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人文地理复习题纲
人文地理复习提纲整理

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洪堡、李特尔、拉采尔、白兰士、白吕纳、赫特纳、施吕特尔、索尔(苏尔)、麦金德、森普尔、斯匹克曼、亨丁顿形式文化区、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功能文化区、功能文化区的文化特征受到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文化扩散、文化扩散是指思想观念、经验技艺和其他文化特质从一个社会传到另一个社会,从一地传到另一地的过程,又称文化传播,是基本的文化过程之一。
文化适应、文化适应是指人类在其发展中,为适应环境而出现的物质文化和制度的变化。
人类在环境适应过程中,除去体质发生变化外,还出现另一种变化,就是对工具的利用和制造,火的利用和人工取火技术等,即主要依赖工具、技术、组织等物质或制度文化来适应环境,所以叫文化适应。
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
文化景观、亦称为人文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物。
人口迁移、广义:所有人类个体在空间位置上的移动。
狭义:通常指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叫人口迁移。
人口转变模式、人口转变模式旨在揭示不同类型的国家或地区人口转变过程和经济再生产类型之间的相关规律。
人口容量、适度人口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际是一种理想人口数量。
流动人口、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暂时离开居住地的人口位置变动。
迁移农业、是对土地进行轮种而不是对作物进行轮种的农业生产方式。
是一种原始农业生产方式,迁移农民通过烧荒种植,粗放经营以获取农产品,待地力耗尽则放弃耕作,再继续垦荒。
聚落、聚落是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在地图上常被称为居民点。
城市化、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
人文地理复习提纲

人文地理复习提纲名词解释:洪堡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年9月14日—1859年5月6日),德国科学家,与李特尔同为近代地理学的主要创建人。
生于德国柏林,亦逝于德国柏林,是世界第一个大学地理系-柏林大学地理系的第一任系主任著有《新大陆热带地区旅游记》《宇宙》等李特尔李特尔(Ritter,Carl,1779~1859),德国地理学家。
近代地理学创建人之一。
生于奎德林堡,卒于柏林。
曾任法兰克福大学、柏林大学教授。
德国第一个地理学讲座教授和柏林地理学会创建人。
最早阐述了人地关系和地理学的综合性、统一性,奠定了人文地理学的基础。
认为地理学是一门经验科学,人是整个地理研究的核心和顶点。
创用“地学”一词。
主张地理学和历史学结合。
坚持目的论的哲学观点,认为上帝是建造地球的主宰。
著有《欧洲地理》、《地学通论》等。
拉采尔德国地理学家,人类学家。
近代人文地理学奠基人之一。
生于1844年8月30日巴登-符腾堡州的卡尔斯鲁厄(Karlsruhe),卒于1904年8月9日下萨克森州的阿默尔兰县(Ammerland)。
历任《科隆日报》记者、慕尼黑技术专科学校和莱比锡大学教授。
致力于研究人类迁移、文化借鉴和人地关系,对人文地理学有系统论述。
提出国家有机体说,创用生存空间一词,首次说明了文化景观概念。
著有《人类地理学》、《人类史》、《政治地理学》、《地球与生命:比较地理学》等。
白兰士维达尔·白兰士是法国近代地理学的创建人,他致力于人文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的研究,并长期任教,培养了许多地理学人才,如加卢瓦、白吕纳、马东、德芒戎和布朗夏尔等。
在他的倡导下,法国地理学从十九世纪后半叶起走向新的发展阶段,形成一个有影响的法国地理学派。
白吕纳法国人文地理学家。
生于图卢兹,卒于塞纳河畔布洛涅。
法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瑞士弗里堡大学和巴黎法兰西学院教授,在瑞士洛桑大学开办欧美第一个人文地理学讲座。
人文地理复习纲要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一
些热带地区国家
热带气候,生产力水平低,
我 国 分 布 在 海 南 省 及 广 州 、劳动力较多
云南的部分地区
以种植园或农场为主,专门生产一种 或几种热带经济作物及水果,商品化程 度高
工业
工业类型
主导区位因素分析
部门举例
原料导向型工业
运输原料成本较高(原料 到产品重量大大减轻)原 料不便于长距离运动(易 变质等)
耕地以水田为主,主要农作物是水稻, 生产规模小,产品商品率比较低,机械 化程度和科技水平较低,精耕细作,集 约化程度较高,单位面积产量较高
农作物以玉米、高粱、小麦、谷子、
中亚 、南亚、 非洲、 拉丁 多数地区年降水量虽超过250 棉花、花生为主,采用传统耕作方法,
美洲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毫米,但水资源并不丰富;人 生产水平较低;该类型分布地区多为发
寡病残老人等 3.人口自然负增长
移民等人口政策 或措施
年代开始进入人口持续负 4.总人口持续减少
增长状态
发 展 中 国 家
1.少年人口比重大(肯尼 亚的少年儿童人口占总人
口的一半以上;孟加拉国 老年人口仅占0.9%) 2.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约 旦达到41%)
1.造成巨大的人口增长惯性,生 育高峰迭起 2.给教育、就业、住房等社会问 题的解决带来巨大压力 3.积累减少,影响经济发展速度 4.对资源环境造成巨大压力,甚 至造成超载、破坏
利的服务
农业
农业 地域类型
水田 农业
旱作 农业
牧场 畜牧业
游牧 畜牧业
高度发达 的商品化 混合农业
地中海型 农业
热带种植 园农业
分布地区
形成条件
农业生产特点
