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碰撞的基本规律
汽车碰撞 原理

汽车碰撞原理汽车碰撞原理汽车碰撞原理是指当两辆汽车在道路上发生碰撞时,所涉及的物理原理和力学规律。
汽车碰撞是一种瞬间的动力交换过程,涉及到能量转化、动量守恒和碰撞力的作用。
在汽车碰撞过程中,主要涉及以下几个原理:1. 动量守恒原理: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动量等于其质量乘以速度。
当两辆汽车碰撞时,它们之间的动量总和在碰撞前后保持不变。
这意味着在碰撞过程中,两辆汽车的动量会互相转移。
2. 能量守恒原理:能量守恒是指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在汽车碰撞中,车辆之间的能量会发生转化。
部分能量会转化为变形能,即车辆变形和损坏所吸收的能量,而剩余的能量则以热能和声能的形式散失。
3. 碰撞力的作用:碰撞力是指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时产生的力。
在汽车碰撞中,碰撞力是导致车辆变形和损坏的主要力量。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碰撞力是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当两辆汽车碰撞时,它们之间的碰撞力会导致车辆产生形变和损坏。
汽车碰撞原理可以通过以下实验和模拟来研究和验证:1. 利用碰撞试验台:碰撞试验台是一种专门用于模拟汽车碰撞的设备。
通过对不同速度、角度和质量的汽车进行碰撞试验,可以观察和记录碰撞过程中的力学参数和变形情况,从而研究汽车碰撞原理。
2. 数值模拟和计算机仿真:利用计算机模拟软件和数值计算方法,可以对汽车碰撞进行模拟和计算。
通过输入汽车的参数和碰撞条件,可以模拟出碰撞过程中的力学变化、能量转化和变形情况,从而深入了解汽车碰撞原理。
汽车碰撞原理的研究对于提高汽车安全性和减少交通事故的伤害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碰撞原理,可以设计和改进汽车的结构和安全装置,提高汽车在碰撞中的抗冲击能力和乘员保护效果。
此外,还可以为车辆制造商和交通管理者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制定更合理的交通规则和安全标准。
汽车碰撞原理是一门涉及物理学和力学的学科。
通过研究汽车碰撞原理,可以深入了解碰撞过程中的动力学变化和力学规律,为汽车安全性的提升和交通事故的减少提供科学依据。
汽车碰撞事故的力学分析

汽车碰撞事故的力学分析在日常生活中,汽车碰撞事故时有发生。
这些事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因此,对于汽车碰撞事故的力学分析成为了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通过力学角度对汽车碰撞事故进行深入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碰撞力的产生和传递。
一、碰撞的基本原理碰撞是物体之间力的作用结果。
当两个物体之间的力超过其内部结构所能承受的极限时,就会发生碰撞。
在汽车碰撞事故中,这种力常常由相互碰撞的车辆之间的动能转化而来。
二、动能转化与碰撞动能转化是汽车碰撞事故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的力成正比。
当车辆在碰撞过程中受到外力作用时,动能会逐渐转化为变形能。
三、碰撞的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在汽车碰撞事故的力学分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在碰撞前后保持不变。
在碰撞过程中,车辆之间的能量会相互转化,但总能量不变。
四、碰撞的类型及其影响在汽车碰撞事故中,有多种碰撞类型,如前后碰撞、侧面碰撞等。
每种碰撞类型都会对车辆和乘客产生不同影响。
1. 前后碰撞前后碰撞是最常见的碰撞类型之一。
在这种碰撞中,由于车辆的动能转化为变形能,乘客容易受到较大的冲击力,造成头部和颈部的损伤。
