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传播与大传播

合集下载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

1.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

3.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4.自我传播:就是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5.人际传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仅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亦称之为亲身传播,它还包括利用电话、书信等媒介协助进行的传播。

广义的则包括群众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形成了亲身、群体、组织三个人际传播的层次。

6.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有时也称作小群体传播。

它是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也是介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7.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即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

8.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9.理论:是对客观规律的表达,指经过概括、系统化的一组相互关系的命题和结论。

10.模式:是一种简洁地表现“理论”的手段,指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

11.拉斯韦尔模式:传统的线性模式中最具代表性者之一,又叫5W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拉斯韦尔于1948年提出来的。

按其观点,传播的过程可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四大要素,再加上效果成为五大环节。

12.“2+4定律”:这是“传播单位”思想的主要内容。

兼有传者和受者这两种身份及发信、受信、编码、译码这四种功能。

13.编码:即认知一表述过程,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这个过程也叫“符号化”。

14.译码:可称表述一理解过程,就是把符号还原成意思,也叫符号读解过程。

15.反馈:本是电子工程学的概念。

在传播过程研究中,指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做出的反应。

16.传播学研究的“定量化”:是指在传播学研究中对传播活动和传播现象采用数量化的研究设计和分析手段叫定量化。

自我传播的例子

自我传播的例子

自我传播的例子
自我传播是指生物体将自己的基因信息传递给其他个体,从而影响其后代遗传特性的行为。

例如:
1. 细菌分裂:细菌可以通过分裂来实现自我传播。

一个细菌可以分裂成两个子细菌,这两个子细菌都有相同的基因信息。

2. 植物授粉:植物可以通过授粉来实现自我传播。

一个植物的花接受另一个植物的花粉,然后产出种子,这些种子具有一半的遗传特征来自母本,另一半来自父本。

3. 动物繁殖:动物可以通过繁殖来实现自我传播。

由一对父母繁殖出来的幼体,具有父母共同传递的基因信息。

传播学 第六章 自我传播

传播学 第六章 自我传播
思维是人在发生认知活动时人脑反映所认知 事物的一般固有特性和事物之间的有规律的联系 ,以及以已有经验和知识为中介进行推断和解决 问题的过程。
综上,在思维科学领域中的“自我传播
”是个人的意识与思维活动,它在人的身 体内部“能动”地发生和进行,人总是根 据一定的目的需要和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 原有经验和知识去反映客体,它对感觉器 官及人工接受反应系统的各种信息往往积 极主动地选择,是一种“生理——心理”水 平上的过程。
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传播系
统,有信息接收装置(感官系统),有信 息传输装置(神经系统),有记忆和处理 装置(人脑),有输出装置(发声等表达 器官及控制这些器官的肌肉神经等)
人的认知过程,就是接受和存贮符号输 入、对输入编码和解码作出决策、产生新的表 达方式、给出符号输出(人脑不断调动日益积 累起来的知识和经验来对新输入的外部信息进 行译码,并且产生概念、推理,形成思想)的 全部过程。
(四)H.布鲁默
他在其著作《象征互动论》一书中提出
社会存在,人认识的对象既包括外界和他人 ,也包括自身。
本质上来说,“自我互动”是个人与他
人之间社会互动行为的内在化,也就是与 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自己头脑中 的反映。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通过与社 会、他人的联系认识自己,改造自己,不 断实现自我的发展和完善。
• 四、人格心理学视阈下的“自我传播” 弗洛伊德的人格心理学(人格结构理论)中
所指出的一组矛盾:
在追求完美人格的过程中,人类灵魂深处充 满着动物性和神圣性的深刻矛盾。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三重人格结构学说, 即人格由三个部分组成:
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 ego)等。(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
他在其著作《心灵、、自我与社会》 一书中对“多重自我”进行了内涵扩充, 把自我概念区分为“主我”与“客我”等 。其中“主我”是有机体对其他人的态度 做出的反应,“客我”是一个人自己采取 的一组有组织的其他人的态度等。“自我 ”和“客我”共同统一在社会个体的整体 自我之中,它们构成整体自我的不同侧面 。