人文地理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复习资料第一篇:人文地理复习资料人文地理复习思考题一、人文地理学1.人文地理学的概念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地域体系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之一。
一人地关系论为基础理论,重点研究“人-地”间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规律和人地关系地域体系的调控优化,为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2.世界人文地理学发展中的重量级人物有哪些?其主要的成就是什么?(1)人文地理学奠基:卡尔•李特尔,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将人作为重点核心,用区域核心,主张从自然条件对人类历史的影响上去阐明地理学的人文方向(2)对人地关系提出系统理论的首推:拉采尔,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著有《人类地理学》《政治地理学》(3)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赫特纳,主张着重于空间分布的研究(4)景观学派的创始人:施吕特尔3.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1)确定研究课题(2)指定研究计划(3)收集、整理资料(4)调查研究与实地考察(5)分析研究(6)研究总结成果评价4.人文地理学研究主要的方法论①经验主义方法论:源于经验主义者的实践②实证主义方法论:建立科学的理论描述世界万物间的逻辑,并通过观察进行证实③人本主义方法论:突出地集中在人的行为方面的深讨④结构主义方法论:可观的事物只有当把它用一个潜在结构或秩序联系在一起时才是有意义的环境决定论:原称地理环境决定论,简称决定论,它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挑战与应战学说:(1)挑战与应战:环境向人类挑战,人类起而应战,经过长期艰苦的劳动创造人类文明(埃及文明)(2)逆境美德:文明的起源并不是由于生活环境条件特别好,而是相反。
五类逆境:困难地方的刺激,新地方的刺激,打击的刺激,压力的刺激,遭遇不幸的刺激(3)中庸之道:逆境与挑战的对应关系是有限度的,超过其限度,其结果反而走向相反。
或然论:也称可能论,它不是强调环境在人地关系中的决定性作用,而是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人文地理学复习提纲[5篇]
![人文地理学复习提纲[5篇]](https://img.taocdn.com/s3/m/67b6bc64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27.png)
人文地理学复习提纲[5篇]第一篇:人文地理学复习提纲人文地理学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文化区: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2.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是具有某些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3.功能文化区:它不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而是形式文化区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4.文化景观:景观是地球表层各种地理现象的综合体,由于地理现象有两大类,一时自然现象,另一是人文现象,所以景观一般也分为两类,即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5.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
6.扩展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移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的传递,其所占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7.刺激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受到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改变,是其得以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
这种受某种文化现象的刺激作用,为适应当地情况,使改变后的该文化现象得以传播称刺激扩散。
8.人种:人种,即人类的种族,是指具有共同起源并在体质形态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9.地理人种: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有一定影响,导致地理区范围内的人群具有一定共性,这些人群称为地理人种。
10.民族:民族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是人们最主要的社会划分形式之一,属于历史学、社会学范畴。
11.人口容量:人口容量及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
12.城市化: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
人文地理复习提纲(精心整理)

区域综合差异分析
1、自然要素差异分析P164 2、人文要素差异分析P167
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类题目 答题术语分析
• • • • • • P185问题及解决措施 水土流失 荒漠化 湿地萎缩 森林破坏 生物多样性减少
城市一