2. 侧面碰撞侧面碰撞常常发生在交叉路口等地方。
由于车辆的侧面结构相对较弱,碰撞时乘客容易受到较大的冲击力,导致严重的骨折和内部脏器损伤。
3. 翻车碰撞翻车碰撞是较为严重的碰撞形式之一。
在翻车碰撞中,车辆会发生剧烈的倾斜和翻滚,乘客容易受到多重冲击,造成头部和全身多处严重损伤。
五、碰撞力的减弱方法为了减少汽车碰撞事故对乘客的伤害,工程师们提出了多种方法来减弱碰撞力:1. 安全气囊安全气囊是一种能够在碰撞时迅速充气的装置,能够减轻乘客受到的冲击力,并避免头部和胸部的直接碰撞。
2. 防撞杆车辆的防撞杆设计能够减少碰撞时车身的变形,从而分散冲击力,保护车内乘客的安全。
3. 制动系统改进强化制动系统的设计,提高制动效能,能够减少车辆在碰撞时的冲击力,减少碰撞事故造成的伤害。
看汽车碰撞理论分析

看汽车碰撞理论分析汽车碰撞是机械动力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涉及到诸多物理学和工程学的知识。
对于汽车碰撞现象的理论分析,不仅可以揭示碰撞过程中的力学规律和能量转换关系,还可以通过模拟和优化,提升汽车碰撞安全性能。
本文将从碰撞动力学、力学能量、安全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碰撞动力学是研究汽车碰撞过程中各种力学量的变化规律。
在碰撞中,汽车和其他物体之间发生相互作用,产生冲量、力和能量等。
碰撞动力学可以通过牛顿第二定律和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
牛顿第二定律指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等于物体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
而动量守恒定律表明,碰撞中物体在碰撞前后动量的总和保持不变。
基于这两个定律,可以计算汽车碰撞中的加速度、冲量和作用力等参数,为汽车碰撞测试和仿真提供理论依据。
力学能量是汽车碰撞中一个重要的参量,包括动能和变形能。
动能能够体现物体的运动状态,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成正比。
而变形能则是指物体在碰撞中发生形变过程中储存的能量。
在碰撞中,动能和变形能之间会相互转化。
当汽车碰撞时,动能转化为变形能,使汽车的变形结构能够吸收和分散碰撞能量,从而保护车内乘员的安全。
通过对碰撞过程中能量转化的理论分析,可以优化汽车的结构设计,提高碰撞安全性。
安全设计是汽车碰撞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涉及到材料选择、结构设计和安全系统等方面。
材料选择对汽车碰撞安全性能有着直接的影响,优质材料能够提供更好的强度和刚度,从而提高汽车的抗碰撞能力。
而结构设计则针对碰撞中的各种力学问题进行优化,比如强化保护车辆的前后端结构,改变车身形状来减小碰撞冲击等。
此外,安全系统的设计也是提高汽车碰撞安全性的重要方面,包括安全气囊、预紧式安全带等。
理论分析可以为这些安全设计提供理论支撑和指导,从而提升汽车碰撞安全性。
综上所述,汽车碰撞理论分析涉及到碰撞动力学、力学能量和安全设计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深入探究,可以揭示碰撞过程中的力学规律和能量转换关系,为汽车碰撞安全性能的提升提供依据。
汽车碰撞原理

汽车碰撞原理
汽车碰撞是指两辆车在道路上发生物理接触的过程。
在碰撞中,能量和动量会从一个车辆传递到另一个车辆,导致损坏和变形。
碰撞的原理可以通过牛顿力学的知识来解释。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物体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直到受到外力的作用。
因此,当两辆车以不同的速度运动时,它们的动能会不断变化,直到发生碰撞。
在碰撞过程中,两辆车之间的外力作用会导致车辆的速度改变。
外力的大小和方向取决于碰撞时车辆之间的相对速度、质量和碰撞角度。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施加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因此,受到更大力的车辆会受到更大的加速度,速度改变更明显。