简述传播的类型

简述传播的类型

简述传播的类型
1. 内向传播:就是自己向自己传递信息,用于形成自我意识,促成自我觉醒。

2. 人际传播:依据两条原则,一是信赖,二是成本-效益。

3. 群体传播: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容易造成群体压力。

4. 组织传播:马克斯·韦伯说“有一个管理主体的群体就是组织”。

组织传播的特色就是存在“正式传播”和“非正式传播”,后者一般称为“小道消息”。

5. 大众传播:媒介组织通过技术性媒介与大规模受众进行沟通,就叫大众传播。

所以大众传播。

(1)大众传播有三个正面功能:传递信息、提供娱乐、以及教育大众。

(2)大众传播的三个负面功能:制造拟态环境(美国学者李普曼)、制造刻板印象、以及麻醉民众精神(拉扎斯菲尔德,人们满足于通过媒介接触社会,而不再积极地亲身参与公共事务)。

传播方式分类

传播方式分类

传播方式分类
传播方式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人内传播:也称为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最典型、最直观、最大量、最丰富的社会传播活动,也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

群体传播:群体传播是指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的社会集合现象,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

组织传播:组织传播是组织所从事的内部和外部信息活动。

通过信息传递的过程将组织的各部分、各岗位联结为整体,保障目标的实现和组织的生存发展。

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传播的基本类型

传播的基本类型

4)新媒体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诞生了新一代的媒介,包括录 像,有线电视,光纤通信,电传,综合数字通信网等 等。其中,渗透性最强,影响面最大的是“高速信息 公路”和“多媒体”技术。主要包括:电脑及其互联 网络、有线电视、通讯卫星、综合数字通信网络和信 息高速公路 。
四、大众传播的新的发展:
1、信源多元化 2、技术融合化 3、内容个人化 4、传受交互化 5、关系平等化
四、组织传播的手段
1、文字。包括文件、报告、信件等。 2、会议。 3、电话。 4、组织内部的公共媒体,如内部报刊、电台、电视
台等。 5、内部网络。
五、组织传播的功能
1、内部协调,形成整体。 2、控制环境,决策应变。 3、形成共识,进行情感交流。
4、鼓舞士气。
第五节、大众传播
一、定义:
“大众传播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职 业传播者利用机械媒介广泛、迅速、持续 不断的发出讯息,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 分复杂的受众分享传播者要表达的含义。”
动力:
自我需要和社会需要,是人为了及时对周围变 化了的环境做出适应而进行的自我调节 。
能动地意识和思维活动,是人内传播区别于其 他动物体内传播的根本特点。
作用和意义:
了解他人和自己,并不断发展和完善自我 ,是 其他传播活动的基础.
二、传播的基础—— “主我与客我”

有意

义的
象征

符号

先介入的一个概念——自我(self):
发展过程大致有如下几个阶段:
1)大众报刊
报纸是大众传播媒介的“老大” ,廉价“便士报”的出 现(以19世纪30年代《纽约太阳报》和《先驱报》的 创刊为标志) 使报刊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媒介。在 这个过程中,报纸完成了两个转变:一是由“观点纸” 向“新闻纸”的转变,二是由政党经费经营向市场运 营和企业化经营的转变。换句话说,到了这个时期, 报纸开始成为“以报道新闻、传播知识、提供娱乐” 为宗旨的信息产业,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媒介。

传播学概论_名词解释

传播学概论_名词解释

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3、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

4、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5、组织传播: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

6、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大众”,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

7、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8、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互之间的关系。

美国学者戴维•伯洛透彻分析了传播过程,主要论点是:①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②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③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相互影响和变化。

他提出“S-M-C-R”(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9、“过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

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R、布雷多克添加了情境和动机两个环节,把它变成7W模式。

传播学上的三大类基本模式:①线性模式,②控制论模式,③社会系统模式。

10、拉斯韦尔模式(传播过程中的5W):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11、申农-韦弗模式:线性模式之一,把媒介分为三种,把讯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增加了噪音的因素。