• 1、一标志二国家三转化三表现三特点六城市带 • 2、城市化的进程(三个阶段的特点、城市人口 比重水平及其产业水平特点) • 3、不同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发展差异 • 4、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 • 5、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6、城市病的表现及其对应解决措施 • 7、城市区位的影响因素 • 8、城市地域形态的类型、典型城市、优缺点 • 9、城市化进程图的判读
2016高考复习
人文地理提纲
人口复习一人口增长和人口问题
• 1、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 • 人口的自然增长: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人 口自然增长率 • 2、人口增长的模式名称、特点及其判断方法 • 3、人口增长的时空差异(空间不平衡的特点) • 4、人口结构及其对应的人口问题(注意发展 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比较) • 5、中国的人口问题及其对策 • 6、人口金字塔的判读技巧
农业
• 1、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及其变化(人为把 影响因素改变的分析) • 2、大范围和小范围农业区位的分析和选择 • 3、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区位分 析和生产特点 • 4、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及其影响条件 • 5、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及其可持续发展方向、以及实现农业可持 续发展的途径和策略(P204--205) • 6、区位农业发展的条件分析(P203全析考 点一)
城市二
• • • • • • • 1、城市的作用和主要活动P123 2、城市等级体系的特点P124 3、影响城市等级体系的因素P124 4、中心地理论的基本内容和特点P123 5、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和特点及其判断P126 6、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和分布评价P127 7、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和主要 因素)P128 • 8、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P126右上 • 9、地租曲线图的判读方法P129
2024届高考地理复习人文地理高频考点复习提纲

2024届高考地理复习人文地理高频考点复习提纲【人口】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自然增长率:表示人口增长的速度(快慢),而非人口增长的数量(还与人口基数有关)①计算公示:自然增长率 = 出生率-死亡率②高低判断的标准:1%(注意单位,1%=10‰)③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非洲,其次是拉丁美洲、亚洲(人口数量最多),最低是欧洲2、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人口再生产类型)二、人口的机械增长(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原因(山东、北京、天津、海南等新高考地区可能考查综合题,侧重自然原因的分析)①经济因素,现阶段导致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就业、收入、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②自然原因a 生态:灾害多发、环境恶劣(西北荒漠化)b 气候:美国老年人由东北部前往西部、南部的“阳光地带”c 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③社会原因:a政策:1960-1970“上山下乡”(从经济发达地区到经济欠发达地区)、西部大开发、水库移民b 婚姻、战争(中东;可能导致人口男女比例失衡)、宗教c 交通和通讯,减小迁移的阻力2、人口迁移的影响迁入地迁出地①劳动力补充,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有利影响②③④⑤有利于两地经济、文化、科技的交流和联系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化水平提高,区域经济发展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城市用地规模扩大①②③压力和人地矛盾减轻交流和联系,社会经济发展更好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等⑥促进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基础设施建设不利影响①②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环境、就业、交通、住房、资源压力增加人才和劳动力流失三、人口年龄结构1、常考图形(金字塔图、三角形统计图)2、人口年龄结构及人口问题:人口老龄化1、判断:60 岁达到 10%,65 岁达到 7%,(西欧国家,中国等)2、问题:a 老年人文化知识陈旧,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相对弱,需求弱,影响经济发展;b 劳动力短缺,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成本上升,影响社会生产;c 国防兵力不足;d 社会医疗、养老负担重,劳动力负担大,家庭养老问题突出e 