碰撞还会导致车辆受到形变和损坏。
根据材料力学原理,当外力作用于一个物体时,物体的形状和结构会发生变化,这通常表现为变形或断裂。
在碰撞中,车辆的车身、车窗和车轮等部分可能会受到冲击和变形,甚至发生破碎。
除了能量和动量的传递以及结构的变形,碰撞还会产生其他影响。
例如,碰撞时的冲击力可能会对车辆内部的物体和人员产生伤害,甚至引发火灾或爆炸。
因此,为了减少碰撞的危险性,汽车制造商会使用各种安全设计和装置来保护乘客,如安全气囊、防护架和吸能结构等。
总之,汽车碰撞是由于外力作用导致两辆车发生物理接触的过
程。
通过牛顿力学原理,可以解释碰撞中的能量和动量传递以及车辆的变形和损坏。
为了保护乘客安全,汽车制造商会采用各种安全设计和装置来减少碰撞的危害。
汽车碰撞安全基础

汽车碰撞安全基础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汽车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出行的必需品。
然而,汽车使用过程中发生的碰撞事故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问题,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很大的侵害。
因此,汽车碰撞安全已经成为汽车设计中必须要考虑的基础问题。
汽车碰撞安全可以分为被动安全和主动安全。
被动安全主要包括车身刚度、安全气囊、安全带、车身形状等汽车结构设计方面的因素。
而主动安全则是通过安装反应速度快、能够对驾驶员进行预警、主动避让的各种先进安全辅助系统来提高汽车的安全性。
下面,我将分别介绍被动安全和主动安全方面的基础知识。
一、被动安全1.车身刚度车身刚度是指汽车在发生碰撞时不易发生变形、扭曲和变形的能力。
车身刚度越高,汽车在发生碰撞时所受的冲击力就越小,从而减轻乘员的伤害。
因此,现代汽车在设计时都会注意增加车身的刚度。
2.安全气囊安全气囊是一种安装在汽车内部,用来保护驾驶员和乘员身体的袋状装置。
安全气囊能够在发生碰撞时快速膨胀,并且尽可能使身体受到的冲击力减小,从而减轻受伤的程度。
3.安全带安全带是一种固定在汽车座椅上的安全装置,主要通过将身体固定在座位上来保护驾驶员和乘员。
在发生碰撞时,安全带能够减轻身体受到的冲击力,从而减少潜在的伤害。
因此,无论是驾驶员还是乘员都应该系好安全带,以确保出行的安全。
4.车身形状车身形状也是汽车碰撞安全中很重要的因素。
现代汽车设计中注重通过车身的形状设计来减缓碰撞时的冲击力。
而且,车身形状还能够对行人碰撞造成的伤害减轻。
因此,在汽车设计中注重车身形状的规划是提高汽车碰撞安全的关键之一。
二、主动安全1.主动安全辅助系统主动安全辅助系统包括多种安全技术,目的是为了让驾驶者拥有更好的行车体验,并能够在突发情况下快速的做好准备。
这些系统主要有自适应巡航控制(ACC)、预览系统、盲区监测系统、车道保持系统、自动泊车系统等等。
这些系统能够帮助驾驶者及时地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避免出现危险。
2.制动系统制动系统是汽车主动安全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目的是在发生紧急情况时快速地减速和停车。
初中物理碰撞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中物理碰撞知识点归纳总结物体的碰撞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碰撞可以分为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两种类型。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我们需要掌握关于碰撞的基本概念、碰撞的规律以及碰撞实例的分析等知识。
本文将对初中物理碰撞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碰撞的基本概念碰撞是指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并产生的相互作用。