12、传统线性模式:以拉斯韦尔和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

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

13、控制论模式: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

传播学考试名词解释简答题

传播学考试名词解释简答题

三、名词解释传播:传播是人类(运用符号并借助媒介)来交流信息的行为与过程。

信息:一切表述或反映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自我传播:自我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人内传播,是指个人在人体内部对接受自外部的信息进行处理的活动。

人际传播:所谓人际传播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人际传播是指自我传播以外的其他人类传播类型。

狭义的人际传播则指的个人与个人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交流活动。

大众传播: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刻板成见:指的是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

传播学的经验学派:指的是主张从经验事实出发、运用经验性方法研究传播现象的学派。

在传播学中,经验学派指的是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主流传播学。

传播模式:传播模式是直观而简化地再现人类传播活动的理论描述方式。

5W模式:1948年由美国学者拉斯韦尔在他的论文《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who says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受众:指的是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受传者传播权:是构成社会的每个成员所享有的基本权利之一,在传统上称为表现自由或言论自由的权利。

在现代也包括通过大众传媒渠道进行传播的权利。

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一种把受众成员看做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的受众理论。

选择性注意:选择性注意是指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与接触信息。

接触既包括对某类信息的接触,更包括对另一类信息的不接触。

传播效果:所谓传播效果,简而言之,是指传播出去的信息受到了关注、留下了记忆、改变了态度、导致了个人的或社会的某种行为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我传播与大传播屠忠俊 提 要 本文针对近年来一些学者对“自我传播”作为一种基本传播形态的资格的质疑,论述了将自我传播保留在传播基本形态谱系中的根据与意义。

作者指出,不但要从认知心理学,而且尤其要从人格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自我传播的运行机理,并介绍了弗洛伊德、詹姆士、库利、米德等人学说作为解释自我传播的理论范例的学术意义。

作者依据这些范例,从自我传播与人际传播、团体传播、大众传播等其他基本形态的传播的全息对应的角度,着重论述了传播对实现个人心态的通泰和谐到实现社会整合的和合圆融的巨大作用,从而提出“大传播”这一概念,并指出要用意义中心的传播哲学来说明大传播的运作机制。

关键词 传播 自我传播 大传播作 者 屠忠俊,华中理工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副教授In trap ersonal Comm un icati on 在国内流行的传播学理论书籍中一直被列为基本传播形态谱系中的一种。

它或被称为“内向传播”(范东生,1990;张隆栋,1993;戴元光,1988),或被称为“内在传播”(钟文、余明阳,1990),或被称为“自身传播”(李彬,1993;钟文、余明阳,1990),或被称为“自我传播”(徐耀魁,1990;董天策,1993;沙莲香,1990),或被称为“体内传播”(沙莲香,1990)。

近年来,有些学者对“内向传播”或“自我传播”(译名的选择依从文献作者)提出质疑,认为没有必要把“内向传播”作为传播学的研究课题(林之达,1994),或者主张把“自我传播”排除在“传播”外延范围之外,以建立新的科学的传播分类体系(董天策,1995)。

“自我传播”(笔者在本文中拟采用此译名)作为一种基本传播型态的资格之所以被质疑,是因为人们对其运行机理尚不明晰;但质疑自我传播者所陈说的理由也并不充分。

就传播的学理体系而言,将自我传播保留在传播基本形态的谱系中,对阐明传播的社会功能,对建立’大传播”的概念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谈一点粗浅的意见。

自我传播的质疑者认为,研究自我传播,就是研究人体内的信息传播过程,就是越俎代庖,硬揽现代认知心理学家、思维科学家的专业任务。

他们还认为,人体内的信息传播过程是人体内的这一“器官”与另一“器官”之间的信息传播过程,而不是这一完整有形的“社会人”与另一完整有形的“社会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是只有生理意义而无社会意义的过程。

这两种“认为”的形成,基于两种局限性:一种局限性在于,人们对自我传播的运行机理的认识确实尚不明晰;另一种局限性在于,对现有的,可以大体上对自我传播作出定性说明的一些理论范例,在主张自我传播作为一种传播类型的有关文献中,或者未加以运用,或者运用得不甚得当。

此处,“范例”一词是在“结合了供对比的模式的概念和一个更复杂的概念,即对社会和心理现实某方面性质的一套基本设想”(梅尔文・德费勒、桑德拉・鲍尔—洛基奇,1989)的意义上予以引用的。

