“白满川”中的“川”呢?生1:稻田中水满了,像小河,但不是河。
生2:我不知道“雨如烟”是什么意思。
生3:就是雨像烟雾。
师:是烟雾?生1:我说是早上下起了蒙蒙细雨,就像是薄薄的烟雾。
生2:是好像把天地织在一起,像仙境中的白烟。
师:这是一个什么句子?记得在《咏柳》中有过这样的方法。
生:是比喻句,那句是“二月春风似剪刀”。
生1:我读懂了“子规声里雨如烟”:就是在布谷鸟的叫声中,细雨蒙蒙,就像是薄薄的烟雾。
生2:还可以这样说:蒙蒙细雨下个不停,天地间就上起了一层薄薄的白雾。
听,远处传来了几声布谷鸟的叫声。
师:是啊,布谷鸟的叫声特别动听。
更是显得乡村的幽静。
生6:我从“乡村四月闲人少”知道了,乡村里人们都特别忙,没有空闲。
生7:我从“才了蚕桑又插田”知道了,刚结束蚕桑又要插田了。
师:在我国南方现在正是养蚕的好时候,蚕桑就是养蚕。
插田呢?生:插秧。
生:我知道了,就是刚养完蚕又要插秧了。
师:这时请大家用因为和所以把最后两句诗连起来说说。
生思考后:因为才了蚕桑又插田,所以乡村四月闲人少。
设计意图:古诗要读出画面,在画面的基础上理解。
同时读懂古诗的过程更是一种学习方法的训练、语文能力的培养过程,任何时候,只有把学习与运用结合起来,理解与想像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培养。
(三)创意文字师:透过你的理解,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这一幅画给大家描述再来。
生:那是一片怎样的绿啊,近处的田野,远处的山,都绿得那么有生机。
翠绿、深绿、墨绿一浪接一浪,那么和谐。
稻田里水波粼粼,时而映出天空,显得那么白,时而映出青山,显得那么绿。
淅淅沥沥的雨下个不停,天地间像织上了一层薄薄的白雾。
听,远处又传来几声布谷鸟的叫声。
这么美的景色却没有人来欣赏,噢,原来是因为他们太忙了,刚刚养完了蚕又得准备插秧了。
(经过好几个学生的补充与描绘,一幅更美的画面诞生了。
)师:好美的画面啊,把你心中的画面读出来。
生读。
师:把你们心中的画面读出来吧。
师:是啊!绿和白是画的底色,山陵和田野是画的主体,再加上淅淅沥沥的细雨点缀,和着“阿公阿婆”的子规歌唱。
声声色色,情情景景,真是让人心旷神怡。
教师边小结边板书:绿(山原)白(川)子规雨烟师:让我们再把眼前的美读出来。
设计意图:古诗、国画同为国粹,诗画一体,诗人是把一幅画凝炼成一首文质兼美的古诗,而我们教学的目的又是把诗还原成那幅精美的画,并且要画出形画出意画出神。
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再创画面,用语言再创画面。
在画面中,达到景人合一的境界。
这是一个积累语言、创造语言、放飞想像、领悟情感的过程。
三、唤醒生活的乐趣。
师:古时候像这样心向田园、情系田园的诗人很多,他们把所见到田园风光和自己的情融为一体,形成了文质兼美、语言凝练的古诗,我们把这样的诗叫做田园诗,把这样的诗人叫做田园诗人。
著名诗人范成大就是其中之一。
师:我们已经背过范成大的另外一首《四时田园杂兴》,一起背一遍。
“梅子金黄杏子肥”师:出示“昼出耘田夜绩麻”整首诗。
请大家读读这首诗,诗中有两个多音字,请对照解释选择正确的读音。
读出自己的理解。
师:咱们把这首诗先读一读。
师:找出诗中最有趣的读一读。
生1:我觉得最有趣的是“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一句,大人们都在各做各的事,这个小孩子什么都不懂,也学着大人在桑树阴下学种瓜。
生2:大人们都很忙,白天晚上都要干活,孩子们也跟着凑热闹,不会锄草不会搓麻线,就拿着锄头,在桑树阴下学种瓜,我觉得这些孩子们好淘气。
师:把大人的忙孩子的淘气读出来。
设计意图:《四时田园杂兴》是一首情趣盎然的古诗,后两句又是趣的精华,设计中我揪其重点,直奔重点,以重点带动前两句的理解,并在后两句的趣字中引导学生想像画面,让文字还原成活生生的形象出现在孩子们的心中、语言中、情感中。
四、唤醒平凡的你——田园。
师:读田园诗,让我们也仿佛置身于乡村,品味到其幽静、恬适,呼吸到淡淡的清香,感受到田原绿野、小桥流水、炊烟袅袅、牧童短笛、哇鸣阵阵、鸟啼声声。
师:我为大家选择了辛弃疾的两首词,找最感兴趣、最能理解的读读。
尝试读读清平乐·村居(辛弃疾)西江月(辛弃疾)茅檐低小,明月别枝惊鹊,溪上青青草。
清风半夜鸣蝉。
醉里吴音相媚好,稻花香里说丰年,白发谁家翁媪。
听取蛙声一片。
大儿锄豆溪东,七八个星天外,中儿正织鸡笼。
两三点雨山前。
最喜小儿无赖,旧时茅店社林边,溪头卧剥莲蓬。
路转溪头忽见。
试着背背《过故人庄》《四时田园杂兴》(梅子金黄杏子肥)《村居》《所见》《夜书所见》《宿新市徐公店》《山居秋螟》师:这就是诗的魅力,这就是田园的魅力。
走进乡村,走向田园,走进古诗,你会发现,一切竟这么美!设计意图:辛弃疾的《西江月》《清平乐·村居》虽然都是词,但绝对是能田园诗中“趣”的代表,所以我选择这两首,让孩子们在读中,在笑中进一步感受到田园的乐趣,更进一步从平凡的景象中寻找到生活的乐趣。
乐趣,在于寻找;生活,在于品味。
而古诗教学,则在于唤醒!第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