在碰撞中,物体之间会交换动量和能量。
1.1 动量动量是物体运动的量度,用符号p表示。
动量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公式为p=mv,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v为物体的速度。
1.2 动量守恒定律在一个封闭系统中,当物体之间发生碰撞时,系统总动量守恒,即碰撞前后系统总动量保持不变。
这一定律可以用数学表达式表示为m1v1 + m2v2 = m1v1' + m2v2',其中m1、m2分别为物体1和物体2的质量,v1、v2为碰撞前物体1和物体2的速度,v1'、v2'为碰撞后物体1和物体2的速度。
二、弹性碰撞弹性碰撞是指碰撞后物体之间既交换动量又不损失能量的碰撞。
2.1 完全弹性碰撞在完全弹性碰撞中,碰撞物体之间能量的总和在碰撞前后保持不变,碰撞后物体反弹方向相对于碰撞前方向相反,并且速度大小均发生改变。
2.2 弹性碰撞的特点弹性碰撞具有以下特点:- 碰撞前后物体间的相对速度改变;- 碰撞前后物体间的相对加速度改变;- 碰撞后物体的动能、动量发生变化;三、非弹性碰撞非弹性碰撞是指碰撞后物体之间虽然能量发生转换,但是总能量仍保持不变,其中一部分能量转化为内能。
3.1 完全非弹性碰撞完全非弹性碰撞中,碰撞后物体之间粘结在一起并以相同速度共同运动。
3.2 部分非弹性碰撞部分非弹性碰撞中,碰撞后物体之间会有相对滑动,速度可能不相同。
四、碰撞实例分析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碰撞现象可以应用以上所述的碰撞知识点进行分析,下面举几个例子进行讲解。
4.1 硬币碰撞当一个硬币从一定高度自由落下并与地面碰撞时,这是一个非弹性碰撞的实例。
汽车碰撞安全要求指南

汽车碰撞安全要求指南随着汽车的广泛应用,汽车碰撞安全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
针对汽车碰撞安全,制定并遵守相应的规范和标准是确保车辆和乘员安全的基础。
本文将从车身结构、安全气囊、制动系统等方面,论述汽车碰撞安全的要求和指南。
一、车身结构车身结构是汽车碰撞安全的基础。
制定规范的车身结构要求可以提升汽车碰撞时的承载能力和吸能能力,保护乘员免受伤害。
具体要求如下:1. 钢材质量要求:车身结构主要由钢材构成,要求选用高强度钢材,以提供更好的抗碰撞能力。
2. 结构稳固性:车身要具备较高的整体稳固性,以确保在碰撞时不会发生严重变形或崩溃,减少乘员受伤的可能性。
3. 碰撞缓冲区域设计:车身前部和后部应设计为缓冲区域,以吸收和分散碰撞能量,并减小乘员所受冲击。
4. 防撞柱设计:车身结构中应设置防撞柱,以增强车身的抗碰撞性能,并能吸收和分散碰撞能量。
二、安全气囊安全气囊是汽车碰撞安全的重要装置,可在碰撞发生时为乘员提供额外的保护。
安全气囊的要求和指南如下:1. 安全气囊布局:汽车内部应设置多个安全气囊,包括驾驶员气囊和乘客气囊。
安全气囊布局应覆盖乘员的头部和胸部,以最大程度地减小碰撞时头部和胸部的受伤风险。
2. 气囊充气速度和压力:安全气囊的充气速度和压力应适中,既能迅速为乘员提供保护,又不会对乘员造成二次伤害。
3. 气囊感应器:安全气囊应配备感应器,能够精准地识别碰撞发生时的意外情况,并迅速触发气囊充气。
三、制动系统制动系统是汽车碰撞安全中的关键环节,主要影响着汽车在碰撞中的减速和停止能力。
以下是对制动系统的安全要求和指南:1. 刹车距离:制动系统应设计合理,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在较短的距离内迅速减速并停止车辆。
2. 刹车响应时间:制动系统的响应速度应快,确保在驾驶员踩刹车时,系统能立即响应以减少碰撞风险。
3. 刹车防抱死系统(ABS):汽车制动系统应配置防抱死系统,能够提供最佳的制动力,并防止轮胎在制动时出现抱死现象,保持车辆的稳定性。
汽车碰撞安全机理

汽车碰撞安全机理
3. 座椅和安全带:汽车座椅通常采用可调节的头枕和侧头枕,以减少头部和颈部的运动。 安全带是最重要的被动安全装置,它能够将乘员牢固地固定在座椅上,减少碰撞时的移动和 伤害。
4. 引擎舱设计:汽车引擎舱通常设计成可折叠和变形的结构,以吸收碰撞能量,并减少对 乘员的伤害。