前一种局限性的克服,有待于传播学者和相关学科学者的进一步深入研究,笔者在这里,想就克服后一种局限性,进行一点补充说明的工作。

在补充说明之前,我们要强调,对“传播”这一概念,要从Comm un icati on 的完整意义体系上去理解,而不能从中文的“传播”两字的字面意义上去理解。

国内早就有学者指出:“传播”是一个不能反映Comm un icati on 本质的片面译名(刘力群,1989),就“传播”论传播,会把论者引向迷误。

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1970)、思维科学家(刘觐龙,1984)所研究的人体内的信息传播过程,基本上可归结为人体内的这一“器官”与另一“器官”之间的信息传播过程。

这是一种生理—心理水平上的“技术性”过程。

这种过程的传播,通常用“通讯”或“通信”这样的’技术性”名词来表达。

有关这种“通讯”或“通信”的理论范例本来就不是说明自我传播的理论范例。

有些文献上用这种理论范例来解释“内向传播过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3期 总第39期程”(范东生,1990)是不大贴切的。

传播学中用来解释自我传播的理论范例,并不属于认知心理学,更不属于思维科学,而是属于人格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

用于说明自我传播的人格心理学理论范例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关于人格分为伊底(或译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的精神分析的心理人格学说(弗洛伊德,1933)。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本可以其本身为客体,和其他客体无异,可加以观察、批评,还可以做天晓得的其他种种活动。

在这种情形之下,自我的这一部分可以监视另一部分。

而且自我又可以分裂;分裂时至少暂时行使它的许多种机能。

其后,分裂的部分又可合而为一。

”他打了这样一个比方来说明自我的分裂以及分裂的自我与外界环境的关系:“我们有一格言,说一仆不能同时侍候两主。

可怜的自我,其所处的情境更苦;它须侍候三个残酷的主人,并须尽力调和此三人的主张和要求。

这些要求常互相分歧,有时更互相冲突。

无怪自我在工作中常常不能支持了。

此三个暴君为谁呢?一即外界,一即超我,一即伊底。

”“伊底”(id),又被译作“本我”。

它是弗洛伊德从尼采那里借用来的无人称代名词,用以表示心灵潜意识领域自外于自我的特性。

伊底既无组织,也无统一意志,不知道价值、善恶和道德,奉行唯乐原则;其唯一的内容就是力求发泄的本能冲动。

自我则奉行唯实原则;它与外界接近,感受刺激,接受外界的影响,将外界的消息供给伊底。

伊底发自本能,表现为感情;自我则依据知觉,表现为理智。

弗洛伊德是这样描述伊底与自我之间的传播机制的:“自我为了伊底的利益,控制它的运动的通路,并于欲望及动作之间插入思想的缓和因素,并利用记忆中储存的经验,从而推翻了唯乐原则,而代以唯实原则。

唯乐原则以伊底历程发挥巨大的的影响,唯实原则则保证较满意的安全和成功。

”这是一种心理—社会水平上的互动过程。

这种过程的传播,通常用“交流”或“沟通”这样的名词来表达。

除了本能从自我的分裂以外,还有良心从自我的分裂。

弗洛伊德的处理办法是“将良心的裁判方面的准备所需要的自我侦察机能视为另一实体,而认良心为它的活动的一种”。

他称这另一实体为“超我”。

超我脱离自我,与自我对峙,不是与生俱来的现象,而是人的社会化的结果。

超我是一切道德限制的代表,是追求完美的冲动或人类生活的较高尚行动的主体。

我们可以将它溯源于父母和教师等的影响,更可以将它溯源于民族的传统、人类的文化。

超我是自我理想的代表。

自我用超我来衡量自己,力图满足理想的日益完善的严格要求,达到“自我实现”的崇高境界。

这是一种社会—心理水平上的互动过程。

这种过程的传播,就是用“交流”、“沟通”这样的名词,也难以传达其意蕴,不妨称之为“契合”、“圆融”。

从上面的补充说明可以看到,伊底、自我、超我之间的传播,是这一无形的准“社会人”与另一无形的准“社会人”之间的传播,有着丰富的社会意义。

只是它不能简单地称之为“信息交流”过程。

交流、沟通、契合、圆融,都是传播。

如果我们把“信息由此到彼的空间位移”(林之达,1994)意义上的传播叫做“小传播”,那么,我们就应该把互动过程的参与者之间的交流、沟通、契合、圆融叫做“大传播”。