老年人生活困难、精神孤独、容易产生悲观等不良心理和情绪(健康水平下降,社会角色改变)3、措施: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与外籍劳工;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提倡老年人自养;延迟退休;建立健全医疗保障制度;加强对老年人的关怀;提升社会生产力,拓展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四、用发展和联系的观点看人口1、用发展的眼光看人口:负担人口(青少年)——劳动力——负担人口(老年人)2、用联系的眼光看人口:劳动力会携带青少年迁移;青少年和老年人数量变化,会影响劳动力的职业构成【城市】一、我国城市化的模式三、城市等级和城市服务功能1、城市的服务范围和城市等级①服务范围通常不固定,也没有明确的界线,也会有顾客来自服务范围之外②影响城市服务范围的因素:地理位置、资源条件、交通条件、人口条件2、城市等级①明确城市等级,与服务功能、服务范围、城市数目、城市远近之间的对应关系②城市等级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城市发展,会提升或下降(鸦片战争前上海还不如宁波,更无法和南京比)四、聚落城市选址和发展的区位条件1、城市的自然区位:地气水资①地理位置:优越,沿河、沿海、山麓、交通线(交通枢纽)A地形:平坦,有利于城市和交通线建设,成本低(山区的谷地易发育聚落,条带状)B地势:略有起伏,不易受洪涝灾害的影响(但,武汉地势低平,易受洪涝灾害)C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为城市发展提供条件D 面积:广阔,有充足的后备用地②气候A热带的高海拔区域(海拔高,气温较低,气温年较差小,如巴西利亚)B亚热带、温带气候适宜人类居住(气候类型+气候特点)C具体分析: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山脉是否阻挡水汽和寒流)③河流:提供水源(饮用、灌溉)+ 河运 + 能源 + 防御 + 景观 + 排污通道(工业)④资源:丰富的矿产资源,提供原料和能源(如大庆、攀枝花、包头、太原、曼彻斯特等)2、社会经济区位:历史、经济、旅游、交通、宗教、科技、行政等【农业】一、农业区位(因地制宜的分析,注意小切口区位因素分析)1、自然区位分析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①通过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等技术革新,扩大农作物的种植范围②对自然因素的改造,要根据当地经济技术条件,并充分考虑投入和产出比(经济效益)③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较快,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也最为突出④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使市场与农业区之间的距离扩大二、农业地域类型(结合世界地理复习)【工业】一、工业区位分析1、自然区位分析①土地:土地面积、地形地势、地质条件等②资源:矿产资源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和能源;同时还要考虑资源条件、开采条件、运输条件等小切口③水源:有较近的、丰富而优质的水源;河流提供排污渠道④环境:气候宜人、空气洁净、环境优美(感光器材、精密仪器、生物制药等对环境要求严苛)2、社会经济区位分析①劳动力:数量、工资水平(价格)、素质(知识和技术)②市场条件:考虑市场经济水平,人口数量,地理位置与市场的关系;同时关注市场需求的多样化③交通条件:交通便捷或受制约,看图归纳具体的交通运输方式,甚至考虑交通运输的特点④科学技术:经济发达的城市,多高等院校,经常举办国际型科技交流会,科技水平高,人才众多⑤工业基础:发展历史悠久,工业基础好⑥政策支持:政府政策的支持⑦地租水平:地租廉价,降低企业生产成本⑧集聚协作:城市等级高,社会服务功能配套齐全,基础设施完善,社会协作条件好;工业集聚,规模效益⑨资金信息:资金充足;市场信息的快速获取⑩能源原料:水电站提供了廉价的电力;农产品可提供原料等二、工业集聚的影响1、不利影响: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资源压力(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农产品供应)2、有利影响(规模效益)①(降低成本)减少能源、原料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 + 缩短运输距离,降低运费 = 降低成本②(交流创新)加强企业之间的技术信息交流和协作 + 同类企业创造了激烈的竞争环境 = 提高创新能力③(减少投资)共同利用基础设施,减少生产建设投资④(提高效率)社会服务完善,提供专业化支持和多样化配套服务,提高生产效率⑤(减少污染)集中处理废弃物,减少污染【服务业】服务业是新教材新增的内容,但是旧高考中也在考查(如2021全国乙卷),所以非常建议使用旧教材的学生学习掌握一、服务业的概况1、服务业的作用①容纳大量的劳动力就业,缓解就业压力②利于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③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之间起到了连接和协调的作用④带动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2、现代服务业①以科学技术,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为主要支撑的服务产业②特点:高技术含量、高品质服务、高附加值、辐射功能强、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等特点二、影响服务业的区位因素(一)自然区位:对服务业的影响较小,但是对于某些服务业来说,自然因素为其提供了必要的资源和场所(比如生态环境对养老产业、自然景观对旅游业、地理位置对于商业贸易等)(二)社会经济区位:套用工业区位的口诀找角度,但是分析的细节过程会不同1、市场:市场需求、潜在的市场规模、消费习惯、消费水平、市场距离、对外开放程度等商圈集聚(比如美食街、电器城、大型购物商场)①彼此带动,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使商业网点的辐射能力增强,市场扩大(减少消费者的交通费用,提高经济效益②加剧了商业网