5. 防护系统:汽车还配备了防护系统,如防护杆和防护梁等,以提供额外的保护,减少碰 撞时车辆的变形和乘员受伤。
汽车碰撞安全机理
汽车碰撞安全机理是指在发生碰撞事故时,汽车的结构和安全系统如何工作以保护车内乘 员的安全。以下是汽车碰撞安全的主要机理:
1. 防撞结构:汽车的车身结构通常采用高强度钢材或其他材料制成,以提供足够的刚性和 抗变形能力。这种结构能够吸收和分散碰撞能量,减少乘员受到的冲击力。
2. 安全气囊系统:汽车配备了安全气囊系统,其中包括驾驶员和乘客的前置安全气囊、侧 面安全气囊和帷幕式安全气囊等。当发生碰撞时,安全气囊会迅速充气,形成一个缓冲区域 防抱死制动系统(ABS):ABS系统能够在刹车时防止车轮锁死,保持车辆的稳定性和 操控性,减少碰撞的风险。
总体而言,汽车碰撞安全机理是通过车身结构、安全气囊、座椅和安全带等多种安全装置 的协同作用,将碰撞能量转化为车辆结构的变形和乘员身体的减速,从而减少乘员受伤的风 险。这些安全机制的设计和应用旨在提供最大程度的保护,确保乘员在碰撞事故中的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碰撞过程数字特征
碰撞速度与撞压变形 汽车碰撞前方障碍物后, 车体撞压变形量随碰撞速度的增大而增加, 当碰撞速度小于 (’3, * 4 时,
当碰撞速度大于 (’3, * 4 时, 二者成非线性, 且随碰撞速度的增 二者成线性关系, 其相对误差小于 #2 ; 大非线性也在增加 . 对于不同轴距的小客车, 碰撞速度与撞压变形关系由 5 %" 6 式给出 . 需要说明的是, (’3, * 4 以下碰撞速度与车体撞压量 的线性关系是美国国家道路安全局 在试验的基 %-" 台车试验的统计结果, 础上提出撞击力是结构刚度系数的线 性关系 / ! 1 , 本文的计算结果就是与美 国线性假定下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 其误差小于#2 , 参考美国对轿车的分类, 将小客车按表%分类 / ’ 1 : (%") 式中特征常数的下标 ! 是与轿车的类别一一对应的, 即 ! 7 %, …, #, (. "# $ 时间变化 汽车碰撞持续变形时间: 随碰撞相对速度增加, 碰撞持续时间逐渐减少 . 汽车与汽车碰 !" & -",8; 碰撞持续时间随汽车刚度不同 撞持续时间略长于汽车碰撞刚性障碍壁的持续时间. 汽车与汽车碰撞时, 而略有差别. "# " 汽车碰撞刚性障碍壁中速度损耗 经过大量的计算, 我们发现汽车碰撞刚性障碍壁时, 速度损耗量为碰撞前的 $"2 左右, 当汽车与汽 车碰撞时, 碰撞过程中速度的损耗量低于汽车碰撞刚性障碍壁的损耗量, 为#"2 & #’2 . "# % 能量变化 汽车碰撞刚性障碍壁时, 碰撞过程中损失的能量为总能量的 ’’2 左右, 当汽车与汽车发生碰撞时, 碰撞过程中损失的能量低于汽车碰撞刚性障碍壁时损失的能量. "# & 轿车与货车碰撞 当小客车与货车碰撞时, 若货车的质量是小客车质量的 $ 倍以上, 则其碰撞特征与小客车碰撞刚性 障碍壁的特征相当, 两者的误差为’2 .
!" #
&’ .- $!’ $ & ! ,$%!! 撞击力的变化 在动量定理中引用撞压系数定义, 不难推导出汽车碰撞过程中碰撞力的表达式 # $! $ .,$% ! 汽车碰撞速度与撞后变形量表达式 *$ !/ $
(1)
!" $
#$ (2) ,$% 0 式中,$% 0 为撞压系数 & 由 % 0 3 0 + 矩阵给出, 一维碰撞下的撞压系数矩阵为对称阵 ) , 其中 0 为碰撞类别, 即 正面碰撞、 垂直碰撞、 追尾碰撞# !" % 汽车碰撞前方刚性障碍物 经过模拟计算发现 4 汽车碰撞刚性障碍物的基本规律为弹道方程式 ! $ !567 " ( 由此可确定 ! 1 "$ ( %2$ 3 /$ $ 式中 4$、 2$、 /$ 为与汽车刚度相关的特征常数# & -, ) 式称为判速方程# (-,) 0 !’ ’!,’ 89: " (")
第 !) 卷第 " 期 $##% 年 !! 月
山 东 理 工 大 学 学 报<自 然 科 学 版J UB/?87G BC V378MB89 -8;H0?2;@D BC I0E38BGB9D < VE; W I0E3 J
ZBG& !) [B& " [BH& $##%
文章编号: !")$1"!X) < $##% J #"1##%Q1#Y
"4 , 算得奥迪车行驶速度为"(+%$ # 3/ ,
轴距 # $$ , (’) , !)"