关于这方面的问题,在本文的随后部分中,我们还将继续申述。

用于说明自我传播的社会心理学理论范例是由美国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提出的。

美国实用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威廉・詹姆斯提出自我多元论的观点(Jam es,W.1890)。

他把作为认识者的自我称为主我(I),把作为被认识者的自我称为宾我(M e)。

主我和宾我构成了一个人可称为“我所拥有”(m ine)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他把宾我分解为三个组成要素:“物质的宾我”、“社会的宾我”、“精神的宾我”。

物质的宾我包括一个人身体、服饰、直系亲属和财产。

社会的宾我由一个所接受的他的同事对他的印象认识构成,一个人关注其意见的不同群体的数目有多少,他的社会的宾我就有多少。

精神的宾我则是一个人的意识状态和心理功能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弗洛伊德所说的“无意识”、“潜意识”、“前意识”也作为某种“意识状态”,那么,伊底、自我、超我都可归入精神的宾我,当自我作为认识者来观照宾我三要素时,它就升格为主我。

查尔斯・霍顿・库利把詹姆士的“社会的宾我”的提法发展为“镜中之我”的理论(Coo ley,C.H. 1902)。

“镜中之我”的提法源自库利对自我的反映特征的一个比喻:每个人都是另一个人的一面镜子,反映着另一过路者。

镜中之我的观念也可分解为三个组成要素:我们对在他人眼中的我们的外貌的想象、对此他人就这一外貌所作的判断的想象、某种自我感觉,如骄傲或羞耻。

这三个要素相继发生,也就是弗洛伊德的自我与外界接近,将外界的消息供给伊底,伊底表现为感情的传播过程。

乔治・赫伯特・米德对詹姆士的自我多元论观点有更多的发展(M ead,G.H.1934)。

米德认为:自我是一个社会实体;自我的实质在于它自身的反射;它既是主体,又是客体。

他把“宾我”规定为“想象的一套组织化的他人态度”;而把“主我”规定为“机体对他人态度的反应”。

宾我反映了法律、道德以及社区的组织法规和期望。

当一个人作为宾我时,他就会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客体。

主我是个人对他人所采取的某种态度的回答。

当一个人作为主我时,他就会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主体,体验到自由感和独创感。

自我作为一个整体,是宾我中概化的他人的稳定的映象和主我的不可预测的自发性的结合物。

按照米德的理论范例,自我传播在主我与宾我之间进行;这种传播,实际上是人与“概化的他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反映,是社会化的个人与民族传统、人类文化带有某种张力的相互关系的反映,接近于弗洛伊德的理论范例中的自我与超我之间的传播。

无论是人格心理学的理论范例,还是社会心理学的理论范例,都不能说是足以完美说明自我传播这一基本传播类型的理论范例。

这一点同传播学的整体研究水平是相对应的——我们都知道,就是传播学中研究得最有成绩的领域,即关于传播效果的研究领域内,至今也不能说有了一个足以完美说明传播效果问题的理论范例。

我们只能说,有了这类理论范例,至少可以作为支撑自身传播在基本传播形态谱系中的存在地位的基石,至少可以引导我们将对自我传播的研究继续进行下去——不管是由传播学家进行下去,还是由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或另的学科领域的专家进行下去;因为传播学作为一门形成中的学科,本来就与相关学科领域有着交互渗透的关系;要知道,传播学的创始人多数原本就是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1982)。

笔者之所以不赞成把自我传播排除在传播外延范畴之外的主张,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自我传播对阐明传播的社会功能有其理论意义。

通常,传播基本形态谱系是这样排列的:自我传播、人际传播、团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①在这些基本类型中,自我传播虽然排在第一的位置,但在传播学研究中却最被忽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