点之间的竞争2、交通①生产性服务业如物流业,要靠近高速路、机场、港口=方便货物的运输②居民驾车购物普及,对道路通行能力和停车条件要求日益提高仓储式超市、超级大型商场多布局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空间宽敞的地方(山姆会员店、宜家、奥莱等)3、劳动力:不同类型的服务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同4、政策①通过市场准入制度对服务业进行管制②通过税收减免、补贴奖励等方法,对服务业进行重点扶持③通过城市规划,影响服务业的空间布局④政局的稳定性,影响金融业、国际性企业等5、技术①计算机和软件服务等行业,科技水平是其核心的竞争力,应布局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附近②餐饮、娱乐、文化、旅游等产业与管理技术、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融合,使其局部更加广泛,服务更加完善6、其他:地理条件、生态环境、政府监管、健全的法律制度、地租、历史文化、基础设施等三、服务业的空间布局1、生活性服务业大多直接为消费者提供必需的生活服务,商品种类少但是服务频率高=布局分散2、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程度高知识密集;集聚区多以中心商务区、科技园、现代物流园形式出现【交通】一、港口的区位条件1、自然条件:港阔水深、浪小避风,无结冰期,河海联运、水源充足、地形平坦开阔、地理位置优越2、社会经济条件:经济腹地广阔、交通方式多样、城市发达作为依托、资金技术政策支持等二、建设交通线的意义1、资源:有利于资源的开发和外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 实现资源互补2、经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3、区域:缩短两地的距离,降低运费节约时间 = 地域联系和合作 = 经济贸易 + 文化联系 + 人员物资流动4、交通:完善交通网络,完善基建 + 缓解交通压力,满足运输需求,提高运力 + 交通枢纽能提供中转服务5、旅游: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提高交通通达度+缩短经济距离提高吸引力+完善景点之间的地域组合)6、其他:促进社会稳定、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等三、交通方式的选择1、货物的特点:体积重量(大宗货物)、附加值、形态、时效性(对时间的要求)2、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运量、运费、运速、灵活性、连续性、安全性、占地面积3、起始点的特点:两地的距离、地形、海陆位置等。
人文地理复习提纲整理

人文地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1、人文地理学定义、学科特性、研究对象定义: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题,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及其地理分布的规律性。
学科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研究对象:1.人地关系的传统2.区域研究的传统3.空间分析的传统2、洪堡和李特尔;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发展的流派和代表人物:俄国、法国、英国、美国洪堡: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李特尔:认为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地理学,要致力于探索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因果关系。
德国:拉采尔(地理环境决定论)赫特纳(区域学派)施吕特尔(景观学派)法国:维达尔.白兰士(人地相关学派)英国:麦金德(大陆腹地说)罗士培(适应论)美国:索尔(文化景观学派)哈特向(区域学派)俄国:巴朗斯基、萨乌什金(地理学派)费根、康斯坦丁诺夫(经济学派)3、人地关系发展思想史上的各主要理论观点1.环境决定论2.可能论3.适应论4.生态论5.文化决定论6.环境感知论第二章文化地理1、泰勒、克罗伯和克鲁克洪对文化的定义A文化是通过符号而获得,并通过符号而传播的行为模型,这类模型具有显性和隐性的。
B其符号也和人工制品一样体现了人类的成就。
C在历史上形成和选择的传统思想,特别是所代表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
D文化系统一方面可以看做是行为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进一步行动的制约因素。
2、文化的结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3、文化区的定义、分类和各类文化区之间的差异文化区: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分类: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各类文化区之间的差异:功能文化区都有中心,它是对该区内某种功能起着协调和指导作用的所在地。
形式文化区都有一个文化特征表现典型的核心区,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弱化的外围区以及边界较为模糊的过渡带。
乡土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相比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边界线,与形式文化区相比缺乏文化特性上的一致性。
4、扩散扩散的定义、特点和分类(举例);迁移扩散定义、特点、举例扩展扩散的定义:某种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地理复习题纲
1、什么是民族体
2、什么是城市化P93
3、什么是区域共同体P272