轮距 # $$ " !(* # " !(’ " !*, # " !*,
备注 *人 " 人及货物
#$ #
验证结果 采用两种方法对其进行验证/ 方法": 由奥迪车制动印迹推算车速 6 ! 7 奥迪车制动后轮胎在地面上留有三部分印迹, 碰撞前制动拖印*.$, 碰撞接触点到停车处直线距离
假定汽车以 " 角、 速度 ! 撞击前方刚性障碍物, 并考虑平均受力、 变形假定, 则应力 !( $
*) $ ; 其中下标表示相应的各轴分量# 且 #() $ ,; 引入撞压系数 ,$% $ , 即单位碰撞速度下的汽车车身撞压 +) ! 变形量# 于是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 &’$(%$)*+# ,- .,/,’ 0+1$%*+ 2,**$#$,(
+,- ./0123/4 5- 637891:;
< =0>7?@A08@ BC =D87A;E F89;800?;894 =7G;78 -8;H0?2;@D BC I0E38BGB9D4 =7G;78 !!"#$%, 63;87 J 34#/’"%/:K78D L;8M2 BC H03;EG0 E?723 BN@7;80M ND 8B8G;807? C;8;@0 0G0A08@ 787GD2;2 2BC@O7?0 7?0 2;A/G7@1 0M& I30 >7?7A0@0? BC H0GBE;@D4 7EE0G0?7@;B84 E?723 P/78@;@D4 080?9D 78M E?723 CB?E0 37H0 N008 787GD20M 2@7@;2@;1 E7GGD N720M B8 3/8M?0M2 BC E7GE/G7@;B8& I30 2@7@;2@;E >?;8E;>G02 78M @30 787GD@;E 0P/7@;B8 7?0 9;H08 7@ @30 27A0 @;A0& 5+6 7,’8#:AB@B? H03;EG0 E?723;E?723 P/78@;@D;H0GBE;@D; 7EE0G0?7@;B8 研究汽车碰撞过程中碰撞速度与结构变形的关系是汽车改型、 开发、 设计中十分重要的基础性研 究; 它对于现代道路交通事故鉴定分析的重要性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 美国国家道路安全局从 !Q# 台汽 车碰撞试验中给出汽车的刚度系数及其变形计算方法, 日本著名的汽车交通事故鉴定专家林洋先生多 “ 次指明: 汽车车身作为碰撞物体的特性至关重要, 这是因为必须根据汽车车身的损坏状态反推出碰撞 R!S 事故的产生过程 & ” 在他的著作中给出了汽车典型碰撞过程的汽车变形与碰撞速度的经验公式 & 美、 日 汽车试验研究成果中给出低速下汽车碰撞速度与汽车车身变形的线性关系 & 它的重要价值不仅指出几 个典型碰撞下车速判别定量依据, 更重要的指明了汽车碰撞速度与结构变形的深入研究方向及其重要 意义 & 这也是本课题系统研究的指导原则&
刘学术, 等: 汽车碰撞的基本规律 Nhomakorabea!"
大交通事故/ #$ ! 事故现场及车损情况 % 见图! & 奥迪车: 经测量车体纵向挤压变形量"*+0$, 车 体前部向右歪鼻子变形量*+0$/ 捷达车: 车体侧向凹入量为",/ .0$/ #$ " #$ ’ 车辆主要参数 车辆主要参数见表,/ 车速计算 应用交通事故分析专家系统计算奥迪车的车 速: 奥迪车属于!类刚度, 捷达车属于 , 类刚度, 垂直 奥迪车撞压变形量为 碰撞的撞压系数 !,! 1 +/ -). , 捷达车 !, 1 ",0$, 奥迪车车速 !" 1 "*+0$, "1 #! 1 "!. 2 %$ # 3 4 !,!
初
图!
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图
( % 1 "5 碰撞前有*.$ 长的制动拖印, 由 " 1 %"末 # ,$%& "
表" 车辆主要参数 参 车型 奥迪车 捷达车 长 # $$ ! )-* ! *’. 宽 # $$ " ’"! " ()! 高 # $$ " !,, " !". 总质量 # %& " *(+ " (++ 数
制动开始到实现完全制动距离 ",$/ 由此可推算出肇事车速度为: 碰 (,$, " 1 ",.%$ # 3/ 在研究中发现, 撞过程中速度损耗占碰撞前速度的,+8 9 ,.8 , 由此可得肇事车辆行驶平均速度为"(+%$ # 3/ 方法,: 由被撞车侧面变形计算撞击车碰撞速度 日本给出两辆车都在行驶时, 垂直碰撞的碰撞速度的经验公式 6 " 7 / 2 "" 4 " 1 !-/ ) 2 %*/ -’ # ( : " 4 , 2 4 2 4 2 式中 ( 为被撞车侧面的压缩长度 $ ; ’ 为被撞车侧面的压缩面积 $ ; " 为撞击车碰撞速度 %$ # 3 4 / 将 ( 1 */ !$ , 由" 1 ’ 1 */ **$, 代入上式有: " 1 "!)%$ # 3/ 再考虑到碰撞前有 *.$ 长的制动拖印,
!
9: 9
汽车碰撞基本规律
能量变化规律 汽车碰撞的总能量和塑性应变能由下式确定 T ! $ ! $ "# $ % !! " ! ’( ’(M) ! (!)
$
&
收稿日期 ’ $##%1#"1!Q 作者简介 ’ 刘学术 < !X))1 J , 男, 教师 &
刘学术, 等: 汽车碰撞的基本规律
’