4、什么是生态旅游?P164
5、什么是城市P93
6、什么是环境资源P215
7、什么是休闲与休闲活动P148
8、什么是旅游环境承载力P162
9、什么时候是知识经济P46
10、什么是旅游P149
11、什么是文化区P137
12、什么是自然资源P210
13、什么是人文地理学P1
14、地理环境决定论中的“地理环境”是指导什么P9
15、什么是资源密集型工业P40
16、旅游动机产生的基础是什么?P157
17、从地理学角度看,城市是什么P92
18、什么是人口年龄结构P74
19、什么是人口迁移?举例P78
20、城市聚落最典型的特征之一是什么P91
21、什么是行为文化?举例P128
22、区域的特性有哪些P208
23、如何实现落后地区的可持续发展P289
24、什么是不可再生庄旅游资源?举例P154
25、什么是人地关系论P9
26、人地关系中的“人”是指什么?“地”是指什么P17
27、什么是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P40
28、什么是就业人口P77
29、农村聚落最典型的特征之一是什么P110
30、什么是精神文化?举例P128
31、什么是人文地理环境?举例P18
32、区域要素及人口在狭小空间上的集中,发生在城市化的什么阶段P94
33、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对象是什么P2
34、人地关系是指什么P2
35、什么是可持续发展P242
36、什么是文化遗产
37、我国城市化出理的新问题P96
38、城市地域形态的演变阶段P104
39、城市地域形态的演变方式P103
40、城市地域形态的演变规律P105
41、城市地域结构的构成P106
42、城市地域结构的类型P107
43、城市地域结构的扩展P109
44、人口移动的社会经济后果P86
45、环境和城市的关系P97
46、村落社区的类型P114
47、村落社区的形成与变化P114
48、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包括哪几个部分P4
49、工业经济活动的特点
50、城市职能类型
51、什么是生态旅游?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存在哪些障碍因素
52、什么是自然资源?什么是自然资源论和有价论?
53、划分城市与乡村的重要标准有哪些P91-110
54、民族体最典型的特征是什么
55、主权国家的领土是什么P174
56、非物质文化景观指的是什么?举例P140
57、按照根据人类活动的基本特征归类,人文地理学分支学科包括哪些P4
58、从人地系统的角度看,地理环境的属性包括哪些特性P17-19
59、农业经济活动的主要特点是什么P30
60、村落的基本特征包括哪些P110
61、城市化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62、文化区主要有哪些类型P137
63、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有哪些P174
64、自然资源主要有哪些特征P212-215
65、人文地理学学科体系包括哪些P4
66、什么是人口素质P68
67、什么是文化景观?举例P139
68、民族体相对稳定的特征是什么?、
69、什么是可再生旅游资源?举例P154
70、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包括什么P242
71、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主要有哪些P3
72、工来经济活动的主要特点是什么P38
73、城市化的动力包括什么P93
74、从广义的角度理解,文化包括什么?P126
75、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空间相互作用的大小取决于什么P150
76、简述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主要观点及其错误P9-10
77、简述科技进步对政治活动的影响P184-185
78、简述创建科技工业园的布局条件P54
79、简述协调论的主要观点及其进步意义P16-17
80、简述人口增长对地理环境的作用P59
81、根据当前的我国地缘经济形势以及应采用的战略措施P201-209
82、至今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阶段,分析各阶段的人地相互作用模式P21-25
83、分析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原理P129-123
84、什么是环境问题
85、什么是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技术密集型工业、资金密集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
86、什么是文化?包含哪些内容?
87、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有哪些?
88、农业生产活动有什么特征?它与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
89、什么是人口素质?提高人口素质有何重要意义?
90、什么是生态旅游?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存在哪些障碍因素?
91、什么是自然资源?合理的资源价格包含哪些内容?
92、工业生产活动有哪些特征?为什么工业生产分布集中?
93、什么是村落?它有哪些功能?村落与环境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94、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的?
95、人类对资源的认识观点有哪些?对资源利用有什么影响?
96、什么是人口移动?人口移动的社会经济影响是什么?
97.什么是旅游?旅游活动和地理环境之间有什么关系?
98、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的学科体系包含哪些内容?
99、什么是城市?城市与环境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